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第三产业通俗地来讲就是服务业,具体到我们讨论的这个案例包括旅游业等等。
本案例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具体来说,首先,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工业经济以增值税为主,仅中央财政就拿走75%;第三产业则主要实行营业税制,其税收绝大部分留在地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为直接。在就业方面,三产提供的就业岗位比重高、空间大。其次,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单位GDP能耗,减轻环境污染。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要。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需求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从物质生活富足殷实延伸到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从单一化、大众化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人们期盼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住房、出行条件等服务环境的改善。这种需求满足只能由三产来完成,三产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人们生存环境赖以提高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坚持产业转换序列的多元化模式。
(1)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努力实现三大产业转移的依次推进,使第三产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水涨船高”;
(2)以二、三产业同步起飞为契机,缩短三大产业依次推进的过程,加速产业重心的变迁,实现第三产业的总量扩张和比重提高;
(3)跨越产业更替和转换的梯度序列,以第三产业率先起飞的态势(尤其是以商品市场为起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携带整个经济的发展,从而把第三产业的发展定位在较高的起点上。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分别采取适合各自特点的产业转移顺序,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
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产业是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先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一、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第二篇:第三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根据上级安排,对大桥区第三产业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XX区XX镇是XX县第二大集镇,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原XXX单位、XXX等企业的带动下,XX区人口比较密集,商贩云集。第三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产业发展,吸纳社会就业的作用明显
进年来,从过去以分散的小规模零售业为主,转变为中型超市与小规模零售共存的格局。餐厅、宾馆、歌厅等服务行业的壮大也为我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我区有3200余人从事第三产业工作。第三产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乡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的出台,大大的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去年我区社会消费品总额突破以往最高水平。
3、房地产业稳步发展
201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比往年有所增加,完成了一批优质的房地产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今年来,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和引导力度相对第二产业显得不足,产业发展仍欠缺整体规划和政策支持,处于发展阶段,存在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的现象。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旅游、物流、房地产、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区由于地理因素,铅锌镇的第三产业相比发箐、江西街等乡镇相对发展情况要好,需要统筹安排扶持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乡镇。
三、关于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1、根据产业结构、资源分布、发展定位编制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编制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促进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
2、加强领导协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区乡领导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各职能部门尤其第三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要
加强沟通协调,提高行政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加强对主管行业发展的研究,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对我区现有第三产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市场建设力度
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当做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市场建设要以结构布局调整和市场升级为重点,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促进市场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4、加快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增加投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开发建设,并且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向第三产业。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完成投资342.61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8.47%;完成增加值32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高于全市GDP增幅0.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6.84%,三次产业结构为6.47:46.69:46.84,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服务业增加值仅比二产增加值多1.03亿元,还未明显领先第二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6.62亿元,同比增长6.8%;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58.44亿元,同比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8.4%;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9.08亿元,同比增长9.4%;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4.01亿元,同比增长7.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8.15亿元,同比增长19.9%;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26.5%。
(一)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2007年,我市开展了“春风行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就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和首届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就业再就业人数有所上升,全市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8866人,同比增长1%。其中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9061人,占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总数的79.9%,同比增长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总数的33.2%,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三产就业总数的66.8%。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2.5%;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30.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其他行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
(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人数增长较快
随着“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的举行,以及在国内外开展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贵阳“避暑之都、森林之城、魅力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地促进了贵阳旅游发展。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314.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5.44%,旅游收入达120.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36%;接待海外游客12087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41%。旅游总收入达125.28亿元,同比增长48.19%。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63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32.8%。
旅游项目进展情况良好。青岩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试运行,二期前期工作也已开始。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乌江景区息烽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二期、贵阳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较好。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的多彩贵州城项目已于今年4月27日经省发改委立项,占地面积2022亩,一期预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现已列入《贵州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7年全省旅游业发展要办的主要实事》。
(三)城乡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9亿元,同比增长18.9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9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完成255.74亿元,同比增长19.25%;县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18.35%;县以下完成11.53亿元,同比增长12.38%。从居民消费情况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首次突破万元,达10182.77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7个百分点。在调查的城市居民8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7%外,其余7类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增长增幅较大,达40.3%。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市零售业完成193.85亿元,同比增长19.09%,比批发业高9.0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1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同比增长21.69%,比批发业高6.44
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450个农家店建设任务,其中160个通过了验收;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获得“双百市场工程”95万元补助资金。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成18个,到位补助资金407万元。金阳商贸走廊中的西南五金机电专业市场和鼎益不锈钢铝合金批发市场已营业、30万平方米的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1万平方米的南明区花卉和旅游商品市场、5万平方米的乌当区新天玉龙花卉市场、国美家电客车站点、苏宁电器浙江商城店和湘雅店等一批专业市场、连锁店相继建成开业。
(四)金融业运行平稳,各项存贷款总量持续增长,保险业快速增长
2007年,贵阳市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总量持续增长,增量回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67.5亿元,比年初新增173.3亿元,同比少增60.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保持增长,余额614.2亿元,比年初增加32.0亿元,同比少增52.5亿元,增量明显回落,主要原因是今年股市升温分流了储蓄存款。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84.5亿元,比年初新增181.6亿元,增长15.1%。其中中长期贷款持续增长,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37.2亿元,比年初增加185.3亿元,同比多增28.9亿元,成为拉动新增贷款的主要因素;短期贷款比年初减少14.1亿元。累计现金收入3216.0亿元,累计现金支出3161.2亿元,两者轧差,净回笼现金54.7亿元,同比多回笼6.1亿元。
2007年贵阳市保费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实现24.04亿元,同比增长22.56%,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5个百分点,对全省保费增量贡献率达到45%,成为拉动全省保险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人身险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放缓,实现保费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22.65%,比去年同期下降3.65个百分点;财产险增幅上升,实现保费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22.47%,比去年同期增幅高出8.68个百分点。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6.71亿元,同比增长33.75%。新进入贵阳的大地保险、国寿财险、泰康人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9亿元。
(五)房地产业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07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投资结构基本合理,商品房供需持续走强,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保持协调,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35.41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8.72亿元,同比增长46%,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58.1%,住宅投资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房地产项目规模化、品质化趋势日益明显。总建筑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有24个,其中10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级大盘就有8个。全市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580.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1%,其中住宅面积48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5%;竣工面积230.9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面积184.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5%。商品房销售面积(指商品房销售合同登记面积)486.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9%,其中住宅面积455.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7%。商品房空置面积进一步减少,全市商品房一年以上空置面积23.2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1.3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7.5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1万平方米。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完成开发投资27.06亿元,同比增长33.8%,开工面积12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9%,竣工面积10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批准预售面积131.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7.2%,销售面积119.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9%。外来购房(指除贵阳市辖区以外的人士所购商品房,即省内其他地区和外省、市及境外人士所购商品房)比例进一步增大,达52%,较去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存量房登记交易面积85.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1%,其中存量住房面积72.6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存量房交易均价24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7.3%,其中存量住房交易均价20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2.4%。
(六)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继2006年云岩区宅吉路街道办事处的盐务社区和南明区二戈寨街道办事处的白马井巷社区两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今年3月南明区兴隆街社区和小河区兴隆城市花园社区也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目前,全市427个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82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65个,商业网点13270个,卫生服务中心216个,老年星光之家75个,“爱心超市”49家,老年公寓18家,志愿者队伍693支。
二、2008年第三产业发展展望
(一)制定服务业发展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贵州省2007年服务业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7〕33号)和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围绕全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巩固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力争尽快形成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市情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展指南,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作为贵阳市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努力把贵阳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发挥优势,明确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
1、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城市品牌,整合宣传、旅游、文化资源,努力把“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整合宣传、旅游、文化资源,努力把“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和打造青岩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开阳南江峡谷喀斯特生态旅游区、息烽乌江峡红色旅游区、修文阳明文化生态旅游区、乌当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区、南明河城市风光旅游带和观山公园。把贵阳建设成为集文化、商务、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省旅游服务中心和面向国内外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
2、大力发展物流业。抢抓贵广高速铁路、蓉厦高速公路和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尽快出台《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在生产和消费各环节的物流需求市场,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市场空间。推进道路货物运输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解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积极引导运输、仓储、配送企业联合开展物流业服务,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拓展第三方物流新兴业务的范围,提高物流业社会化程度,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积极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加快二戈寨物流园区和西南物流中心、阳关物流园区、扎佐物流园区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
3、大力发展会展业和金融业。以“贵阳避暑季”品牌为突破口,推进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通过体制创新和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会展机构合作,尽快建成贵阳会展中心,以交通运输、通讯、旅游、餐饮、住宿业为支撑,以广告、印刷、装修、布展、翻译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完整、坚实的会展业产业链,使贵阳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大型展会的举办地,实现展会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
大力发展金融业。制定引进金融机构和高级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在2008年上半年前组建完成市金融工作协调办公室。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推进贵阳商业银行上市,组建贵阳农村合作银行。
4、继续发展房地产业。一是大力推进 “住有所居”行动计划的实施。着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二是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开展“两限房”试点项目建设,建立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和商品房等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同时加强对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研究,以满足不同层次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三是继续加大力度清理整顿闲置土地,加强对开发项目规划的许可监管。四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
认真组织筛选服务业项目,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并发挥我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的建议,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明了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对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圳华强北商圈LED广告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看好。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九五”期间,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提出了《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在继续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等等。各级地方政府,据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第三产业的计划、方针、政策,使我国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更多产业专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九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使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大批富余劳动力。加上人口自然增长使新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九五”期间前四年全国从业人员共增加2639万人,第三产业吸收了其中的81%共增加2136万人,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九五”期间, 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和住房消费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我国住房旧体制基本被打破,住宅建设尤其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的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本文只是依照个人的见解有感而发。有关于或类似第三产业的一些内容,如广大读者有什么不满之处,还请见谅。如想了解更多广告资讯,广播专题的材料信息,请资讯广告买卖网了解查询!
以上来自广告买卖网(http://)
第五篇:汨罗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汨罗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为了提升第三产业,促进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近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现状
汨罗是农业大市,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规模很小。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到“十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1.1%。2006年,全市从事第三产业户数7984户,注册资金22.25亿元;安排就业人员23510名,占城乡就业总人数的31%;实现增加值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全市GDP的24.7%。
(一)传统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商贸流通和餐饮娱乐业发展势头强劲。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市场17处,总建筑面积135200平方米;超市35家,总建筑面积18820平方米,其中全国、全省知名连锁经营店5家;以“万村千乡”市场建设为契机,发展农村超市293家,其中乡级店21家,村级店272家。全市餐饮娱乐业从业总户数625户,从业人员4330人,2006年实现营业额925万元,实现税收370万元。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二是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企业法人单位2个,就业人员786人;个体交通运输经营户1351户,就业人员3284人,全年完成客运量128.8万人次、货运量20 万吨。三是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移动、电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2006年实现营业收入1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手机普及率达25部/百人,电话普及率达16部/百人,移动、电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领先于周边县市区。
(二)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房地产业逐步规范。2006年共开发住宅小区12处,总建筑面积65200平方米。房价有所回升,每平方米超过800元。预计2007年城镇居民住宅需求总量将达到10万平方米。二是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31.4亿元,比年初增长25.5%。保险市场得到拓宽,险种增加,2006年全市13家保险机构实现保险收入10109万元,理赔支出1854万元。融资领域有新突破,2007年元月成立首家民间融资机构——岳阳国信典当有限公司;2月中天科技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三是旅游业和节会经济方兴未艾。市委、市政府将旅游资源开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相继成立市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八景洞、玉池山等景点景区有望得到开发。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成功承办汨罗江国际龙舟节,龙舟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二、问题
(一)第三产业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不协调。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到GDP的43.9%,但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同步增长。如再生资源产业迅速壮大,但全行业尚无一家上规模的物流企业,原材料采购半径和产品销售半径较大,物流成本高;缺少规范、高效的信息发布机构,再生资源的聚散能力受到影响。此外,市区至今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境外投资者纵使看好汨罗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也有不少因服务业滞后而放弃投资。
(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进程不适应。汨罗是湘北地区最大的县级城市,但房产市场欠规范、欠档次,市区没有一个规模超过200套的成熟的生活小区,建材、装饰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不发达。私车每年以400-500台的速度增长,但市区尚未出现一家专业购车行和大型停车场。茶馆、棋牌乐等休闲业发展迅猛,但公园、体育场馆、电影院、剧院等设施落后,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缺乏载体。
(三)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已成为我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200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总量不大,增幅较低。2006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5%,全省为39.5%,岳阳市为33.8%,而我市仅为24.7%,比全国低15.8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4.8个百分点,比岳阳市低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税收的贡献也十分有限,2006年实现税收2503万元,仅占全市地方税收的28.4%。
(四)第三产业体制不顺。第三产业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政出多门,项目审批繁琐,没有形成主打产品和服务,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融资体制不顺,2006年第三产业在全市招商引资注册资金和到位资金中所占比例均不到10%;金融 系统全年向第三产业项目发放贷款46000万元,仅占全市贷款总额的28.4%。
三、对策与建议
实践表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进步的重要标志,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一是覆盖面广。既助推生产,又丰富生活,是典型的“人本产业”。二是扩张性强。经济社会发展越快,其衍生的新型业态就越多,不仅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价值理念,是一个“创新产业”。三是关联度高。既延伸生产链条,又提升生活质量;既减轻社会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又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是一个“和谐产业”。正因为如此,国家、省、岳阳市对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十五”期间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第三产业发展办公室,近期,省委、省政府正在拟定《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岳阳市领导更是要求汨罗在工业强势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汨罗实际,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实现第三产业的突破:
(一)提升传统服务业。一是搞好商业网点规划布局。根据商务部的要求,各地都要编制好商业网点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扩大商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目前,岳阳市、临湘、华容均已完成该项工作,我市也应组织专门班子,安排专项经费,完成该项工作,推动商业网点健康有序发展。对大型农副 产品批发市场、各类专业市场、大型零售超市建设的选址进行严格审批,鼓励集体、个体私营业主在居民社区“择机布网”,形成“以市场超市为主,小型零售店为辅”的商贸网络。二是加快市场建设。建好再生资源市场二期工程,改造劳动北路中心集贸市场,使之与汨罗大市场连为一体,建设成辐射平江、湘阴、屈原、岳阳的标准化市场。推进连锁经营、代理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把汨罗打造成湘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商贸中心。三是规范夜市经营。取缔现有的沿街流动夜宵摊点,将整个夜宵摊点全部划行归市。四是发展住宿餐饮业。积极筹建五星级宾馆,提升汨罗对外开放的服务水平。加强餐饮业品牌建设,成立餐饮烹饪协会,开展“汨罗十大餐饮名店”、“汨罗十大地方名菜”评选活动,促进具有汨罗地方特色的餐饮业快速发展。五是加快国有商业企业改制步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提升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整体思路是八个加强,一个加速,一个激活。“八个加强”,即加强房屋的产权产籍管理,加强房屋交易市场的管理,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加强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管理,加强依法拆迁管理,加强开发市场管理,加强中介服务市场管理,加强房屋装饰装修管理。“一个加速”,即加速小区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住宅建设竣工面积争取达到6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占新建住宅面积的80%以上;新建标准住宅小区8-10个;小区建筑面积控制在20000平方米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争取达到42平方米。“一个激活”,即激活房地产二级市场。
(三)发展休闲娱乐业。加快休闲娱乐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运作的模式,续建屈子公园,新建高规格的影剧院和体育场馆。建设好以龙舟文化为主题的汨罗江沿江风光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健康向上的歌厅文化。
(四)拓宽金融保险业。推进市场诚信建设,依法打击商业欺诈、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加强信用平台建设,促进银企互利双赢,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继续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创造条件筹建汨罗市商业银行。引进其他股份制银行。鼓励并规范民间融资活动,争取在农村地区试办村镇银行、专营贷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组织。积极发展保险事业,稳妥发展涉农保险,切实抓好“中华兴农” 保险试点的推广工作,积极推进高危行业责任保险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试点。
(五)放手发展物流业。充分利用汨罗的区位交通优势,以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强劲崛起为契机,加快现代物流园建设,组建1-2家股份制大型物流企业。提升再生资源聚散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加快工业园区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建设,打造高水准的生产性服务业。
(六)努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打造“汨罗一日游”品牌,努力整合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八景洞、玉池山等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境内旅游线路,使旅游景点连成线、串成珠、形成链。加强与开慧故居、平江起义旧址、张谷英村等周边旅游景点景区的互动,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路子。依托景区,做旺“农家乐”,链接食、住、行、购、游、娱六个环节。加快庙 宇经济发展,增强宗教文化对地方经济的促动作用。吸引社会力量举办龙舟节,放大龙舟文化影响力。
(七)加强职业培训。充分发挥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规范城区各类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积极推进“阳光工程”,扩大劳务输出,成立外派劳务培训中心,加快外派劳务业务发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就业,兴旺城区人气。
(八)引导发展中介服务业。大力引进及鼓励发展律师、会计、财务顾问、管理咨询、审计、策划等中介机构。坚持中介组织与行政事业单位彻底脱钩,走市场运作模式,打破部分中介机构独家垄断的状况。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引导,建立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促进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
要使上述八方面工作顺利推进,务必强化各项保障措施,主要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指挥调度和重大事项的决策。设立第三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和考核等工作。建立产业政策联系会议制度,由相关部门组成,定期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会商。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第三产业中长期发展。
(二)搞好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研究。对外,发展第三产业的定位不能局限于汨罗市区。而要把服务半径做大,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使汨罗的第三产业产生较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同时,注意处理好本市与周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互补和竞争并存的关系,以互补提高整合效益,以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以竞争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对内,发展第三产业的着力点不能落实在各自为战,单纯追求数量上面,而要把整个城市作为第三产业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和营销,重点解决好资源整合的问题。
(三)突出重点推进。具体是抓好“五个一”:①改造一批传统第三产业。围绕商业、市场、餐饮、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通过设施改造、技术提升和服务水平提高,推动消费性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②引进一批新兴第三产业。加强与沿海地区和长株潭地区第三产业的合资合作,重点在物流、中介、贸易、金融、文化等领域加大招商力度,促进第三产业结构更加优化。③收购、兼并一批三产企业。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创建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三产名牌企业。交通运输部门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全市运输市场进行整合、重组,合理配置运输资源。贸易流通部门要鼓励支持各流通企业实行资产收购、兼并、重组,不断增强竞争能力。鼓励支持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功能强的专业市场实施收购、兼并,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在全市组建2-3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集贸市场。④培育一批生产性第三产业。抓好工业园区物流建设,重点引进从事再生资源中转、仓储的大型物流企业。⑤突破一批“短腿型” 第三产业。在信息技术业方面,引进网络运营、软件开发以及科研机构;在文化传媒业方面,引进大型广告策划公司以及原创设计工作室;在中介服务业方面,引进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人才中介机构、培训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以及大型融资租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