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是依靠个人素质立论立论
正方:构建和谐社会是依靠个人素质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团员青年们大家好!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从孟子的小康社会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无一不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公民素质的提高为保障。我们今天探讨这个辩题,首先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终将去向何方?
下面我将从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中阐述我方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靠个人素质。
首先,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人文之根,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个人素质的竞争,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综合竞争力经济方面的指标排全球较靠前,而体现个人素质的指标则拖了后退,正是因为片面强调了经济发展,忽视了个人素质建设,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
其次,良好的个人素质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根本保障,制度作为一项中性的工具,本身具有局限性,他的制定、评价、执行、遵守和完善,都以个人素质的提高为依托。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个人素质的提高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因素,看看社会现实,从制毒、贩毒者铤而走险到环境污染屡禁不止,再到矿难事故隐瞒不报,根本原因不是制度的缺失,而是个人素质亟需提高。
第三,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归宿、终极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衡量标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我们构建了和谐社会终极蓝图,共产主义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标志,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努力,制度建设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提高个人素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内在功力、价值归宿、必然是重中之重。综上所述,我方从以上3点证明了构建和谐社会是靠提高个人素质。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是依靠个人素质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让我们来理性的分析一下,对方辩友今天所犯的几个错误。对于我方提出的种种问题,对方辩友始终辩解说,这也是制度的不完善,那也是制度的不完善,那我就不明白了,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完善的呢?如果存在人人都遵守的制度,那已经不是制度啦。那是内化为人内心的素质啊。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不正说明了提高公民素质才是重中之重吗?其实对方辩友到最后已经承认了制度建设的完善,靠的就是我们制度的制定者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说制度作为中介,它的确起到了一定的辅助性作用,但这是不是说明,对方辩友已经赞成了我方的观点,承认人的素质的提高,才是重中之重呢?对方又如何证明,一种中介它能比逻辑前提,目标归宿和根本保障来的更重要呢。大学有云:“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前提那么同样在当代社会公民的修身,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制度这种外化的规范,只有内化于人的认知,成为公民素质的一部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和谐。为了人与人的和谐,如果我们不注重提高公民素质,诚信以外的和谐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如果我们不注意提高公民素质,人们乐于奉献、奉公守法的精神,又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我们不注意提高公民素质,我们对生命,对大自然的那份热爱,又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呢?
事实胜于雄辩,《动物保护法》有吗?有,可藏羚羊的哀鸣,仍在可可西里的山谷中回荡。《药品管理法》有吗?也有,但假冒伪劣 药品,却依然威胁着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劳动法》有吗?当然有了,那为什么农民工的工资,却一再被拖欠呢?面对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我们不得不警醒,提高公民素质,刻不容缓。仰 无愧于天。俯 无愧于地。外 无愧于人。内 无愧于心。承载着这样的坚定信念,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路上,才会走得更快,更稳。而在我们坚实步伐的尽头,也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谢谢
第三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依靠科技进步 立论稿
诚如对方所言,面对一个宏观经济转型的比较性辩题,如何抓住有意义的比
较标准是关键。根据国家发改委至今沿用的2011版《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产业结构调整包含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具体条目细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大类。每一类中有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中具体论述了对于某一产业内具体某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或者某一服务的完善与限制。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中观概念,其明细项目实质均是科技的研发、应用与推广。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包含科技成果贡献和科技成果转化。法条中第二章明确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均属于科技进步范畴。换言之,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即为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发展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升级。因此,对于这样套圈式的一个中观概念和一个微观概念的比较,我们无法从同一层次上讨论他们谁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它们的内容纠缠在一起,具体实施时根本无法抽离。基于以上分析,我方认为,更合理的比较只能从两者间谁起决定作用入手,即讨论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者对另一者发展的制约而导致两者难以平衡地支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快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方面均产生着制约作用。简单地说,科技进步不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但客观上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当今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在于长期依
靠人口红利和资源禀赋作为核心竞争力,因而产业结构偏向高污染、高劳力、高出口;而畸形的产业结构又进一步影响了环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实际是受到科技进步制约所致。上海三大传统重污染工业板块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即是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比例合理依靠着科技进步作为基础和前提。产业效率提升也需要科技进步引导,利用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品优化和创新,从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规模生产,拉动经济。
第二,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角度。三大产业的升级,其制约因素依旧是科技进
步。纵观产业结构高级化完备的国家,无不拥有强硬的科技实力,英美第三产业国内GDP份额的比重排世界前二,这与其科技排名相符。第一产业集约化大机器发展,第二产业绿色高效能更新换代,第三产业信息技术革命都依靠科技作为决定因素。
蔡元培评论过,我国从前无所谓科学,唯用哲学以推测,以独断,于是难以
从蒙昧中睁眼。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依靠法律
感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
我不得不指出对方的主要漏洞即和谐社会的定义,(我方观点为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依靠法律,和谐社会)根据胡锦涛同志在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有关叙述可以归结为28个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居首位。法律有如下几点作用:
第一:法律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就能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第二:法律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可以确认保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三:法律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法律以其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通过制定和实施来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法律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我国当前在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与和谐社会不相符的严重问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而道德为何不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点呢?
首先,道德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不损人也不利己,这是最低最起码的要求;第二层次,为己利人或利己利人的互利行为,这是普遍要求;第三为人利己无私奉献这是最高理想。不知对方辩友准备用哪个层次的要求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呢?法律是以第一和第二层次的道德要求作为指导原则的行为规范。
其次,道德具有不稳定性,他是个人发自内心的感受和选择,依靠不稳定的事物去构建和谐社会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最后,法律由国家制定并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点道德有么?如果触犯法律,有国家强制力保证违法者承担责任,而违背道德,大概最多也就受点谴责而已不是么?由于道德的强制性小得多,法律能发挥的许多作用道德是做不到的。所以主要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安全,以道德为辅比较妥当。和谐社会,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经过几千年的努力,无诉的境界从未实现。在经历了人治、德治的发展过程后,人们最终选择了法治作为治国方略,在法律秩序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条不紊、充满生机的社会秩序。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依靠法律!
谢谢!。
第五篇:扶不起的老人是社会问题--立论
扶不起的老人是个社会问题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社会问题:指一社会所面临之普遍性问题(认定标准上会随社会文化不同而有差异),皆为社会学者及新闻媒体、大众经常讨论之议题。社会问题一般有广泛的影响力,需要透过政府或社会成员集体的行动方能解决。扶不起的老人一不仅仅是一起事件,而已经是社会人不敢扶老人的这样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丑恶现象的代名词,需要全社会一起解决。现在我方将以以下两个方面陈述我方观点:
一、扶不起的老人代表一种社会现象,这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社会问题。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不断的告诉人们,见义勇为是要付出代价的,使得社会道德似乎滑坡了30年,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也荡然无存。“不是我扶不起,而是我实在是没有10万元”成了许多网友拒绝的理由。是什么造成的犹豫,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造成了人们的信任感严重下降,互相帮助成了奢侈品。
二、社会大环境造成“老人扶不起”的问题。其一,社会信用环境恶劣低下。在这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现实的社会,大家都不愿意做傻子,就自然怀疑别人都是坏人,宁愿把别人当傻子,也不愿意被当傻子,这样的社会信任感对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造成负面影响。其二,诬陷成本太低,救治保障成本太高。江苏南通案中,一位大巴司机在立交桥上发现一位骑三轮的老太太倒在路上,便前去搀扶,却被老太诬为肇事者。幸好,大巴上安装有摄像头,通过录像还原了司机的清白这是明白的诬陷罪,但是老人说一句我糊涂就可以完事, 现在社会工作压力太大,一点意外,社会难以保障,所以嫁祸于人竟也成了维护生存成本的稻草。
综上所述,扶不起的老人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社会现象,它体现了社会的很多漏洞,也反应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改进。对此卫生部也于2011年9月6日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来应对这一社会问题,最后在此提醒在座各位:您想救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千万不要盲目救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