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管理史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教育管理史》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儒家适度求中的管理思想。
2.简述元代官学体系中对教师的管理。
3.书院有哪些主要的教学方法?
4.宋代科举中,为防范考生作弊采取了哪些措施?
5.简述“六三三”学制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汉代的文教政策为何从“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试论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篇:中国教育管理史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教育管理史》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儒家适度求中的管理思想。
儒家的管理思想在方法论上,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过与不及”是孔子教育弟子提出来的观点,他认为过和不及都不好,应当适度,他称之为“中”。这个“中”,不是机械的“平均”、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中”。它要求管理者善于因地、因人、因事而宜。一个好的管理措施,不能因变制宜,是不行的。
儒家关于适度求中的管理思想,体现在提高领导者的修养、处事和待人等方面。
管理者要养成有度的修养。孔子曾经指出,应当“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此谓“五美”即五项美德。这五项美德,都有一个“度”的要求:惠(即给下属以实惠)不能转化成耗费,这里所说的“不费”就是“惠”实施时的“度”。过了这个度就是白费,施惠必须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利人之所需,才不会“费”。其他四项美德也是同样。都有个度,有度的修养,才能是有效的修养。
管理者要有全局思想。管理者面对的往往是利益相左的人群,稍有不慎,就会顾此失彼。儒家要求管理者注意兼顾各种力量,并提出了所谓的管理“九经”:将领导者的自我修身与依靠贤良治国相结合;将敬重“大臣”与关怀“群臣”相结合;将体恤朝廷的命臣与“子庶民”相结合等等,体现了管理者兼顾各方利益的管理思想。
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孔子历来主张辩证地看人,既应了解人之长,也应了解人之短;既应了解人长中之短,又应了解人短中之长。只有这样才能教人和用人。孔子还认为“知己”与“知人”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不足,才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帮助他人改正错误和缺点。
2、简述元代官学体系中对教师的管理。
元代对教师的任职资格、选拔途径、编制、晋升考试、物质待遇、管理机构等,都有较完备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为其汉化战略和政治统治服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包括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两个方面,中央官学的教师有的是以平民之身被朝廷直接征召任命而来,有的从国子监学的生徒中推选贡举或经过严格考核选拔上来,地方官学来源更加
多元化,各级官学任免权在政府。元代对教师的管理非常严格,有较完备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存在着较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但在教师任用方面种族歧视色彩较淡。
3.书院有哪些主要的教学方法?
(1)高足弟子代教的方法。书院是以一个大师教诲一群学生为主要形式。这一群学生的人数多寡不等,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乃至上千人。一个大师要分别面授,分别质疑问难,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初入门的弟子,只能先跟高足弟子学习,等到一定时候,才能受到大师的亲自接见。
(2)自学为主的方法。大师也要经常面向众学生讲课,但这种讲授不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而是提纲挈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大师讲授,只是每次选取一点着重发挥,均属于启发性的讲法。至于质疑问难,更是随学生的钻研体会程度,有的作明白解答,有的只略加启示让学生自己去领会,不千篇一律。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钻研、体会,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随时给予指导。
(3)讲授的方法。书院的讲授分三种:一是学术传授的讲课,二是讲会,三是宣传教化式的讲演。第一种讲授在书院内进行,目的在于阐发儒经所包含的意义,或学派的要领。第二种是开讲会。即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不同学派相互辩论。以使书院的教学和社会上的学术活动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第三种是宣教式的讲演。所讲人不限于本书院的学生。目的在于帮助封建统治者训化官民。
(4)互相讨论或争辩的方法。这种教学和学习方法在书院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讨论和辩论分两种:一种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或者是在同学间随时进行的;另一种是书院之间不同学派展开的争论。正是这种作风促进了古代学术的发展。
4.宋代科举制中,为防范考生作弊采取了那些措施?
(1)实行“别头试”制度,以防止权贵干扰,考官徇私,师生结党。(2)建立“锁院”制度。规定知贡举官一旦接到简任诏书,要“径赴贡院”与外界隔离,躲避亲戚朋友的请求和行贿之举。(3)实行誉录弥封制度,排除权贵及其他非常关系对科举取士的直接干扰,为科场上的“平等竞争”提供了重要保证。(4)实行严格的搜身法规。考试之际考生不能将任何参考资料带入考场,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5.简述“六三三”学制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新学制明确规定了“6·3·3·4”制的普通学校制度,即小学6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并有与之平行的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4—6年。
学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打破了以往学习日本学制的传统,从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向美国学习。其次,学制的制定不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它的制定充分地吸收了教育工作者与教育专家的意见。再次,学制的制定酝酿时期长,长达七年之久,实施时间长,影响也最大。当然,壬戌学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实用主义的教育影响缺乏辩证分析的态度,学制中某些方面的设置过于理想化等等。
意义:这一学制的制定对于我国教育立法的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首先是在教育立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分析与评价外来文化影响。其次,充分地吸收教育领域中工作人员尤其是专家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教育立法工作步入科学化与正规化的轨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汉代的文教政策为何从“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百废俱兴,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之后,秦王朝又采取了一个新的文教政策——“罢黜百家,尊儒术”。文教政策为何有这样的转变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西汉初期实施封建分封的制度,政治上出现七国之乱,平息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制度,需要建立相应的上层建筑为其服务。道家“无为”的思想偏于消极,已不能适应当时的政治要求,而需要一套强化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理论和文教政策,于是经过改造的儒家登上了政治舞台。
其次,选才出现断层。汉初由于战争连年,兵荒马乱,学校不兴,士子读书的机会颇难。在选举人才上在文帝时已出现“万家之县,云无应令”的局面,武帝时也有“阖郡不荐一人”的窘境,所以选才备用的问题上遇到许多困难,而由政府主办教育,造就人才,是摆脱人才枯竭的主要方法,于是改变传统“养士”策略而走向兴学的道路。
第三,吏治腐败。汉初官吏的来源,多数是世袭的和捐资纳官,少数是选拔的,致使吏治腐败,文帝时就有“暴虐百姓,与奸为市”的情况,到武帝时情况更加严重,这也迫使统治者急需改变选择官吏的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2.试论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
历史意义:大学院和大学区制虽然使教育行政相对独立,但它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设想,然而它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有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活动规律,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考察,它对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确起决定性作用,这就使它具备某种超越政治的意义。相对于中国传统中的“教育与政治”、“士与官僚’”的封闭体系而言,这种尝试无疑是对专制政治枷锁的一次抗争。它表明教育理论界要求社会,特别是政治社会应充分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教育应获得自主健康的发展权利。即使就政治而言,这一尝试对国民党的教育专制,对蒋介石的独裁本性,也是一种忤逆或挑战。
局限:当然,无可讳言的是,蔡元培倡导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的色彩。教育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独立发展的,教育与政治是不可能脱离的,教育要想单独靠自身得以发展,也是符合社会实际的。因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昙花一现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篇:《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
《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B)。
A·汉代太常寺B·北齐国子寺C·隋代国子监D·唐代国子监
2·宋代科举考试的步骤是(D)。
A·州县试—省试B·州县试—省试—殿试
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3·规定奖励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学制是(A)。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4·规定中学教育应承担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的学制是(C)。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 5·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清国子监一度实行过(B)制度。
A·历事B·实习C·见习D·试用
6·书院官学化的要害是封建统治者意欲削弱和改变书院(B)的性质。
A·独立B·自由讲学C·占山为王D·教育 7·洋务学堂在教学中采取(A)两级管理的措施。
A·打基础、求专门B·中学、大学
C·专科、本科D·试读、正式 8·五四时期对学生成绩的考查以学科为单位的考核制度称作(A)。
A·选科制B·学科制C·学分制D·分科制 9·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教育应促使受教育者的(A)能获得健康发展。A·个性B·法治观念C·道德D·智力 10·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国家教育机制应该有利于促进教育向(B)的方向发展。A·官僚化B·生活化、大众化C·神圣化D·贵族化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学在官府:即学校皆由官府所设,教育机构与政府机构合而为一,并且“以吏为师”,官学中的教师都是朝廷命官。
2.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强调在教育中不要过多地强力施加教育政令,而应遵循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身心健康的规律,顺乎自然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管理思。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要评价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历史意义。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独尊儒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加
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文教政策,是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完全否定,将文化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地位。其二,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总之,汉代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符合新兴的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要求,因为不仅为两汉所沿用,以后历代,也只是在此上作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没什么根本性的大变动。所以说,汉代“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文教政策,堪称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政策,对封建教育起了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2.《学记》对教学过程本质的阐述具有什么意义? 《学记》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过程的完成是师生双方共同提高的结果。这样,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很有意义的。
3.简述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提出必须开设适应中国具体社会实际的实用课程。第一,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第二,课程改革要面向职业。第三,课程改革要注重开设鼓动平民精神的课程。第四,推行手脑并重、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
4.科举制度取代选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科举制度较这选举制度,轻门第,重才学;在衡量人才优劣上有一个统一而较为客观的标准,为庶族地主奋发上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试论“壬寅癸卯学制”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章程拟定出一个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普通教育系统,学习有固定年限和入学年龄限制,各级学校之间相互衔接。第二,设置了专门教育——各级实业学堂,以培养农、工、商等发展近代工业所需要的人才。第三,在学科和课程设置上,确立了包括文、理、体、美等为近代学校所必设之常科。第四,有时法学校培养狮子,学生按程度编班,实行班级授课制,这些制度都是传统教育体制所不具有的。这些新因素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具有什么启示意义?
注重校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立良好的教育导向
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读书与修身的结合,加强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B)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D·汉
2·唐代科举考试的步骤是()。
A·州县试—省试B·州县试—省试—殿试
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3·癸卯学制规定的中小学课程中居首位的课程是()。
A·国文科B·读经讲经科C·修身科D·算术科。4·1922年学制将中小学系统的修业年限规定为()。
A·九·四B·七·四C·五·四D·六·三·三 5·宋代太学的“三舍法”将()机制引入教学管理中,有利于强化教学管理的控制能力。A·保护B·保送C·竞争D·升学 6·维新学堂的课程设置贯穿了()的精神。
A·空疏无用B·经世致用C·维护传统D·学习西方 7·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将各科学习内容分解成每月作业大纲,由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的教学制度称作()。
A·分团教学法B·道尔顿制C·设计教学法D·自学辅导法 8·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所推崇的管理原则是()。A·因人情,反民性B·以法为教C·齐之以礼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9.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和促成人的()的养成。A.智力B.体力C.服从心D.独立人格 10.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公民教育应以()为根本精神。A.公民道德B.社会公德C.集体主义D.国家主义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察举制:察举亦称荐举,使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察举制度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
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予不同官职的选官制度。其选举科目
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察举制对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有利于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的发展。
2.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指提倡教育平等,保障平民受教育权利,以期推行教育普及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管理思潮。这一教育管理思潮意欲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机制,以打破少数人独占教育的权利,在全国推行“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与平等思想的”平民教育。平民主义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大教
育,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管理观是现代的大教育管理观。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古代官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的支撑点是封建国家的教育目标。第二,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古代官学教学管理的发展却是朝着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方向运作的。第三、中
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以考试为杠杆。第四,中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在随着其制度的不断完善的同时,其民
主性因素也不断丧失。
2.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特点:A·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B·以维护整体利益为施教的出发点
C·以道德政治化来强化国家意志
3.简述1922年学制的特点:
1、结合中国实际,学制富有弹性。
2、儿童年龄分期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标准。
3、增加职业教育,打破中国传统教育重学不重座、用脑不用手的传统。
4、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照顾儿童的心理差异。
4.简述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重” 基本方针,五育即世界观教育、美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军国民主义教育。他主张人们首先要有健全的体魄,以加强体育,所以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是关于生产知识技能的教育,可使受教育者获得维持生计的本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至于公民道德教育,他主张贯之以“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他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他主张实施世界观教育,使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不迷恋,不厌弃,对于实体世界具有渴望追求的向往。他还认为只有美育才能陶冶人的情感,纯洁人的志趣和品格,消除人我之见和利己损人的观念。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评价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所提出的教育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它否定了人性的社会属性,逃避了人对社会所应有的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沼。它反对教育遵循人为的社会原则,实质上是不承认教育作为社会现象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这些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道家的教育主张是想解决统治阶级教育原则与人的个性发展所形成的矛盾与冲突。并试图以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的本质,表达了一种要求教育按自身规律来发展的朦胧意向。这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道家教育主张中所含有的非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建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教育发展的规律。这对于丰富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经验对今天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是很有特色的。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管自己。其做法主
要有两点。其一,在学生中实行学长制;就是启用优秀学生为学长,在学生中负指导之责,并分工管理一项工作。这一点对现在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班级中选优秀学生作班长,负责协助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及各科的科代表等,都各负其责,即使老师有事耽误一点时间,班上的教学活动也能照常进行。其二,在万木草堂中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这在当时是一项十分有见地的管理思想。人文环境的建设,就是要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学校及班级的凝聚力。这在现阶段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管理思想。例如,在校园设有德育长廊,文化长廊等,每星期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每天在校门进行“养成教育小天使”值日,杜绝闲杂人员、仪表不整齐的学生及乱丢杂物的学生入内,这种人文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明清在中央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称作()。
A·殿试B·省试C·会试D·乡试
2·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A·1902年B·1904年C·1905年D·1906年。
3·清末各省管理地方教育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教育部B·学部C·提学使司D·劝学所。4·将中学阶段分为初、高两级是自()学制开始的。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 5·为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书院盛行()制度。
A·自学B·讲会C·上课D·读书
6·古代官学的教学管理借为()制度服务而适应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
A·专制B·政治C·统治D·选士 7·洋务学堂的课程体系贯穿着()的方针。
A·中西并重B·固守中学C·中体西用D·全盘西化 8·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修学校规定的科目的制度称作()。
A·选科制B·学科制C·学分制D·分科制 9·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反映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管理方式。A·刚性B·硬性C·弹性D·软性。10·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教育方针应贯彻()的原则。A·个性发展B·和谐发展C·国家至上D·健全人格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山长负责制:中国古代书院的管理制度。山长既是书院的主持人,又是书院的主讲人。也就是说,书院的组织管理和主要教学工作都由山长负责。其职责主要是主持讲学,领导著书立说和整理考证经籍,组织讲学活动,总管购置图书、学田经费支度等院务。山长负责制的施行有利于强化书院的教育功能。
2.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指以教育为国家之工具,遵循国家至上之原则,通过国家观念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以造就共同理想之国民的教育管理思潮。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是什么
答: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有二:其一,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及组织作为文化的产
物都生存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其二,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
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只有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
导向。
2. 古代官学的管理权限具有什么特点?
答:①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官学管理的主权在朝廷。官学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乃至教师的任免考核、招生数额等都由朝廷一手掌握。②无论朝代任何变化,中国古代官学在本质上
没有获得独立实体的身份。③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朝廷的既定方针而实现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官学管理体制只能适应封闭而单一的国家教育管理体制。
3. 简述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学校管理的主张
4.简述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重” 基本方针,五育即世
界观教育、美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军国民主义教育。他主张人们首先要有健全的体魄,《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C)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封建社会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是在()代。
A·汉代B·魏晋南北朝C·隋代D·唐代
2·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是()。
A·州县试—省试B·州县试—省试—殿试
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3·清末设立的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的名称是()。
A·教育部B·学部C·提学使司D·劝学所。4·富有弹性是()学制的显著特色之一。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 5·清朝统治者为促使书院官学化,将书院教育纳入()的轨道。
A·科举B·官府C·官学D·统治 6·洋务学堂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的特质。
A·新旧兼顾B·封建性C·西化D·资本主义 7·五四时期中学设置职业科,主要是为学生()作准备。
A·就业B·留学C·升学D·复读8·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教育应促使受教育者的()能获得健康发展。A·个性B·法治观念C·道德D·智力 9.蔡元培认为新教育方针的制订应站在()的立场,帮助其养成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A.国家B.国民C.臣民D.集体 10·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要真正使教育社会化平民化,教育发展的重点应在()。A·城市B·大学C·乡村D·妇女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分团教学法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有利于强化教育功能?
2.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3.简要评价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的时代特色。
4.简述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课程改革的主张。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革命根据地干部学校把作风建设置于管理的核心地位对今天的学校管理具有什么启示?
2.如何评价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E)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张之洞全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著作是()。
A.《天演论》B.《校邠庐抗议》C.《劝学篇》D.《孔子改制考》
2·清末在各府、州、县设置的教育管理机构是()。
A·教育部B·学部C·提学使司D·劝学所。
3·唐代在中央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称作()。
A·殿试B·省试C·会试D·乡试
4·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为主。
A·自学B·讲会C·上课D·读书
5·明清朝廷考核教师的一个标准是将其工作成绩与学生的()考试效果挂起钩来。A·学年B·学期C·科举D·每月
6·维新学堂规定学生读书必须将学习心得作()。
A·札记B·论文C·试卷D·著作
7·五四时期将中学教育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两级的管理制度称作()。A·选科制B·学科制C·学分制D·分科制
8·为服从战争需要,革命根据地的各类教育以()教育为重。
A·儿童教育B·成人教育C·义务教育D·干部教育 以加强体育,所以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是关于生产知识技能的教育,可使受教育者获得维持生计的本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至于公民道德教育,他主张贯之以“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他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他主张实施世界观教育,使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不迷恋,不厌弃,对于实体世界具有渴望追求的向往。他还认为只有美育才能陶冶人的情感,纯洁人的志趣和品格,消除人我之见和利己损人的观念。4. 简述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人才管理观。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的理论特点。3. 试论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D)
9·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反映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管理方式。A·刚性B·硬性C·弹性D·软性。10.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教育管理体制应以()为依归。A.师生利益B.国家利益C.学生成长D.教育进步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设计教学法
2.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记》认为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2.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向具有什么意义? 3.简述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特点
4.简述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考试在中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中的正反作用的借鉴意义。2.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管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如何评价?
第四篇:中国教育管理史(知识点)(共)
教育管理:对教育进行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夏朝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序”“校”
商代有学,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大学的国家之一。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系统。P3
学在官府:学术官府,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主要表现是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学校与官府合一)。
奴隶制度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西周最为完善,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包括礼乐射艺书数,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备,也因此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建立了“现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
稷下学宫:原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是官办的属于官学性质,但是学宫的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在内容和管理上看,是私学的集合体。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弟子职》是最早的学生守则,要求1,学生要虚心求教尊敬老师;2,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松而不散自由有序的管理为后世高等学府管理的典范。
秦始皇“文教政策”: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土、行教化美习俗;重选举以选贤。汉代官学与私学并举P24.太学管理(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教学管理。地方教育: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官吏,同时为朝廷和太学输送优秀学生;推行地方叫化。私学: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精研习。汉代察举制: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策问: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对策答者对市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
魏晋南北朝: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举;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置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发展私学和家庭教育。九品中正进士制度(九品官人法):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9个等级,然后逐级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中正的条件: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隋唐时期:重振儒术、兼容佛道。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科举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发展的结果。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标准是《五经正义》;方法是贴经、墨义、对策、诗赋。
南北宋时期:兴文教、儒佛道三教并用。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的核心):“明体达用”是教育宗旨和成才标准;实质是“学以致用”。分斋指“经义”“治世”二斋。经义斋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学生有较高的学术和道德修养,可负担朝廷政法刑教等政务。三舍
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公试成绩一二等者,参考簿籍记录的平时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升舍考试,称为“舍试”;择优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成绩分三等:上等直接授官,享受进士待遇。中等免除省试但要参加殿试。下等免解试,参加省试。书院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修书藏书的机构,专门进行教育学术活动的书院最早出现在民间。宋著名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
元代:书院的大发展。书院管理官学化的表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为天下书院的示范和向导;掌握书院领导权;加强对书院经费的管理;加强对书院招生、考试、学生出炉的管理。
清明时期文教政策:尊孔崇儒、推崇理学;网罗人士、禁锢思想。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乡试—会试—殿试。最大特点是八股文取士。明代最为著名的是东林书院;清代以漳南书院、诂经精舍、雪海堂最为出名。
晚清文教政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制:学校教育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新式学堂(洋务派创办):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等。癸卯学制中国第一个颁行全国的近代学制——分为直系(普通教育)和旁系(实业和师范教育)。1905年,清王朝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
民国初年1912年,颁布教育部官制。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共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组成,校长为议长,随时召开会议,处理个学科之废置、讲座的种类、大学内部规则及教育总长及大学校长咨询事件等。教授会:由各科分设,以教授为会员,学长为会长,可随时召集会议,负责规划学科课程、审定申请学位合格与否及教育总长、校长咨询事件等。
20年代,我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建成了自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县教育局这样一个完整的体制----标志近代行政教育体制的建成。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内容:包括学制的标准、学校系统、附则和课程标准四个方面。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独立运动:针对反动的封建军阀克扣教育经费、破坏教育事业和帝国主义列强推行奴化教育而兴起的。内容:要求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教育行政独立;要求教育思想内容独立。大学院: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行政机构组成,其中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大学院,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大学区。党化教育学校学生需集体加入国民党。《党化教育大纲》提出以训练党员的要求来训练学生,以国民党的纪律为学校的纪律,用管党的方法来管理教育。党化教育废除后,推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推行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1928年苏区成立教育部(苏区最早的教育行政机构)
第五篇:张曙光 张弛:60年来中国教育的折腾史
张曙光 张弛:60年来中国教育的折腾史 教育资讯搜狐教育2014-08-13 08:50
本季度正是一年一度高考、中考、小升初的时候,教育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借此我们想讨论一下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问题。人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关系到目前的改革转型,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1,教育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邓小平当年曾说,教育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是重灾区。此论不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也有进步。比如,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据教育部的统计,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305.86万人,其中,72.83%的人已经学成回国发展。而且留学生呈年青化的趋势,从成人、大学生向中小学生发展。再如,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现在每年有900多万高考生,7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还有,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甚至有些过度排场和富丽堂皇。但是,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失误也很明显,甚至相当严重。这也许是目前最大的共识。其乱象和败象已经显现,翻开报纸,也可以看到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例。
——中小学划分学区,就近上学,但择校仍然是金钱开路。按照学校的知名度,十万八万甚至更多。
——高考作弊时有发生,枪手代考也相当突出,甚至学生、家长、老师合谋,网上也公开招揽生意。
——高考加分问题不小,照顾和特长变成了特权。体育加分,足球4万,游泳8万,给了负责裁判和比赛程序的人。另外,报名办证先得交钱,5万一个。有的穿上队服,照个合影,有的做做样子,测试一下,裁判帮忙就过了。——高校为了经济利益,都办有MBA、EMBA,本来面对的是工商界人士,现在“一半是政界人士”。北大招生办的于老师说,“学费66.8万,党政领导干部行政级别需正处级以上”,而局级以上需要79.8万。很多是“官员请客,企
业买单”。一些动辄数十万元学费的培训班,已经畸变成官员打造人脉圈的“名利场”和“资源聚集地”教授、院士也可以用钱来买。
——高校命案不断,很多学校每年都有因为学业压力、情感失恋、琐事纷争而跳楼、上吊,甚至动刀杀人。至于大学生犯罪,像药家鑫、马加爵等,就不用说了。
总之,教育危机,社会危机已经摆在面前。
2,教育失误的原因
首先,我们的教育完全功利化了,可以说是功利主义横行肆虐,包括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当年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它的着眼点,不是在培养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充满爱心的人,而是在技能上和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机器,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为了找一份能够搛大钱的好工作。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直到今天,这一方针不仅没有受到质疑和批判,反而在继续贯彻实行,而且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公开、越来越严重,以至在坚持政治挂帅的同时,又来了个分数挂帅。教育尚未摆脱政治的控制,又落入了金钱的奴役之中。
其次,我们的教育思想专制主义盛行。思想专制主义通过高考的指挥棒,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人格没有了,不会思想了,不辨是非,不分香臭,只会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阶级斗争教育使学生丧失了同情心和宽容精神,对他人、他国的灾难幸灾乐祸,拍手称快,不仅不把敌人当人,而且把自己的同学、朋友、师长,甚至父母当仇人、当敌人。因此,教育思想的专制主义,实际上是奴化教育、蠢化教育、毒化教育。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习题的奴隶,老师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教辅书的奴隶,甚至出版商的奴隶。老师、家长都受到思想专制主义的残害。
再次,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程式化和知识化。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的鲜活的人,应当是一桩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身心愉悦的事情,但
是我们的教育有一套周密的训练体系,一套标准答案,一套规定动作,教育变成了流水线,变成了养鸡场。中小学生天天做习题,训练的是解题的技巧。大学生为了学分,除了专业课以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没有时间读书,特别是读原著和读经典。一切教育活动都技术化了、规范化了,都有量化指标,课堂教学有一套模式程式,连各个部分教学的时间分配也有规定。评职称要看论文数量,字数多少,哪一级刊物发表。教学评估也都有一套打分的指标体系。3,教育不能再折腾了
教育是百年大计,需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但是,60多年来,教育的折腾不断,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上的折腾少了,但教育的折腾还在继续。以大学教育为例,回顾一下教育折腾的历史,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教育折腾的开始,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调整,肢解了民国留下来的高等教育,保留了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撤消了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取缔了包括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震旦大学在内的24所教会津贴的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了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导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1958年秋天的23500所,没有办学条件,没有师资,没有生源,学校数量的大跃进变成了教学质量的大倒退。
——1958-1976年的高考不宜录录取政策。从1958年起开始对高校学生进行政审,分为四类:1,可录取机密专业;2,可录取一般专业;3,降格录取;4,不宜录取。出身地主富农、资本家家庭的,家长被划为右派的,有海外关系、社会关系复杂的学生,基本上不宜录取或降格录取,遂使教育不公平合法化。——十年文革,学校停止招生,先是批判斗争老师,后是打派仗,甚至动枪炮,大批青年上山下乡,高等教育受到全面摧残。很多工农兵大学生只有小学生的水平。
——1990年代的高校大合并。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高等教育恢复正常,但是在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利起了一股合校风,一千多所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被强制合并成412所高校。不仅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效率低下,而且失去历史特色,丢掉专业优势,百校一面。
——高校扩招和建大学城。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拉动内需,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42%,2000年再增加35%,2004年在校生800万,第二年增加一倍,达1600万。大学生扩招,研究生也扩招,现在是博士、硕士满街走。随着扩招而来的是各地都建大学城,圈占农田不说,造成的浪费也不论,校区远离城市,教授住在城里,没有高校的传统气息,没有城市的文化氛围,只有几座空旷的大楼,简直是一座孤岛,甚至是一座鬼城。
从以上折腾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是教育家办教育,而是官员办教育,权力代替教育规律,维稳代替了人的培养,学校没有独立地位,教授起不了决定作用,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教育改革不是小改小革,而是教育理念的根本变化,教育是为了人,要以人为本,让人快乐、让人自由、让人性升华,让人格完善。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张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