第一篇: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的思考
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淮南市地方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地方税收收入也随之出现了大幅增长,地区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呈现出良性互动态势。当前是淮南抢抓机遇、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税务部门重要任务。
一、更新观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领导核心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表现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的飞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党性,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文化、科教、军事等等都要同步发展;协调发展是指,不仅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社会也要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今的发展要兼顾到子孙后代的发展。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税收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重点是突破组织收入工作上一些传统思维定势,进一步确立组织税收收入与支持经济发展并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充分考虑经济变化和政策性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研究税收政策对扶持经济发展的弹性空间,提出行之有效的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办法,促进经济和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树立大局意识。税收收入是衡量税收工作的重要指标,但不是根本指标,更不是唯一的指标。真正的衡量标准是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是经济与税收之间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因此,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加深对“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全面理解,树立大局意识,找准位置,把正确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税收工作在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树立环境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引力、就是资本、就是效益。税收环境是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环境就是投资环境。要结合实际,最大限度地使其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努力提高运用税收政策手段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税收调控手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税收调控就是运用政府征税手段达到政府所希望的效果。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时,往往运用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即定的目标。从国外经验看,许多国家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成功地运用了税收调控手段,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税收调控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
税收调控手段的实施是通过税收负担水平的界定和调整来进行的。从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税收调控,有效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贯彻落实税收政策,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
在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时,进一步了解掌握影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环节和主要问题,不断加以解决。如税务部门本身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指导工作是否到位,有无死角;税收优惠的管理程序、相关制度、办理手续等是否过于复杂、审批权限是否过于集中;是否存在个别地方囿于财政承受能力、税收任务压力,对企业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及时兑现的问题;是否存在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工作不到位而影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问题等。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谋划措施和办法,从政策扶持上为经济发展、改善经济软环境开绿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好支持和促进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如支柱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政策、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涉农税收优惠经济扶持政策、社会影响较大且人们比较关注的税收政策问题等,刺激生产、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刺激民间投资的增加,以实现国家利用税收调控手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总目标。
(二)合理调整税收政策,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当前税收工作看,运用税收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利用税收方式给予经济活动一种经济上的引导促使纳税人设法进行技
术改进或生产替代产品减少污染。可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如对造成污染的原材料能源生产企业治理污染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税收支持,引导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减轻企业在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另外,对有污染的产品加税,提高成本价格,限制使用等。
(三)涵养经济税源,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针对企业和市场情况,以优惠政策待遇,如减、免税收或延期纳税等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规模的维持和扩大,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已具备在某些领域进行适度减税的客观条件,实施减税并扩大税基,税收收入规模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相应增加。因此,我们可以降低某些行业的税率、相应提高税种的起征点,达到减税让利的目的,增强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能力。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流转税起征点的调高等都是很好地运用税收调控手段,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减税的具体措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制定,如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减少税率档次、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降低所得税税率、加速折旧、适应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娱乐业营业税税率、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区给予投资的税收优惠等。
三、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设计税收要素
税收作为国家所掌握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可以通过税种、税目、税率等税收要素的合理组合,起到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
(一)优化税制结构
1、合理的所得税税制可以鼓励企业家调整投资结构、鼓励投资,我们在优化所得税制时,应充分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应尽快统一,低税率所得税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抑制资本的外流,我们在设计所得税时,应深入理解公平的含义,鼓励投资,鼓励企业家提升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个人所得税设计上,应注意税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创造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储蓄经济发展后劲。
2、对财产征税,应分清财产的性质,如果对生产经营性质的财产征税会挫伤投资热情,阻碍投资增长。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生产经营性财产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生产经营性财产的社会属性,准确划分财产类型,我们主张仅对国家资源类的财产,如土地等征税,有效提高财产类资源的利用水平。财产税只可以作为社会财富调节的补充,倡导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行为,促使私人财产的社会公益性转变。
3、适时调整税率。各税种税率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调整,实现对经济的科学调控。如娱乐业税率(20)设置的出发点为抑制高消费,但现今的大部分娱乐业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型活动,继续沿用高税率已经违背了立法初衷。应考虑适当降低与服务行业基本一致的税率。
4、各税种的起征点应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改变过去起征点一经确立,十年、二十年不变的传统做法;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度,实现人均收入的全面提高。
(二)公平税(费)负,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职工负担过重,已成为企业发展和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解脱企业的职工负担,激活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我国目前经济和政治的必然要求。同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维护国家权益的要求,目前全世界实行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地区)至少有132个,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在税收收入的比重高大30-50,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适当放宽国家对税收政策立法的绝对控制,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给予地方一定的补充立法权。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对税收政策的每一个细节均加以控制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就享有地方税的一定的立法权,建议对一些更有利于进行宏观调控的税种中央可以适当给予地方一定的增设条款权。更便于地方调控经济。
四、走出误区,实现税收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首先,税收的主要作用就是组织财政收入和通过组织收入作用于市场调节,从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税收的政策公开性、执行公正性、收入唯一性、收入无偿性、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是税收调控作用发挥的基础,也决定了税收调控手段的局限性。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要受到政府财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优惠政策的实施会在某种程度上靠区别对待来进行,这必然导致纳税人之间税负不公,不利于税收调节的实施。
其次,税收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税收,离开了市场,税收就不适应社会,财政支出行为的非市场化运作会导致税收调控作用盲区。我们要求税收有调控经济的作用,就必须给税收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提高税收的社会适应度,正确给税收定位进一步提高税收的地位。
另外还应看到,税收在调控宏观经济时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要正确认识税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范围和能力,不要把税收不能解决的问题强加给税收,也不要把税收调控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咎于税收,不要期望所有的调控问题都由税收来解决,要注意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对税收调节的配套作用,更好的调控区域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更不能越权违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税收调控作用必须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进行。
第二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几点思考
对发挥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作用的思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人大代表是各级人大的组成人员,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础,代表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行使的质量和人大制度的效能。只有人大代表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代表人民行使好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才能真正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一、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重要性
人大代表的性质、职权和政治地位,决定了代表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程度如何,关系到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为加强代表工作,发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行使管理国家权力,推动“一府两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发挥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不仅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也是人大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阶段,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才能使代表作用得以发挥。
人大代表的作用,归根结底概括为紧紧围绕人民代表大会的整体职权,充分依法行使人大代表的权利,努力把人民的意志及时转化为国家意志,把国家意志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使通过的国家意志能更好更多地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人大代表的作用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形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集体行使职权,是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最基本形式。二是代表在闭会期间的各种活动。由于代表大会的时间短,代表仅仅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开展闭会期间的活动,才能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因此组织好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就闭会期间代表作用的发挥谈几点认识。
二、闭会期间代表发挥作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是代表工作的基础和延续,是代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发挥代表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我县整体情况而言,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行职责的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尚不尽人意的地方,代表作用的发挥与代表法的规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㈠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工作实践和调查了解,闭会期间代表发挥作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开展或指导代表活动较少,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发挥人大代表经常性作用的问题。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由于工作经费、组织活动条件等种种原因,组织代表在闭会期间开展活动较少,加之各级人大代表,尤其是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人数较多,造成从整体上代表参与闭会期间活动的机会较少,知情知政,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渠道不够开阔,制约着代表作用的发挥。二是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效果不显著。由于知识水平、工作分工等差异与不足,部分代表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
身的职责,在平时缺乏与群众、选民之间的联系,甚至参加代表活动时也常常持应付的态度,未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各类活动的效果不明显,影响了代表以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威。三是现阶段代表选举尚未引入竞争机制,而且更侧重于代表的广泛性,选出的代表专业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履职效果及其作用的发挥有良莠之分。四是一些新当选的代表在适应代表角色,熟悉代表工作、履职方式和渠道方面尚需一个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五是部分乡镇、单位对人大代表的地位、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积极创造代表履职条件,代表履职的环境并不宽松,加之代表的兼职性和履职具有的无偿性,影响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发挥作用的主动性。
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闭会期间代表发挥作用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1、代表自身主动意识不到位。部分代表对人大代表的作用、地位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执行代表职务抱无所谓态度,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不善于为民代言,不积极主动地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不敢理直气壮地对本行政区域的重大问题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从而不能积极行使代表的民主权力,影响了代表履职水平。
2、代表自身知识水平、专业领域限制着代表作用的发挥。在我县各级人大代表中,有相当一部分代表对履行人大代表职务是有很大热情的。但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和专业领域的限制,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往往不得其法,缺乏经验、专业知识,无法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此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始
终强调依法进行,作为组成人员的人大代表就必须学法、懂法、用法,否则就无法完成好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而目前人大代表构成中的法律专业人士比例较小。闭会期间,代表如果不能深入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就难以发挥监督“一府两院”的作用,从而影响了监督效果。
3、代表的兼职性使代表工作与本职工作产生矛盾。我国人大代表的一个特点就是“兼职制”,人大代表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有许多代表是单位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肩负着重要职责,忙于本职工作而较少参加代表活动,以致一些代表往往把不能很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职务、发挥其作用的原因归结为与本职工作在时间上冲突。此外,代
表的本
职
工
作
受
到
影响,会直接涉及到职称评定、晋级、奖金等,自身利益将受到损害,这也是制约
代表积极发挥作用的一个因素。
4、对代表履职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代表法只规定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其代表资格终止,对闭会期间的活动没有法律约束,实际上形成了代表干好干差一个样的现象。为促进代表更好地执行代表职务,发挥代表作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虽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较为有效地推动了代表积极开展和参加代表活动,但有的措施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并且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检查,未能真正起到督促作用。
5、县人大机关指导服务不到位。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虽然对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联系,加强指导,提供服务,保证了
代表参加活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但还存在组织代表活动多,指导代表小组活动少;组织市县代表和城镇代表多,组织农民代表活动少;开展调研多,具体帮助指导服务少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代表活动和代表作用的发挥。
6、代表活动经费保障不到位。代表法对代表活动经费作出了“应当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因县级财政紧张而造成代表活动经费较少,特别是乡镇代表活动经费更少,不能保障各级人大代表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作用 ㈠不断提高代表的素质,是发挥代表作用的前提
1、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一是在代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让优秀的政治人才通过竞选脱颖而出。二是合理分配代表名额,优化代表构成比例。一方面,保证适度增加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在代表构成中的比例;另一方面,适当降低代表“官化”比例,特别是鉴于政府组成人员和“两院”负责人在国家权力机关担任职务时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的双重身份,不利于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要逐步减少他们在人大代表中的数量。
2、抓好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代表培训是提高代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除了代表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外,主要还是依靠县人大常委会的组织,重点应抓好换届后新当选人大代表的集中培训。在具体方式上可采取分期分批举办人大代表培训班、为代表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大力宣传推广尽职尽责、成绩突出的代表的优秀事迹和他们的好经验、好作法等,使广大代表对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对人大代表的地位、性质、作用及其权利、义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掌握履行代表职务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执行职务的自觉性,增强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大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力度。对人大代表实施监督是法律的规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要求。通过对人大代表的监督,规范代表履职行为和内容,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主体作用。一是严格执行代表法,切实落实有关规定。如对未经批准连续两年不参加人代会的代表,要坚决依法终止其代表资格,对参加活动不积极的“挂名代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二是建立完善相关的监督制度。如代表执行职务公开制度、定期向选民述职和接受评议制度、联系选民制度、代表参加活动通报制度等,使选民监督代表有章可循,进一步增强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㈡积极开展代表活动,是发挥代表作用的基础
组织代表履职活动,不仅对代表履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应有之义。只有通过履行职务,代表才能反应民意、集中民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发挥代表的作用。
1、坚持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代表应积极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集中视察、专题调查、执法检查等,这种规模较大的代表集体活动,可以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和震动,对于解决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难点”问题,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当代表由于工作、居住较分散等原因,不便参加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时,可在本职工作
之余,或者结合本职工作,以个体形式开展各种代表活动,更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社情民意。
2、加强对代表活动的组织领导。人大常委会应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本地社会经济的重大事项和 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等活动。活动前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活动中对发现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建议;活动结束后及时将意见、建议反馈政府,并跟踪督办。此外,还可建立完善代表参加活动考核制度,切实保证代表活动效果。
3、充分发挥代表小组的作用。首先,灵活划分代表小组。根据代表的意见和便于组织、便于开展活动的原则,或分级编组,或将不同级的代表混合编组,若干代表小组可组成代表联组。其次,努力拓展活动方式,切实把代表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代表小组的评优选先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4、认真做好代表议案和批评、意见、建议的办理工作,保障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代表依法提出议案和意见、批评、建议,是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项重要权力,也是人大代表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主要形式。高度重视,认真办理,是国家机关及其部门的法定职责。人大常委会应切实做好代表建议的收集、整理、交办、督办和反馈等各个环节,通过完善办理责任制和主任会议或常委会督办、面复代表等形式,认真负责地抓好办理工作。“一府两院”应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增强办理的责任感,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认真办理,保证代表的法定权利,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㈢密切
人
大
常
委
会
同
代
表的联系,是发挥代表作用的关键开展多渠道联系代表,不仅加强了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与代表的联系,也为代表在闭会期间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使代表的代表意识
不
断
提
高,责
任
感
进
一
步增强,工作质量也有新的提高。
1、建立健全代表联系机构,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服务。如设立代表来访接待室,除指定专人具体承办接待事务外,可采取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办公室主任每周轮流负责接待代表来访,还可实行代表点名接待制。对来访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人大常委会应督促政府开门办理,认真落实。
2、建立联系代表的各项制度。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应经常联系代表,常委会领导负责对口单位代表的联系和服务;办公室负责联系代表综合性的协调和服务,形成联系代表的合力。
3、多形式、多渠道保持同代表的联系。坚持定期走访代表,加强同代表的联系,直接听取代表的意见;重大决定应向代表征求意见,以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决定更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时,请有关方面的代表参加;建立健全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或其它有关会议制度。
㈣营造代表的履职条件,是发挥代表作用的保证
1、改善代表履职的物质保障条件。一是党委加强重视。只有党委真正重视和支持,代表活动才能有活力,代表作用才能真正发挥。二是依法将代表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还应加强对活动经费使用的监督,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为代表活动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三是人大常委会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多向社会各方面宣传代表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改善代表的物质保障状况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2、优化代表履行职务的环境。一是提高全社会对人大代表地位的认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只有使全社会认清人大代表享有的崇高政治地位,担负的重大责任,才能为尊重和支持代表履行职责创造条件。二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认真学习和落实代表法,增强支持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意识;“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建立重要的政务情况通报和发布制度,主动向代表汇报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让代表知情知政。同时,定期召开代表座谈会,倾听代表的意见和要求,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把尊重代表履行职责变为实际行动。代表所在单位应顾全大局,依法保障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把保证代表活动作为一项履行法律制度的行为看待,积极为代表履行职务提供服务和便利条件,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关心和支持代表工作的良好氛围。
进入新的世纪,人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作为人大主体的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闭会期间的作用,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履行代表职责,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进一步树立人大代表及人大的权威。
参考书目:
1、张进京主编 《 人大工作题释》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8年1月第1版
2、边森龄主编
《人大代表工作词典》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3、《人大常用法律法规选编》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
1999年
4、孟富林
《不断加强代表工作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中国人大》
2002 年 第7期
5、孙维本主编
《人大工作手册》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年6月第2版
第三篇: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
展
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7-02-02 21:54:
54近年来,淮南市地方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地方税收收入也随之出现了大幅增长,地区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呈现出良性互动态势。当前是淮南抢抓机遇、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税务部门重要任务。
一、更新观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领导核心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
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表现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的飞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党性,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文化、科教、军事等等都要同步发展;协调发展是指,不仅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社会也要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今的发展要兼顾到子孙后代的发展。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税收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重点是突破组织收入工作上一些传统思维定势,进一步确立组织税收收入与支持经济发展并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充分考虑经济变化和政策性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研究税收政策对扶持经济发展的弹性空间,提出行之有效的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办法,促进经济和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树立大局意识。税收收入是衡量税收工作的重要指标,但不是根本指标,更不是唯一的指标。真正的衡量标准是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是经济与税收之间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因此,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加深对“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全面理解,树立大局意识,找准位置,把正确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税收工作在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树立环境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引力、就是资本、就是效益。税收环境是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环境就是投资环境。要结合实际,最大限度地使其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努力提高运用税收政策手段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税收调控手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税收调控就是运用政府征税手段达到政府所希望的效果。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时,往往运用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即定的目标。从国外经验看,许多国家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成功地运用了税收调控手段,对推动
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税收调控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
税收调控手段的实施是通过税收负担水平的界定和调整来进行的。从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税收调控,有效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贯彻落实税收政策,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
在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时,进一步了解掌握影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环节和主要问题,不断加以解决。如税务部门本身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指导工作是否到位,有无死角;税收优惠的管理程序、相关制度、办理手续等是否过于复杂、审批权限是否过于集中;是否存在个别地方囿于财政承受能力、税收任务压力,对企业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及时兑现的问题;是否存在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工作不到位而影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问题等。要积极
为地方经济发展谋划措施和办法,从政策扶持上为经济发展、改善经济软环境开绿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好支持和促进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如支柱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政策、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涉农税收优惠经济扶持政策、社会影响较大且人们比较关注的税收政策问题等,刺激生产、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刺激民间投资的增加,以实现国家利用税收调控手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总目标。
(二)合理调整税收政策,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当前税收工作看,运用税收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利用税收方式给予经济活动一种经济上的引导促使纳税人设法进行技术改进或生产替代产品减少污染。可有效促进可持续
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如对造成污染的原材料能源生产企业治理污染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税收支持,引导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减轻企业在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另外,对有污染的产品加税,提高成本价格,限制使用等。
(三)涵养经济税源,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针对企业和市场情况,以优惠政策待遇,如减、免税收或延期纳税等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规模的维持和扩大,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已具备在某些领域进行适度减税的客观条件,实施减税并扩大税基,税收收入规模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相应增加。因此,我们可以降低某些行业的税率、相应提高税种的起征点,达到减税让利的目的,增强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能力。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流转税起征点的调
高等都是很好地运用税收调控手段,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减税的具体措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制定,如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减少税率档次、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降低所得税税率、加速折旧、适应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娱乐业营业税税率、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区给予投资的税收优惠等。
三、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设计税收要素
税收作为国家所掌握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可以通过税种、税目、税率等税收要素的合理组合,起到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
(一)优化税制结构
⒈合理的所得税税制可以鼓励企业家调整投资结构、鼓励投资,我们在优化所得税制时,应充分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应尽快统一,低税率所得税有利于吸引外资,有
利于抑制资本的外流,我们在设计所得税时,应深入理解公平的含义,鼓励投资,鼓励企业家提升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个人所得税设计上,应注意税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创造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储蓄经济发展后劲。
⒉对财产征税,应分清财产的性质,如果对生产经营性质的财产征税会挫伤投资热情,阻碍投资增长。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生产经营性财产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生产经营性财产的社会属性,准确划分财产类型,我们主张仅对国家资源类的财产,如土地等征税,有效提高财产类资源的利用水平。财产税只可以作为社会财富调节的补充,倡导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行为,促使私人财产的社会公益性转变。
⒊适时调整税率。各税种税率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调整,实现对经济的科学调控。如娱乐业税率()设置的出发点为抑制高消费,但现今的大部分娱乐业已经成为大
众消费型活动,继续沿用高税率已经违背了立法初衷。应考虑适当降低与服务行业基本一致的税率。
⒋各税种的起征点应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改变过去起征点一经确立,十年、二十年不变的传统做法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度,实现人均收入的全面提高。
(二)公平税(费)负,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职工负担过重,已成为企业发展和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解脱企业的职工负担,激活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我国目前经济和政治的必然要求。同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维护国家权益的要求,目前全世界实行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地区)至少有个,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在税收收入的比重高大—,开征社会保障税可
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适当放宽国家对税收政策立法的绝对控制,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给予地方一定的补充立法权。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对税收政策的每一个细节均加以控制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就享有地方税的一定的立法权,建议对一些更有利于进行宏观调控的税种中央可以适当给予地方一定的增设条款权。更便于地方调控经济。
四、走出误区,实现税收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首先,税收的主要作用就是组织财政收入和通过组织收入作用于市场调节,从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税收的政策公开性、执行公正性、收入唯一性、收入无偿性、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是税收调控作用发挥的基础,也决定了税收调控手段的局限性。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要受到政府财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优惠政策的实施会在某种程度上靠区
别对待来进行,这必然导致纳税人之间税负不公,不利于税收调节的实施。
其次,税收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税收,离开了市场,税收就不适应社会,财政支出行为的非市场化运作会导致税收调控作用盲区。我们要求税收有调控经济的作用,就必须给税收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提高税收的社会适应度,正确给税收定位进一步提高税收的地位。
另外还应看到,税收在调控宏观经济时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要正确认识税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范围和能力,不要把税收不能解决的问题强加给税收,也不要把税收调控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咎于税收,不要期望所有的调控问题都由税收来解决,要注意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对税收调节的配套作用,更好的调控区域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税收优惠政策的支
持,更不能越权违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税收调控作用必须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进行。
第四篇:关于充分发挥主任会议作用的思考
关于充分发挥主任会议作用的思考
当前,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召开不够及时、规范,影响到人大常委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而在人大理论研究中,对主任会议的性质、职权和运行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本文对此谈些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一、充分认识主任会议的性质
《地方组织法》第48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从这一段话中,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一是主任会议是由有关人员组成并以会议的形式行使职权的;二是主任会议是负责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那么,也就是说主任会议,首先是一种会议;其次,主任会议是一个负责处理工作的机构;第三,主任会议是处理重要工作的,并不是常委会大小事情都由其进行处理。实际上,主任会议既是一种会议形式,又是一个工作处理机构的双重性质,已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
当前,虽然法律没有具体定性主任会议是权力机构、程序性机构、组织机构亦或工作机构,但我个人认为,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以及人事任免权等权力,是法定权力机关的常设权力机构;主任会议只负责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不具备人大常委会前述法定权力。所以,我们不宜把它当作权力机构对待,而是在厘清它与专委会以及常委会其他工作机构关系的情况下,把它视为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机构来认识,也许更为恰当。
二、主任会议有四方面职权
1.组织权。筹备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拟订人大常委会会议的议程、日程草案;研究讨论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报告、总结及重要专题报告;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或专题调查、指导协调人大各专委会和常委会各工作机构的日常工作等。
2.提议权。向人大常委会提出代理省(市)长、市(州)长、县(市、区)长及代理院长、检察长人选议案;提出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人选的议案;提出常委会工作机构负责人人选议案;提出其他对有关政治、经济、文化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决议、决定的议案;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
3.提名权。提出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提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等。
4.处理权。对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提出的议案,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对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决议、决定草案进行初审,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表决;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提出的质询案,决定回答质询案的方式;处理常委会授权和委托办理的其他事项等。
主任会议职权有三个特性。一是具有派生性。主任会议行使的职权,是在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权力之外,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时所必需的权力,是人大常委会工作权力向下的延伸。二是重要性。主任会议虽然不能像人大常委会那样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但其行使处理工作的权力,在人大常委会权力运行过程中,却着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具有特殊性。在法律没有明确主任会议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情况下,作为人大常委会的常设特殊机构,它的职权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推动主任会议更好运行的建议
1.明确主任会议的行权原则。由于主任会议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机构,所以,它不宜搞“首长负责制”,应采取集体负责、民主行权方式,与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权原则相一致,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人大工作“行政化”倾向。对决定处理任何事情、安排任何工作,都应进行充分讨论,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议定有关重要工作。为实现这个目标,在召开主任会议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组成人员出席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以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视为通过。为简化工作程序,也可不对每个议题进行投票表决,适度确定某些议题进行举手表决通过。
2.规范主任会议的工作程序。主任会议的质量决定了主任会议履行职责的水平,切忌将其视为机关一般工作会。年初,应根据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对主任会议的议题作出计划安排(根据需要,也可以临时提出议题)。会前,主任会议应组织对要讨论的议题,采取视察、检查、调研、征求意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掌握实情;对于主任会议听取的“一府两院”工作汇报,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有关事项、提出的议案等,要形成规范的文件草案,印送主任会议组成人员,为主任会议处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会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的意见,并就研究的事项形成共识。根据会议内容需要,还可请“一府两院”、专委会及常委会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列席主任会议。同时,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后,可采取形成会议纪要的形式,交“一府两院”作工作参考。会后,由有关专委会或工作机构进一步落实主任会议议定的事项。
3.界定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在制度设计上,除法律明确规定应由主任会议负责完成的工作外,还应进一步明确哪些属于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以利于处理好主任会议与各专委会以及常委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确保各机构在工作中不形成冲突,实现“控而不死、纵而不乱”,使主任会议的工作更具重点性和针对性。另外,对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是否就是常委会机关重要工作,法律对此没有作出说明,使主任会议在工作中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无意识扩大了主任会议的工作权限,又消弱了专委会或常委会工作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制约和影响了有关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新时期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的几点思考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风云变化的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交错混杂,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工会也面临着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断破解难题,积极促进企业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新工会工作成为了每一个工会人必须深思的问题。借此机会,作为一名电力局工会人的我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与工会工作特点结合起来,就探索电力局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提出了几点简单的看法。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切实深化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必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牢牢掌握工会自身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善于总结和提炼实践中的经验,积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工会是直接联系职工和企业的纽带,它服务职工群众,只有充分把其活力激发出来,工会才可能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而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则是做好这一切的关键。当今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果工作方式还是老一套,工作方法还是墨守陈规,那么必然会被时代
1所淘汰,被职工所抛弃。因此只有引导干部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不断改进干部作风,不断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工会才会真正把为职工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会时刻站在职工的立场谋划工作,才会有能力将职工的事情办贴心,才会不断增加与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这样我们才能牢牢站稳脚跟,才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将工会工作做出实效。同时工会要加强制度建设,特别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工会反腐倡廉建设,只有打造出一支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的工会干部队伍,才能真正的把为职工服务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二、方式多样,不断增强工会教育培训载体能力建设。电力供应具有高度自动化和发、供、用同时完成的特点,其独特的生产运行系统和大电网、大容量、高电压形成的高危的作业环境,对职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高于一般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更是与电密不可分,一旦电力无法保障,一座城市的秩序将会被打乱。换句话来说,电力供应一旦出现问题,电力局职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排除,这些都对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工无疑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不断为职工提供方便高效的学习的平台,职工才能快速汲取有用的知识,职工的能力才有可
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快提升,职工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及企业发展才会更好的统一起来。这也就要求工会要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技能培训,技能比武、弘扬集体主义的文体活动等。要力争在实践中将职工的能力提升,在工作中将集体主义弘扬起来,在日常管理中将企业文化树立起来。工会要注意在企业内部建立非正式组织,通过各种方式,让职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帮助职工走出去参加形式多样的协会,分享爱好、交流学术,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职工的人格魅力和特长,这样既可以让职工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又对外宣传了企业、促进了企业发展。工会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注意挖掘职工的优秀事迹,通过树立榜样,鼓舞全体职工向先进靠拢,逐渐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一个学习型、开放型、创新型组织的良性运转也必然会推动公司走上新的一个台阶。
三、依法维权,不断推动以人为本的权益维护机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明确规定: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这也表明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是工会责无旁贷的义务,工会也就必须要突出维权的职责。一是要突出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大力完善工
会与政府联系会议制度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找准企业发展与职工薪酬的平衡点,促进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二是要畅通信息渠道和诉求渠道,要深入到职工中去调研,努力做到“问计于职工、问需于职工”,切实将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反馈给党委和行政;三是要深入困难职工家中送温暖,不抛弃、不放弃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要从最基本的生活救助扩展到医疗、就学等全方位的帮扶,要帮助困难职工一步步走向富裕之路。总之,工会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想方设法地让职工沐浴在阳光下,让职工快乐无忧的在企业工作,在良好的氛围中与企业共同发展,这样工会才会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职工之家。
新时期、新挑战、新机遇,虽然时代对工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工会人求真务实,善抓关键环节,敢抓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企业发展,大力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就一定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真正成为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