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8:2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竹子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优良林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类型,竹产业与花卉业、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业构成了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林业四大朝阳产业。竹子良好的多功能效益,也赋予了竹子在我国主要产竹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县是产竹大县,分析竹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主要涉及“三农”的问题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 竹业富民

龙游县是浙江省主要产竹县之一,有竹林面积2.7万hm2,经30多年的持续努力,已建成比较完备、在国内处于前列的竹产业体系。2005年竹业产值13亿元,其中直接利益于农民的竹业栽培产值达1.8亿元。竹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要产竹乡镇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溪口、庙下、大街等竹资源集中分布的乡镇重点村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竹业,出现了一批因竹子而富裕起来的小康村。

1.2 生态环境保护

竹子具有可择伐作业的特点,科学经营可持续利用,是其它树种所不具备的。不仅可年年有产出,而且由于竹林林分结构的稳定和固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对持水固土、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很好的作用。研究表明,立竹密度3893株·hm2、平均胸径9.1cm、平均高14.6m的毛竹纯林,林冠表面最大持水率平均为22.10%,林冠层最大持水量0.84mm;1m3上层土壤中,竹地下茎、根系占50-70%空间,固土能力为马尾松林的1.5倍,吸收降水能力为杉木的1.3倍,涵养水量比杉木多30-45%;0-40cm的上层土壤抗冲指数和抗蚀指数,毛竹分别为0.998和1.051,高于刺槐、水杉和杨树。我县处于钱江水系源头,丰富的竹子资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维护,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 竹子的绿化和景观改善作用

竹子的美学特征和意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有梅、兰、菊、竹“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雅称。我国民间一直有种竹、爱竹、赏竹等传统习惯,竹子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而且,中国竹子种质资源丰富,有39属500多种,其中有许多竹种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可分为观叶、观秆、观形、观笋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具有良好观赏性的竹子提供了巨大的应用空间。近年来,我县在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宜竹地栽植竹子已尉然成风,既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又绿化、美化了环境。

1.4 竹业的劳动力就地有效安置作用

竹产业无论是竹业栽培,还是竹加工业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要求相对较低,发达的竹产业可解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县竹业栽培从业人员按人均0.4hm2竹林计,一产从业人员达6.7万人,全县585家不一规模的竹加工企业,农村就业人员达1.5万余人,而从事竹贸易的农民也达2000人以上。各项合计,竹从业人员有8.4万之多,占全县农村人口(33.03万)的25.4%。可见,我县竹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安置、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贡献巨大。

1.5 竹业科技对农民素质提高的作用

我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下,开展了竹子低产林改造、笋材两用毛竹林定向培育、竹林高效无公害丰产栽培、竹加工产品开发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我县竹业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县竹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0%以上,较全国竹业科技科贡献率(40%)高出20个百分点。其中一大贡献就是转变了竹区农民竹业经营观念,从传统竹业经营转向了科学育竹中来,竹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普遍,素质

得到了明显提高。

2、竹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涉农问题

2.1 竹林立地生产力衰退

为获取竹林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县与全国其它产竹区一样,存在着大面积竹纯林经营、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农药和除草剂、频繁林地垦复、连年林地有机材料覆盖等措施,虽短期内显著提高了竹林产量和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竹林地物理、[找文章到文秘资源-/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化学、生物性劣变,立地生产力严重退化,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无产出的负面影响。如果继续实施上述不能维持竹林生产力长期稳定的经营措施,预计5年后,大规模竹林严重衰退的局面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尤其是笋用小径竹林,还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竹林大面积开花。

2.2 竹业经营中的“谷贱伤农”

我县竹加工产品主要是竹板材、水煮笋、竹工艺品等,加工能力已具

相当规模,年消耗竹材1200万支,竹笋4.5万吨。从表象看当地资源已满足不了竹加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年需引进竹材400万支、鲜笋及半成品3万吨,竹材、竹笋价格逐年提高。但深层次分析,竹农利益维护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主要为:竹加工产品结构单调,科技含量不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极少,易受国内外市场冲击;竹林资源和丰产面积将不断扩大,5-8年后全县竹林总产量将翻番,有可能出现竹林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周边地区是我国散生竹资源集中分布区,劳动力成本、竹加工原料价格较我县低30%以上,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大量原料“引进”势必出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竹林丰产或许就意味着竹农减收。

2.3 竹产业链环节的利益分配

竹资源扩增、竹林培育、竹加工和贸易等构成了现代竹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也通过市场这一杠杆分配着其中的利益。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市场分配原则无可厚非,但在我国市场体制还不太健全的环境下,农民往往是利益分配的“低端”,除无可奈何承受农资涨价外,还需面对企业原料收购的压价、资金拖欠、农民工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再者,在竹业发展中,资源培育是基础,加工利用是龙头已成共识,但政府往往注重于竹加工业的发展,在政策优惠、经济扶持上倾向于后者,而竹农这方面的受益往往被忽视。还有,竹林维护环境的生态价值在目前还未得到经济上的体现,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一些竹加工企业未付出应有的环境恢复代价。

2.4 竹业科技支撑薄弱

经过长期与技术依托单位合作开展竹类研究和技术推广,在实践中我县已建立了一支县、乡、村各个层次的竹业知识较为扎实、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敬业精神良好的技术队伍。但总体而言,技术队伍人员数量偏小,高层次人才过少,尤其是竹加工方面人才更为缺乏。技术人员忙于日常事务,“充电”机会少,知识未能及时更新,已跟不上现代竹业发展的形势需要。而且,技术人员经若干年的奋斗,取得了一些成就,“改弦”从政或易地流失现象也时有出现。一个地区要快速、健康地发展竹产业,本地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是内因,科研院所技术力量是借助,是外因,本末不能倒置。

2.5 竹业生产中的环境恶化

竹子具有多功能效益,但竹业生产中不合理的经营方式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我县竹业生产导致环境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个方面。(1)竹林栽培中频繁竹林地垦复和化学除草剂施用,林下植物丧失,造成水土流失,有益生物数量减少,病虫害时有发生;(2)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竹林土壤有害物质大量残留,影响竹笋品质。地表径流导致水系的富营养化和有害物质超标;(3)竹加工业废弃物(竹屑、笋箨等)未得到综合利用,乱抛乱弃,既影响景观,废弃物的腐烂又污染了环境,特别是竹笋加工下脚料对水系污染较为严重;(4)竹笋加工废水对水系ph和富营养化、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竹材加工中的化学胶剂对大气、土壤的污染。解决竹业发展中涉农问题的建议

3.1 依靠科技,最大化长期发挥竹林的多功能效益

如上所述,我县在竹业栽培中存在着与现代竹业栽培发展趋势不吻合的“音符”,为切实改变落后经营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科技进步,以维护竹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稳定、保障竹林生态效益良好发挥的竹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为载体,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技术培训、政策引导等手段,培育出质地优良、产材量高的毛竹品种,在较短时期内促进我县竹业栽培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构筑竹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

竹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竹产品的深度开发、产业链的拉长及新产品开发等,无论竹产业链有多长,链中各个环节都是产业利益的“受体”,应树立共兴共荣理念,即建立利益共同体,让各个环节均能享受合理的利益分配。目前竹加工业是竹产业链中的最大获益者(我县粗加工环节除外),应采用与竹农联合建立工业竹林基地、支持竹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训竹农等实际行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达到共同富裕。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等方面多从竹农利益出发,充分调动竹产业中最大数量群体经营竹业的积极性,达到竹产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建立健全竹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未来的竹产业发展中,行业协会在技术推广、市场信息传播、咨询、协调与沟通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显重要。我县虽然建立了竹产业行业协会,但总体而言,存在着面不广、参与人员不多、运作难度大等问题。政府应积极鼓励竹加工龙头企业、竹业经营大户等组建以竹林培育或竹加工产品为类型的行业协会,并积极开展业务活动和与外界的各种交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4 统筹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竹业发展中,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保护

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针对我县竹业生产实际,要应用先进竹业栽培技术改变目前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经营措施,变废为宝提高竹加工原料的综合利用率,实行废物无害化处理,坚决关、停对环境污染严重或不及时进行环保整改的企业。

3.5 机制创新与体制完善

机制创新和体制完善是区域竹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小面积竹林家庭经营方式已不利于现代竹业向规模化、效益化、科技化发展的趋势,有条件的竹区可尝试采取竹林土地流转或大户承包等方式。对竹加工业,在实行加工园区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利用招商引资或企业产品调整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以细化的分级、分类加工来提高原料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在政策层面上,应将科技创新重点放在企业上,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生。在财政资金扶持上可采取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竹业补助、乃至生态补偿等方式适当向弱势群体的竹农倾斜。

第二篇: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应对策。要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高校应与农民互动耦合,助力农村法治化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存在空白

(1)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法制先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法治事业的前提。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是关乎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再次重申全面依法治国和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一环。当下农村环境特别复杂,地域差别和时期的不同造成衍生出的问题各不相同,立法空白在所难免,随着法治事业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农业法》修改后,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三位一体的涉农法律体系初见端倪,但是跟日益复杂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的地方。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历史背景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持续的变化在各地都在呈现。中国涉农法律的立法存在缺陷,例如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现有的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都导致了农村的法治化困难重重。

2、农村中执法水平低下等问题突出

比如某些执法者素质低下、基层干部违规执法、基层群众监督缺失等。调查报告显示,仅25% 的基层干部熟悉常用的法律规定,比如刑事、民事、婚姻法等法律,45% 的基层干部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 30% 的基层干部完全不了解。“执法缺位、执法艰难”是新农村法治中的突出问题,违规执法、随意执法、机械执法、腐败执法现象存在,导致法律权威性的丧失,面对这种现象,只有15% 基层群众会选择提出抗议或向上反映,而这15%的基层群众中只有5%的知晓如何依法维权。

3、法律知识获知渠道很少且成效不明显

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农村的法治教育环境很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法律知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跟家里或者村里的人交流,调查问卷显示,仅 35% 的人会通过电视、印刷资料等来获取相关法律知识。在调查中,知晓具体的法律部门的仅占25%,占10%的人大致知道有涉农具体法律,在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时,80% 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普法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到了农村,诸如各类墙体标语,村委会张贴着涉农涉生育政策的标语,但调查显示,此类活动效果一般。尽管有90% 的人知道普法宣传活动,但是只有35% 的人认为,通过普法宣传了解了法律,人们的认真参与度不高。

二、新农村法治化困难重重的影响因素

1、农村的经济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诸多原因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农村发展天差地别。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就形成了不利于法治化推进的客观环境。在消息相对闭塞的落后农村,农民忙于农作物以及挣钱养家,无暇顾及这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带来利益的法律知识。由于经济拮据,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不再继续求学,进一步形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的落后同时造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使得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留守,而受了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向往机会多的大城市,这就更加加剧了新农村法治化工作难以开展。

2、传统观念的捆绑

在农村,农民大多只认这些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最朴素的“法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农民更加奉承前者。充满乡土性的农村,是人情世故的社会,在靠天吃饭的农民眼里法律是难以用上的。农村中长者的权威就可以对很多纠纷进行调解,人们熟知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最不容易改变的,相反觉得利用正当的方式行使诉讼权力则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民永远不要斗官”以及屈服于“村霸”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此外,对于基层政府的行为无暇顾及,被违规侵权也是忍受着。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群大多是 45 岁以上的农民,在青年的观念中,法治思维已经初步体现,信赖法律,他们有执法、说法、用法的迫切愿望。

三、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完善新农村法制体系是重中之重。面对新农村新形势新问题,要结合实际,秉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的完成立法。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各政府机关组织齐心协力建立健全富有科学性、适用性、层次性的涉农法制体系,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牢牢的把握在农民自己手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好农民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主体推动作用。农民限于表达能力劣势,在“三农”普惠政策面前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从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主要诉求来激发农民对自由和权力的主动追求;把权力还给农民,让农民从“无奈抵抗”合法的演变为“以法抗争”;进一步完善地方民主,由行政模式转变为司法模式;随着国家屡次扩招大学生,并出台一些奖助学金优惠政策,农村里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显著提高的高学历人才是法制建设中的高校、农村和政府的有效“粘合剂”。真正做到“经济上还利”和“政治上还权”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参与,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事业全面推进。

3、高校应助力农村法治化,大学生参与农村法治化

高校在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广阔天地里理应大有作为,可以在农村进行行之有效的普法活动、利用司法思维解决农民的实际纠纷、帮助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政府解决涉法??题。高校服务农村已有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农业种植技术指导,鲜有从法律角度思考高校服务农村的例子。应该进一步由高校主导在新农村开设“法律诊所”来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土壤。

4、高校与农民互动耦合,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专业的法律信息支持和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可以借用新农村的广阔基地培养出更多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两者密切相连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我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发展、政治生态良好以及文化繁荣为有序实现的目标。因此,要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理念和全民的主体主动性,构建完善的农民法律保障服务体系,加大立法执法的合理性。这个过程必将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需要农民、高校和基层政府的互动耦合,更需要更多的组织和团体加入进来,从而为尽早完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琦.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J].理论与实践,2016(11)11-12.[2] 曹益平.论农村法制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3(10)83-84.【作者简介】

刘文琦(1992-)女,山西柳林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张元洁(1975-)女,山西太谷人,经济学硕士,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

第三篇:郴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一直以来,农业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的摆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新农村建设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郴州市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对照中央提出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从郴州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查郴州市新农村建设现状,主要从农业生产力水平、公共设施条件、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组织建设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郴州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郴州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周雪芬

一、前言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适应形势的战略举措,符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2011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启动“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试点,将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资兴市东江镇、桂阳县仁义镇、苏仙区桥口镇等11个镇被列入试点镇。按照上级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特点,近几年来,郴州着力打造“郴资桂”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带,并把示范带作为“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构建和谐共进的新型城乡关系。目前,示范带内建立省级示范村两个、市级示范村23个。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郴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良好而积极的发展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与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还有很大差距。在此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对近年来的建设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梳理总结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整改问题的对策。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郴州市农民收入逐年增长。2011年,全市农业产值767.1亿元,比上增长18.4%。其中,全市16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企业总产值110.2亿元,带动基地总产值55.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6亿元,实现利润7.4亿元。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92个,合作组织成员9.4万人。但是由于郴州市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民务农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使得越来越多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民三化(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日益严重;山头地块分散经营、农民素质偏低,观念陈旧,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难度,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业企业化生产,使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全市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具有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政策性支持少特点,而现代农业要求资源配置效率高、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能力强。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农村经济一方面受老、少、穷市综合反映的影响,致使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配置优化组合不畅,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郴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公共设施条件差,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近年来,郴州市大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仅2011年便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6万处,投入资金19.5亿元,完成土石方4600.9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3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公顷。改造县乡公路254.7公里,新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287.6公里;建设农家书屋1346家;新建农村沼气池9097口;解决19.6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但从全市来看,大多数农村居民点规模小、点多面广、基础差,农村规划建设发展整体上处在较落后状态。一是基础建设落后。郴州市有很多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有不

少农村仍然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部分农村公路还存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行路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设施还不完善,饮用水洁净度不高,沼气池普及率不很高,改厕率较低。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元化,农社村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严重依赖于土地。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件配套导致很多农民看书难、看戏难,文化生活的极度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真正解决,在郴州市乃至全国还都极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单位收益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劳动生产力水平,但随着近几年郴州市农村劳动力向东南沿海的大量转移,农村接受中、高等教育后的人员难返乡,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文化素质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当前,郴州市农民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素质的偏低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在思维观念方面,普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信心,认同感不强,参与热情不高。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干大事创大业的勇气和信心。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准备外出打工的占32%,其中个人意愿外出打工的占11%,家庭压力之下准备外出打工的占21%,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60%,另有8%的劳动力表示想法不明确;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偏低;在技能素养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会卖苦力不能靠智力技能吃饭,严重地限制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偷盗、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在法治意识方面,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指挥新农村建设能力低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基层组织建设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诸如“五好支部创建”、“双培双待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管理”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纷纷出现,农村工作面临着新一轮的严峻挑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员年龄、性别、文化结构不合理。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年轻党员少,女性党员少,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党员年龄性别文化结构比例失调,有些地方一个村几乎没有一个大专生;二是党员干部创新意识、科技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民主自治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干部选拔上还不能唯才是用,部分优秀干部得不到提拔使用,干部能力得不到发挥,履行干部职责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农村干部的“第二职业”。另一方面,造成了一起不良社会影响,部分地方因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致使当地群众有意见,激发内部矛盾。今年以来,郴州市关于村“两委”换届的上访频率不断加大,反应了郴州市很多村“两委”班子存在群众基础差,内部不团结等问题;四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受经济观念转变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党员专注于自己发家致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普通党员自身的优越感、荣誉感不强,和一般群众相比没有什么优先权,反而担心发挥模范作用影响自己致富。有能力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了,留在村里的党员本身素质就不高,年龄老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难以发挥带头作用。有些干部党员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缺乏工作的热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五是支部缺乏凝聚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党组织活动

经费严重不足,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关心帮助不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针对郴州市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就下步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抓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党员干部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纵观国内先进村镇,无一不是靠先进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华西村之所以几十年经久不衰,关键是有以“村支书的榜样”吴仁宝为主的村“两委”班子。被评价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的黑龙江兴十四村也在村支书付华庭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东北的一颗明珠。搞好新农村建设,除了有党的好政策以及各级部门、领导的支持外,关键是有一个团结、稳定、有战斗力、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真正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不仅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同时也能解决好农村稳定问题。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郴州市很多自然村在村“两委”,经常出现“一干到老”的现象,同时很多村支部书记,在发展农村党员时为了自身利益往往排斥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入党,导致许多想为村民干事的有识之士不能够作为村干部储备,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村干部接班人问题。三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推行村级干部公职化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级干部管理体制,即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通过建立经济上的激励与制约,把村级干部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对村级干部的有效管理,彻底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思想。四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实行民主管理是村级班子团结协作的体制基础,应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切实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抓科学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

建设新农村,规划是“龙头”。建设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要注重保护农村的原有风貌、文化遗迹、生态环境,科学合理、辩证地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郴州市的现状决定了郴州市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郴州市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乡镇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郴州市各县乡镇的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建设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要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四是坚持以点带面,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城镇村的示范作用,塑造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进一步抓好以“百城千镇万村”为重点的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基层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集中力量打造 “郴资桂”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带,并把示范带作为 “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构建和谐共进的新型城乡关系。通过示范村镇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

(三)抓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事业,是抓好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活动。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倡

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坚持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科学种田和一到两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要下大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要多组织文化活动,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四是要持续下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

(四)抓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人民,一直都是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河水、山塘水或井水,一旦周边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农民健康。通过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展示、宣传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农村推广沼气的综合应用技术,将电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纳入到村庄布点规划当中。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在适宜农户中普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

(五)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在规模上挖潜力,做大农业产业。进一步扩大种养基地规模,打造“一县一品”品牌,并延伸产业链条。比如在宜章,在抓好优质稻、超级杂交稻、杂交玉米、优质生猪、脐橙产业、肉牛及草食动物、无公害蔬菜、特色小水果、烤烟、茶叶等基地拓展规模的同时,要重点在品牌上挖潜力,做响农业产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驰名品牌、著名商标,着力提高脐橙、莽山绿色食品、水浸窝杨梅、鸿运水果等农业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并在加工上挖潜力,做优农业产业。着力抓好粮食、畜禽水产品、蔬菜、果农等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二是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拓展新农村建设空间。要进一步优化组建产业合作社组织,引导各种产业合作社将农业产业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通过各种社会化的组织,将将本土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主动承担起新农村建设产业的任务,使农户与合作社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把村民从传统的农耕中解放出来,推动“小生产者”向“大经营户”的转变,实现“黄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快速推动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要坚持“你发展我铺路,你创业我服务”的理念,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基层群众投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引入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文明向农村辐射。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发动各类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企业,为广大农户特别是贫苦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铺平道路。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

结构,各个县要立足自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要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务工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惩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有损其群总利益的行为,确保农民工收入真正增加,社会不断地位提高。要大力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全民参与、全民创业是富民的根本途径,富民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只能政策扶持和引导,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调动起来,把广大农民的创业冲动激发出来,富民才有出路。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兴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另一方面吸纳民间资本走股份合作之路、土地合作等合作之路,用活土地和资金。同时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郴州市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郴州特色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农村建设的改革之路。重点从组织建设、科学规划、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五个方面着手,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郴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可喜的成绩,呈现出一派更加繁荣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郴州市统计局.2011年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网.2012年;

[2] 匡远配,曾福生.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反思和政策建议.湖湘论坛.2010年01期;

[3] 刘俊.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3期;

[4] 谢志敏,卢鸿武,徐强.立足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01期;

[5] 胡跃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6]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8。

第四篇: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主要表现有“五重五轻”:

一是重项目建设,轻村庄规划。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注重拆了多少栋房子,修了多少公里路,而对村庄规划不够重视,有的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村级规划建设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有的边规划,边建设或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有的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二是重整治建设,轻生产发展。目前,大部分村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注重改路、改水、改厕等整治建设项目,对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带动农民增收重视不够,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三是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有的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过重,存在包办现象,如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征求群众意见,造成制定出的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有的试点村农民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造成农民主体发挥难。四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多重视“村容整洁”、“乡村清洁工程”等硬件,而对“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因为很难看得见,摸得着,不能用量化指标衡量,导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出现。五是重当前建设,轻长远打算。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以一、二年就建成。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理解不到位,认为只要把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就算完成了,对整个试点村今后如何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村庄规划。一是村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从村庄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规划。二是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保留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把乡村所具有的特色通过规划更完好地保存和发扬下去,让新村规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避免乡村规划雷同化、简单化。三是村庄规划要量力而行。规划既要着眼未来,也要考虑到当前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合理规划新农村的发展速度和重点,使新农村规划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一届接着一届干,防止朝令夕改、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2、重视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农”字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领域的就业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领域;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步伐,提高外出农民的劳动技术和技能,完善外出农民的维权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好外出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土地承包、社会保障等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小城镇的就业吸纳力等等。

3、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三是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四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

度,提高农民素质。

4、注重软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硬件建设,也要重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首先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加强对成人的扫盲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提炼,运用群众易学易懂的通俗语言进行宣传,对道德建设再宣传、再落实。

5、体现远近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解决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既反对急躁冒进,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认识,更要反对不思进取、悲观失望的态度,而是理性对待这项历史任务,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认真搞好长远规划,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脚踏实地地解决农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泽广大农民,得到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作者单位:中共樟树市委办公室

第五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值得国民庆幸。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造成城乡差别巨大,它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提法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源于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解放前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1.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有着很大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还比较差,经营管理也比较粗放,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应有之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1.2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8亿农民的发展要求。只有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去了,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建设、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农村经济才能繁荣。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到全国的每个角落。

1.3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1.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惟经济发展论的常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科教、文化、卫生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问题。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2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2.3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2.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1.1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

3.1.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是以瓜果、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优质草食动物、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五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2.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积极引导民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的管理养护机制。

3.2.2推进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

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3.2.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人民,一直都是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河水、山塘水或井水,一旦周边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农民健康。通过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3.2.4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要将电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纳入到村庄布点规划当中。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在适宜农户中普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

3.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3.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要大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3.3.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3.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4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大力推进农村发展的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所提出的目标任务之一,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1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财政部门应利用国家各类项目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组织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在农村认真落实。对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专人配合实施;对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持执行。

3.4.2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农业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建设,解决单家独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政府在投资方式上,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上,采取“统一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

3.4.3抓好试点工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基层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特别是连片试点区的领导,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通村道路、通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的维护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3.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下载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1346790......

    南屏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南屏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命题。其远景可以概述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但在新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

    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材料)

    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傅志华 赵大全 “多予、少取、放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也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行为准则,它集中体现了“工业反哺农......

    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两创”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两创”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三农”稳市策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经济学专题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专 题(课程论文) 学号: 专业:学科教学(思政) 姓名: 教师: 20 年 月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X县新农村建设发展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