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9:3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

第一篇: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学生道德建设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以后在生活道路上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学生在道德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道德建设中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显得如何重要与急切。

关键词:学生道德问题 学生道德建设重要性 校园文化 基本途径

一、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连续十年的扩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必须认识到,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相当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潜滋暗长。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群体内部层级化日益显现。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的观念一再冲击校园和大学生群体,相当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个人的享乐与时尚。注重金钱利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高尚精神生活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潜滋暗长。

人际关系的庸俗化倾向泛滥。社会上庸俗的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里有明显的反映。一些大学生不是把学习成绩、政治进步、毕业择优寄希望于勤奋学习、增长才干、完善自身上,而是寄希望于父母动用各种社会关系,甚至炫耀自己有怎样的社会关系等,为人处事世俗功利与虚伪,少了一些襟怀坦荡与真诚。

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二元化。现实中的大学生懂得什么是道德,但他们却不肯付诸于行动,言行不一。对社会道德规范漠然视之。有些大学生明知有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看到别人做了自己也盲目效仿。他们一方面痛恨社会的不道德现象,另一方面又不能洁身自好,身体力行去力求改造,甚至趋炎附势,与之同流合污。

个人主义倾向有所扩张。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今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明显,集体责任感相对淡化。一些人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是在社会就业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对政治冷淡,对集体、对国家的命运冷淡。或一心只读圣贤书,厌恶集体活动;或热心于做公益活动的“看客”,而很少参与,把自己看成是独立于他人和集体的单一的个人。个人自我奋斗,个人价值追求成了一些人的人生坐标,片面强调个性,置学校纪律于不顾。

精神浮躁与理想主义淡漠。与过去大学生相比,当今相当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浮躁、急功近利,经不起挫折,意志消沉,缺乏鸿鹄之志,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理想和朝气。一些人在学业上满足于最低标准,生活中精神空虚与迷茫,无所追求,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责任意识淡漠,主体观念不清。

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固然与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直接相关,责任不全在大学生本身,但大学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这些现象任其存在、发展、泛滥,我们民族将失去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面对沉重的人口负担,我们可以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富有献身精神以及创新

能力和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的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作为承担未来国家建设的大学生们去迎接挑战,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义不容辞、光荣而责任重大的历史使命。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要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丰富知识、充实头脑、完善人格、提高能力,长期置身于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的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中,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关注社会发展、崇尚社会正义和公理的良好品质;学会正确定位和评价自己,关爱自身和周围的一切;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理性怀疑的批判精神。

三、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道德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连续十年的扩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必须认识到,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相当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潜滋暗长;人际关系的庸俗化倾向泛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二元化;个人主义倾向有所扩张;精神浮躁与理想主义淡漠广泛出现在大学生中。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固然与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直接相关,责任不全在大学生本身,但大学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这些现象任其存在、发展、泛滥,我们民族将失去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无疑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为手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存在,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精神文化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的文化。校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文化内在的教育引导、潜移默化的功能和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潜在性、暗示性、渗透性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传承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确立理想信念、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来促进学生道德建设

大学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法、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人与内心的思辨与对话,这种思辨与对话不仅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追求过程,更是人生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它是一种环境,一种“场”,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培养和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建设。

政府和社会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大学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的,它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建设和发展的,大学不是为了自身的建设而建设、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宽松、洁净的社会大环境。中国高校内部治理的官僚化倾向必须要引起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方向必须转变;学术腐败和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作风必须整顿,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对中国教育的忧虑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深层思考。家长们望子成龙,社会渴望栋梁之才,可是有钱的、有权的都把手伸向了高校,为了自己的利益严重冲击着高校的独立和自主,社会上种种有害的风气通过人情关系、管理渠道、互联网络浸淫着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重的冲击,崇高、洁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本真精神正在远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在高校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弘扬。

大学的领导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固然要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能急功近利,不应为发展而发展,为教学而教学,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学校发展建设的核心地位,在学校的发展目标、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校训、校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必须进行长期的历史积淀。大学的“硬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但作为“软件”的校园文化建设,则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世界级的高校,如牛津、剑桥、斯坦福、哈佛、北大、清华等,之所以成为青年人梦想中的高等学府,就在于他们有多则几百年,少则几十年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仅有几十年甚至十几年的历史,这就要求各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一代代不懈地努力,通过努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使之深沉、厚重、高尚起来。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由人来建设的,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的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专家、教授治校应成为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许多世界级名校之所以有深沉厚重的精神文化底蕴,就在于它们有一代又一代的灿若群星的大师,正是他们的活动,使大学的精神文化余香百年,历久弥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身心俱佳、知识和品格兼备、富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培养和陶冶对象,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的主体。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勤奋学习、努力攀登的足迹,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和学术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3] 顾明远.铸造学校的灵魂.教育.传统与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201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 岳春峰 西南师大出版社

[6]大道行思:上海交通大学共青团工作研究论文集 王伟明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

第二篇: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

http://.cn/sxgz 2002年05月31日刘 爽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关系密切。因此,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道德总是最先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自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近年来,人们更多关注和探讨的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相互关系。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品质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

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有的学者还专门探讨了道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与经济发展相契合的伦理道德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井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这种道德通过对人们的经济努力提供激励,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同时又能减少“交易费用”,即以一种内化了的影响力阻止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出现不忠实,投机取巧、背信弃义等现象,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经济实际上是全球范围的分工经济,不管是在现代经济组织的内部合作还是在更大范围的社会合作(交换),都是在一定伦理道德的支持下得以进行和达成的。因此,与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道德,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合作规模来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取向、人格素质和工作态度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因此,在新世纪建设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井能广泛地被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就成为当前思想道德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五爱”为中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着眼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着眼于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着眼于培养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所有要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点。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相互关系的本质要求。它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能等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为任何社会所接受,而为人民服务则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道德核心原则。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观点。多数人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就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但要通过研究对集体主义作出更全面、更科学的解释。在计划经济时代,曾出现过对集体主义作出极端利他主义的解释。由于长期忽视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忽视个人正当的利益,甚至把个人利益等同于个人主义来加以反对,这种实践误差不仅导致了对人的个性的压抑,同时造成了对每个个人积极性、创造性的扼杀。这也是造成新时期集体主义原则在人们的道德信念中认同不如过去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尊重个人价值,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应有之义。但与此同时,坚持集体主义与反对个人主义是不可分割的。个人主义是剥削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道德核心,它的错误在于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把个人利益作为基础,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甚至不惜危害和牺牲集体

和国家的利益。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背道而驰的。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义利观也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义利观是同整个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理想、经济目标和道德核心相辅相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承认并强调“利”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利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这种利益的理论表达就是“义”。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的义和利是统一的,离开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利益,任何个人利益都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既维护集体利益,也保障个人合法的权益,但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要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二)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近年来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已不仅限于道德问题本身,而是出现了从多视角探讨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趋向。

注意道德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拋弃中国优秀道德传统和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而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己有的道德资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近年来,许多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要吸收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西方文明中先进合理的东西,特别要吸收中国优秀道德的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墨、法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但都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特别是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始终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并以圣人为人格追求的最高标准。同时,把完善人的主体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可资借鉴和利用的东西。

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很多学者就道德与法的关系作了研究,认为道德与法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两个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互相支持和配合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就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性质和作用而言,前者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后者则主要靠人的自觉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前者要求权利和义务的严格对应和统一,后者履行道德义务则不以报偿为前提;法律规范是控制人的越轨行为的最后屏障,道德规范则是抑制人的不良行为的内心防线;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是“他律”,道德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规范则重在“自律”。可见,道德和法律各有其优劣短长,需要互相取长补短,紧密配合,才能形成社会规范系统及其调控手段的严整体系和综合功能。一方面,法律建设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持配合,才能使人们在行为的选择及矫治上有更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道德建设也需要法制建设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增强力度和强度。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文明的制度化、法制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分寸,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近年来不少研究者着眼于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研究。认为,一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维护公平。正义和秩序。因为社会不公正恰恰是引发不道德的原因。二是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使具体的不道德行为付出代价,不能使违反道德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更不能使遵守道德的人总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三是道德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因此应重视社会政治生活中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形象。四是应加强道德制度建设。道德制度是指将人类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人伦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明文化、正规化。

第三篇: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李清清

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1级

指导老师:范琐哲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小学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建设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

Li Qingqing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e Gread 2011 Instuactor:FanSuozhe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outside the school teaching process.A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Should refer to the sum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 to create the.Including the material form of the campus facilities, cultural facilities, activity patterns of campus activities,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inner psychological accumulation.Usually reflected in students outside the classroom facilities and spare the time to organize the scene.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ully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polic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ampus;culture material;culture and spirit;culture class;culture construction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浅层的是环境文化,它包括各种校园环境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组织机构;最高层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及其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学校人际关系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已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大家较多的关注了学校的发展,注重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1、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片面。有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要求不甚了解,基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建构;不少学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环境文化,营建“形象工程”,深层的核心价值文化并没有建构起来,学校的人文厚度没有随着校园的日渐漂亮而有所增长;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硬件、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理想信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隐”性文化的构建;有的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人本意识不强;个别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创建割裂开来,而实际上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2、学校理念系统松散且概念不清。许多学校虽制定了一训三风,但不完整且无系统性,其表现为①系统松散。即整个理念系统没有核心理念的主导,缺乏理念系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②理念系统的概念认识不清。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各个概念所应对应的内容张冠李戴。

3、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有的学校的精神文化表现只停留在外显的符号层面,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与纸面上、墙面上显现的符号文化的真实价值完全脱节。

4、校园文化活动较单薄。校园文化与校园人之间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被动接纳的多,主动消化的少,主动构建自身特色活动的更少。在校园文化的构成上,节日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常规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多,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少。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缺乏系统性与战略计划,往往是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从学校角度设计的活动多,从教师、学生角度设计的少。与社会的关联度不大,对其他文化如社区文化等缺乏辐射和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小。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身特色不强

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整体设计与长远考虑,没有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随意性太强;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驾马车各奔东西,不成体系。

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没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个性不明显。

二、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须遵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从学校已有的条件和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借鉴古今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回归原点,整体规划;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才能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更加卓有成效。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校长决策,理念先行

增强教育管理者的校园文化意识。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学习,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作为领导区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方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在当前社会大气候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校园文化正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发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侧重正在从高等学校转移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因此,我们每一位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举办开展教育专家与教师合作论坛,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活动,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增强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校园文化概念的规定性,决定了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的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随师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逻辑性的过程,而且要自主追寻和成就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生命发展以应有的空间和权力,让生命的精神恢复自由和灵性,营造和谐校园。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做到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将精神文化作为中心并渗透到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中去,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育人性原则。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育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怡情、养性、育德、启智等多种功能,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以“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全面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3、校本性原则。立足校本,植根校园,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深入挖掘学校办学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并尽量物化;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生成、创造学校自身的文化。

4、创新性原则。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才有个性,创新才有特色。在充分考虑历史继承性、民族独特性、地域本土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重复别人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突出人文与科学性

(三)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有序发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要渗透到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中去并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系统,形成学校的凝聚力。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传承学校历史,结合学校自身优秀办学传统、发展目标和现代教育的总体趋势和要求,让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提炼并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一训三风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系统。

3、形成体现文化个性的学校形象标志,彰显校园文化底蕴。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赋的撰写、校歌的创作,还是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都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4、加强三风建设,锻铸学校精神。

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要学校和广大师生长期、精心的培育,它能营造出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内在动力,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干扰,形成催人奋进的和谐氛围,成为学校发展的独特教育资源。

加强教风建设。通过“正师风、强师德、塑师魂”等活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文化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通过教职工的言传身教,各种校园活动、主题班会、制度制约、表彰先进学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逐步接受学校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把学校的理念系统变为教职工、学生的自觉行动,就是塑造学校精神的过程,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

5、开展特色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振奋师生精神。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学校特色和时代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师生主动参与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并将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融入其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师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让师生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挥洒潜能、展示个性,让大家都“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振奋精神,使校园成为大家流连忘返的乐园。

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地方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公民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社会有机延伸。

6、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共筑精神家园

根据办学理念,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立健全师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管理规范,使学校制度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要建立与校风、教风、学风一致的班规、校规、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形成践行办学理念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要通过各种规范科学的管理,增强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校管理过程之中;要特别注意要追求价值观的整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出于束缚人,而应从发展人的目的出发,尊重、依靠、信赖学校成员,尊重个性差异,把硬性的制度加以软化,把刚性的制度变得富有弹性,把强制和外在的约束变成师生员工的自主自律管理,让制度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学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培育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学校对师生凝聚力,使学校真正成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灵居所和精神家园。

7、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感染力。

校园环境文化也是一种教育工具,其建设必须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基于学校核心理念及由此形成学校理念系统;二是要确立学校主题文化,学校主题文化是对学校的理念直观化,是校园环境打造的直接依据。因此,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使之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既能反映学校特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校园自然景观建设要整体规划,从建筑设计、整体布局与风格、室内外布置、墙面文化、走廊文化和绿化设计等方面都有学校文化个性的体现;校园自然景观建设要人文化布置,要设置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文化主题区,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学校的理念系统,突出教育内涵,达到“校园处处是文化”的要求,使师生在浓郁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积极地熏陶和感染,使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要深耕本土,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理念系统、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统筹兼顾,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员参与,注重过程,打造适合自己并能突显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聚人心,成合力,铸魂育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友富.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当代教育论坛,2007(2)[2]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8(3)[3]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1)[4]金沙.解放学校、解放教师.教育参考,2004(2)[5]谢家鑫.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科技信息,2009年14X期 [6]张正茂,简福爱.新媒体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中旬,2009年8期 [7]陆忠民.小学生学习幸福感培养的实践探究.小学德育,2009年16期 [8]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2009年8期 [9]罗丽珍.多方并举,促德育实效提高.小学德育, 2009年 14期

致谢

在我毕业论文开题、调查、研究和撰写过程中,范琐哲老师给予了我耐心、细致和全面的帮助,这会使我终生受益,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 „„„„„„„„„„„„„„„„„„„„„„„„„„„学校文化内涵„„„„„„„„„„„„„„„„„„„„„„„„„„1-2 一.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身特色不强 二.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校长决策,理念先行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三)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有序发展。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第四篇: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也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发展,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例如上网冲浪,BBS,QQ,MSN等等网络活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网络活动都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因为是人类直接或间接支配和操作的,所以人类现实社会当中有的东西,也一定会被赋予到虚拟的网络社会当中。因此也有这样一个“网络道德”来规范虚拟的网络社会活动。

但是如今的网络现状,是因为互联网的特殊性,从而变得不容乐观。因为在人类进行各种网络活动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去进行的,因此现实社会中可以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规范就很难在网络世界起作用了,所以就出现了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电脑病毒的传播,色情,暴力,赌博各种不道德的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愈发严重,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让网络的发展给人带来的是生活方式改变和工作效率上的提高,而不是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何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当前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必须先认识它,然后了解它,最后使用它。所以,网络道德建设中首先要有关于加强网络认识的教育。首先,认识各种类型的网络活动。其次,了解各种类型网络活动的过程和影响,而并不是学会如何去上网冲浪,论坛灌水,QQ聊天。了解网络是对网络各种活动的认知,比如对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认知,判断,从而确定取舍的内容,或者对网络行为的认知,并分析这种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再下做与不做的决定。再而,在认识和了解了网络之后,我们可以对其加以运用,从而对自己产生有利的影响,使其成为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重要工具。

而人类的活动由思想支配,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行为道德水平的高低。当今社会人们思想道德的下降是导致网络道德不容乐观的最根本原因。学校的教育也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根据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缺少了对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因此网络道德建设也要从思想道德的教育做起。

网络运营商是一个客观存在影响网络道德建设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作为网络运营商,首先就要确保网络内容,和网络环境的健康,特别要注重对发布的信息内容的检查,要杜绝各种不良的信息出现在网络当中。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管理,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也是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如同日常道德行为规范一样,要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作出最基本的内容。同时更要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利用网络速度,覆盖范围的优势,把网络道德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地位。

第五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既反映了学校硬件建设和办学水平,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同时,校园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顺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这主要表现在:1.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教育不在于使人获得机械的、现成的知识,而是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其生命的内容。在这方面,校园文化比正统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效能。首先,它要求创设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特别是育人起到指导濡化作用;其次,它以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这种濡化、规范作用是无所不在的,深远长久的。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过剩精力也需要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育才环境,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的培养,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等,都大有好处。4.导向功能。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所以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是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还是起到负面的消极影响。5.社会整合功能。从理论上说,社会的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这种制约既表现在学校教育目的、内容、方式与结构等方多面,也表现在对受教育者的素质、人格、个性塑造上。校园文化作为“中介”,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个运作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校园里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校园背景下,其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学校的文化载体,他们又将校园文化带入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正是校园文化这些重要的价值功能,才促使了富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二、课题的界定

任何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与环境。学校系统中具备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具备了从事文化活动的独特对象,具备了文化得以产生的独特手段和环境。它随着学校的产生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并且在整个人类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校园文化处于学校整体活动的核心地位,教育发展史表明,校园文化一经创立,便获得了自身特有的灵性,在其演进过程中凝结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涵

盖运动于其间的各种文化现象,并极大地影响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系统。

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意义上理解校园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校园中的一切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塑造着青少年学生。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因此,我们试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再具体一点说,校园文化包括实体性校园文化和非实体性校园文化两大部分。

实体性校园文化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学校建筑的布局、造型、颜色,各项教学设备、设施,校园种植的花草树木等组成的校园实体性的物质文化;二是由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以及从社会流入学校的各种图书、报刊、资料等构成的实体性的精神文化。

非实体性校园文化可分为三类:一是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教风、学风、校风等构成的校园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二是由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机构体制、学生的行为守则以及制定的校规、校纪所构成的非实体性的制度文化;三是由学生参加的各类课外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文化,从宏观的意义上说,是人类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化包括着物质与精神两个大的层次。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中又包含着许多层面。单就精神文化而言,有偏重理性的政治、经济、伦理以及其他各种科学理论、知识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也有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宗教、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呢?无疑,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精神文化。更确切一点说,校园文化主要是一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一,校园内的建筑、设施等物质环境因素较多地渗透了精神因素、审美因素;第二,校园内的各类活动带有较多的精神因素、审美因素;第三,校园文化以其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调节与影响着校园内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审美化。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以来,文化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探讨的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者从自己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对文化的定义提出了各自的界说,目前来看,这些界说远未达成共识。文化几乎成了钱钟书先生所讲的“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那类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已有四百多种。这也正说明了文化的恢宏璀璨、绚丽多彩和历久弥新的特性。

其实,“文化”并不神秘。“文化就是价值观,就是一个组织或群体或国家民族的共同追求、向往和习惯,它是相对稳定的大家的认识和思想”。通俗地讲,人类活动的痕迹就是文化。每一种具体的文化都是人创造的,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产物。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任何文化就其实质来讲,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物化的产物。文化是

人类特有的,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校园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进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主要参照以下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

⑴“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说”:“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⑵ “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是指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以及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

⑶ “校园生活存在方式说”:“校园文化指在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⑷ “价值观核心说”:“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

四、研究目标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践研究培养出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努力将“文明、进取、和谐、创新”的校风和“勤奋、踏实、认真、懂美”的学风铸就成校园精神,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文明育人的环境。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2、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

3、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争做到全校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2、主动性原则

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为师生提供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

3、激励性原则

有效利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七、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使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校园环境建设方面:

1、抓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做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一季有果。用整洁、干净、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

2、重环境育人作用。用警示标语、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完善规章制度方面:

1、强化制度的作用性

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告诉学校成员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行为与后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使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的参照标准。对学校组织的管理活动来说,制度是其行使职能的依据,按照制度办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有了系统的管理制度,学校工作才能做得有条有理。

2、注重制度的连续性

校园制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的,同时对以后的学校工作又是一种借鉴。它具有传承作用,从而使得校园工作保持连贯性。如果离开了各种制度,学校工作以某些领导人的意志为标准,那么随着这些人的去留,学校的工作很有可能出现大的波动。相比之下,制度管理更具有法规性、严肃性、连续性,从而使学校工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发挥制度的导向性

校园制度的制订是以学校的总目标为前提的,因而在各项制度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校园制度本质上是鼓励校园成员为实现学校总目标而学习、工作,一些奖励性的制度是为了鼓励先进,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一些惩罚制度的出发点亦在于鞭笞后进,促进其进步,况且,惩罚性制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这就说明了学校制度是有导向性的,是促使学校总体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领导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自律性。

开展校园活动方面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①建立书法活动小组

②建立绘画活动小组

③建立合唱队

④建立舞蹈队

⑤建立乐器队

⑥建立科学活动小组

⑦建立体育活动小组

⑧建立红领巾广播站

⑨开展优秀生、文明生评选活动

2、强化少先队队会活动的影响作用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9月------2006.1月

准备阶段主要做3个方面的工作:①组织教师理论学习②确定实验班级 ③制定实施方案。

(二)探索阶段2006.3月------2006.7月

这一阶段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主要做3项工作:①召开现场观摩会 ②召开实验教师研讨会 ③实验运行情况的调整。

(三)实施阶段2006.9月――2007.3月

这一阶段主要做3项工作:①召开实验教师研讨会 ②实验教师撰写实验报

告、论文 ③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中期实验报告。

(四)总结阶段:2007.3月――2007.7月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2项工作:①分析总结 ②撰写终结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条件

(一)课题组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负责人刘建光同志为本科学历,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参与过“九五”期间省劳动学科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获二等奖;承担过“十五”期间市级学科渗透美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获一等奖。

该同志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他专项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有充足的时间及业务能力。

(二)课题组教师的基本情况

刘建光同志组建的教育科研队伍,平均年龄29周岁,均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曾经参与过“十五”期间市级学科渗透美育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知识。这支科研队伍教学水平高。教研热情高,工作干劲高,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旺盛的精力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此项的研究工作,并对研究成果的推广有坚定的信心。

(三)课题组成员名单

刘建光马晓冬张晓红陈芳崔荣荣谢立君张晓梅温桂敏齐影李海鸥李影高飞陈晓伟李大伟苏任

十、完成课题的条件

兴城市刘台子满族乡中心小学是葫芦岛市农村示范学校。该校在农村中办学条件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有省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料供实验教师学习参考,有30余台电脑,在信息的收集上已形成网络,有先进的电教设备为实验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校藏书数万册,为教师查阅资料提供方便条件,学校公用经费的80%用于教育科研,充足的教育经费为教育科研保驾护航,精明能干的科研队伍为教育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具备了高标准的教学设施,同时又具备了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所以我们具备了完成课题的条件。

下载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展校园文化和道德讲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xx县开展校园文化和道德讲堂建设 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2013--2014学年初,全县有小学校点64所,其中完全小学35所,教学点29个,在校学生13849人;普通初中8所,其中独立初级中学7......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1、校园物质文化建......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南任小学杨占先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

    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讲话稿

    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把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5月17日,三门中学)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校园管理现场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长期以来困扰学校管理最突出的一些观念上......

    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中职校园文化研究

    《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中职校园文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10年10月20日 地点:曲江职校图书馆三楼会议室 参与人员:许重阳校长 邓永君副校长 邹秀兰副主任 袁艺......

    诚信与道德建设

    诚信 ——道德建设的基石“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推崇与尊奉。中国有曾子杀猪,外国有华盛顿砍到樱桃树。随着时代的......

    制度与道德建设

    制度与道德建设 每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都要受一定的伦理观念的支配,特定的制度不过是特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特定的价值和伦理原则不过 是特定的价值和伦理观念的实体化和具体......

    大学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推荐)

    《 大学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提纲 一、序论 1 提出中心论题: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2 说明写作意图:通过对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的探讨,了解大学生活,切身投入维护校园和谐,丰富校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