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及答案精心整理
1简述财政投入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发展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
(2)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加速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3)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具备了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简述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
(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
3简述我国财政收入按形式分类
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税收,社保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回收和债务收入
4简述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现行税收制度
5简述课税对象和税源的关系
课税对象和税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从根本上说,税源是一个国家已创造出来并分布于各纳税人手中的国民收入。由于课税对象既可以是收入,也可以是能带来收入的其他客体,或是仅供消费的财产,因此,课税对象与税源未必相同。6简述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7简述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
(1)所谓起征点,即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就征税对象全额依率计征。
(2)所谓免征额,即税法规定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部分一律不征税,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依率征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虽然都属于税收优惠照顾措施,但两者优惠政策的重心不同。其中,前者体现税收的重心照顾政策,后者体现税收的普遍优惠政策。
8简述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间税负的在分配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也是主动行为
9简述各固定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1)固定税率优缺点:计算简便,主要适宜于流转额的课税,缺点是在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上不如累进税率
(2)比例税率优缺点:优点是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利于征管,缺点是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
(3)累进税率优缺点:有较强的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但计算较复杂,透明度不如固定税率
10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11简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的课税难以转嫁
(4)垄断性商品税负易转嫁,竞争性商品税负难转嫁
(5)从价税税负易转嫁,从量税不易转嫁
12简述研究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税收负担的合理安排
(2)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制定正确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
(3)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揭示税收分配关系的真相,找到税负的归宿,把纳税义务人与实际负担人真正区别开来
13简述增值税的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不准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款
(2)收入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只准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部分
(3)消费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准许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
14简述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
三个基本指标:
一 国债负担率,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二 国债收入比 以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收入水平的比重来表示,或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的比例来表示
三 债务依存度,即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称为中央依存度,或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全国债务依存度。
15简述李嘉图的国债等价定理
李嘉图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认为政府是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债务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16简述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债务依存度的状况
目前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偏高,全国财政支出的国债依存度偏低这个矛盾现象,反映了我国财政结构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不仅反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偏低,而且反映国家债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集中在了中央财政一级。
17简述单式预算的优缺点
单式预算是指将全部的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预算总表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的对照表而不区分各项财政收支性质的一种预算形式。
优点:1综合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从整体上反映了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2便于立法机关审议和批准,便于公众了解
缺点:没有将全部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汇集平衡,不便于经济分析和选择的宏观调控 18简述单是预算和复试预算的区别
单:是指一个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19简述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的区别
增: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零: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0简述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思路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只能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创造前提条件
(2)以事权划分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
(3)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体系,规范政府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4)在规范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收入划分的同时,积极实施省一下各级政府的分税制。
(5)中央财政和省市财政要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21简述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
(1)完善预算体系,为合理确定转移支付标准提供依据
(2)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合理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模式
(3)规范转移支付方式,逐步扩大按“标准收支法”计算的转移支付的范围
(4)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的收入比重,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22简述我国1994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想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想结合的原则
23简述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24简述我国分税制的成效
(1)“两个比重”逐步提高。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逐步提高
(2)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3)地方财力进一步壮大
(4)中央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25简述我国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1)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财力差距还是有所扩大
(2)省级及省以下纵向,横向财力差异较明显
(3)省级下财政体制调整不够及时和到位,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25简述分级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下各级预算财政的划分
(1)国防费和外交支出划归中央支出
(2)行政管理费分别由各级本身负担
(3)央预算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为主
(4)地方预算以文教,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主
26试述分税制的内涵
(1)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划分方法主要按税种划分,也可以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或实行共享制
(4)对预算收入水平的差异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以调节
计算题:
1钢坯
销项税额=(242+20+0.56)/1.17*17%=38.1497万元
进项税额=【80+4+(2.4-0.5)+600*0.015】*17%+3.2*7%=16.34万元
2饮料
销项税额=102000+(8+35)*200*17%=103462元
进项税额=25500元
应纳增值税=77962元
3某演员
工资薪金应交所得税:3000<3500不交税
未考虑捐赠的劳务报酬应税所得额=80000*(1-20%)=64000
捐赠限额=64000*30%=19200>10000
考虑捐赠的劳务报酬应税所得额=64000-1000=54000
劳务报酬应交所得税:54000*40%-7000=14600
4王某
(1)18000/12*0.03*12=540
(2)25000不需要交税
5某商店
10300/1.03*0.03=300元
6中国公民王某
(1)12000*80%20%70%=1344元
(2)20000*20%=4000
7某企业
(3000-2800-15)*0.25=46.25万元
8某增值税
(1)100*13%+2*7%=13.14万元
(2)800*17%+2.34/1.17*17%=136.24万元
(3)136.24-13.14=123.1万元
9某工业企业
(5600+800+40+100-4000-660-300-760-200-250-40)=330万元
330*0.25=82.5万元
10大学周教授
(4500-3500)*3%=30
(90000-40000)*30%-2000=13000
共计13030元
11大学周教授
4500*(1-20%)*14%=476
财产转让:免税
当月应交个人所得税476元
12某演员
20*(1-20%)*40%-0.7=5.7万元
13中国公民张某
(1)(5000+3000)*(1-20%)*20%*70%+(1000+1000+1500-800)*20%*70%=1274元
(2)1274+24000=25274元
14某公司居民企业
(200-20)*0.25=45万元08债务负担率
债务负担率=53300/314045.3*100%=16.97%
债务依存度=8558.21/62427.33=13.7%
债务依存度=8558.21/49052.72=17.45%
16A地区
(1)A地区标准收入=10000*25%*1.3=3250万元
(2)A地区标准支出=1000000*0.5*1.2=6000000万元
(3)A地区应得转移支付拨款=该地区的标准支出-该地区的标准收入=6000000-3250=5996750万元
(4)A地区实际可得的转移支付拨款=50/60*5996750=4997292万元
17A地区
(1)R1994=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50+75%*200-100=100万元
(2)R1995=R1994(1+0.3*1%)=100*1.003=100.3万元
(3)R1996=R1995(1+0.3*1%)=R1994(1+0.3*1%)*(1+0.3*1%)=R1994*1.003^2万元
(4)R2011=R1994*1.003^17=100*1.003^17万元
案例分析:
1土地转让
要点:
(1)主要措施:土地出让要全额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并规定了明确地用途。
(2)意义:规定地方土地收益管理,遏制地方用地冲动。
2住房保障
(1)具有一定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
(2)解决一部分地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
(3)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政府干预出现失灵
第二篇:财政学重点
市场与政府
完全竞争市场:有众多的买卖者、资源自由流通、信息完全、产品同质。
市场失灵: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
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无法达到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
置的结果,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有正外部效应和负之分
②公共产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利益外溢的准公共产品如
高等教育、中国移动;拥挤性的准公共产品如火车、公交)
③市场垄断④不完全市场⑤不完全信息⑥收入分配不公⑦宏观经济失衡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
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民主性与法治性。
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实现资源的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④合理利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 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加强税收的调节
③ 改进和完善转移性支出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
多重含义。
实现条件:①总量平衡②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问题③环境优化问题
实现方式:
① 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② 根据社会总供求的变化,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③ 利用投资、补贴、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
④ 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⑤ 加强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
二、我按费用类别分: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意义:国家履行了哪些职能及履行职能的侧重点
三、按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
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特点:双向、等价交换)
转移性支出: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特点:单向、无偿)
意义:在财政支出的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政府资源配置的规模就越大,财政
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反之,转….越大,对收入的分配的直接影响
就越大。
财政支出规模衡量指标:绝对量指标(总额,横向比较);相对指标(比例)
第三篇:财政学重点
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2、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税率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3、简述财政领域民主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1.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2.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和比例3.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
制度4.预算执行监督和决算审核
4、简述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必要性,范围和重点
1. 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部门的特殊性3)农业投入的不足4)政府
应提供农业公共产品2.范围和重点:主要投资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5、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1.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2.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私人保险的局限1)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
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及“免费搭车”问题3)难以抗御系统风险4)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6、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点:课税普遍;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功能: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7、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点:赋税相对公平;不重复征税;维护国家权益;课税有弹性
功能:筹措资金;公平分配;稳定经济。
8、应纳税的个人所得包括哪些所得
1. 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3.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4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9、简述现代税收原则
1.公平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2.效率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
实化原则
10、简述国家预算的概念,类别及原则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应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预算分享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
11、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事权和财权划分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5.相对稳定
12、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2.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3.局部平衡和全局平衡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
方预算平衡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
13、财政政策工具
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
14、国际重复征税减除方法
扣除法;低税法;免税法;抵免法
15、简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特点:不以盈利为目标;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投资项目。范围:主要在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领域。
16、国债有何政策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
1、财政职能
(1)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的职能就是
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得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饰的结构效率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际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A、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
B、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
C、加强税收调节 ;
D、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 ;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实现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组合的认识。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
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指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2)两种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方向不同;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3)搭配形式:松财松货,紧财紧货,紧财松货,松财紧货
(4)我国实践与经验: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经验: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转型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并及时转换政策目标;在政策操作上,突出主要政策目标,兼顾协同政策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是实行减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是财政政策既实现扩张效应又避免扩张过度的重要条件。
3、什么是“瓦格纳法则”?并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先逐年下降后逐年回升的特征。
原因在于:(1)改革前,对个人—低工资、高就业;对企业—统收统支。财权和事权高度集中,比重高。(2)改革后,对个人—提高收入;对企业—放权让利。国家财政收入逐年下降,支出比重下滑。(3)1996—1997年因改革逐步到位、GDP加快增长而止跌回升,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回升加快。
4、试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政策取向。
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财政工作的突出重点。要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并突出在“多予、放活”上做文章。
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四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五是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六是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5、试述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方针: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原则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内容:
1、增值税改革:转型;扩大征收范围;清理税收优惠。
2、消费税改革:对税目和税率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
3、企业所得税改革:统一税法;调整优惠。
4、个人所得税改革:混合税制;降低税率,减并档次;配套改革。
5、完善其他税种:扩大资源税、印花税征收范围;改革城建税;开征教育税、车辆购置税、燃油税、环保税、社会保险税、物业税等。
6.试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内容
1.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2.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7、试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和基本经验。
主要措施:增发国债;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科教兴国和文科卫投入;调整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保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想农村倾斜政策。
经验: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实行扩张政策必须减税的教条;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手段;松中有紧 财政政策和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想配合;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调整政策。
8、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1)政府职能转变2)
明确事权划分3)支出职责细化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1)改变收入划分的企业行政隶属关系标准2)个税和企
业税调整3)收入划分随税制调整4)健全地方税种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1)归并转移支付形式2)减少税收
返还3)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
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2)省管县3)乡
财县管
9、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取向。
必要性: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清醒的审时度势与科学的经济调控。着眼于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但是,当经济走出通缩阴影,出现通胀压力时,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另一方面,经济又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前述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标明近期会出现高通胀,因此,不宜转为紧缩财政政策。另外,目前国内投资规模仍然较大,社会资金比较充裕;国际经济复苏,将带动我国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加等。这些都为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内外部条件。
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第四篇:财政学重点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并以国家为主体,借助于政府的预算收支,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形式。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1、含义: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1、含义: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2、收入分配的目标:社会公平、经济公平
3、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实现公平分配
4、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
5、用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基尼系数小于1,系数越小越平均稳定与发展职能
1、含义: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内容:做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3、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分类
1、按财政功能分类:(1)经济建设费(2)社会文教费(3)国防费(4)行政管理费5其他
2、按支出用途分类:
支出用途: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归类: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按动态的再生产的角度来进行归类: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3、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进行国家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1、财政收入/GDP2、财政支出/GDP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教育支出
总量分析:教育投入总量大幅度上升,形成了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投入教育投资格局; 教育投入水平的地区差别也在扩大。
●结构分析
1、经费来源结构
2、三级教育支出结构
3、日常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财政(政府)投资的特点:
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即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一般主要从事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而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的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财政投资的范围: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基本建设支出)和非生产性投资
●财政投资的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3.就业创造标准
●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财政投融资: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又叫“政策性金融”。●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3、医疗保险
●税收支出的形式: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7.加速折旧 8.退税
●税收支出的概念: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支出具体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最综合性、基础性 的因素,反映了经济对财政的决定作用。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的制约作用——关键的因素。
3、价格的制约作用。
(4、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直接因素。)
●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未纳入国家预算的,由地方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正负效应分析
积极作用:
1、有利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增收节支的 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2、有利于保证专项事业的发展。
3、把一些零星分散的收支放在预算外处理,不仅有利于这些事业的完成,而且也有利于减轻国家预算安排的困难,减轻国家预算负担。
4、预算外存在,可以说是对集中的计划体制的修补,它可调动地方、部门和企业组织预外收入的积极性,从而为地方、部门和企业提供预外项目的财力。
消极影响:
1、预算外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松驰,使用不尽合理,资金的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把预算外过多用于基本建 设,造成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3、有些部门和单位自行扩大预算外范围,使“三乱”现象屡禁不止。使预外变成单位的“小金库”。
4、地方把预算外视为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是形成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根源。这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税收是政府强制地、无偿地取得收入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税收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税收的三个特征--“三性”,是统一的整体,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税收,否则就不是税收。)
●税收要素:1.纳税人2.征税对象3.税率
●比例税率:不分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固定比例的税率。(主要有:无差别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产品、行业、地区差别,幅度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是将课税对象按照数额大小从小到大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级分别设置一个比上一级次更高的比例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适用的比例税率越高。
主要有:⑴全额累进税率(当课税对象数额增加时,税率逐步提高,计算应纳税额时,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最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即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只适用于最高一级的税率。)
⑵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划分成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按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相加即为应纳税额。)
⑶全率累进税率⑷超率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用单位固定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如“每吨××元”、“每辆××元”、“每平方米××元”等,是税率的特殊形式。
●起征点:是指计税依据达到一定规模开始征税的界限(计算)
●免征额:是指全部应税金额中可以免税的金额,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计税
●税收的分类
1.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对流转额的课税,对所得额的课税,对财产、资源、行为的课税
2.按照税收收入归属和征管管辖权限的不同: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按计税依据分:从价税,从量税
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价内税,价外税
5.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简答)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会使纳税人的个人收入减少,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纳税人的税后福利水平,这就是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影响相对价格,使人们选择某种产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时产生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就产生了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经济影响(分析)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2、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1、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1、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2、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3、税收对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会解释)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需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的税率
3、税率、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应实现最优结合第十章 税收制度
●商品(流转)税:是指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在国际上统称为商品和劳务税。税种主要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我国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我国现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
增值税的类型:(1)生产型增值税(2)收入型增值税(3)消费型增值税
现行增值税制的主要内容:纳税人、范围、税率、计税方法
2.消费税3.营业税 4.关税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国债的含义: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我国国债发行的三个阶段:1.新中国刚建成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2.1954-1958 分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3.1979年以后,积极完善国债制度,科学确定国债规模,不断强化国债作用。
●国债的政策功能:(简答)(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 ●直接隐性债务: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所形成的债务。
或有负债: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
●政府采购制度: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分级分税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互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地调整。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为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主体: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目标:经济的适度增长,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收入的合理分配,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国债
●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货币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
第五篇:财政学重点
瓦格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本之上的,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
帕累托改善是指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在既定的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当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时,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福利的增加是以牺牲其他人的福利为代价的,则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称为帕累托最优标准。财政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1)瓦格纳法则(2)时间形态模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阶梯性增长的特点。(3)经济发展阶段论: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4)公共选择学派的支出增长理论:财政支出是政府的行为,制度及政治决策过程必然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会造成财政支出的政治性扩张。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模型:(1)公共部门产出水平的决定:(2)服务环境的影响(3)人口因素的影响:(4)公共商品质量的影响:(5)公共部门投入价格的影响
财政分权的优劣:优:a满足不同的公共需求偏好b.发挥地方政府信息优势c.促进对公共事务的民主管理d.推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e.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劣:a.难以解决因地方公共商品利益的区域外溢产生的问题b.难以实现公共商品供给的规模效应c难以满足税收效率要求d不利于贯彻公平原则财政分权理论偏好误识论,辖区受益论,以足投票论,俱乐部理论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现象。表现为:(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则是公共商品。特征:a.消费的非排他性b.消费的非竞争性c.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d.规模效益较大e.初始投资大f.具有自然垄断性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以一定方式转嫁给他人承受的过程。(前转、后转、税收资本化)影响因素:税种、商品供求弹性、课税范围
公共收费与税收的区别:a.立法层次不同b.执行主体不同c.性质不同d.功能不同e.款项使用方法和用途不同。公共收费的基本原则:非营利性、效率性、受益性、自愿性
34.财政政策目标是指运用预算、税收、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所要达到的结果或要实现的目的。总体上讲,财政政策旨在实现三大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35.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扩张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社会生产力闲置,通货紧缩。
3.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紧缩财政收支等措施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过大,社会总供给不足,经济运行过热,通货膨胀严重。37.非选择性财政政策,即依其自身功能和机制自动发挥作用而不需要选择的制度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和所得税制度。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当经济处于成长期和繁荣期时,就业率上升、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从而使提取的社会保障金(公积金)增加,当期的有效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减缓。同理,就所得税制度而言: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减少税收;而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税收趋于自动增加。因此,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康纳将这种制度体系形象地描述为“自动稳定器”。
1.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她包含三个要素,主体是国家,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2.财政的特征: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国家主体性
3公共需求的特点: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公共需求的整体性,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4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社会偏好,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9.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
10.资源配置的机制:a.决策机制b.信息机制c.动力机制d.协调机制
12.市场失败:又称市场缺陷,是由于市场市场机制的自身缺陷,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的现象。
13.市场失败的表现:a.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b.不能有效解决外在问题c.竞争不完全性d.市场信息不充分e.收入分配不公平f.宏观经济波动。15.政府失败:由政府内在机制决定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率的现象称作政府失败。
16.政府失败的表现:a.政治制度失灵b.权力滥用,预算扩张c.成本高,浪费多d.官僚主义严重,机构膨胀,效率下降
财政职能定位于克服市场失灵,促进资源配置、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公平两方面:经济公平、社会公平。基尼系数测量个人收入差距,L曲线越弯收入越不平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稳定三大职能。18.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在一个财政内耗费的资金总和。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组织财政收入的直接目的。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规模的量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二者比较
19.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一)需求因素a.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b.对公共商品的偏好
(二)供给因素 a.服务环境b.公共商品的质量c.相对价格效应。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行政支出、关注民生退出盈利性领域 1.逐步解决行政事业经费增长过快的问题2.改革财政投资体制3.优化社会文教支4.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5.改革财政补贴制度此外,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建设。政策调整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一方面,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科学、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还需要进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如切实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预算 21.公共投资: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24.公共消费支出:是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25国家管理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特点:a.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b.消费性c.低收入值的补偿和增值d.连续性
26.影响国家管理支出的因素:a.机构设置b.人员配备c.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职能
30.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区别:a.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b.行使的职能能不同c.经费来源和运营方式不同
8.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9.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发散型蜘蛛网市场 农业投资报酬率低
10.教育支出原因: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的需求.理论依据:教育具有极大的外部效应 教育可以促进机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未来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 教育资本市场不完善
33.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1)公平原则:包括:受益原则;能力原则;(2)效率原则: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34.社会保障的构成:a.社会救济b.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医疗、伤残、工伤保险)c.社会福利
35.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a.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b.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c.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 36.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一定政治经济目的,无偿的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是一种转移支出,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
37.财政补贴的分类:a.按补贴对象:企业补贴和个人补贴b.按补贴环节:生产补贴、流通补贴、消费补贴c.按经济性质:生产补贴和生活补贴d.按补贴方式: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e.按政策目的:价格补贴、职工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补贴 38.财政收入:即表明政府获取社会财富的状况,它是政府实现职能的需要,在一定时间以一定方式取得可供其支配的财力。
39.财政收入的规模: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来源的总量。绝对量、相对量衡量
40.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二)经济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三)政府的职能范围;(四)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五)价格因素;(六)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如在发生内外战争时,国家必须动员各种财力以稳固政权或维护国家利益,因而财政收入规模会急剧扩大。
4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以政治权利为基础,按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42.税收的特征“a.强制性b.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具有两层含义:不直接以向纳税人提供相应数量的公共商品或纳税人分享相应的公共商品利益为依据,二是指国家所征税款为国家所有,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c.固定性,法律形式规定的征税对象、征收标准和课征办法等实施征税
43.税收的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税率(中心环节)、减税免税(税基式减免、税率式减免、税额式减免)起征点: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课税对象的数量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要全额征税。免征额: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支队课税对象中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44.税收的原则:a.财政原则:保证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b.公平原则:符合公平标准,横向和纵向公平c.效率原则(经济效率:政府在以课税方式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行政效率:税收成本最低)d 法定性 51.增值税分类:根据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规定分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增值税的特点:a.征税范围广泛,税源充裕。b.实行多环节课税,不重复征税c.具有税收中性效应d.相关经济主体在纳税上具有互相制约性e.便于出口退税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商业税特点①课征普遍;②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④计征简便。功能: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所得税特点:(1)税负相对公平;(2)不重复征税;(3)维护国家权益;(4)课税有弹性。
2、功能:(1)筹措资金;(2)公平分配;(3)稳定经济。52.消费税:以一般消费品或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种。53.消费税分类:国内消费税和国境消费税、综合消费税和单项消费税、直接和间接消费税54.消费税的特点:征税项目选择性强、征税环节单
一、按全部消费额或销售量计税、税率具有差别性、具有引导和调节经济行为的作用。55.营业税:以纳税人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营业收入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种。特点:以营业收入额为计税依据、可按行业设计税率、税收成本低。56.公共消费: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公用设施或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向受益或管理对象所收取的费用。公共收费功能:筹集财政收入、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资源、提高公共商品供给效率
59.财政预算: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内收支状况的计划。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复式预算制的优点有:(1)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2)有利于分析预算收支对社会供求的影响;(3)由于
资本预算投资伸缩性较大,有助于使预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复式预算的主要缺点则包括:(1)复式预算中资本预算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举债,如果举债规模控制不当,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2)经常预算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税收在整个预算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这样容易掩盖支出浪费的现象;(3)把政府预算划分为不同的子预算,会给预算编制带来一些困难,如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科目的划分标准难以统一。60.财政预算的特征:法定性、精细性、完整性、时效性、公开性62.财政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63.财政平衡:是在一个预算内,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分三种类型:收支相等即财政平衡,收大于支有结余,收小于支有赤字。a.财政平衡是指收入与支出在量上大体相等。b.是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的统一c.是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统一d.是中央与地方平衡的统 64.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a.国债规模扩大b.货币扩张效应c.拉动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65.预算平衡论三个阶段:预算平衡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功能财政论 66.公共债务:是政府为解决正常财政收入的不足,或实施特定的经济调控政策,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67公共债务的特点: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68.公共债务的经济效应:a.财政效应(试分析公债的财政效应。(一)用于弥补经费预算赤字(二)用于资本项目(三)与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四)控制债务规模、避免债务危机)b.货币信用效应c.投资扩张和挤出效应d.宏观经济调控效应公债负担:认购者、政府、纳税人 69.财政政策: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调整财政收支和预算平衡状态的指导原则。
货币政策的概念、目标和工具。是一国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目标:稳定货币。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70.财政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71.财政政策的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的选择:1.经济过热阶段的财政政策的选择。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应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社会总需求,弥补通货膨胀缺口,包括压缩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增加税收、缩小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财政结余或压缩财政赤字。2经济过冷阶段。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物价持续下滑、出现通货紧缩,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弥补通货紧缩缺口、刺激经济增长3经济正常发展阶段。社会总需求行业总供给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应选择中性财政政策,保持财政收支平衡4在经济发展由过热走向过冷或由过冷走向过热的过渡性阶段,应该根据社会总供求变化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财政政策紧缩或扩征的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始终保持财政政策调节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逆向同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
75.财政职能中央与地方划分: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如何划分:1核心是有效提供公共商品,解决市场在公共商品供需均衡上的实效问题。2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3主要涉及通过财政政策手段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已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76.建立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基本原则:法定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效率性原则。
78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富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特征:(一)规范性(二)层次性(三)法制性。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拉弗曲线”(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内涵
是在各级政府间或同级政府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方式。
3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 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保持中央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控制力、解决地方公共产品的收益外溢问题、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3、政策主张:减税政策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答:
(一)稳定与增长职能的含义: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达到充分就业,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二)财政的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必要性:主要源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能自动实现,因为总需求水平是由无数个消费者、企业等各个成员所决定的,同时各个微观主体的决策也是有赖于许多其他难以预测的因素,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手段调节社会需求水平,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三)稳定与增长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3分)
(四)、执行稳定职能的主要工具:(1)预算收支政策;(2)内在稳定器;(3)财政收支政策。(3分)瓦格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本之上的,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