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院新校区校园网络工程总体规划方案
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校园网络工程总体规划方案
目录
一、方案总述
1.1、新校区概述
1.2、校园网工程建设总目标
1.3、规划指导思想
二、方案概要及特点
2.1、计算机网络系统
2.1.1、方案概要
2.1.2、方案特点
2.2、弱电基础设施
2.2.1、综合布线系统
2.2.2、电话通信系统
2.2.3、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
2.2.4、校园广播系统
2.2.5、多媒体教学系统
2.2.6、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2.2.7、弱电机房系统
2.2.8、大屏幕电子公告屏、触摸屏
2.3、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
2.3.1、总体应用框架 2.3.2、统一用户认证平台 2.3.3、数据管理平台 2.3.4、业务构造平台
2.3.5、综合信息门户平台
2.3.6、教学资源中心
2.3.7、校园一卡通系统
2.3.8、其它应用系统一、方案总述
1.1、新校区概述
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用地面积1414.37亩,包括行政办公大楼群、图文信息楼群、教学楼群、实验科研楼群等建筑,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的大学园区。
1.2、校园网工程建设总目标
随着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行,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在教育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均面临变革,信息化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变革趋势之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而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在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中应推动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建设目标是将新校区建设成为一个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水平的智能化、数字化校园,从而为我校的教育信息化
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其它高校调研情况和实践经验,本方案提出是新校区的校园网工程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
新校区按1.5万名学生规模设计,校园网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充分体现21世纪高等学校校园建设水平,实现以下建设总体目标:
1)建设数字化新校园,为学校下属系部、教学和科研部门、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通信环境。
2)实现集中式数据存储,实现在网络系统上的高速互连互通,及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高度共享。
3)为新校园创造安全、高效、便捷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
4)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过程的一个步骤,为促进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1.3、规划指导思想
1.3.1、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高起点规划新校园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高起点规划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使新校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高校中的先进水平。
校园网络系统拟采用以星型拓扑结构为主的分布式三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结构。
在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中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千兆以太网技术、快速以太网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MPLS技术、三层交换技术、路由技术、Trunk技术、Spanning
Tree技术、HSRP技术等先进成熟的主流网络技术。并建设IPV6试验点,联入CERNET-2网,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集服务、应用、科研于一体。
1.3.2、对校园弱电系统建设采取 “统一规划、基础先行、面向需求、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
1)将弱电系统的基础设施和物理链路的建设作为新校园建设的重点,其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作为校园网物理基础的综合布线系统,一但建设后难以改变,这就要求综合布线系统规划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为将来的发展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核心层与汇聚层间主干采用单模光纤,满足初期千兆以太网主干技术要求,并能尽快平滑升级到万兆以太网主干,并在设计中对网络技术和带宽要求较高的部门采用目前先进、日益广泛应用的六类布线系统。
2)校园室外弱电综合管网系统等作为弱电系统长期的基础设施应坚持整体规划、适度冗余的原则。
1.3.3、以“面向需求、经济实用”为原则,对于校园内不同建筑和不同用户的各个层次需求,区别对待,配置相应性能指标的设备,提高系统性价比。
1.3.4、按照“从投入中得到回报”的原则,从弱电系统建设中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3.5、充分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二、方案概要及特点
2.1、计算机网络系统
2.1.1、方案概要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除了为上层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提供高速通道之外,同时也是目前大多数弱电智能化系统(例如综合安防、有线电视、电子公告屏等)的主要传输通道之一。目前多数弱电系统的传输方式正逐渐从原有的模拟方式向数字化方式发展,其主要利用的技术依托就是高速、可靠的网络平台。因此,网络系统是新校区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的关键内容。
1)园区网络
新校区的校园网络主干规划采用目前成熟的万兆技术。
总体规划采用核心、汇聚、接入三层网络构建架构,核心设备放置在网络中心,在各组团设置汇聚节点。
各楼宇设置1-3个配线间,将楼内的信息点全部集中到各配线间内,采用百/千兆接入交换机提供各信息点接入的需要,通过千/万兆连接到相对应的汇聚中心设备上。
2)园区无线网络
由于目前无线网络设备主要的支持的协议是IEEE802.11b和IEEE802.11a,带宽分别为11M和54M,带宽的限制使其不适合作为园区的主干技术,但是,对于新校区大面积的公共露天活动区域,以及大会议厅、报告厅由于布线系统距离的限制以及装修美观的要求,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一个有效补充在新校区建设中显得尤为必要。
规划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师生在新校园内随时、随地的接入需要,扩展网络的使用范围,体现新校区数字化校园网络应用的水平。
3)校区互联和Internet接入
新校区的校园网规划通过大学城的园区网高速联接到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地区结点。同时,要充分考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IPV6试验网CERNET-2互联的扩展性。
规划在新校区采用若干100M链路联接到公众网上,同时可以利用该链路作为CERNET出口通道的备份。
2.1.2、方案特点
新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必须满足:
1)先进性:主干采用万兆以太网和多层交换技术,使主干带宽可以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不仅满足了当前的带宽和网络管理需求,而且要为IPv6应用保留了简单、高效、经济的升级途径;无线局域网与有线网络的互为补充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扩大了网络覆盖的范围。
2)高性能:核心交换机采用新一代高性能核心交换机,保证系统有一个高速骨干。
3)高可靠性:从网络结构、链路冗余、设备冗余、模块冗余、路由冗余、电源冗余等六大方面保证了新校区网络系统的高可靠性。
4)可升级、可扩展性:网络拓扑结构的模块化设计为网络规模的扩展提供了很高的可扩展性;
5)安全性、保密性:可以从物理链路、访问控制、网络防毒、入侵检测、防火墙等方面作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并建设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6)多业务支持:支持对多媒体应用,包括视频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的组播支持。并可以对各种业务数据流进行差别服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
7)校园网的可运营、可管理:提供了用户识别、用户管理、计费、网络安全,流量控制和业务质量保证,统一网管等多种功能,提供了可运营,可管理手段,改变了传统IP接入网络难管难控的老模式。
2.2、弱电基础设施
弱电系统规划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校园安全防范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公告屏系统、电话通讯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机房工程、消防工程等子系统。其中消防工程委托建筑设计院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考虑。
2.2.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规划全校园共约2万个信息点。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网络系统拓扑结构相统一。核心层设在网络中心网络设备机房;汇聚层基本上以各单体建筑为单位进行设置;接入层设在各弱电间综合布线配线机柜处。
核心层与汇聚层采用48芯单模室外光纤连接。相邻汇聚层之间采用1根12芯单模光纤连接,作为各汇聚层与核心层的备用连接;汇聚层与接入层采用1根12芯单模光纤连接。本综合布线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1)充分考虑到各建筑在功能的差异及对网络的实际需求,分别选用六类布线系统和超五类布线系统,使系统设计更加合理;
2)设置信息点时,充分考虑到办公区、学生公寓区、教学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网络中心和公共场所的功能特点,做到合理布置,适当冗余;
3)在各教学区教室、实验室均设有信息点。
4)无线网方面,在图书馆、展览馆、学术报告厅、体育馆、校园公共场所等,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有线网络补充,提高了用户接入的灵活性;
5)在有关大楼的大厅预留了一卡通(考勤、电子消费、门禁等)和LED显示屏、触摸屏信息点,为将来校园弱电系统集成创造条件;
2.2.2、电话通信系统
电话通信系统就是利用电话运营商的电信网络,为校内用户提供各种语音通信服务。兼顾发展使用IP数据语音/视频系统,待条件成熟后替代传统电话通信系统。
电话系统与电话运营商合作设计。
2.2.3、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
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通过有线电视网向各终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图像,满足师生学习、科研、生活的要求。系统可接收卫星节目、校园自办节目和福州城市有线电视节目,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源。
用户终端主要分布在重要会议室、学生活动中心、食堂、体育馆等。
2.2.4、校园广播系统
通过一套广播系统满足学校自动打铃、广播通知、背景音乐等基本需求,同时通过校园的背景音乐系统,提供新校区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分区广播的编程功能,可以编程对指定区域播放铃声或音乐。扬声器主要设在教室走廊、实验室走廊、体育馆、室外公共休闲场所、学生公寓区主干道等。
2.2.5、多媒体教学系统
本系统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数字式语音教室和电子监考系统。多媒体教室采用专业系统解决方案,语音教室采用数字式语音教室。
规划中每个教室留有数据接口,以满足将来大量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室内各系统的管道预埋到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软件在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中再作进一步规划。
2.2.6、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本系统包括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四个部分。电视监控系统可以采用集中管理,分中心视频控制,数字与模拟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安保中心不但可以在各中心里监控,也可通过校园网络对重要用户提供网上的视频监控图像;防盗报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结合校园安保的总体需求来设计实施;门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可结合校园一卡通系统统一部署。
2.2.7、弱电机房系统
弱电系统机房包括网络中心机房、数据中心机房、综合安防中心机房、一卡通中心机房等。机房是重要网络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集中存放地,确保机房安全正常运行是一项重要常规的工作。
统一规划新校区重要信息系统机房弱电系统,应尽可能按照机房建设的有关标准进行实施,要充分考虑其供电、温度、湿度、接地、防雷、照明、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2.2.8、大屏幕电子公告屏、触摸屏
在行政办公楼的大厅、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大屏幕公告屏,用于发布公告和通知、进行学校形象的宣传等;同时在图书馆大厅、办公楼大厅等师生密集的场所建立触摸屏引导系统,便捷师生对校园内信息资源的查询;在各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一层大厅也预留大屏幕公告屏管线。
2.3、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校内、校外、设备、教室等)、资源(人力、设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信息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现实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提供。在数字校园里,师生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效率的目的。
2.3.1、总体应用框架
针对高等学校的需求,在上图所示的应用框架中,应用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3.2、统一用户认证平台
统一用户认证平台,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安全保障服务。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身份认证及用户权限管理系统,由该系统完成对整个校园网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从而改变传统分散的用户管理模式,规范用户操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操作成本,使各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得到提高。从而改变传统的各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的身份认证方式,为在校园网内实现更高层次服务的提供可能。
2.3.3、数据管理平台
数据管理平台是信息服务的基础。传统的分散数据管理造成资源的冗余,给网络管理带来困难,给数据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该平台对学校内各类数据进行集中存储、集中管理,为全校范围内的各种应用提供公共的、权威的中心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的管理和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设计,使网络数据资源的存储和传送的安全性得到较大的保障。
2.3.4、业务构造平台
业务构造平台,该平台为URP(大学资源计划)应用子系统提供快速开发环境,和强大、集成和统一的运行支撑环境。以提升业务系统的开发、发布和维护效率,实现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快速开发、快速应用和灵活调整。
2.3.5、综合信息门户平台
综合信息门户平台,作为信息服务的窗口,为用户提供信息的查询、汇总、分类、搜索、发布,为我校的师生员工及社会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3.6、教学资源中心
教学资源中心是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校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统一校园的教学资源的管理、发布及应用,规划包括两个部分:数字图书馆和网络课堂教学系统。
2.3.7、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一卡通系统借助校园网络平台,集证件管理、档案管理、师生考勤、食堂管理、机房管理、身份认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它可以代替学校目前使用的所有证件,如: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券、上机证、医疗证等各种证件,应用于校园的各类消费场所,如:食堂、娱乐厅、澡房、洗衣房、游泳池商店、电子阅览室等;也可以应用于需要进行各类身份认证管理的场所,包括电子注册、学籍管理、成绩查询、教学管理、图书管理、借阅管理、门警管理等。通过一卡通的银行转帐系统与指定银行进行费用转帐、圈存,实现校园“无现金流通”,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方便的现代化生活,有利于简化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2.3.8、其它应用系统
其它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
第二篇:学校区总体规划2012
富蕴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园规划方案
我校根据富蕴县对城区总体规划,为把校区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格独特的花园式、生态型的校园,要求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超前性、体现时代性、具有现代性、体现活泼性,做到人与景物的和谐统一,特将规划设计的有关事宜分述如下:
一、总体规划思路
(一)总体规划理念
学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长体,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因此,校园总体规划应达到具有:活力、简约和宽松的境界。
活力——象征校园是一个生命体,可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不断发展。
简约——崇尚现代科学严谨、简洁的精神。
宽松——塑造培养人才个性和潜力发展的土壤,创造有利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良好功能关系。
(二)总体规划原则 1.系统论的原则
总体规划始终以系统论为指导,整体地、全面地、系统地考虑问题。
2.动态设计的原则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考虑校园规划建设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发展的弹性,力求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平衡,体现规划设计的现实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3.生态保护的原则
利用校园丰富的自然环境,营造洁净、高效、人性化的生态环境,注意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避免建设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保持环境的整体性。4.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校园的发展、管理和运作模式,以及各种人员的行为特征,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和环境设计。优化建筑群的合理分区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的建筑群体关系。注重室内外空间环境的渗透及景观视线效果,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创造满足使用要求的建筑空间环境。体现自身特色,利用自然景观,同时创造新的人文景观,倡导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5.绿色校园的原则
规划设计紧扣“花园式校园”的主题设计各种功能用房,体现环境意念和绿色校园的文化内涵,创造有利于师生学习、活动与教学科研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
(三)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根据校区地块呈长方形的特点,总规划布局把功能相同和相近的建筑适度聚集,形成两大功能区块格局,从而节约土地资源,共享公共空间。总图布局形成两大功能区块:
第一区块:教学区。该区是学校公共设施综合体,将教学主楼、活动场等组合在一起,形成校园的主体建筑群。
第二区块:活动区。该区是体育设施群组,由室外田径场、地下冬季训练室等构成,形成校园的体育活动中心。
(四)功能分区的建议
1、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循以人为本原则,利用规划设计的手法,以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为烘托,充分体现建筑物的空间形态和校园环境的内在联系。校园整体规划要视野开阔,景观气派。
2、规划要与地区文化、区域文化相结合,把校园 文化融入学校总体规划之中。规划设计要与地区气候、地形特征相协调。
3、要突出校园环境建设,根据规划区内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规划区内以活动场、绿带、树木、流水等,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营造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实现春华、夏荫、秋实、冬绿,使校区成为四季常绿、花园式、生态型的校园。
4、建筑风格应朴素、简洁、典、大方,具有鲜明的个性,寓意于校园。
5、设计应重点考虑标志性建筑。与原有建筑的衔接。
6、总体规划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
7、新校门要与校园整体风格相适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重点学校的特点。
8、所有强弱电、管网均采取暗铺。
9综合布线设计,各建筑均设置通讯、网络、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等端口。
10、校区地块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
二、2012年,校园建设规划:
1、中学生课桌凳:400套,每套450元,共计18万元。
2、会议室会议桌:70套,每套600元,另加主席台桌凳4套,每套1000元,共计4.6万元。
3、电子屏幕(LED),学校大门口6平方米,小学楼13平方米,四楼会议室5平方米,预计12万元。
4、校园电视台班班通需要电视20台,每台4000元,预计8万元,布线安装费4万元,共合计12万元。
5、电子备课室需电脑20台。每台4000元,预计8万元。
6、粉刷中学部教学楼内外需要20万。
7、学楼前拆迁后空地绿化、美化及文化长廊建设共1865平方米,需要50万。
8、学校后操场两家住家户拆迁需要100万。
9、篮球场安装高杆灯6盏,厕所前安装路灯4盏,教学楼前安装路灯5盏,每盏4000元,共计6万元。
10、由于学校连年扩班,学校校舍已经不够使用,需再盖4000平方米综合楼一幢。
11、配备图书。
12、配备班级多媒体教室。
第三篇: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概览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概览
该方案将新校区设计成两轴三环双心多组团的圈层式结构。两轴即南北向和东西向景观主轴,三环即校园内的车行主环路及内外两条功能性主步行环路,双心即东西两个景观核心。校园以中央带状绿地为核心,由内向外分别布置公共教学区与二级学院区、学生与教师生活区和体育运动区,形成以绿为核的圈层式空间格局,并形成教学科研和生活运动两个功能带。
借用中国传统民居中“庭院”的布局模式,新校区内以围合或半围合手法形成内向的“天井”——书院建筑院落。院落空间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交流共享场所,也使各个书院式建筑组群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与领域感。
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总体规划介绍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南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现有学科覆盖了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在按照学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至2019年,南开大学将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达到35000人。同时,新校区建设也要突出服务“科教兴国”、“科教兴市”和“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任务,不仅要改善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还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未来南开大学将由八里台校区、津南新校区、泰达学院三个校区组成。其中,新校区是南开办学的拓展与延伸,与八里台校区的发展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南开办学上台阶、上水平、国际化的硬件保证,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新校区.新校区在学科和学院安排上以新兴、交叉、应用为主,同时预留国际合作空间,为学校实现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留下空间。新校区将按“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实施。一期建设满足12000人使用需求。二期建设满足继续迁入9000人使用需求,并预留适度的发展空间,为南开今后百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校区的规划原则(现代化、多样化、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人性化、特色化)
1、现代化
顺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满足校园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学习生活环境。
2、多样化
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开放办学和文化辐射,体现大学充分吸收各种知识、文化、人才,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胸襟和本质。
3、信息化
顺应高校校园向开放型、外向型转化的趋势,强调信息的交换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融,通过校园的信息化,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4、园林化
尊重校园自然环境条件,依托现有山水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按照花园式环境规划设计校园空间,创造优美校园环境,寓诗于园,体现丰富的文脉特色。
5、生态化
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材料,并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
条件,营造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6、人性化
强调文化导入原则,创造高品质、人性化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之利于提高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达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7、特色化
体现南开大学的校园精神,突出专业特色、文化特色与山水校园格局,塑造总体和谐统
紧密服务滨海新区开发的金融、旅游、软件、信息、环境等14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院迁入,14000名学生将入住新校区。
第四篇: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说明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说明
项目概况:
池州学院新校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城市东部。用地总面积为1874亩(124.93公顷)。其中,西部一期用地953.6亩已有规划并基本建成;本次规划设计范围为二期用地,面积920.4亩(61.36公顷),分为:东部775.5亩(51.70公顷),西部114.9亩(9.66公顷)。池州学院计划2015年全部建成,成为教学规模达18000名本专科生的教学基地。
基地现状与评价:
新校区选址于池州市东部新发展区。校区南侧和西侧已建成城市道路,交通方便。整个校园东部二期规划用地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其地形竖向变化颇为复杂,其间有若干河道、水塘;用地内树木植被良好。西部二期规划用地地势平坦,位于一期用地的西南角,靠近校园外二条城市道路交角处,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管线配套完善,但是此处环境相对嘈杂。
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地形;正确处理校区一二期之间的衔接与关联;规划梳理校园与周围道路的关系,最终创造一个具有“特色美、自然美、整体美”的池州学院山水校园。
第一章 建筑规划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国标1992)3>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任务书 4> 池州市规划部门意见
5> 现场调研勘察资料及专家咨询意见
二、规划设计原则:
1> 有机生长:
校园二期结合一期现有校区的功能布局有机向东延展生活区和教学区。二期用地南部自西向东设置各专业教学组团;教学区北侧为学生生活区,二期新建宿舍紧邻一期现有宿舍区。
一、二期教学组团之间设置有若干体育场地。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平行布置最大的便利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二期生活区的相对集中便于后勤生活辅助设施的共享。2> 合理分区:
二期规划中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工生活区分区明确。其中,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三区联系紧密;同时,利用现有的自然山体及水系将教工生活区与其他区域分隔,使其相对独立。3> 路网衔接: 二期规划中将一期路网向东延伸,围绕二期新建教学区展开环形车行路网。
新的路网使一二期校区联系顺畅便捷,同时将人车有序分流。4> 因地制宜:
二期规划充分尊重现有地形地貌,顺应山势水体进行规划,自然有机的布置各建筑组团,最大限度的减少建设的土方投入,以期体现甲方要求的节约、节俭、实用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实现效益的综合优化,达到功能合理、投资经济、节能省地,既能分期实施又相对完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5> 优化环境:
利用现有山水绿化环境与建筑空间景观节点,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化系统。适当优化自然水体,与现状山体相映成辉。整个规划布置灵活、自然、有机,形成良好的山水学林氛围。
三、校园规划方案:
以本次规划的设计原则为指导,于2009年5月完成二个初步方案。其主要特点为:
方案一:
1〉 教学区入口及广场正对东南面城市道路,中心广场周边建筑朝向为东南向。其他专业组团及宿舍均为南北向布置。2〉 围绕教学区的车行环道为双肺叶型。延续西部已建成教学区体育馆北面干道直达新区中心广场区,新旧两区联系紧密。3〉 教工公寓布置于新区东北部,均为11层左右小高层。专家别墅结合东北部山地灵活布置。
4〉 新区首期建设的艺术楼、化学楼、礼堂自成体系,形成良好的新区中心广场空间。
方案二:
1〉 教工生活区分为普通教工生活区和专家别墅区两个部分。普通教工生活区位于校园西南角用地上,紧邻西侧城市道路,便于单独的出入管理。专家别墅区位于基地东北角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2〉 规划建筑基本朝向正南北。
3〉 沿教学实验区外围设置二期校园主要机动车环路,在体育馆东北角与一期校园主干道衔接。教学实验区内以步行为主。4〉 二期校园主入口面向校园核心水景区,再通过圆形中心广场进行轴线的扭转,使轴线指向标志性建筑——主教学楼,突出以主教学楼为中心的建筑群体秩序。
5〉 剧场位置靠近校园东南侧城市干道,一方面丰富了沿街景观,另一方面便于对外使用。
6〉近期建设项目为与一期宿舍邻近的七栋学生宿舍、宿舍区南面的环境化学学院教学实验楼、剧院及艺术学院楼。这些建筑均靠近西部已建成校区,有利于新旧校区的连结。
四、规划方案调整:
依据池州学院2009年6月8日函的修改意见,和随后召开的方案评审会专家意见,对原规划方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完善,完成规划调整方案。
具体调整如下:
1> 以规划初步方案二为基础进行方案调整;
2> 二期(西区)的学术交流中心与实训基地位置互换; 3> 将校园内二个主田径场南北布置,设置于一期用地内,紧邻二期规划用地。
4> 专家别墅区依山就势建设,相对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并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留下发展空间及发展出口为原则,校园二期规划用地东区设置了若干发展预留用地。
5> 二期规划用地西区教职工公寓区采用人车混流路网系统,设置了运动、休闲场地。
五、总体规划设计:
二期东区用地规划设计
1> 功能分区
二期东侧用地主要划分为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专家别墅区。(教工宿舍与对外交流中心设置与西侧地块中。)1)教学实验区
由主教学楼、实验楼组团、剧场和艺术楼组成,临水而建,环境优美,视野开阔。
2)
学生生活区
与一期的学生生活组团相衔接。该区域内布置有十栋学生宿舍楼,食堂位于宿舍南面。在学生生活区东南角与教学实验区交界处设置大学生活动中心。3)
专家别墅区
专家别墅区位于基地东北角。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建筑顺应地形成组的布置于山脊之间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内。共建别墅25栋,设有两个出入口与校园道路相接。
2> 交通流线
本方案沿教学实验区外围设置二期校园主要机动车环路,并在体育馆东北角与一期校园主干道衔接。依主干道划分各个功能分区。这样保证了各个功能区交通可达性,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中心区不被车辆穿越,保持其相对独立与安静,创造舒适的步行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实验区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步行空间。便捷的步行道路系统由散步小径、步行广场、学术交流空间、生活交往空间等组成,既方便各组团的联系,又成为校园景观的浏览路径。
二期东侧校区主入口选择在校园南侧城市道路上,另在主入口东侧设次入口。
在校园出入口附近布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3> 景观环境
二期校园主入口面向校园核心水景区,再通过圆形中心广场进行轴线的扭转,使轴线指向入口标志性建筑——主教学楼,以突出主教学楼的统领性形象,加强入口建筑群体的整体性和秩序性。同时在圆形中心广场和剧场入口之间形成一条轴线,强调出剧场的标志性形象。
在各建筑功能区块之间形成四个主要的景观区域。●入口水景景观区——面向二期校园主入口适当调整基地水系岸线,形成开阔的入口水景景观。沿岸环绕着造型错落有致的教学实验建筑群,广场、绿地、湖水和建筑相互结合,展现出风景校园的景观元素。通过适当拉大水景周围建筑组团间的距离,形成视觉通廊,使入口水景景观向四周渗透,与学生生活区、专家生活区及一期校园景观融为一体。
●自然生态景观区——基地东北角专家别墅区北面地形复杂不适宜建设的地段,保留为自然生态景观区,以保护基地植被和生态环境。
●休闲绿化景观区——教学实验组团、学生生活区和专家别墅区之间围合出大面积绿化空间,结合基地原有水系和山体形成供师生休息娱乐的休闲绿化景观区。同时也留做校园未来发展用地。●学生生活庭院——学生生活区南部结合食堂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形成学生生活庭院。既丰富了校园地景,又使学生生活环境更纯静、优雅。4> 建筑空间
为保证建筑采光通风的均好性,为学生提供舒适卫生的学习和休息环境,本方案所有建筑均基本朝向正南北。
教学实验区内主教学楼、实验楼组团、剧场和艺术楼建筑布局呈合抱的态势,界定出曲水绿洲的校园入口环境空间节点。其中剧场位置靠近校园南侧城市干道,一方面丰富了沿街景观,另一方面便于对外使用。
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学生宿舍相围合,形成学生生活区空间节点。
专家别墅根据地形形成四个组团,每个组团由建筑围合出绿化空间。
5>分期建设
近期建设项目为与一期宿舍邻近的七栋学生宿舍、宿舍区南面的环境化学学院教学实验楼、和剧院及艺术学院楼
二期西区用地规划设计
1> 功能分区
二期西侧用地主要划分为实训基地、教工宿舍和学术交流中心三个功能区域。实训基地位于用地南面道路拐角处,方便对外使用。教工宿舍紧邻西侧城市道路,便于单独出入管理。学术交流中心位于用地北侧,靠近一期校园西门,方便外来人员使用。2> 交通流线
用地东南角设实训基地对外机动车主入口,教工宿舍区南侧设机动车道供实训基地及教工宿舍区对外交通使用。该车道北侧中部设教工宿舍小区主入口,教工宿舍区西北角设小区次入口。考虑到该地块用地面积较小,建筑密度较大,为减少道路面积以留出更多绿化和活动空间,教工宿舍内部交通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布局方式,只在住区中部设置一条南北贯通的主路,主路两端分别与两个小区入口相通。主要停车方式仍采用南北方向每两排住宅为一组,在地下共用一个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均匀分布在小区主路两旁。
3> 景观环境
教工宿舍区南北入口处设入口广场,中部结合地形水系设小区中心绿地,设置了运动、休闲场地。
第二章 给水排水
一、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出的给排水方面的设计要求; 2.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外部给排水现状资料; 3.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图纸; 4.有关设计规范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3-2006(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
二、给水设计
1.水源
生活给水由城市给水管网供给,二处供水,其中一处管径250接到图书馆200T水箱,另一处管径150接到1500T蓄水池。本工程预留管分二处,一处从一期教学区接入,管径150;一处从一期生活区接入,管径150。水压0.35~0.40MPa的绝对标高30.1米。
2.用水量
最改日生活用水量为9000 m3/d,包括生活饮用水、洗车用水及绿化。
3.冷水给水系统
根据给水管网压力、建筑物高度及建筑功能,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各供水区域满足供水压力的,采用下行上给供水方式;不能满足的由各供水区域的加压泵站供水,采用下行上给供水方式。
4.热水给水系统
学生淋浴热水用水集中供给,住宅热水用水采用太阳能。
三、排水设计
1.室外排放要求及排放位置
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污水经室内排水管道收集后排出户,集中进入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近期污水接至体育馆东北角处污水处理站。
2.污水量
最高日污水量为:7200.0m3/d。3.雨水排水系统 雨水排入附近水体。
暴雨强度公式:q=1986.8(1+0.777lgP)/(t+8.404)0.689
四、消防给水设计
1.本校区室外消防采用低压消防给水系统,室外消防给水系统与室外生活直供给水系统共用一套管网;室内消防采用区域消防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2.消防用水量:室外消防按30l/s;室内消防由建筑物的性质确定。二期东部消防单独设置,室内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设在公共教学楼,消防水箱设在屋顶。二期西部消防与一期共用。
3.在基地的主要道路上,在建筑物四周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的间距小于120m,作为室外消防给水或水泵接合器的供水接口装置。
第三章 电气工程规划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
(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50293-1999(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6)《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
GBJ54-83
2、业主提供的原始设计条件及有关要求。
3、本院其它专业提供的用电资料及控制要求。
二、设计原则
1.在规划设计的原则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园区内的供配电系统设计,确保供配电网络安全、可靠、合理;
2.满足分期实施、逐步发展、远近结合、灵活多变的要求;
3.合理布局,成网成环,减少迂回,降低投资,原则上尽可能考虑周到,减少道路今后重复开挖工作量。
三、设计范围 1、10kV及380/220V高、低压供电外线工程;
四、供电外线工程
总体远期规划:
东部775.5亩(51.70公顷):
在教学主楼内设一10kV 开闭所,为此片教学区域供电;由一期已有的开闭所提供两路10Kv电源进线,满足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
教学区内根据各单体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及使用用途按单体或区域设置室内组合式变电所;以满足供电要求。
宿舍等生活区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设一变电所,由其集中供电;室外实际需要设置电缆分支柜,提高供电效率,减少线路损耗。
专家别墅区由城市电网直接供电,并计量到户。
西部114.9亩(9.66公顷):
学术交流中心、实训基地、教工宿舍区均直接由城市10kV电网供电,满足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教工宿舍区计量到户。
局部近期规划:
根据校方要求,近期将开工建设物理化学实验楼及美术楼、音乐楼、剧场等建筑物;进初步计算,需在物理化学实验楼内设一10/0.4kV组合式变电所,工本建筑物使用,安装容量为2x800kVA;在美术楼内设一10/0.4kV组合式变电所,并以0.4kV低压供电的方式向音乐楼及剧场供电,美术楼内的变电所安装容量为2x500kVA。由于二期的主教学楼将在后期进行建设,故此次设计的两座变电所的进线电源暂时引自一期的开闭所,待二期开闭所建成后再行调整、接入。
详细的负荷计算及变压器选型见附表。
五、线路选型及敷设
外部10kV进线电缆由供电局提供并敷设,内部区域室外敷主干电缆采用YJV22型铠装交联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力电缆供电;电缆采用直埋地敷设方式。过路及特殊地段采用镀锌钢管敷设等保护措施,,40米左右间隔设置井。
室外照明采用YJV型交联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力电缆供电;电缆采用穿管保护埋地敷设方式。
第四章 工程信息化规划
一、信息化系统概述
1.1 信息化建设目标: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信息化系统应满足学校的教学性质、规模、管理方式和服务对象等业务需求,应适应教师对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生对学习、科研和生活等信息化应用的发展,应为高效的教学、科研、办公和学习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信息化建设在保证系统先进性、可靠性、兼容性、可发展扩容性的前提下,应符合经济、实用、合理的原则,力求系统配置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系统操作方便,易于管理。
1.2 校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1.2.1 信息设施系统: a)通信接入系统 b)电话交换系统 c)信息网络系统 d)综合布线系统 e)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f)有线电视系统 g)广播系统 h)会议系统
i)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1.2.2 信息化应用系统: a)教学视、音频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b)电子教学设备系统 c)多媒体制作与播放中心系统
d)教学、科研、办公和学习业务应用管理系统 e)数字化教学系统 f)信息窗口系统 g)资源规划管理系统 h)物业运营管理系统 i)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 j)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 1.2.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1.2.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2.5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a)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 b)入侵报警系统 c)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注:教工宿舍、学术交流中心、实训楼和专家别墅区的通信均直接从市政管网接入。
二、信息化系统说明
2.1 通信接入系统
通信接入系统根据城市电信网络系统规划确定,二期工程通信接入设备机房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该系统接入方式和设备配置由各运营商自行负责。
2.2电话交换系统
校园内设置电信虚拟网电话交换系统,本期用户数量按1000门考虑,电信机房设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
建议新老校区均采用电信虚拟网电话交换系统,由电信运营商提供各校区之间的虚拟中继,各校区通过虚拟交换机实现内部通信功能,以降低校区之间市话资费成本。
2.3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中心设备机房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信息网络系统建议尽量采用统一品牌的网络设备,以减少设备兼容性问题的风险,且便于管理。考虑到系统造价控制的需求,亦可分层配置,核心层和汇聚层配置高档品牌网络设备,接入层配置中档品牌网络设备。
信息网络系统采用层次化和模块化设计对校园网进行建设规划。结合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特点,网络逻辑结构采用三层结构形式,即核心层、汇聚层及接入层。网络结构宜采用星形结构形式,对于重要部门应采用双星形结构形式。在物理连接上则按照生活区和教学区两个功能分区进行规划,以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楼内的信息中心设备机房为核心,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设置网络分中心,本功能分区内各接入交换设备在网络分中心内汇聚。各层网络设备通过室内(外)多模或单模光缆联接。
建成后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可以为教学、科研、办公、管理、学习等应用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系统、门户网站、校园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建筑物业管理系统、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基础平台,实现校园信息共享,同时具有与广域网和国际互联网连接能力。信息网络系统应具有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等特点,建设成集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传输于一体的宽带、高速、现代化计算机网络。
2.4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按照建筑群子系统、干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四层结构形式进行规划建设。校园语音通信系统、计算机内外网络系统均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方式布线。
信息中心设备机房和电信机房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在学生宿舍、公共教学楼、信息传媒教学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物理化学实验楼、美术楼和音乐楼分别设置一个建筑群设备管理间;在各建筑单体内设置建筑物设备管理间(电信间)。建筑群子系统中数据信号传输采用室外单模或多模光缆,语音信号传输采用大对数电话电缆;建筑物内部干线子系统中数据信号传输采用室内多模光缆,语音信号传输采用大对数电缆。配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中,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专家别墅内语音信号传输采用普通电话线外,其余场所的语音和网络数据信号传输均采用六类UTP线缆。
2.5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和物业管理无线对讲信号覆盖系统。移动通信的信号覆盖系统由各运营商负责实施,建议系统信号源引入采用基站直接耦合信号方式,基站引入信号源设备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内的通信接入设备机房内。
2.6有线电视系统
校园内设置有线电视系统,本系统采用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接入形式,862MHZ邻频传输模式,双向传输系统。节目信号源取自城市有线电视网、校园电教中心自办节目源等。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机房拟设置在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与多媒体制作与播放中心、网络中心有机结合,以适应发展需要。
2.7广播系统
广播系统包括业务性广播、服务性广播及火灾应急广播功能。学校广播中心设置在公共教学楼内。另外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在领导办公室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内分别设置广播站。
在教学楼、宿舍楼内设置室内扬声器,用于播放校园新闻、行政通知、起床号、上下课铃声、紧急集合等语音广播;在校园娱乐活动场所、草坪、道路旁等处设置落地暗藏式小型扬声器,用于播放背景音乐;在普通教室设置以语音表现为主兼顾一般音乐表现的扬声器,用于外语教学和行政通知;在设置可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内,需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共用扬声器,火灾应急广播优先于其他广播。
2.8会议系统
在剧场、学术交流中心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内设置数字化会议系统。会议系统由即席发言子系统、远程电视电话会议子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播放子系统、扩声子系统(面积较大的会议场所)、视频采集与显示子系统、会议集中控制子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各子系统建议选用开放性和可集成性的产品,系统设备应具备标准化和模块化特性,便于根据各会议室的不同用途灵活搭配。
2.9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在校园的主要出入口、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食堂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置LED彩色显示屏和信息查询系统,用于新闻发布、重要通知、多媒体动画传播等。信息显示与查询系统宜与学校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实现互联。
2.10教学视、音频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采用TCP/IP协议,运行在标准以太网环境之中,在公共教学楼、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实验楼、信息传媒教学实验楼和物理化学实验楼等处的教室内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数学与计算机实验楼设置多媒体教学控制中心。本系统可实现教学设备的网络远程控制、远程监视、视音频点播及直播、网络IP对讲、视频示教和教学评估、视频监考等功能。
2.11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
为满足园区生活、学习、娱乐、活动等各项要求,又方便管理、方便服务,设置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建议该系统采用IC卡非接触式设计,基本功能要求为:
1)校园内消费:如超市、食堂、浴室、开水房消费,宿舍刷卡取电,学杂费缴费,校内就医缴费,“上网”收费等。2)校园内服务:如借书、租借运动器材、娱乐设施等。3)门禁管理:在专用计算机教室、重要实验室、财务室、档案室等重要场所设置门禁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卡进行身份识别。4)停车库(场)管理:设置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卡进行身份识别。
5)如有必要,实现校园智能卡与银行之间转帐功能。2.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根据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设置,学校消防控制中心设置在公共教学楼一层。
2.13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
学校安防控制中心拟设置在公共教学楼一层。为了能方便快捷地对各安全防范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建议配置一套基于可视化平台的安全防范综合管理软件,为学校保安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完善的人机对话界面。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应包含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汽车库(场)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通过各种方式连接相应的安全防范子系统设备,在统一的多媒体软件平台上进行集中管理与监控。
2.14入侵报警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采用大型总线制报警控制主机,学校入侵报警控制主机设置在公共教学楼的安防控制中心内,根据实际需要,在各单体建筑内分别设置区域报警控制器。学校入侵报警控制主机与各区域报警控制器之间通过安防主干光缆连接,构成校园入侵报警网络,既可由各建筑单体安防人员对本地防区进行撤/布防操作,也可由安防控制中心统一管理、远程监控。
2.1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根据学校监控防护的特点,系统前端设备采用模拟信号采集形式,传输设备采用模拟数字相结合的信号传输形式,主控设备和存储设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存储形式。视频安防监控主控设备集中设置在安防控制中心内,对校园内所有摄像机的视频/控制信号均通过安防主干光缆汇总至安防控制中心,进行集中控制、显示和记录。根据实际需要,在干部管理学院、警体馆、警务技能战术训练馆和图文信息中心内分别设置区域视频安防监控设备,对本区域内摄像机的视频/控制信号进行分控、显示和记录管理。系统应具备通信接口,便于与其他安防子系统集成。
三、校区局部近期规划:
根据校方要求,近期将开工建设物理化学实验楼及美术楼、音乐楼、剧场等建筑物;需要在物理化学实验楼设置临时信息系统机房,所有智能化系统信号均引自一期各系统机房;待二期各智能化系统机房建成后再行调整、接入。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项目编号:2009-173
院长:葛爱荣 总建筑师:沈国尧
项目负责人:沈国尧 曹伟 规划设计人:陈聪 翁翊暄 杨红伟 给排水设计人:张咏秋 刘俊 电气设计人:罗振宁 臧胜 工程信息化设计人:张磊 臧胜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0.1.22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0.1.22
第五篇:北建工新校区总体规划
北建工新校区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新校区选址概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校址位于大兴区黄村卫星城芦城高教园区,南临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芦求路250米,东临西永路,总用地63.51公顷(合952.6亩)。该地块被十字形规划道路划分为四块,形状规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距黄村镇中心3公里,地块西侧和南侧分别与芦城工业开发区、市第三体校隔路相望。
新校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63.51公顷(合952.6亩)总建筑面积: 35.0924万平方米
(其中:一期建筑面积: 16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容积率: 0.7 绿地率: 40—45% 建筑密度: 30%
建筑控制高度: A-09 60m;A-03 30m;A-04 30m;A-10 30m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2006年5月,学校正式启动新校区规划设计工作,7月7日-11日,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员工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作品公开展示评选。
2006年7月16日,学校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
2006年9月15日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颁奖。
2008年9月1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调整讨论会。2008年10月29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报批版征求意见会。
2006年7月7日-11日面向全体师生员工举行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作品公开展示评选活动
2006年7月16日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
2006年9月15日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颁奖
2008年9月1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调整讨论会
2008年10月29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报批版征求意见会
总平面图
交通与绿化规划
新校区总体规划鸟瞰图
基础教学楼
基础教学楼作为新校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最大;建筑功能最复杂的建筑综合体,是学校一期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基础教学楼建筑功能将满足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3500学生)、研究生公共课程基础课教学需求及相关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等工作需求。基础教学楼建筑综合体由:公共教室资源;文法学院;理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简称计信部)及公共开放空间五部分功能组成。其中,公共教室资源为面向全校开放管理;文法学院、理学院、计信部三个单位既有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实验实习课程,又有各自的教学科研、办公要求,尽可能相对独立布置,设独立出入口,便于管理;公共开放空间为基础教学楼公共教室资源人流集散活动空间,同时兼具交通联系,学术交流,休息活动等功能。
基础教学楼各部分用房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宜采用分区间多方向设置出入口,便于使用、管理。根据各类使用功能合理组织大量人流疏散。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
总建筑面积:47865平方米
地上5层:39603平方米 地下1层:826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经管-环能学院
经管—环能学院建筑组团是学校一期建设重要的教学建筑。该组团建成后将满足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简称经管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简称环能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毕业设计、实验实习等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需求,同时满足教师日常办公、科研的工作需求。建筑组团设置有地下机房与地下停车库。
建筑面积:23072平方米
地上5层:21493平方米 地下1层:1579平方米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 新校区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作为一期建设中实践性教学重要功能建筑,承担着全校学生金工和电工电子的通识教育及实训任务。因功能类似,按一个建筑单体考虑设计,但分区应相对独立。
(1)金工实训中心
金工实训中心是培养大学生机加工实践能力的基地。主要包含车、钳、洗、刨、磨、钻、铸造、电焊等实训工种。另外,设置数量不等的现代数控机床和金属加工设备。设置一定数量的相关工种和成果展示区,能够对机加工技术的发展沿革进行展示和说明及展示学生成果。
金工实训面向全校,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20个班级约660人次,每期培训2个班,时间为2~4周(根据专业而定),共用2个学期20~40周完成。
(2)电工电子实训中心
电工电子实训中心是培养大学生电工电子技术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基地。主要分为电工实训和电子实训,包含照明电路、配电箱柜的组装与调试,焊接技术,电子装置的安装与调试等实训内容。设置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展示区,能够对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沿革进行展示和说明,以及学生成果展览区。
电工实训面向全校,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1500人次左右,每期培训2~3个班,时间为1~2周(根据专业而定)。电子实训面向电信学院,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280人次左右,每期培训2~3个班,时间为1~2周。金工和电工电子实训中心两部分用房相对独立,应根据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出入口,便于组织教学和日常管理。根据各类使用功能合理组织人流、物流。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
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除应能满足相应的功能外,同时应考虑与邻接的机电学院和电信学院组团在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形式上形成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大型机床设备和有较大震动的机械应安置在首层车间,车间内要安装5吨天车,设置1.5吨货运电梯。金工实训中心要考虑设备的出入;加工原料和废料的出入及存储;外部要有良好的交通通道。
建筑面积:4849平方米 建筑层数:4层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宿舍楼
(1)学生宿舍布局宜采用公共内走廊式布局。设公共盥洗、卫生、淋浴及其他生活设施。
(2)学生宿舍建筑面积按生均10m2标准设计。
(3)每间寝室按4人布置,面积不大于26m2,设置阳台。寝室内布置桌/床组合家具,净高不小于3.05m。
(4)首层门厅应按高档公寓门厅设计,首层设前台管理办公室(值班室)30 m2、贵重物品寄存室 15 m2、会客室 30 m2、网络控制电子信息屏。
(5)宿舍各层公共卫生间、盥洗室间数及位置,公共走廊应合理布置,面积适当高于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平面布局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寝室的影响。
(6)各层布置一处自助淋浴间。
(7)学生宿舍用电应照明、插座(按生均5孔布置)、空调(电扇)分路控制单室计量并有安全保障措施。寝室与公共空间用电亦需分路控制管理。
(8)每间寝室电话、电视、网络(每间寝室按6个信息点布置)综合布线。学校根据需要适时开通。(9)学生宿舍公共空间布置广播、监控摄像、烟感报警及消防设施。
(10)学生宿舍每层设电供开水间,垃圾储运室(含垃圾道)。(11)学生宿舍每层设不少于30m2的交流活动室。
(12)学生宿舍应注重安全防护设计,包括外立面防攀爬、消防疏散、逃生、用电保护等。
(13)学生宿舍装修标准:地面采用水磨石,盥洗室采用通长水池;男卫生间小便池选用不锈钢通长小便槽;卫生间墙面贴瓷砖;其他公共部分做油漆墙裙;门窗造型应坚固耐用,安全环保节能。
1-4#学生宿舍楼
总建筑面积:27734平方米 建筑层数:6层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5#学生宿舍楼
总建筑面积:12902平方米
地上9层:11769平方米 地下1层:1133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综合服务楼(6#)
学生综合服务楼位于新校区学生宿舍区的核心位置。该项目与环境设计形成整体,建成后将满足学生课余生活服务、休息、娱乐及课外活动等功能需要。同时,学生综合服务楼地下及部分地上建筑用于学生宿舍区设备用房及物业办公用房,由于新校区建设分期实施,综合服务楼的使用功能应具备调整的可能性。
总建筑面积:3995平方米
地上1层:2363平方米 地下1层:163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食堂
学生食堂作为新校区一期建设中重要的功能性建筑,担负着为一期学生教职员工提供就餐场所的功能。同时应考虑与邻接的经管环能学院组团在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形式上形成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建筑使用功能应满足新校区一期建设规模教职工及学生约4500人的日常就餐的需要。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各使用空间应满足《北京高校标准化食堂标准(2008版)》的要求。
总建筑面积:5997平方米 建筑层数:3层
设计单位:北京林产工业设计研究院
青年教师公寓
青年教师公寓作为学院教师居住建筑,注重建筑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建筑美学特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总平面设计充分考虑人流方向及人流量,合理组织人员及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地上设置适量临时停车位便于使用、管理和人员疏散。根据建筑功能组合及设备条件合理布置楼层空间。根据使用需求可在必要位置设置电梯满足建筑无障碍设施条件。建筑单体造型新颖,特色鲜明。
总建筑面积:17384平方米
地上9层:15692平方米 地下1层:169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体育场及看台
体育场建筑是新校区一期建设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唯一一座标志性体育建筑。
体育场将满足全校学生(一期3500学生)体育教学及研究生、教职工体育锻炼的需求,并应综合考虑远期体育馆及运动场地建成后举办高校运动会、地区性体育比赛的可能性。
本项目设计任务包含两部分内容: 1.场地总平面设计(1)设计人在校区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内人、车交通流线,合理安排进出体育场和看台建筑的出入口位置。
(2)在约1.7公顷的用地上布置一个标准足球场和400米标准跑道、100米和110栏标准跑道,以及跳远沙坑和其他室外运动训练器械的空间,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的同时,综合考虑将来举行高校运动会田径和足球比赛的可行性。
(3)场地周围应考虑夜间照明,满足学校晚间体育训练的需要。考虑安装室外电子大屏幕。
2.看台建筑设计
体育场看台建筑主要由露天看台、室内跑道、体育用房、管理办公用房、公共浴室等主要内容构成。其中公共浴室供全校职工日常使用。
(1)看台按照2000席设计,满足学校集会和举行各类比赛观赛的需要。在看台视线最佳的中心位置设置容纳80-100席位的主看台,举办重要活动时可考虑通过临时搭建的方式组建带桌的主席台。主看台上方设置遮阳雨篷。
看台下部及周边用房应按照使用功能进行动、静分区,合理组织各功能区域,形成既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联系方便的统一整体。同时,作为体育建筑和学校集会的场所,设计人应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流线组织,在方便使用的同时避免人流过度集中,造成疏散拥堵。建筑空间应力求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室内跑道是保证学校全天候体育教学的重要设施之一,设四条110米直线跑道,两侧及两端设置必要的运动缓冲区。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室内跳远和跳高场地,并考虑必要的热身和训练器材摆放场地。此部分空间应保证充分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以及适当的冬季采暖条件,场地布置应便于器材出入,便于清扫保洁。
室内跑道空间的设计应同时考虑将来举办足球比赛时临时改造成相应比赛用房,以及赛后恢复成原来场地的可行性方案。
体育用房包括体育部办公用房、各类健身房、运动员更衣室、器材室、体质测试室等,根据各用房使用性质,应保证位置合理、使用方便、流线顺畅,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管理办公用房作为体育教学的后勤部分,应保证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办公环境,方便相关人员出入。
总建筑面积:5114平方米
地上3层:3414平方米 地下1层:1700平方米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后勤综合办公楼
后勤综合办公楼是新校区后勤部门集中办公的场所,集医疗服务、生活服务等面向学生及教职工的服务功能,以及园区能源、安保、消防等校园管理综合职能,在充分体现人文理念的同时,实现园区内环保节能型的科学管理。
总建筑面积:4521平方米 建筑层数:4层
设计单位: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