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管理办法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实现武汉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选拔和培育一批德才兼备、进入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的优秀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建立一支发展武汉科技与经济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武汉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决定在 “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才计划资助力度,从2006年起实施“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
第二条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的目标: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拟从2006年起,每年选拔10名武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为其提供发展平台,通过2-3年的科研资助等方式培育若干名在本学科领域国际国内领先的权威专家;
资助武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以自由选题形式开展的学科前沿探索和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尤其是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的此类合作交流项目;
项目经费还可用于支持出版此类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
第三条本计划资助的武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是指:
在某一学科、专业技术领域做出过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或对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发展有较大影响,被国内外同行公认有创新性成果或业绩者;或掌握某一学科、专业技术领域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并对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
第四条列入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的对象必须是年龄在35—50岁(含50岁),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作风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科研道德高尚,具有求实、创新、开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第五条 本计划以项目形式申报,采用个人申请,单位审核择优推荐,专家评审考核,市科技局审定公布的方式进行遴选。
第六条 本计划对于曾受到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资助、项目现已结题并通过验
收的申请者一般予以优先支持。
申请者一般应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教授或相当于教授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在武汉市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等,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且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国家“973”、“863”等重大重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一级子课题负责人;
2、国家、中央部委、湖北省、武汉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负责人或者科研骨干;
3、省科技厅、市科技局重大项目负责人;
4、省市自然科学领域重点学科带头人;
5、市科技局晨光计划优秀完成人和省、市、部委办人才计划重点资助者;
6、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从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有突出成绩的专家。
第七条 申请列入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的人员和项目,必须经过推荐、申报、评审、签约程序。
第八条 凡申请对象,均须如实填写《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申请书》。市科技局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一受理有关申请,并按本办法规定原则,对申请对象和科研项目作初步筛选后确定送评项目、组织专家评审,入选项目由市科技局审定后公开发布。
第九条 本计划专项经费由市科技局每年从市科技经费中列支划拨,资助期限一般为两年;经费实行无偿拨款的方式,包干使用,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一次审定,分期拨付;经费开支标准必须严格按照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有关科技三项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列入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的人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要及时提交科研项目经费的决算,经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报送市科技局验收。
资助期结束后三个月内,要及时提交科研成果报告,推荐单位应审核项目工作总结报告,对其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科研成果、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综合评价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科技局,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按科研成果鉴定的要求进行综合考评。
第十一条推荐单位应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和条件,支持并督促受资助者认真
开展科研工作,按合同要求及时提交总结报告。市科技局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其培养情况和科研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二条列入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的人员通过考评达到规定要求的,市科技局将颁发《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证书》,以资鼓励。对获得《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证书》的青年科技人员,可以继续向学科带头人计划提出申请,批准后列入跟踪计划,所需科研项目的经费由市科技局另行拨款。
第十三条凡得到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经费资助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其所有权属市科技局和研究者共同所有,正式发表应标注“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字样。
第十四条市科技局及各有关部门对完成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成绩显著的青年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主管单位应按其实绩,在提高待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
(二)在同等条件下,市科技局重大、重点科研计划项目优先考虑由受资助者承担或牵头组织实施;
(三)推荐或安排其参加国际科技方面的考察、进修、交流、合作和国际会议;
(四)积极宣传他们在学术和技术上取得的成就,树立榜样。
第十五条 申请书及其他有关报告材料内容必须真实有效,如发现受资助者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经市科技局核实后,将撤消其资格,追回资助经费,并取消其三年的申请资格,情节严重者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六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市科技局。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管理办法(试行)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其表率和中坚作用,激励其始终保持与称号相符合的业务素养,并不断进取,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职责
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在师德建设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认真履行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课时量,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能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成绩突出,保持较好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成绩,推动本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三)在进修学习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认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专题培训,坚持自修教育理论与专业理论,及时了解本学科教学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和学科专业水平。骨干教师要积极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中学教师要逐步达到研究生水平,小学、幼儿园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进修的专业要与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
(四)在教育科研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
-1- 科研能力。每年至少有一篇专业论文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或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或至少有一个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或一本教材出版。每学年在学校或市区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不少于30课时。
(五)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以及市、区教育局或业务部门交办的示范课、公开课或学术讲座任务,每年有计划地指导一至二名青年教师,开设示范课、公开课或学术讲座不少于6次,并获得好评。
(六)在教师交流和支教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积极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交流、送教下乡以及支援农村或薄弱地区教育等各类活动。
区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职责由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予以明确。
二.有关待遇
(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职务、评优选先、科研立项、培训进修、学习考察、学术研讨、干部选拔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中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以及40岁以下区学科带头人聘任中学高级或小学高级职务不占学校职数。
(二)按规定经考核合格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按有关规定享受工作津贴,所需经费按现行渠道解决。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2- 学习和生活条件,为其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学指导、学习进修、学术交流和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等活动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减少其后顾之忧。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奖励。同时,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鼓励并支持其多出成果。
三.管理考核
(一)考核办法
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不搞终身制,原则上每两年考核评定一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考核优秀的,予以专项奖励;对考核基本合格的,停发工作津贴(直至下次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为止);对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荣誉称号和工作津贴。
1.考核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考核工作,制定考核方案。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人事(教师工作)、师训、教研等部门共同组成;学校考核小组由分管校长牵头,学校党政、工会、教务、教科和骨干教师所在教研组代表共同组成。
2.考核内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的岗位职责,分类制定并印发《考核细则》,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培训进修、教育科研、示范指导、教师交流等方面。
3.考核程序
-3- 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考核程序为:
(1)考核对象参照《考核细则》对本人考核期内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自我评分和小结,如实填写《业务考核表》。将有关的原始证明材料(包括获奖证书、论文、课题申报书、讲座、公开课的备课教案、学习笔记等)送交学校考核小组。
(2)学校对考核对象填写的内容进行审核,将有关材料在校内公示,并就有关考核项目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教师、学生进行满意度测评(参加民意测评的学生应达到所教学生的95%,教师应不少于全校在编教师的3/4)。在此基础上,对其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分,填写考核意见,初步确定考核等次报区教育局。
(3)各区教育局参照《考核细则》,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按考核分数分学段排序,形成考核意见,确定考核等次报市教育局。
(4)市教育局结合区、校考核意见,对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采取座谈、深入课堂听课、查阅资料、组织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评价考核,确定考核结果。
(二)管理制度
1.任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实行分级管理、共同使用。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档案和信息库,认真记载他们的主要业绩及其考核、奖惩情况等。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管理、骨-4- 干教师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研究、认真解决有关问题,适时组织经验交流等活动。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选派城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送教、兼课和讲学(保证每位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每年不少于一次)。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可主动、志愿到农村参加支教、送教、兼课或讲学活动,所在学校应该给予支持。
5.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其荣誉称号和工作津贴:
(1)未参加考核、考核结果为不合格或连续两次基本合格的;(2)调出本市教育系统的;
(3)经查实,有违法乱纪、违背师德、向学生及家长索要财务、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从事有偿家教(武教师[2003]2号)、违规参加社会讲学讲座活动(武教师[2006]7号)、抄袭剽窃他人学术科研成果等行为,以及有群众举报的其它重要问题并造成不良影响的;
(4)不服从学校管理私自离岗的;(5)优秀青年教师年龄超过35岁的;(6)其他应予取消称号的情况。
6.实行证书注册管理制度。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证书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每两年由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小组考核注册一次,在“注册记录”页填清注册时间,加盖注册章。未经注册即为无效,相应资格自动取消,由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收回证书。
-5- 7.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取得称号后,应在原学校工作至服务期满方可申请调动,服务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跨区工作调动的,必须报市教育局批准同意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区内工作调动的,必须报市教育局备案。
四.责任追究
1.在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评选过程中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称号的教师,除取消已取得的资格外,三年内不得参加评优评先。
2.在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推荐、考核等过程中,作不实证明,对群众举报不予理睬、隐瞒不报,影响评选考核工作的有关人员,一经查实,除批评教育外,教师当年师德考核按不合格处理,行政人员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影响特别恶劣的,除给予相关人员加重处分外,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相关责任。
3.在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和管理使用过程中,对管理考核不严格,不按要求落实培训任务,不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教研教改或支教交流活动的,视情节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增减相应内容。本办法由市教育局负责解释,各区教育局、市直单位可根据此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6-
第三篇: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管理办法
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管理办法
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结构,做好学科梯队的建设工作,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从医院发展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中,要引入激励机制,提倡公平竞争,坚持严格考核,实行优先培养,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申请条件
(一)申请者应是受理申请当年1月1日年龄未满50周岁。在本院工龄连续满3年以上,在临床第一线工作。
(二)优秀学科带头人是指在某一学科、专业技术领域做出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或对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发展有较大影响,被国、省、市内外同行公认有创新性成果或业绩者;或掌握某一学科、专业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对医院学术地位的提高做出突出贡献者。
(三)申请者必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为医院做贡献的奉献精神。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
1、曾经或正在承担市、区级及以上重点课题的负责人;
2、获得市、区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
3、曾经或正在承担市、区级及以上人才培养计划者;
4、某项医疗技术处于市、区内领先水平的医疗技术人员;
5、其他特别优秀的学科人才。
(四)医疗、医技系列申报者一般应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系列申报者一般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若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博士学历者优先考虑。
三、申报与评审
(一)遂宁市船山区妇幼保健院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每年申报评选一次。
(二)医院人事科受理申请,由医务科对申请者进行审核,最后经医院审核批准后,正式列入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四、管理与考核
(一)列入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的人员如有科研需要,将获得专项经费资助5万元/年,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经费按拨款,专款专用;获得资助者由医院与受资助者签订合同,由医院人事科对资助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二)受资助者必须认真开展科研工作,按合同要求及时提交进展报告及总结报告;所在科室有支持并督促受
资助者认真开展科研工作,按合同要求及时提交进展报告及总结报告的权力与职责;终期考核时必须有1-2篇SCI论文发表或获得市部级科技成果奖。
(三)医院人事科负责制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进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
(四)对违反科学道德、学术弄虚作假者,查实后将撤消其资格,追回资助经费并给予相应处分。
(五)培养对象不得替换,资助经费不得转让。
二0一一年五月五日
第四篇: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水平,根据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武汉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根据武汉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地方财政支持,原则上由在武汉市地域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等科技活动。
(一)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基础前沿科研项目要立足原始创新,突出创新导向;公益性科研项目要聚焦重大科技问题,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产业类项目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项目采取前资助、后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科技局各类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和绩效评估等管理工作。第四条
项目管理遵循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评审评估、公示、中期检查、合同制、信誉评价和绩效评估、回避、监察审计等制度。
(一)评审评估。所有前资助项目立项都必须经过评审或评估。对申报项目的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估。
(二)公示制度。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拟支持项目应予以公示,接受监督。
(三)中期检查制度。市科技局应在项目执行期间对项目进行检查、评估。项目承担单位要如实报告项目执行情况、重大事项和有关报表。
(四)合同制度。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前资助项目签订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以下简称项目任务书),按项目任务书组织实施和管理。
(五)信誉评价和绩效评估制度。市科技局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评估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等进行信用评级、建立信用档案,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市科技局可以根据计划和项目的实施情况,委托相关咨询服务机构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六)回避制度。项目管理者、评审专家、咨询服务机构在评审、评估和项目管理过程中与项目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七)监察审计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科技局委 托第三方对部分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跟踪和审计。项目承担单位和责任人应积极配合。对监督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对经查实存在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五条
市科技局负责计划指南的制定和发布以及项目立项、中期检查、验收和结题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一)项目的立项、调整、变更等重大事项必须经市科技局局长办公会(以下简称局长办公会)审议决策;
(二)市科技局计划管理部门是计划项目综合管理部门,负责项目评审评估、结题验收及专家遴选等统筹工作;
(三)市科技局项目管理部门是具体项目组织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策划、计划指南编制,并按职能分工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与全过程管理;
(四)市科技局条件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参与计划项目的审计与监督。
第六条
市科技局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可以将有关项目的部分管理服务工作委托给局属单位或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科技中介机构组织实施。
第七条
建立以项目库、专家库和企业库为基础的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所有项目统一纳入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二章
立项审定 第八条
项目立项一般包括项目申报(征集)、评审(或评估、招标)、审批、公示、签约等五个基本程序。
第九条
项目指南和申报通知由市科技局根据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划起草,并充分征求科研单位、企业、工研院、技术创新联盟等有关方面意见。
第十条
申报单位根据项目指南和申报通知,统一进行网上申报。项目申报以法人单位为依托,不受理以个人名义申报的项目。
第十一条
前资助项目立项前须经过专家评审或评估。计划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采取专家会议评审、网上评审、通信评审等方式组织评审工作。
第十二条
对需要通过招标确定承担单位的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参照国家科技项目招投标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项目评审或评估专家从市内外专家库中遴选随机抽取,异地专家由所在地科技部门推荐,在所在地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并建立回避制度。评估或评审应主要围绕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可行性、风险、效益、市场前景,以及项目单位的支撑条件、财务状况等进行评价,并按要求出具评估报告或评审意见。
第十四条
预算批复下达后,市科技局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拟立项项目公示7天,接受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公示期间,对有异议、经调查属实并需调整的项目,由市科技局重新审定。公示期满后,对无异议项目下达科技计划立项文件。
第十五条
前资助项目立项后,由项目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应明确实施各方的权利、义务、廉政承诺和项目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经费拨付及使用计划,并量化考核指标。项目管理部门要对任务书内容认真审核把关,经审查通过后签订生效。
第十六条
项目任务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具有严肃性和规范性,是项目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责任:
(一)提供项目实施的条件,履行项目配套资金的承诺,督促项目负责人严格执行项目任务书,完成项目目标任务;
(二)保证项目经费独立核算、专款专用;
(三)按市科技局的要求按期如实填报项目执行情况以及相关的统计调查,并承担虚假填报的法律责任;
(四)接受市科技局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审计;
(五)接受并配合市科技局组织的项目执行情况检查、中期评估、绩效评价,如实、准确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
(六)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事项;
(七)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提供完整的验收材料及项目成果普及性报告;
(八)报告项目执行中知识产权管理情况,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九)接受市财政、审计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检查。第十八条
市科技局在项目实施管理中的基本职责:
(一)监督、检查项目任务书的执行情况;
(二)协调、处理项目执行中的有关问题;
(三)审查项目执行报告、项目完成总结报告和项目经费决算;
(四)组织或委托其他机构进行项目中期检查、评估或绩效评价;
(五)对不合规定的项目予以中止或撤销,对相关人员、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项目执行期内,项目任务书的内容未经市科技局同意,不得调整。如确需调整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市科技局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原因,经市科技局审核批准后方可调整;未经市科技局批准,私自调整项目任务书内容的,市科技局有权终止或撤销该项目,追回经费并提起法律诉讼。
第二十条
项目实施实行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项目承担者提交项目上执行情况,如遇项目目标调整、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变更、关键技术方案变更、不可抗拒的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须及时向市科技局报告。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执行情况过程检查是加强项目管理 6 的重要手段,市科技局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项目执行过程检查可采取评审评估、听取汇报、查阅项目执行情况、查阅经费使用情况材料、实地调研等方式。
第二十二条
市科技局在项目跟踪管理中发现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对项目予以终止或撤销,记入不良信誉档案,并追究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情节严重者,今后不再受理该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新项目申请,并同时取消项目负责人进入专家库和参与项目咨询活动的资格。必要时,市科技局可以采取行政或法律手段追回项目资助经费。
(一)不按期如实填报《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等报表;
(二)无正当理由不按项目任务书规定实施项目;
(三)擅自停止项目实施、或变更项目任务书内容;
(四)项目到期后不按期申请验收或结题;
(五)在项目申报、实施和验收等方面弄虚作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六)截留、挪用项目经费。
第四章
验收与归档
第二十三条
项目到期后必须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验收。验收可采取结题验收、会议验收(鉴定)、项目报告等方式,由市科技局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需在项目任务书规定时间内提出验收申请;不能及时进行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到期前向科技局提出延迟验收申请。
第二十五条
在项目任务书约定的验收期内,承担单位应及时向市科技局提出验收申请,并将电子和文本验收资料提交审核。市科技局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单位对项目验收。
第二十六条 项目验收以市科技局批准的项目任务书约定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目标为基本依据,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二十七条
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通过验收:
(一)完成计划任务书任务不到70%;
(二)提供的验收资料、数据不真实;
(三)经费使用弄虚作假或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
对原始记录能够证明属于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技项目,且科技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不影响其项目验收和继续申请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项目。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验收意见持有异议的,应当在验收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书面向市科技局提出复议,逾期不予受理。市科技局在接受书面异议材料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异议内容进行审核,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第三十条 项目产生科技成果后,应当按照科学技术保密、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和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验收未通过的项目承担者,当年不得申报 8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6个月内可再次申请验收,如再次验收未能通过的按项目终止处理,并提交详细的情况说明。验收未通过的项目承担者(前3位)和项目承担单位3年内不得再申请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并记入不良记录名单。
第三十二条
项目有关资料由项目管理部门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整理,并定期归档,统一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第五章
绩效评价
第三十三条
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是对各类计划项目整体实施情况的总结和评价,可根据绩效评价情况调整各类计划。
第三十四条
纳入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项目范围是近三年内立项、并已完成验收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每年定期抽取一定比例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第六章 监察惩处
第三十五条 参加项目评估或评审的专家对项目承担单位负有保密义务;若对外泄密、损害有关单位权益,按有关规定处理。市科技局对专家评估和评审行为进行信誉评价,评价结果纳入信息系统。
第三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申请、评审评估、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的,市科技局将依法查处并记入不良信誉档案;情节严重者,终身取消申报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资格。
第三十七条
项目管理有关人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违 9 反项目管理和廉洁自律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后资助项目依据有关政策文件、管理办法进行事后补贴,立项评审、签约、中期检查、验收、绩效评价等流程省略。
第三十九条
对市科技局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的,可向市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十条 本办法实施后,《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武科计[2011]150号)、《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武科计[2011]151号)同时废止;武汉市原有各类科技计划或项目管理办法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投资类项目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局负责解释,并制定管理细则。
第五篇:学科带头人计划
保安农场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学科带头人是学校优质教育的支撑,是课改的领头羊,他们的专业发展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决定着学校质量提升的进程,对于培养人才,对于学校内求高质外树形象意义深远。本学期我们将坚持“面向全体,培养青年,发展骨干,推出名师”的工作思路,以“定点定向培养,课题加压,专业引领”为举措,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建设,以取得带一班优一群的成效,故制定此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秉着“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培养目标,遵循学科带头人培养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学科带头人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矗
二、培养目标:
提升培养对象的专业素养,促使他们成为课程改革的真正带头人。使他们成为积极参与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学科建设规划、教学和科研计划,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搜集和掌握本学科的各种前沿信息的引领者。
1、学科带头人应发挥的作用:
(1)小学课程改革坚定的促进派和积极的实践者。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坚定不移地参与和推进小学课程改革,大胆探索,勇于进取,敢当课改的领头雁。
(2)小学课程行动研究的先行者和课程校本化的建设者。
在课程改革中,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都变成新课程的实验室。把实践与研究、课程与教学溶为一体,通过反思性教学,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重建新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积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3)在全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能够在小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地帮助年轻教师,在全校同行中产生积极导向。
2、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素养:
(1)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深切的人文情怀;
(2)较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先进的教育观念;
(3)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的教学个性;
(4)富有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
(5)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学科知识;
(6)具有一定的行动研究能力。
三、培养原则:
1.通识与学科相结合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3.全面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四、培养过程:
理论研修——行动研究——反思总结(循环往复)
五、培养方式:
1.理论研修与学术沙龙
2.课例研究与现场学术观摩
3.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
4.论题答辩与专题汇报
六、制度保障
1、内在制度保障:
(1)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旨在反映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研究轨迹和成长历程。内容有:
①个性化教案
②课后小结与札记
③教学案例
④教学随笔
⑤专题研究文
⑥读书笔记.(2)建立教师个人“图书馆”和“资料库”。内容有:①精读若干著作
②订阅重要专业杂志(报纸)
③按兴趣和专题分门别类收集和整理专业资料.2、外在制度保障:
(1)保证教师的研究时间(建议减免教师三分之一的教学工作量).(2)保证教师的研究经费(建议学校以课题项目方式划拔经费).(3)给教师提供发挥“带头”作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