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当前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转贴自: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在执行各类案件中,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执行难度比其他案件要大得多,成为“执行难”的重中之重。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2004年度立案执行的此类案件来看,立案26件,实际执行全部到位的只有4件,占15%,因当事人无履行能力而致使案件中止执行的占此类案件的84%。由于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不能及时全额到位,导致受害者家属对法院的执法公正性产生怀疑,对法律的尊严产生怀疑,有的甚至走上上访之路,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不利因素。
执行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法官面对一个个死伤者家属显得困惑无助;有的案件执行法官倾其所能,穷尽法定职责,收效甚微;有的案件虽然法官献出爱心,但与判决书确定的金额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据交通事故案件的执行实际情况,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剖析当前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成因。
一、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成因。
(一)当事人缺乏车辆保险意识。表现在交通事故中的车主缺乏风险意识,有的是心存侥幸,连最基本的车辆第三者责任险都不愿购买;有的当事人由于经济能力有限,购车时即负债,购车后又没有赚到钱,把车辆保险放到次要位置;还有的当事人虽参加了保险,但出事后因害怕而不施救,或肇事后逃逸,导致保险公司拒绝赔偿,直接导致案件的执行难。
(二)当事人缺乏履行能力。由于交通事故的赔偿数额远远超过了当事人的赔偿能力,当事人就算变卖所有家当也不足赔偿,特别是一些特大交通事故,有的车毁人亡,有的被判处刑罚,肇事者自身已丧失了基本生活能力,赔偿更是无从谈起。
(三)保险制度不利于受害人的赔偿。我国现行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制度,不利于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受偿。以往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是依据一般责任原理,设定被保险人行为所侵害的受害人不具有保险公司的收益人地位,不能直接向保险人主张权利,只能向被保险人主张权利,然后再由被保险人向保险人要求理赔。这就给受害人的有效赔偿带来了诸多的弊端,如果被保险人逃逸或者怠于行使权利,有的甚至恶意串通,必将造成受害人不能得到切实、迅速、公正的赔偿,给社会带来不稳定隐患。
司法实践中,保险公司往往一味强调被保险人的申请理赔,并以此对抗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忽视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三者责任险是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以被保险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为保险目的,不是一般的商业保险。所以保险公司不协助人民法院执行既违背了第三者责任保险制度的初衷,也违背了执行法的相关规定。修改后的《保险法》第五十条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与修改前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完全相同,只有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否则,第三人就只能向侵权人主张权利,由于保险公司的行业性保护,不可能在机动车保险合同中约定向第三人直接理赔,在交通安全法出台前没有任何法律对此作出规定,保险法的这一条规定就没有现实意义。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这为受害第三人的救济找到了法律依据,也是我国保险制度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在第三者的范围、赔偿范围和赔偿金额上尚不能充分保护受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当事人独立请求权制度亟待建立。
(四)法官判决案件时缺乏执行意识。交通事故发生后能否及时有效的采取保全措施,直接关系到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能否有效实现,关系到生效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关系到法律的尊严。有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诉讼到法院后,有的当事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及时向法院提出了诉讼保全申请,法院依法采取了有效的保全措施;而有的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认为案件诉讼到法院就是法院的事。有的法官又没有尽到及时提醒的义务,该保全的既没有通知当事人申请诉讼保全,亦没有依职权进行保全,责令当事人提供担保,这就给当事人“创造”了转移财产的机会。等到法律文书生效后,债务人几乎已将财产全部转移。有的法官在判决给付次数上,往往不论金额大小,总是要求义务人一次性给付,脱离了案件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债务人的履行能力。有的当事人年收入只有千余元,而法律文书却要求当事人一次性给付数万元,远远超出了其承受能力,造成法律文书确认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脱节,即使法官倾其所能也无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社会保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构单一,除民政部门给予困难户一定的救济补助外,再没有其他专门机构对特定对象进行补助,况且民政部门的补助与重大交通事故的赔偿金相比,悬殊太大,这也是造成执行该类案件难的原因之一。尽管《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性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法律虽然对上述事故的发生作了规定,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了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机构,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对于交通安全法的学习不够,除公安机关外,很少有政府官员关心交通安全法,更不会有人去关心成立社会救助管理机构;二是政府官员的社会保障意识较差,总认为交通事故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的事,与他们无关;三是成立这种机构是要花钱的,不会给政府创造出政绩,也就不会有什么人去关心组建工作;四是该机构的经费来源缺少法定依据,国务院的具体规定没有出台,尽管《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公安机关或者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依照规定投保后,并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二倍罚款。依照前款缴纳的罚款应该全部纳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但是客观评价,仅凭这些罚款是很难解决交通事故赔付不足的问题,这也是该机构迟迟未能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是某些地方政府已将罚款作为一种“生财之道”,不愿意将到手的钱留作他用,有这种想法的人与中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相距太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定相比,差距太大,我们的制度还停留在纸面上。
退一步讲,即便社会救济管理机构成立了,也只能解决交通事故中受伤人医疗期间的费用;那么,在侵权人赔偿不能的情况下,受害人的其他理赔款应由谁承担;对于人民法院穷尽职责后,侵权人和保险公司部分不能理赔的却并无规定,因而不能有效解决交通事故所有受害人的赔偿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特别是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后的赔偿,法律上缺乏理性、科学和人性化的规定,等于是撞了白撞,没人负责,也没有哪个机构对此负责,这也是交通事故案件上访案件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把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不能执结的责任完全归结到法院身上,法院实在是不能承受这一社会重责。因此,笔者可以大胆推定,人民法院穷尽职责后不能执结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应由政府的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承担责任。
(六)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将机动车行驶证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单列为机动车技术检验机构的检验内容,从源头上保证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能够落到实处。该法第九十七条规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按照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所收检验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并依法撤销其检验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检验机构和机构相关人员的行政处罚责任和刑事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却没规定安全检验机构的行政赔偿责任。《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体制人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规定投保后,并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数的二倍罚款。假如上述车辆没有参加保险,而公安机关在发生交通事故前尚未发现,法律上仅对车辆的所有人、管理人的民事责任作出规定,却没有对其他法律责任(比如刑事责任)作出相应的规定,某种程度上纵使车辆所有人、管理人在侥幸心理支配下铤而走险,逃避保险。
(七)当事人缺乏诚信。交通事故发生后,很多肇事者不是设法治病救人,而是想法设法推卸责任或者逃避责任,当责任确定后,便会出现转移财产、规避法律等行为。此类情况在执行阶段也屡次发生,有的案件在诉讼阶段,法官送达起诉状时,单位的效益很好,有运输车几十辆,等到执行阶段,已是人去楼空,看到的是铁将军把门;有的当事人把财产转移给他人,举家外出。凡此种种,都给执行工作带来了困难,造成了“执行难”。
二、解决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对策
(一)加强诉讼过程中保全力度
为了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必须加大诉讼保全力度,以防止被执行人逃避法律责任。司法实践也充分证明,凡是能及时、有效的采取保全措施的,执行难度也随之大大降低,案件地的执结率明显提高,执行到位率也显著提高。反之,则会出现当事人上访不断,既影响了法院的形象,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在强调当事人风险意识的同时,必须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责任心教育,不能简单从事,一判了之,必须强化执行意识。同时,法官要加强对执行业务知识的学习,每一执行措施都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因执行措施上的瑕疵造成执行上的被动。
(二)强化权利人举证责任和赔偿义务人财产申报制度
灵活地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把债务人的履行能力作为判决的一个重要内容。权利人在诉讼过程中有义务向法院举证赔偿义务人的财产状况及履行能力,对于举证不能的,法官可根据当地居民的基本收入情况确定给付债务的次数,先征求权利人的意见,经权利人同意或者虽然不同意,但在规定的时间内仍然举证不能的,由法官根据已查明的情况予以判决。其次,由赔偿义务人填写财产申报表,对其本人及其家庭的收入情况进行如实登记,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如实填写申报表或者拒绝填写的,一律判决赔偿义务人一次性偿还,对于情节严重的可依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予以处罚。
(三)强化调解功能
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的基础上,在合法、自愿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这样既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又为债务人自动履行义务打下了基础。事实证明,通过调解结案的案件,在执行阶段当事人对抗情绪小,执结率也远远高于判决案件的执结率。
(四)健全机动车交通事故社会保障制度
国务院应尽快出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设立专门机构,并扩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适用范围,从源头上解决执行难。可以扩展到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不能上,即受害人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经执行法官穷尽职责后仍不能执行的,受害人可依法院执行机构的手续向专门机构申请补助;对于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且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亦可申请补助。制度上避免“撞了白撞”、“死了白死”现象的发生,这样既可解决执行难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又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
(五)建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独立请求权制度
尽管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从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当事人的直接请求权,即权利人可以依法起诉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仅有上述规定笔者认为还不够,应建立受害第三人的独立请求权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受害第三者的独立请求权,即受害人可以选择起诉被保险人,也可以起诉保险人,以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保险人不得以合同条款无效、变更、终止、解除等事由对抗受害人。保险公司履行赔偿义务后,对于依保险合同不该赔偿或超出保险赔偿金额的部分可以向被保险人追偿,对于无法追偿或者被保险人无履行能力的可申请政府的基金管理机构补助。确立受害人独立请求权制度可从源头上解决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执行难问题。
(六)完善刑事立法
尽管我国的《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四第规定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按照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除了由公安机关罚款和撤销检验资格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未审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而被判刑的,目前全国还未发生过。原因何在?机动车技术检验机构人、财物都在公安机关的领导之下,也是公安机关的重要收入来源,要求公安机关对其下属部门进行执法,谈何容易。事实也证明,现行的模式不能有效地运行。因此,必须使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与公安机关彻底脱钩,才能有利于机动车技术安全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增强责任心,也有利于公安机关依法行政。交通安全法对于追究刑事责任的情节未作规定,这不能不说是立法上的瑕疵。而对于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拒投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刑事立法尚是一个空白,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所付出的代价不高,这也是车辆所有人、管理人形成侥幸心理的重要原因。这是立法上的又一瑕疵。因此,对于违反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车辆所有人、管理人,必须进行刑事立法。事实上,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对车辆所人、管理人违反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实行刑事制裁。
(七)确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行政赔偿责任
交通安全法规定了行政处罚的标准,但是对于检验机构的不作为造成的损失如何承担责任未作规定,这也是检验机构敢于放纵自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设立检验机构赔偿制度。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事故“执行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仅靠法院一个部门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特别是政府专门基金的设立是解决执行难的有效手段。
第二篇:交通事故赔偿执行难的原因及其对策
交通事故赔偿执行难的原因及其对策
作者:王伟平
案例
一、被告储某为被告段某雇用的农用四轮运输车驾驶员,储某于1998年12月一天驾驶该车与过马路的张某相撞,造成张某受伤。接警后公安局交警大队扣押了该车,并于1999年8月出具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该终结书载明,因储某和车主段某无钱赔偿,未能达成协议,于同日调解终结。2000年张某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10月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原告张某的医疗费等合计36000余元由张某自行负担10000余元,被告段某负担17000余元(段某在张某住院时已付3000元),被告周某负担7000余元(因肇事车辆所登记的车主为周某,周某以10600元的价格出售给段某,双方未办车辆过户手续)。驳回原告张某对储某的诉讼请求。判决生效后,两被告未按判决履行义务。2001年5月权利人张某向法院申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段某下落不明,被执行人周某外出打工,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于2001年10月中止执行。2002年6月,被执行人段某终被找到,从其处住处搜查到人民币400元,在责令其提供财产情况时,段某称其肇事车辆被交警大队扣押,目前还在交警大队,法院可以执行该车辆,其也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即前往交警大队请求其协助法院扣押该车辆,但公安部门称该车辆的停车费每天12元至今共计近2万元未交,不能放行。而车辆买的时候才10600元,车子在车管所停车场近四年的风吹日晒已严重毁损,无法使用,可以说是废铁一堆。后经法院工作人员多次交涉,在公安局领导批示的情况下法院才将车辆扣押,后在法院控制下车辆变卖2200元,法院将此款交给了权利人张某。余款目前至今未能执行到位。权利人对法院意见很大,认为法院执行力度不大。而被执行人段某也牢骚满腹,称造成张某伤害的是储某,而责任却让他承担,思想上实在想不通。出事前全家就依赖该车苦点钱生活,现在钱花了几千元,车子也没有了,全家生活无着落,法院判决的钱还没有全部还清,如果在出事的时候将车子处理掉至少可以处理10000元左右。这样也可以减轻他的负担。
案例
二、被告杨某的油灌车挂靠在某运输公司的名下,1996年2月9日杨某雇佣的驾驶员刘某驾车与骑着助力车的葛某相撞,致葛某死亡。事故发生后,公安局交警大队将油灌车扣押,在交警大队处理该事故时,杨某交8000元到交警大队,在处理过程中,因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调解未果。同年5月交警大队作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后车子一直被扣押在公安局看守所办的一停车场内,8000元钱由交警大队退给了杨某。同年6月,葛某妻子邵某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11月法院判决杨某赔偿邵某50000余元。某运输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判决生效后,两被告均未按判决履行义务。1997年元月,权利人邵某向法院申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杨某称无力还款,但可以将扣押在交警大队的油灌车卖掉还钱,同年2月20日,法院前往交警大队要求交警大队协助法院扣押该当车,交警大队即签发了车辆放行通知单,要求停放该车的黄河停车场放行该车,但黄河停车场要求交清该车停车费4000元才能放行,而杨某称无钱交纳。后办案人员第二次前往停车场要求扣押该车时,黄河停车场讲该停车场是市公安局看守所办的,要办案人员找看守所负责人,找到看守所所长后,所长亦讲要交清4000元停车费,一分钱不能少,否则不好放行车辆,两次交涉均无结果。1997年9月法院扣划了被执行人运输公司银行存款16000余元。从1997年2月法院到停车场要求扣车未成后至2000年年底,杨某因害怕法院执行,一直逃避执行,下传票传其到庭其拒不到庭,办案人员多次在深夜到其住所地均未能找到他。法院亦未查到其有可供执行财产。2001年6月29日,办案人员根据权利人的举报结将其找到,但其称无力还钱,法院依据有关规定决定对其司法拘留15天。后其陆续还了10000余元,至目前为止,本案还没有全部执行完毕。现油灌车下落不明,据被执行人杨某称已被停车场处理。后杨某向法院和当地市公安局提出赔偿申请,目前尚无结果。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车辆的拥有量增长速度很快,而由此产生的交通事故案件亦成正比发生。给国家、集体及个人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了很大损失。而此类案件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无法执行,造成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据笔者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
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两个被执行人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本来是以其车辆来谋生的,事故一发生,车辆被扣,赖以谋生的工具都不存在了,生活都成问题了,根本无力偿还债务。
二、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该诉讼保全的而没有采取保全措施,从而使当事人(被告)在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转移财产,使判决在生效后难以执行。
有的案件当事人(被告)事故发生后,在公安局交通事故处理部门(以下简称公安)对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因双方当事人达不成一致意见,致调解终结,之后公安即会下达《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此时当事人(被告)想到受害人肯定会到法院起诉,有的当事人就会钻法律的空子,在调解终结后即会办理假离婚手续,将其家庭财产如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转移到妻子的名下。或将上述财产转让过户到别人名下,以逃避债务。使法院在判决生效后的执行过程中无财产可供执行。
三、公安在处理程序上存在的有关问题使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无法执行。
从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可以看出,公安在处理事故过程中都将肇事车辆予以扣押,扣押时间长达几年。而当法院要求扣押、处理车辆时,停放车辆的停车场均要求交纳停车费。使法院无法对被执行人唯一的财产即被公安暂扣的车辆进行扣押、拍卖。从而使案件无法执行。
对第一和第二种原因,法律和法规都赋予执行法院可以采取一定的法律手段予以处理。但对第三种原因,关于公安对肇事车辆的暂扣和肇事人或车主交纳的抢救治疗费的处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是肇事车辆是否可以扣押、扣押期限应该是多长、扣押的车辆是否应当交纳停车费?
公安部1992年8月10日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二十条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暂扣交通事故车辆、嫌疑车辆、车辆牌证和当事人的驾驶证时,应当开具暂扣凭证。因检验、鉴定的需要,暂扣交通事故车辆、嫌疑车辆、车辆牌证和驾驶证的期限为20日;需要延期的,经上一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长20日。暂扣的车辆一律存放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妥善保管。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不预付或无力预付抢救治疗费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暂扣交通事故责任者的车辆,暂扣的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规定。2000年10月17日《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公开公正处理工作的通知》第三条规定:严格按照《规定》办案,坚决杜绝违法暂扣交通事故车辆、物品等行为。因检验、鉴定需要暂扣事故车辆的,应当在撤除事故现场后24小时内开始检验、鉴定,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至48小时;检验、鉴定完毕后,应在24小时内通知当事人领取。暂扣的车辆、滞留的驾驶证到期要及时发还。对不需要检验鉴定、按规定不需预付医疗费或已预付应预付医疗费的事故车辆不得暂扣。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对肇事车辆可以暂扣,但前提条件是需要检验、鉴定的,且应当在撤除事故现场后24小时内开始检验、鉴定,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至48小时;检验、鉴定完毕后,应在24小时内通知当事人领取。暂扣的车辆、滞留的驾驶证到期要及时发还。对不需要检验鉴定、按规定不需预付医疗费或已预付应预付医疗费的事故车辆不得暂扣。
对暂扣车辆停车费问题,《规定》和《通知》中没有明确规定,但《规定》第二十条规定:暂扣的车辆一律存放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妥善保管。从中可以看出,对暂扣的车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有妥善保管的义务,而不应收取停车费。
二是对暂扣的车辆和预交的抢救治疗费如何发还?
《通知》第三条已经规定了暂扣的车辆要及时发还。但如何发还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发还暂扣的车辆和预交的抢救治疗费应既要保护车辆所有人的利益,也要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从《规定》和《通知》的本意看,暂扣车辆的目的有二条,一是为了检验、鉴定,二是为了保证被害人能够得到抢救、治疗。如果在公安对交通事故处理阶段,因双方当事人达不成一致意见,致调解终结,发还暂扣的车辆和抢救治疗费,必然会对受害人以后的索赔产生消积的影响。而法律和有关法规未规定暂扣的车辆和抢救治疗费要等到受害人到法院起诉后才能发还车辆和抢救治疗费,这样在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之间就存在一个空隙。笔者认为《规定》或《通知》对暂扣的车辆和抢救治疗费如何发还应详细加以规定。对暂扣的车辆和抢救治疗费的发还,应在调解终结后一定时间内(30日内为宜)发还给当事人(车主)。在调解终结后即时书面通知受害人,告之其公安发还车辆和抢救治疗费的具体日期,并书面建议其在调解终结后即时到法院起诉保全该车辆和抢救治疗费。这样,如果受害人不到法院起诉,到期后公安应即时发还车辆和抢救治疗费,如受害人到法院起诉,法院即可对车辆和抢救治疗费予以查封保全,从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前面已经谈到了其成因,但如何圆满地执行好确实是摆在每个法院执行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就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自己对此类案件的执行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执行:
1、对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依法中止执行,如果权利人提供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应立即恢复执行。
2、人民法院在受理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后应依职权立即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对被告的房产、汽车、车辆保险费、银行存款、股票等进行查封,以确保判决的执行。
3、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对公安暂扣的车辆应依法扣押、评估、拍卖,公安应积极配合法院的扣押。对有关停车场阻碍、抗拒人民法院扣押车辆的,经做思想和协调工作无效的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对停车场及其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三篇:执行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几点对策
执行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几点对策
执行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几点对策
法院在执行各类案件中,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执行难度比其他案件大,该类案件表现出数量增长快、执结率低、社会反响强烈、工作难度大、极易转变为上访案件等特点。2005年,x县人民法院立案执行此类案件39件,比上年同期增加13件,增长率33.3,执结6件,占该
类案件的15.4,执行和解14件,占该类案件的35.9,因当事人无履行能力而致使案件中止执行的占此类案件的48.7。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不能及时执结,导致当事人对执法公正性与严肃性产生怀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而大足县法院采取四个方面有力措施,通过多方努力,今年该类案件执行和解率提高
23、兑现率提高15,执行上访量大幅度减少的,为营造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力条件。
下面就谈谈该类案件四个方面的难点。
1、执行标的金额大。该类案件一般由医疗费、伤残补助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及其财产损害赔偿组成,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2、被执行人经济困难。很多被执行人是一些城乡闲散人员,为了谋求生计,贷款购车搞运输,或受雇他人开汽车,运输收入是其家庭生活的主要或唯一来源,赔偿能力远远不能承担其赔偿金额。在交通事故中被执行人往往也是受害者,自己丧失了基本生活能力,甚至被判处刑罚,家庭经济困难,根本无履行能力。
3、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大。交通事故已对申请人及其亲属造成伤残或死亡,他们在心理、感情上受到了极大伤害,思想工作非常难做,稍有不善就会造成申请人上访。被执行人在事故中往往也是车损人伤,经济损失较大,他们总会以自己欠缺执行能力来对抗法院的执行,甚至部分被执行人为躲避债务举家外逃。
4、被执行人缺乏保险意识。有的车主为了少花钱,心存侥幸,不保险或保险不全面及时。有的车主虽然参加了保险,但出事后不积极配合办理相关的索赔手续,导致保险公司拒赔。
针对执行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难点,总结以下几点对策:
1、搞好财产保全,控制索赔款项。及时有效地采取保全措施,变现保全财产,查明肇事车辆是否参加保险,是否索赔,对未索赔和正在索赔的保险款予以控制,积极协助被执行人进行保险索赔,大大减少了执行难度,提高兑现率,缓解社会矛盾。
2、加强部门配合,寻求多方支持。首先加强与公安交警部门的配合,全面掌握公安交警部门对车辆的扣押、放行、场地使用费等情况,方便对车辆采取即使有效的执行措施。另外,该类案件的受害者大多数属于社会弱性群体,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注解决,积极寻求党委、政府、人大的支持,也是妥善执行的有效方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3、灵活执行方法,促使执行和解。执行实践中,经常遇到被执行人没有一次性履行法律文书义务的能力,但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态度诚恳,而且被执行人有持续履行义务的能力的案件,执行法官应当考虑到让双方共同生存和发展,积极做好申请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切实可行的还款协议,并监督协议的履行。这样既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又化解了社会矛盾。
4、提倡执行人性化,搞好宣传工作。在执行中,执行法官要使用规范用语、文明礼貌,耐心细致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缓和矛盾;要细心留意每一个执行细节,巧挖每一条执行线索;要强化执行中的人情味,巧用真情去感召每一位被执行人;要尊重被执行人的人格尊严,增强自觉履行的主观愿望,形成履行法定义务光荣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防止和避免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在当事人的邻里乡亲范围内做好法制宣传工作,有利于案件执行工作顺利开展;在新闻媒体上加大对执行交通事故赔偿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第四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原因探析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健全,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使人们“行有车”不再是梦想。但由于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机动车辆致人损害事故也日渐增多,人民法院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大幅上升,对该类案件的执行任务也随之加重。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甚至无法执行,成为人民法院执行难的一个新特点,申请执行人在精神、肉体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对法院产生了诸多抱怨和诘难,引起了法院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选择在江西省吉安市13个基层法院开展有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的调查,通过分析实证材料,探寻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原因,集思广益,总结执行经验,提出破解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对策。以期化解此类案件引发的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法律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一)调查范围
1、地域范围
本次调查选择的地域范围为江西省吉安市下辖的13个。基层人民法院,包括2个城区法院、1个县级市法院、10个县级法院。吉安市位处江西省中部,国土面积为25271平方公里,辖区常住人口470余万。农业为该市传统产业,在gtp中占据主导地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2、时间范围
本次调查以2001年至2005年9月为时间段。
(四)执行期限
2001年至2005年9月,吉安市基层法院执结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期限在六个月以内的为412件,占立案数663件的62.1%;在六个月以上执结的为53件,占立案数的8%;六个月内未执结的有11件,占立案数的1.7%;超过六个月仍未执结的有187件,占立案数的28.2%。
(五)未执案件被执行人的职业及居所
由于被执行人的职业和居所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反映其执行能力,因此本次调查专门对此进行了统计。在未执结的208件案件中,被执行人总共有239人(个),其中个体司机165人,占总数的69%;单位12个,占总数的5%;其他人员(主要为摩托车等助力车驾驶人员)62件,占总数的26%。在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227人中,农村居民为197名,占86.8%,城市居民30名,占13.2%。
(六)特点
综合分析上述五大类数据,本文认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在近期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1、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法院受理的该类案件呈大幅上升态势。这与《道路交通安全法》鼓励当事人“私了”,弱化了交警部门对事故处理的调解职能,使得大量案件涌入法院有直接关系。
2、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率逐年下降,“执行难”现象已凸显。虽然执结案件数一年高于一年,但执行率总体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执结率均未超过70%。这一比例比最高院规定的新收执行案件执结率不得低于80%的要求低10%以上,充分说明该类案件已成为法院执行案件的难点。
3、调解案件的执结率远高于判决案件。五年中,执行根据为调解书的347件案件中,仅有12件未执结,占3.5%;执行根据为判决书的316件案件中,有196件未执结,占62%。充分说明被执行人对按照自己意愿达成的赔偿协议,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远远高于履行法院判决,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被执行人对法院判决的不理解。
4、《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执行标的大幅攀升。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解释》对一些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予以新增和调整,如新增了必要的营养费和康复费,将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期限从十年提高到二十年,使得2004年5月1日以后的案件平均执行标的比之前翻了一番。
5、执行时间普遍较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要求,执行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执结。而本次调查的663件案件中,仅有412件案件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完毕,只占应执案件的62.1%,超过三分之一的案件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执结,执行时间最长的案件已届五年。
6、被执行人职业特定化,未结案件的被执行人以农村居民为主。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性质决定了当事人双方中至少有一方为机动车或助力车驾驶员(无论是否有准驾资格)或机动车所属单位。受汽车消费贷款的影响,期望发家致富的大批农村居民贷款购车从事个体运输,不高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农村个体司机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发生道路安全事故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由于其经济能力较差,执行能力有限,因而未结案件的被执行人多为农村个体司机。
四、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一)被执行人对法院判决存有抵触情绪,履行判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差。法院判决立足于法律事实,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的责任、义务进行评判,更多的注重法律效果,而并不考虑义务人的主观意愿。因而大多数法律意识不强的被执行人对判决结果不理解,进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抗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期望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显然是一厢情愿。消极对抗执行的被执行人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与执行人员“捉迷藏”。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则故意隐藏、转移、变卖可供执行的财产,个别被执行人甚至以暴力、胁迫或诬告、陷害等方式妨害执行员执行职务。
(二)执行标的大,被执行人无力在规定期限内履行赔偿义务。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及重伤的较多,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再加上被扶养人的抚育费和赡养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经济能力稍差的被执行人根本无力在判决规定的期限内全部履行赔偿义务。申请执行人在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不肯放弃任何执行请求,拒绝执行和解。对于这类案件,即使符合法律规定中止执行的情形,法院也不敢裁定中止执行。往往执行人员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案件的执行仍是“马歇尔计划”。
(三)被执行人难找。由于绝大多数被执行人从事个体运输,职业特点决定了被执行人流动性强。执行人员到住所找其执行时扑空是常事。“男主外、女主内”仍是农村男女分工的基本模式,被执行人的妻子往往以男人不在家,自己做不了主为由应付执行人员,使得执行人员无计可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在执行人员中普遍存在。
(四)法院审执工作脱节,衔接不紧密。根据法院改革纲要,吉安市13个基层法院均实现了审执分离。这一改革虽然对提高法院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刚刚起步,审执兼顾还做得不够。
第五篇:A--交通事故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交通事故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高安市是汽车运输大市,从事货运的汽车万余辆,有汽车运输公司370余个,全国各地均有高安的汽车在跑运输,近年来汽运产业每年的税收达亿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车辆数量多,行驶区域广,因此道路交通事故相应地也多,致使我院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数量较多,相应外地法院委托我院执行的此类案件也多。为此,我院成立了民三庭,专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去年,我院又在市汽运城专门设立了交通法庭,为我市的汽运产业保驾护航,但执行此类案件,主要还是由我院执行局和法警大队负责承办。
以下谈一下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问题的成因及我院在执行此类案件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以及设立一些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问题的成因
1、被执行人履行能力有限,作为被执行人的汽运公司抗风险能力差。事故发生后,往往被执行人没有其他生活来源,而其家产主要就是这辆车,有的还是消费贷款买来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经过交警部门调解及法院诉讼,一些有能力赔偿的案件基本上都已得到处理,而移送执行的案件中的被执行人大多家庭条件差,肇事车辆车况差,甚至有的是黑车,因此在肇事后根本无力赔偿。而有些汽运公司基本上是由实际车主将车挂在其名下组建的,实际上就是空壳公司,抗风险能力差。
2、有些被执行人缺乏诚信理念,长期在外躲债,造成执行难。被执行人大多是司机,有一技之长,在外面很容易找到工作,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将财产隐匿、转移,往往举家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音讯全无,造成法院无法执行。
3、扣押、查封车辆时间过长引发执行难。对于查封、扣押的车辆,由于交警部门长时间扣车,而在审理中又未及时拍卖,经过漫长的诉讼后,车辆价值
大大降低,而停车费又逐步增多,移交执行时往往拍卖的车款尚不够交停车费,大大影响了执行。
4、审判阶段与执行阶段脱节。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往往六神无主,法律知识又欠缺,有的经济困难又请不起律师,审理时未要求法院做好财产保全、先予执行工作,使得被告转移财产,导致贻误战机,使得案件难以执行。
5、有些案件被执行人抵触情绪大。由于法院对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责任的划分,主要是依据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当被执行人在审理阶段提出异议未法院采纳时,往往在进入执行程序后抵触情绪大,不愿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另外由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有些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被告人正在服刑,他们认为自己已被判了刑,不需要再作赔偿,也不愿赔偿。
6、当事人缺乏车辆保险知识。交通事故中的部分车主缺乏风险意识或心存侥幸,连最基本的车辆第三者责任险都不愿意承保。有的司机虽然参与了保险,但买卖车辆却不通知保险公司,或肇事后逃逸,导致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致使案件执行难度加大,更有的车主在事故发生后二年才提出理赔,导致保险公司拒赔,造成无谓的损失。
7、一些难以解决的法律适用问题导致执行难。
①关于挂靠车主的责任问题。自然人出资购买汽车而将汽车登记在运输公司名下,由实际出资购车人对车辆自主经营,由运输公司统一收取并缴交各种相关的税收和规费,并每年向出资购车人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双方往往签订挂靠合同,由此形成一辆汽车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车主,一是实际出资购车的车主,二是汽车登记落户的法定车主,即被挂靠车主,还有的是买卖汽车未过户的实际车主。这样,就产生了当发生事故时由谁担责的问题,在审判及执行实践中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被挂靠车主不应承担责任,理由是:因车辆
是购车人实际出资购买,在经营中出资人对车辆实际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其对车辆在运行上处于支配管理的地位,并且从该车的运营中获得利益,而挂靠车主实际上不能行使任何权利,不能支配车辆的行使和运营,故不应承担任何责任。如此处理也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问题的复函》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中车辆登记单位与实际出资购买人不一致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的精神。第二种意见认为,挂靠车主应承担责任,理由是:我国对机动车实行车籍登记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法律意义上的车主应是车辆登记时登记的车辆所有权人,此种观点亦符合物权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相符,这也就是物权法的公示原则。第三种意见认为,被挂靠车主应承担有限的连带责任,理由是:被挂靠车主对挂靠的车辆实际收取了一定数额的管理费,是受益人,故应承担责任,但其所承担责任的范围应与其受益相当。正如《人民司法》2005年第11期“司法信箱”栏目研究组对“挂靠经营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被挂靠单位应否承担连带责任”一文的答复的意见:“被挂靠单位应根据其所获取的利益等综合因素,承担相应的责任”。下面这个案例反映了挂靠车辆在适用法律上的困惑,申请人谌某从他人处购买了与被执行人江西银轮公司有挂靠合同关系的一辆货车从事经营,2004年9月5日,在另案中成为被执行人的银轮公司被湖南邵阳市大祥区法院扣押了谌某的汽车,并作价直接抵给了另案的申请人,申请人谌某到湖南省媒体反映此事,又到湖南省人大、政法委、省高院反映,也没有回音。后谌某起诉银轮公司,经二审判决银轮公司赔谌某128087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银轮公司也叫冤,因为在另案中其承担连带责任,实际车主葛某系高安
人,但已死亡,湖南法院才扣了与另案无关的谌某的车,真正要承担责任的应是葛某。由于银轮公司连年亏损,几乎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在谌某的要求下,我院扣押了银轮公司的一辆货车(实际车主是共青城人的),当时司机马上就提出了执行异议,认为其为实际车主,应根据最高院(2000)执他字第25号《关于执行案件中车辆登记单位与实际出资购买人不一致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规定予以放车,在新闻媒体施压及有关方面的指示下,我院只能放车,致使谌某现在到处上访。
②汽车融资租赁问题。当前我市汽运公司将汽车以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的形式交与承租人经营的情形较多,对于此类案件由谁承担民事责任也存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合同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承租人造成第三人损害的,出租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作为出租人无需承担责任。另一种意见认为,这种融资租赁合同不仅仅是租赁汽车,还有汽车牌照、运输经营权等一系列从事运输的资格,故不应以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规定来处理。在我们执行的案件中,有的是同一起事故,但处理法院不同,承担责任的主体也不一样,被执行人意见较大。
③关于驾驶员因交通事故伤亡的求偿问题。驾驶员因交通事故在造成车辆损失、他人人身、财产损失的同时,有时可造成自身的伤亡,特别是驾驶员在事故中负主要或全部责任时,这类纠纷更难处理。对于司机与雇主的关系如何,是劳动用工抑或是雇佣?在实践中有二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无论是运输公司还是个体运输户经营运输业务都是营业活动,雇请驾驶员驾车,无论是企业雇请还是实际车主雇请,都应认定为劳动用工关系,故驾驶员因交通事故致人身伤亡而向车主求偿,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依法应先行劳动仲裁,依劳动法的法律关系进行处理。另一种意见认为,驾驶员一般由车主私人雇请,故
属雇工纠纷,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并依雇工法律关系处理。由于法律无明确规定,实践中又有不同意见,审判中很难把握,也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应立法予以明确。
二、解决此类案件执行难的经验和做法
1、耐心细致地做申请执行人的思想工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到了执行程序,一般来说被执行人履行能力较差,且往往其本身也是事故的受害者,而申请人及其亲属往往在心里上、感情上受到了极大伤害,如果执行不到位,往往会造成申请执行人缠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执行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对待他们要有爱心,有同情心,通过做思想工作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不去上访、缠访,并积极引导其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使案件得以尽快执行。
2、尽量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由于交通事故案件往往执行标的很大,而执行人往往无力全部履行完毕,如果全部一次性执行其财产,如将其车辆拍卖,而该车又是其全部家当,甚至有的还是借钱买的,必将影响其后面的履行。为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应尽量做当事人的工作,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和解协议,或者由申请人放弃部分债权,从而调动被执行人的积极性,由其一次性付清赔偿款。这样,既保证了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又利于被执行人生存和发展,达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更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加强诉前财产保全、财产保全、先予执行工作。这是从源头上控制被执行人财产的必要手段,通过查封、扣押肇事车辆、冻结理赔款而限制被执行人转移财产,不仅可能促成双方调解结案,而且为今后的执行奠定了基础。通过先予执行,可解决被查封、扣押车辆由于长期停放引发的车辆贬值及在交警部门停车费用过高的问题。我院在这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好,有民三庭和交通法庭
专门审理此类案件,另外,立案庭还负责诉前财产保全工作,为在源头上解决此类案件的执行提供了有效保障。相对来说,有些委托执行的案件上述工作并没有做好,有的既未查封、扣押车辆,也未冻结理赔款,从而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4、加强与交警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通过与交警部门沟通,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可由其向受害方建议由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并及时向法院移交肇事车辆。在查封、扣押车辆过程中,请求交警部门限制车辆过户,还可通过公安网络协助查找、扣押被执行人的车辆。特别在被执行人没有足够履行力的情况下,商请其减免部分停车费,从而提高执行兑现力。
5、改变执行方向,寻求新的执行主体。我市的汽运公司很多,其中有些是空壳公司,虚假出资、抽逃资金严重,在执行中可追加其股东作为被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有时向被执行人承担债务的第三人下发履行债务通知书,在其未提异议情形下,可追加其为被执行人。有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还可执行被执行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当被执行人无力履行时,我院通过改变执行方向顺利执结了一批案件。
三、解决此类案件执行难应建立一些长效机制
1、设立运输行业风险押金。汽车运输是一种高度危险行业,发生交通事故是人们所不情愿,但又不可避免的现象,虽然通过保险减轻了肇事方的一部分负担,但还是导致此类案件的执行难,使得一些受害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而目前汽运公司的偿债能力有限,发生交通事故后也难以履行赔偿义务,故我们认为应提高其准入门槛,像煤矿企业需交风险押金一样,应责令其向交
通管理部门交纳一定的风险押金,方可从事运输业务。这样,既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可解决当今此类案件的执行难问题。
2、设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有些交通事故案件在执行过程中,在法院穷尽执行手段后,其权利仍不能实现,而申请人本人及其家属生活严重困难,难以生存,对此应设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以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渡过难关,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文关怀,从而得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应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予以管理,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