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 教育财政学1

时间:2019-05-13 08:4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期末复习 教育财政学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期末复习 教育财政学1》。

第一篇:期末复习 教育财政学1

复习——温故而知新:本书或本学科的重点、基本思路与问题线索: 世界图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基本概念:教育财政。教育财政支出分类。教育财政成本(直接、间接、机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及效率,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教育收费政策。

决定论: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教育财政现象与教育财政问题的出现,教育财政总量与结构的决定。

效应论:教育财政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财政效益)优化论:政府干预教育的依据。教育公平、教育效率以及二者的结合。教育财政支出原则。总量决定的考虑。结构优化的原则。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收费政策评价及改革。

教育财政理论历史与理论基础。

基本研究方法:余量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法。国际比较。社会调查。

基本结论:

1.教育财政分析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分析、成本与效益、收益)、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等)

2.教育财政支出分类及结构,原则。

3.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总量与结构,主要指标。教育财政效益:产出

4.教育财政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作用

5.教育财政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6.政府缺陷与市场失灵

7.教育与财政的关系

8.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权衡

9.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与教育收费政策

10.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类型及优化

11.我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与方向、措施

12.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第二篇:《财政学》期末总复习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

刘 方 军

一、名词解释

1.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支,是财政体系的辅助环节。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安排使用。

2.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额都按照与之相应的等级税率计征。

3.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贷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4.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5.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也就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一般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6.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种专项补助制度,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重要手段。

7.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

8.社会消费性支出指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性积累和保证各级政权履行职能所需的各种经费的支出。

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10.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

二、简答题

1.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角度,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

1.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从它的价值构成看,不外是C、V、M三部分。

(1)财政收入中来自价值C部分,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上交财政的折旧基金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折旧基金已全部交给企业管理使用。

(2)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向个人的征税;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居民购买的国库券;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税收转稼收入;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

(3)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M,影响M增减变化的因素,也就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要增加M。

2.为什么没有法律保障就难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 答:(1)没有法律保障,权大于法,无论实行哪种类型的财政体制不能顺利执行,都会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2)不依法办事,国家的税收制度不能保证执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会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法行为中面目全非,偏离税法或转移支付设计的目标;

(3)政府的财政行为必须受法律约束,各级、各部门领导都必须遵守法律规范,才能贯彻财政政策,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3.财政支出按归属部门分类的意义是什么? 答:(1)国家执行职能,一方面需要财力保证,另一方面需要设立相应机构,依靠各级政府、各产业部门、行政、事业部门和单位行使职能。财政机关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把相当数额的资金和经费及其他费用拨付给各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它们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经费和费用,就是实现国家各级政权、各部门职能的有力保证。

(2)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明确职能部门的支出范围及其应负的管理支出的责任。既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也有利于对职能部门资金和经费、费用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以期更有效地提高资金、经费和费用的使用效益。4.简述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答:(1)以执行政府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为主要投资方向,以追求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宏观效益为宗旨。主要投资于与国家职能直接相关的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着眼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财政投资主要投向于社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性建设投资。

(3)财政投向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因而具有引导民间和企业投向的特点。5.政府财政部门管理预算的职权。

答: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6.财政分配的共性是什么。答:(1)国家权力分配的共性;(2)财政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职能服务的共性;(3)财政矛盾涉及范围及属性的共性;(4)财政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性;(5)国家行使财政权力制约因素的共性。

7.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个人所得税适用范围。包括中国公民、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个体工商户。

(2)扩大和调整征税项目。增加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增加了“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等应税项目。

(3)统一规定应税项目的费用减除水平。

(4)调整税率水平。

(5)调整减免税项目。

8.虚假财政收入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各是什么?

答: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原因有:

(1)生产和收购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形成积压滞销;

(2)中间产品征税产生虚假收入;

(3)挪用银行贷款顶代税收和利润上缴,产生虚假财政收入;

(4)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所得上交,造成虚假财政收入;

(5)按原值计提折旧,少提或不提折旧产生虚假财政收入。

防止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是:

(1)搞活微观经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调控作用,引导企业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合乎质量要求的各类各种商品,减少积压滞销,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顺利循环周转中增加真实的财政收入;

(2)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坚决制止各企业、部门、单位挪用信贷资金上交税利;

(3)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存制度;

(4)搞好协作生产,防止产品变质。

9.对于可动用的财政结余,动用或不动用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经济后果?

答:动用财政结余就是增加支出,向社会投放货币购买力,用这部分货币购买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办社会事业,或者增加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与此同时,工商企业增加销售,减少商品库存。这种情况表明,动用财政结余不但无害,而且有利,它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效益。如果不动用财政结余,就意味着一部分商品物资该用未用,未能充分发挥这部分物资的效能。

10.简要回答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模式的选择。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既可以选择预算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也可以选择预算交替实行赤字和盈余的非均衡财政模式。

(1)选择预算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把预算收支平衡(不包括债务收入)绝对化,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情况下,既不易实现,也难以符合经济均衡运行的客观要求,并会削弱财政宏观经济调控的适应能力。

(2)选择交替实行均衡财政和非均衡财政模式。根据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有的年份实行不包括债务收入在内的均衡财政模式,经常收支平衡后的剩余财力投入经济建设,保持预算收支平衡;有的年份,不要求预算内收支平衡,实行非均衡财政模式,其涵义是:允许预算出现赤字或结余,以调控经济运行,关键是采用适宜的方法弥补赤字。

三、论述题

1.试论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活总值的比重,对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影响这一比重的因素有:

(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多,该国的财政收入不仅总额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是个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因素。

(二)政府职能范围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政府职能的范围越大,需要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规模也就越大,无论绝对或相对额都是如此。

(三)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与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具有关键性作用,它决定着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结果:(1)调整价格,特别是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2)调整国家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3)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但我国分配政策的调整缺乏连续性,存在着过急过度的弊病,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过多,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价格的制约作用。要了解和掌握财政收入的实际规模及其增长情况,必须把财政收入增减和物价上涨率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引发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如果是由财政赤字引起,财政会从价格再分配中获得好处;如果是由信用膨胀引起,通常财政收入实际下降。(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以累进税为主体,财政收入实际增加;以比例税为主体,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定额税为主,实际收入下降。2.试述财政管理的特性。

答:财政管理的特性是由财政职能及国家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决定的。财政管理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宏观全局性。着眼于宏观经济总体管理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是财政管理的特性之一。维护和促进全局利益的实现,防止局部利益冲击全面利益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特性。(2)管理的综合性。财政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是不同于其他部门管理的重要特性之一。财政直接管理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管理国家预算。各级财政部门不仅直接管理预算,而且也与其他部门、企业、单位共同管理与业务有关的预算、财务问题。(3)效益的双重性。与其他管理所不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财政管理追求双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管理形式的多样性。财政分配及其管理方式,主要采取无偿方式,但同时也采取有偿方式。

3.试论国债还本的资金来源。

答:国债到期之后,就要依发行时的规定,按期如数还本。不论采取何种偿还方式,国债的还本总会形成财政的一个负担。同时,国债还本能否如约进行,对到期债券及其他一切债券的行市都会产生影响,对债券持有者和政府都是利害攸关的,这就要求国债的偿还必须有较为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来源。一般而言,还本资金来源有以下几种:(1)设立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于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交一笔专项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管理专充偿付国债之用,不用作其他用途。在国债未还清之前,每年的预算拨款不能减少,以期逐年减少债务;这种方式虽然较为受投资者所欢迎,而且设有偿债基金的国债发行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实践中,偿债资金常被挪用而形同虚设,而且,政府因设置基金被迫定期拨款,使预算安排丧失一定的灵活性。而当预算平衡出现严重困难时,又势必忽略按拨付基金;或者,为拨付偿债基金,势必要发行新的债券,如此,可能反而会加重政府负担,且会引起不必要的管理混乱。因此,这种方式虽在西方国家中试行,但大多都失败了。(2)依赖财政盈余。就是政府在预算结束时,以当年财政收支的结余作为偿还国债的资金。如盈余多,则偿债数额亦多;如盈余少,则偿债数额亦少;如无盈余,则无款可用于偿债。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靠财政结余作为偿债来源的办法实属理论上的假定。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今各国国债的规模大都呈现日益增加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到期债务需偿还;另一方面,各国财政收支的平衡也愈来愈困难,收支不能相抵的年份愈来愈多,赤字数额越来越大,即使偶有盈余,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年偿还国债的需要。况且,为了能长期不断地发行债券,也必须按期及时偿还国债以维持政府信誉、根本不可能视财政结余的多寡来决定偿还国债的数额。(3)通过预算列支。就是将每年的国债偿还数额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而列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的财政收入(主要指税收)保证国债的偿还,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是偿还国债一种较为稳妥的办法,实际却并非如此。如果政府有能力每年拨出专项款用作国债偿还支出,可能就没有必要发行国债,或者不必要每年发行那么多国债。否则,即使在预算中列支,也常常被作为软性支出,在正常的财政收入紧张时被挤掉而使偿债支出形同虚设。而为了保证国债到期偿还,政府又必须寻找正常财政收入之外的财源,即再发行国债以筹措偿债资金,进而形成“预算列支、举债筹资”的局面,徒增管理上的麻烦。(4)举借新债。这是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为到期债务筹措偿还资金。这种方式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虽然单项债务有偿还期,但就总体债务而言,可以通过新债务还旧债的办法,无限长时间延续偿还期;在实践上具有必然性,随着债务规模日益扩大,正常的财政收入已无法满足到期国债还本的需要,偿债资金的来源不得不依靠举借新债,因此,举借新债已成为各国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以举借新债的方式来筹集偿还国债的资金,实际上是把国债作为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收入形式来看待的,这样做,既有利于政府筹集收入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政府利用国债这一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

4.论述经济体制转换时期需求过旺及通货膨胀的成因。

答:(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规模过大,货币超量发行。投资膨胀,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失控,货币超量发行,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与投资膨胀相联系,投资主体模糊,投资风险责任缺位,也是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

(2)农业歉收,农副产品供应短缺,引发供需失衡,导致通货膨胀。农业丰歉,不仅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对供需平衡和通货膨胀产生不同的影响。农业丰收,农副产品供应增加,与财力需求保持平衡,则抑制通货膨胀;农业歉收,农副产品短缺,吸纳财力的供应能量降低,引发供需失衡,通货膨胀。

(3)企业成本上升,推动通货膨胀。基础工业品、服务价格和其他成本要素价格上涨成为推动通货膨胀因素。

(4)外汇增加。外汇增加使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加剧通货膨胀。

5.论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答:我国1994年起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一)实行分税制的优点:

(1)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消除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随意性,使各级政府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一级预算。

(2)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3)分税制改变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

(4)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缩小地区间差距。

(二)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中央财政承担国防、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地方财政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与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应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问题:

(1)目前分税制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如进一步协调税种划分,消除行政隶属的痕迹等。

(2)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事权划分。随着经济体制转换和政治体制改革,各级政府的职责划分必须做相应调整。

(3)实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分税制,并不要求地方政府拥有足以自我平衡的财政收入,仅仅是使地方财政预算拥有一定量的稳定收入,其差额由中央预算补助,从而实现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调控。

(4)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扩大地方税收规模,扩大地方对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和执法权;确立地方的主体税种。6.试论国债的功能。

答:国债是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它既是一种财政收入,又遵循信用原则,必须有借有还。国债也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它以政府的信誉为担保,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国债的功能主要包括:

(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财政赤字一般是指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国债的诸多功能中之所以最主要的是弥补财政赤字,是因为在诸多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如发行国债、增税、改革税制、增发货币和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理想方法。这是因为,与其他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如增加税收、增发货币等相比较而言,发行国债的方式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①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使分散的购买力在一定期限内集中到国家手中,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般不会改变,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与此相反,政府如果通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往往可能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使社会购买力的需求超过社会供给,导致通货膨胀。

②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原则,将企业和个人闲置不用的资金,也就是从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部分,暂时集中起来,让渡给国家使用,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增加税收,一般要受客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制约,如果强行提高税率,就会影响经济发展,使财源枯竭。而且改变税制又要受立法限制,也不易为纳税人所接受。

总之,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上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弥补赤字的一种较为合理的途径。然而,过分依赖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也是不行的,因为这可能导致:国债规模过大,还本付息的压力会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造成恶性循环;以及国家集中的资金过多,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等不良后果。

(2)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形成财政收入之后,它的支出方向并不是无法分辨的。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金的职能除了从计算口径上加以区分之外,在现实经济中也可以从以下角度加以区分:

①社会制度和财政类型不同。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经济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很大,因此我国的国债发行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作用。而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公共性财政,经济建设支出较少,其国债发行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较为明显。②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不同。有些国家在国债发行时就明确规定了国债收入的目的和用途,如日本就将公债明确分为赤字公债和建设公债。我国的国债一般不明确规定目的和用途,但从1987年开始发行的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建设债券就具有明确的筹集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的作用。③国债收入的性质不同。如果把国债当作一种临时性、应急性的收入,用来弥补经常性收入的不足,国债就是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如果把国债当作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收入,就可以用国债来安排经常性收入以外的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事实上,国债作为稳定的、长期的收入是可行的,原因有三条:社会闲散资金的持续稳定存在提供了国债资金来源;遵循自愿认购和有借有还等信用原则的国债发行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世界各国资金量和充裕程度的不同使发行外债也成为可能。

(3)调节经济。

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动会影响国家所支配财力的规模,国债收入的投向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等等。国债的经济调节功能是与国债本身共存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债已经成为财政政策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我们在发挥国债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国债的适度规模。因为国债毕竟只是财政收入一个补充性的来源,过分依赖国债反而会引致不良的后果。

第三篇: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1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 ,财政, 产品的竞争性;产品的排他性,贫困线,贫困率,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影子价格,消费者剩余,现值,贴现率,社会贴现率,税负转嫁,征税对象,纳税人,消费税的纳税人,营业税的纳税人,广义的和狭义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计学视角下的政府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2简答题和论述题

政府的职责

财政的基本要素

财政的本质及主要内容

财政的双重属性

产品的不同类型

教育的性质(私人产品特征和兼具公共产品特征)

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财政支出及考察意义

财政支出规模的度量(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财政支出规模控制

财政预算及预算原则和预算程序

政府采购制度及政府采购原则和程序

各国财政支出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的主要原因

三大农村扶贫项目(扶贫贷款、发展资金、以工代赈)的资金投向。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

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

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共同特征

社会保险的私人产品特征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

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

养老金的筹集形式及具体内容

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及内容

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

政策分析的十大步骤

金融成本和收益

财政收入的类别

财政收入的形式

财政收入结构

经济发展的含义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税收的特征

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

效率原则

公平原则

税负转嫁的形式

世界税制结构的基本情况

税制要素

税率及形式

违章处理

增值税的纳税人及征税范围

企业所得税(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国有资产收入的概念和构成资本运营及其主要特征

资本运营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

国有资产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

政府债务的特殊性

利息支付的税收负担

政府债务风险的分析框架

构建政府风险管理的基础制度

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的目标

财政管理原则

政府预算的定义

政府预算的原则

财政体制的内涵

政策组合相机抉择政策有效性的条件

积极财政政策的概念及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第四篇:期末复习1

 基础知识

1.人际沟通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达到特定的目标,将信息、思想和情感,借助一定的符号载体,在个人和群体间进行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

2.按沟通的组织程度划分,可以将沟通划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在正式沟通中,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向,又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4.按沟通时所使用的符号形式划分,可以将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5.语言沟通是指发送者以语言符号形式实现的沟通。可分为口头语言沟通和文字语言沟通,也称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6.按沟通是否具有反馈的情况划分,可将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7.按沟通时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划分,可以将沟通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8.第一位提出沟通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他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人们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9.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提出沟通过程模式“5W模式”,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10.影响沟通过程中编码和译码的五个条件是:一是编码和译码的技巧;二是态度;三是知识;四是社会文化背景;五是沟通渠道。

11.有效人际沟通的6C原则即清晰(Clear)、简明(Concise)、准确(Correct)、完整(Complete)、有建设性(Constructive)、礼貌(Courteous)。

12.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在与人沟通时,所产生的影响沟通的心理因素,我们称其为人际沟通的心理障碍。其主要有:自卑、嫉妒、猜忌、羞怯、恐惧等心理障碍。

13.人际沟通中应做到称呼得体,具体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记住对方姓名;二是符合年龄身份;三是有礼有节有序。

14.介绍他人,也称居中介绍,就是把一个人引见给其他人相识沟通的过程。其先后顺序应坚持受到特别尊重的一方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的原则。

15.学会赞美是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之一,要更好地发挥赞美的效果,需要注意几个要点:第一,实事求是,措辞恰当;第二,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赞美他人;第三,赞美多用于鼓励。

16.人际沟通中,有时也需要拒绝,拒绝的方式主要有:替代式;转移式;模糊式;发问式。

17.演讲,又称演说,讲演。它是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向众多人就某问题发表意见或阐明真理的传播活动,其基本模式为一人讲,众人听。从本质上看,演讲就是艺术化地发表意见或阐明事理。

18.演讲与朗诵有区别:演讲以“讲”为主,朗诵以“演”为主。

19.从表达形式上划分,演讲可分为3种类型:命题演讲;即兴演讲;论辩演讲。

20.从内容上划分,演讲大致可分为7种类型:政治演讲;生活演讲;学术演讲;法庭演讲;宗教演讲;教育演讲;礼仪演讲。

21.教育演讲是学校师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讲授知识、交流思想、探讨学问和进行道德和素质教育的演讲,分为教师演讲和学生演讲两种。

22.从功能上划分,演讲可分为5种类型:“使人知”演讲;“使人信”演讲;“使人激”演讲;“使人动”演讲;“使人乐”演讲。

23.从表现风格上划分,演讲可分为4种类型:慷慨激昂型;情感深沉型;哲理严谨型;明快活泼型。

24.演讲的方式主要有:照本宣科;记忆演讲;脱稿演讲;即兴演讲。其中脱稿演讲是最值得推荐的方式。

25.接听电话程序:听到铃声拿起话筒——问候并自报家门——确认对方姓名及单位——商谈并记录有关事项——复述并确认要点——礼貌道别并放好话筒——整理通话记录

26.拨打电话的程序:准备通话提纲——检查电话号码后拨通电话——问候并自我介绍——确认对方姓名及单位——商谈有关事项——确认注意事项——礼貌道别并放好话筒

27.表情,是指人们表现在面部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面部器官(包括眼、嘴、舌、鼻、脸等)的动作、姿态来传递内心的情感体验。

28.在人际沟通中,目光的功能主要有:表达爱憎情感;传递补充的信息;具有威慑作用;显示社会地位。

29.在目光接触中,不同的凝视部位、角度和时间。表明双方的关系也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亲密凝视;公务凝视;社交凝视。

30.人为什么会笑呢?关于笑的理论主要有:释放说、优越说、认知说、欲望满足说。

31.微笑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主要有:缩短心理距离;润滑人际关系;化解矛盾;营造人和氛围。

32.恰当的微笑应做到以下几点:微笑要真诚;微笑要适度;微笑要得体。

33.演讲中运用手势,应注意几点要求:精当;自然;简练;和谐。

34.人和人之间总要保持一定的空间和距离,即人际距离。人际距离主要有四种类型:亲密距离;常规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

35.正确使用移动电话应注意的事项:要遵守公共秩序,要注意通话方式,要自觉维护安全秩序。

 怎样打开话匣子?——找话题

 技巧一:从对方的口音中找话题

 技巧二:从对方的穿戴服饰上找话题

 技巧三:从对方携带的物品中找话题

 技巧四:共同的境遇可以成为很好的话题

 技巧五:坦白地说出你的感受

 技巧六:直接提出问题

 技巧七:鼓励别人讲下去

 找话题的内容也应该是积极的、文明的、健康的。可以使我们在交往当中彼此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如果第一印象不错,将来可能还会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好朋友。

 演讲的选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演讲中的“米”,就是材料。演讲使用的材料及其结构对演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在演讲中我们应选用一些什么样的材料呢?

(1)选择能说明主题的材料

选取材料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材料要能体现说明主题。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从主题出发,既不要滥竽充数,也不能不忍割爱。有些人在写演讲稿时,从兴趣出发,不管材料能不能说明主题,都用到讲稿中去,结果不仅不利于说明主题,反而妨碍了主题的表达。还有的人觉得自己手中的材料很好,不用太可惜,硬把它塞到演讲稿中,结果是牵强附会,也是有害无益的。所以在写演讲稿时,一定要避免上面两种毛病,有用则用,无用则弃,只有如此,你的演讲稿才会是一篇好的演讲稿,你的演讲才是成功的演讲。

(2)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所谓的典型意义的材料就是指有规律性、普遍性,能说明主题的材料。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材料用到演讲中去,不要选择那些个别的、特殊的材料,那样的材料不起支撑作用,相反会给人偏颇极端的印象。典型材料不一定非是大事、名人、伟人的事迹,相反,那些细小的普通人的事迹往往更能说服人,也更具有典型意义。

(3)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

写演讲稿不是文学创作,演讲稿中所使用的事迹也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来不得半点杜撰,而且也不允许利用联想或想象去丰富本来就不存在的细节。因此,演讲的材料不允许虚构,它是真实可信的,是经得起论证推敲的,是不怕事实和时间检验的,尤其是事迹演讲更是如此。我们要求演讲中的事迹必须确有其事,演讲中的人物必须真有其人,千万不要将一些道听途说东西写进演讲稿中,否则产生的恶劣后果不堪设想。

(4)选择新鲜的材料

材料越新,时代感就越强,离听众的现实也就越近,就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所以在选择演讲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新鲜的材料。

(5)选择符合听众心理的材料

在演讲之前,首先要明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听众?这些听众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他们关心什么?只有了解听众,我们的演讲才是有的放矢,我们选用材料才能符合听众的心理,听众才是爱听的,喜欢听的。比如,我们要讲“今天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歌颂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工厂的工人,那么,我就可以选用工作环境的变化作材料;如果我们面对的是街头巷尾的老人、妇女,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我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材料;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党政干部,寻我们不妨就拿数据作材料„„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材料,听众才能喜欢听,否则演讲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6)根据演讲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材料

演讲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以说理为主的说理性演讲,一类是以抒情为主的抒情性演讲,当然,说理性演讲并不完全排斥感情的抒发,而抒情性演讲也不完全拒绝理论的升华。这两类演讲要选用材料上是有区别的。说理性演讲更注重说明问题,因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更为清晰,作用的材料一定要真实、严密、逻辑性强,而且演讲创作要对材料进行量性的分析、升华,使之更利于说明问题。而抒情性演讲使用的材料,则要求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惟有如此你的演讲才能声情并茂。

 开好头的方法

从内部结构来说,演讲需要形成或创造现场的情绪氛围,所讲的内容应该较为集中,通常一篇演讲稿最多只能讲两三个问题,而且这两三个问题还得很紧密地在逻辑上串连起来,以层层推演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这时最忌的是平面罗列:甲乙丙丁、1234、abcd。尤其成为大忌的是先亮论点,后举例子。这只能使听众停止思考,甚至昏昏欲睡。分散的论点和被动的(亦即无分析的,不能发展论点的)例子,无异于催眠曲。而在演讲比赛中,尤其要求集中论点,因为时间的限制更大。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其结构原则与一般文章的结构原则大致一样。但是,由于演讲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活动,因而演讲稿的结构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开头和结尾有特殊的要求。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结构中处于显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场白有两项任务: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的同感;二是如字义所释,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此,只有匠心独运的开场白,睿智、新颖的诉求,才能给听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做好铺垫。

(1)开门见山、提示主题。这种开头是一开讲,就进入正题,直接提示演讲的中心。

(2)介绍情况、说明根由。这种开头可以迅速缩短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急于了解下文。例如恩格斯在1881年12月5日发表的《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人的孩子在一块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地连接在一起了。”这个开头对发生的事情、人物对象作出必要的介绍和说明,为进一步向听众提示论题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起关注。这种方法是根据听从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从思考的问题,以引起听从的注意。

(4)反弹琵琶、给人意外。

有位班主任在欢送毕业生的晚会上致词:“我原来想祝福大家一帆风顺,但仔细一想,这样说不恰当。”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大家镇住了,同学们屏声静气地听下去——“说人生一帆风顺就如同祝某人万寿无疆一样,是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诺言。人生漫漫,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比如„„”最后得出结论:“一帆不风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在逆风险浪中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祝大家奋力拼搏,在坎坷的征程中,用坚实有力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

“一帆风顺”是常见的吉祥祝语,而老师偏偏反弹琵琶,从另一角度悟出了人生哲理。第一句话无异于平地惊雷,又宛若异峰突起,怎能不震撼人心?

(5)借题发挥、巧妙过渡。以眼前的人、事、景为话题,引出讲题,把听从不知不觉地引入演讲之中。

此外,还有悬念式、警策式、幽默式、双关式、抒情式等等

 演讲稿的结构安排

结构安排的模式

演讲的正文,要做到条理清楚、波澜起伏,关键是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常见的正文结构模式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即把所要演讲的几个主要问题排列起来,一个一个地阐述。可以以时间为序,也可以以空间为序,还可以以问题的逻辑结构顺序为序。这种方式眉目清楚、形式整齐,便于听从理解与记忆。

(2)总分式。即先总的提出观点或主张,然后分别加以阐述。或者反过来,先分别阐述问题,然后再归纳小结。在总分式结构中,分的部分,往往就是一个并列式结构。这种方式,在集中论述一个问题时,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递进式。即一层深入一层地阐明问题,逐步把道理讲清楚。它可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也可以由小及大、由少及多,要求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听众的认识规律。这种方式,往往思维严谨、结构缜密,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

(4)对比式。即运用比较法阐明问题。它可以是正反对比或新旧对比,也可以是时间对比或空间对比,还可以是问题的性质与类型对比等。这一方式便于突出正面观点或主要问题。以上方式,最好是综合使用,或以一种方式为主、其他为辅,或总体上使用某一种、局部使用另外几种。正文的构成,最忌讳平铺直叙。其内容构成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总的原则是,要疏密有致、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 演讲稿的行文

在行文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层次、节奏、衔接和遣词炼句等几个问题。

(1)层次。是演讲稿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体现着演讲者思路展开的步骤,也反映了演讲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的活动,所以演讲稿的结构层次是听众无法凭借视觉加以把握的,而听觉对层次的把握又要受限于演讲的时间。怎样才能使演讲稿结构的层次清晰明了呢?

根据听众以听觉把握层次的特点,显示演讲稿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演讲中树立明显的有声语言标志,以此适时诉诸于听众的听觉,从而获得层次清晰的效果。演讲者在演讲中反复设问,并根据设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能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此外,演讲稿用过渡句,或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语词来区别层次,也是使层次清晰的有效方法。

(2)节奏。节奏是指演讲内容在结构安排上表现出的张弛起伏。演讲稿结构的节奏,主要是通过演讲内容的变换来实现的。演讲内容的变换,是在一个主题思想所统领的内容中,适当地插入幽默、诗文、轶事等内容,以便听众的注意力既保持高度集中而又不因为高度集中而产生兴奋性抑制。优秀的演说家几乎没有一个不长于使用这种方法。演讲稿结构的节奏既要鲜明,又要适度。平铺直叙,呆板沉滞,固然会使听众紧张疲劳,而内容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注意力涣散。所以插入的内容应该为实现演讲意图服务,而节奏的频率也应该根据听众的心理特征来确定。

(3)衔接。是指把演讲中的各个内容层次联结起来,使之具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感。演讲稿结构衔接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与两段内容、两个层次有联系的过渡段或过渡句。

(4)遣词炼句。演讲的语言具有艺术性,决定了演讲必须讲究遣词炼句。演讲语言表达的几个基本要求:

上口入耳——“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改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

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鲁迅也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

准确精练——在演讲中不要使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同样的所指应使用不同的词,如“逝世”、“牺牲”、“完蛋”、“死”,说的都是“失去生命”,但其褒贬好恶却大相径庭。

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 广为流传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演讲,毛泽东的演讲,鲁迅的演讲,闻一多的演讲,都是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生动感人的语言。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 沟通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沟通的基础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对彼此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

断。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人际沟通中,首因效应对人们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此,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

2、近因效应——最新的认识会掩盖以往的评价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人际沟通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的、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爱屋及乌”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常喜欢从其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备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的有利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以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北方人”与“南方人”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商不奸”;

刻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的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代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识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第五篇: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1、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是国家为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凭借政治等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活动。

2、理解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的事项:(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2)财政分配的依据——凭借国家政治权利;(3)增值税,我国主要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

24、增值税的计算方法:①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其中: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②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征收率③进口货物计税方法:纳税人进口货物,按组成计税价格和规定的税率(成计税价格=到岸价格+关税+消费税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财政分配的最终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4)财政分配的客体——国民收入。

3、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收入分配职能概念: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基本内容: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5、财政职能和政府职能的关系:1.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是从属关系。2.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相互依存。3.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有共同作用的基础,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实施政府干预。

6、财政支出按经济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

8、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分析:(1)政府职能及财政资金供给范围(2)经济发展水平(3)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4)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9、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一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定价法。

10、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 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11、政府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和半集中半分散的采购模式。

12、国防支出范围:国防支出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费等方面。

13、财政投融资的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14、社会救济:是指公民在其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或因自然灾害,发生其他不幸事故生活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帮助制度。

15、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16、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性功能⑴社会补偿功能⑵社会稳定功能⑶社会公平功能经济性功能⑴调节投融资功能⑵平衡需求功能⑶收入再分配功能⑷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的功能

17、财政收入的分类:㈠按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公债收入、收费收入。

㈡按收入的性质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㈢按收入层次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18、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与政策、价格因素、财政政策因素

19、税收是政府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范,参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注意事项: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3.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20、商品课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

21、商品课税的特点:1)课征普遍,且具有隐蔽性。2)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3)普遍采用比例税率,计算简便。4)商品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5)商品课税较易转嫁。

22、商品课税的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23、增值税的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

25、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26、财产税的主要税种: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和遗产税。

27、行为课税的主要税种: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车船使用税。

28、税收使用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29、国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一国中央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举借的债。第一,国债的债务人主体是一国的中央政府。第二,国债所筹集的是财政资金。第三,国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范畴。第四,国债的担保物,并不像私债那样是财产或收益,而是中央政府的信誉。

30、国债的特性: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

31、国债的期限结构:①短期:1年以内②中期:1年以上10年以内③长期:10年或10年以上

32、国债限度的制约因素:①国债规模受社会应债能力的制约。②国债规模还受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也会影响国债的负担能力和限度。

33、国债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

34、国债的偿还方式:①市场购销法②抽签偿还法③按次偿还法④一次偿还法⑤提前偿还法

35、影响外债规模的因素:①国内因素:⑴国内储蓄缺口的大小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程度⑵该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②国外因素:⑴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和技术发展⑵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⑶资本输出国对外经济战略⑷其他国家吸收外资政策和利用外资的规模。

36、政府预算的原则:①完整性原则 ②统一性原则 ③可靠性原则 ④公开性原则 ⑤性原则

37、政府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

38、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分工:①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②稳定增长的职能分工③资源配置的职能分工

39、事权和支出划分的原则:

1、对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

2、、由本地居民享用的地方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

3、对跨地区以及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应出面组织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4、对于收入分配差异问题,应由较高级次的政府出面进行调节,从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调剂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

5、坚持事权和支出划分的法制化原则。

40、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在量上的对比关系。三种情况:①收入大于支出,有结余②支出大于收入,有赤字③收支相等。

41、亚当斯密税收原则:①公平原则②确定原则③简便原则④征收费用最小原则

42、私法权收入:包括国有财产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公债收入等。

43、2011年经济政策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4、比例税的缺点:①比例税不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公。②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且具有累退性质,不能兼顾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下载期末复习 教育财政学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期末复习 教育财政学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学复习参考资料

    财政学复习参考资料 财政:财政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手中的权力,强制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第一章 优值品(merit goods):在经济......

    财政学 复习重点

    1. 财政的含义: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解释,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 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

    财政学复习要点

    重点概念 1、单峰偏好 •单峰偏好涵义:在一组备选方案中,存在对某一方案的偏好程度最高。 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出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为购买特定的商品和劳务所安排的支出,其支......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 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

    期末复习词汇1

    U1 Test A 1. The company is facing a __________ challenge in the next round of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market. A. flexibleB. consistentC. firm. stiff 2. A good......

    现代汉语1期末复习

    《现代汉语》(1)期末复习一、复习要求: 总的要求是要理解各章的基本理论并能灵活运用,着重把一些理论问题搞清楚,并通过实践分析扎实掌握,做到活学活用。 具体要求: 1、既要理解理......

    2011财政学作业题1

    2011年《财政学》课程作业参考选题1、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2、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3、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选择 4、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