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技术与哲学2【182套】大全

时间:2019-05-14 17:0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技术与哲学2【182套】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技术与哲学2【182套】大全》。

第一篇:科技技术与哲学2【182套】大全

17、18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

19221932年苏联计划科学推行受阻的文化根源及启示

19281938年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建设

20世纪的生物学革命及其哲学意义

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与分析

E·卢瑟福的科学精神

ISO14000与企业绿色创新

IT企业的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

MIT的STS教育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NBIC会聚技术的社会影响与发展对策研究

R罗蒂的科学观和后科学文化观探析

SCI功能评析

SSK的实验室研究

SSK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STI视野中的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STS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水利技术

WTO时代中国企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

WTO规则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

“一稿多投”现象的局部合理性研究

“两面神”思维——爱因斯坦科学创新思维方法的精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伦理理念的若干思考

“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休谟的革命”——论休谟对科学合理性的心理主义解释

“入世”后我国公安后勤保障工作的战略思路与方法论对策

“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当代意蕴与走向

“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

“婴儿性别选择技术”评析

“是—应该”问题及其“解决”

“有”、“无”之间——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知识确定性观念的影响

“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以分析技术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关系为视角

“李约瑟难题”的非线性解

“极数知来”与“由数达理”——论中国传统科技定量分析方法的易数之源

“现代科技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

“真际”与“实际”——新理学视野中的科学观

“虚拟实在”的哲学解读——兼论技术实在的内涵与本质

“霍金现象”研究——基于科学文化角度的反思

“革命性辩证法”与“建设性辩证法”比较研究

《周易》与《内经》阴阳文化的同构性研究

《唐会要》科技思想研究

产业技术和城市化关系的历史与逻辑

产业技术范式的演化分析

产业技术跨越理论及其在广西的应用研究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分析——以硅谷产业集群为例

产品设计人性化的历史与逻辑分析

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历史与实践分析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对策

产学研合作机理的哲学新释——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

从IT的特征看信息产业的发展道路

从“图式”概念看康德与皮亚杰的建构论的异同

从“李约瑟难题”谈科学精神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创新才是力量”——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反思与重建 从三大期刊看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向

从中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变探讨科学技术的价值向度

从人才学视角探析卡文迪什实验室百年兴盛的因由

从信息化到知识管理之路

从创新文化看科技工业园文化建设

从哲学思维角度思考“李约瑟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当代中国法治的合理性及其实现

从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看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从实践论的观点看科技异化问题

从实践论的视角论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

从工程的内在属性反思“新奥尔良工程”悲剧

从布劳尔到拉图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

从情感因素看形象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从技术价值看技术异化

从技术创新看机器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从技术引进视角剖析近代广西机械厂发展之衰荣

从技术的本质特征看克隆人技术(1)

从技术的本质特征看克隆人技术

从技术的本质看技术生态化

从技术网络到人文网络

从明清易代看李约瑟难题

从环境演化角度探讨三星堆文化消失之原因

从理性化科学的角度看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

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

从生物学史视野批判库恩理论

从相似关系到有限论——试论巴恩斯对库恩的解读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探索推进四川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从福柯“权力知识”观的视角看SSK

从科学传播学角度看我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

从科学共同体的发展看中国科学共同体的优化

从科学发展模式探讨EPR问题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老庄“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意义

从科学发展观看四川高载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科学哲学视角论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从科学技术的本质探讨人与自然的联盟之条件

从科技哲学的视角考察产业革命及其发展前景

从系统发展观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从系统科学(SCI)探析中国的环境管理

从经典博弈论到量子博弈论

从经济哲学层面审视中国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道路

从自然中心战到网络中心战

从范式到专业辞典

从论文视角看博士后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从逻辑实证论到建构实在论——对老维也纳学派向新维也纳学派思想演变的探析 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新型科技文化的构建

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探析——以科学中心的形成为例

保险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研究

保险中的基因歧视及其法律探索

创业投资的社会效应分析

创新体系建设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以河南为例

创新型城市的结构条件及运行机制研究

创新文化建设:高等教育的视角

创新的价值——当前我国技术跨越发展思路

创新系统中的多主体合作及其模式研究

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分析

创新系统化研究

创新视野下波音公司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科技论文作者产出能力及合作关系研究

北京奥运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研究

城市垃圾扩散现象引发的环境哲学思考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

城市群开发战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大众媒介作用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大卫·布鲁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之于“两种文化”的交融——兼论“两种文化”交融的逻辑进路

大城市边缘区健康社会环境建设与调控——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孵化器及其综合孵化能力之评价分析

大学教育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及其成因分析

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系统分析

大学科技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以江苏大学科技园为例

大科学创新的机理、主体及其组织方式

大科学时代中的人学研究——人本管理理论基础探讨

大西南科技与经济的开发历史及其新格局的构建

大连市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

大连沿海公众海洋环境意识调查分析

奥本海默的科研管理及科学政治观研究

安全、自由及其冲突——电子监控的伦理思考

安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研究

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战略研究

川西地区天然气资源预测评价及规划管理

巴伯的科学社会学思想与其后科学社会学的发展

巴尔的摩案再思考——对我国科学不端行为的认识与管理

巴斯卡之批判实在论思想

巴斯德的科学贡献、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布鲁尔科学知识的社会本性思想研究

当代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

当代技术发展中的责任伦理研究

当代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当代民用技术军事转移研究

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思想述评

成功女性科学家因素研究

比较思维的方法论探讨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研究

波兰尼默会理论及其科学知识社会学意蕴

波普尔“逼真性”科学真理观探析

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

波普尔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研究

波普尔进化认识论中的诠释学因素

波普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影响

滨海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及效率评价

爱丁堡学派利益理论研究

爱因斯坦·充满现代人文精神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物理实在观与爱因斯坦玻尔争论

爱因斯坦的科研艺术思想

爱因斯坦科学探索动机分析

爱德华·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思想研究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

璁洪噾宀抽湒瀵逛紤璋熷綊绾抽棶棰樼殑瑙g瓟

璁虹鎶€瀵规瀯寤虹ぞ浼氫富涔夊拰璋愮ぞ浼氱殑浣滅敤

病人权利托付概念的由来、根据及应用

艾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解释理论研究

蔡元培科学思想试探

贝叶斯认识论初探

贝塔朗菲的生物学哲学思想研究

贝尔纳科学政治学思想研究

超孵化器的商业模式研究

超越拉卡托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达尔文的生态学思想述评

错引现象折射出的科学家群体引文失范行为——以Nature上一篇19万次高频引用论文的错引记录为例

错误理论:对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重建

长株潭公路客运交通一体化战略研究

长沙马王堆汉初地形图的测绘科技及相关科技思想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研究

陈国达科学思想研究

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述评——从科学技术划界思想的角度谈

(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对科学共同体的促进作用分析

第二篇:技术哲学

[摘 要]马克思的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马克思哲学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他后来技术哲学思想的全部发展提供了出发点和源泉。《手稿》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他在该书中坚持从实践的角度或劳动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尤其是技术的本质。在对技术的批判中,沿用了他的人文思想视角,并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他的技术批判的最终目标,当然他的这些技术思想对当代的技术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哲学 技术本质 异化劳动 技术异化

虽然马克思在他的着作中并没有公开提出技术的概念,更没有明确阐述技术哲学,但他的哲学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技术思想。然而这却常常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技术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和他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样,理应当受到重视,但关注他的技术思想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我国技术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更确切的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技术的本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考察技术的本质时,马克思从人类的劳动活动出发即从人类的生活实践出发的。《手稿》中第一次确立了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的本质力量的书”。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技术或工业就是劳动,是迄今为止全部人的活动。人类在改造征服自然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利用了无数技术,并因此为基础在天然自然中创造了人工自然。同时,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在不断地变革着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正是劳动打开了人类历史的大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把人从自然界分化和提升出来,而最初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劳动就是简单的技术活动,它首先存在于人的劳动之中,进而扩展到人类的所有活动中去。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寓于劳动之中,从而技术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正如马克思说:“工业是自然界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马克思从工业劳动中揭示了工业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的活动的方式联系着,而这种共同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马克思把工业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在历史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无止境追求,才使技术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才赋予技术一特别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二、技术的异化

国内外一般从狭义和广义来定义技术的。从狭义上看,技术指的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方面的方式、方法与手段等。从广义上看,技术即可以理解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手稿》中马克思坚持认为从本质上技术是一种实践活动或工业活动,他不仅从“科学的”维度高度评价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进步所起到的巨大推

动作用,而且更注重从人文的维度展开了对由技术进步、私有财产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异化的批判,即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以期实现二者和谐进步共同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劳动者同他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第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是一种被迫性的强制性的劳动;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也就是把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为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了维持劳动者自身的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就是指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他人所占有,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6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即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实现对异化劳动的全面克服,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的彻底的发展。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一是看到了价值的双重属性,即技术的正负价值;二是他把技术本身同技术结果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以社会批判的视角分析了技术的双重性,一方面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吃人”现象,另一方面他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厚望。

三、结论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类追求自由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工人的劳动演化为异化劳动,从而工人的劳动使人类相对自身和人的本质而言是异化的。这种异化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作用,但同时也是技术的作用,即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然而,依笔者看来异化是可以被超越的,其根据在于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一致。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的出现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克服异化劳动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实现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中才能实现,在这一制度中人类在更高层次,更合理的制度中成为一个整体,人成为人自身。人类也只有通过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而使人自身得到全方位展示以及通过技术的进步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马克思在《手稿》所表现的技术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在于追求人类的全面自由和社会进步,从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的异化也有着技术或工业进步的影子,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应该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应该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为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中,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自由与解放。而这些,都必然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换句话说,也就是以技术或工业的巨大进步作为它的杠杆。

这样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及社会的蓬勃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和人类社会。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9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1-14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9

第三篇:科技哲学论文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及其影响

内容摘要: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逻辑经验主义转向日常语言分析主义,这是哲学观点和哲学史上的重大转折。其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观点在于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理论、描述主义和约定论。这使得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并标有家族的氛围。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对后期的日常语言界和语言研究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描述主义 约定论 影响使用意义

正文:

维特根斯坦在1918年完成《逻辑哲学论》一书后,便停止了哲学的研究。而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并提出“在教学概念与意义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然而经过10年的反思,他决定推翻其前期的哲学体系,由语言的理解是从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来探讨的到语言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建立后期的日常语言哲学。这使得维特根斯坦由早期的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由本质主义转向现象主义;由抽象主义转向描述主义;由结构主义转向语境主义,开辟了后现代语言思潮的领域。

一.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观点。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认为,哲学家的谬误之处在于诉说不可说的事物,更在于将语言与语言使用的语境与想对应的环境相互分离。维特根斯坦从根本上否定了语言与现实活动

向分离,而提出现实的语言学说,一种博弈或游戏。

1.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在逻辑和事实两大基石上的语言意义说,但其落脚点却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中。他认为语言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风俗密切相关。他提出语言并非是“语言+游戏”,“游戏”一词只为了强调语言的动词性质(1),语言游戏强调的是一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或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2)。它具有付出的社会性、实用性、有效性,是约定俗称的结果。它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语言就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各种游戏。它只服从于游戏规则,却没有绝对的客观性或指谓对象。

维特根斯坦提出词的意义不在于指谓什么,而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换句话说“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途”(3),离开了应用每个词都被变得僵硬而毫无意义。他认为语言游戏是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场合使用的规则活动,语言、规则和使用的活动就是其基本要素,任何一个语词所致的概念和意义并不在与其所指的对象中,而在于其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其他语词的组合方式中。由此可见,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作为语言使用方法的意义,只有在于其他语词相互组合中才显得有效。

2.家族相似理论

有语言游戏理论可知,词的意义取决于词的作用,即在环境中与其他语词相互的关系,一个词有多少功效就有多少意义。然而要想给词和概念下定义,找出其意义家族的共同性却是不可能的。比

如说“考虑我们做游戏的那些例子,如纸板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运会等,所有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如果你考察一下它们,就会发现它们没有共同之处,只是看到相叠盖,部分交叉,彼此类似的复杂网络:有时是总体上的类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类似。”

(4)所以有此可见,游戏只是各种游戏的相互叠加,不存在共同的本质。就像在物体上,你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事物。在行为上,你不能同时踏入即使同一条河流,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世界。至于如何区分不同的事物,维特根斯坦提出有独到见解的“家族相似理论”。他指出,每一个事物都构成一个相似家族,而家族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如体型、特征、眼睛的眼神、不太、性情等等,都是以相同方式互相叠加和交叉在一起的。因此我可以说游戏形成了一个家族”(5)。每一个相似的家族都成为一类质上相似的事物,以此相互区别.然而虽然相似却不同,其家族内部各部分间是相互独立的。

3.描述主义和约定论。

由上面的家族相似论,维特根斯坦对家族内部各部分之间强调多样性、相异性等,这样就引向了对物体的描述倾向于描述与举例而反对概括和抽象。故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no looking,only looking ”的思想。比如他在谈到如何做游戏时就指出“我们只应当描述游戏,应当说,诸如此类的东西都叫做‘游戏’。”(6)而他极力反对给游戏下一个定义,说一个概念。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描述和举例。“它只是简单地放置每样东西在我们面前,既不解释也不推算演绎任何东西,因为每件东西都明白可见,不存在解释,而且隐藏的东西对我们无益”(7)这样,当我们遇见某物时,我们只需举例论证即可,而万万不能下一个定义,人的理解是不会超过例证之外的,“不想,只看”自然成为人类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论原则。这样,维特根斯坦就让哲学从抽象、概括和反思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日常语言的简单描述和使用中。

维特根斯坦重申,哲学的谬误就在于一种语言上的疾病。“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当语言像机器一样闲着,而不是当它工作时,混乱就会在我们中间产生”(8)因此,在他看来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真理探讨事物的本质,更不是在认识中探索,而在于先走出语言的迷宫。而只有“采用语言的日常用法就可以根治语言疾病”,这里需要的是最简单最易懂的语言。所有的语言都只能描述,不能思想,只能看,不能思。而使用语言取代了固定语言。

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对日常语言学的深刻影响

1.对语言使用权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探讨,使得语言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更加重视语境对语言使用的重要意义。他从前期的图像论转化为后期的使用论,通过对现实中的考察,维特根斯坦对量词,名词,带有指称的词予以大加的限制,规定其必须结合语境中才有意义。他

说“对于我们使用意义这个词时,有相当一部分——虽然不是全部——对之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它,一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其在语言中的使用”(9)也就是说,意义在于使用,词语的意义就是其用法,效用。生活中的各种形式是人们通过日常语言中的各种显现来表达的,这不需要证明,对于不同的语言游戏就会有不同的词语语言的表达。无论是词亦或句子,只有在语境中才有意义,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中的使用才会有意义。

2.语言与对象相互使用

维特根斯坦的巨大贡献还在于其确立了语言与对象的相互使用。而这种相互的关系也只能表现在生活中的相互使用中。对于后期的维特根斯坦而说,其语言主要是指语言的日常性,而其思想也对以后的日常语言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在于实现并发挥生活中的日常性,使用性。语言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在于双方之间都有可诉说性。什么对象都可以在说中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由对象与语言之间的共享一致性,以及这种一致性的可分析建立起来的”(10)通过对语言的实际中运用,来达到行动作用。

3.语言活动对后期的影响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活动观对后世的整个日常语言界乃至整个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语言活动能够带来细致明了的语言表达,也能够感觉到事物的存在,而这种存在也能随时被利用起来,这种利用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运用。并且这种运用具有强大的自我感觉活动,这种活动取决于自我的选择权,然而被选择的是我,具有选择权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表达出对象是明确的,语言是清楚的,用这样一种清楚的语言观来表达明确的对象,语言不但要在使用中才有意义,更多的是要与现实中的对象相结合,二者相融。

三.结束语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对日常语言哲学和现代语言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关注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关注语言和对象的相互融合,关注语言的活动,关注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来表达其意义。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转向主要在于对日常语言哲学的分析与论述,而对着一重要思想加以研读深究,有助于我们研究逻辑语言主义以及语言论的研究。

第四篇:科技技术工作报告

科技技术工作报告

北京1月29日电2010年是“十一五”各项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的关键一年,科技技术工作报告。在今天召开的2010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作了题为《狠抓落实协力攻坚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突破》的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能力,明确了今年的科技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进2010年的各项科技工作。

利用好科技发展跃升期的宝贵机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事业有了大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跃升期。科技工作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新局面。

一是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形成。2010年我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位;全时R&D人员136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期间,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工作报告《科技技术工作报告》。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达到55%以上。在2010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60%。

二是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相当,其中纳米领域论文引用数位居世界前列。

三是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被攻克。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10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龙芯2号”64位高性能CpU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0.1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高端技术的突破,为改变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矗在生物技术领域,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十五”期间,863计划共有15个品种获得一类新药证书,109个新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四是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从2010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由世界第13位提高到第4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也从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4位。“十五”期间,仅国家863计划就申请专利2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7000项;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700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数是“九五”期间总和的5倍。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是高技术产业化迅速发展。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高新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达到802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40%左右,高新区企业4万多种产品中自有技术的产品已超过70%。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科技技术工业革命

1.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

发生在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并非偶然 ,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之所以能够首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建立现代工业的伟大先驱,是因为其经济、工业技术等条件最先发展到了革命的爆发点。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二.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 ,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三、1.圈地运动。到 16 世纪初 ,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和羊毛价格的上涨 ,圈地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2.殖民掠夺。1713 年双方签订《乌特勒支和约》,英国取得直布罗陀海峡及地中海的通航权,与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贸易和贩卖奴隶的权利。另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 1756 年到 1763 年的七年战争。在七年战争后的十年间 ,英国从印度掠夺的财富高达十亿英镑之多 ,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3.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1)国债制度。即英国商人向政府放贷资金 ,从而获取高额利息。这也是英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2)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3)严密的税收制度。

三、对外贸易

由此可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从 17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近一百年间 ,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 ,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 ———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四.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 15 世纪 ,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 ,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 ,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 ,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 ,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 ,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 ,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 ,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 ,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五、自然科学的进步

机器的发明必须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培根提倡认识自然要通过科学实验。他认为 ,实验是观察、认识和形成知识 ,得到新发现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对英国自然科学家产生积极影响 ,活跃了 17 世纪英国自然科学领域 ,解放了生产力。在这些科学成果中 ,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 ,对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产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六、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

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初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就已经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中世纪末期 ,由于英国商业资本的发展 ,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 ,从而带来了手工工场的繁荣。,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限制生产。斯密认为社会财富来源于国民劳动的创造。国民生活的必需品包括国民劳动创造的直接产物和以国民创造的财富为基础的贸易产物。它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成为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的号角。

七、新兴产业的出现英国的毛织业是十三四世纪由尼德兰工人引进的。此后几百年间 ,毛纺织业在英国城乡广泛地发展起来 ,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16 世纪中叶 ,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 80 %。到 17 世纪初 ,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 ,大约有 1/ 5 的人口从事这项事业。此外 ,有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 ,如棉纺织业、采煤、制铁、玻璃和造船等行业也都发展起来。

3.棉纺织部门机器的发明与应用有怎样的规律?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 ,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 ,从工作机到发动机 ,互相促进、互要推动 ,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

2.为什么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棉纺织部门?

(一)棉纺织品市场的扩大。工业革命前,国际市场对棉织品的需求量激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一,随着英国在北美洲殖民以及北美种植园的拓展,美洲成为了棉织品的新市场。同时,棉织品成为了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用来交换黑奴的重要贸易手段;第二,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为棉织品在欧洲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在 18 世纪 ,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 ,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 ,受政府严格控制 ,旧的行规束缚的也很紧 ,行会对每一匹毛料的长度、宽度、折叠、打包、生产过程中的配料、印染、拉长、起毛、整饰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 ,成为一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 ,它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英

国棉纺织业是 1588 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在此之前 ,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于农村 ,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 ,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 ,没有传统的阻碍。因此 ,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18 世纪以前 ,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 ,生产技术相当落后 ,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 ,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 50 %-60 % ,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 ,为了抵制印度棉布 ,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而 ,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其次 ,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 ,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 ,属于低档商品 ,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见 ,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 ,推广新技术 ,创造新产品。所以 ,到 18 世纪 60 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创新发明的激励。棉纺织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受到的封建行会以及政府法规等约束相对较少,加之可以自由雇佣工人、应用机器生产各类产品,新技术和新发明能够更加容易地在棉纺织工业中得到应用与发展。1764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768 年阿克莱制成了水力纺纱机,取得了技术革命的关键突破,从此纺纱机转动不再依靠人力;1779 年克隆普顿发明了综合纺纱机;1785 年卡特莱特在木匠和锻铁匠的帮助下,发明了动力织布机,从此将织布效率提高了近40 倍。棉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加速并带动了其他工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反之又促进了棉纺织工业在英国的蓬勃发展。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

三、棉纺织业战胜毛纺织业成为工业革命起点的原因

第一,强大的社会需求。18 世纪初,英国伦敦和其他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已经成为英国上流社会十分时髦的东西。上至王后下到普通商人,都以用印花布和白洋布做窗帘、垫子、卧具等为典雅美观和时尚。这种崇尚棉织品的社会风尚

第二,棉纺织品利润高,收入多,政府大力支持。

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全力支持和保护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并采取关税保护政策,提高棉布的从价税,以保证英国本土制造的棉纺织品对国内市场的绝对垄断 第三,要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大范围地采用和普及新技术,实现产业的机械化和工业化。

4.机器大工业是工人创造的,现在成了奴役他们的工具、机器的改进增加了社会财富,它又使生产者变成 需要救济的贫民。。如何看待科技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

因为机器的发明和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导致了一批工人的失业。机器可以大批量大规模的生产,如果机器一旦发生故障,产品的生产就会停滞,影响收益。

5.工业革命中形成了以大机器生产为特点的工业体系。蒸汽机技术的发展与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什么逻辑关系?

牛顿力学运用为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蒸汽机的改良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的。

1733 年棉纺织业中出现凯伊飞梭的发明应用,1738 年出现怀亚特机器纺纱机的发明应用,从此开始了棉纺织业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使各个工业部门都呼唤着期待着一种功率大、能耗低、效益好、能通用、既能往复运动又能旋转运动的新型动力机。蒸汽机技术的出现就是为解决动力问题。瓦特使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为了可以普遍应用的蒸汽机,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

从工业革命史本身来讲,蒸汽机促进了机器本身的发展。使机器制造业由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在此以前的机器基本上是木制的。制造机器的技术依然是工匠视力的敏锐和手艺的灵巧,机器制的基础依然是手工业者个人的力量和熟练程度。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木制的机器不能承受蒸汽动力的震动和巨大的推力。因此改为铁制的。铁制机器的钢铁重量和坚硬程度明显地超出了人手所能的负荷范围。另外,铁制机件的结构和精密程度也必须需要有几何学数学的准确性以及合乎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要求。这样,机器就一般不能再由手工业者的双手来制造了,而一般得由机器来制造。到蒸汽机出现后,也才有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可能。16 世纪以来欧洲数理化科学的发展为设计出新型先进的蒸汽机做了理论准备。采矿、冶金、机床、机械制造业的进步则为加工制作出精密的质量过关的蒸汽机零部配件提供了可能, 并相互促进, 可批量生产。在这这种交叉需求的情况下,机器制造机器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钢铁作为机器的制造原材料,成为当时需求最为巨大的资源。因而,需求拉动生产,钢铁工业蓬勃发展起来。蒸汽机工作时,先把煤燃烧,把它转化为热能。因而能源燃料“煤”也成为了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而产业链的延伸自然会导致冶金采矿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资源由原产地运往工厂需要便捷的交通工具。

而原始的畜力已不堪重负,作为最新动力的蒸汽机自然被考虑在为交通运输工具提供畜力或自然力所无法实现的强劲动力。而马车轮船作为当时最为平常的交通运输工具,则首先被考虑在改造范围。1771年,法国的居纽研制开发成功公路蒸汽马车。1807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研制试航成功第一艘实用的蒸汽轮船“克勒蒙特号”。1814年斯蒂芬森研制成功第一辆实用的蒸汽机车——火车头。

在蒸汽机的推动下,不仅纺织业,而且机械制造业、冶金采矿业、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都发展起来了。蒸汽机需要煤与钢铁,而采矿与冶金大量出产都需要更为先进的机器。可以说蒸汽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而这诸多工业同时反补蒸汽技术,促进其不断改良,直至新的动力装置出现。

下载科技技术与哲学2【182套】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技术与哲学2【182套】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技术哲学(大全5篇)

    教育技术哲学 因为是初次接触教育哲学、技术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以前对哲学的关注也不多。所以,我只能凭主观臆想,教育技术哲学应该解决的问题:1. 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比......

    黄鳝、泥鳅高产套养技术

    黄鳝、泥鳅高产套养技术 黄鳝、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都是名贵淡水鱼中的佳品。近年来由于人为过度捕捞、农药毒害和环境污染,天然野生黄鳝、泥鳅资源减少,市场供不应求。因......

    技术合同:科技与资本对接项目合同

    技术合同:科技与资本对接项目合同 甲方: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项目联系人: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传真: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

    科技哲学专业论文(精选五篇)

    浅论科学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工作QQ1548927986)更多论文写作、发表辅导,如有疑问 欢迎来询! [摘要]当今社会,由于科学的广泛应用和极大成功,人们对......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绪 论 第一篇 自 然 观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三篇 科学技术 正文+外章+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

    科技哲学的反思(共5篇)

    科学技术哲学 课程论文 学号:010940111 姓名:冯波 现代技术的哲学反思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一,......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十节课的时间,对于学习哲学来说真是太少太少了,也许我们才刚刚入门,也许我们还没有入门。不过经过十节课的耳濡目染,我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也许老师看了......

    教育与哲学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德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教育,期间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各种举措,给学生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当今学校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