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范文)
李林军副局长到驻马店、平顶山、南阳、郑州四地调研
提出建立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
4月上旬,省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林军同志先后深入到驻马店、平顶山、南阳、郑州等市局进行调研。在各地调研期间,李林军副局长着重就如何在全省国税系统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税务管理新模式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信息化管理和运用是全省今年工作的重点。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决不仅仅是一个CTAIS和计算机手段的运用,而是涉及到观念、组织、机构、手段、方法和人员素质革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即:河南国税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五化”标准:
一、税务管理程序的标准化
要搞信息化就必须把各项工作制度化、把制度程序化,而这些制度、程序都要是标准的。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如果不统一、不规范,没法搞信息化。就象CTIAS一样,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征管流程,就没有今天的CTAIS,业务上提不出这个需求,也开发不出这个软件,其它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同样道理,所以在税务管理的制度上要向标准化、程序化发展。比如去年省局搞的执法责任制,60万字,就是把法律法规、征管规程、岗责体系、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追究标准化。第二个制度就是行政管理权监督办法。去年我们已经搞出来了,正在驻马店搞试点。就是说在执法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对人事、财务、固定资产、大宗物品采购、基建这些权力的运行要规范,要把这些程序化,这就是ISO9000要求的,把这些制度变成工作程序,而这些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是标准的、统一的,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开发行政管理的CTAIS。
二、税务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制衡化和效率化
随着以上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信息化带来的这些变化,需要税务机构去适应这个变化。过去的机构是不适应的,包括现在的机构。将来税务管理机构设置的发展方向有4个: 一是由综合性管理机构向专业化管理机构发展。过去是综合职能的局,集征管查于一身,现在是征管查分离了;过去传统的局是即管政工又管业务,按照总局137号文件规定,将来征收局和稽查局不管政工、不管后勤,要市局去管,要专业化。
二是内部机构设置由税种管理向征管流程环节的设置来发展。现在基层局已经这样设置,这就要求市以上的机构来适应这种变化,不能下改上不改。
三是从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体现出这种趋势。四是机构设置由金字塔向扁平化发展。信息化要求信息管理的对象尽量的少,减少中间层次,用信息来管理,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去管理,所以减少中间层次也是将来的趋势。
三、税务管理的信息化
一是CTAIS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把住CTAIS信息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这是信息化搞好的关键所在。现在开展征管主要是靠信息流,如果信息基础是垃圾,以后做的工作统统都是空中楼阁,没有意义。可以采取信息的“四级复审”:第一是本岗位的自审,自已来审核、校对;第二是相关岗位的互审,或者叫双岗互审;第三是领导复审;第四是上级抽审。通过这四级的复查审核,就能够保证进入CTAIS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也就使全省征管信息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CTAIS和金税工程的双机备份。现在全省已有7个市实现了双机备份,还有11个市要推行。双机备份有3个好处:第一是两个系统相互备份,充分利用金税设备不浪费,保证了系统安全;第二是大量减少了硬软件的投入,在全国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非常重大,可以产生几十个亿的效益;第三是为信息利用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数据在备份后,才能在前台征收的同时,给管理和稽查提供查询空间,没有双机备份,所有业务都在一台机器上查询,机器很容易就会锁死。
三是信息的共享和纳税评估。CTAIS和金税工程两个系统的整合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就是CTAIS的进项销项发票信息要和金税工程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信息要进行比对,然后再加入“三表两帐”中“三表”的信息进行纳税评估,监控一般纳税人税源的变化,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这个系统,全省上了双机备份的7个市进行比对,发现差了7个亿,很多地方通过这种方法已经发现了企业偷税。
四是信息的查询和执法责任制。我们引进了青岛的信息查询软件,将来对基层的执法行为从省、市、县都可以监控,这样就保证了我们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将来,对这个软件完善之后,就可以定期通报各县、各市的七率。
五是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应用以及对行政管理权的监督。所有的行政行为、行政事务行为,包括人财物都要上,这样才能对行政权进行监督。
六是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多元化申报,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申报,还要往前推,降低纳税成本,方便纳税人。这对信息集中有好处。
七是外部信息的联网共享。特别是《征管法》赋予国税部门的同工商、银行和纳税人的信息共享。如果对纳税人的监控仅限于CTAIS、金税工程、抄报税、“三表”这点信息,是不足以反映纳税人的资金流和物资流,不足以监控税源变化的。要通过外部信息共享来加强对纳税人资金流和物资流监控,最终才能监控税源变化。
八是建立税收预测模型和税收决策支持系统。在前7个基础上,要研究整个宏观经济对税收的影响,包括GDP、工业增加值、各个项目经济指标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对税收决策的影响,这就是税务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电子化。
四、税务人员素质的知识化、能力化
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没有素质的提高,智能化就无从谈起,制度程序化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操作,只能是空话。全省国税系统2万多名在职干部,原始学历为中专以上的不到20%,其中有11900多人是转正的临时工。省局今年举办的100名稽查人员培训班,首期30名外语专业人才培训班和计算机高级培训班,就是要提高队伍素质,创建河南国税的“黄埔军校”。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提高人员素质的方法,还起着示范作用,各级税务部门都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素质智能化要包括人员素质的知识化、专业化、能力化,以能为本,要包括自己的学习、在职的学习、脱产的学习,全员的培训、兼职的培训、教育的培训,同时要辅助一些必要的机制。比如说,执法资格的认证,今年下半年要搞,通过考试合格后,发放执法资格证;再一个是能级制,更强调的是能力。
五、税务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科学化
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管理手段从行政命令向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综合应用,并注重民主参与的转变;三是管理模式从传统人工、人海型向电子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转变;四是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规律性管理的转变。
其次,要在管理方法上进行转变。税务系统的管理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型管理;第二个阶段是制度型管理;第三个阶段是目标管理;第四个阶段是进入全面质量体系管理或者叫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由于我们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和内涵发生了矛盾,我们的管理理念方法要在原来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再飞跃一步,否则我们就要落后,所以,我们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理念去适应这个变化。
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有8个原则:第一是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第二是领导作用;第三是全员参与;第四是过程控制;第五是管理的系统方法;第六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第七是持续战术;第八是处理好与相关方的关系。这8个原则贯穿了市场经济的理念、信息化管理的理念、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的理念、加入WTO对外开放的理念、民主管理的理念和
科学管理的理念。运用到税务管理方面可以实现7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从注重自我满意率向社会满意率来转变。过去目标管理制定的目标,是领导及决策层注重本系统调查的目标来制定,但是现在ISO9000关注的是纳税人,是社会,是社会满意率,这是一种重大的变革。
二是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这是贯穿整个改革全过程的一种斗争。随着法制的健全、市场经济的规范,规范执法行为也是保护干部。很多地方搞目标管理,搞来搞去搞不下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固有的、随意性的观念没有变,不想搞这么严,如果不坚持,不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就可能回到原来的随意性。但是ISO9000则要求每一个工作都有程序,按程序办事,规范化办事。
三是从重注结果转向注重过程。过去的目标管理是重结果,收入任务完成了,“一好百好”,这是不行的。ISO9000要求每个过程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才能最终保证这个结果是符合法律的、是圆满的。所以,过程控制是我们追求的新的管理理念,各项管理理念、措施都要考虑过程控制。而信息化为此提供了前提。
四是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过去在手工条件下只能用粗放型的管理,互相没有信息共享,各自去抓各自的工作。现在要集约化,包括税务信息的集中、信息处理应用的集中、管理手段的集约化,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粗放型的管理、经验型的管理,而是集约的、高级的、专业化的管理。现在征、管、查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将来政工后勤也要专业化管理。集约化包括了专业化管理。
五是从传统的、手工的、人海的管理手段向电子化、信息化管理手段转变。这也是一个观念的转变。现在到基层听到最多的反映是人少,信息化不要求太多人,不是人海战术,要研究信息的来源,从各方面获取信息,用再多的人追着企业跑,不会利用信息也是收不来税的。
六是从“以人为本”向“以能为本”转变。过去“以人为本”的口号非常响亮,但是仅仅以人为本是不够的,要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能力,要“以能为本”。
七是从人为的、凭印象的绩效考核向科学的、量化的绩效考核转变。过去目标管理打分凭人为印象的很多,但是搞信息化,搞ISO9000就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通过科学的量化指标来科学地评价一个单位、一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而随之对这个单位和个人予以恰当的奖惩,才能建立科学的机制。
信息化也好,ISO9000也好,都不是万能的,不是包医百病的。不能抛弃原有的、传统的、好的东西,如基础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不能离开的。信息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每项工作都要从构建税务信息化的格局入手,从创建“电子税务局”入手。我们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全国的、河南的、国税系统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既要吸收过去好的传统的做法,又要吸收现代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并加以融合,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在驻马店市局,李林军副局长指出,该局推行质量认证体系工作和行政管理权监督办法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在思想观念、管理理念、管理的方法和人的素质上有了比较大的飞跃,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下一步要作好几项工作:第一,行政管理权试点工作应该按照先把制度变程序、把程序变为操作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的思路来做,把能够上网的表格全部上网,尽量和办公自动化结合,同时,办公自动化解决不了的都要提出二次需求,为开发新的软件做准备。第二,在搞行政管理权监督办法试点的同时,可以对执法责任制进行探索。三是要扩大试点的成果。要把质量认证体系、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权监督办法扩大到其他县,巩固和扩大成果。
在平顶山市局,李林军副局长深入到一些专业局和县局实地进行了调研,对该局在组织收入、CTAIS应用、队伍管理等方面给予了肯定,并对CTAIS数据规范、“微机定税”、“纳
税评估”、“税源电子管理化”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该局在“科技加管理”上有三个突破:一是在CTAIS信息的管理上有突破;二是在信息的应用上实现了对内对外突破;三是在如何加强管理上实现了突破。
在南阳市局,李林军副局长通过座谈、观看幻灯片汇报和实地调研,对该局纳税评估工作及推行ISO9000管理体系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针对当前全省普遍存在的申报率低、录入信息不准确问题,李林军副局长指出:数据管理是基础、是生命线,然后才是应用。原始数据要找准,要把责任落实到不同的岗位,想方设法确保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在做好内部信息应用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征管法赋予的权力,要采集工商、银行等外部信息,逐步创造出信息共享的良好外部环境;南阳市局要把握好纳税评估这个亮点,鼓励基层开拓创新,以应用促规范,以规范促管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
在郑州市局,李林军副局长出席了该局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动员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在肯定郑州市局的窗口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全省国税系统整治企业经营环境会议刚刚结束,就有企业到省局反映国税部门执法问题,说明我们在规范执法、加强服务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当前要重点解决七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宣传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上,宣传咨询找不到人,大厅没岗位,或有岗位没有人,问的时候答不上来,或答的不准确。二是没有坚持按月进行税法公告,税法公告的义务没有尽到。三是一些事该我们办,通过代理办了,属于变相收费。四是税源管理责任人换的太勤,导致征管资料管理不好,移交不好,丢失,然后反复让纳税人提供。五是办税服务态度差。六是转移工作负担,我们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交给企业去办。七是报刊杂志征订,有人收钱,没人送杂志和报纸。李林军副局长要求郑州市局要充分发挥省会的“主窗口”作用,为全省国税系统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工作作出表率,借这次整治企业经营环境的东风,擦亮窗口,改进工作,改善形象。
第二篇:管理现代化
基于组织复杂性的知识转移效果评价
曾凯1,2彭伟
3(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71;
3.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摘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创新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组织复杂性与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理论模型,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组织、松散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并把知识转移的效果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组织复杂性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不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关键词]:组织复杂性;知识转移效果;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引言
合作创新是合作企业的一种高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合作企业通过建立技术战略联盟,根据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最后达到合作各方技术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共同提升。合作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短期的创新产品收益,而是通过合作学习来整合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并非一帆风顺,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组织的特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对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如国外学者Simonin(1999)指出组织差异程度、组织文化距离、组织成员的心态等会影响知识的转移与接收;Gupa A(2000)认为组织从知识源获取知识的愿望和学习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王毅(2001)从组织的信任、转移能力,知识受体的知识吸收意识、吸收能力、挖掘能力,文化距离、空间距离、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影响作了研究。罗珉,王雎(2006)从知识边界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间创新性合作,揭示出知识边界复杂性的显著增加诱发了机会主义行为,并降低了知识转移与创造的效率。这些研究都表明组织的差异程度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组织本身具有复杂性,很可能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发生变化,因此很难对合作伙伴之间的组织相似程度进行界定。本文根据组织的复杂性程度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并把知识转移的效果分为三个维度,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对不同维度的知识转移效果的具体影响。理论模型
2.1 复杂性组织系统及其维度
复杂性组织系统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每个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3)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与完善。4)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5)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且有预测能力(Dong,2005)。对于组织的复杂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度量:组织系统状态的结构性维度和组织系统状态的关联性维度。结构性描述的是组织内在特征,表现为组织内含单元的数量、层次、相互关联程度以及组织系统结
构性能力大小和对组织活动的影响程度;关联性描述的是组织外部特征,表现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调整,即组织的外部柔性;因此按照组织的关联性维度和结构性维度可将组织分为高结构性-高关联性的复杂性组织、高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松散性组织、低结构性-高关联性的效率性组织和低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控制性组织四种类型,具体如图1所示。这四类组织的特点如下:
(11)反应性:具有感知环境并能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2)自主性:能够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操作,并能控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3)合作性:具有与别的组织协作发展、共同促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4)通信性:拥有其他系统的信息和知识,并能与其通信的能力。复杂性组织兼有复杂性和柔性两个特点,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但是内部结构复杂,不利于集权控制。
(2)松散性组织。此类型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较为迟钝,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组织有多个层次,同一层次单元多且联系紧密,控制能力较差。松散性组织不利于和外部交流知识信息,也不利于组织内部知识交流,但适合进行自主创新。此外,松散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由于环境影响,当系统处于混沌的边缘时,适应性主体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而产生相互干扰,必然导致涌现性出现,结果系统本身趋向结构复杂性。因此,松散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3)效率性组织。此类型组织具有外部柔性和内部结构简单的特点,因此外部适应能力较强,系统能随着环境改变而做出调整,同时由于组织层次较少,高层管理者做出企业的重大决策之后,通过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可以迅速的将决策传递到组织的各个层级,易于组织控制。此外,效率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由于组织具有较强的外部柔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结构或形态。因此,效率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4)控制性组织。此类型组织有较弱的外部柔性和简单的内部结构的特点,适应能力较差,而内部控制能力较强,结构简单,交流程度较低。但是可以应用高度内部控制,集中力量去合作创新。此外,控制性组织在信息传递上具有很大优势,有利于决策的实施。
2.2 知识转移效果及条件分析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通过知识传输途径从知识发送方个体(Sender)传递到知识接收方个体(Receive),接收方接收并学习知识,将其转化成为能够指导行为的自身知识的过程(Argote,2000)。知识转移的效果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主体范围大小及所转移知识的丰富度。知识转移的丰富度表现为两个方面: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由此知识转移的效果可以用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三个维度来衡量:
(1)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获取范围指的是获取知识的人数,取决于组织参与知识交流的人数、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知识交流状况。
(2)知识宽度。知识宽度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丰富程度。企业合作交流产生的知识宽度越大,所获的知识种类越多,知识越会成为核心。企业所获知识的宽度取决于合作交流的深度、企业的组织外部柔性、组织内部的高度控制等因素。
(3)知识深度。知识的深度指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中所含知识的多少,反映了知识的集中度。企业合作知识交流产生的知识深度和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控制程度、组织成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专业技术人员所转移的知识往往具有较大的知识深度。
组织的复杂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是通过组织的外部特征、内部特征以及知识转移的特性来体现的。一方面,组织的外部柔性使组织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模式、学习方式,能更快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交流中去,使知识和技能在合作者之间快速转移和应用,从而扩展了自身知识范围和知识存量;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而知识传递有两个含义: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内部各个子单元之间的相互交流。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取决于组织的外部特征,而组织的内在结构则决定了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效果。一般而言,内部结构复杂性高的组织具有同层单元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以及纵向交流困难的特点,因此,有利于知识的横向传递,而不利于知识的纵向传递,也就是说促进了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而阻碍了组织的知识提升。而且,组织的知识转移也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随着科技进步,组织从外界获得知识趋于复杂化,由于组织的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组织会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对自身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做出调整(Holtham和Courtney,2001),组织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应用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学习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提出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3.1 复杂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组织之间的差距越小,知识转移效果就会越好。但是合作伙伴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差距过大是客观存在。因此,如何快速和合作伙伴有效融合是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复杂性组织具有动态的开放性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柔性,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能和合作伙伴的组织和知识等各个方面有效融合,促进双方知识交流的范围和知识交流的层次和深度。同时复杂性组织对环境适应的快速性,能节省合作磨合时间,组织能快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这对知识转移量产生促进作用。
复杂性组织也具有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特点,组织层次较多。同一层次组织单元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比较便利、积极性较高,有利于把从合作伙伴转移的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再交流、转移,扩大了知识接受的人数。同时,由于由于纵向层次较多,组织成员和组织领导之间存在一种垂直链接,这种链接是以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明确的职能分工为基础的,阻碍了知识的纵向沟通和交流,不利于组织的知识积累。
假设A1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2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3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4 复杂性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3.2 松散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松散性组织具有较低的柔性,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很难对合作伙伴组织方式、组织结构、学习模式等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中涉及的组织因素进行融合,合作双方的组织成员往往由于组织文化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处事方式和习惯,很难沟通交流,大大阻碍了知识转移。因此,合作双方组织知识交流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局部小范围的个体知识交流,很难产生大规模的组织知识交流。此外,合作双方的组织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交流和磨合,大大降低了知识转移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
松散性组织也具有内部复杂性的特点,知识员工之间有强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愿望。由于组织层次较多,管理层对组织的控制能力减弱,这大大提高了基层和中层组织的权利,有利于知识员工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自身知识状况的关心,激发知识员工对知识追求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松散性组织较差的控制能力导致了合作创新中知识员工的知识交流受自身爱好和兴趣的左右,很难获得合作伙伴的核心知识,这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产生很大影响。此外,由于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了知识转移主要产生在组织基层而很难向管理层进行转移。
假设B1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2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3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长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4 松散型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3.3 效率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效率性组织具有外部柔性高的特征,使组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类型,大大降低了合作创新中的交易成本,使合作创新过程知识转移效果快速、高效的体现出来。因此,组织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对自身状况做出调整,快速投入到合作创新中。合作双方的高效全面接触使得合作更趋于深入,有利于探讨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而使得组织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更加明显。此外由于效率性组织结构层次简单、具有高度集权控制的特点,在合作创新中组织会趋向于把自身的资源集中起来,使得知识转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具有目的性,减少了知识冗余度,所获知识面更窄,但是知识转移效率更高,知识转移量更大。
效率性组织的结构简单,不论组织的纵向或者横向都密切联系。组织通过合作转移的知识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容易进行,组织内部权力高度集中,有利于通过合作创新获得的知识在组织内部在流、整
合并转移到组织管理层,作为组织知识进行存储。因此,效率性组织很适合合作创新,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量、知识深度都有促进作用,同时效率性组织使得组织知识提升而不利于组织成员知识提升。
假设C1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2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3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4 效率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3.4 控制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控制性组织具有较弱的外部柔性,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很难做出反应,因而在合作创新中对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等状况很难适应,知识交流面较窄,知识交流频率不高,合作创新总体效果不明显。但是,效率性组织可以集中力量加强组织内部控制,在制定合作创新目标之后,可以通过严格上下级关系,迅速将信息传递到组织各个层次,减少了决策信息损失,提高了决策速度和效率,使得组织成员能快速了解到组织的合作创新目标。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集中自身资源参与合作创新,使得合作创新知识获取更为有效,所获知识在某一方面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外部缺乏柔性,很难和合作组织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因而所获知识深度不够。此外,组织内部知识交流容易进行,使得所获知识能够进行再交流和再转移,有利于组织知识的提升。
假设D1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2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3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D4 控制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结论
本文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三个维度的影响,并对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做了研究,研究表明:
首先,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和内部结构之间互相影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会改变自身的结构,使得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组织本身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并不断进化,而进化过程也是组织适应外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复杂性组织是组织发展的趋势,松散性组织和效率性组织存在不稳定性,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化的趋势。
其次,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影响不同。复杂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通过组织内部或外部作用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面影响,这些影响来源于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以及组织的特征对组织成员学习动机、兴趣、能力的影响;松散性组织由于对环境反应迟钝,组织内部又缺乏有力的控制,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果不明显。
再次,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在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中都存在不利因素,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可以提高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率。本文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做了分析,未来的研究将通过实证进一步分析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B.L.Simonin.1999.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9:595—623.[2] Gupa A, Govindarajan V.Fall 2000.Knowledge management’s social dimension: lessons from nucor
steel.Sloan Management Review,42(1):71-80.[3] 王毅,吴贵生.2001.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科研管理, 6:114-121.[4] 罗珉,王雎.2006.组织间创新性合作:基于知识边界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6:78-86.[5] Dong—Gil.K.Kitsch.L.J.lynnetwww.xiexiebang.com。通信地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料室。电话:***。邮编:710071。
2.彭伟:男,1971年10月生,山东新泰人,汉族,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信息,技术创新。
第三篇:管理的新模式
《管理的新模式》
《管理的新模式》(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管理的新模式》(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作者:美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1903-1981):行为科学家、支持关系理论的创始人 首次出版:1961年 全书名:《管理的新模式》(原书名: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又译:《管理新模式》、《管理新型态》、《管理的新型态》、《新型的管理模式》行为科学家利克特在《管理的新模式》中提出的“支持关系理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过了一系列实践的检验,证明确有其明显的实用性和优越性。《管理的新模式》及作者简介领导是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面,管理过程学派认为,领导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侧重于对组织中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发挥领导者对下属的指挥、协调、激励和沟通作用,以便更加有效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与任务,领导工作具有人与人互动的性质,领导者正是通过他与被领导者的双向互动过程,促使组织成员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以伦西斯·利克特为首的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从1947年开始,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查访问和长期试验研究,提出了领导行为的理想类型和与此相关的三种基本概念。这些研究成果后来写进了《管理的新模式》和《人群组织》两部著作当中。伦西斯·利克特是美国现代行为科学家,他对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领导理论、激励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工作。
《管理的新模式》的主要内容《管理的新模式》一书总结了美国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和部分成绩出众的企业管理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管理原理”,并且比较详细系统地阐述了“支持关系理论”和以工作集体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组织机构。书中提出的“支持关系理论”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理论源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更在于利克特始终坚信并坚持的:管理以人为中心。
《管理的新模式》一书是利克特早期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中所提出的新型管理原理成为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理论。
利克特认为,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取决于它。各个企业,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既有生产率高的,也有生产率低的,造成这种生产率差异的原因是各企业领导人所采用的领导方式不同。生产率高的企业采用的是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管理人员强调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只进行“一般性的”而不是“严密的”监督,结果不但生产率较高,而且团体中的内聚力高,士气高,职工中不安情绪者少,跳槽者少。生产率低的企业采用的是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管理人员注意的中心是生产,他们对工作的技术方面更感兴趣,对职工监督过于严密烦琐,往往对职工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对琐碎的事情横加指责,动辄予以批评和处罚。结果,团体的内聚力低,士气低,职工中不安情绪者多,跳槽者多,因而生产率也较低。
第四篇:变电管理新模式初探
变电管理新模式初探
柳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
符蓉
[摘要]本文旨在论述通过以缩短企业内部管理链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主要的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变电设备停送电操作和检修试验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缩短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目的,最终达到企业管理向精益化转变和电网发展向智能、高效、可靠、绿色方向转变的企业战略目标。同时,对这一管理模式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一、概述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推进,我局传统的变电运行、检修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电网集约化管理的需要,变电设备的停送电操作、检修试验工作的许可终结流程繁复,最终导致工作量大,计划停送电、工作时间长,效率低下。单凭简单的压缩计划停电时间会严重影响检修试验工作质量和迫使运行值班员简化倒闸操作检查步骤,却没有真正能够解决停送电时间偏长的根本问题,相反有可能会降低供电可靠性。目前我们仍沿用多年前的停电作业考核时间,只是在操作、工作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尽量做到快速响应,并没有在技术上、运行模式上做到快捷、可靠。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创新管理模式,探讨实行调度监控一体、巡维检修一体变电管理模式,成为提高变电设备停送电操作和检修试验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缩短城市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目的有效途径。
二、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1、无人值守站接受令、汇报流程: 调度下达操作预令通知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通知巡维中心值班员; 调度下达操作预令通知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通知巡维中心值班员; 巡维中心值班员到达有操作的变电站; 巡维中心值班员与调度联系接受正式操作令; 巡维中心值班员告知监控中心值班员操作内容;
巡维中心值班员进行操作; 巡维中心值班员操作完毕汇报调度;
巡维中心值班员操作完毕告知监控中心值班员,得到许可后离站。
2、倒闸操作流程(以一个110kV开关由运行转为检修的操作为列): 接到调度下达正式令告知监控中心后:
操作人、监护人将预先准备好的操作票进行审核,无误后分别签名; 在五防管理机进行模拟检验; 在监控后台机遥控断开开关;
检查监控后台机上开关位置遥信、遥测量正常; 到现场检查开关三相位置在分闸位置; 回到主控室遥控断开该开关线路侧刀闸; 到现场检查该开关线路侧刀闸三相在断开位置; 回到主控室遥控断开该开关母线侧刀闸; 到现场检查该开关母线侧刀闸三相在断开位置; 在现场验明开关至线路侧三相无电后接地; 在现场验明开关至母线侧三相无电后接地; 到主控室断开该开关控制电源; 操作完毕汇报调度和监控中心值班员。
3、工作票办理流程:
检修班组提前一天提交工作票到巡维中心; 运行值班员审核无误后接受工作票; 运行值班员预打印工作票;
运行值班员持预打印工作票到现场布置安全措施;
运行值班员对检修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措施及安全事项注意事项交底; 运行值班员许可;
运行值班员与检修工作人员到主控室上生产MIS分别登陆签名; 运行值班员汇报调度和控制中心已许可工作人员开始工作。
从以上分析看出,如果按调控一体化和运检一体化模式,一、可在无人值守站接受令、汇报流程的10个环节中减少4个环节。同理可减少无人值守站事故处理流程中4个环节,并且通过调度员和监控中心的配合。
二、在倒闸操作上更大限度实现调“控”一体,增加刀
闸在监控中心的操作,减少巡维中心值班员现场操作项目和来回走动自然消耗的操作时间,三、在工作票办理流程的8个环节中减少4个环节,既实现了电网信息的“零距离”传递,又缩短了操作时间和事故处理的时间,又对提升电网自身防御能力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还能起到两个效果,一是调控一体,可减少值班员的数量。二是使职责更加明确和清晰,巡维中心值班员在调度上受监控中心的领导,执行各项通知指令及时到位,消除巡维中心值班员“监控动动嘴,巡维跑断腿”的心理,二、管理对策
1、巡维检修一体化模式: 巡维检修一体化,就是将运行人员和一部分检修人员整合到一起成立巡维检修班,担负巡维、操作、一般性的一、二次检修消缺工作。检修试验的核心工作由专业班组进行,非核心工作实行外委,充分借助优质社会资源实施检修。
2、调控一体化模式:目标是即采用“电网调度+监控中心”的管理模式,监控中心值班员在调度上受调度值班员的领导,由监控中心对变电站的110kV设备转冷备用和切换主变的倒闸操作和全部信息监视,但在目前我局一、二次设备装备和自动化装置技术水平下,近期目标拟采用“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巡维检修班”的管理模式,巡维检修班调度上受监控中心值班员的领导,监控中心值班员负责操作倒闸操作票中开关、刀闸、调挡的远方遥控操作及信号监视,巡维检修班负责辅助完成检查开关刀闸位置、地刀分合、保护压板投退、核心工作任务和外委工作任务工作票的许可等监控中心目前还无法远方执行的项目(即作为操作票中的一个辅助小组辅助监控中心完成倒闸操作,仅接受监控中心的指令也仅向监控中心负责。
三、调控一体化、巡检一体管理模式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监控系统远控技术利用率较低:目前仅是限于对开关分、合闸进行操作控制,不开放具备电动操作功能的刀闸进行远方控制操作、监控功能。
2、需增设监控系统检修功能、信息屏蔽功能和未复归查询功能等,更好地完善自动化功能,减轻监控人员监视工作量。保护软压板远程投退、保护信号远方复归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规范是调控一体实施的焦点技术问题,也是国内监控普遍存在的难题。为此,认真开展信号规范整治工作,梳理信号定义与分级,使名称清晰、分级合理。按照信息重要程度,将信号分为四层,包括事故信号、重要告警信号、一般告警信号、其他信号。针对每日实时信号中无效信息比率较高的现状,在保证信号完整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技术措施
“过滤”无效和冗余信息,提高集中监控的效率和安全性。消除误报、频报现象,让电网更‘聪明’调度、监控需融合,相互知识培训后进行“双资格”考核,要学的东西很多,对调控值班员是考验,也是锻炼。
四、小结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推进,传统的调度变电运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电网集约化管理的需要,调控一体化和运检一体化模式是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生产组织专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创建管理新模式
创建管理新模式,促进效益最大化
——记金榔中心小学农远信息技术运用工作
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学生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让远程资源深入学生、深入课堂,已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为充分发挥农远资源的有效作用,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方文红为农远管理员的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领导小组,分设教学应用小组和农远设备管理两个小组,每学期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省市县电教馆和学校工作的要求,加大对农远资源的使用力度,提高教师胜任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由于我校农远信息技术项目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因此农远工程管理较好,设备和资源得到充分运用,真正发挥了它的效益。为了加强农远工程教育设备与资源管理,让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现简述如下:
一、努力创建农远工程管理新模式
1、组织机构:为了加强我校远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力度,积极宣传项目的意义和作用,规范项目管理,特成立以校长为项目组长,一线教师为管理人员的工作小组(即远程教育领导组)。为抓好我校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更多的人认识远程教育的重大意义,参与课程资源的学习研究和课件的收集利用工作,特成立以远程教育管理员为组长的远程教育教学教研组。为远程教育的管理和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有力的条件。
2、项目维护与管理:我校在远程教育工作中首先自行制定和完善《远程教育项目组长管理工作制度》、《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工作制度》、《远程教育项目工作要求》、《远程教育计算机使用注意事项》、《远程教育室管理规定》。从严从实进行项目管理维护设备安全,以利于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一系列工作规章制度修订和工作计划的制定。重视设备安全,做好防盗、防火、防湿、防潮等工作。完善《设 1
备登记表》,《远程资源下载登记表》、《多媒体教室使用登记表》、《多媒体教室预约登记表》《教师资源使用登记表》、《光盘教学登记表》的填写。
二、努力促进农远教学应用效益最大化。
1、利用农远促进各科教学。为了更好的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学校教学应用指导小组制定了《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按照计划把农远工程的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和每一个教师的身上。目前,各学科教师都可以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并且利用光盘教学。教师在使用资源和多媒体教室之前先预约,并填写预约表和设备使用表,使农远教学设备使用规范化。本学期每个教师利用资源不少于20次,使用后有存档。
2、利用农远进行校本培训。结合继续教育校本工作,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农远校本培训计划》,在计划中规定了具体的培训方式、时间、次数。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教师观看了教学录像、名师指导,还组织教师利用农远资源上了校本研修观摩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利用农远进行教研活动。农远工程为教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我们学校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在我校我们每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农远工程提供的新理念,认真做好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先后利用农远工程开展了各种优质课比赛或教研活动,佘国华、钱朝亮等多位教师参加县市级别比赛并获奖,并培养了一批教学能手,促进了我校的教学水平上了新台阶。
4、利用农远进行各项教育活动。农远在安全、卫生、健康等德育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每学期都要利用《小学专题教育》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抗震救灾
2大型演出晚会》、《预防雷电知识》、《眼睛的科学》、《如何预防传染病》、《邓小平故居》等专题教育节目,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总之,我校信息技术和农远工程虽然已实施运用多年,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去巩固、发展运用这一全新的教育手段,将是我们长期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我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在我们这里开始真正得到了发挥,让我们农村孩子已经开始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的精彩、科技的魅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6年11月,我校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7年,我校申报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课题被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立项,并确定为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青年课题,与2010年顺利结题同时被推荐为优秀课题;2007—2011年我校有多项课题论文在安徽省六项教育技术评比中荣获二、三等奖;2011年我校“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试验课题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一等奖;2011年我校章彬、钱朝亮老师的录像课《三角形内角和》被评为“全国教师应用能力发展规划”成果二等奖。我们的这些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当然,所有这些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定把中心小学的信息技术和农远工程应用工作做好,一如既往,再接再厉!
安徽省铜陵县金榔中心小学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