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理解纲要精神
深入理解纲要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家办学
主讲人:郭振有
主讲人简介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总课题组指导专家。
1988-1992年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1993-1996年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1996-1998年任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1998至今任教育部副总督学兼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1985-1988年任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副会长;1999年至今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
书法作品收入《20世纪文化大系-书法卷》、《20世纪书法作品拍卖库》。其作品曾在日本国展出,被多国友人收藏。
课程简介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的实施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第一”是要以学生的健康为第一;“三个基础”是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走向社会、终身学习为基础;“三个重点”是指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呼唤主体精神,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要做最好的校长,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要做到“大爱无疆、大德楷模、大智由学、大道若愚、大言以新”,要有“开心、童心、爱心”,要能够“目耕、口耕、笔耕,立德、立功、立言”。
课程时长
108分钟
录制时间
2010年8月
提纲
一、素质教育
1.三大内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2.一个第一:健康第一
3.三个基础:身心健康、走向社会、终身学习
4.三个重点: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教学革命的核心问题
1.呼唤主体精神
2.知识灌输与体验、探究、合作、展示
3.与社会隔绝——自主、服务、责任、参与
三、做最好的校长
1.倡导教育家办学2.做最好的校长
3.造就名师:最危险又最神圣的职业
四、校长老师们的修养
1.大爱无疆
2.大德楷模
3.大智由学
4.大道若愚
5.大言以新
同类课程与参考资料
学生全面发展
管理 视频课件参考资料更多>> [孙云晓]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2009-08-20
[关鸿羽]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09-08-20
[关鸿羽]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2009-08-20
[周红五] 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师生交往的艺术2010-09-25
[王晓春] 课堂是什么——正确认识课堂的性质2010-11-15
[卜 卫]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及其反思2010-11-15
网站介绍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第二篇:大学大学精神理解
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大学还包括高等专科(高职)学校。纽曼曾说:大学乃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与发现,实验与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而洪堡则认为大学应当相对独立,研究学术,发展科学为科学是重布鲁贝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解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哪里就会有大学
雅斯贝尔斯:大学士研究与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于其他任务,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照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现在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 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
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了自治的传统,并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于社会现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第三篇: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
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
1、企业家及其重要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德和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倡导和实行创新的经营者。
企业家多指一个成功企业的创业者,或者对一个企业发展成功具有开创性贡献的经营者。
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轮船,那么企业家就是指挥船只行进方向的船长。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说:一只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率领一群普通员工,完全可以打败一个平庸的企业领导者率领的一群优秀员工。
2、企业家精神及其内涵
企业家精神:是建立在企业家阶层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把握与对企业特征、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反映着企业家在整个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工作准则和对事业的追求。是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的理想模式、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是企业家进行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市场经济社会商业文化的主基调,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作用。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
进取精神:扩张的冲动
创新精神:不创新,毋宁死
契约精神:通过制度创新追求公平
诚信精神: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敬业精神:朝圣者心情+顶礼膜拜的态度
奉献精神:从心灵深处归航的诺亚方舟
民族精神:经济全球化,企业家有国籍
3、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首先,要培育企业家精神。
政府有关部门应将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精神转型的重要任务,消除制度、政策层面不利于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建构的各种弊端,造就尊重企业家,倡导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家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企业家精神要成为优秀企业文化的魂魄。
其三,国有企业的广大干部应在实践中诠释企业家精神。
特别在社会当下,要坚决摒弃“官本位”、“家天下”错误思想,当职业经理人、当企业家不是在“做官”,也不是为了“做官”,而是要按照“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的要求,牢固树立“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富强的伟大目标而努力。
第四篇:如何理解、传承五四精神
如何理解、传承五四精神
内容提要:本文先对五四精神从整体上给出定义,又从五四精神的内核,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四个方面给予解说,并且有针对性的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对五四精神进行了解释。在文章的最后,具体地说明了传承五四精神的方式。
关键字: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传承青年
正文:
李大钊说过:“人生的目标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梁启超先生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由此可见,青年学生一代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更对正在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来说,我们所接触到的相关方面的精神、思想更是在举手投足间影响着我们。幸运的是,在这样一个逐渐充斥了奢侈与虚荣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明灯的,那就是九十年前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而由学生掀起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内核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而爱国主义则是其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一、爱国
顾名思义,爱国就是爱护我们的祖国,这其中包含了爱和护。九十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首先,青年学生们的出发点是爱这个国家,看到祖国危在旦夕,才站出来。其次,青年学生们爱这个国家的方式是护。九十年前的今天,三千多名北京学生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游行示威。激慨万分的学生们甚至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这就是他们保护祖国的方式。总之,爱国,既要爱又要护。
二、进步
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不断的前进。而正确的前进,就是进步。作为青年一代,说到进步,就一定会想到学习。学习上的进步指的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哲学思想,正确而深刻地认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有一个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了解。而我们作为师范类学生,必须涉猎类别宽泛的学科知识,以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本身、了解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而我们所学的学科之中,哲学又是非常重要的。在哲学上的进步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精神层面,从而上升到精神进步的高度。因此,五四精神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从学业上、精神上促使我们进步。
三、民主与科学
陶行知说过一句话: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将传到他们手上,如果他们从小缺乏民主、科学精神的培养,试问他们怎么能担当起“把我国最终建成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重任呢?没有民主、科学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青年一代来说,民主与科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大力学习和宣传民主精神,使每个人牢固地树立民主精神。作为科学,则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管对于什么事情,都应该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从客观事实出发,反对从迷信和主观想象出发。如果离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就成为一种纯粹的技艺。所谓从小培养学生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四、传承五四精神是我们的权利与义务
“读书和爱国,这两件看上去并不矛盾的事情,在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是必定要产生矛盾的。但是在今天,年轻的学子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蔡元培的教诲——‘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已经能够成为现实。”凤凰卫视的女记者在一篇评论五四精神的文章中写道。如今,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来获取知识外,大学生们还可以在课外积极阅读一些报刊杂志来关心时代的发展,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大学生来说,阅读是一种汲取营养的很好的方式。通过阅读,大学生可以追忆历史,体会五四运动发生的那个年代的人、事、景。通过阅读,时代发展的脉络也可以清晰地展现在众人眼前。通过阅读,大学生可以思考大千世界中视线之外、生活之外的事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人云亦云。
胡锦涛同志曾向广大青年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勤于学习;二,要善于创造;三,要甘于奉献。青年仍是处于一种可塑期,需要良师益友的谆谆善诱。“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着意于青年人文品质的培养,需要浸润在青年成长的每一点一滴之中。
国家将五四定为青年人的节日,初衷应该是传承五四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现在人们将议论的话题由五四精神的发扬传承逐步转为五四放假,作为一个假日的话题越来越多。我觉得五四青年节不仅仅是个节日,更不是单纯的假日,而应作为青年人的学习日、感悟日,值得好好珍惜,不虚度。当然与历史事件中的五四青年——我们的前辈相比,我们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样是青年人的志向、爱国、理想等应该是相同的。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年了,它轰轰烈烈的穿过历史的长河来到我们面前,向我们讲述了与我们同龄的他们在那个**的年代是怎样的青春热血。他们已经安息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的凝聚在一起,成为这个国家的典范,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碑,上面刻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09英语班
石敏丽
1093000132
第五篇: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主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总结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凭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而长征中体现的艰苦奋斗、为事业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代表“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青年群体,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着眼教育实践,直面大学校园,深入思考大学在人文教育上的特殊使命,结合实际开展长征精神的培育,探讨大学人文教育的实现形式,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既责无旁贷,又刻不容缓。长征精神的培育,绝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复兴过去的长征精神,把原有的长征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长征精神。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样曲折而漫长,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胜利,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任壮
B51314048
材料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