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师范生在初中科学综合课程中的教学现状研究开题报告
化学师范生在初中科学综合课程中的教学现状研究
开题报告
历史背景:
20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进入了指数式爆炸上升的阶段,同时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综合大环境下,在2011年的初中科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科学课程将成为一门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性整合课程呈现在初中的教学中。
初中科学课程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开设是我国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和亮点。在此之前,初中科学的合科教学在全国初中的科学教学中尚未广泛的展开,仅有浙江、武汉等地有一定的合科教学的背景。针对科学教师,在合科之前,中学科学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部分构成,而课程也是由这些专业教师来授教。这些具有经验的教师参与了科学的学科教学,同时科学学科也在大学的师范教育中普遍展开。笔者就化学教师与科学教师进行对比。首先在学科建立的背景上看,为应对科学合科教学的展开,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正式批准建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该专业在我国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而化学课程于1910年开创,1963年即有我国自编的第一批化学教育教材,培养了一批化学的骨干教师,可以说化学教育的本科专业在历史上,相较科学教育更为悠久。其次从专业培养的背景上看,现今的科学课程内容整合为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个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个部分内容的设计上进行一定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科学教育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综合型师资。化学专业相对成熟,但是其作为单一学科,在化学的学科基础上较为扎实,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是其在物理、生物、地理的教育专业上略显薄弱。因此化学专业背景的初中科学教师在面对初中科学合科教学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化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其优势与劣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就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国内,科学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多地的初中进行试点教学。针对将理、化、生、地四门学科进行统筹编排的科学新课程,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关注,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教材的编排、科学课程的设置、科学探究性思维的培养、科学实验的设计以及科学教师队伍的建立等。而就科学教师队伍的建立主要涉及了原有教师的转化以及新教师进入科学教育领域这两个大方向。在新教师的培养方面,就科学教育的本科专业以及科学教师应有的科学素养以及课堂教学实施建议等已有研究人员做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原有教师特别是理化生教向科学教师的转化这一课题亦有人关注,但是更多的是较为概括的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建议。就化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具体可能在初中的科学教学中存在哪些优势以及劣势尚未有明确的研究显示。国外的科学综合课程体系建立较中国在时间上更早,因此在理论上更为成熟,其科学的知识框架也更为完善,同时针对科学课程,国外对于大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全面,其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学科的分科上国外的研究并未涉及这一方面。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社会,基础教育的目的已不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而是要教会一切人学会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往往立足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形成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同时,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会。可以避免“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现象,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
二、概念解释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探究研讨、合作互助,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 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2、教育学原理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并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当遇到困难时,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和群体合作中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学生正是在这种克服困难的努力中得到加速发展的。
3、心理学原理
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而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过程的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4、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5、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
五、主要研究目标与难点
主要研究目标: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策略研究难点: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从精神深处共同卷入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策略和基本原则
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2、研究策略
〈1〉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文环境
〈2〉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特征合理调配小组成员 〈3〉处理好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和教师适时有效指导的辨证关系 〈4〉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辨证关系
3、基本原则
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发展性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每个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 2 展奠定基础。
主动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索,全身心投入。
此外还有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建构性原则等。
七、实施步骤与安排
1、实验学校:马延中学
2、实验时间:2005.11——2007.12
3、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5.11——2006.1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
宣传活动,组织机构,落实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素质需要的摸底调查工作,提出课题计划,制定课题方案成立研究小组,并布置落实任务。
(2)实施阶段:2006.1——2007.7为理论结合实践具体实施阶段,在本校
内增加实验班的班级数,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3)总结阶段:2007.7——2007.12对整个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
出实践报告和相应的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八、组织分工;
1、校领导小组
组 长:宋修武(校 长)副组长:于记江(业务主任)
2、实验小组:
课题组组长:宋玉芹(全面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负责课题方案,开题报
告的撰写以及组织对研究计划的调整、推广、总结等)
副 组 长:王 芳(负责课题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以及组织对研
究计划的调整、推广、总结等)
组 员:郭丙军(负责探究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方法)
蔡淑贤(负责探究分组方案)
姚淑玲(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实施合作学习)
郭丽君(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实施合作学习)
第三篇:《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二、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我省中小学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一名站在中小学教育前沿的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地教学改革贡献力量。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培训方面。因过分强调教师培训的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培训。显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的课堂徘徊于传统课堂的“囹圄”之中也视为正常,教学中难免会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无效的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三、课题研究的目
1、使参研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以促进师生主动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机制和发展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实验区的确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学科。
课题实验区的主区域为城关中心校区初中的各年级段学生,并以此为基础,将辐射到各中小学校。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于本课题,我们将结合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音乐、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分别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进而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问题
2、研究有效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影响。
3、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思路:
1、采取先培训后研究的措施,通过专家引领,校本培训,是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形成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基本把我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在校本教研中利用调查法,调查了解、分析研究目前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新问题,采用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形成调查报告。
2、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使课题研究滚动发展。
3、及时进行课题中期结题,总结经验,调查研究方向。
4、按时进行最终结题培训,及时做出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有关结题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设计及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参照别人某些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再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调查法:对我校教与学 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制定教与学的相关 对策。
3、文献研究法:通过有关文献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设计:
2010年3月~6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资料,2010年8月~2009年7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011年3月~6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2011年5~6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县市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人员分工
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组织保证:
本课题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为了提高对所研究问题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本课题组还吸收了兄弟学校(清河职教中心,清中附属初中,小屯中心校区初中)有一定教学研究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组的成员。
课题组组长:张连华
副组长:刘其志孙延芳
成员:孙炳谦向伟徐平珍王月桂魏香芝
第四篇:《初中体育教育现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doc
《初中体育教育现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交斜镇初级中学 2015-6-12
《初中体育教育现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实验课题,于2015年5月批准为区级课题。根据课题进程安排,经学校和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课题名称
本课题名称为《初中体育教育现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实验课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有一个现实的情况即农村学生体育技能多数不是在学校学到的,这使我们农村的体育教师为之困惑。就连现在,在很多学生眼里体育课就是用来玩的,是上完主课后的放松活动课。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村初中目前体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不适宜开展选项教学,因此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基本由一名教师承担好几班的教学任务。再加上体育设施器材的缺乏,导致很多内容即使想上也无法上,只好上一些不用器材的内容或干脆就让学生自由活动,长时间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湮灭,导致体育课教学实效性不断下降。
(一)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是教
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生的生活方式及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等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堂好课,能够在发挥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课堂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作为中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即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的“最优化”和“低耗高效”。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目前的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如何使得我们得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掌握实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因此,研究实效教学,就是研究实效教学的真谛,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实施实效课堂教学的追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让课堂教学成为鲜活的、发展的、动态的、师生共生共荣的载体,成为师生生命价值、情感交流、知识建构、心灵碰撞、创新阵地的生
态乐园。
(三)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为的是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近年来,国家在推进素质教育上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诸多的困难和持挑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学校、在课程,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负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转化。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他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能够合理解决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实效性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
究与不断改善。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七----九年级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重点探索实践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力求改变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彻底改变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
2、正确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提高自主、科学锻炼身体和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3、探索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问题及策略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
(1)体育课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和方法(2)体育课针对学生不喜欢上的策略和方法
(3)体育课变的学生自愿、自主的去锻炼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4、本课题研究拓展延伸的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整合策略研究。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农村学校实际出发,探讨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
本课题预计突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被课堂出现的许多被动、低效的现象所困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自由”、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把体育课上成了“模糊课”、“放牧课”。也有以损害学生整体发展的片面的“伪创新”教学。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探索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实效性教学已经到达了刻不容缓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和弊端。具有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功能。通过对适合农村中学体育学科特点的问题教学方法和对策研究的系统
探索,探索具体的课堂操作技术,从而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提供多方面教学的指导策略和系统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添补农村关于体育课教学不足之处的课题研究的空白。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主要用于实验阶段。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对实验对象的变化发展情况进行测评,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讨论会等,获取实验过程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2、行动研究法
主要用于实验操作阶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实验教师通过预设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观察学生活动、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不断修正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
主要用于实验阶段。根据学生情况确立个案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设计和确定最优化方案,通过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练习,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并形成个案研究体系,为课题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4、比较研究法:
主要比较教师的教学风格,如备课,导课,上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处理,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通过比较之后,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可采用互听互评学习活动、“公开示范课”等形式来进行。
5、反思总结法:
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反复运用,进行认真思考,要把课堂教学过程所体现和反映出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做好深刻细致的反思与总结。例如以教学后记形式记写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展现出的基本情况,日积月累,把这些点滴的记录集合整理出来,会形成宝贵的实验资料,阶段性总结,实验论文等等,以促使实验的合理实施和结题。
七、课题实验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申报阶段(2015年1月---3月)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及各省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2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对课堂上所存在问题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致因。举办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指导及讨论。
2、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实施方案。举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展示课。
3、组建课题组,讨论研究课题组教师全员参与。首先讨论研究《纲要》、《课标》和初中体育新教材;其次讨论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等。研究体育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
究的内容和原则。
4、通过对学生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了解学生对上体育课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撰写调查报告。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现状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学生发展需要的研究——农村中学体育课标的研究——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体育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体育课评价方式的研究在研究实效教学方法的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策略”。
5、定期举办课题研讨会和总结会,反思教学行为,进一步论证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效性、可行性、价值性。对课堂教学进行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6、实践、反思、修正、总结实效教学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5年 10月---2015 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实验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形式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论文集、教案集、个案分析等。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包括形成稳定可操作的研究策略、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和论文等。
九、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初中体育艺术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组长:邱晓莉
参与成员:刘磊落王腾 雷建峰
十、保障措施
1、政策支持。教育局有专门课题管理办法和保障制度以及学校的科研制度。
2、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3、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和努力保证。
第五篇:(宋小虎)《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3勉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课 题 编 号:2013—3—206 负 责 人:宋 小 虎 所 在 单 位:勉县同沟寺镇初级中学
0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里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2、目前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德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数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在今天实施新数学课程标准,从事初中数学的教学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某种程度的影响,制约着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在初中教学中,或因不明确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内容,使一部分数学教师有心去渗透德育,却感到力不从心或无所事事。
3、数学学科的特点需要进行德育的渗透。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的本身,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载体。教师不要认为进行了德育教育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适时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不仅能够给数学学科补充新鲜的血液,而且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的教学。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和态势,确认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内容,措施。对学生做到:(1)结合教材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自觉的情感态度和纪律性,以及良好的意志和性格,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通过初中学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建立起自信心。
2、改变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培养的现状,使初中数学教学能按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实施,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
3、探索在初中教学渗透德育方法、原则、完善和加强学校德育的体系和机制,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教育学中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性原理。叶圣陶认为,现代社会所要求学校的,必须是以各种知识为基础,重于真实的人生观上的教育,更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合格的公民”。
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中的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各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四、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初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初中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契机。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机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使这种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探索在数学教学时渗透德育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主要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模索渗透的方法,明确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力争使初中数学教师在从事初中教学时,恰到好处地、适时适度地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使初中生受到数学知识、思想、技能的启迪和训练,而且受到深刻的德育熏陶和教育,真正使初中数学的教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和谐渗透的教育新机制。
(二)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数学基础的差异,以及《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数学教学德育的不同要求。把我校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初中数学德育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本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广大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情况。
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五、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12月,研讨开题报告内容,收集研究资料做前期准备工作,负责人召开研讨会,分配任务,查阅、分析、整理初中数学德育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各自的教学模式。结合本课题和教学实际,给我校数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我校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情况,指定调查问卷及调查,教学案例的实践和评价,并进行本课题的论文材料收集。
第三阶段:2014年5月--6月,对前期研究活动进行反思、交流、讨论、经验总结,总结提升形成文字材料,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组直接接受学校教务处的领导,同时课题组成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在学生兴趣培养
上都做过不同的研究和经验积累。
2、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定期召开科研小组会议,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及时梳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初中数学学科的德育论文。
3、有关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的教学案例分析。
八、完成本课题的主要措施(含课题组成员及任务分工)
1、课题组成员:
宋小虎:课题负责人,中学数学二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较强,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曾获得市县级优质课竞赛的一、二等奖,在课题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主要负责课题方案制定,召开课题会议,收集及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汇编有关课题的论文集及教学设计、案例等工作。
于 康 :课题组成员,中学数学二级教师。承担课题的实施,并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工作。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和较强专业素养,能潜心研究教学工作,积极参与课改,系我校数学教学的骨干力量。
2、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校内拥有深厚的教研氛围,教师们在校内积极稳妥地开展交流课以及各科教学观摩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些教师深钻教材,改进教学,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良好局面。教师的听课行为也变成了一种自觉和渴望,因此校内的教研氛围深厚是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九、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中的德育新领域》主编:雷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编:张丽
3.《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主编:陈晓琳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将着眼于学生发展,落脚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提高;着眼于教师发展,落脚在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着眼于数学教学,落脚在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实施;着眼于素质教育,为推动勉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