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风民俗大观园第一课时——叶志芳
民风、民俗大观园(第一课时)——叶志芳
[教学背景及教材分析]
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精髓。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走进家乡民风、民俗的大千世界,了解嘉兴的各种风土民情,感受民风、民俗文化的璀璨光芒,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并引以为豪。现在的学生本身所知的民风民俗相对较少,所以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民风民俗资料,如:节庆习俗,服饰、民居、饮食习俗等传统习俗,而多媒体是最能丰富学生的收集途径的,也最能加深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信息,感受我国丰富的民风民俗。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一)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1、教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请你们面朝老师坐正,嘴角往上翘,露出牙开心地笑一笑。
2、教师:笑得真开心!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大多数牙齿已经换下了,还记得吗?换下的乳牙丢哪儿了?(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
3、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
4、老师小时候,大人也是这么告诉我的。那么你们相信吗?不管信还是不信,我们都这样做了,那是因为——这个习俗寄予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板书:民风民俗)(课件出示)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民风民俗有许许多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起去逛逛吧。(板书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
二、话说端午,走进风俗
1.走进端午习俗——包粽子
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瞧一瞧,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包粽子图片,网上收集的)说说你家是怎么包粽子的?
(1)感受粽子口味的多样
吃过粽子吗?你都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肉馅的、赤豆蜜枣的、笋馅的、蛋黄、栗子„„)口味越来越多,层出不穷
(2)感受粽子包法的多样
你知道粽子有哪些形状?(三角的、四角的)
(课件出示各种粽子的图片)
看到这么多形状各异的粽子,你想说什么?
小结:粽子的包法可多了,可谓五花八门。
(3)了解粽子文化
端午粽子早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粽子文化。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2009年5月18日,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开馆了。这是全国首家粽子文化博物馆,嘉兴源远流长的粽子文化自此有了一个更好的承载平台
也许现在粽子随时可以吃到,但你知道包粽子、吃粽子是哪个节日特有的习俗?(端午节)板书:端午
端午节是每年的几月几日?(农历五月初五)今年是在6月23日,马上就要到了。原来我们是来到了端午风俗园啊!包粽子、吃粽子是2011年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一个重要内容。
2.走进端午其他习俗
过渡:随着端午节的临近,2012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即将开幕,如果你就是本届文化节的策划者,你觉得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哪些端午习俗也可以成为2012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活动内容呢?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P30、31的内容,结合你收集的资料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图片)
(1)划龙舟:
a看过赛龙舟吗?说说看。
B课件播放《赛龙舟》视频
c你看到了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想说的?(热闹的龙舟赛带给我们一种竞争、向上的感觉,祈祷着人们的幸福安康。)
(2)▲吃五黄、祛五毒:
①“五黄”是什么?(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膳、雄黄酒)
课件出示,一起来读读。
②谁知道端午吃五黄的目的?(祛五毒、驱邪避灾)
③那么五毒指的是?(课件展示: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一起读。师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老师记得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家里人总会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子四周的石头墙上,听大人们说这样做,那些毒虫子就不会光顾了,还能清洁杀菌呢。
(3)▲挂菖蒲、插艾叶
(图片出示)这就是菖蒲、艾草,能驱蚊、能入药,传说还是驱邪的利器呢。
(4)▲挂丝线
有些地方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小孩的脖颈、手腕或足裸上作为长命缕,希望孩子平安健康。
(5)▲挂香囊、佩戴香包
①看,这就是香囊,(课件出示:有香味、刺绣精美、很漂亮)香包一般由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编制成绳子,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布袋,再绣上各种图案,内填雄黄、檀香、丁香等香料。
引导学生从颜色、图案、闻香等方面挖掘香囊的文化元素。
②那你知道挂香囊的目的又是什么吗?(由于端午节在夏至前后,气温渐高,蚊虫滋生,需要消灭害虫和防治疾病,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人们都喜欢随身挂个小香囊,不但有辟邪去瘟之意,还能点缀装饰。这小小的香囊上,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3、教师:相信,这些饶有趣味的端午习俗肯定会成为2012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习俗背后往往会有段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起源故事,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起源吗?
①纪念人物说
纪念屈原: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学生诉说)
“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与纪念。
纪念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在乍浦还建有纪念伍子胥的水仙庙。
纪念曹娥:据东汉《曹娥碑》记载有端午纪念孝女曹娥之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
屈原的爱国精神、凛然正气,伍子胥的忠心不二;曹娥感天动地的孝,让人们敬佩,而这些历史人物都是最终投身江海里的,所以有了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以此来弘扬民族正气。
②恶月恶日说: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人们在端午吃五黄、挂香囊,插菖蒲、悬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灾,赛龙舟是为了保平安。
③图腾祭祀说:(讲述故事)
说端午节是“龙神的节日”的说法,比“屈原投江”之说,不知早多少年呢!粽子本是给汨罗江里的蛟龙吃的,蛟龙很凶恶。但是如果我们是龙的后代,“虎毒不食子”,再凶恶的东西也不至于残杀自己的骨肉,所以据说早期的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儿子,他们断发纹身,打扮得像龙子。每当端午,就举行图腾祭。现在的赛龙舟、舞龙等活动就是当年图腾的形式之一。
(以上材料来源于互联网,学生讲述时直接连接网络,学生感受真切。)关于端午的习俗、起源,聊了这么多,你现在想说些什么?
4、师小结:看来端午节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每个地方由于过端午的习俗不同,所以端午又有很多的别名:端阳节、团圆节、端五节、拜月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寒食节、诗人节、龙日。
5.相信,趣味横生的风俗、美丽动人的起源故事让端午节熠熠生辉,也相信的今年的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会精彩纷呈。
三、走进其他民风民俗
过渡:过完了端午,让我们在“大观园”里继续前行吧!瞧,这里是什么活动呢?
原来是节庆风俗猜猜猜。请一生读规则。
1.节日风俗猜猜猜:
(课件出示实物、图片、照片、诗词等,学生猜是那个节日的风俗。)
(1)挂春联、吃年夜饭——春节
(2)吃青团、祭祀——清明节
(3)赏菊花、登高——重阳节
(4)吃汤圆、闹花灯——元宵节
(5)吃月饼、赏月——中秋节
(6)称人——立夏
除此之外,每年还有二月二吃撑腰糕,七夕乞巧,七月十三吃糖馄饨,立秋吃交秋瓜等等,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2.具体交流节庆习俗
你了解哪一个节日的风俗呢?请选择一个节日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随机点击课件:(重点拓展元宵节、清明节、春节、重阳节)
(1))春节
春节前后习俗
腊月27,掸烟尘;小年夜洗脚,大年夜吃年夜饭、放爆竹、贴春联、当家圆团、赤糕、拿压岁钱等;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初五迎财神。
随机出示图片
(2)清明节
放风筝祭祀,怀念死去的亲人,纪念先烈,播放《清明》
(3)中秋节
供月赏月、吃月饼眉毛饺等
(4)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
敬老爱老
(5)元宵节:猜灯谜着癞子
出示歌谣《着癞子》
“着癞子,着癞子,田稻好来讨娘子。”
“别家田里出稗草,自家田里出金子。”
“别家田里尽是草,自家田里都是稻。”
盼望一年好开头。
(6)立夏:烧野米饭,称人等
四、全课总结
1、除了节庆风俗之外,还有民居饮食方面的风俗,婚丧寿诞方面的风俗,成长礼仪方面的风俗等等,在短短一节课中我们无法去穷尽它。我们已经得到的这些风俗知识也只是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
2、(配乐小结)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着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永远化不掉的根。
3.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在第二课时中再交流。
板书设计:
民风、民俗大观园
粽子
龙舟端午
„„春节节日习俗
„„„„
教学反思:
为了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也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前组织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观察、体验等途径,直接搜集信息,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但是农村学生所搜集的资料是最贴近生活的,大部分是从老一辈那里得来的,信息有所缺失或出现偏差,因此,互联网上的内容能及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补充学生所需的体验内容。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民风民俗的大量内容较准确地展示,能及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学习引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学习情境。
第二篇:民风民俗大观园
民风民俗大观园
教学目标:
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端午,以这个点为“大观”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进它,深入它。然后从这个点散开去,进一步体会大观。此外,在具体点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堂中能了解、展示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关注是否能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激发持续性的探究欲望。教学难点:
资料的搜集方式要多样(查资料、询问、实地采访等),搜集的资料形式也要多样性(有文字的、有图片的、有声像的),资料的呈现要有效。教学准备:
学生:做一些调查
教师:广泛搜集本地民间风俗的视频、文本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感受风俗
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1.教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面朝老师坐正,嘴角往上翘,露出牙笑一笑。
2.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大多数牙齿已经换下了,换下的乳牙丢哪了?为什么这么做呢?
(学生: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据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
3.教师:原来还有这样的讲究啊!那么你们相信吗?(学生:不相信!)是啊,尽管不信,但是我们还照做不误,那是因为——这个习俗寄予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一、导入、揭题
像这样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课件出示文字:民风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几秒以后在这之上出示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民风民俗还有许许多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起去逛逛吧。(板书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
二、话说端午,走进风俗
1.(课件播放赛龙舟:图片加声音)看到这场面,你想到了哪个传统节日?(学生:端午节)
(板书
端午)
2.那你知道,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吃粽子、划龙舟、挂香囊、插艾叶、吃五黄、挂丝线)(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图片)
评价语:是啊,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五花八门的粽子令人垂涎欲滴;
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香囊能驱邪;艾草能驱蚊;这五黄分别为:一起读读„„ 3.教师:是啊,盛夏端阳,饶富趣味的习俗与各地热烈的庆典活动,把仲夏装点得更璀璨。而欢乐的节庆背后,往往还有一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课前,有的同学搜集了一些资料,现在就请他们把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1:我听说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就是我搜集到的屈原的故事。(课件播放屈原故事)
学生2:我听说端午吃五黄、挂香囊是为了驱邪避灾,赛龙舟是为了保平安。下面大家跟我一起读读这首诗歌吧。(课件出示《开船送瘟诀歌》)
出示《开船送瘟诀歌(吹牛角)》:牛角声声震天响,押送瘟殃开了船。一船划往五岳过,五岳立即让一边。一船划往茅山过,收起野鬼上龙船。一船划往洞庭过,团鳖蟹虾收上船。一船划往云中过,风雪冰雹瘟殃尽上船。所有的瘟殃都收尽,一船开往海龙王。我把殃灾倒下海,从此四季保平安。
学生3:我还知道更古老的传说呢?——说端午是“龙神的节日”。(生讲述故事)说端午节是“龙神的节日”的说法,比“屈原投江”之说,——不知早多少年呢!粽子本是给汨罗江里的蛟龙吃的,蛟龙很凶恶。但是如果我们是龙的后代,“虎毒不食子”,再凶恶的东西也不至于残杀自己的骨肉,所以据说早期的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儿子,他们断发纹身,打扮得像龙子。每当端午,就举行图腾祭。现在的赛龙舟、舞龙等活动就是当年图腾祭的形式之一。
4.师小结:端午节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柯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湖南省汨罗市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课件看录像《我们这样过端午》)
5.每个地方由于过端午的习俗不同,所以端午又有很多的别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快乐对对碰”,看看你能找到几个端午的别名。请同学上来先读出别名再用鼠标点击。
(课件
快乐对对碰)
端阳节、团圆节、端五节、拜月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登高节、天中节、地腊、寒食节、诗人节、龙日。
三、走进其他民风民俗
过渡:光一个端午就蕴藏着如此多的风俗,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其他民风民俗更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接下来让我们去书上汲取我们想知道的知识吧。
1.自学。
师:打开书本,翻到第33面。2.反馈
师:向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 “打春”图片,并岁图片出示文字:人们用麦秸和纸扎成披红戴绿、头插金花的“春神”,鞭打泥塑的“春牛”,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板书:立春)评价: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人们播种希望的季节。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立春的习俗也发生了改变,现在我们家乡在立春时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不能吵架、不能理发、不能打碎东西等)
其他省市的同学也来说一说。
师:除了了解了“立春”的习俗,还有什么收获?(生:春节“舞龙灯”)
(板书:舞龙灯)
是啊,舞龙灯的场面可热闹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课件播放视频——舞龙灯)师:还有吗?(生讲述“守岁”习俗)
(板书:守岁)
评价:守岁之俗既是人们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又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盼之意。
3.师过渡:看来我们六(3)班同学个个是读书高手,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从教科书中收获了这么多,下面再让柯老师考考你们在课外知识的获取中,是不是会更棒!
请根据图片给出的民风民俗信息,来猜猜这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出示各个传统节日(课件)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1)春节
(2)元宵
(3)清明(4)端午(5)中秋(6)重阳
四、全课总结
师: 其实,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又有很多种风俗,那除了节庆风俗之外,还有民居饮食方面的风俗,婚丧寿诞方面的风俗等等,在短短一节课中我们无法去穷尽它。我们已经得到的这些风俗知识也只是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五、课外延伸
师:那么你可以用哪些方式去搜集你想要的资料呢?(指名说)
实地调查、上网查阅、阅读书籍、访问家长。(课件出示方法)
师:把你喜欢的搜集资料的方式写在书上第34面上,可以是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也可以是自己现在想到的。
用这些方法去搜集一下资料吧,下节课中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民风民俗大观
端 午 立 春 舞龙灯 守 岁
第三篇: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交流讨论,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有效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难点: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法:
讲解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分析法启发法等。学法:
讨论法、交流合作法、对话法、调查访问法等。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节日猜想
1.知道《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吗?《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是眼花缭乱,什么都是那样新鲜有趣!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大观园里逛一逛。不过我们今天逛的可不是贾府,而是民风、民俗大观园。(板书课题)2.让我们赶紧到园子里逛一逛吧!
3.噢,他们原来在玩猜诗歌说习俗的游戏,(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猜出来的都是些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可真多呀!那今天咱们就先去节日园看一看。
二、节日探秘
(一)端午节
1.你们看,前面就是"节日民俗园",里面的人可真多,那边锣鼓喧天,在干吗呢?但进去得买票,这个票也真奇怪,你要猜出门上的对联写的是什么节日,我们才能走进去。谁能回答?我们大家进去就靠你了!(㈡ ⒈看到对联,你想这是什么节日,锣鼓声响是在干什么呢? ⒉提到端午,你脑海里会想到什么?
⒊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播放视频《端午节由来》“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为人们一直传诵与纪念。(教师播放“话说屈原”)
⒋对于“端午”你还有哪些了解?请大家读课本30—31页的内容。学生汇报。适时出示资料。
5、儿歌小结: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二)话“立春”
(1)(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学生齐读后说说二十四节气有哪些?(2)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在秦汉间完全确立,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立春的定义吗? 学生自由说
(3)在民间,很多地区会在“立春”时开展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你知道吗?学生自由说(教师播放“立春民俗活动”)
(4)学生自由讲述对二十四节气中其他节气及其民风、民俗活动的了解。3.赶“集市”(1)(教师播放“赶集”)有赶集经历的学生讲述赶集时的见闻和感受。(2)教师播放赶“集市”)学生了解赶集是我国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4 中秋节
聊着聊着,逛着逛着,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一轮圆月升上天空,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你们准备怎么过?(1)吃月饼
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习俗,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之意”。师:邀上三五知己,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着月饼,聊聊家常,多温馨啊!(2)赏月
师: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一块月饼,一杯清茶,一地菊花,一轮明月,真惬意啊!
如今,我们仍在传承着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享受着这份与家人团圆的温情。
(板书:华夏多民风习俗各不同)
3、我们班有谁的亲人在外地或在国外的?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捎去你的祝福?你想对他们都说些什么?
4、思念之情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是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人民同样也割舍不了中秋情结。他们除了以诗、电话、写信的方式诉说着思乡情外,台湾人民还在清明、中秋、端午、春节这些大型的传统节日里,专程来到我们中国大陆,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让我们一起在绵绵的思乡曲中,动情地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时,你就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你就是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6、这一千古名句道尽了人们无尽的相思,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有华人的地方,身上总是烙着那份挥之不去的民族传统情结,不管相隔多远,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紧紧相连。(板书:文化传真情)
三、节日畅想
1、儿歌小结:今天大家了解了许多的节日习俗,老师也把自己小时候的一首节日歌谣送给大家。(出示歌谣)
2、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只是“民风民俗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并成为法定假日。但是我们还需要在生活中继续去了解她,继承她,因为,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出示)
2布置作业:了解家乡的其他传统习俗。板书设计:
华夏多民风习俗各不同 节日大观园 文化传真情
民风民俗大观园
第四篇: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一、谈话引入
1知道《红楼梦》里有座大观园吗?《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觉得什么都是那样新鲜,那样有趣。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大观园里逛一逛。(板书:大观园)不过我们今天逛的可不是贾府,而是民风、民俗大观园。(板书:民风、民俗)
2让我们赶紧到园里去逛一逛吧。那边怎么围着那么多人,哦,原来在猜灯谜,你们想猜吗?就让我们走进“我猜、我猜,我猜猜”,请听游戏规则:根据我给出的画面或文字的提示,猜猜这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
3出示各个传统节日
(1)春节:
你怎么猜出来的?(帖春联、放鞭炮)
师:看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特有的习俗。(板书:习俗各不同)
(2)拦街福:
师:知道拦街福吗?参加过吗?能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说给大家听吗?
出示图片资料
二、端午节
1、咱们继续往园里逛,那边锣鼓喧天,在干吗呢?(课件出示)看到划龙舟,你想到什么?那除了划龙舟外,一提到“端午”,你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什么?——粽子。
2、对,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么,你知不知道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生说屈原的故事)
3“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为人们一直传诵与纪念。(板书:由来藏故事)
3、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
看来端午节还挺有意思的,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徐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江南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看录像)
5、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6、但是前阵子,老师在网上却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课件出示,学生读)
师: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聊一聊你的想法)
生: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他国家却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
师:作为炎黄子孙,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现状,心里肯定会有所触动,甚至感到震撼。
生: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
师:韩国申“遗”成功,为渐渐淡忘传统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生:我们应该把传统保留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师:端午节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三、中秋节
聊着聊着,逛着逛着,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一轮圆月升上天空,不禁让我想到了国庆放假期间过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今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1)吃月饼
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习俗,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之意”。
师:邀上三五知己,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着月饼,聊聊家常,多温馨啊!
(2)赏月
师: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真是“人月两团圆”!
师:一块月饼,一杯清茶,一地菊花,一轮明月,真惬意啊!
2、吃月饼活动:我们仍在传承着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享受着这份与家人团圆的温情。徐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奶奶给我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就让我们一边听着悠扬的乐曲,一边吃着月饼,来听“嫦娥奔月”的故事。(课件出示)
3、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对中秋也情有独钟,他们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着月饼,望着皎洁的圆月,对酒当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诗篇,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无不道尽了人们对家乡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无尽相思。
4、我们班有谁的亲人在外地或在国外的?你们都用什么方式捎去你的祝福?你对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5思念之情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是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人民同样也割舍不了中秋情结。你瞧,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台湾诗人的诗
6、小结除了以诗、电话、写信的方式诉说着思乡情外,台湾人民还在清明、中秋、端午、春节这些大型的传统节日里,专程包机来到我们中国大陆,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狭长的海峡,隔断的是脚下的路,却隔不断心中的殷殷深情。让我们一起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动情地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板书:文化传真情)
此时,你就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时,你就是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7、这一千古名句道尽了人们无尽的相思,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有华人的地方,身上总是烙着那份挥之不去的民族传统情结,不管相隔多远,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紧紧相连。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但还只是“民风民俗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由此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深厚与广博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生读)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着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永远化不掉的根。
第五篇: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王芳)
风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读准“磨坊、垂头丧气”等字音,会写12个生字。理解“精心、依然、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情意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重点难点: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谁还能背诵?指名读,全班齐读。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关于风筝,你课前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
4、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风筝,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浏览完毕提示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
5、师:风筝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写的文章——《风筝》。板书课题,齐读
说明:从背诵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用“○”圈出生字词,看清字形,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师随机纠正读音。
憧憬 凌空飞起 翩翩飞舞 依然 歇不下来 嘣地断了 田埂 垂头丧气 大惊失色 倏地 水 磨 坊 半沉半浮
重点指导:丧:平舌音 磨坊 去掉拼音全班齐读。(2)课件出示:你能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
1、山东潍坊(fāng fáng)是著名的风筝之都。
2、那是我们村的水磨(mó mò)坊(fāng fáng)。
3、磨(mó mò)刀不误砍柴工。
(3)小组合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形难记?小组内交流学习。师巡视指导
精 希 却 依 拼命 奔 村 抖 丧 磨坊 课件出示小提示:
识字的方法: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形近字识字法、编顺口溜等。指名汇报识字情况,生字组词,读词语卡片。(4)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词语难理解?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利用换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精心”“憧憬”“依然”。
说明:老师布置的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反馈检查时也要紧扣预习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自学能力。
三、再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快速地标好自然段。再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同桌讨论: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四、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开书40页,仔细看田字格,你认为哪些字难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丧”字不要多加一撇,“却”字右边不要写成了双耳 “磨”字是半包围结构,撇要写得长些,里面要写得紧凑。学生在田字格的本子上把难写的字写两遍。
五、总结
今天大家运用了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真棒!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会更轻松愉快。那这篇文章中孩子们是怎样做风筝的,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动作、心情怎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