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心理学导论 01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心理学导论 01
默认分类 2010-12-17 23:55:53 阅读100 评论2字号:大中小 订阅
欢迎大家来到心理学导论的课堂,我是保罗.布罗姆博士,是本门课程的教授;
如果还有同学没领取教室前面的教学大纲,请举手示意我,研究生助教会发给你,如果你还没领到教学大纲的话;
大家也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下载教学大纲,这个网站将会成为你学习本门课程的得力助手;网站上资源里有教学大纲,我会不定期更新,会非常及时,所有的课程资料也会放在网上,包括我所展示的幻灯片,包括我现在放的这个课件,还有关于练习考试和每一次阅读作业的细节要求,所以大家要经常登录这个网站,以获取最新的课程信息;
今天的课会很简短,只是帮助大家理清本课程的研究方向;介绍一下课程,我知道课程都在预选阶段,所以我希望让大家,对课程有一个整体感知;首先我会向大家展示,本门课程的安排与考核,以及会涉及书目等等;接下来我会给出一些我们会涉及话题的具体实例,但我在开始之前,我要告诉大家这个课程的一点特别之处,我们会被录像,本课程是“耶鲁大学公开视频课程计划”的七个实验课程之一;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本年度结束时,所有的视频录像都会在网上,免费对所有人开放,希望它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到各个国家,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们提供便利;我视此为耶鲁之容,更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当然,这也是耶鲁建立“世界学术霸权”的大计;因此,来自媒体创新中心的耶鲁大学节目制作组,将会在教室后面全程录制本课程;这一计划的目标在于,让全世界看到真实的耶鲁课堂,让观看录像的人们获得与在座各位同样的知识,因此他们需要录制的是课程,也就是我和后面的幻灯片,而不会拍摄同学们,所以没有让各位签署授权协议;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就我而言,我会尽量注意自己的言辞,因为可能会有孩子观看,所以我会很注;另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们坐在第一排,或者前几排,那么你们的头部,背部甚至脸部,都可能被镜头扑捉到,如果你在证人保护计划之内,或者是个逃犯级人物,就尽量不要坐在前排了;各位要是现在想换到后排,就放心换,没关系的我不介意;好,我们可以开始了;
欢迎大家选择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程,我是保罗.布罗姆博士,负责教授本门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大家在宏观上对人类心智研究形成基本的认识因此我们讨论的主题会非常广泛,其中囊括了大脑;儿童;语言;性;记忆;狂躁;厌恶;歧视以及爱恋等等..我们将会探讨的问题诸如,如何合理解释两性差异,动物究竟能否学习语言;我们作呕究竟因何而起,为何我们有些人会进食过量,而我们又该如何阻止,为何当人们融入团体时会变得疯狂;我们同样关注,你能否相信自己的儿时记忆,以及为何抑郁只存在于一部分人中;这门课一周两节,也会有指定的阅读材料,要想在这门课中取得好成绩,必须要认真听讲,用心阅读指定书目;两者内容会有些重叠,有时讲课的内容与阅读内容紧密相连;但部分阅读内容,并不会在课上进行讨论,也会有一些课程内容,完全与阅读材料无关;因此,想要学好这门课程,你就必须两者兼顾,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落下了一节课,你就要看笔记,你可以向朋友或者身边同学借来看;我会把幻灯片放到网上,你不用抄我的课件,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笔记,但如果你不想记笔记,也大可直接下载课件,我会把它做成黑白版式上传,方便同学打印,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笔记问题;但我要强调,看课件绝对不可能替代上课;
我们的教材是“彼得.格雷的《心理学》”第五版,我们阅读书目是“格雷.马库斯主编的《诺顿读本》,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教材,当然读本也同样精彩,要求大家两本书都有;你能够在约克街的迷宫书店买到或者网购;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上一期我用了我指定的教材是马库斯的读本,上学期马文.春教授指定的是彼得.格雷的第五版教材,所以会有很多旧书,大家大可以光明正大地拿来用;下面我们来说分数,期中和期末我们各有一次考试,期末考试不会拖到考试周,因为长假的魅力实在太大,所以我把考试安排在了最后一次课上,题型分为单项选择.简答.还有填空之类的;考释前我会把历年真题放在网上,以便大家熟悉考试模式,还会同时上传复习大纲,本课程将于开学后三周开课,也就是自下下周开始,每周一上课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要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大家的答案要在周五前交给研究生助教,周五会将各位研究生助教安排给你们大家,这个作业不会很难,几分钟就能完成,这个作业的目的要十几到二十分钟完成吧;这个作业的目的在于激励大家跟上课程的进度并去阅读材料,这些作业会被评为'及格‟或„不及格‟;我希望大家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及格,但这只是想让大家不要掉队督促一下,我们还要写一篇简短的书评,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完成,我在之后的课上会给大家详细的要求,我还要求你们以被试的身份去参加试验;下个星期我会给你们一份关于要求的介绍,这项要求的重点在于让你们去亲身体会,看看心理学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数百名的被试,有时会有同学问到,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下面我来告诉你们该怎样做,不要缺课,一定要阅读指定的材料,最好是在上课前就已经阅读过指定材料;
我强烈建议大家建立一些学习小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都可以;这样,在考试之前你就能和大家一起讨论,她拍了下她旁边的人,希望你能认识他;事实上,我会安排大家相互认
识,这节课不会了,因为这是节试听课,我不知道下节课会有谁来,有什么情况,不过我会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先安排几分钟,让你们向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这样你们就能在这个班里认识一些新同学了;这是一门大班课程,如果你并不打算和周围人相互介绍的话,也就不会有什么人能够认识你了,也许你们有些人会选择这种做法,当然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但我还是建议你们与我们大家建立些联系,不论是和我还是和研究生助教,我会在下周向你们介绍研究生助教们;你们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与我们交谈;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我一般都会至少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我也愿意在课后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你们可以在我的办公时间来找我,教学大纲上有写我的办公时间;你们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跟我预约,我非常愿意同学生们一起讨论些好的想法,讨论下学习困难之类的话题;如果你们在校园里碰见了我,你们可以向我进行自我介绍,碰见我教的学生我会很开心的;那么,我再强调一遍,你们可以选择在这门课上默默无闻,但是你们也可以选择站出来,跟我们多多接触;好了,刚才讲了些课程的规定,那这门课讲了些什么呢,与其他很多课程不同,一些学生是带着非同寻常的动机来上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也许是你觉得自己疯了,所以希望能够不那么疯,也许你想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想提升你的性生活质量,想为自己释梦,想多交点交朋友,想学会如何影响他人,作为选择这门课程的理由,这些倒也并不算太差;当然除了性这个方面,这门课实际上还是能够帮助你们解决一些问题的,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能让你们更多地了解,与我们日常面对的真实问题有关的真实的世界,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会强调这些问题并让你们试着思考,想想我将讲到的实验室研究,对你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你们是如何学习的,是如何与他人交流的,是如何说服他人去认同别人观点的,那种心理治疗最适合你,但实际上我觉得这门课的总体目标要比上面的这些更有意思;
我所要做的就是向大家介绍在人文领域里,对,最主要的主题,也就是对我们人类的研究现状,人类大脑如何运作,我们如何思考,又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理解这些问题,所以传统上心理学通常被分为以下五个子领域;神经科学通过观察大脑反应来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学这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以及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也许是五个子领域里对你们有些人来说最不熟悉的一个领域,它用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里,通常将心理比作计算机并探究人类如何行动;如语言理解,物体辨认,游戏等等;还有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最后就是临床心理学,这也许是当人们提到心理学时最先想到的方面,它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我们会涉及以上所有的领域,我们还会涉及一些相关的领域;我坚信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学科的学习,是不可能让你有能力去研究人类心理的,心理学学科充满了心理如何发展的问题,经济学和游戏理论如今已经成为了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这些问题涉及哲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文学、神学以及许多其他的科学领域;因此这门课程涉及到的方面将相当的广泛;
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都在进行一些概述,我想通过给出五个我们将会涉及到的一些主题的例子来结束这节导论课;我以我们下周一要讨论的主题作为开始,大脑这是一个大脑,实际上这是个特殊人物的大脑,有意思的是大脑上有个白色的小标记,这是个女人的大脑,是特丽.夏沃的大脑;你们能更好地从她的照片上认出他,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某人正陷于昏迷之中由于脑部损伤而失去了意识,这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属性毫无修饰的图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生理基础,如自由意志、意识、道德和情绪;我们的课程将会以此作为开始,讨论生理的东西如何能产生心理活动;我们会讨论很多与孩子有关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个特殊的小孩,是我儿子、扎卡里,我的小儿子扮成蜘蛛侠的样子,不过这是在万圣节,不对不是万圣节;这个还是有故事可说的,我主要研究儿童的发展,我对很多问题都感兴趣,其中一个便是发展的问题,这个教室里的所有人都能讲英语,也能听的懂英语大家对于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多少都有一些了解,大家对于他人、对于人类如何行动,都多少有些了解,发展心理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特别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固有的、内在的、天生的、又有多少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产物、或是教育的产物;发展心理学家们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试图将这些因素分开,试图找出人性的基本成分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连续性的问题,这时的扎卡里会在多大程度上一直保持不变,你的人生又有多少是由命运决定的呢,又在多大的程度上可能如果在你五岁的时候我见过你,那我可以描述出现在的你吗;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写道„三岁定终身‟意思是你可以从孩子儿时的身影中看出他或她成人后的样子;我们会去探索并质疑此话的正确性,你的人格真会是这样的吗,你的兴趣也是这样吗,你的智力是这样的吗,与发展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如今的样子,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大家的口味不尽相同,他们的智商也不同,他们自信还是害羞,他们是否喜欢男人、女人,都喜欢还是都不喜欢;他们是否擅长于音乐,他们是政治上的自由派还是保守派;为什么我们会不同,对我们为什么不同的解释又是什么;再一次,这可以从基因和环境的角度加以理解,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被我们的基因所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我们的个性被如何抚养所决定,在多大的程度上这些区别可以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得到最佳的解释;
一个常见的理论,例如:是我们的父母塑造了我们的人格,这一点被一位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很好地总结了,他写道„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他们不是故意的,但事实却如此,他们将他们身上的毛病传给了你,还有灌输了许多其他的毛病;他说得对吗,这是很有争议的;你有一系列关于父母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在流行文化里是有很大争议的,我们将会在这门课里用很多的时间来讲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什么使一个人如此迷人,这可以在很多层面上问及,但一个简单的层面就是什么才是好看;这些就是根据投票非常迷人的面孔,它们不是真人的面孔,屏幕上面的这些是电脑生成的,一个高加索男性和一个高加索女性的面孔,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是通过使用电脑合成然后问人们,他们觉得这个长相如何、那个长相如何;科学家多少了解到怎样才算是迷人的面孔,无论是在一种文化下还是跨文化的,这是当我们谈到社会行为时要花一些时间去讲的东西,特别是当我们谈到性的时候;迷人或是美丽并非仅仅指性,比如说熊猫、像这只熊猫就是公认的可爱,关于这我并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只是一张可爱的图片;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我们要在大部分课中探讨的一个深入的问题,就是善与恶的问题,恶与善、这三张图展示了不同种类的恶,你可以将此称作机构性邪恶,产生与某人残忍地对待他人,或许不是出于恶意,而是由于她所处的境况而导致;
这是一张奥萨马.本.拉登的照片,他是个被政治原因所驱使的杀人狂;然后是底下的这个人,有人知道他是谁吗,泰德.邦迪、谁看出来了,给这位同学一个特写,不用了,没错,就是泰德.邦迪,这就像是在我们去了解诸如邪恶事物的专业知识之前,我们会先想到为什么人们会那样,同样的情况又再次出现了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或者说是否应当更多地归因于所处的环境;有许多非常引人注目的实验试图把这两者分开,如果我们要谈论恶,那么我们也应该谈谈善,这是些众所周知的好人的照片,奥斯卡.辛德勒和保罗.卢斯赛伯吉纳,两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大屠杀中的辛德勒,以及另外一个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怎么发音;卢斯赛伯吉纳在卢旺达,关于这两个人都有很好的电影;但这些例子所表明的就是,你不可能提前预知他们会成为英雄,我们所有人都面对的一个个人问题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做;
最后,在这门课中,我们会谈到心理疾病,在这门课结束前我想花整整一周的时间来讨论一些主要的心理障碍;比如抑郁和焦虑,因为他们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这类心理障碍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这个教室中的许多人都在遭受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或是同时受到两者的困扰;我不会让你们举手示意,但是我知道这里许多人都正在使用药物治疗这些心理障碍;我们将会讲到当前的研究发展,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患有这种心理障碍以及什么才是治疗他们的最好方法;但我对那些不太常见的心理障碍,也并不是非常了解不过我倒认为这些不常见的心理障碍却向我们展示了心理活动有意思的一面;比如说,当我们讨论记忆的时候,我们会讨论记忆障碍,包括了使你无法形成新鲜记忆的一些障碍,以及遗忘过去记忆的遗忘症障碍;而这些都是由各种各样非常有趣的原因造成的;
在这个课程的初期,实际上我认为下周我们就会讨论到,不、应该是晚些时候、大概到期中吧;我们就会讨论到一件关于,菲尼亚斯.盖奇的令人惊奇的病例;大约一百年前,菲尼亚斯.盖奇是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一场爆炸一根钢管刺穿了他的脑袋,就像这样、神奇的是他并没有死掉,事实上,他的朋友们,钢管穿过了他的脑袋飞出一百多英尺,浑身是脑浆和血,菲尼亚斯.盖奇又坐了起来说“哦”,之后再去医院的路上,他们居然还去了一个酒吧喝了点苹果酒;他并没有失明、没有失聪、也没有变成弱智;但在他身上却发生了一些其他变化,他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再控制自己了;他曾经是个努力工作的好男人,而经历了那场事故后,他完全变了,他无法再工作、无法再对自己的爱人忠诚,超不过五分钟就会咒骂一句;他经常打架、经常吵架、经常酗酒、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最终在一个全国巡游的马戏团里,大钢管打烂了他的脑袋,结束了他的生命;这又是一个说明大脑如何引起心理的非常典型的例子,并且说明了大脑的损伤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多重人格障碍,即一个人有多于一种的人格;同时也讨论下这种现象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应该将它看作是真实的心理现象,还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这个问题存在着许多的争论;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些更加罕见的例子:比如卡普格拉综合征,卡普格拉综合征通常有几百例,不多,目前只有几百例;它通常是由于受到某种打击而产生的,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很大差异;我们想象一个特殊的错觉,就像是这里正在变黑,这种错觉便是你最爱的人,被其他东西替换掉了,比如变成了外星人或者机器人、或者变成了火星人,中情局特工或是训练有素的演员;但是人们、但你却认为自己最关心的人已经不在了,这会导致非常悲剧的结果;卡普格拉综合征经常与非常严重的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几年前一名澳大利亚人由于幻想他的父亲变成了机器人而将他父亲的头砍了下来;另一种由大脑同一部位引起的障碍,叫做科塔尔综合症,科塔尔综合症是你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你很确定自己已经死了,你四处游走、你也知道你在四处游走,并且还知道身边有其他人,但你就是觉得自己死了;而更加惊人的是,这些并不是只疯子们才会拥有的严重且古怪的心理问题;相
反、他们定位于他们都精确地定位于大脑的某个部位;我们将讨论最佳的现代理论来解释这些综合症产生的原因,对这些障碍非常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它们很常见、它们并不常见,也不是因为对可怕的病态心理的好奇;相反、研究这些极端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正常的生活;通常对极端情况的研究会与我们日常所坚信的信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比如那些精神病人,不论是因为大脑受损而造成的、还是先天性的、并没有道德观念,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自由和责任的问题,或是研究心理疾病与邪恶的关系或区别;多重人格的案例又迫使我们把问题转向什么是自我;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多种人格组成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直由单一人格组成的,像卡普格拉综合征那样的病例就很重要;因为他们让我们明白了我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例如他们会让我们明白在识别某物叫什么与知道某物是什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学习这些异常的案例能使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举例就先说到这里,教学大纲里还有很多其他的;
最后还要告诉你们,我们还会讲到很多其他的内容是一些我会讲到的东西,但我并不是那些方面的专家;幸运的是、在耶鲁有一个团队,那里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和老师,如果不能请到他们来帮助我教授这些主题,那可就太可惜了;因此我将在这门课中请到四名客座讲师:第一名是马文.春博士,他会在秋季教授心理学导论课程,也是我的竞争对手,它将为大家上一节非常精彩的关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课;主要是关于面部的认知神经科学;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博士是研究抑郁症方面的世界级权威专家,特别在两性差异和抑郁方面,他将在课程的最后为大家讲述这些;凯莉.布洛耐尔、是路德研究中心的领导者,主要研究肥胖症、进食紊乱和节食方面的问题,他会为大家讲述饮食的心理学;最后、彼得.萨洛维博士、耶鲁大学的院长,将在情人节那天前来给我们讲述他所知道的爱情传说;所有这些细节都在教学大纲里,我会在这里留一会,回答你们的问题;我们下周再见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心理学导论 02
今天我们开始正式上课,心理学导论,我们首先要来探讨的是大脑;我想先提到一种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位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学家、费兰西斯.克里克;他将这种观点称为“惊人的假说”,这一惊人的假说大致观点如下:正如他在其著作《惊人的假说》中写道“你、你的喜悦、悲伤、回忆、抱负,你对人格同一性的感知、你的自由意志;事实上这一切都不过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与其缔合分子的生理反应而已;正如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斯》中所描述的“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用“惊人”来形容这个观点是贴切的,这是个古怪又反常的观点:我并不奢望大家在一开始就能接受这个观点,即使到课程结束时能否接受这个观点,依然是你们的自由;相反、你们要现在就能接受,倒是会让我感到很奇怪,我知道多数人接受不了;
实际上、他们持有另外一种观点,大多数人都是二元论者,二元论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假说,你能够在有史以来的所有宗教和绝大多数哲学体系中找到这个假说,比如、柏拉图就曾明确提出过;但是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二元论拥护者则非哲学家勒奈.笛卡尔莫属,勒奈.笛卡尔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是否仅仅是生理机器、是生理客体而已”他的答复是“不”,他认为动物都是机器,实际上他将动物称之为“野兽机器”;他认为非人类动物全是机器人,但人类是不同的、人类具有二元性;我们和动物一样拥有有形的生理客体,但与动物不同,我们的本质却并非是生理的,我们是拥有生理客体的无形心灵,我们的心灵占据着生理客体,寄居其中与其形成紧密的联系,这便是二元论,因为它主张至少对于人类而言存在两种独立的成分,即有形的生理客体与无形的心理;
笛卡尔为二元论提出了两点论据:第一点是基于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笛卡尔生活在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相对成熟的时代,在他生活的年代已经出现了机器人,当然不是我们现代的电动机器人,当时的机器人需要用水力来带动,笛卡尔曾经在法国皇家园林中散步,当时的法国皇家园林被建造得犹如17世纪的迪斯尼乐园一般,园林中有很多人偶造型可以运用水流来控制他们的动作;当你踏上相应的踩踏板,一个剑客便会跳出来向你挥剑,如果你踩到了另一块,一个正在沐浴的美女便会藏到树丛里去;因此笛卡尔说“天呐、这些机器可以对特定的动作做出特定的反应,原来机器也是可以完成某些动作的”;实际上他说道“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运作的,如果你轻击某人的膝盖,小腿就会弹出去,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本质”但是笛卡尔否定了这一观点,因为有些事情人类可以做到,机器永远不可能做到;
人类的行为不光只有反射,相反、人类拥有协调能力、创造力以及发起自发性行为的能力;例如我们能够运用语言,当然有时我说出的话会是反射性的,比如有人问我“你好吗?”我会说“很好、你呢?”但有时、我可以选择那些我想要说的话“你好吗”“非常好”我完全可以进行选择;笛卡尔认为机器无法做出这种选择,因此我们不仅仅只是机器;当然、他的第二个论据非常的有名,在这里他用到了怀疑方法,他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究竟能够确信什么呢”之后他自答到“我相信上帝、但说实话、我不能确定上帝的存在,我相信我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国度,但我可能是被愚弄了”;他甚至说“我相信我拥有朋友与家人,但或许我只是他们的一颗棋子罢了,或许是有个恶魔在戏弄我,让我产生错觉感受到了一些并不存在的东西”;《黑客帝国》便是这些怀疑的现代版演绎,《黑客帝国》的创意完全基于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对于恶灵的忧虑,或许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而是某种邪恶生物制造出的幻觉;
笛卡尔甚至同样怀疑自己身体的存在,事实上他注意到疯子有时会相信自己有额外的四肢或者相信他们的大小与形状是与实际不同的,笛卡尔问道“我如何让才能确定我不是个疯子,疯子们都认为自己是正常的,所以我觉得自己不是疯子,我又如何能确定我现在不是在做梦呢”;但迪卡尔认为有一点是他无法质疑的,那就是他无法怀疑自我思考的存在,而这又成为了对自己的反驳;因此、笛卡尔运用怀疑方法得出与拥有不可确定的身体不同、拥有心理是肯定的;他用这一论据来支持二元论、来支持身心二元的观点;因此他总结到“我知道我是个实体、是思考主体的本质或本性,而这种思考主体的存在,无需任何空间,也不依赖与任何有形实体;也就是说我的心灵、我的本质完全不同于我的身体”;
我之前说过这是个普通观点,现在我要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普遍观点:首先、二元论镶嵌于我们的语言之中,我们对我们所拥有的或是与我们有关的事物有着特定的表述模式,比如“我的胳膊、我的心脏、我的孩子、我的爱车”但我们对自己身体和大脑的表述,却也是如此在我们谈及我们拥有大脑时,似乎大脑是与我们相分的;二元论揭示了直觉上的人格同一性,这也就是在说普通观点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经历了身体上的巨变也依旧是原先的那个人,很多虚构的故事非常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完全能够看懂电影中,一个少女睡去一觉醒来却变成了詹妮弗.加纳一个成年人,没人会说“这就是纪录片、我相信这些全部是真的”但同时无论大人、青少年还是孩子、没有人会选择中途离开,说“我完全不知道电影在讲些什么”;相反、我们能够理解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我们也能理解很多包含更大转变的故事;比如某人死后又转世投胎到新生儿的身上,你可能有些不同的观点是关于对于转世投胎是否真的存在,在座的各位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可以想象有这么个一个人死了,然后出现在另一个身体里;
这并非是好莱坞首创上世纪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弗郎茨.卡夫卡所写的名篇是这样开头的“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里卡夫卡再带次领我们去想象一觉醒来却变成一只甲虫的场景,而我们是可以想象到的;还有一个古老的例子,在公元前几百年荷马这样描述奥德赛的几个同样的命运,一个女巫将它们变成了猪,实际上这么说并不准确,他并未将它们变成猪,他的做法更加过分,女巫将它们封锁在猪的身体里,他们拥有猪的脑袋、声音、鬃毛和身体,但他们的心里却从未改变,他们被关在猪圈里轻声哭泣,在这里、作者再次邀请我们去想象,我们自己被困在其他动物身体里的场景,如果你能想象如此场景,那是因为你将自己当做了与所依肉体分离的心理实体;我们相信许多人是能够“灵魂附体”的,这是滑稽戏剧的一贯伎俩;同样也出现在经典电影《衰鬼上错身》中史蒂芬.马丁和莉莉.汤普林主演大力推荐,但很多人认为这种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对多重人格障碍的一种解释就是在你的身体中存在着多个心灵争夺对身体的控制权;
我们将在本学期结束之前探讨多重人格障碍,到时大家会发现,事情要远比这复杂得多,但我想说的并非多重人格障碍究竟是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普通观点告诉我们,你的身体里可以拥有不止一个的心灵,这种普遍观点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故事之中,也包括恶灵附体;
第二篇: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心理学导论笔记01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心理学导论 0
1本课程旨在让大家在宏观上对人类心智研究形成基本的认识,讨论的主题会非常广泛,其中囊括了大脑;儿童;语言;性;记忆;狂躁;厌恶;歧视以及爱恋等等..探讨的问题诸如,如何合理解释两性差异,动物究竟能否学习语言;我们作呕究竟因何而起,为何我们有些人会进食过量,而我们又该如何阻止,为何当人们融入团体时会变得疯狂;我们同样关注,你能否相信自己的儿时记忆,以及为何抑郁只存在于一部分人中;最主要的主题,也就是对我们人类的研究现状,人类大脑如何运作,我们如何思考,又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理解这些问题,所以传统上心理学通常被分为以下五个子领域;神经科学通过观察大脑反应来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以及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也许是五个子领域里对你们有些人来说最不熟悉的一个领域,它用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里,通常将心理比作计算机并探究人类
如何行动;如语言理解,物体辨认,游戏等等;还有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它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学学科充满了心理如何发展的问题,经济学和游戏理论如今已经成为了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这些问题涉及哲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文学、神学以及许多其他的科学领域;因此这门课程涉及到的方面将相当的广泛;大家对于他人、对于人类如何行动,都多少有些了解,发展心理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特别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固有的、内在的、天生的、又有多少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产物、或是教育的产物;发展心理学家们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试图将这些因素分开,试图找出人性的基本成分究竟是什么;
还有一个连续性的问题,这时的扎卡里会在多大程度上一直保持不变,你的人生又有多少是由命运决定的呢,又在多大的程度上可能如果在你五岁的时候我见过你,那我可以描述出现在的你吗;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写道„三岁定终身‟
意思是你可以从孩子儿时的身影中看出他或她成人后的样子;我们会去探索并质疑此话的正确性,你的人格真会是这样的吗,你的兴趣也是这样吗,你的智力是这样的吗,与发展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如今的样子,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大家的口味不尽相同,他们的智商也不同,他们自信还是害羞,他们是否喜欢男人、女人,都喜欢还是都不喜欢;他们是否擅长于音乐,他们是政治上的自由派还是保守派;为什么我们会不同,对我们为什么不同的解释又是什么;再一次,这可以从基因和环境的角度加以理解,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被我们的基因所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我们的个性被如何抚养所决定,在多大的程度上这些区别可以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得到最佳的解释;
一个常见的理论,例如:是我们的父母塑造了我们的人格,这一点被一位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很好地总结了,他写道„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他们不是故意的,但事实却如此,他们将他们身上的毛病传给了你,还有灌输了许多其他的毛病;这是很有争议的;关于父母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在流行文化里是有很大争议的;另一个问题,是什么使一个人如此迷人,这可以在很多层面上问及,但一个简单的层面就是什么才是好看;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在大部分课中探讨的一个深入的问题,就是善与恶的问题。机构性邪恶,产生于某人残忍地对待他人,或许不是出于恶意,而是由于她所处的境况而导致;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或者说是否应当更多地归因于所处的环境;有许多非常引人注目的实验试图把这两者分开。那些好人的例子所表明的就是,你不可能提前预知他们会成为英雄,我们所有人都面对的一个个人问题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做;
一些主要的心理障碍;比如抑郁和焦虑,因为他们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这类心理障碍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不常见的心理障碍:记忆障碍,包括了使你无法形成新鲜记忆的一些障碍,以及遗忘过去记忆的遗忘症障碍。菲尼亚斯.盖奇的令人惊奇的病例;大约一百年前,菲尼亚斯.盖奇是一名建
筑工人,由于一场爆炸一根钢管刺穿了他的脑袋,就像这样、神奇的是他并没有死掉,事实上,他的朋友们,钢管穿过了他的脑袋飞出一百多英尺,浑身是脑浆和血,菲尼亚斯.盖奇又坐了起来说“哦”,之后再去医院的路上,他们居然
还去了一个酒吧喝了点苹果酒;他并没有失明、没有失聪、也没有变成弱智;但在他身上却发生了一些其他变化,他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再控制自己了;他曾经是个努力工作的好男人,而经历了那场事故后,他完全变了,他无法再工作、无法再对自己的爱人忠诚,超不过五分钟就会咒骂一句;他经常打架、经常吵架、经常酗酒、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最终在一个全国巡游的马戏团里,大钢管打烂了他的脑袋,结束了他的生命;这又是一个说明大脑如何引起心理的非常典型的例子,并且说明了大脑的损伤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多重人格障碍,即一个人有多于一种的人格;卡普格拉综合征,卡普格拉综合征通常有几百例,不多,目前只有几百例;它通常是由于受到某种打击而产生的,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很大差异;卡普格拉综合征经常与非常严重的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几年前一名澳大利亚人由于幻想他的父亲变成了机器人而将他父亲的头砍了下来;另一种由大脑同一部位引起的障碍,叫做科塔尔综合症,科塔尔综合症是你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你很确定自己已经死了,你四处游走、你也知道你在四处游走,并且还知道身边有其他人,但你就是觉得自己死了;而更加惊人的是,这些并不是只疯子们才会拥有的严重且古怪的心理问题;相反、他们定位于他们都精确地定位于大脑的某个部位;对这些障碍非常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它们很常见、它们并不常见,也不是因为对可怕的病态心理的好奇;(意义)相反、研究这些极端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正常的生活;通常对极端情况的研究会与我们日常所坚信的信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比如那些精神病人,不论是因为大脑受损而造成的、还是先天性的、并没有道德观念,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自由和责任的问题,或是研究心理疾病与邪恶的关系或区别;多重人格的案例又迫使我们把问题转向什么是自我;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多种人格组成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直由单一人格组成的,像卡普格拉综合征那样的病例就很重要;因为他们让我们明白了我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例如他们会让我们明白在识别某物叫什么与知道某物是什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学习这些异常的案例能使我们了解日常生活。
第三篇: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的课堂01
欢迎大家来到心理学导论的课堂,我是保罗。布罗姆博士,是本门课程的教授,如果还有同学没领取教室前面的教学大纲,请举手示意我。我们有教学大纲吧?喔,请举手示意我。研究生助教会发给你,如果你还没领到教学大纲的话。大家也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下载教学大纲,这个网站将会成为你学习本门课程的得力助手,网站上资源里有教学大纲。我会不定期更新,会非常及时,所有的课程资料也会放在网上,包括我所展示的幻灯片,包括我现在放的这个课件,还有关于练习考试,和每一次阅读作业的细节要求,所以大家要经常登录这个网站,以获取新的课程信息,今天的课会很简短,只是帮助大家理清课程的研究方向,介绍一下课程,我知道课程都在预选阶段,所以我希望让大家对课程有一个整体感知,首先我会向大家展示本课程的安排与考核,以及会涉及的书目等等,接下来我会给出一些我们会涉及的话题的具体实例,但在我开始之前,我要告诉大家这个课程的一点特别之处,我会被录像,本课程是“耶鲁大学公开视频课程计划”的七个实验课程之一,那么这样就意味着在本结束时,所有的视频录像都会放在网上,免费对所以人开放,希望它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到各个国家,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们提供便利,我视此为耶鲁之荣,更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当然,这也是耶鲁建立“学术界霸权”的大计划,因此,来自媒体创新中心的耶鲁大学节目制作组将会在教室后面全程录制本课程,这一计划的目标在于让全世界看到真实的耶鲁课堂,让观看视频的人们获得与在座各位同样的知识。因此他们需要录制的是课程,也就是我和后边的幻灯片,而不会拍摄同学们,所以没有让各位签署授权协议。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救我而言,我会尽量注意自己的言辞,因为可能有孩子,所以我会很注意。另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们坐在第一排或者前几排,那么你们的头部背部甚至脸部可能被镜头捕捉到,如果你在证人保护计划之内或者是个逃犯级人物,就尽量不要坐在前排了,各位要是想换到后排就放心换,没关系的,我不介意。好,我们开始。欢迎大家选择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程,我是保罗。布罗姆博士,负责教授本门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大家在宏观上对人类心智研究形成基本的认识,因此我们讨论的主题会非常之广泛,其中包括了大脑 儿童 语言 性 记忆 狂躁 厌恶 歧视以及爱恋等等,我们将会探讨的问题诸如如何合理理解两性差异,动物研究能否研究学习语言,我们作呕究竟因何而起,为何我们有些人会进食过量,而我们又该如何阻止,为何当人们融入团体时会变的疯狂,我们同样关注,你能否相信自己的儿时记忆,以及为何抑郁只存在于一部分人中。这门课程一周两节,也会有指定的阅读材料,要想在这门课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认真听讲,用心阅读指定书目,两者内容会有些重叠,有时,讲课的内容与阅读内容紧密相连,但部分的阅读内容并不会在课上进行讨论,也会有一些课堂内容完全与阅读材料无关。因此,想要学好这门课程,你就必须两者兼顾,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落下了一节课,你就要看笔记,你可以像朋友或者身边的同学借来看,我会把幻灯片放到网上,你不用抄我的课件,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笔记,但如果你不想记笔记,也大可直接下载课件,我会把它做成黑白板式上传,方便同学打印,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笔记问题,但我要强调,看课件绝对不可能替代上课。我们的教材是彼得。格雷的《心理学》第五版,我们的阅读书目是格雷。马库斯主编的《诺顿读本》,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教材。当然读本页同样精彩,要求大家两本都读,你能够在约克街的迷宫书店买到,或者网购。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上一期课我用了我指定的教材是马库斯的读本,上学期马文。春教授指定的是彼得。格雷的第五版教材,所以会有很多旧书,大家可以光明正大的拿来用,下面我们来说分数,期中期末我们各有一次考试,期末考试不会拖到考试周,因为长假的魅力实在太大,所以我把考试安排在了最后一次课上,题型分为单项选择,简答。还有填空之类的,考试前我会把历年真题放在网上,以便大家熟悉考试模式,还会同时上传复习大纲,本课程将于开学后三周开课,也就是自下下周开始 每周一上课,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要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大家的答案要在周五前交给研究生助教,周五会将各位研究生助教安排给你们大家,这个作业不会很难,几分钟就能完成,这个作业的目的,要十几到二十分钟完成吧,这个作
业的目的在于激励大家,跟上课程的进度并去阅读材料,这些作业会被评为“及格”或“不及格”,我希望大家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及格,但这只是想让大家不要掉队 督促一下,我们还要写一篇简短的书评,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完成,我在之后的课上会给大家讲详细的要求,我还要求你们以被试的身份去参加实验,下个星期我会给你们,一份关于要求的介绍,这项要求的重点在于让你们去亲身体会,看看心理学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数百名的被试,有时候会有同学问到,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下面我来告诉你们该怎么做,不要缺课,一定要阅读指定的材料,最好是在上课前就已经阅读过指定材料,我强烈建议大家建立一些学习小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都可以,这样,在考试之前,你就能和大家一起讨论,她拍了下她傍边的人希望你能认识他。事实上我会安排大家相互认识。这节课不会了,因为这是节试听课。我不知道下节课会有谁来,有什么情况。不过我会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先安排几分钟让你们向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这样你们就能在这个班里认识一些新同学了。这是一门大班课程,如果你并不打算和周围人相互介绍的话,也就不会有什么人能够认识你了,也许你们有些人会选择这种做法。当然这样做事完全可以的。但我还是建议你们与我们大家建立些联系。不论是和我还是和研究生助教。我会在下周向你们介绍研究生助教门,你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与我们交谈,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我一般都会至少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我也愿意在课后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你们可以在我的办公时间来找我,教学大纲上有写我的办公时间,你们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跟我预约,我非常愿意同学们一起讨论些好的想法,讨论下学习困难之类的话题,如果你们在校园里碰见了我,你们可以向我进行自我介绍,碰见我教的学生我会很开心,所以我要再强调一遍,你们可以选择在这门课上默默无闻,但是你们也可以选择站出来,跟我们多多接触。好了,刚才讲了些课程的规定,那这门课讲了些什么呢?与其他很多课程不同,一些学生是带着非同寻常的动机,来上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也许是你觉得自己疯了,所以希望能够不那么疯,也许你想学会如何更好的学习,想提升你的性生活质量,想为自己释梦,想多交点朋友,想学会如何影响他人,作为选择这门课的理由,这些倒也不算太差,当然除了性这个方面,这门课实际上还是能够帮助你们解决一些问题的,科学的心理研究,能让你们更多的了解与我们日常面对的真实问题有关的真实世界,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会强调这些问题,并让你们试着思考,想想我将讲到的实验室研究对你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你们是如何学习的,是如何与他人交流的,是如何说服他人去认同别人的观点,哪种心理治疗最适合你。但实际上我觉得这门课的总体目标要比上面的这些更有意思,我所要做的就是向大家介绍在人文领域里对最重要主题也是对我们人类的研究现状,人类大脑如何运作,我们如何思考,又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所以,传统上,心理学通常被分为以下五个子领域,神经科学,通过观察大脑反应来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学,这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以及学习的;人之心理学,也许是五个子领域里对你们有些人来说最不熟悉的一个领域,它用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通常将心理比作计算机,并探究人类如何行动,如言语理解,物体辨认、游戏等等。还有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最后是临床心理学,这也许是当人们提到心理学时最先想到的地方,它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我们会涉及以上所有的领域,我坚信,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学科的学习是不可能让你有能力去研究人类心理的,心理学学科充满了心理如何发展的问题,经济学和博弈论如今已经成为了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这些问题涉及哲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文学、神学。以及许多其他的科学领域,因此这门课程涉及到的方面将相当的广泛,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都在进行一些概述,我想通过给出五个我们将会涉及到的一些主题的例子,来结束这节导论课。我以我们下周一要讨论的主题作为开始,大脑,这是一个大脑,实际上这是个特殊人物的大脑,有意思的是大脑上有个白色的小标记,这是个女人的大脑,是特丽。夏沃的大脑,你们能更好地从她的照片上认出她,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某人正陷于昏迷之中,由于脑部损伤而失去了意识,这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属性毫无修饰的图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生理基础,如自由意志、意识、道德和情绪,我们的课程将会以此作为开始,讨论生理的东西如何能产生心理活动,我们会讨论很多与孩子有关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个特殊的小孩,是我儿子,扎卡里,我的小儿子,扮成蜘蛛侠的样子,不过这是在万圣节,不对,不是万圣节,这个还是有故事可说的,我主要研究儿童的发展,我对很多问题都感兴趣,其中一个便是发展的问题,这个教室里的所有人都能讲英语也能听得懂英语,大家对这个身体是如何运作的,多少有了些了解,大家对于他人,对于人类如何行动,都多少有些了解,发展心理学家门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特别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固有的,内在的,天生的,又有多少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产物,或是教育的产物,发展心理学家门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试图将这些因素分开,试图找出人性的基本成分,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连续性的问题,这时的扎卡里,会在多大程度上一直保持不变,你的人生又有多少是有命运决定的呢?又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如果在你五岁的时候我见过你,那我可以描述出现在的你么?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写到,三岁定终身,意思是你可以从孩子儿时的身影中,看出他或她成人后的样子,我们会去搜索,并质疑此活动的正确性,你的人格真会是这样的么?你的兴趣也是这样么?你的智力是这样的么?与发展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如今的样子,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大家的口味不尽相同,他们的智商也不同,他们执行还是害羞,他们是否喜欢男人女人,都喜欢还是都不喜欢,他们是否擅长于音乐,他们是政治上的自由派还是保守派,为什么我们会不同,对我们为什么不同的解释又是什么?再一次,这可以从基因和环境的角度,加以理解,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被我们的基因所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我们的个性,被如何抚养所决定。
第四篇:心理学笔记-15.道德(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笔记-15.道德
一个在世界上的人 ——道德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学习道德: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
移情,存在与我们大部分人中间,但不是全部.....日常的道德;
内群性:群体内的团结合作,群体间的竞争关系....消除的方法是:让不同的群体有共同的最高目标,,比如,消除不同宗教矛盾的方法是让外星人攻击地球,这个。也就是说,关心、移情等部分取决于我们本身所属的群体。。
道德判断:好坏之分,公平和不公平之分
我们在心理学上所说的道德,不是指你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立场,例如政治问题或者重大的道德问题,堕胎或者死刑......道德判断是一种你不停的作出的判断,通常是无意作出的..三个特点——强制,惩罚,道德推理
Shweder理论 :认为思考可以分为3种,3种不同的道德思想体系,3种不同的伦理...... 自治道德(an ethnic of autonomy):道德哲学家——对√,平等,自由;
但很多重于集体道德,强调义务、地位、等级制度、互相依赖; 还有的文化重于神性道德,他们的道德则与纯洁,神圣,亵渎,罪孽等有关。
西方文化具有强烈的自治道德,所以我们文化中的争议都是从自治道德的观点出发的。但是,我们会遇到一些道德困境,道德直觉是无意识的,即“总之,这是不对的”。而真正的认为“比如,宠物狗死了,我们晚餐就吃了它吧”....这可能是真正的自治道德者。
使人变坏的力量:
1.去个性化:抹杀自己的个性,你不再是你自己.........责任分散——群体的责任而不是我个人的责任,群体的一个作用是使得责任变小(再比如,“接受命令”、“匿名”也是减少责任的方法);例子,在街头被抢大喊救命,不如指着某个人说“穿绿色毛衣的那个人,快报警”。
2.贬损他人:抹杀你行恶的“对象”的个性。不把别人当人看。比如,幽默是一个很强大的,贬损和扼杀人性的工具,当你嘲笑别人时候,他们在你眼中的人性就会减少;抹去他人的名字(如果你知道一个人的名字,你行恶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反感某人 使人变好的力量:
1.接触:和他人的简单接触,尤其是你们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你们有共同的目标,有社会支持,这会使得你更喜欢别人。比如,军队....2.相互依赖
3.如果你从别人的角度看他们,你就会更加关心他们。比如,希腊戏剧能促进人们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觉得宣扬德行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讲故事,它能促使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隐喻的作用,当你引出一个新的事物时候,你可以把它放在你熟悉的事物的范畴下..胎儿-----“未出生的婴儿”,关注动物---把它当作人一样描述。。
第五篇: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
1、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尽管物理主义是随着科学发展看似是正确理解事物的方式,但二元论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思考首先就要把事物分类、明确、定义,而把事物一分为二是寻找区别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研究大脑时,就可以把人类大脑后天积累的神经连接模式单独区分出来,也可以叫做灵魂。大脑这个宇宙最复杂的装臵可以看作人体的灵魂。人的复杂性可以看作是生物界的灵魂,同理,所有星体可以看作宇宙的灵魂,因为宇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目前还是理论阶段,姑且信之),所有熵减的存在都可以看作与基本的事物本质相反的东西,而且这种熵减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宇宙的形态,因此可以被看作灵魂。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其实和认识论的基本过程有相通之处,也许正因如此,笛卡尔的主要思想就体现在这两块。
唯心主义认为没有身体,只有灵魂。这种论点很迷人,很多哲学家都喜欢这样的思维游戏,也许他们智商太高,内省太深,也许是他们乐于质疑常人所习惯的观感。唯心主义琢磨起来也确实有趣,就象电影《黑客帝国》。唯心主义认为,人所认为存在的东西都是人“认为”存在的,没有灵魂去认为,物质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的存在,而且不同的灵魂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感知。
按现代科学哲学说法,这种理论的问题是不能证伪,就像如果有人说孙悟空在前一秒钟制造了人类,而且给所有人类各自的记忆,都以为自己活在一个有悠久历史、完整的社会关系的土地上。这样的论点是没法去证伪的,唯心主义也是如此。另外,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恰好可以反驳灵魂说,人之所以认为人有心灵是不是因为人感觉自己有心灵?也就是所谓的心灵只是人感觉的结果,不是原因。也就是说,心灵的概念也可能是人感觉到结果,而心灵本身是不存在的。那么人是用什么认为自己有心灵呢?心灵吗?这应该算循环论证还是自相矛盾呢?
但唯心主义也有其实际用处,质疑自身的感觉体验,是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进步的一大助力。比如康德认为所谓的物质只是人们所认为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只是人感觉的方式,不是真正的存在,也不是真正的物质本质。从现代理论物理的成果看,如果弦论是对的,事物的本质是十一个维度的,只是我们只能感觉到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其它都是蜷曲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做为三维生物体能感觉到的是有限的。和康德的论述很有相通之处,现代科学也的确需要质疑一些我们公认的物质特性。(康德在当时本身也是一流的天体物理学家)其实我们不仅不能感受高于三个维度的空间,就是低于三个维度的空间我们也只能想象和计算,比如你可以想象自己生活在二维空间里,周围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线段,当你变换角度观察这些线段,会发现这些线段长度会变。二维世界的画家只能画线段,雕塑家可以画平面。但是我们想象这些的时候,能够想出我们生活在这个平面里,上下却没有厚度吗?或者说在我的脑海里真的可以屏蔽掉一个维度吗?我做不到,我也不觉得有人可以做到。
由此可知,出于永生的欲望和对解释的渴望,我们推出二元论,进而思考心灵的非物质属性,再思考我们的认知都来自于非物质的心灵,物质的实质就会被质疑,从而得出唯心主义。
2、有关死亡
死亡这么单薄的命题能称为哲学的长久讨论对象,就是因为死亡是所有人都没有过体验,但却是每个人都禁不住要思考的。因此凡是谈论死亡的,一般来说,不是在谈论永生的可能性,就是出于恐惧讨论其价值。
对于永生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几种模式。第一种永生模式就是道教式的长生不老。这是最直接的欲望,从人有自我意识和对死亡的恐惧开始,这种欲望就应该形成了,他不同于动物的自保本能,而是对一种生命可能的憧憬。
这种永生模式随着人类自身记录的增加,越来越让人无法相信,而且这种模式很难诱发对精神层面的抽象推理,显得很不高级。
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模式:死而复生。死而复生模式也很古老,人们也许通过四季变换,阴晴圆缺、以及梦见先人等经验。想象出人死了以后可以过一段时间后重生,由于这个说法也很容易证伪,因为死后尸体肯定是会腐烂的,而且毕竟没人看到过死而复生的人(个别医学假死也难以契合理论)。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通常把复活周期延长,短期内无人能证伪,或者把条件提高,使得普通人无法达到,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传说就是综合以上特征形成的。
但是死而复生模式的漏洞过多,且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也很难长时间在民众中流行。这时就有了第三种模式,灵魂永生。这种灵魂永生学说一种表现是人死后可以被安排去另一个世界----天堂地狱(基督教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安排转世轮回----但没有前世记忆(佛教模式)。这样就成了不能证伪的学说,因此到今天仍有人相信。这种灵魂学说自然就发展出来了平等思想,人们不再靠外界条件或者身份地位达到永生,人人的永生条件都是一样的。也许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记录信息传播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平等思想,因为这是实际情况。而这种平等思想促进了灵魂理论的建立和维持。基督教是从松散的社会中发源出来的,也许它的一神之下众人平等的原则跟那种社会中相对平等的结构有关,而佛教思想里的众生平等,可能是对当时等级毫无根据的森严的一种逆反。不过,灵魂说确实促进了新教理论中关于人人都有灵魂,人人都可以和上帝交流的思想的产生,从而推衍出现代的平等和人权观念。
但我们还不可以把灵魂说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看得那么重,灵魂的存在模式只是宗教理论里很小的一部分,如何对其解释并与现实如何联系才是对社会有影响的因素。比如,佛教的轮回说是来自古印度教,而在古印度教里,轮回说起到的是解释并支持等级制度的作用。比如,在伽提体系中只有通过轮回才能完成等级变换等等。
不过正是由于没有人有死亡体验,灵魂说始终有其漏洞。即使是最笃信灵魂说的人,也很少有因此而自杀的,除非现实过于苦难,说明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对灵魂说是有怀疑的。于是,由于对灵魂的怀疑,以及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恐惧,无神论者中产生了享乐主义以及名望追求两种人生观。享乐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尽管本身不值得提倡,而对于名望和认可的追求对于人类社会的凝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人追求名望和认可不只是潜意识里对永生欲望的寄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追求现实世界里的尊崇。
灵魂说造出来的天堂大多是世间美好的强化和补充。名望和认可能让人拿来做心灵的需求,也是来自于以往历史人物的叙对事效果。人类的想象主要还是依据经验。
不过,仔细思考轮回说,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人在轮回过程中没有前世记忆,是否还能称之为自己的灵魂?这样的永生的意义何在?这样的永生说只能提供有限的安慰。不过出于死亡不可避免性是极难改变的事实,有限的安慰总比没有好。
从这一点考虑,人类的繁衍一直靠基因代代传递,完全可以把基因称之为灵魂,效果和轮回是差不多的,都没有前世记忆和身体,甚至基因繁衍更好,至少每次轮回还都是人。
而从基因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类在某个时期人数非常少(几百到两千说法不一),而且再往前推,人类的基因都来自两个原始人(通过男性Y染色体和女性线粒体基因推断)。那么,即便是自己没有后代也无所谓,因为人类的灵魂早已遍布全球,与其考虑自己的轮回或者繁衍,不如考虑人类的幸福,本质上效果差别不大。这也许是世界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的心理安慰。
如果这还不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可以换几个视角。从心理角度看,死亡既然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对这么平等的事情其实不值得恐惧。
但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能感知自己思想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死亡后就不再能感知,这不可避免地还会带来恐惧。
确实,从意识角度看,所有没有自我意识的低级动物和植物都是永生的,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死亡概念,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也没有活着的概念。而人类因为活着才有死亡概念,这样,死亡就成了生命对于生命的折磨。
不过说到折磨,中国和西方对死亡的观念就有不同。在西方传说里,经常有被诅咒的鬼魂,因为永远不死而无聊、单调、日复一日的忍受没有新意的活着,从而渴望死亡。从中国观感角度看似乎不可思议(也许是中国更倾向于享乐主义和名望认可来消除死亡恐惧),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如果活着只剩下时间的延续,没有其它任何意义,死亡就不显得那么可怕了。不过这样的价值观也许是善于思考的人编出来安慰自己,消除自己的恐惧。奇怪的是日本也有扇太郎的故事,长生不死者无聊到了吃毒药。对比中国的故事里大多是长生不老,鸡犬升天,都是对欲望的屈服,单从思维模式来讲,中国对死亡的看法似乎理性程度差一些,世俗欲望更多些。
但是,死亡的价值观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安慰剂,是否高级根本无所谓,有疗效就行。至于说这种价值观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什么确切的依据,即便有影响,也不是什么决定性的。
不过,从时间延续角度做一点哲学思考。永生从个人角度来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而已,而且关注的领域仅仅是人自我的意识。并且,人生之前感受不到世界,所有的存在、空间、时间都没有,死后也是如此。因此,在人出生前和死亡后,从个人角度说,时间是无穷小的。处在两个无穷小之间,人有意识生存的时间再短也可以看作永生。所以,即便人只活一秒钟,能够感受世界、感受自我的存在,和两端的无穷小相比,也是无穷大的。
如果这还不能消除恐惧,那我们就从人的意识说起。人的意识或者说灵魂本质上和其它无生命的物质没有不同,甚至和我们制造的器物也没有不同。因为从物理主义角度看,人有意识只是因为人被制造出来了。制造过程就是繁殖,制造不仅仅是用机床和生产线来完成,人类繁殖就是利用自然界规律,使用有性繁殖方式、基因复制原理制造人类,并用这个躯体的感知能力制造了意识。因为我们制造一辆汽车,也是利用宇宙形成后生成的物质及规律来完成的,我们从没有从宇宙大爆炸前的状态中制造出什么东西。那么我们的意识和我们造的其它东西一样,只是更复杂些,本质上并不高级,起码没高级到要求永远存在的程度。
其实,把思绪都放在死亡上是对人生的浪费,与其考虑死亡价值,莫不如考虑活着的价值和体验。很多宗教通过精深的哲学提供超验体验,以反衬人类渺小,从而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但这些体验其实从科学的精深、宇宙的博大中一样可以感受到。
但是,无论怎么解释,对死亡的焦虑是事实存在的,是人类本能和共情。所有对死亡豁达的态度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某些学说认为,因为人类一直存在对死亡的恐惧,才努力思考出尊严、人格等抽象概念使其超出肉体范畴来定义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死亡过于焦虑会影响人生幸福,对死亡完全没有感觉会缺少激情。适度的紧张能让人更积极地体验人生。
3、关于自我
对死亡的恐惧最大的来源就是自我意识的丧失。这里就有必要分析一下自我意识。首先,自我的概念有心理学层面的,社会学层面的和哲学层面的。因为针对的是死亡价值观这样的哲学问题,就只用哲学的思路来思考。首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把自己克隆了,并使其加速成长到和我自己一样的年纪,我会觉得那个克隆人是“我”吗?肯定不是,那个克隆人只是和我在肉体结构上一样,他的意识、记忆和我都不同。如果把我的记忆意识都拷贝到一台电脑里,让我从心灵的意义上永生。当电脑开机,“我”醒过来时,会觉得这种没有四肢,摸不到心跳的状态是原来的我吗?换一个角度,当我看这台电脑时,会觉得那是“我”吗?显然不会,我的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在给我提供自我意识,象味觉器官的存在让我可以把记忆中的味觉记忆和现在的想象很好地连接(望梅止渴)。
如果把电脑换成克隆人,把我现在的记忆、意识都拷到他的大脑里,我面对他时,会认为他是我吗?也不会,因为我的意识从拷贝过去后,两个个体虽然起点一样,但经历不同,感知也不同。即使感知相同,我们俩之间互相没有连接,他在想什么我根本不知道,即便我知道他想的和我一样,我也没有感知到“我在想”,就象我和别人同时做一道数学题,即便我知道我和他在这道题上所想一样,我依然不能感受他的所想。因此,即便肉体和意识都相同,那也不是同一个自我,还是分开的两个。
但从那个克隆人的角度,他肯定认为他就是“我”。但是,如果我克隆和拷贝的目的是为了我的永生,当我看着他时,显然知道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我只是制造了一个和我记忆、性格、意识等等都一致的人,而我还是原来的我,还是要死的。这就说明,自我这个概念包含很多,不仅仅是意识、记忆等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有一个连续的躯体的生理感觉、对自己意识的躯体感受。也就是说,我的一切构成了我。在意识层面,自我是靠记忆以及自己对记忆、自身关系的连接产生的概念。
再进一步,既然那个克隆人自认为是“我”,而实际上不是,他只会觉得自己一觉醒来,开始新的一天。那么每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我的意识和对身体的感知都由于睡眠中断了一会,相比于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是不是也变成了另外一个呢?只是凭借记忆和逻辑链条使得重启的、“新的”(由于系统中断,对昨天的我来说是)记忆感知系统认为自己还是原来的自我呢?
再形象一些,如果一个富翁得了绝症,把自己冷冻起来,五十年后治好病后再复苏。那么他冷冻那一刻是不是可以算死了呢?而五十年后那个换了无数器官、自认为是富翁、满面笑容爬起来的家伙可不可以看成是另一个人呢?
还有一点,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新的信息,我们对自己、世界的评价都随着信息的增加而改变。这样,就可以说,每次我们的认知变化了,自我也就变化了。当我写这些的时候,我对自我认知变化了,也不是开始那个“我”了。
这两种看法如果从原来某个点的自我位臵看,都是改变了的自我。但一来那个自我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设定某一点是原型自我,这样,自我本身就有时间特性,自我的不断改变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对自我改变过程不经意的体验或经意的反思都是自我构造中的一部分。
因此,由于自我意识本身一直在中断、在改变,也就用不着对其十分执着。而把自我意识看得很重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不能感受别个“自我”,从而显得自己的体验非常宝贵而已。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看重的自我意识,以及由其引发的死亡恐惧仅仅是我们这个复杂的生化机器和外界不断互动而产生一些结果。如果我们珍视这个自我,那就让自己少一点无谓的焦虑,多一点和外界的互动。
在某种程度上讨厌哲学,有时反感这些只凭思维游戏和偶尔用点残缺的逻辑就认为自己找到真理的自大。看看宇宙科学就能觉察到自己渺小的一无所有,卑微的从不存在。但想这些都时候还是接近哲学了。
贾冬
2013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