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要点(★)

时间:2019-05-15 11:5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学复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学复习要点》。

第一篇: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1、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是国家为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凭借政治等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活动。

2、理解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的事项:(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2)财政分配的依据——凭借国家政治权利;(3)增值税,我国主要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

24、增值税的计算方法:①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其中: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②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征收率③进口货物计税方法:纳税人进口货物,按组成计税价格和规定的税率(成计税价格=到岸价格+关税+消费税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财政分配的最终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4)财政分配的客体——国民收入。

3、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收入分配职能概念: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基本内容: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5、财政职能和政府职能的关系:1.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是从属关系。2.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相互依存。3.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有共同作用的基础,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实施政府干预。

6、财政支出按经济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

8、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分析:(1)政府职能及财政资金供给范围(2)经济发展水平(3)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4)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9、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一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定价法。

10、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 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11、政府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和半集中半分散的采购模式。

12、国防支出范围:国防支出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费等方面。

13、财政投融资的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14、社会救济:是指公民在其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或因自然灾害,发生其他不幸事故生活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帮助制度。

15、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16、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性功能⑴社会补偿功能⑵社会稳定功能⑶社会公平功能经济性功能⑴调节投融资功能⑵平衡需求功能⑶收入再分配功能⑷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的功能

17、财政收入的分类:㈠按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公债收入、收费收入。

㈡按收入的性质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㈢按收入层次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18、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与政策、价格因素、财政政策因素

19、税收是政府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范,参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注意事项: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3.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20、商品课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

21、商品课税的特点:1)课征普遍,且具有隐蔽性。2)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3)普遍采用比例税率,计算简便。4)商品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5)商品课税较易转嫁。

22、商品课税的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23、增值税的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

25、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26、财产税的主要税种: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和遗产税。

27、行为课税的主要税种: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车船使用税。

28、税收使用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29、国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一国中央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举借的债。第一,国债的债务人主体是一国的中央政府。第二,国债所筹集的是财政资金。第三,国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范畴。第四,国债的担保物,并不像私债那样是财产或收益,而是中央政府的信誉。

30、国债的特性: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

31、国债的期限结构:①短期:1年以内②中期:1年以上10年以内③长期:10年或10年以上

32、国债限度的制约因素:①国债规模受社会应债能力的制约。②国债规模还受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也会影响国债的负担能力和限度。

33、国债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

34、国债的偿还方式:①市场购销法②抽签偿还法③按次偿还法④一次偿还法⑤提前偿还法

35、影响外债规模的因素:①国内因素:⑴国内储蓄缺口的大小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程度⑵该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②国外因素:⑴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和技术发展⑵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⑶资本输出国对外经济战略⑷其他国家吸收外资政策和利用外资的规模。

36、政府预算的原则:①完整性原则 ②统一性原则 ③可靠性原则 ④公开性原则 ⑤年度性原则

37、政府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

38、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分工:①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②稳定增长的职能分工③资源配置的职能分工

39、事权和支出划分的原则:

1、对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

2、、由本地居民享用的地方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

3、对跨地区以及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应出面组织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4、对于收入分配差异问题,应由较高级次的政府出面进行调节,从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调剂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

5、坚持事权和支出划分的法制化原则。

40、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在量上的对比关系。三种情况:①收入大于支出,有结余②支出大于收入,有赤字③收支相等。

41、亚当斯密税收原则:①公平原则②确定原则③简便原则④征收费用最小原则

42、私法权收入:包括国有财产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公债收入等。

43、2011年经济政策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4、比例税的缺点:①比例税不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公。②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且具有累退性质,不能兼顾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第二篇:财政学复习要点

重点概念

1、单峰偏好

•单峰偏好涵义:在一组备选方案中,存在对某一方案的偏好程度最高。

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出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为购买特定的商品和劳务所安排的支出,其支出的实现是以换回等价的商品和劳务为条件。

转移性支出涵义: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支付,它不能获得相等代价的商品和劳务。包括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等。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为购买特定的商品和劳务所安排的支出,其支出的实现是以换回等价的商品和劳务为条件。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对相关的社会成员或特定的社会集团所给予的部分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3、国际税收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跨国财产行驶各自的征税权时所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二)国际税收的特征(P251)

1、征税主体的双重性

2、纳税主体具有跨国性

3、课税对象具有跨国性

4、税收分配关系具有双重性

5、税收法规具有双重性

4、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居民企业: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5、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孔塞多提出,当三个以上投票者对三个以上备选方案投票时,使用多数投票规则往往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6、税收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

•税负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最终落脚点,它表明转嫁的税负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税负转嫁导致税负运动。税负归宿的状况是由税负转嫁的状况决定的,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的结果。税负的实际承担者就是负税人。税负的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1)法定归宿:负有法律责任(2)经济归宿:负税人

7、公共预算

公共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审批通过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

8、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指把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的征税额,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再交易的方式。

9、遵从成本

遵从成本是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而发生的各类费用,如保持簿记资料的费用。

10、税收的中性原则

税收的课征应保持中性原则,除非有特殊的政策目的,否则,税收的课征以不妨碍经济的自由运作为目标。

11、债务依存度

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

12、公债负担率

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重。

13、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际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4、财政补贴

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或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15、源泉扣减法

源泉扣缴法:在所得发生的当时当地征税,由支付人在支付收入时,将领取者应交的所得税款扣除下来,直接缴纳到国库,即由支付人代扣代缴所得税。

16、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扩张论)

涵义: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公共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马斯格雷夫的观点)

瓦格纳对增长的解释:政治因素:国家活动规模扩大。经济因素: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均收入的提高。

17、财政投资性支出

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投入资金参与产品或服务供给的行为和过程。

18、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也称为税基),是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计税金额,这是采用从价计征方法时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二是计税数量,这是采用从量计征方法时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计税依据有时与课税对象不一致。

19、税收管辖权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管理权力。

所谓税收管辖权,是一个国家自主地管理税收的权力,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方面的体现。税收管辖权可以通过属地主义和属人主义(又分为“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公民税收管辖权”)两种原则加以确定。绝大多数国家同时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20、税收饶让

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税优惠的那一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同样给予税收抵免优惠,不再按居住国税法规定的税率予以补征。本质上不属于消除国际重复课税的方法。

21、公债的代际负担

代际负担:指当代人的债务负担转移给后代人,或者说当代人把应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成本转移给后代人承担。

22、边际税率

边际税率,是指在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平上,征税对象的增加导致所纳税额的增量,与征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

23、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定义:使项目的净收益流现值恰好等于0的贴现率(r)。

24、财政体制

所谓“财政体制”,是为了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规定政府各级组织应承担的职责及其相应的财权财力所形成的制度。(财政体制规定了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体制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见教材P343)。

重点问题

1、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税制的构成要素

•税制要素,即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对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和如何征税等税法的基本内容。税制要素一般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和违章处理等。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是税制的三个基本要素。

2、国际税收重复课税的减除方法

1、单边方式的减除

•(1)扣除法(也称列支法)

•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取得的国内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居民将其向外国政府缴纳的所得税作为费用在应税所得中予以扣除,就扣除后的余额计算征税。(2)低税法

居住国政府或国籍国政府在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或公民税收管辖权时,对本国居民或公民来源于境外的,并已缴纳外国税收的所得,采用较低的税率计征本国的所得税。

(3)免税法(豁免法)

居住国或国籍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或公民来源于国外并已由外国政府征税的那部分所得,完全免于或部分免于课征本国所得税。具体分全额免税法和累进免税法。(4)抵免法

居住国政府或国籍所在国政府在实行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时,对本国居民或公民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允许在计征本国所得税时,从应纳税额中扣除其在境外已缴纳的外国税收。

特点:①承认所得来源国的优先征税地位;②居住国不放弃对本国居民国外所得征税权;③可有效减除重复课税,但计算较复杂。

3、国家分配说的主要内容 “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其认为财政的存在是以国家为前提的,其本身只是一种分配活动。是从如何满足国家机关实现其执行国家职能需要这一根本基点出发,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反映了财政一般,具有普遍性。

4、财政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5、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联系及区别

1、联系:

(1)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的基础;

(2)国家税收又要受到国际税收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

2、区别:

(1)国家税收体现的是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国际税收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税收权益分配关系。

(2)国家税收具有强制性,以公共权力为依托;国际税收是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不存在强制谁的问题。

(3)国家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由多税种组成;国际税收是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不是一种具体的征收方式,没有独立的税种。

6、公共预算的特征及种类 公共预算的特征

1、法定性。指是立法机构所通过的政府预算具有法律效力,违背政府预算就是违法行为,任何人违背政府预算都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2、精细性(见样本)。公共预算的安排是详细的,有精确说明和相应的报表。

3、完整性。政府财政收支都应在公共预算中反映。

4、时效性(性)。起讫时间,通常为一年。预算有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形式:历年制是按公历年(我国属于此类),跨年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的形式: (1)从当年4月1日起至次年的3月31日止---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 (2)从当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止----瑞典、澳大利亚等国 (3)从当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止----美国 

5、公开性(政府收支活动的透明性)。政府所有的收支计划和活动过程,除某些特殊的例外,都必须向立法机构和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立法机构、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二、公共预算的种类

(一)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

1、单式预算

在预算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

其优点是把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分列于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上,单一汇集平衡,从整体上反映了内政府总的财政收支情况,便于立法机关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的了解,简便易行。

主要缺点: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入按经济性质分列和汇集平衡,不便于经济分析和有选择地进行宏观经济控制。

2、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是从单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做法是在预算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内,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政府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其中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等经常性政务为支出对象。而资本预算主要以公债收入、国有资产收入等为收入来源,用于资本性支出。

7、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是公众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共同的需要。

2、是每一个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业要付出代价。

4、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来源只能是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

8、对商品和劳务征税的特征(即商品课税的特征)(P198)

1.征税对象广泛,课征环节多样。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在税收负担上具有累退性。

4.税收负担普遍,课税隐蔽,税负可以转嫁。5.商品税属于对物税。6.征收管理简便。

9、用图分析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 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

•消费者特点:

•每个消费者愿意为公共产品的提供支付的价格难以明确; •一旦提供,等量享用。

10、用图分析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 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

•社会总需求函数:

•一种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

11、公债的属性、发行方法及偿还资金来源 公债的属性(特征)

1、财政性

公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收入形式,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从而具有财政性。公债的产生无一例外都是出于弥补财政赤字的需要,财政性是公债最初始和最基本的属性。

公债V.S.税收

2、金融性(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从金融投资的角度看,公债和其他债券,都是一种能在未来带来收益流的金融资产,因而具有投资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公债与其他债券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债是以国家信用为依据的,是以政府的未来税收为偿还保证的,因而是所有有价证券中信用风险最低的,被称为无风险的 “金边债券”。公债收益一般都享有免税优惠。

公债无(信用)风险,公债利率往往成为市场基准利率,并成为其他金融资产定价的依据。

3、经济性

公债是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因而又具有经济性。它一头连着财政收支,一头连着货币供给,通过增债增支或减债减支的调整,来决定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收缩;又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公债券,而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松紧。

(二)公债的发行

是指公债由政府售出或被投资者认购的过程。它是公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其核心是确定公债的发行方式。

1、公募法——政府或政府委托的部门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公债发行方法。直接公募法:指的是由财政部门直接向公众募集的公债发行方法,其发行费用和全部损失均由政府负担。

间接公募法:也称“委托募集法”,指的是财政部门委托银行系统发行,按一定的约定条件由银行代理向公众发行,发行不足的部分由银行认购的公债发行方法。

2、承销法(包销)政府将发行的债券统一售与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自行销售的公债发行方法。

包销法与间接公募法的区别在于,在间接公募法下,金融机构只是代理发行;而包销法

则是发行权向金融机构的转让,一经包销,政府就不得再干预公债的发行,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权管理。

承销法的优点在于手续简单,政府可以一次性获得公债资金。

3、出售法(公卖法)政府委托证券经纪人在证券交易所按市场价格竞价出售的公债发行方法。

公卖法的前提条件,是证券交易市场健全。

其优点在于可以吸收较大量的社会资金,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资金的运动方向。

其缺点是会受证券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收入不够稳定。

在以上三种方法中,银行信用制度较发达、证券市场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大都采用公卖法和公募法;而信用体系不健全,证券市场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则通常采用包销法和其他不常用的方法,等等。

4、竞价投标法(招标拍卖法)——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公债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中短期的公债的发行。公债还本资金及其来源 (1)预算直接拨款

政府在预算中直接安排一笔资金用于当年应偿还的债务本息支出。实质上是用现期的税收偿还前期的公债。

(2)预算盈余------政府用预算盈余资金来偿还公债本息

这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是政府预算必须有往年节余,难以存在实践基础。

(3)偿债基金-----在政府预算中设立一个专项基金,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拨出一笔专款,专门用于偿还公债。偿债基金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公债的及时偿还,使债务偿还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并具有计划性,从长远角度看,还可以起到均衡债务负担的作用。其缺点是限制了公债的调控功能,同时需要防止被挪用而形同虚设。

(4)借新还旧-----政府从每年新发行的公债收入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

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推迟政府实际偿还时间,延缓债务负担。其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偿还方法,而且容易造成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因此应加以控制。

12、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1、劳动供给的影响

(1)采用现收现付方式,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缴纳的保险费总量不与退休金直接挂钩,会促使劳动者提前退休;

(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使闲暇成本和缺勤成本过低,诱使劳动者选择自愿失业或休闲。

2、劳动需求的影响

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构成人工成本,影响单位产品成本。

(1)保障费高,产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甚至失去市场,影响劳动需求; (2)劳动力价格超过企业承受能力,有可能导致机器代替劳动力,影响劳动需求。

3、劳动力流动

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既是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也是劳动力流动的壁垒。(均等化问题)

13、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1)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2)符合税收普遍原则(3)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14、分类所得税的优缺点 优点:(1)征管简便,可以通过源泉扣缴的办法,一次性征收,减少征纳成本; (2)可按照不同性质的所得分别课征,实行区别对待,贯彻特定的政策意图。缺点:(1)不能按纳税人真正的纳税能力课征,无法有效地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要求;(2)分类征收容易导致纳税人行为的变化,产生逃避税问题和经济效率的扭曲。

15、财政补贴的基本特征

1、政策性

2、灵活性

3、时效性

16、描述拉弗曲线及其含义

“拉弗曲线”阐明了税率、税收收入和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

当税率为零时,政府税收为零;当税率为100%时,由于人们将停止生产,政府税收也为零。A点代表一个很高的税率和很低的产出,B点代表一个很低的税率和很高的产出,然而两者为政府提供同等的税收。

若税率从A点下降到C点,产出和税收均增加;若税率从B点上升到D点,税收将增加,但产出可能减少,C点与D点也提供同等的税收。E点代表的税率,是与生产相结合能提供最大税收的税率。在E点上,如果政府再降低税率,产出将增加,但税收将下降;如果提高税率,产出和税收都会下降。

“拉弗曲线”使我们更全面、更直观地认识税收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并告诉我们最优税率应是既能使政府获得实现其职能的预期收入,又能使经济实现预期产出(常用GDP表示)的税率。

在市场经济下,最优税率的确定,应考虑:

(1)必须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得到补偿。(2)必须保证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费用得到满足。(3)必须保证政府行使职能的最低物质需要。(1)、(2)构成宏观税负水平的最高限,(3)构成宏观税负水平的最低限。最优税率显然应约束于该界限之内,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具体国情综合确定,同时依据实践的检验结果及时修正。

17、我国公共预算编制的程序

(1)国务院下达关于编制下一政府预算草案指示,财政部根据国务院指示部署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

(2)中央各部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和财政部的部署,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提出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的要求,具体布置所属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

(3)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和财政部的部署,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本行政区域编制预算草案的要求。

(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本级各部门的预算草案,编制本级政府预算草案,汇编本级总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按照规定期限报上一级政府。(5)财政部审核中央各部门的预算草案,编制中央预算草案;汇总地方预算草案,汇编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6)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本级各部门的预算草案时,发现不符合编制预算要求的,予以纠正。

18、分级财政体制的内涵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政府职能边界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职责(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和横向转移。(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分级财政体制的一般原则(P351)(1)多样性;(2)等价原则;(3)集中再分配原则;(4)位置中性原则;(5)集中稳定原则;(6)挤出效应的纠正;(7)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供应;(8)财政地位的平等性。

19、亚当²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现代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²斯密(A.Smith)提出四个税收原则,即:(1)平等原则(2)确实原则(3)便利原则(4)节约原则 20、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 (1)税负转嫁的条件

纳税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观条件); 商品价格可以自由浮动(客观条件)。(2)商品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容易转嫁。反之,容易转嫁。(3)课税类别 (4)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宽,容易转嫁;否则,不易转嫁。(5)生产者谋求利润的目标 (6)市场结构

①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在政府征税以后,任何个别生产者都无法在

短期内单独提高课税商品的价格,而把税负向前转嫁给消费者。但从长期看,各个生产者会形成一股整个行业的提价力量,从而实现税负转嫁。②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单个生产者可利用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对价格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有可能把税负加入价格,向前转嫁给消费者。但由于没有形成垄断市场,因此只能实现部分转嫁。③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每个生产者在作出价格和产量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成本、利润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对市场的影响及竞争对手所可能采取的对策。在政府征税之后,各寡头生产者或许早已达成协议,可在原价基础上,各自提高其价格转嫁税负。④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政府若对其产品征税,垄断者会千方百计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但转嫁多少及转嫁方式,要视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小而定。

21、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内容

•国际劳工组织1952年制定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了现代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医疗补助、疾病补助、失业补助、老年补助、工伤补助、家庭补助和遗属补助等九项内容。该公约还规定,一个国家只要实行了三种补助(其中至少包括失业、工伤、老年、疾病和遗属等最主要补助中的一种),就可以认为已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22、以养老保险为例分析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储蓄分为个人储蓄和社会总储蓄两部分。

先分析个人储蓄,其理论为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工作时期+退休时期)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在一生中均匀地消费。人们一生中取得的收入因时期不同而不同,一般是工作期间多,退休期间少,储蓄就是为了让老年期的消费不下降而在年轻时进行储蓄的合理行为。具体分析过程: 假设:(1)L为个人的寿命,工作期间是W,即退休期间是L-W;(2)工作期间每年的收入是一定的,为R;(3)利率为零,不存在遗产;(4)每一年的消费为C;(5)每年的储蓄为S;(6)个人年龄在t(1≤t≤W)时的资产总额为A(t)。

1、总收入=WR=总消费=LC,则C=WR/L。

2、每年的储蓄S=R-C=R-WR/L=(L-W)R/L,储蓄积累就成为个人投资。

3、资产总额A(t)=tS=t(L-W)R/L,当t=W是,Max(A(t))=(L-W)WR/L。

4、退休后,资产以每年C=WR/L消费,当年龄为T(W+1≤T≤L)时,个人资产总额 其次,分析整个社会的储蓄。进一步假设:(1)每一个年龄层的人口只有1人,则工作期间的人口为W人(不考虑人口增长);(2)老年人口为(L-W)人。

则:

1、整个社会一年的劳动所得中的储蓄总量=(L-W)WR/L;

2、老年消费总量=(L-W)WR/L。

现在引进养老保险,且设工作期间的保险费为F,退休后的养老金为B。(1)完全基金方式

上交的保险费总额=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总额 即WF=(L-W)B。

对于个人,其整个生涯收入分为工作期间的收入和退休后的养老金,即W(R-F)+(L-W)B之和。故可知道,其整个生涯收入实际仍为WR。但储蓄有无变化? 工作期间的储蓄S=(R-F)-C=(R-F)-WR/L=(L-W)R/L-F。个人劳动所得中的储蓄总量=(L-W)WR/L-WF。

比较有无养老保险情形:无时,储蓄总量=(L-W)WR/L;有时,储蓄总量=(L-W)WR/L-WF。所以,有养老保险,储蓄减少WF,但此部分成为政府的储蓄,整个社会总储蓄保持不变。

结论:在完全基金方式下,个人(或企业)的储蓄转化为公共部门储蓄,整个社会储蓄总量没变,完全基金方式只是影响了储蓄构成。(2)现收现付方式

假设人口结构不变,则有WF=(L-W)B。意味着个人储蓄总量=(L-W)WR/L-WF。但WF到哪里去了?有无转移到政府手中?

结论:在现收现付方式下,个人(或企业)的储蓄并没有转化为公共部门储蓄,而是直接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整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减少了WF。分析方法的缺陷:

1、未考虑遗产;

2、未考虑养老保险会促使提前退休,会促使工作期间更多储蓄。

23、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

社会保障筹资渠道主要有:

(1)政府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

(2)向劳动者所在单位及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障税(费)(3)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入 (4)社会捐助

其中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意味着缴纳人当期收入减少,可储蓄能力下降,对储蓄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不同的基金筹集方式下,储蓄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

24、我国购买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一)文教科卫支出

涵义: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广播电视、通讯、体育等部门的经费支出。

内容:

1、文化支出

2、教育支出

3、科学支出

4、医疗卫生支出

5、通讯、广播、电视支出

6、体育支出

(二)行政管理支出 所谓“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提供的用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外事机构在行使其特定职能时所需要的各项支出。行政支出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经常性支出项目,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物质保障,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活动的经济基础。

内容:(1)权利机关支出(2)行政经费(3)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支出(4)司法检察支出(5)外交外事支出(6)国际组织支出

(三)国防支出

1、概念:是财政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需要,用于陆、海、空三军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经费支出。

内容:按支出用途分类,国防支出包括维持费用和投资费用。

按预算收支科目分类,国防支出包括军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动员预编经费、招兵事业费、专项工程经费等具体项目。

按军队兵种分类,国防支出包括国防部支出、战略部队支出、陆海空支出、武警支出和预备役支出。

25、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1、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扩张论)

涵义: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公共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马斯格雷夫的观点)瓦格纳对增长的解释: 政治因素:国家活动规模扩大。

经济因素: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均收入的提高。

2、替代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正常时期的内在原因 非正常时期的外在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当社会经历¡°激变¡±时(如国家经受战争、经济危机、特大自然灾害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经过 ¡°激变¡±期后,公共支出水平一般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水平。

假定这种“激变”是因战争引起,政府公共支出的梯度渐进增长可由下图来表示: 

3、经济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共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较大。(2)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公共支出进一步增加。

(3)经济发展的发达阶段:公共支出继续加大,但投向变化和调整。

4、福利经济学派的“多因素影响说”

福利经济学派认为,影响公共产品供求的因素是影响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变量。(1)公共产品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 (2)公共产品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3)公共产品质量的影响

(4)公共部门投入价格的影响 (5)人口的影响

26、公共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电站投资。

(2)最低费用选择法:国防、行政管理支出。(3)公共服务收费法:公路、邮电等。(4)公共定价法

27、财政职能的类型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28、公共财政的内涵

(一)分配主体是政府

(二)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分配具有强制性,又具有补偿性

(四)分配对象主要是一部分社会产品

第三篇: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⑪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⑫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⑪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⑫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❶政府授权经营;❷政府参股;❸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1 ㈢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㈣记账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是指将投资者持有的国债登记于证券账户中,投资者购买时并没有得到纸券或凭证。

⑩国债功能:⑪筹集建设资金;⑫弥补财政赤字;⑬宏观调控。

⑪国债效应:Ⅰ资产效应:持有国债带来收益和财富——国债错觉;Ⅱ需求效应:通过国债融资增加政府支出会增加总需求——短期效应;Ⅲ供给效应:改善供给结构——长期效应。

⑫国债负担:⒈认购者负担⒉政府负担⒊纳税人负担⒋代际负担 ⑬国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国债余额)100%(警戒线为45%),债务依存度

当年GDP=当年国债发行额100%(警戒线为中央财政支出25%—35%)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100%(警戒线10%)

全国财政总收入/中央财政收入⑭预算原则:⑪公开性;⑫可靠性;⑬完整性;⑭统一性;⑮性

⑮预算分类:按支出安排方式分类: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零基预算:是指对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品,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单式预算:即将国家一切财政收支编入一个预算,通过统一的表格来反映,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复式预算:是在单式预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是将同一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划分,分别汇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两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⑯预算管理体制基本内容:⒈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⒉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⒊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⒋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7、政策的分类:(1)按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不同作用分类: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按政策调节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模式: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二、简答题

①试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责。

解答:⒈提供法制制度,市场的好处是以法制为基础的,法制原则确立产权,并且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和生命权。只有当法制保护私人产权时,才能克服人们利用资源掠夺他人财富的动机,促使人们将时间和主动性用于生产性目的上;⒉确保市场竞争,要借助市场达到效率状态,就要求市场是竞争性的,即必须有数量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他们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保持和保护竞争性的市场是政府的重要职责;⑬克服市场无效,公共产品无法由私人企业按效率产量提供,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的巨大潜力,其任务是筹措收入以便补偿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同时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公 2 共产品。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无偿给他人带来利益。相反,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则给他人带来消极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但并不为此付出代价。信息不对称容易衍生欺骗等机会主义行为,这会造成交易双方无法顺利达成交易。⑭促进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中,如果缺乏外来力量的介入和干预,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而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最终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局面。⑮保持经济稳定,一就业率的稳定;二物价水平的稳定,宏观经济波动客观上需要政府的介入,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②了解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及其影响:

1、补偿性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为执行政府职能所需的商品与劳务支出,包括购买政府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和购买政府进行投资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前者可用于国防,外交,行政、司法等方面,后者用于道路、桥梁、港口、码头等方面的支出。购买性支出的数额可由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乘以其单位价格来计算。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按照一定的形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所形成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用于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贫困补助金,财政补贴、债务利息等方面。这种分类对于分析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运行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如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大,财政所能直接配置的经济资源规模也较大,此时的财政主要执行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如果转移性支出规模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财政活动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大,此时的财政主要执行收入分配职能。

2、支出目的分类: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预防性支出:政府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保证国家不受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主要包括国防、警察、法庭、监狱、行政部门与国家权力机关等方面的支出。创造性支出是政府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的安全与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加稳定发展的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卫生、环保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这种分类可以揭示财政支出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方面的作用。

3、财政支出的可控性分类: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支出。不可控制性支出是指政府根据现行法律或契约所必须安排的支出,即在法律或契约的有效期限内,必须按规定准时、如数支付,不得任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得随意削减其金额。主要包括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国家公债的还本付息支出、中央政府承担的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政府订立的购买合同中的按期支付、政府已投资开工的公共工程的连续投资。可控制性支出是不受现行法律和契约的制约,由政府根据每个财政内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财政收入的可能具体确定,然后再由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支出。这种分类,便于分析政府对其全部财政支出的控制程度,即哪些财政支出有伸缩的余地,可以由政府控制;哪些财政支出是已经确定的,政府无法控制。这样的分析有如下优点:首先,有利于政府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有利于认识压缩财政支出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再次,有利于提醒政府在制定财政支出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该方案所包含的后期财政支出,防止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最后,有利于政府根据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中长期财政收支计划。

4、受益范围分类: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一般利益支出是全体社会成员均能享受其所提供利益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外交、警察、司法、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出。特殊利益支出是仅由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能享受其所提供利益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居民补助、企业补助、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这种分类,便于分析不同社会成员对不同财政支出项目或同一财政支出项目的不同支出金额的偏好,从而有利于政府把握公共支出决策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或不同利益集团所采取的态度,保证公共选择过程在充分展示社会成员个人偏好的前提下能朝着社会集体偏好的方向进行。

5、国家职能分类 可以将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相联系,便于从财政的角度了解、3 分析政府活动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范围、方向、目的及其深度。从纵向考察,可以揭示一国国家职能的变化发展;从横向考察,可以反映不同国家国家职能的差别。

③瓦格纳等西方财政经济学者是如何解释财政支出增长原因的(自选一种):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比率上升趋势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工业化,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财政支出比率提高。

1、市场关系日趋复杂,导致政府活动增加:建立执行法律、司法的机构;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和管制;

4、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对上述服务的需求增长更快),政府支出相应也要增加;

5、政府经营国有企业和因国有化而导致的国有财产的扩大,必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参与程度。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增长,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会相应扩大,财政支出必然也会相应增长。

④试从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现实原因:必然性:

1、政府职能的扩张:⑪经济干预的加强;⑫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大;⑬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影响;⑭政府机构的扩增;⑮人口的增加;

2、物价的上涨;

3、科学技术的进步 ;可能性:⑪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支出就有了可能;⑫税制的完善和税收征管的加强,税收收入的不断增加为财政支出的增加提供了客观可能;⑬公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公债成为政府投资的一种经常性手段,并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提供了便利条件。

⑤行政管理支出有何特点?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有哪些?

1、提供的是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是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能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尽力节约使用行政经费;

3、低收入弹性,如果投入品的价格一定,则其支出增长速度不应超过经济增长率;

4、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并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管理支出予以保证。因素:

1、政府职能范围及相应的机构设置,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和机构设置的多少是制约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因素。

2、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前提,也是政府职能扩张运转的决定性物质基础;

3、人员配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构成公务员素质的主要内容,并对国家财政的行政支出规模产生重要影响。

4、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是使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能够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缩小行政支出的规模;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降低行政部门的开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物价的波动,物价的波动必然带来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或减少。

6、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行政管理现代化要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电脑化管理的普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纷纷更新设备,开发电脑软件,实行计算机网络化,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设备软件建设,这个过程耗费的费用巨大的。

⑥国防支出有何作用?如何分析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⑪政治方面的作用:通过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国防支出,可以保证政府能建立和保持一支具有一定军事优势的武装力量,借助这支武装力量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此外,虽然国防支出的作用主要保卫国防安全,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还具有直接维护国内社会秩序的功能;⑫经济方面作用:⒈国防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数额巨大的国防支出对于促进总需求保持平衡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⒉国防支出主要用于购买提供国防服务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是整个社会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国防支出对整个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生产的扩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⒊提供军火产品的军事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劳动者供职于军事工业部门,国防支出数额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军事工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影响社会 4 的就业状况。Ⅰ国防总需求难以确定,Ⅱ国防总效益难以确定,由于每个人对国防产品的评价不同,每个人可用于购买国防产品的收入不同,这使得国防产品究竟能提供多大的效益难以确定;Ⅲ国防的合理负担难以确定,就一个国家而言,税制基本上是同一的,统一的税制表明每个社会成员所负担的国防费用可能是不合理的。

⑦如何选择政府农业支出的方式?

1、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2004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食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又因部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食农民实行综合补贴;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

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有哪些特征?政府为何要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行投资?

1、基础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共同条件”,而基础工业的产品是其他生产部门所必须的投入品;

2、自然垄断性:其成本结构使得市场不太可能在一个给定地区支持超过一个供给者,从而使得唯一的服务供给者成为垄断者;

3、混合商品的属性:如果政府不能对基础产业进行投资,必将形成国内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最终拖累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⑪私人部门不愿、不能提供,导致已有的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是政府对市场的补充;⑫私人投资导致基础产业资源配置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取代私人部门投资或对私人投资实施补贴,这是政府对市场的矫正;⑬政府通过效率与公平能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预算约束是软的,因为政府可以比私人部门更容易地融资。为此,与私人部门效率比较就成为评估政府投资充分性的最重要因素。

⑨什么是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有哪些作用?财政补贴是国家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给予的补助或津贴。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补贴的作用是财政补贴存在的理由或财政补贴成因的进一步引申。就体制型财政补贴而言,作用主要表现为:⑪支持和促进生产发展,调整生产结构:财政补贴调整生产结构主要表现在鼓励或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上;⑫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与提高:我国财政补贴特别是价格补贴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安定,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⑬稳定市场物价,减少经济体制改革可能引起的震荡:价格改革的中心问题就是在保持物价平稳的情况下,调整被扭曲的价格体系。就机制型财政补贴而言:作用主要表现在:⑪财政补贴可以鼓励和扶持公共产品的生产:国家对从事公共产品生产或提供的企业给以财政补贴,一方面可以维持公共产品的生产或提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人们对公共产品的消费;⑫财政补贴可以克服外部效应问题;⑬财政补贴可以调节消费、实现收入再分配。对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是增加其购买力,鼓励其购买力,鼓励他们消费产品。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补贴对象,补贴数量的灵活调整,可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⑭财政补贴可以调节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保持平衡:国家通过改变财政补贴的数量和结构,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另外,财政补贴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同时,还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这使它在促进社会总供求保持平衡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⑩了解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财政补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补贴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财政补贴总额呈不断增长之势;二是政策性补贴与财政补贴总额的走势呈现基本一致的态势;三是企业亏损补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问题:财政补贴项目多、范围广、规模大;财政补贴具有支出“刚性”,呈现出长期化趋向;财政补贴的环节多,形式多;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减弱、消极作用增加。

1、清理现行财政补贴项目;

2、调 5 整补贴环节,改变补贴方式;

3、取消经营性亏损补贴;

4、增加对公共产品的补贴;

5、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⑪如何理解税收支出的概念?了解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及原则?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1、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免除某些纳税人或纳税项目应纳的税款;

2、纳税扣除:是指准许纳税人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开支,按一定比例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3、税收抵免:是指准许纳税人将某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按一定比例或全部从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税负;

4、优惠税率:是指对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采用低于一般税率的税率征税。

5、延期纳税:是指允许纳税人将应纳税款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

6、盈亏互抵:是指允许纳税人以某一的亏损抵消以后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的应纳税款;或是冲减以前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已纳的部分税款;

7、优惠退税:优惠退税的情况很多,比如多征、误征的税款,按规定提取的地方附加,按规定提取的代征手续费等,都要通过退税来解决。作为税收支出形式的退税是指优惠退税,即国家为鼓励纳税人从事或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予的税款退还;

8、加速折旧:是指政府为鼓励特定行业或部门的投资,允许纳税人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初期提取较多的折旧,以提前收回投资。⑪适度原则:是指税收支出的形式要合理、数量要恰当;⑫贯彻国家政策原则:税收支出作为实现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某些纳税人和纳税项目给予的税收优惠,必须贯彻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政策;⑬效益原则:税收支出应注重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税收支出量达到对特定纳税人和纳税项目的鼓励、扶持和照顾,实现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⑭遵从国际惯例原则:税收支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各国实行税收支出时的国际惯例。

⑫税收具有哪些形式特征?

1、强制性:是指税收是政府以法令的形式强制课征的,因而构成纳税人的应尽义务;

2、无偿性:是指政府在课税之后,既不需要向纳税人付出任何报酬,也不需要直接还给纳税人;

3、固定性:是指政府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等税制要素,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的规定征税和纳税。

⑬简述税负转嫁的形式?⑪前转(又称顺转),是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要素的购买者,即由卖方向买方转嫁;⑫后转(又称逆转),是指纳税人用压低价格的办法把税款向后转嫁给货物或劳务的供应者;⑬混转(又称散转),将税款一部分向前转嫁给商品购买者,一部分向后转嫁给商品供应者,其实质就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形式;⑭辗转转嫁,即通过价格机制发生多次的转嫁行为;⑮税收资本化,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⑯消转,又称转化,是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⑭商品税具有什么特点?

1、商品税具有政策调控的直接性:政府可以直接通过纳税环节的确定、差别税率的运用、税收减免等措施,直接影响产品和劳务的供需对比状况,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

2、商品税具有累退性:当社会对公平问题予以较多关注时,必须注意降低此类税收在税制结构中的地位;

3、商品税的征收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4、税收征管的相对简便性:商品税主要对生产经营的企业课征,相对于个人而言,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大、税源集中,因而征收管理比较方便;

5、商品税税源普遍、收入稳定:流转课税针对商品和劳务交易行为的发生进行课征,只要发生商品交易行为,就可以征税,因此税源普遍,从政府角度来看,商品税能及时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

⑮增值税的特点有哪些?⑪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广,征税具有连续性;⑫价外计税⑬实行税款抵扣制度;⑭保持税收中性:对于同一种商品,无论其流转环节有多少,只要增值额相同,税负就相同,这不会影响商品的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⑮实行比例税,税率 6 简单:大部分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普遍实行比例税制,这有利于增值税的征收管理,也符合税收简便易行的原则。

16、所得税具有什么特点?❶所得税以一定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它与财产存量征税的财产税是相对的;❷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税负难以转嫁,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❸所得税是一种富有弹性的税收,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❹所得税在社会财富的分配环节征税,对整个经济的扭曲比其他税种小;❺所得税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都要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程序,税收征管要求高。

17、简述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的区别?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形式,即将国家一切财政收支编入一个预算,通过统一的表格来反映,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复式预算是单式预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是将同一预算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划分,分别汇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两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从功能上看,单式预算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能够全面反映当年财政收入的总体情况,有利于全面掌握国家财政状况,但不能有效地反映财政收支的结构和经济项目的效益。复式预算对总体情况的反映功能比较弱,但能明确反映出财政收支的结构和经济建设项目的效益。

18、简述我国政府预算局部调整的主要方法?⑪动用预备费:一般来说,各级预算的预备费是为了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急需和事先难以预料的重大开支而设置的备用资金;⑫预算的追加、追减:预算的追加、追减是指原核定于是预算收支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追加、追减预算收入或支出数额;⑬经费流用:是在不突破原定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由于不同预算科目之间调入、调出和改变资金使用用途形成的预算资金再分配,而对不同的支出科目具体支出数额进行调整;⑭预算划转:由于行政区或企事业、行政单位隶属关系的改变,在改变财务关系的同时,必须相应办理预算划转,改变预算的隶属关系,将其全部预算划归新接管的地区和部门。

19、简述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国家财政之所以要以制度形式确立财政体制,是因为国家作为财政分配的主体,它并不是仅由中央财政而是由其内部多层次组成部分进行分配的。财政体制取决于国家结构形式及政府职能的划分。基本形式有单一制与复合制两种,复合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除联邦制外,国家政权总是分成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两大组成部分,并且地方政权往往还将继续分为若干层次的政权。因此,必须赋予地方政权以适当的权限,使之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活动,承担履行部分国家职责的责任。

财政是为满足国家履行其职能的财力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为了确保财政内部这种错综复杂的分配活动有序进行,以法律或制度形式确立起财政体制,相应规定各级政府的财权财力,不仅是各级政府履行其应有职责的财力保证,而且也是保证整个政府活动正常有效进行所必须的。正因为如此,财政体制与国家行政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多奉行财政联邦制,各级政府的财政相对独立,只对同级立法机构负责。财政联邦制与国家结构形式所指的联邦制有同有异,其差别在于单一制国家也可以实行财政联邦制。财政体制内容包括:①各级政府间财政职责的分工;②政府间收支权限的划分;③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四篇:财政学复习要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政府和市场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利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二、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公共物品的特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2 公共需要的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三、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1 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3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定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投资规模;调节财政投资方向;提高财政本身配置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公共物品的生产和定价 1 公共物品的分类和生产:

(1)纯公共物品由国有部门和单位提供,采取国有国营模式。(2)混合性公共物品采用国有国控模式。(3)竞争性产品采用市场化模式。公共定价:平均成本定价法(最大福利),二部定价法(基本费+从量费),负荷定价法(按不同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2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分类 按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3 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在财政支出的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职能较强。

二、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政治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

经济因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快于GDP的增长。(2)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论述

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导致财政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经济发展阶段论:早期阶段(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中期阶段(对私人投资的补充);成熟阶段(转向教育,保健,福利支出)2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1)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财政支出增长率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而且有些年份波折度较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2)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前,占GDP比重较高是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占GDP比重逐年下滑是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经济改革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后,财政支出趋于回升;2003年以后逐渐转向了稳健的经济政策,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增长势头趋缓。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会性因素。

第四章 购买性支出之一: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社会消费性支出属于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2 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科卫支出

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1)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2)影响行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经济整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国防费:包括人员生活费,活动维持费和装备费

(1)我国的国防政策: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与发展的安全环境。

(2)谢林的军备观点:谈判本质上是非零和的。任何基于冲突的谈判,若谈判失败,则双方都会受损;任何通过谈判达到的协议对双方来说都会比未达成协议要好一些。

三、文科卫支出

第五章 购买性支出之二: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投资与经济增长: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依靠增大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当投资过旺及造成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往往首先采取措施压缩投资,迫使经济过热的势头减缓。2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不盈利或微利,具有外部性;投资规模大;投资于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相关领域;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关。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就业创造标准。

二、基础设施投资 1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

三、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1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

农业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 财政对农业投资政策的基本特征

(1)以立法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2)财政投资范围应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3)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第四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 1 财政投融资体质的现实意义

(1)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2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银行的特点:业务职能的政策性;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我国政策性银行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思路: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法制化;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强财政投融资管理,促进投融资环节的严谨高效;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财政收入分类 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和其他收入 政府收入=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2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1)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2)1978-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财政对企业的减税让利,企业本身并没有得到实惠,而企业的缺口则要由银行发放无约束的贷款来满足。

(3)“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税收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经济目标,按预定的标准进行的非惩罚性的、强制的从私人部门向公有部门的资源转移。2 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 税收术语

(1)纳税人:依照税法规定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2)课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类。(3)课税标准: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4)税率: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是指课税的尺度。(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5)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税收能力是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税收努力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缴纳税额的程度。(6)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7)课税基础: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4 税收分类: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直接税与间接税;从量税与从价税;价内税与价外税;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二节 税收原则 1 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普遍征税,平等征税

(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1)公平类:受益原则,能力原则

(2)效率类: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定简化原则 3 税收中性: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政策运行。

(1)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或负担。

(2)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是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3)税收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2 税负转嫁分为前转方式,后转方式,其他转嫁方式 3 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容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到各类商品的购买量。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增加工作时间和减少工作时间)2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收益的减少和以消费替代储蓄)3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增加投资和以消费替代投资)4 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1 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变化。2 拉弗曲线

(1)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十章 税收制度

一、商品课税

(1)商品课税的特征: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

(2)我国现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二、所得课税

(1)所得课税的特征: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课税有弹性。(2)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

三、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1)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特征:课税比较公平,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2)主要税种:资源税,财产税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国债 国债的含义: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2 国债的分类: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等 国债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

二、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的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后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2 国债的经济效应

(1)国债的资产效应:国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资产的变化。

(2)国债的需求效应:国债融资,增加财政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

(3)国债的供给效应:增加供给量和改善供给结构。3 国债的政策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

三、国债市场的功能 国债市场的功能:实行国债的顺利发行和偿还;合理有效地调节资金的运行。

四、政府的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 政府负债的种类: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或有隐性负债。政府负债的风险矩阵P328 3 我国负债现状

(1)直接显性债务:国债,欠发工资而形成的债务,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的亏损挂账,乡镇财政债务

(2)直接隐性债务:主要是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所形成的债务。(3)或有显性债务:公共部门的债务和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4)或有隐性债务: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为弥补亏损,对供销社系统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援助。

1、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一)税种因素。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价格联系不密切的税种,其税负则较难转嫁。从主要税类看,商品课税容易转嫁,而所得课税难以转嫁。

(二)商品的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

(三)课税范围。一般来说,课税范围广的商品税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

2、为什么增值税会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1)征税范围广泛,税源充裕(2)实行多环节课税,但不重复征税(3)具有税收“中性”效应;(4)相关经济主体在纳税上具有相互制约性;(5)便于出口退税

3、为什么税率的增加并不一定使税收增加?

税收负担影响纳税人的收入水平,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以及投资和消费水平,因此,税收负担水平过高的话,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所提出的“拉弗曲线”较为形象的说明了经济发展、税收收入和税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拉弗曲线表面上看是反映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为税率过高导致税收收入下降,是源于税收负担过重抑制了经济活动,损害了税基。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一、国家预算概述 国家预算: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政府支配和管理资金的基本形式。国家预算的分类: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3 国家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 4 国家预算的程序: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事后监督

二、国库制度 1 国库制度:对政府资金进行保管和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独立国库制,委托保管制,委托存款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点:

(1)财政部门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统一账户,各单位在统一账户下开设分类账户,实行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设账户保存。

(2)各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可以在经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但要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支付货款,不再分散支付。

(3)除某些特殊用途外,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货商。

三、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和劳动的经常性活动。政府采购的基本功能: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宏观调控;促进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有效保护国内产业。

四、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统收统支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分级预算体制。2 分税制: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分税,分权,分征,分管,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预算对地方预算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进行无偿的财政资金转移所制定的制度。

第十四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概述

一、财政赤字或结余的计量口径和分类 赤字或结余=(总收入+无条件赠款)-(总支出+净增贷款)2 财政赤字的分类: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 3 财政赤字的融资机制:债务融资,货币融资

二、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1 IS-LM曲线

(1)IS曲线:描述了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和总产出的组合。(2)LM曲线:描述了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和总产出的组合。2 IS-LM模型分析(1)财政赤字的债务化

政府发行债权,一般而言,货币供给量不会发生变化,LM曲线基本不动,IS曲线右移,导致总产出增加,利率上升。(2)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央行为政府融资,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LM曲线就相应右移,导致总产出增加(更多),利率下降。(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分析

财政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结果是同时提高了产出和利率,利率的提高排斥私人或民间投资(或消费),减弱了政府支出增加的扩张效应。(4)财政赤字的长期效应分析

长期中发生的是完全挤出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LM曲线右移,从而使得利率大幅度上升,导致私人支出下降到足以完全抵消财政赤字增加的扩张效应。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的目标:经济适度增长,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收入的合理分配,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3 财政政策工具

(1)税收:宏观税率的确定,税负分配(政府税种,税率的制定和市场的税负转嫁),税收优惠与税收惩罚。(2)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3)政府投资: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

(4)国债:国债的调节作用有“排挤效应”“货币效应”“收入效应”4 财政政策的类型: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补贴等)(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汲水政策: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回复其活力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作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

补偿政策: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的区别:汲水政策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主要是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可以包括公共投资,所得税,消费税,财政补偿等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二、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1 财政政策有效性=2 财政政策乘数(1)税收乘数:-b1-b政策的积极作用(实现政策研究费用政策执行费用政策目标产生的效果)补偿费用(或效率损失),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产出呈反向变动;政府增税时,国民产出的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2)购买性支出乘数:11-b,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购买性支出的增减与国民产出呈正方向变动;政府增支时,国民产出的增加为支出量的1(1-b)倍;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3)平衡预算乘数: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若同时等额的增加支出,国民产出也会等额的增加。换言之,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它的效用等于1.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后和消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2)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息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1)双松: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2)双紧:有效的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胀。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巨额的财政赤字。3 当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高度敏感时,财政政策的效力就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大体一致,但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比财政政策要短,而效果时滞要比财政政策要长。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

一、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税收管辖权的交叉:居民税收管辖权,地域税收管辖权,公民税收管辖权。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扣除法和低税法,抵免法,免税法 4 税收饶让: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证。

第五篇: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1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 ,财政, 产品的竞争性;产品的排他性,贫困线,贫困率,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影子价格,消费者剩余,现值,贴现率,社会贴现率,税负转嫁,征税对象,纳税人,消费税的纳税人,营业税的纳税人,广义的和狭义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计学视角下的政府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2简答题和论述题

政府的职责

财政的基本要素

财政的本质及主要内容

财政的双重属性

产品的不同类型

教育的性质(私人产品特征和兼具公共产品特征)

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财政支出及考察意义

财政支出规模的度量(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财政支出规模控制

财政预算及预算原则和预算程序

政府采购制度及政府采购原则和程序

各国财政支出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的主要原因

三大农村扶贫项目(扶贫贷款、发展资金、以工代赈)的资金投向。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

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

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共同特征

社会保险的私人产品特征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

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

养老金的筹集形式及具体内容

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及内容

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

政策分析的十大步骤

金融成本和收益

财政收入的类别

财政收入的形式

财政收入结构

经济发展的含义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税收的特征

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

效率原则

公平原则

税负转嫁的形式

世界税制结构的基本情况

税制要素

税率及形式

违章处理

增值税的纳税人及征税范围

企业所得税(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国有资产收入的概念和构成资本运营及其主要特征

资本运营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

国有资产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

政府债务的特殊性

利息支付的税收负担

政府债务风险的分析框架

构建政府风险管理的基础制度

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的目标

财政管理原则

政府预算的定义

政府预算的原则

财政体制的内涵

政策组合相机抉择政策有效性的条件

积极财政政策的概念及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下载财政学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学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学 复习重点

    1. 财政的含义: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解释,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

    财政学复习参考资料

    财政学复习参考资料 财政:财政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手中的权力,强制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第一章 优值品(merit goods):在经济......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 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

    《财政学》课程 复习指导

    《财政学》课程 复习指导 (统设必修 本科)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10题,20分) 2、多项选择题(5题,10分) 3、名词解释题(5题,20分) 5、简答题(4题,36分) 6论述题(1题,14分)。二、考试说明......

    财政学复习思考题(含答案)

    第一章 市场 与政府的关系 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财政学》复习思考题-5

    《财政学》习题 一.填空 1、国际税收产生于社会。 2、国际税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3、按照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确立税收管辖权的同时,产生了性质不同的两 种税收管辖权,一......

    财政学复习(五篇范例)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通过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

    财政学一些要点(推荐阅读)

    一: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2、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