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
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
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道德风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行为时,所发生的另一方故意损人利己的情
形
逆向选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
财政支出规模:绝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绝对数,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相对数额比GDP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规定的负有代纳税人扣留税款并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计税依据:是指征税对象的计量标准
税基:是指征税对象中的应税部分
定额税率;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税比例比例税率: 是对同一课税对象,无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受益原则;是将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得的利益大小作为税收负担分配的标准
支付能力原则;按照纳税人的个人福利状况来相应安排他们的税收负担,包括横向公平原则
和纵向公平原则
税收中性;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
个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部门预算: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
1.掌握税收主要的分类方法
(1)按征税对象分类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
(2)按税负能否顺利转嫁分类直接税 间接税(详细见152)
(3)按计税依据分类 从价税 从量税(详细见153)
2.掌握财政支出主要的分类方法
(1)按最终用途分类: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消费性支出
(2)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有偿性)转移性支出(无偿性)
(3)按国家职能分类:军事职能行政统治职能经济建设职能社会文化职能 其他职能
3.掌握公债的特点、种类、负担的衡量
特点:1 借债主题不同 2 偿债依据不同 3 信用等级不同
种类1 国家借款与发行债卷 2 内债外债 3 可转让国债与不可转让国债 4 凭证式公
债与记账式公债
4.掌握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书62页)
(1)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必然增长。
(2)阶梯增长理论该理论首先将决定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划分为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其中内生因素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们对税收的承受限度。外生因素是指当国家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对税收的承受限度。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外生因素。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经济发展初期:财政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绝大比重,并且不断增长
经济发展中期:财政消费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绝大比重,并且不断增长,财政投资性支出占比下降
经济发展成熟期:财政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绝大比重,并且不断增长。财政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占比下降
4.认识我国财政消费性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本题不确定)行政管理支出:(1)规模庞大(2)增速很快国防支出社会文科卫支出
科教支出(1)总量低(2)结构不合理
医疗卫生支出(1)规模较小
6.掌握世界社保制度的类型,我国社保制度的主要内容
世界社保制度的主要类型:1 社会保险型 2 社会救济型 3 普遍津贴型4 节俭基金型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1 城镇养老保险 2 城镇失业保险3 城镇医院保险
7.认识我国财政补贴的作用
财政补贴指政府为了调控市场经济而安排的一种能够直接影响市场相对价格的无偿性支出。作用:
1、改革第一个十年(80年代初—90年代初)财政补贴为改革保驾护航
(1)消费者补贴
减轻市场价格体制变革暂时带来的冲击。比如:粮油、肉类、住房补贴
(2)国企亏损补贴
缓解国企在市场竞争中遭受的巨大压力,稳定部分准公共物品和基础产品的价格。比如:市政设施,能源等
(3)出口企业的贸易补贴
扶持出口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如:出口现金补贴、创汇提成、出口退税、出口政策信贷等。
2、改革第二个十年(90年代初-21世纪初)
(1)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补贴 比如:技术创新,升级的贷款补贴
(2)节能产业的补贴:技能产品的价格补贴
(3)环保产业的补贴,比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补贴
3、改革第三个十年(2000-2010年)
(1)治理通货膨胀比如:对能源产业的亏损补贴、对农业生产的补贴
(2)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比如:出口补贴、消费补贴
8.掌握李嘉图等价定律的基本内容
李嘉图等价定律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核心观点为: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的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等价定理成立的条件
(1)公债必须以税收来偿还
(2)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
(3)消费者不会受借贷限制
(4)消费者是世代间利他主义者
9.掌握国家预算改革的基本内容
国家预算四大改革
(一)部门预算改革
内容:改过去的总预算为总预算+部门预算。
目标:增强预算内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内容:改过去国库分散收付制度为集中收付制度。
目标:切断贪污、挪用预算内资金的渠道。
(三)收支两条线改革
内容:改过去预算外资金收支一条线的管理模式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目标: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
(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内容:改过去政府指定供应商制度为公开招标、竞争制度。
目标:弥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不足,彻底切断政府采购活动中寻租的渠道。
10.掌握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类型
财政政策的目标:
A、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适度增长
B、物价稳定将物价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C、充分就业指失业率在6%以下的就业状态中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D、收入合理分配通过基尼系数判断
E、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
工具及传导途径:
A、收入:税收,收入补贴直接作用于收入,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收入预期来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B、偏好:税收的替代效应,通过税收改变人们的偏好。
C、货币供给量:不同的政府融资工具对货币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利率、总供求产生影响
D、价格:间接税和价格补贴直接作用于市场价格,间接引起人们可支配收入或者偏好的改变。
政策类型:
A、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B、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1.掌握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方法
A、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
2.公共收费
3.国有资产盈利
4.罚没收入
5.公债
6.通货膨胀税、B、按财政收入的管理体制分类
1.预算内收入
2.预算外收入
3.制度外收入
12.掌握财政的目标、财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
最终目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中间目标:a、效率目标:利用全部资源生产最需要的主要内容:
A、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首要命题
B、政府收支活动与经济影响——主体
C、财政政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b、公平目标:平等分配
第二篇:财政学 复习重点
1.财政的含义: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解释,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该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平衡)性。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的职能:
⑴资源配置职能:
① 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 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⑤ 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⑵收入分配职能:
① 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② 规范工资制度。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③ 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④ 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⑶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①根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平衡。
②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③通过财政投融资、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的安排,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
④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的纯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⑤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
1①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②垄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③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
④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①3E原则:经济性、效益性、有效性②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③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④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于1994年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
公共选择理论贡献: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财政监督的主体:各级财政部门
财政监督的方式:①日常监督检查②专项监督检查③个人检查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
①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③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④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⑤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⑥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行政管理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是为了满足社会在生活从那的公共需要。
行政管理支出: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外交
按费用要素分:人员经费(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
公用经费(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和业务费)
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原因:⑴经济上的原因:人口密集化将产生外部拥挤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行政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⑵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膨胀⑶行政成本意识薄弱,经费使用效率低 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
⑴“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投资额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⑵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①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 ②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
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付。
补贴的特征:
①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也包括政府干预私人机构的行为
②补贴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的生产销售企业,除了出口补贴外,还有对国内各产业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部门的财政补贴
③补贴的方式可以通过行政、立法方式,既可以使货币资金的直接给付,也可以通过免税和优惠贷款等间接渠道,既可以使用现金、也可以是货物
④补贴的效果是利益的得失
⑤补贴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⑥补贴具有专项性
财政补贴的分类: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不可诉补贴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①改变需求结构②改变供给结构③将外部效应内在化④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
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效应:
⑴积极效应:①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②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④消除“排挤效应”⑤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⑵消极效应(存在的问题):①补贴过多过滥,财政负担严重②长期的补贴是企业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加剧不公平竞争③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④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费,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建立新型财政补贴制度、提高财政补贴的支出效益:
①从制度创新入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财政补贴制度
②改革补贴的方式,重新规范补贴的重点和范围
③改革财政补贴的配套措施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因素: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⑵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⑶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我国财政收入变化的影响:1994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加速回升。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对剩余产品所进行的强制和无偿的分配。
税收概念所包含的内涵: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②征税主体——国家③客体——国民收入的一部分④依据——法律(政治权力)⑤目的——社会公共需要
税收的“三性”①税收的强制性②税收的无偿性③税收的固定性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收归宿: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我国的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①深入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重要意义②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 ③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④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⑤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 ⑥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
税收的收入效应: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从而使得纳税人的收入下降,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和销售水平
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购买商品时的影响,政府对不同产品实行征税或者不征税、重征或者轻税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纳税人减少在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
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①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②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③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③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适课税论的主要内容:
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
(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2.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1)逆弹性命题
(2)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3.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1)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2)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
取消农业税历史意义:2006年3月14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庄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
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
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
①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赤字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②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合理调整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③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④推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债:是中央政府凭借信用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产生的政治基础——国家的产生 国债产生的经济基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国债的基本特征:①债务信誉度高②债券种类多,发行方式灵活③债务关系规范④偿债资金来源稳定可靠
国债的发行方式:①直接发行方式②连续发行方式③承购包销方式④公募招标方式
国债的发行价格:①平价发行②溢价发行③折价发行
国债的利率:根据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和社会资源余缺情况而定
国债的还本方式:①分期逐步偿还法②抽签轮次偿还法③到期一次偿还法④市场购销偿还法⑤以新替旧偿还法
国债还本资金的来源:①设立偿债基金②通过预算列支③举借新债 国债的付息方式:①到期一次支付法②按期分次支付法
国债的政策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 国债负担率: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应债主体收入水平的比重 国债依存度: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
简述李嘉图定理:债务和税收等价。即所谓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发国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因为政府发行国债,居民家庭就会减少消费,把由于发债而不增税所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备支付未来与国债等价的税收,这样政府由发债而增加的支出与消费者减少的消费正好相等,总需求不变。扩张性财政是无效的。
评价:⑴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假设就是理性预期,这与现实不相符⑵李嘉图定理假设人们总是留给后代一定规模的遗产,与现实不符 ⑶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债务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市最低的 ⑷李嘉图等价定理隐含着个人具有完全的预见能力和充分信息 ⑸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所有的税都是一次性总量税,与现实不符
国家预算: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国家预算原则:⑴公开性原则⑵可靠性(谨慎性)原则⑶完整性原则⑷性原则
财政政策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
财政政策目标: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收入的合理分配;经济适度增长;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工具:①税收②国债③公共支出④政府投资
财政政策的类型:
⑴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
①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②紧缩性财政政策③中性财政政策
财政联邦主义: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经济财政学中简述分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①增发国债②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科教兴国和文科卫投入③调整税收政策④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向农村倾斜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就 :①加大基本建设支出,推动经济增长②加快基础实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③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④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⑤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就业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补偿政策:是一种相机抉择,政府有意识地 从当时经济状况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政策。
第三篇:财政学重点
市场与政府
完全竞争市场:有众多的买卖者、资源自由流通、信息完全、产品同质。
市场失灵: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
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无法达到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
置的结果,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有正外部效应和负之分
②公共产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利益外溢的准公共产品如
高等教育、中国移动;拥挤性的准公共产品如火车、公交)
③市场垄断④不完全市场⑤不完全信息⑥收入分配不公⑦宏观经济失衡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
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民主性与法治性。
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实现资源的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④合理利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 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加强税收的调节
③ 改进和完善转移性支出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
多重含义。
实现条件:①总量平衡②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问题③环境优化问题
实现方式:
① 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② 根据社会总供求的变化,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③ 利用投资、补贴、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
④ 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⑤ 加强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
二、我按费用类别分: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意义:国家履行了哪些职能及履行职能的侧重点
三、按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
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特点:双向、等价交换)
转移性支出: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特点:单向、无偿)
意义:在财政支出的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政府资源配置的规模就越大,财政
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反之,转….越大,对收入的分配的直接影响
就越大。
财政支出规模衡量指标:绝对量指标(总额,横向比较);相对指标(比例)
第四篇:财政学重点
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2、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税率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3、简述财政领域民主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1.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2.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和比例3.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
制度4.预算执行监督和决算审核
4、简述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必要性,范围和重点
1. 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部门的特殊性3)农业投入的不足4)政府
应提供农业公共产品2.范围和重点:主要投资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5、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1.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2.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私人保险的局限1)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
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及“免费搭车”问题3)难以抗御系统风险4)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6、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点:课税普遍;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功能: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7、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点:赋税相对公平;不重复征税;维护国家权益;课税有弹性
功能:筹措资金;公平分配;稳定经济。
8、应纳税的个人所得包括哪些所得
1. 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3.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4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9、简述现代税收原则
1.公平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2.效率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
实化原则
10、简述国家预算的概念,类别及原则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应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预算分享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
11、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事权和财权划分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5.相对稳定
12、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2.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3.局部平衡和全局平衡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
方预算平衡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
13、财政政策工具
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
14、国际重复征税减除方法
扣除法;低税法;免税法;抵免法
15、简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特点:不以盈利为目标;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投资项目。范围:主要在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领域。
16、国债有何政策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
1、财政职能
(1)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的职能就是
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得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饰的结构效率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际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A、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
B、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
C、加强税收调节 ;
D、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 ;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实现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组合的认识。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
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指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2)两种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方向不同;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3)搭配形式:松财松货,紧财紧货,紧财松货,松财紧货
(4)我国实践与经验: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经验: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转型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并及时转换政策目标;在政策操作上,突出主要政策目标,兼顾协同政策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是实行减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是财政政策既实现扩张效应又避免扩张过度的重要条件。
3、什么是“瓦格纳法则”?并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先逐年下降后逐年回升的特征。
原因在于:(1)改革前,对个人—低工资、高就业;对企业—统收统支。财权和事权高度集中,比重高。(2)改革后,对个人—提高收入;对企业—放权让利。国家财政收入逐年下降,支出比重下滑。(3)1996—1997年因改革逐步到位、GDP加快增长而止跌回升,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回升加快。
4、试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政策取向。
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财政工作的突出重点。要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并突出在“多予、放活”上做文章。
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四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五是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六是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5、试述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方针: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原则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内容:
1、增值税改革:转型;扩大征收范围;清理税收优惠。
2、消费税改革:对税目和税率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
3、企业所得税改革:统一税法;调整优惠。
4、个人所得税改革:混合税制;降低税率,减并档次;配套改革。
5、完善其他税种:扩大资源税、印花税征收范围;改革城建税;开征教育税、车辆购置税、燃油税、环保税、社会保险税、物业税等。
6.试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内容
1.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2.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7、试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和基本经验。
主要措施:增发国债;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科教兴国和文科卫投入;调整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保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想农村倾斜政策。
经验: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实行扩张政策必须减税的教条;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手段;松中有紧 财政政策和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想配合;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调整政策。
8、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1)政府职能转变2)
明确事权划分3)支出职责细化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1)改变收入划分的企业行政隶属关系标准2)个税和企
业税调整3)收入划分随税制调整4)健全地方税种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1)归并转移支付形式2)减少税收
返还3)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
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2)省管县3)乡
财县管
9、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取向。
必要性: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清醒的审时度势与科学的经济调控。着眼于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但是,当经济走出通缩阴影,出现通胀压力时,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另一方面,经济又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前述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标明近期会出现高通胀,因此,不宜转为紧缩财政政策。另外,目前国内投资规模仍然较大,社会资金比较充裕;国际经济复苏,将带动我国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加等。这些都为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内外部条件。
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第五篇:财政学重点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并以国家为主体,借助于政府的预算收支,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形式。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1、含义: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1、含义: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2、收入分配的目标:社会公平、经济公平
3、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实现公平分配
4、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
5、用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基尼系数小于1,系数越小越平均稳定与发展职能
1、含义: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内容:做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3、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分类
1、按财政功能分类:(1)经济建设费(2)社会文教费(3)国防费(4)行政管理费5其他
2、按支出用途分类:
支出用途: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归类: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按动态的再生产的角度来进行归类: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3、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进行国家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1、财政收入/GDP2、财政支出/GDP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教育支出
总量分析:教育投入总量大幅度上升,形成了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投入教育投资格局; 教育投入水平的地区差别也在扩大。
●结构分析
1、经费来源结构
2、三级教育支出结构
3、日常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财政(政府)投资的特点:
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即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一般主要从事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而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的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财政投资的范围: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基本建设支出)和非生产性投资
●财政投资的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3.就业创造标准
●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财政投融资: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又叫“政策性金融”。●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3、医疗保险
●税收支出的形式: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7.加速折旧 8.退税
●税收支出的概念: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支出具体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最综合性、基础性 的因素,反映了经济对财政的决定作用。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的制约作用——关键的因素。
3、价格的制约作用。
(4、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直接因素。)
●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未纳入国家预算的,由地方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正负效应分析
积极作用:
1、有利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增收节支的 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2、有利于保证专项事业的发展。
3、把一些零星分散的收支放在预算外处理,不仅有利于这些事业的完成,而且也有利于减轻国家预算安排的困难,减轻国家预算负担。
4、预算外存在,可以说是对集中的计划体制的修补,它可调动地方、部门和企业组织预外收入的积极性,从而为地方、部门和企业提供预外项目的财力。
消极影响:
1、预算外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松驰,使用不尽合理,资金的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把预算外过多用于基本建 设,造成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3、有些部门和单位自行扩大预算外范围,使“三乱”现象屡禁不止。使预外变成单位的“小金库”。
4、地方把预算外视为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是形成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根源。这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税收是政府强制地、无偿地取得收入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税收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税收的三个特征--“三性”,是统一的整体,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税收,否则就不是税收。)
●税收要素:1.纳税人2.征税对象3.税率
●比例税率:不分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固定比例的税率。(主要有:无差别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产品、行业、地区差别,幅度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是将课税对象按照数额大小从小到大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级分别设置一个比上一级次更高的比例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适用的比例税率越高。
主要有:⑴全额累进税率(当课税对象数额增加时,税率逐步提高,计算应纳税额时,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最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即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只适用于最高一级的税率。)
⑵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划分成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按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相加即为应纳税额。)
⑶全率累进税率⑷超率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用单位固定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如“每吨××元”、“每辆××元”、“每平方米××元”等,是税率的特殊形式。
●起征点:是指计税依据达到一定规模开始征税的界限(计算)
●免征额:是指全部应税金额中可以免税的金额,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计税
●税收的分类
1.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对流转额的课税,对所得额的课税,对财产、资源、行为的课税
2.按照税收收入归属和征管管辖权限的不同: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按计税依据分:从价税,从量税
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价内税,价外税
5.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简答)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会使纳税人的个人收入减少,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纳税人的税后福利水平,这就是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影响相对价格,使人们选择某种产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时产生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就产生了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经济影响(分析)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2、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1、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1、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2、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3、税收对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会解释)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需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的税率
3、税率、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应实现最优结合第十章 税收制度
●商品(流转)税:是指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在国际上统称为商品和劳务税。税种主要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我国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我国现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
增值税的类型:(1)生产型增值税(2)收入型增值税(3)消费型增值税
现行增值税制的主要内容:纳税人、范围、税率、计税方法
2.消费税3.营业税 4.关税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国债的含义: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我国国债发行的三个阶段:1.新中国刚建成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2.1954-1958 分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3.1979年以后,积极完善国债制度,科学确定国债规模,不断强化国债作用。
●国债的政策功能:(简答)(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 ●直接隐性债务: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所形成的债务。
或有负债: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
●政府采购制度: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分级分税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互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地调整。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为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主体: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目标:经济的适度增长,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收入的合理分配,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国债
●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货币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