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与论文格式

时间:2019-05-14 18:4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调查与论文格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调查与论文格式》。

第一篇:社会调查与论文格式

毕业作业撰写规范

毕业作业是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会计与统计核算方向)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这一工作环节的管理,规范写作提高毕业作业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纸型

毕业作业一律用国际标准A4纸(297mm×210mm)打印。

2、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封皮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姓名、学号、教育层次等用宋体小四号。指导教师发放封皮。

(2)目录: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内容用小4号仿宋。

(3)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另起页,内容提要四个字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字数在300字左右;内容用小4号宋体。关键词三个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小4号黑体;关键词通常是3-5个,最多不超过7个,词间空一格。

(4)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页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字数本科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不得少于4000字。

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体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 “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小4号宋体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条。

4.标点符号

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5.页码

论文封面及相关表格、内容提要、关键词、目录所在页面不需要排页码,从正文开始排印连续页码,页码居中。

6.打印

论文一律用A4纸单面打印,文稿一律左侧装订。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经济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

开放教育经济学专业本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备从事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制定本教学实施方案。

本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得免修,内容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两项。

一、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要集中考察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有关经济运行的资料,编制案例并进行相应的经济统计分析等。

(一)调查要求

社会调查原则上全学程安排一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社会调查。不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不能毕业。调查进行时间以三周为宜。各市电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和初评,并将初评后的案例编制结果汇总报送至省电大。

社会调查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前期的一个必要环节,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使得毕业论文更具现实性和应用性,社会调查的选题应在本专业范围内。调查的单位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学生根据确定的题目开展调查活动,写出案例编制报告。社会调查应先有一个调查方案(含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论等),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市电大在调查前应组织一次集中辅导。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实际确立调查对象和选题。选题应具体、具有现实意义,并能为学生所驾驭。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应作好采访笔记。

学生根据调查的事例和相关资料独立写出案例编制报告。案例编制报告的撰写内容应包括:

1.标题。应体现一个鲜明的主题。

2.案例背景。简要叙述事例或现象发生的背景。

3.案例描述。对现实中出现的经济事例进行描述,要求真实、具体、典型。

4.案例分析。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成功与不足及原因。

5.案例延伸。对案例进行拓展评析。

6.案例讨论。提出一些引发深层思考的问题。

(二)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标准:合格、不合格。

合格:案例编制的范畴符合要求;调查活动真实,有详尽的社会调查记录,且原始调查材料翔

实;内容充实,逻辑清楚、语言通顺;字数2000字以上。

不合格:凡不符合合格的标准中所提到的任何一条要求,均视为不合格。

案例编制报告经审核合格后给予3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工作和未交案例编制报告者不能得到该学分。

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还是电大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教师的资格及职责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10篇。

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由各市电大负责,并报省电大备案;指导教师只能指导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跨专业指导;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

指导教师的职责:根据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写作中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制订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对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进行分阶段指导,不少于4次,总计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次指导需进行较详细记录;检查学生独立完成写作工作情况,鉴别并制止抄袭、剽窃等作假行为;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全过程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

二)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为本专业学生必修环节,不得免修。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应尽可能选择与社会发展及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题目。选题应鼓励学术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鼓励选择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鼓励与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的论文选题。选题前后应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字数一般在5000—8000字(指论文主体部分,不包括前置部分和附录部分)。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封面、目录、中文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封底。如有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论”或“绪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或“说明”。

(三)答辩要求

原则上要求所有学员都要参加答辩,确有困难的分校至少随机抽取50%参加答辩。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答辩。

答辩在各市电大进行。答辩的具体组织工作由各市电大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

各市电大成立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人数一般不少于3—4人。小组成员结构:答辩主持人1名,答辩教师若干名。答辩小组由答辩主持人(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持有中央电大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负责,省电大派人参加;答辩教师应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其资格审查由各市电大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并报省电大备案。

答辩教师应审阅参加答辩的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并依此提出问题,对学生答辩情况进行现场点评;本人指导的学生进行答辩时,不得担当该答辩组成员。

学生要介绍自己论文的题目、主要思想和研究结果(不超过10分钟),由主答辩教师及答辩组各成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问。(每位学员可以有15分钟的时间回答问题);答辩组成员讨论并给出各自的打分,综合所有给分,得出该学员应得的答辩成绩。

学生答辩成绩考核标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优秀:答辩过程思路敏捷,叙述清楚,论述全面、正确,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运用正确。

良好:答辩过程思路清楚,论述全面、正确,可以较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运用正确。

中等:答辩过程思路比较清楚,论述比较全面、正确,可以较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运用比较正确。

及格:答辩过程思路基本清楚,论述较全面、正确,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运用基本正确。不及格:答辩过程思路不清,观点不明,不能正确运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回答问题。

(四)成绩考核

1.考核步骤: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各市电大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要对所答辩的学生论文进行复审,并填写毕业论文评审意见表;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由省电大负责终审。各市电大必须收齐有关资料,放入毕业论文档案袋中,作为终审的原始材料,并及时送省电大。

2.成绩考核标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优:全面完成课题要求,选题新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专业性;分析研究方法正确,方案设计合理,能正确、灵活地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围绕课题的观点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材料详实、充分,数据完整、可靠,论证有力、充足,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材料所必须的附件齐全;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

良好:按要求完成课题,选题适当,有一定的实用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能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围绕课题的观点正确,材料充分,数据可靠,论证比较有力,逻辑性比较强,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材料所必需的附件基本齐全;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

中等:按要求完成课题,选题适当,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能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围绕课题的观点比较明确,材料较充分,数据可靠,论证有一定说服力,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

及格:按要求基本完成课题,选题尚可;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尚能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基本齐全,数据比较可靠,结构比较完整,格式比较规范,文字材料没有明显漏洞;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

不及格:不能按基本要求完成课题,选题陈旧,无实用性和研究价值、无可行性或偏离专业;研究方法不正确,存在较明显的观点错误或观点不明,基本理论、知识运用错误;材料不齐或虚假、数据不正确或伪造,论证无力或片面,漏洞明显,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文字材料未能达到写作基本要求;不能独立完成实践过程。

第二篇:社会调查与论文写作方法

社会调查与论文写作

周兴茂

一、社会调查

1、社会调查者的职业道德

• 第一,调查者绝不做任何不利于调查对象的事,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权,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而且每次调查都要征得他们的同意,不得伤害他们的感情;

• 第二,调查者应充分尊重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权,该保密的一定要保密,写调查报告时一般应隐去真实姓名;

• 第三,调查者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当地人或调查对象做好事,要关心他们的疾苦;

• 第四,调查者应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不得瞎编乱造,以讹传讹。•

2、调查课题的选择

选择什么课题?调查什么?一般而言,要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自己的能力和志趣等来确定,它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绝不是随便拍脑袋的产物。•

3、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订

调查方案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及预计时间长度、调查课题、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准备如何调查等(即西方人拟订调查计划时常说的五个“W”(Where,When,What,Why,How)。

一般而言,调查有两类:即全面调查(Holisticlnvestigation),就是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定向调查(Problem-Oriented Investigation),就是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进行专题调查。

调查方案被批准后,还要根据调查课题,再拟一份详细的调查提纲,特别是在调查中准备提哪些问题,要准备得尽量细致周全一些。但不管考虑得如何细致,总免不了遗漏,因此,在调查中应随时修改和补充。

4、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调查队伍的组成;装备、物品的购置等。

5、调查的开始

选点和安排生活;说明来意;熟悉环境;查阅地方文献;人口调查等。•

6、如何接近调查对象

为了获得真实材料,调查者必须主动接近调查对象,消除隔阂,与当地人民和调查对象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使彼此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成为真正的朋友。对被调查对象应该给予合理报酬,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判断调查对象是否诚实,可以同一问题询问几个调查对象,看其陈述是否一致。

7、学习语言

为了深入了解某地或某一民族的社会与文化,就要学会他们的语言,最好能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只有万不得已才用翻译。

8、参与观察

就是调查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住在调查地,学习当地语言,深入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仔细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真正了解他们的文化。

9、访问

访问有两种:一种为“结构性访问”(structuredinterview),即按照预定计划提出一个个问题,请调查对象依次回答;另一种为“非结构性访问”(unstructuredinterview),即提出一个范围较大的题目,由调查对象自由陈述。无论进行何种访问,都必须遵守以下一些原则:应充分进行记录,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人;访问既要按计划进行,又要有灵活性;访问时的提问要尽量具体一些,要简单明了,避免模棱两可;访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先从搜集个案入手;一次访问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疲劳;最重要的是在访问过程中要特别尊重调查对象,要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不能轻视他们,不能诱供式发问,要尊重他们的隐私。

10、抽样

即通过调查有限的对象,归纳出对整个社会或事物的看法。一次成功的抽样必须是样品均匀地分布于整个领域,而且每一个体都有平等的被选中的机会。最常见的抽样是“随机抽样”,先确定样品多少,然后用类似于抽签的方法选取样品,这可以排除调查者的偏见。如果是一个异质社会(包括不同阶级、民族或职业集团等),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抽样。一般而言,样品的比例不要少于5%,样品数不要少于30个。

11、材料的记录和核实

在观察、调查、访问中,要随时记录,以防遗忘,只有用科学方法记录的材料,才能作为今后编写报告和进行研究的依据。记录有影视记录、音响记录、文字记录等。记录下来的材料要加以核实,发现错误要即时纠正。未经核实的材料就写入调查报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12、调查成果的整理公布和存档

调查成果要及时整理公布,供人参考,因为人类的知识是共享的。如果有意进行垄断,将有负于为调查提供资料和帮助的人们。只有发表了正式调查报告,才能算调查工作的最终结束。还要将调查材料存档,以供自己和他人备查。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

• 调查报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对客观事物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应用文体。

• 写调查报告有一定的要求,当进入写作阶段后,应特别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 1.辨别材料的真伪,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2.探究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基本观点的提炼;

• 3.调查报告的基本写法

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写法,要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报告的内容而定。常见的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前言、主体、结尾等四部分构成。

• 标题。拟订标题要准确,要能确切反映报告的内容;要鲜明,能显示报告的基本观点,使读者见题明义;要醒目,能吸引读者。

• 前言。这是报告的开头,有的说明调查本身的有关情况;有的围绕调查对象介绍报告全文的有关情况;有的提出问题,介绍调查动机,阐明所提问题的重要意义;等等。

• 主体。这是报告的主干部分,既是前言的展开,也是结尾的依托。这一部分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取纵、横、纵横结合等方式来安排不同层次。• 纵式结构就是按照被调查事物的发展过程、调研的顺序,或者按照事物的•

• 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来安排层次结构。横式结构就是围绕中心,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并列成若干成分,逐一叙写。纵横结合就是既有纵,也有横,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相互结合。结尾。这部分应是前言和主体的自然延伸,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得出结论。如果结论已在前言中写明,又不需增添新内容,就不必再安上一个结尾了。如果是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就要概括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并提出处理意见或对策,就要以此为结尾。研究问题的调查报告,一般是调研结论写在最后,以利于消除分歧,统一认识。不管怎样写结尾都必须认真推敲,谨慎落笔,不得主观臆断。在调查报告的表述方式上,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不得有半点弄虚作假;其次是要自圆其说,不得自相矛盾。前言部分主要用说明,要开门见山;主体部分叙、说、议都要用到,往往交替使用。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主要是以事显理,据事说理,然后简要概括观点。为了充分发掘材料的认识意义,要较多的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周密而有深度地分析。

三、学术论文的写作

1、撰写学术论文的意义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一种用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议论文体,对于交流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学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就群体而言,各个学科的学术水平往往是通过该学科处于前沿的学术论文来体现的;就个体而言,每个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一般也是通过其学术论文来体现的。撰写学术论文,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大学生或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训练方法。

• 撰写学术论文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 第一.入格。就是要具有文体感,要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

学术论文大都由三部分构成。引论:简要说明写作的缘由、论题的意义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引论要以简短为宜;本论:这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占据了主要篇幅。作者在这部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和深入论证,论文的份量和价值,就取决于这部分的充实和深度;结论:这是全文的归结,是本论的必然延伸和结果,结论应与引论相互照应,以简明扼要为佳。

• 第二、严谨。学术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此,反映学术研究成果的论文理所当然应该严谨。严谨既包括治学态度,也包括论文本身的结构和语言的严密。好的学术论文应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没有知识性的错误和论证上的疏漏,做到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 第三、创新。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根本之所在,有无必要写作某一篇论文,主要看是否有创新点,没有创新就根本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或者是道出新颖独特的观点;或者是挖掘出鲜为人知的新颖材料,或者是以新的角度或新的方法进行研究。总之,要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不能人云亦云,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学术论文也才具有写作和存在的价值。

2、学术论文的选题

• 选题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决定着论证的目标,选题对于学术论文的写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了一个好的选题,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可以说,选题本身就决定了论文的成败。

• 学术论文的选题,要特别注意三个字:“新”;论题要新,要善于在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中发现新问题,并从中选择具有新意的论题作为研究和论证的目标;“小”;要量力而行,小而集中,容易把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集中力量,主攻一点,这样才能把一个问题搞深搞透;“实”。论题要切合实际,不能太虚,务必求实。如果太宽泛,势必写得空乏无力。•

3、撰写学术论文的准备工作

• 第一、搜集材料,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基础工作。如查阅相关文献,网上搜集,调查研究等。

• 第二、分析研究,把具体材料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用观点统领材料。

• 第三、拟订提纲,把构思形迹化,为学术论文的写作设计出详细的蓝图。提纲是全文的骨架,对于梳理思路,架构全文具有重要作用

4、撰写学术论文的要领

撰写学术论文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深的理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说理论证能力。具体说来,还要掌握以下要领:

• 第一.精心归纳。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精心归纳出切合实际的要点。• 第二.力避片面。要具有辨证的观点,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只有持论公允,才具有说服力。

• 第三、慎作结论。学术论文必须有一个结论,以便明确的向读者展示自己的观点。正因为结论是全文的综合体现,所以必须字斟句酌,慎之又慎,确保能给读者提供一个科学的结论。同时,结论又不能硬塞给读者,而应该是论证的必然延伸和归结。

• 学术论文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因此写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也没有必要望而生畏。只要我们掌握了规律,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勤于动脑,就一定能够化难为易,写出象样的学术论文。

四、文稿格式

1、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要能概括全文的要旨。

2、署名。标题下要写明作者姓名,若为多个作者,姓名之间应用“,”分隔;还要写明作者的单位、地址、邮编等,并加上括号。

3、摘要。要有100——300字的摘要,内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繁琐公式、缩略语、非公用符号等。最好不用“本文”等字样。•

4、关键词。应尽量从主题中选定,每篇文章3——8个。各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5、作者简介。应置于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等。

6、基金项目。应置于首页地脚作者简介之下,并写明项目名称、编号等。•

7、正文。要特别注意分段、标题、排版、标点符号、错别字等,差错率要控制在万分之一、二。

8、注释。是对在正文中不宜直述的某一论点、某一资料所提供的进一步论证的依据和解释性说明,应置于每页地脚,用“①、②……”标识序号。•

9、参考文献。是作者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图书报刊资料以及作者向读者推荐的可供参阅的文献篇目。应置于文章的结尾。无论直接引述或间接引述他人的观点或资料,都必须提供详细充足的原始出处。参考文献必须标

明“题名项”、“著作项”、“出版事项”等,各事项之间注意用“.”分隔,一个事项之内用“,”。专著用(M)、论文集用(C)、学位论文用(D)、报告用(R)、期刊文章用(J)、报纸文章用(N)、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用(A)。还要标明所参考的起始页码。如: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3.又如:②王家中.社会思潮的起源、作用及发展趋势探析[J].齐鲁学刊,1997(2),18.• 10.英文翻译.标题,作者资讯,摘要,关键词等,要翻成英文放在文章的最后.五、几项重要学术规范

1、学术原则

• 第一、科学创新原则。科学是学术研究的最高标准,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所有成果必须是科学研究所得,提倡原创性。

• 第二、客观真实原则。客观真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学术都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和根本方法,一切研究、资料的引用、逻辑结论及成果发表等都必须客观真实。

• 第三、思想政治原则。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第四、人文道德原则。提倡学术争鸣,但要注意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和同行之间的和谐与团结,讲究朴实文风,互相取长补短,不搞人身攻击。• 第五、学术范式原则。一切研究成果都要符合学术范式,观点鲜明,论证有说服力,讲究语法,符合逻辑,行文引用等符合有关规定。

2、具体规范

• 第一、不准抄袭剽窃。一切研究成果都必须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引文必须注明出处,严禁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 第二、不准敷衍了事。对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严谨、认真,严禁一切马虎行为和滥竽充数。

• 第三、不准冒名顶替。所有科研成果都必须是自己的科研成果,严禁挂名、冒名等。

• 第四、不准一文多用。严禁将一篇文章分解后多处发表。

• 第五、不准一稿多投。所有文章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编辑部的规定办理,严禁一稿多投。

第三篇:社会调查论文

关于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姓名:黄亮

日期:2011年11月21日

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前往西区光新村针对当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三官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据村委会领导介绍,村委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经“海选”产生候选人,然后进一步选举出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但是,调查问卷显示,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该村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如果选举委员会资格审定时,认为虽有被选举权但不符合推选条件的人被海推为候选人后,他可否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就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调查中发现,村在自治方面做得比较好。一走进他们村委会的办公室,就能看到整整齐齐挂在墙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就如治保调节委员会成员,治调干部规定,治保调节信息员职责、帮教小组及其职责、护村队及其职责、禁毒禁堵宣传小组及其职责等等。从这上面来看,确实村的自治制度是比较完善的,而且操作起来还是比较规范。村里的负责人对我们介绍了他们平常的工作方式,方法。三官村是一个很大的村,总共有600多户,共2800多人,整个村的座落是比较狭长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要召开村民大会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因此村里决定什么大事情就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来参考。

从调查表明,农民对村里的村务公开等等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甚至还有些人不知道。以后应该是农民们对这些事情多了解了,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总体上村民对本届的村委会还是挺满意的,唯一不足指出,要多对本村,以及中央及地方的文件精神进行宣传,使村民更加的了解其内容,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村民自治,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实行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决策上的本质体现;加强民主决策,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重大课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所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高,决策一般会民主,反之,民主决策就会走形;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光新村随机抽选的60位村民做了问卷调查。对“民主决策”所问的5个问题中:

应当指出,农村的村务决策均已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础上运作,但离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的民主决策的要求和原则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村民群众对重大村务决策的直接参与远未达到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要求

首先,按有关法律和制度规定,村民群众拥有自主决定本村重大事务的权利。以上数据表明,并非所有重大村务都由村民群众直接参与决策。在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重大村务事实可被区分为二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一类为重要村决策,主要由村社区领导集团集体决策。另一类是特大村务决策,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一定程度地吸纳了村民群众直接参与议决过程。但是,这种参与的机会不多,而且对决策的实际影响程度非常有限。其次,根据国家制度规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但在村务决策实际运作过程中,无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均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村民会议特别是议决重大村级事务的决策性全体村民会议,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基本不召开,当遇到与全体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村级事务,往往通过召集村两委会和村民小组长、自然村长联席会议,或村两委会和党员联席会议,有时也召集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全体党员联席会议进行决策。、村领导集团决策村务对民主决策制度原则有一定的偏离

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形成和倾向看,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村领导集团应在广泛吸纳村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实际状况看,首先应当肯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决策确实是以村民群众的意愿为基础的。然而,从决策形成和决策倾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各种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所作的每一项决策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倾向。不可否认,现实中相当部分的重要决策并不一定反映和代表多数村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

村级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首要环节,但是,正是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总是在具体的村治环境中进行的。受环境因素影响,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难免发生对民主决策制度安排的偏离。在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村级民主决策,多数表现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特点。村级事务的决策权实际上主要掌握在少数人,特别是村第一把手(一般为书记)手里,与民主决策的制度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这种决策机制或许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有可能因决策权过于集中而容易出现决策的重大失误、决策脱离群众。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基本还处在“干部治理”或“精英治理”阶段,离“群众自治”还有一定距离。村民自治有一个从干部治理——精英治理——群众自治逐步演进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需要创造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背景下主观、盲目、强制性地推行“群众自治”和民主决策,极有可能造成危害农村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各种负面影响。

四、民主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民主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其主要内容是监督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是否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否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等。自身的高度自觉,人民的民主监督,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人民民主监督是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以此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为进一步对农村民主监督问题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我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举行“三下乡”活动,到安吉市三官村展开以村民自治为主题的社会调查。

据村委会干部介绍,村里有相应的民主监督政策及举措,实践分队的同学们也在村委会办公室的楼下看到了内容详尽的村务公开栏,这一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目前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目前农村现状显示,村民委员会所具有的集中管理权,与分散的监督权呈现出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往往又导致管理者权力意识的膨胀,引发与民主制度背道而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监督的职能,但是这种监督在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的现实情况下,其监督作用的发挥是受到一定影响的。针对这一现状,农村民主监督的发展应抓好村务公开的普遍实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积极作为、村民罢免权的切实行使及对村委会成员实行工作过失追究制度等。从三官村村民自治现状来看,民主监督已经从抽象的“纸上权利”变成了实际行动,对于制约村干部的用权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使民主监督进一步深入人心,使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除针对性课题的调查外,我分院实践小分队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在三官村开展了实践“三个代表”、宣传防治非典、电脑演示教学等系列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向三官村村委会赠送“三个代表”学习书籍、防治非典宣传画等,并与村支书记就三官村经济建设、村务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交流,让大学生的我们在做好课题的同时,更深入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把目光投向人群、投向社会、投向现实,寻求新的获得真知的途径!

第四篇:社会调查课程论文

湖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研究生(MPA)

社会调查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学 院 姓 名 学 号 工作单位 指导教师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XXX

***1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周 学 荣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规划性、政策性强,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化的大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基本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机制体制,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三农 统筹推进 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一、必须把握本质目的,有原则的推进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发展,必须把握好推进一体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可偏离,更不可背离。

(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并适度超前,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搞好规划,并留有发展余地。做好一体化发展能力的前期评价,对不具备条件的必需缓办,不可降低标准建

[1]设。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原则。以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水平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重点推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程,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争取群众意见,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以城带乡,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切实加强工业、城市对农业农村的反哺、支持作用;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产业特色等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城乡统筹、共同建设、同步发展,做到“全局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

(四)尊重实践,务实创新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组织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城乡经济和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都给予鼓励和支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机制体制,依法、依规,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必须明晰发展目标,分阶段的推进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阶段性、系统性特点,既不能消极等待城乡一体化自我演化、自我实现,更不能好大喜功、大干快进,应该结合城乡经济特点和水平,科学、合理划分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层次性目标。

(一)明确阶段性目标。以时间为轴线,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逐步、分阶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短期

[2]目标应着力于制度体制创新,消除城乡对立的体制壁垒,促进城乡产业、劳动力、技术、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融合;中期目标应在短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逐渐消除城乡经济和社会水平的差距;远期目标应在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完全融合,并形成一体化的网络型系统。

(二)明确层次性目标。以空间为主体,明确中心城区发展目标、城市郊区发展目标、乡镇村发展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开展建设,最终使城乡总体达到一体化布局的目标。中心城区应以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建立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络,质优、完善的文体医等服务设施网络,突出城市特色,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城市郊区应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建立优质、集中地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和融合的纽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乡镇村应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建立城乡连通、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乡村社区。

三、必须突出核心工作,有重点的推进

城乡一体化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推进中必须重点突出、统筹兼顾,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基本导向,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统筹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等六个一体化。

(一)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用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建设发展规划。

1、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围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

2、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全面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和整合城乡资源为着眼点,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根本,按照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要求,结合产业规划、旅游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3、完善乡村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布局,明确农村土地功能分区,设定农业现代化园区,调整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城市、郊区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纳入一体化规划中,并编制专项规划,规划一旦确定,必须依规划执行,循序渐进,梯次推进,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二)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从完善城镇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统筹安排重点产业和布局,按照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生态环保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1、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完善城镇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开发区。

2、调整优化现代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为导向,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思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以园区促进企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加强三大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向非农化转变,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转变,降低农业人口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为目的,以构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为目标,全面开展城乡路网建设、城乡水利水系建设、城乡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的网路化建设。

1、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打造快速、便捷、流畅的市区交通网络,完善通往市外、省外的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等路网建设,打造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城市到乡镇、乡镇到重点村屯的路网建设,促进城乡路网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完善重点村屯到一般村屯的路网建设,加快改扩建、硬化,实现村村通。

2、构建城乡一体的水利网络。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城乡饮水、供水系统一体化。加强区域水系建设,以现有河流、湖泊、水库为基础,除险加固,清淤疏通,构建城乡一体、循环利用的生态水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农业灌溉用水体系。

3、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加快城乡供电、供气、给排水、公交等公用设施,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重点乡镇为基本联络点,覆盖城乡的通讯网络、电视网络和互联网网络,形成城乡配套的商业网络体系。

(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事业规划和建设,整合优化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立城乡覆盖、城乡一体的教育、卫生、文化及体育设施网络和管理网络。

1、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加强对非农化农民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再教育。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普及普通

[5][8]

[3]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使广大农村享有与城市同等的教育条件。

2、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引进高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补充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力量,重点提高乡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健全以城区医院系统为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纽带,以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

3、积极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加快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在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重点镇村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文体健身活动场所。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发展文体产业,培育特殊人才,推动文体事业发展。

(五)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以缩小、消除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为根本目的,系统化、整体性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

[10]。

1、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农村劳动力水平提高和转移的责任,搭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劳动力资源的推介、引入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努力形成城乡统一、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保障”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2、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可以享有一体化保障服务。加强城乡各种社会保险制度间的相互衔接,扩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积极创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全覆盖。

3、健全底层群众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城镇“三无”人员、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集中供养、长期供养的长效机制,基本应保尽保、城乡覆盖的帮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事业,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11]。

(六)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加强城乡社会矛盾调解。建立健全矛盾调处解决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利益不受损失,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2、加强基层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对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民主、法制宣传和知识普及,使社区、农村民主化、法制化,构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正。

四、创新机制体制,有依据推进

在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并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一体化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1、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首先打破这种户口性质的差别,消除因户口性质而产生的阻碍。进一步放宽农村居民到城镇落户的准入条件,逐步扩大“农民市民化”的范围和规模,当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逐步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

2、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置换等方式,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健全囊括国有土地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流转的城乡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体系。改革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补偿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个人,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作用和影响力,增加信贷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农惠农制度,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民间资本、投融资组织服务于农村、农业,并建立完善的资金、机构管理体制。

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参 考 文 献

[1]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7—10.[2]陈锡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4—181.[3]贾淑惠.国内外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评价和借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9):142—143.[4]刘伯霞.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和城乡关系现状分析[J].三农研究,2006(9).[5]付明星.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路径[N].湖北日报,2012—12—26(12).[6]吴伟年.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与对策思路—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4):46—53.[7]段娟,文余源,鲁奇.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6(7)118—127.[8]张英魁,袁和静.城乡统筹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J].现代城市研究,2009(2).[9]王维工,蒲再明.上海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J].上海改革,2003(1).[10]郭建军.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经验教训[J].国际农业,2007(2).[11]范朝礼.江苏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五篇:社会调查论文选题

社 会 调 查论文选题

以下提供的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和社会调查选题:共计227个,供同学们参考;这些只是方向性选题,其内涵很大;要求进一步自我细化。总要求是:请同学们选择某一题目后,还需要进一步在其内涵中选择、确定自己最熟悉的、最便于自己运用文字表达的、最具社会意义的最小题目。换言之,应该选择有实践价值的题目;尽量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尽量选择有吸引力、感染力的题目。然后,进行深入思考和用心写作,力求最高质量的优秀文章问世。

001论服务型政府;

002论有限政府;

003浅论政府职能与转换;

00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职能;

005论当代中国政府行政面临的挑战及变革;

006试论政府人工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

007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与角色定位

008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整合机制重塑;

009试论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府职能探讨

010试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011试论政府管理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012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能力开发与建设

013试论利益驱动与规范政府行为;

014 试论市场经济与县级政府职能及机构;

015试论政府定位——行政改革分析的新角度

016试论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思路

017 试论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对策;

018 试论当代中国政府政策执行能力;

019试论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现代化的关系

020试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021试论政府责任;

022 试论中国政府职能定位的双重选择;

023浅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中的政府仿企业化问题

024论政府职能的社会化

025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再造

026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的挑战

027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028试论经济中国政府规制体制:改革路径与目标模式

029 论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行为规范化

030 试论政府职能转变的效率选择

031 试析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

032 试论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整合033 论转型期政府行政行为定位

034 论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035 试论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036 试论规范政府行为的对策思考

037论中央地方政治关系稳定性因素

038 试论公共行政典范革命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039 试论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040 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效能建设的关系

041 试论政府效能建设若干问题探析

042 论政府绩效

043 试论规范政府行为与国际准则接轨

044论依法行政、法治行政;

045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职能;

046 试论我国行政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047 试论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

048试论我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制度分析

049 论依法行政

050试论社会转型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051 试论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发展取向

052 论建构现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指导制度;

053试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

054 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

055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改革模式初探;

056试论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

057试论当代中国行政民主

058 试论新公共管理理念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引入;

059 论我国行政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060 试论行政组织的法治化;

061 试论我国法制行政建设研究;

062 试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利益分析

063中国现阶段行政伦理规范研究;

064 论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察;

065 试论我国行政监督的现状与完善举措;

066试论建立严密完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067论转型期权力监督理念的跃迁;

068论行政权力腐败及其整治对策;

069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执行;

070试论体制转轨期强化公共行政监督的路径选择

071试论当代中国行政权力运行科学化的对策

072民族地区行政组织特点及发展

073略论以德行政

074 以德行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075论以德行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076 012 浅议“法治”和“德治”并举

077试论行政公开制度研究

078试论遏制行政不作为违法的途径

079论行政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080以德治国的行政文化分析

081依法行政要与以德治政紧密结合082试论当前我国行政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机制建设

083论以德治国背景下的干部道德建设

084论社会主义行政道德;

085 “德法同构”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086试论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087 试论中国公共行政观念

088 简论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089依法行政问题初探

090探析我国行政改革思想阻力

091论行政许可的几个问题

092 试论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因素分析

093论法治行政意识的内涵和国民法治行政意识之不足

094优政与勤政、廉政

095论“土政策”与地方行政执法

096 浅析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097 试论控制和降低我国行政成本对策

098论行政权力的责任制约

099试论行政执法监督

100试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效率性质

101试论行政公开及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试论自然经济形态下的中国行政价值观体系

103试论行政价值观及中国行政改革观念的更新

104试论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

试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文化

106浅议深化行政改革与提高行政效率

试论社会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

108试论新公共管理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09试论完善监督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试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效度

111试论中国城市地区行政区划体制的创新

112行政监督中“弱监”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113公共行政转型及其动因分析

114从行政生态学看中国行政改革的挑战与发展

115试析行政权力监督的渠道

现代化进程中行政监督的走向与选择

117试论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进一步完善

118以德治官论

119试论我国现行政府监督系统分析

关于××市××区政府机关干部考核制度的研究;

关于××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机制研究;

关于××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初探

123试论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研究

试论行政处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结构及其特征分析;

125试论创新——行政领导素质的必备;

126干部道德教育有效性探析;

知识经济时代行政领导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128试论中国公务员行政价值观探讨

129论新时期我国公务员行政理念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对公务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中韩两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比较研究;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企业化管理模式

133县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中的心态表现及思考

136试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行政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

关于行政机关实行竞争上岗的若干思考

浅析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艰难性

139行政组织法治化与政府机构改革

公共服务社会化──实现中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141 论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应注意处理的几大关系

142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怪圈”的成因

143刍议我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144试论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的发展问题

145试论我国电子政府发展思路探索

146试论××级地方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147试论我国电子政府建设;

148试论电子政府

149试论政府上网”

150试论网络化对政府行政工作之影响

151试论经济与政务管理

152试论上网与政府形象重塑

156试论络时代的政府责任

157试论信息革命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58试论信息技术对行政决策观念的影响

158试论“网上政府”的内涵和架构

159试论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160论政府行为现代化

161试论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

162试论电子民主与信息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

163试论电子政府的实现方式及其问题

164 试论政府信息化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165 试论以办公自动化为突破口 推进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166 政府决策面临的网络化挑战及对策

167 试论政务公开

168 试论构建电子政府的理论分析

169 论大力推进我省政务信息化工作

160试论电子化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

161浅析网上公务员管理

172公共责任理论与我国公共责任机制的选择;

173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

174试析政府决策的行为取向

175关于政务公开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176 村民自治的溢出负效应及控制

177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

178政策体制缺陷与腐败现象探析

179 我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

180 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181 村民自治架构下的中国乡村行政发展

182村民自治:问题、对策及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83试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184 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分析

185 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186政府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7试论加入WTO对我国行政文化的影响及其对策

188 试论加入WTO对我国行政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的影响

189 试论“入世”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190 试论WTO与我国行政主体的转变

191论加入WTO之后中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

192 论加入WTO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

193 论加入WTO与政府管理方式转变;

194试论 WTO视野下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195试论加入WTO后的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分析;

196 试论加入WTO政府将如何应对体制性挑战

197 试论面对WTO的政府管理理念创新

198 试论WTO透明度原则与我国行政公开制度

199 试论加入WTO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200 试论WTO与政府公开

201 试论WTO规则对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影响

202 试论加入WTO后地方政府的若干策略选择

203试论我国“入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

204试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政府应对入世挑战的战略选择205浅论新时期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6论中国当前行政文化的变革特征及行政文化创新;

20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8浅析行政领导失效的心理因素及其调适

209论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指导意义与实践风格

210邓小平的行政组织目标观

211论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兼论改革和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212邓小平的行政效率思想初探

213 论邓小平的监督思想及如何搞好行政监督工作

214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指导制度

215试论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

216村民自治权力位移考察分析

217村民自治的困境分析

218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及其效率的提高 219依法治国与行政执法者的使命

220 论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

221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机构改革

222 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223论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学的研究对象224关于我国行政区划构建问题的探讨

225 乡镇政府形象设计与传播

226社会转型与行政权的定位

227 建设现代行政文化 构建政府与公民的新型关系

下载社会调查与论文格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调查与论文格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

    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充分的一手数据以解决研究的问题。研究 社会调查法 方法服从和服务于理论研究,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方......

    学年论文及社会调查要求

    学年论文及社会调查要求 (1)未参加实习(这个实习单位不强求是旅游相关的,可以是任意行业)的同学必须与本周二在学校集中,具体时间为周二上午10:00,统一布置学年论文和社会调查要求; (2......

    物理社会调查 论文

    物理社会调查 ——关于市场上鞋子的重心问题 卢龙县六百户中学王佳童 辅导教师:陆希刚 说到市场上的鞋子,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材质、款式、色泽、价位等看,也是应......

    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论文(模版)

    很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其实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学生......

    “看病难、看病贵”社会调查论文大全

    “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调查报告 ——财务管理B班 ——12009041062 陈红利 我对盐城市阜宁县花园开发区黄舍村六组的居民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进行了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小论文 2

    社会调查小论文 研究题目:兰州自来水污染调查 选题原因:2014年4月11日,兰州自来水苯超标,面对此次情况,调查兰州水污染的原因及其处理措施。 文献综述:4月11日电针对兰州自来水苯......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及论文选题

    社会调查参考选题 社会学 1.关于社会保障有关问题(选择某一具体问题)的调查 2.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查 3.中国社会问题(选择某一具体问题)调查 4.中国老年人问题(选择某一具体问题)......

    社会调查(专科行政管理论文)

    关于湘潭县地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 调查报告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流动已成为社会的必然现象。但近年来,在农村中小学出现的一股教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