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人大的四项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不容易区分,在考试中,考生往往因此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被文字表述中的“决定”“否决”等字眼所迷惑,想当然地认为是决定权,二是对四项职权停留在识记层次,未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从定义上界定人大的四项职权:
(一)立法权。狭义的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广义上的立法权则指关于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权力。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不都是立法机关,不能把地方各级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只有一个,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立法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二)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
(三)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全国人大行最高任免权。
(四)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
其次、四项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而不能看文字中有没有“决定”二字。同样是“决定”,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关于国家干部人事变动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工作报告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是监督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下年度工作计划或重大事项预案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属于决定权。再次、主要区分决定权和监督权。因为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这两项职权一区分比较明显,不会弄错。但决定权和监督权都是关于“事务”的职权,较容易混淆。一般而言,审议通过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是否批准下年度计划属于决定权。由此可知,在每年的“两会”中,人大听取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总的说是属于行使监督权,但对报告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部分的批准则是属于行使监督权,审议预算属于决定权。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于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下面以高考真题及各地高考模拟为例进行分析:
例1.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情况,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这说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决定权D.最高监督权
[答案] C
[解析]题中的干扰点在于“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能有考生会误选 D,原因在于没有仔细看清楚题目表述的是“通过的”而非“通过了”。“通过的”表明题目的侧重点在于后面的“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而再抓住“预期”这个信息点,就不难准确选 C。
例2.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决定权D.最高监督权
[答案] B
[解析]题中强调: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属于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即“人事变动”问题,显然属于任免权的范畴,由于主体是全国人大,因而为“最高任免权”;故选B。
例3.今年,湖北省荆州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在表决中,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报告未能通过。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这在荆州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是在行使()
A. 立法权B.质询权C.决定权D.监督权
[答案] D
[解析]从题中可得知人大常委对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听取和审议并最终未通过显然属于事中监督;故选择D
简而言之,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是关于“事务”的职权(其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一般而言,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区分立法机关和具有立法权的机关
导引:
先对下面几个表述进行判断,检验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情况。
1、凡是立法机关都有立法权。
2、凡是有立法权的机关都是立法机关。
3、我国的立法机关是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4、在行政机关中,只有国务院拥有立法权。
正确答案是:1对、2错、3错、4错。
如果你对这几句话没有判断正确,或者不知道正确的说法是什么,那么,你就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
现有观点与结论:
按照我国现行《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正确的观点应该是:
立法机关:《宪法》第五十八条和《立法法》第七条都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由此可见,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国家机关都不是立法机关。
享有立法权的机关:《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第六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第六十六条 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由此可见,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
1、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
2、国家行政机关系统(政府及政府下设机构)的: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机关都不享有立法权。
由此可见,凡是立法机关都有立法权,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不一定都是立法机关。
这些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享有的权限大小不同,所立法律法规名称不同,法律法规的效力也不同。具体如下:
享有立法权的机关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 立法类别 修改宪法,制定、修改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外的其他法
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
例、单行条例 立法名称 ××法 ××法 条例、规定、办法、国务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人大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较大的市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
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 暂行条例、暂行规定 条例、规定、实施办法、规则 4级 效力高低 宪法最高(1级)基本法律(2级)3级 5级 2级(特殊法)6级 7级 6级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条例 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 规定、办法 规定、办法 规定、办法
进一步的讨论:
关于立法机关和立法权的讨论似乎到此结束,实则不然。
立法权与立法机关的内在一致性问题
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享有立法权的机关范围要大于立法机关,也就是说,有很多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为什么享有立法权,而不能称为立法机关?可能有三种解释:
1、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有完全自主的立法权,其他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依照宪法和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或者根据授权,属于从属性的不完全的立法活动,所以,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可以称为立法机关。
2、各级政府的是行政机关、执行机关,地方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他们的主要职责都不是立法,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立法。所以,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能称为立法机关。
3、只有制定“法律”的机关才能叫做立法机关,那些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的国家机关只享有一定的立法权,而不能称为立法机关。
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都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种观点最具有说服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没有看到我国立法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由于大多数法律都规定的比较宽泛,缺少操作性,所以,绝大多数法律都需要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再加上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了较多的权力,可以制定较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我国的立法体系中,国务院和地方分享了更多的立法权限,甚至出现了没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就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的情况。
尤其是国务院,不但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而且在尚无法律规范的领域,国务院可以先行制定行政法规,此时,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就代替了法律的作用,具有了更高的法律效力。人大被称为“橡皮图章”和政府实际享有的较多的立法权限不无关系。
第二种观点虽然陈述的是实际情况,但是,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与“次要”是相对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除了制定和修改法律,还有很多职责,比如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等等。随着中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未来立法在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工作中的分量会越来越轻。所以,很难说立法就是其主要职责。所以,以此为理由说明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立法机关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种观点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立法权中的“法”和立法机关中的“法”的含义问题。二是什么是“法”的问题。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无论什么是“法”,立法权中的“法”和立法机关中的“法”的含义都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如果只有法律才能称为“法”,那么,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既享有立法权,又是立法机关。其他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就不是“法”,因而享有的也不是立法权,也不是立法机关。如果我们承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都是“法”,那么,制定这些法的机关享有的当然是立法权。至于是不是立法机关,则需要再加上“是否享有完全、自主的立法权”这一条标准,做进一步的区分,分出立法机关和非立法机关。所以,判断是否享有立法权,关键看是否能够进行立法活动。判断是否是立法机关,关键看这种立法活动是否是完全、自主的。
什么是“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的几个主要特征是: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法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法”是法,从宪法、法律,到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都是法。
而且,从我国的司法实际看,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做出的司法解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比法律还要重要。所以,从广义上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其实也是“法”,也是一种立法活动。
从我国的执法实际看,很多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的规范性更强,其实,也是广义上的“法”。
由此看来,如果从最广义的角度理解“法”,在我国实际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很多的,也可以说,在我国,凡是国家机关都享有立法权。
其他相关问题:
1、各级人大和常委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但并非都享有立法权,更不都是立法机关。只有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享有立法权。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国
家立法机关。
2、我国的全国人大和常委会虽然是立法机关,但从性质上看,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下的议会,只能称为立法机关,而不能称为权力机关。
3、全国人大只能修改宪法,但不能制定宪法。制定宪法需要成立专门的制宪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不能修改宪法,更无权制定宪法。
4、国务院从性质上说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最高执行机关,但是,也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即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
第二篇: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一般各有十几项。把这些职权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通常指的就是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的四项主要职权。一般的市和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只有三类,它们没有立法权。
人大“四权”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穷尽人大的所有职权,并有交叉性,如人事罢免撤职权,属人事任免权,也属监督权范畴;有些法律性的决定,既可作为立法权的内容,又可作为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内容。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1)修改宪法。(2)监督宪法的实施。(3)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4)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6)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7)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8)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9)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10)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11)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12)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13)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14)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1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此外,还有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组成共5面 1
人员,中央军委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权力。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2)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3)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4)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选举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6)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7)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9)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议。(10)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11)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12)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13)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14)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此外,还有罢免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权力。部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还有立法权。
四、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2)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3)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4)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报告。(5)决定本行政区域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6)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7)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8)听取和审议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9)撤销乡、民族乡、镇人民
共5面
2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10)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11)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12)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13)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此外,还有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的权力。
全国人大的四项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不容易区分,在考试中,考生往往因此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被文字表述中的“决定”“否决”等字眼所迷惑,想当然地认为是决定权,二是对四项职权停留在识记层次,未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从定义上界定人大的四项职权:
(一)立法权。狭义的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广义上的立法权则指关于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权力。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不都是立法机关,不能把地方各级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只有一个,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立法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二)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
(三)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全国人大行最高任免权。
(四)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共5面
3权力。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
其次、四项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而不能看文字中有没有“决定”二字。同样是“决定”,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关于国家干部人事变动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工作报告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是监督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下工作计划或重大事项预案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属于决定权。
再次、主要区分决定权和监督权。因为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这两项职权一区分比较明显,不会弄错。但决定权和监督权都是关于“事务”的职权,较容易混淆。一般而言,审议通过上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是否批准下计划属于决定权。由此可知,在每年的“两会”中,人大听取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总的说是属于行使监督权,但对报告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部分的批准则是属于行使监督权,审议预算属于决定权。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于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下面以高考真题及各地高考模拟为例进行分析:
例1.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情况,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这说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决定权D.最高监督权
[答案] C
[解析]题中的干扰点在于“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能有考生会误选 D,原因在于没有仔细看清楚题目表述的是“通过的”而非“通过了”。“通过的”表明题目的侧重点在于后面的“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而再抓住“预期”这个信息点,就不难准确选 C。
例2.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共5面 4
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决定权D.最高监督权
[答案] B
[解析]题中强调: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属于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即“人事变动”问题,显然属于任免权的范畴,由于主体是全国人大,因而为“最高任免权”;故选B。
例3.今年,湖北省荆州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在表决中,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报告未能通过。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这在荆州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是在行使()
A.立法权B.质询权C.决定权D.监督权
[答案] D
[解析]从题中可得知人大常委对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听取和审议并最终未通过显然属于事中监督;故选择D
简而言之,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是关于“事务”的职权(其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一般而言,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共5面 5
第三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
三、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
四、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五、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六、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
七、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八、听取和审查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
九、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的工作报告。
十、撤销乡镇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一、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十二、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三、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四、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第四篇:人力资源部职权范本
人力资源部受人力资源总监领导,直接向人力资源总监报告工作。
1.部门职责
(1)人力资源规划管理。
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经批准后实施;
2)组织拟定公司机构人员编制,并经批准后实施该编制;
3)增编、缩编等申请的受理、调查、执行;
4)人力资源支出预算编制,成本控制;
5)其他相关职责。
(2)人力资源规章制度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修订、更正和废止;
2)执行经批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发放、管理;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和运用;
5)各单位职责、权限划分原则和方法的拟定;
6)各单位职责、权限划分的草拟,并经批准后执行;
7)各单位职责权限划分的更改、修正草案拟定,并经批准后实施;
8)其他相关职责。
(3)人事管理。
1)新进、在职、临时、兼职人员人事管理办法的拟定;
2)人事管理办法的分析研究;
3)人事管理办法的修正、实施、废止;
4)人事管理办法的解释;
5)人事问题的解决处理;
6)人事关系的协调;
7)其他相关职责。
(4)人事档案管理。
1)人事档案的汇集、整理、存档;
2)人事档案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3)人事资料及报表的检查、督办;
4)人事报表的汇编、转呈和保管;
5)职务说明书的编写、报批、签办;
6)职务说明书的编号、核发、存档;
7)人事统计资料的汇编与管理;
8)人事异动的调查、分析、研究、记录;
9)劳动合同管理;
10)对外提供人事资料;
11)其他相关职责。
(5)任免迁调管理
1)新进人员的录用;
2)新进人员聘用手续的办理,合同签订;
3)在职人员迁调计划的编制,并经批准后实施;
4)在职人员迁调的办理,迁调事项通知的下发、登记;
5)迁调人员赴任工作情况的查核、跟踪;
6)人员停职、复职及停薪留职的办理;
7)人员解聘解雇等事项办理;
8)其他相关职责。
(6)薪酬管理
1)拟定薪酬制度,并经批准后执行;
2)薪酬管理制度和方法的研究、改进;
3)薪酬调整事项的办理;
4)其他相关职责。
(7)勤务管理
1)人员请假、勤务事件登记办理;
2)人员请假、勤务资料汇编事项;
3)员工动态管理;
4)人员辞职手续的转办;
5)各种例假、办公时间的通知、变更等事项办理;
6)其他相关职责。
(8)劳务管理
1)劳动合同的签订;
2)劳动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3)劳动安全方针、制度的拟定、修订、研究和改进;
4)其他相关职责。
(9)考评奖惩管理
1)考评制度的拟定,并经批准后实施;
2)考评工作的开展;
3)考评结果的审核、签办;
4)奖惩制度的研究、修订、改进;
5)奖惩分析、报告;
6)其他相关工作。
(10)教育培训管理
1)培训制度的拟定,并经批准后实施;
2)培训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3)职前培训、进修等开展;
4)培训考试的开展;
5)培训效果评估;
6)其他相关职责。
2.部门权力
(1)有权参与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对违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有提请处罚的权力;
(3)对各单位员工工作绩效实施考核及奖惩的权力;
(4)各级管理人员任免建议权;
(5)部门内部员工聘任、解聘的建议权;
(6)部门内部工作开展的自主权;
(7)要求相关部门配合相关工作的权力;
(8)其他相关权力。
第五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一)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查中内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三)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四)修改党的章程
(五)选举中央委员会
(六)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6.入党要求:
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7.民主集中制原则3、1)党员个人服从党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十八大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了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由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机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