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旭东简介
曹旭东简介
现任职务
名仕领袖学院高级咨询师资深培训师
讲师简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咨询师,职业培训师。历任某大型房地产集团公司培训主管,北京名仕硕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等职务,从基层人力资源工作者做起,成长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和管理咨询顾问,在将先进管理理念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为多家企业提供企业管理升级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研究和授课领域为:职业化和职业素养提升、岗位胜任力和人才素质测评、企业培训管理和培训体系构建、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经理人角色定位与管理技能提升等。曾参与编写著作《大学生职业设计与职业发展》,由四川出版集团于2009年10月份出版。
擅长课程
管理技能类课程:《高效会议管理技巧》、《目标管理和计划管理》、《经理人角色认知和管理基础》等。人力资源类课程:《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TTT》、《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变革:构建以人才发展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绩效管理》等。
职业素质类课程:《MVP-做最具企业价值的好员工》、《新晋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训练》、《高效人士时间管理》、《MBTI人格测试与沟通技巧》等。
授课风格
随和、儒雅而不失风趣,亲和力强,让学员愿意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结合,逻辑性强,让学员听得懂;案例分享和互动交流结合,着重传授方法和工具,实用性强,让学员用得上。 服务客户
咨询服务客户:
成都理工大学职业经理研究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省级科研项目); 成都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升级咨询项目;
山东永泰化工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咨询项目;
中石油下属企业:华油钢管公司,目标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咨询项目;
济南钢铁集团下属企业:鲁新建材公司,职业发展规划咨询项目。
培训服务客户:
成都航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银行、中国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邮政速递物流局等。 授课费用
每天费用元,讲师交通费和食宿费请贵公司另行支付。
第二篇:学习体会(程旭东)
追记燃尽生命许党爱民的杨汉军同志
程旭东
2017年8月9日下午,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汉军突发心脏病倒在办公室,因公牺牲,人生定格在55岁。他燃尽生命,许党爱民。他把最深沉的爱,留在了天地间!
近日,省委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两学一做”的工作实际,广泛学习宣传杨汉军同志先进事迹。“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杨汉军同志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干部队伍中的灯塔和标杆。作为一名党员,向杨汉军同志学习,就要身体力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争做“四有”党员。
他心中有责,拼搏赶超。在复兴武汉他时不我待,招才引智,带着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拼搏赶超。基层调研,他曾一天“一口气”带队考察华工科技等7家企业;全球引才,他曾随代表团10天行程1.8万公里,参加24场公务活动和人才座谈会,坐了3趟红眼航班。
他心中有党,公道正派。杨汉军同志既是理想信念的虔诚信仰者,更是理性的行动派,他始终以公心识人、用人、待人,从不看关系背景,让干部心服、信服。他不墨守成规,解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把组织关怀送到居民身边,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他多次到社区调研,积极推进红色物业,引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做到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他把对党忠诚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为大家诠释了心中有党和公道正派。
他心中有民,公仆本色。群众在他的心中很重,郭婆婆是杨汉军的包保户,他看灶台、揭锅盖、摸铺盖,像亲儿子一样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临走又留下电话,嘱咐有事随时找他。他暗访留汉大学生人才公寓政策落实情况,不打招呼,扮成家长,陪着大学毕业生办理落户、申请人才公寓手续。
他心中有戒,慎权律己。杨汉军同志在长期的工作中正确对待人民给予的权力,他身处高位,时刻秉持敬畏之道,在干部管理工作中,不以权谋私而是依法用权。儿子没工作、爱人生病,他从未向组织开口,也从未动用手中的权力,为亲人谋私利。共事多年的同事,刚刚知道他家一家人至今还住在一套老房子里。
杨汉军同志把一生奉献给了所忠诚的事业,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水利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向杨汉军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敢于担当、拼搏赶超的进取意识,学习他务实重行、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要把岗位当考场,克难攻坚、奋勇争先,敢于担当、善于但当、体现担当,为湖北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王东旭心得体会
观看《动物的食物》一课心得体会
兴隆镇学区南双洞小学
王东旭
观看了《动物的食物》一课,感触很多。首先谈谈对本课的体会。
本节课教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讲解第一个知识点:动物的食性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说出有哪些动物,并说出它们吃什么,从而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接触本课内容。接着检查课前预习,以小组展示方式补充更多图片,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根据其食性进行分类,并把结果填写在书本的图表中。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概念。经过这个观察——讨论——练习这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按动物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达到了知识目标。在讲第二个知识点:捕食的帮手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导致它们的食物不同,是什么原因使动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捕食不同的食物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得出很多结论,例如:爪锋利、牙齿尖锐、眼睛敏锐、速度快、肌肉发达、嗅觉、听觉、视觉灵敏等因素。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科学思考能力。然后重点分析爪和牙齿的特点,教师补充更多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然后填写在黑板的表格上。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了解了动物爪和牙齿的特点。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从本课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驾驭课堂教学40分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坚持每堂课教师的引导、点拨不超过15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和巩固。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突出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考点。
三、充分利用资源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挂图、投影仪等,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巧提问:
设计问题力求利用学生思维灵活,更富有创意,培养出时代的新人。
2、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让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信息传递,思维得到激活,力求充分发展。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只要我们用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学到的知识必然永记心中。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第四篇:祝京旭简介
祝京旭简介
专业方向
------祝京旭1982年起开始从事流态化及颗粒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应用重点是流态床反应器和流体颗粒系统。在加拿大领导一个大型科研组,有着世界上第一流的流化床实验装置,研究工作处于世界前沿,在流化床反应器及颗粒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建立起加拿大第一个颗粒技术研究中心并任首任中心主任。主要承担项目主持过几十项加拿大国家基金会、中国国家基金会、及大型跨国公司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在颗粒技术应用方面目前比较成功的是超细颗粒静电表面喷涂技术。相比液态表面涂喷技术,颗粒表面涂喷技术在两方面较其先进。首先,它不需要有机溶剂,从而减少花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剩余的粉末很容易回收和再利用,避免浪费。但是因为精细颗粒流动性差,工业上只用大于30微米的粗颗粒。粗颗粒喷涂的缺点在于不能形成高光洁度的膜,固化之后涂层表面不够平整。因此,该项有利于环保的颗粒表面喷涂技术在很多要求高质量喷涂表层的工业中无法使用,例如喷涂汽车外部表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祝京旭带领团队研究出全新的技术可以成功地克服超细漆粉颗粒(20微米以下)间的作用从而加强流动性,在表面喷涂中达到了理想中高质量的表层效果。相较粗颗粒喷涂,这项技术还有效地减少了喷漆层的厚度。2002年一个伦敦的颗粒喷涂公司使用了这项技术,不仅成品的质量极高,还节约了40%的漆粉。最近此项技术已在国内转让利用。可以预见该技术的应用将带来涂料化工业的一场革命。
在Shell工作的时候祝京旭发现,学术上的一些研究在工业应用中并不实用。这让他开始寻找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办法。最终他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达到高密度,并把高密度操作命名为“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继“高密度循环流化床”之后,祝京旭进行了下行床反应器和液固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在他们对大型流化床的研究已见成效,并研制出一种新的循环湍动流化床反应器。同时流化床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也促使一种新废水处理系统的成型,该系统比北美传统使用的污水处理系统高效10倍,目前伦敦市的污水处理厂已经有此成果的大型演示,并将很快在国内应用。
祝京旭的导师John R.Grace教授是世界顶尖的学者,他鼓励祝京旭刻苦工作早日毕业,却给了他一项似乎最不可能快速完成的项目:流化床中传热埋管的磨损研究。
在当选工程院院士之前,祝京旭已经获得奖项无数,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其一为加拿大化学工程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该奖全加拿大每年只有一人,受奖人被誉为当年40岁以下化学工程界最有成就者,祝京旭为华人当中第一个获此奖者;其二为加拿大化学工程学会颁发的杰出工业发明应用奖,该奖也是每年只颁给一个人,祝京旭同样为华人中第一个获此奖者。能够同时获得这两项奖的全加拿大目前也只有包括祝京旭在内的两个人。对于能够入选院士并屡获杰出奖项,祝京旭说,除了有足够的文章、学生、科研经费等这些可量化的指标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很注重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实践,已经申请了很多专利。
论文 专利 获奖
------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92篇(基本全部收到入SCI,大部份收到EI),各种国际会议论文集20篇,会论摘要文集34篇,各种工业研究报告15篇;申请专利6项;参与专著写作:3本;合作主持编写《流态化工程原理》(国内该领域第一本系统专著)
任职 兼职
------目前担任国内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加拿大化学工程师学会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粉末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特邀海外专家评委;《过程工程学报》杂志首届编委会编委;加拿大-中国发明与技术转让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国际各主要化工杂志的专家评委;中国国家基金会十五计划
学科前沿与基金优先资助领域战略国际研讨会特邀代表。
University of Michigan 马晓龙
马晓龙,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88年赴美国Rutgers大学材料科学系攻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博士,1992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MIT及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的组织工程创始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院士Robert Langer教授。1996年受聘于密歇根大学,从事组织工程的研究,并同时任教于生物与材料科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以及大分子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荣获杜邦青年科学家奖。2002年被聘任为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2005年入选为美国五位杰出的生物医学工程师之一。现指导三个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项目。同时也是清华大学高分子专业的长江讲座教授。
他长期从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其它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在Biomaterials和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等专业期刊上已经发表了近100篇论文,还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2007年,他当选为美国医药生物工程学会(AIMBE)的Fellow。
Peter Ma received his B.S.and M.S.degrees in Polymer Chemistry and Polymer Material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He received his Ph.D.in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Rutgers University, and then took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In 1996, he began his care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He is a tenured Professor with triple appointm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ic and Materials Sciences in the School of Dentistry, in th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in the Macromolecul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er, also in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Professor Ma has published 135 articles in scientific journal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nd book chapters, and edited a book titled Scaffolding in Tissue Engineering(CRC Press).He has also published 166 abstracts/presentations at professional conferences.He has been an invited/keynote speaker 123 times at conferences and institutions, such as Gordon Conferences, Society for Biomaterials,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anadian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Asian Symposium on Biomedical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lecular Nanotechnology(Japan), Forum for Innovative Therapies(Germany), The Korean Society of Bone Metabolism, MEDTEC(Ireland), ICMAT(Singapore), THERMEC, ASAIO, PACIFICHEM, IEEE-EMBS, TMS, ASME and so forth.He won a DuPont Young Professor award.He is an elected fellow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AIMBE).He reviews grant proposals for NIH, NSF, US Army, NSERC(Canada), Canada Foundation for Innovation, Austrian Science Fund, Swiss NSF, Israel Science Foundation, Singapore Science & Engineering Council, Singapore 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ingapor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Hong Kong UGC, Hong Kong RGC, NSF of China, US Civilian Research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CS Petroleum Research Fund, MIT Sea Grant College Program etc.He also serves as a reviewer for over 52 scientific journals, including “Biomaterials,” “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Langmuir,” “Macromolecules,” “Polymer,”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 – Polymer Edition,”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issue Engineering.”
欧阳平凯
欧阳平凯,男,1945年8月生,湖南湘潭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1963年~1968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读本科,1978年~1981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1981年分配到南京化工学院任教。1985~1987年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普度大学进修生物化工。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生物工程系主任,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校长。2001年8月任现职。作为我国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在本校创建制药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创建生物化工、发酵工程等硕士点,生物化工博士点,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为: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分子设计等。90年代以来共计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培养博士、硕士70余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杜邦科技进步奖各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两项,省部级二等奖两项。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主持的《生物分离工程》2005年获国家精品课程。
他创造性地提出运用组合合成的方法构建与优化生物化工过程,在复杂的酶系中将反应与反应组合、反应与生物膜组合、反应与分离组合大规模备手性化合物,使我国FDP、L-丙氨酸、L-苯丙氨酸、L-苹果酸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首创利用反应与分离耦合技术在高固含量拟低共熔体系所实现的单槽过程,是酶法生产手性化合物工程方法的重大突破。
现为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化工联合会中方理事,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评审组委员,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专家组成员,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专家组成员。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第五篇:曹旭青年员工座谈会感受
青年员工座谈会感受
这是行里第一次举办青年员工座谈会,我很幸运的参与其中。一直以来很少有机会能见到行领导,更不要提与领导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所以很珍惜这次机会,也很感激行领导对我们青年员工的重视。
记得这次座谈会结束都已近子夜,然而大家丝毫没有倦容,相反脸上写着激情与兴奋!为什么,大家不累么?同样是工作一天,为什么今天和昨天是有这样的区别?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很累,但,当你工作得到认可,你的想法,建议得到重视,你能说出你想说的话,你就很兴奋,你就会幸福的忘记疲惫,忘记一天的工作。记得那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最兴奋的一天,也是最难忘的一天。行领导的亲和力,他们的笑容,他们手上的温度,他们关心的话语,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激励着我们。
那天的每个人,每一位青年员工也让我难以忘怀。个个都是才华横溢,饱腹诗书,每个人都有对行里不同的想法,建议,每个人都能言善辩。这使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吉林银行的希望。首先,我们有这样能倾听的领导们,有这样一个供我们展示的平台,又有这样一群人才,吉行怎能不强大起来。很幸运,来到这里,认识这些人,有这样的机会。古
代史书上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我们这里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常有。这次座谈会让我重拾信心,也是我干劲十足,同时,也让我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人其实真的是这样,只有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看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通过这次座谈会,我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学无止境,只有自己优秀了,才能为吉林银行的明天出一份力,做出一份贡献。
感谢有这次机会让我们说出心声,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发现不足,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人,感谢行领导对我们的重视!所以,请相信我们,我们会为吉行的明天喝彩,成为吉行明天的骄傲!
同志街—曹旭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