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通过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如收入或财富分配的不公和宏观经济的失衡。社会公共需要:是指政府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它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个别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和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解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等。财政收入:公共收入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又称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其政治和经济权力,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自己的总和,即是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税收: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制: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指国家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规定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成为征纳双方共同遵守法律规范。狭义的税收制度是各种税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现了税法的征纳关系。广义的税制是指税法基本法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以及国家机关之间因税收管理而发生的各种关系。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根据借贷原则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财政支出:各级政府履行其必要的职能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成本,包括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实现收入分配而进行的转移支出。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体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监管下,以法定方式、方法和程序,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政府贷款,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工程和服务的消费行为。政府采购制度不仅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包括四个方面: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管理。国家预算:即“政府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任务,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部分国民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国家财政的主导环节。国家预算体系:政府预算体系是指政府预算的组成,是根据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域、财政管理体制而确定的预算级次和预算单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统一整体。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指规定一国预算的组成体系,处理各级预算的财政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项重要制度,包括两层含义:1)管理体系,即在国家预算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形成的预算管理体系。2)预算管理的根本制度,即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各级预算之间的职责权限及财力的划分。复式预算:是在单式预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它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投资预算或建设预算)。购买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又为消耗性支出,是转移支出的对称,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社会投资性支出。转移支出: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获得商品和劳务;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等。
简答
什么是市场失灵?其特点是什么?巿场失灵是指巿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如收入或财富分配的不公和宏观经济的失衡。市场失灵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表现:1)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如果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效应、规模收益递增、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以及偏好 1 不合理等情况,市场机制无法引导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2)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过程不稳定的两个突出表现。3)收入分配领域的失灵。即使市场经济的运行已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的干预仍是必要的,因为经济的帕累托状态并不保证财富分配的公平。
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社会公共需要是指政府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它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个别需要。内容:社会公共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文教、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解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等等。特征:1)非加总性。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他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无差异性(集中性)。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的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代价的非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外部性。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具有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的是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带来利益或损失。外部效应往往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过度与不足。5)社会剩余产品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6)整体性。它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而不是某一个体或组织单独或分别提出。7)强制性。它只能依托政治权利、动用强制性的手段,而不是依托个人意愿、通过市场交换的行为加以实现。
什么叫公共收入(财政收入)?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公共收入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又称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其政治和经济权力,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自己的总和,即是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公共收入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政府取得的全部资金和实物。狭义:指政府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财政收入。
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其对公共收入的影响是最基础的。主要表现在人均占有GDP上,从总体上反映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越发达,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可供财政分配的物质基础越雄厚,公共收入也会随之基本同步增长。2)生产技术水。其对公共收入规模的制约,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社会产品和GDP增长加快,公共收入增长有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导致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3)分配体制和政策。(1)财政分配制度和政策。在以直接税为主体时,若收入向个人收入倾斜,公共收入的规模就会大些;相反,以间接税为主体税时,收入向资本倾斜也会使公共收入规模大一些(2)经济体制。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收入的规模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高些,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低些。4)价格。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或下降会引起公共收入的虚增或虚减,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主要表现为公共收入的货币表现形式的影响。
评价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由于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上,支出项目在性质上也是千差万别,同微观主体支出的效益又存在重大的差别。因此,对不同的项目应采取不同的效益评价方法。对于其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财政支出项目,可以用“成本—收益”法进行评价;对于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而且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的财政支出,一般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对于有些支出,其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进入市场交易,则可以运用“公共服务收费 2 法”或“公共定价法”。1)成本-收益分析法,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项目的方案,详列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公共项目成本收益法成功的关键在于:确定成本与收益的范围;成本与收益的定价;贴现率的选择;时间期限的确定。2)最低费用选择法,也称应急方法,指在无法评价政府非经济支出的社会效益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对备选方案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公共定价,又称公共服务收费法,是运用价格政策提高公共支出效益的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益。
什么叫税收?简述税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作用主要有:
一、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收入逐年大幅度上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税收来源的广泛性、税收收入的及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因此税收成为国家满足公共需要的主要财力保障。
二、配置资源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但市场配置资源,也有它的局限性,可能出现市场失灵(如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效应、自然垄断等)。这时,就有必要通过税收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
三、调节需求总量的作用。税收对需求总量进行调节,以促进经济稳定。
四、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对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产品结构合理化、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此外,通过税收调节,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流通交换结构等的合理化。
五、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决定的分配机制,不可避免地会拉大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客观上要求通过税收调节,缩小这种收入差距。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公平收入分配、鼓励平等竞争。税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可以从税收的劳动供给效应、税收的储蓄效应和税收的投资效应来分析。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如何进一步完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指在各级政府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模式。目前各国分税制大体分两种:完全型分税制和适度型分税制。分税制的特点体现在:明确划分了各级政府的事权;通过分税来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分税制下的各级财政拥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需要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税、这是分税制的核心问题,是指税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通常是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体系。2)分权、指税收的管理权限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包括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征管权等。3)分征、指分别建立中央税与地方税各自独立的征收系统。4)分管、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分级预算,分别管理各自的收入。
如何完善:
1、按照社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模式,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理清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民间部门的关系,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创造前提条件;
2、以事权划分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
3、根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按照保证中央财政主导地位和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要求,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体系,规范政府间的税收分配体系;
4、在规范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收入划分的同时,积极实施省以下各级政府的分税制。
时事
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 3 增长,逐步成为各地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同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比较突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设计存在的问题 .所得分类太细。2.横向税率不合理。3 .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太多。4 .费用扣除和累计级距调整太僵化。5.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不大。6.税率设计复杂增加征纳成本。7.税收监管制度不健全,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税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它吸收了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的优点,既对纳税人部分不同来源的收入实行综合课征,体现了按支付能力课税的原则,又将所列举的特定项目按特定办法和税率课征,体现了对某些不同性质的收入区别对待的原则。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对征管水平的要求没有综合所得税制严格,比较适合我国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同时也符合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的要求,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是比较可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改革税制模式,将现行分类税制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将有较强连续性或经营性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对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税率实行分项征收。
第二,合理界定纳税人标准,按照国际通行做法调整居民纳税人认定的时间标准,扩大居民纳税人范围。
第三,优化税率结构,参照国际上个人所得税改革趋势,对纳入综合所得范围的应税所得,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减少税率档次,调整税率级距,以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并体现对低收入者免税、对中等收入者轻税和对高收入者适度重税的原则,对列入分类所得范围的应税所得,确定合理的税率水平。
第四,规范减免税政策,合理确定减免税项目,调整减免税标准,取消不合适的税收减免。
第五,调整费用扣除,根据居民基本生活支出的变化情况,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
第六,进一步规范和拓宽税基,堵塞税收漏洞。
我国个税制度的改革需要在借鉴国外好的做法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稳步推行,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减轻纳税人,尤其是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债务危机严重干扰了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正常秩序,是国际金融体系紊乱的一大隐患,尤其对危机爆发国的影响更是巨大,均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债务危机对债务国的影响:
一、国内投资规模会大幅缩减。1为了还本付息,债务国必须压缩进口获得相外贸盈余。2债务危机使债务国资信大降,难以借款。3国内资金的持有者对国内经济前景悲观,会抽回国内投资。
二、通货膨胀会加剧。由于投资的缩减,企业生产缩减,难以满足需求。
三、经济增长会减慢或停滞。为制止资金外流,控制通货膨胀,政府会大幅提高利率,为偿债需兑换大量的外汇,又使本币贬值,企业进口成本升高。这些都使国家经济增长放慢,甚至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倒退。
四、社会后果严重。大批企业倒闭或停产,失业剧增,易导致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直接需求效应、间接需求效应、汇率风险三条渠道发生的。1)对实体经济部门的直接影响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减少了危机国家的进口需求。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间接需求减少效应表现在欧盟非危机国家,由于拨付巨额财政资金参与救援,其 4 国内需求将会相应的减少,特别是某些消费品需求会有所减少。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汇率风险效应首先体现在我国对外资产、特别是外汇储备缩水上,其次是体现在出口企业的出口收入缩水上。欧元贬值将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欧元资产缩水。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资产部门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危机在股市等领域引发的“唤醒效应”。此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给中国企业切入欧洲流通等环节、提高对欧盟出口效益创造了一定的机会,但其长远影响却不可低估。
启示1.中国应该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问题,防范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部门和机构出现不良资产和重大坏账。我国银行信贷为了配合“四万亿投资计划”,信贷大量增加。地方政府为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从银行大量贷款,加大了银行贷款损失的潜在风险。当出现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降或遇到外部冲击时,国企和基建部门大量的信贷资金可能变为呆账,银行流动性不足,就可能引发危机。2.我国应该警示外汇储备的系统性风险,加强对国际债权与投资的管理。次债后我国持有的次级债券等美元资产外汇储备蒙受损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大幅贬值,我国欧元资产外汇储备再一次蒙受损失。因此,有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国际债权和投资结构的合理调整、处理和管理工作,保证国家境外债权与资产运用的安全,以防范外汇储备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3.需要认真考量经济刺激政策的合理退出时机。虽然全球经济在缓慢复苏,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显示了全球经济基础仍不牢固,依靠出口来实现经济复苏还存在很大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仍需慎重考虑是否应该减少投资,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我国应该根据欧美等国的经济复苏情况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审慎选择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4.把握好赤字财政政策的实施度。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都揭示:过度的实施赤字财政,金融形势不稳定时,将引起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论述
简述新形势下公共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大小应由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确定,是市场配置无效而又是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劳务。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这是财政与生俱来的一项职能,不过在不同历史阶段分配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收支活动的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政府包揽过多,存在大量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活动主要应集中在公共需要的范围里,这是财政职能的一个重大的转变。3.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波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危机是经常发生的,这也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以维持生产、就业和物价的稳定。因此,经济稳定发展就成为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在经济转型阶段,这方面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西方经济理论认为,财政的稳定发展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另一个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作用。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财政调控经济的实现方式应有四种:一是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当经济下滑时,社会总需求不足,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的扩大;当经济膨胀时,社会总需求过度,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二是通过发挥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协助稳定经济。三是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加快企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4.监督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转型时期,财政新体制还不健全,漏洞很多,资产 5 流失、侵占挪用、贪污腐败问题大量存在,放松财政的监督和管理是不行的。财政监督管理职能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跟踪、监督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及时反馈信息,发出预警信号,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为经济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规范经济秩序,主要是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财政、税收、会计法规,为市场竞争提供基本的规则,保护正当的市场竞争,同时严肃财经纪律,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三是通过对国有资产营运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实施价值形式的监督管理,在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四是通过对财政工作自身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分配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
第二篇: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1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 ,财政, 产品的竞争性;产品的排他性,贫困线,贫困率,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影子价格,消费者剩余,现值,贴现率,社会贴现率,税负转嫁,征税对象,纳税人,消费税的纳税人,营业税的纳税人,广义的和狭义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计学视角下的政府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2简答题和论述题
政府的职责
财政的基本要素
财政的本质及主要内容
财政的双重属性
产品的不同类型
教育的性质(私人产品特征和兼具公共产品特征)
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财政支出及考察意义
财政支出规模的度量(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财政支出规模控制
财政预算及预算原则和预算程序
政府采购制度及政府采购原则和程序
各国财政支出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的主要原因
三大农村扶贫项目(扶贫贷款、发展资金、以工代赈)的资金投向。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
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
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共同特征
社会保险的私人产品特征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
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
养老金的筹集形式及具体内容
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及内容
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
政策分析的十大步骤
金融成本和收益
财政收入的类别
财政收入的形式
财政收入结构
经济发展的含义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税收的特征
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
效率原则
公平原则
税负转嫁的形式
世界税制结构的基本情况
税制要素
税率及形式
违章处理
增值税的纳税人及征税范围
企业所得税(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国有资产收入的概念和构成资本运营及其主要特征
资本运营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
国有资产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
政府债务的特殊性
利息支付的税收负担
政府债务风险的分析框架
构建政府风险管理的基础制度
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的目标
财政管理原则
政府预算的定义
政府预算的原则
财政体制的内涵
政策组合相机抉择政策有效性的条件
积极财政政策的概念及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第三篇: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1、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是国家为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凭借政治等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活动。
2、理解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的事项:(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2)财政分配的依据——凭借国家政治权利;(3)增值税,我国主要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
24、增值税的计算方法:①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其中: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②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征收率③进口货物计税方法:纳税人进口货物,按组成计税价格和规定的税率(成计税价格=到岸价格+关税+消费税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财政分配的最终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4)财政分配的客体——国民收入。
3、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收入分配职能概念: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基本内容: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5、财政职能和政府职能的关系:1.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是从属关系。2.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相互依存。3.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有共同作用的基础,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实施政府干预。
6、财政支出按经济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
8、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分析:(1)政府职能及财政资金供给范围(2)经济发展水平(3)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4)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9、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一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定价法。
10、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 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11、政府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和半集中半分散的采购模式。
12、国防支出范围:国防支出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费等方面。
13、财政投融资的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14、社会救济:是指公民在其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或因自然灾害,发生其他不幸事故生活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帮助制度。
15、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16、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性功能⑴社会补偿功能⑵社会稳定功能⑶社会公平功能经济性功能⑴调节投融资功能⑵平衡需求功能⑶收入再分配功能⑷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的功能
17、财政收入的分类:㈠按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公债收入、收费收入。
㈡按收入的性质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㈢按收入层次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18、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与政策、价格因素、财政政策因素
19、税收是政府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范,参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注意事项: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3.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20、商品课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
21、商品课税的特点:1)课征普遍,且具有隐蔽性。2)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3)普遍采用比例税率,计算简便。4)商品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5)商品课税较易转嫁。
22、商品课税的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23、增值税的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
25、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26、财产税的主要税种: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和遗产税。
27、行为课税的主要税种: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车船使用税。
28、税收使用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29、国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一国中央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举借的债。第一,国债的债务人主体是一国的中央政府。第二,国债所筹集的是财政资金。第三,国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范畴。第四,国债的担保物,并不像私债那样是财产或收益,而是中央政府的信誉。
30、国债的特性: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
31、国债的期限结构:①短期:1年以内②中期:1年以上10年以内③长期:10年或10年以上
32、国债限度的制约因素:①国债规模受社会应债能力的制约。②国债规模还受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也会影响国债的负担能力和限度。
33、国债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
34、国债的偿还方式:①市场购销法②抽签偿还法③按次偿还法④一次偿还法⑤提前偿还法
35、影响外债规模的因素:①国内因素:⑴国内储蓄缺口的大小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程度⑵该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②国外因素:⑴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和技术发展⑵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⑶资本输出国对外经济战略⑷其他国家吸收外资政策和利用外资的规模。
36、政府预算的原则:①完整性原则 ②统一性原则 ③可靠性原则 ④公开性原则 ⑤性原则
37、政府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
38、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分工:①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②稳定增长的职能分工③资源配置的职能分工
39、事权和支出划分的原则:
1、对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
2、、由本地居民享用的地方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
3、对跨地区以及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应出面组织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4、对于收入分配差异问题,应由较高级次的政府出面进行调节,从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调剂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
5、坚持事权和支出划分的法制化原则。
40、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在量上的对比关系。三种情况:①收入大于支出,有结余②支出大于收入,有赤字③收支相等。
41、亚当斯密税收原则:①公平原则②确定原则③简便原则④征收费用最小原则
42、私法权收入:包括国有财产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公债收入等。
43、2011年经济政策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4、比例税的缺点:①比例税不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公。②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且具有累退性质,不能兼顾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第四篇:财政学复习参考资料
财政学复习参考资料
财政:财政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手中的权力,强制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第一章
优值品(merit goods):在经济学上,凡是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劣值品(dismerit goods):凡是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
贫困指数(Poverty index):是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什么是公共需要,其特征和内容是什么?
(1)公共需要是与私人需要相对应、社会成员在经济生活中集体的、共同的需要。
(2)公共需要的特征:①具有非加总性②具有无差异性③具有不对等性④具有发展性(历史性)
(3)公共需要的内容:
①典型的公共需要,如公安、司法、检察、国防、外交、行政管理、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基础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
②半社会公共需要,如高等教育、医疗、体育。
③大型公共设施,如邮政、电信、铁路、公路、煤气、电力和城市公共实施。
2.什么是公共产品,其特征是什么?
(1)公共产品是指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2)公共产品按纯粹程度划分,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1、消费的非排他性。
2、消费的非竞争性。
3、消费的免费性。
4、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准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不同时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也不同时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特征。
▲论述:什么是市场失灵,其表现是什么?(论述题:三四百字,自己把握)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2')
表现为:①公共产品困境与“免费搭车”②外部效应③收入分配不公④信息不对称 ⑤经济运行不稳⑥自然垄断⑦市场不完全⑧偏好不合理
第二章
简答:政府失灵的概念是什么?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政府失灵的表现有哪些?(不同于论述题)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表现:(见课本44)
1、政府干预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
2、即使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成本高昂,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
3、虽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效率也较高,但却带来了其他负面效应。
第四章
政府采购:指政府使用财政资金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简答:简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现实原因:
1、政府职能扩张。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提高。
3、人口增加。
4、物价上涨。
5、科技进步。
6、突发事件。
7、政府服务环境。
▲论述: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开展政府采购的情况。
第五章
财政投资:财政投资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投资来源的一种投资活动。(由于财政投资政府为投资主体,故也可以称之为政府投资。)
简述财政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
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弱质产业,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扶持。
重点: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2.扶持农业科研及其成果的推广,发展农业教育和农民的培训事业。3.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论述:结合实际,试分析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
第六章
定员定额管理:定员定额是指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的管理制度。
简述文教科卫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1、性质:(1)科教文卫支出属于非物质生产性支出。
(2)科教文卫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2、意义: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育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条件;
文化事业是劳动者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重要保证;医疗卫生是保证劳动者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第七章
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简答: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法律或规章形式规定的,作为一定时期内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行为依据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论述:结合实际,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着重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第八章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需要,依据政治权利或生产资料所有权,利用各种财政收入形式集中的一定量的货币收入。
简述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国家通过各种收入形式,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形成国家手中直接掌握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就是财政收入的规模。财政收入的合理规模就是财政收入的总量界限。
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价格水平因素。
2、政治因素。国家的政治框架、社会政局的稳定状况、政府履行职能的行政效率、国际安全形势。
3、财政因素。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财政收入征管效率、财政收入分析政策。
4、其他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
第九章
税收: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什么是税负转嫁?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行为及过程。
2、税负转嫁的方式:(1)前转;(2)后转;(3)混转或散转;(4)税收资本化。第十三章
公债:是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依据借贷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方式而取得的收入。
简述:财政赤字和赤字财政的区别。
1、财政赤字:指的是财政活动完成时出现的赤字,这是实际的真实的财政赤字。赤字财政:指的是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赤字,这是计划中的赤字。
2、财政赤字:是违背人们的意愿,是在提倡财政平衡原则的背景下,被动出现的财政赤字。赤字财政:是人们积极主动安排下出现的财政赤字。
* ▇* 简答:政府收费思考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政府收费即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中的一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经省以上财政部门批准,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政府收费的内容:
1、行政管理性收费
2、事业服务性收费
3、专项收费)政府收费的特点:
1、收费主体的分散性
2、收费依据的有偿性(交易性)
3、收费订价的垄断性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政府预算经立法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简答:政府预算执行的含义和任务。
政府预算执行是按照批准后的预算组织预算收支,并对其进行平衡和监督的活动,是把预算收支由目标变成现实的必经步骤,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任务:
1、积极组织预算收入。
2、及时拨付预算资金。
3、组织预算收支平衡。
4、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论述:我国实行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
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依托,以部门为基础单元,全面反映部门收支活动的综合预算。实行部门预算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第一,编制部门预算是《预算法》的要求。
第二,编制部门预算有利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
第三,编制部门预算将使预算透明度提高,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公平、公正。第四,编制部门预算有利强化预算观念,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编制部门预算有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简答:财政政策主要由拿些要素构成?
1、财政政策的作用主体
财政政策的作用主体指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2、财政政策的作用对象
财政政策的作用对象指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领域。
3、财政政策传导方式
财政政策传导方式指能够把国家制定的财政政策意图传导给被调节者,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具体方式和实施途径。财政政策的基本传导方式: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
4、财政政策的作用工具
政府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消费、财政补贴、财政信用。
▲论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和必要性。
模式:
1、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简称“双紧”模式。
背景:社会总需求严重超过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势头正猛,物价涨幅过高,经济过热。效果: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抑制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但那可能引起经济增长急刹车。
2、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简称“双松”模式。
背景: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企业销售普遍困难,价格总水平呈下跌之势,经济效应严重滑坡,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经济资源闲置,整个经济运行处于萧条状态。
效果:这种政策组合必然使社会总需求扩大,可以刺激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就业,但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危险。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简称“一紧一松”模式。
背景:国民经济总体上处于复苏阶段,还有部分资源闲置,失业率还有些高。
效果:这种政策组合可以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简称“一松一紧”模式。
背景: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渐入高涨状态,需求膨胀已露端倪,市场购买力活跃,价格上扬,失业率降至正常甚至较低水平。
效果:这种政策组合可以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避免通货膨胀。
必要性:
1、两者调控重点不同
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功能较强,财政政策结构性调节功能比较突出。
2、两者调节领域不同
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仅限于经济领域,财政政策还可以对很多非经济领域发挥调节作用。
3、两者调节方式不同
货币政策的间接性较强,财政政策的直接性较强。
第十六章
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是国家如何组织、管理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制度。简答: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划分结构为依据,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性,将其分别划归不同财政级次,确定不同政权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制。
内容:
1、支出范围的确定。
2、收入的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简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般内容。
主要包括五方面:
①确定政府财政管理的级次和主体;
②确定划分各级财政主体之间收支的原则和方法;
③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依据事权的划分确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
④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范围;
⑤确定各级政府之间的预算调节制度,核心内容是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第五篇:财政学 复习重点
1.财政的含义: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解释,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该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平衡)性。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的职能:
⑴资源配置职能:
① 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 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⑤ 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⑵收入分配职能:
① 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② 规范工资制度。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③ 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④ 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⑶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①根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平衡。
②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③通过财政投融资、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的安排,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
④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的纯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⑤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
1①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②垄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③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
④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①3E原则:经济性、效益性、有效性②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③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④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于1994年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
公共选择理论贡献: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财政监督的主体:各级财政部门
财政监督的方式:①日常监督检查②专项监督检查③个人检查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
①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③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④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⑤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⑥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行政管理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是为了满足社会在生活从那的公共需要。
行政管理支出: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外交
按费用要素分:人员经费(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
公用经费(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和业务费)
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原因:⑴经济上的原因:人口密集化将产生外部拥挤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行政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⑵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膨胀⑶行政成本意识薄弱,经费使用效率低 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
⑴“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投资额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⑵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①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 ②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
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付。
补贴的特征:
①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也包括政府干预私人机构的行为
②补贴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的生产销售企业,除了出口补贴外,还有对国内各产业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部门的财政补贴
③补贴的方式可以通过行政、立法方式,既可以使货币资金的直接给付,也可以通过免税和优惠贷款等间接渠道,既可以使用现金、也可以是货物
④补贴的效果是利益的得失
⑤补贴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⑥补贴具有专项性
财政补贴的分类: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不可诉补贴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①改变需求结构②改变供给结构③将外部效应内在化④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
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效应:
⑴积极效应:①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②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④消除“排挤效应”⑤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⑵消极效应(存在的问题):①补贴过多过滥,财政负担严重②长期的补贴是企业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加剧不公平竞争③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④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费,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建立新型财政补贴制度、提高财政补贴的支出效益:
①从制度创新入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财政补贴制度
②改革补贴的方式,重新规范补贴的重点和范围
③改革财政补贴的配套措施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因素: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⑵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⑶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我国财政收入变化的影响:1994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加速回升。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对剩余产品所进行的强制和无偿的分配。
税收概念所包含的内涵: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②征税主体——国家③客体——国民收入的一部分④依据——法律(政治权力)⑤目的——社会公共需要
税收的“三性”①税收的强制性②税收的无偿性③税收的固定性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收归宿: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我国的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①深入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重要意义②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 ③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④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⑤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 ⑥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
税收的收入效应: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从而使得纳税人的收入下降,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和销售水平
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购买商品时的影响,政府对不同产品实行征税或者不征税、重征或者轻税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纳税人减少在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
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①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②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③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③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适课税论的主要内容:
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
(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2.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1)逆弹性命题
(2)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3.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1)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2)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
取消农业税历史意义:2006年3月14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庄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
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
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
①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赤字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②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合理调整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③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④推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债:是中央政府凭借信用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产生的政治基础——国家的产生 国债产生的经济基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国债的基本特征:①债务信誉度高②债券种类多,发行方式灵活③债务关系规范④偿债资金来源稳定可靠
国债的发行方式:①直接发行方式②连续发行方式③承购包销方式④公募招标方式
国债的发行价格:①平价发行②溢价发行③折价发行
国债的利率:根据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和社会资源余缺情况而定
国债的还本方式:①分期逐步偿还法②抽签轮次偿还法③到期一次偿还法④市场购销偿还法⑤以新替旧偿还法
国债还本资金的来源:①设立偿债基金②通过预算列支③举借新债 国债的付息方式:①到期一次支付法②按期分次支付法
国债的政策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 国债负担率: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应债主体收入水平的比重 国债依存度: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
简述李嘉图定理:债务和税收等价。即所谓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发国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因为政府发行国债,居民家庭就会减少消费,把由于发债而不增税所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备支付未来与国债等价的税收,这样政府由发债而增加的支出与消费者减少的消费正好相等,总需求不变。扩张性财政是无效的。
评价:⑴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假设就是理性预期,这与现实不相符⑵李嘉图定理假设人们总是留给后代一定规模的遗产,与现实不符 ⑶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债务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市最低的 ⑷李嘉图等价定理隐含着个人具有完全的预见能力和充分信息 ⑸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所有的税都是一次性总量税,与现实不符
国家预算: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国家预算原则:⑴公开性原则⑵可靠性(谨慎性)原则⑶完整性原则⑷性原则
财政政策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
财政政策目标: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收入的合理分配;经济适度增长;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工具:①税收②国债③公共支出④政府投资
财政政策的类型:
⑴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
①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②紧缩性财政政策③中性财政政策
财政联邦主义: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经济财政学中简述分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①增发国债②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科教兴国和文科卫投入③调整税收政策④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向农村倾斜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就 :①加大基本建设支出,推动经济增长②加快基础实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③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④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⑤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就业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补偿政策:是一种相机抉择,政府有意识地 从当时经济状况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