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会国家职能分析
财政职能实训
两会提案最新消息:王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充分释放老龄人口红利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任务紧迫。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老龄人口在消费、就业、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老龄人口红利有待充分释放。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意见》要求。建议:
一、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立法。
二、放宽行业准入,引进民资、外资等社会力量。
三、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结合。
四、扩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农村保障覆盖率。
五、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释放老龄人口红利。
从两会提案最新消息,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可以看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通过资金的分配,引导人力物力的合理流向,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养老服务系统是指既包括家庭提供基本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也包括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条件,更加包括政府、社会提供的有关服务的形式、制度、政策、机构等各种条件;一般不包括物资和经济供养内容。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的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担,最终达到资源结构合理化的目的,使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的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口红利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人口红利指劳动力人口非常多,从而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经济中存在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
第二种人口红利是指进入老龄化后,人们特别是高龄劳动者预期将来会变老,会有更强的储蓄动机,从而会形成额外的积累。
第二种人口红利在第一种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的时候就开始积累,而且第二种人口红利是可以无限延续的。
对于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释放老龄人口红利不仅可以看出财政的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还体现了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充分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减少高龄劳动者的储蓄动机,减少额外的积累,从而避免由于长期的人口红利,可能形成偏离资源禀赋的经济增长。达到稳定经济并使经济能持续、适度的发展。
徐晶晶P531313
第二篇:学习两会思想汇报:国家经济形式分析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一、国际环境和条件分析
总的看,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向好趋向和不利趋向交迭,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应对危机中,各国采取了一系列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政策或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可以说已经避免了像1929—1933年那样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再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转负为正,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因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主要是依托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刺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经济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加之失业率居高难下,致使私人消费依然疲软,这又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因而,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可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存在。
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春、夏,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金融海啸,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的过程尚未结束,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的可能。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表明,美国的“问题银行”数量由年初的252家增至年底的702家,“问题银行”的数量及其资产总额均创1993年以来的高峰。这一年,美国共有140家银行倒闭或被接管,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骤降7.5%,为194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或主权信用危机事件接连发生,如近期发生的迪拜债务危机,特别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欧盟成员国中有2/3以上的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而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警告说,主权信用危机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并在金融市场上频频制造余震。
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出台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的退出却遇到了“三难”困境。其一,如果过早退出,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复苏夭折,引发新一轮经济衰退。其二,如果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政府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各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高和剧烈波动。其三,如果各国在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国际套利,加剧国际投机资本的游动,引发国际资本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这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加大。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上有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有可能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逆转,面临停滞局面,甚或崩溃终结。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其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但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以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为借口,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巨大威胁。
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孕育和催生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迈向新一轮的繁荣。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酝酿和兴起,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各国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掌握未
第三篇: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表演中心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引导社会主流艺术。国家大剧院要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提供演出服务,组合最好的资源,以此来完成对主流艺术的引导。三是服务大众。
艺术教育
自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十分重视所承载的艺术普及教育功能,为艺术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多样艺术服务和产品。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设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 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每周末举行的“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大师面对面”、“公开排练”、“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均已成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项目。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内涵,国家大剧院艺术公共性的内涵可以从“社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个视角来理解。从艺术教育本身来讲,“艺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教育包括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又称公共艺术教育);狭义的艺术教育仅指学校艺术教育。”
社会艺术教育也就是指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为学校外的机构所承担。社会艺术教育具有公益性、公平性、共享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内涵。国家大剧院作为政府投资兴办的剧院实体,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高雅的艺术表演的同时,接受艺术熏陶和艺术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大剧院的经营活动,首先强调其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国家大剧院的性质是公益性的、非营利的文化事业单位。
“公共艺术教育”强调艺术教育一切为公服务。国家大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旨在为全国人民提供艺术教育,为全国人民接受艺术教育而服务。国家大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传统的认识是只有学校才能让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熏陶 和训练。实际上,社会机构组织如由博物馆、剧院、美术馆、画廊、广播电视台、电视台等都可承担和实施面向社会公共的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就接受教育对象而言,打破了只有学校学生才能接受艺术教育的局限,而是让包括学校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教育。就施教途径和方式而言,社会艺术教育不需要提供经过精心构思和指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材教法、评估标准等,也无需要考虑不同受众的培养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
2009年3月3日,继“2009年国家大剧院北京青少年艺术周”开幕之后,国家大剧院举办以“青少年艺术教育与实践”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就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方向与模式等进行广泛研讨,力求建立起领导决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交流对话的平台。国家大剧院、教育部、北京市教委、艺术院校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等近30人参与到此次论坛中。截至2011年9月底,国家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近4000场,观众超过150万人次,进入大剧院的游客达260多万人次。
国家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政府投资兴建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文化设施,体现国家形象、展示国家水平,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发挥着示范性、导向性、代表性的作用,肩负着引导社会主流文化艺术走向繁荣的使命。从国际角度讲,国家大剧院是世界一流的表演艺术中心,将成为展示中外表演艺术精品的最高殿堂和中外艺术交流的最大平台。同时为从服务社会大众角度讲,国家大剧院也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文化艺术场所,集演出、艺术教育、社会公益等于一身,社会公众可在此欣赏一流的艺术作品、感受一流的艺术经历、接受一流的艺术教育。
国家大剧院承担着面向国民,实施文化艺术教育,引导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社会责任。大剧院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艺术教育,力图成为国际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特别设立了艺术教育普及部,专门负责艺术普及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这可以说是国内首家将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提升到如此高度的剧院。
国家大剧院独具特色的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为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活动、提高艺术修养搭建了一个平台。它不仅具有推动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功能,同时也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公益性文化作概要而系统的探讨。
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目前的发展计划是与全国各艺术院、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教授每年为广大公众举办300场以上低价位的公益性演出、经典艺术讲座、艺术大师访谈、公开排练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将专业的艺术知识、精彩的艺术表演与丰富的授课形式相结合,深入浅出,让更多的普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大剧院、走近艺术,在享受专业艺术表演的同时,接受到一流的艺术教育。
从建院以来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活动策划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概析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艺术交流的平台
艺术交流的活跃与频繁,是国家大剧院生命活力的一个侧影,更是国家大剧院融入世界一流艺术机构、跻身国际知名大剧院重要成员的重要体现。我们致力于汇聚人类表演艺术精华,为中外优秀文化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平台。
2011年10月13日“阿斯塔纳在京文化日”活动举办 2011年09月13日体验民族音韵 感受老北京气息 2011年08月20日国际化舞台 中外交流活跃 2011年07月1 5日芭蕾名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 2011年06月22日第三届世界歌剧论坛圆满闭幕 2011年06月10日探索当今歌剧艺术的经营与发展
2011年05月31日预祝六一 大剧院上演儿童剧《垃圾大变身》 2011年03月13日国家大剧院举行世界音乐博览爱尔兰日活动
2011年01月27日《图兰朵》首尔赢赞誉 大剧院原创剧目走出国门
文化艺术重要的符号和载体,剧院对城市文化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剧院作为北京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名片,不仅应当在首都的文化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要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和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努力在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按照这种思路,国家大剧院开幕近两年来,在如何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主要体现在“立足于自身社会功能和品牌效应,努力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传播城市文化形象、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大剧院在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对国民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助推作用。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每个月都有一流名团登场
“世界上还从未有过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剧场,开幕不到3年,能引进如此多的世界艺术精品。”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陈佐湟认为,“大剧院音乐厅已经形成了一种气场,这气场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顶级音乐大师与乐队来到这里。”
“全世界都将嫉妒中国”,这是一家媒体在报道享誉全球的瑞士琉森音乐节来到中国时的标题。1973年,通过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20多岁的陈佐湟在石家庄一个偏僻村庄看到了阿巴多的首次访华演出。36年后的2009年9月,经过整整两年的努力,琉森音乐节来到北京。
其实在国家大剧院引进的演出中,耗时两年的项目比比皆是。身为大剧院的舞蹈总监,赵汝蘅对大剧院芭蕾剧目的引进简直到了严苛的地步,“一流作品、一流演员、一流呈现”一样都不能少,假团、假奏、假唱更是不可能。
美国芭蕾舞剧院于2009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为期4天的盛大演出。这是该剧院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海外演出——9位首席明星、80位实力舞者、130多人的庞大阵容。这是赵汝蘅坚持的结果,她要求必须有强大的阵容,而且除了要带极负盛名的看家作品《堂吉诃德》,还必须带最新的节目。于是观众看到了由4个小节目组成的《当代芭蕾集锦》,这其中的3个节目刚于当年10月在纽约首演,大剧院成为除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外,世界上第二个欣赏到这一最新力作的地方。
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任小珑说,大剧院有4个剧场,但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把剧场填满,而是要满足广大观众对世界艺术精品的欣赏需求。“要保持每一年、每一月都有一流的知名院团走进大剧院”。但名团的引进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而是想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国内观众能够系统地见识到世界优秀文化的面貌。比如歌剧,大剧院引进的首先是歌剧发源地意大利的剧目,先从经典名剧开始,再逐渐引进现当代剧目。
经过努力,大剧院的节目单已经排到了2014年,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演出版图上一个重要圆点。成为繁荣中国文化的引擎
9月29日,“中华民族音乐百场巡礼《西湖寻梦》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这也是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第二次走进大剧院。“中华民族音乐百场巡礼”由文化部艺术司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2009年10月推出第一场演出,并将一直持续到2012年9月,全国30余家民族乐团将陆续登场。
对于国内的众多艺术院团来说,国家大剧院的诱惑巨大无比,能够来这里演出也是许多中国艺术家的梦想。对于地方院团的这种“冲动”,国家大剧院并不排斥,“毕竟国内剧目依然是大头儿,占了所有演出的2/3。”任小珑说,党和政府希望国家大剧院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何谓引擎?我们的理解就是发动机,你得能带动相关的艺术团体和各种资源转动起来。国内的院团制作了很多精品剧目,但以前没有好的平台,藏在深闺无人识,而大剧院一年上千场演出的容量提供了这种可能。”
今年5月16日,由65位土生土长的西藏乐手组成的西藏爱乐乐团出现在大剧院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中。这些乐手们第一次集体走出西藏,经过46个小时的跋涉,千里迢迢赴京演出。他们的水平也许不能和世界顶级乐手相比,但对于每一位乐手来说,都是他们人生最独特的体验。2008年大剧院举办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时,邀请了来自国内的37家交响乐团轮番献艺,业内人士戏称之为中国交响乐的“全运会”。这些音乐会的最低票价只有50元,几乎相当于公益演出,目的在于给国内交响乐团以碰撞和发展的机会。
任小珑说,“以前中国的交响乐团、民乐团都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无法安排自己的演出季,每年只有很有限的商业演出,国家大剧院的出现,让这些乐团可以更职业化。”
据统计,近3年来,走进国家大剧院的国内演出团体已经超过了100个。而“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文华奖获奖剧目、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以及在戏剧、戏曲、民乐等领域的名家新秀都陆续登上了大剧院的舞台。在重要节假日推出的“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海内外华人新春音乐会”,则整合了国内外的艺术资源,成为推动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日前,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在北京举行建组会,并宣布该剧将于12月22日至28日上演。《马可·波罗》集结了当前国内外一线的艺术资源,总编导由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担纲,据悉,此次《马可·波罗》排演,将以新近改制的东方演艺集团为主要班底,这也是国家大剧院与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首次合作。
近3年来,标有“国家大剧院出品”的剧目已达17部,包括14部歌剧、1部京剧和2部话剧,演出超过百场,而且叫好又叫座。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说,不管历史悠久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还是巴黎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甚至是最年轻的创建于1883年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自建院之初就开始生产自己的剧目,这些剧院的看家剧目非常多,每年甚至不用引进任何剧目就可以撑起所有的演出季。邓一江认为,国家大剧院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上的剧场,还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需要有属于自己、代表民族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虽然强调原创,但大剧院并不介意与西方联合制作。大剧院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制作了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制作了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与挪威国家歌剧院、香港歌剧院制作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今后这样的制作将不仅局限在歌剧。
“一切还在摸索中,总得生产50部以上才算家底丰厚。只引进外国先进的剧目,而不能输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产品,会造成交流的不对等。通过5年、10年的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镇院之宝,可以拿到世界去演出。”
在国家只负担基本运营费用1/4的条件下,国家大剧院实现了收支平衡,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航标地位。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大剧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与世界打交道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国家大剧院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丰富公众生活方面进行了积极并且富有成果的探索和尝试,也比较生动地体现和印证了国家大剧院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仅靠一座剧院的力量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满足公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是有限的,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比较好的选择是努力营建一个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群落,国家大剧院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
第四篇:学习2010年两会思想汇报:国家经济形式分析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一、国际环境和条件分析
总的看,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向好趋向和不利趋向交迭,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应对危机中,各国采取了一系列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政策或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可以说已经避免了像1929—1933年那样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再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转负为正,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因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主要是依托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刺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经济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加之失业率居高难下,致使私人消费依然疲软,这又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因而,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可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存在。
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2008年春、夏,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金融海啸,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的过程尚未结束,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的可能。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表明,2009年,美国的“问题银行”数量由年初的252家增至年底的702家,“问题银行”的数量及其资产总额均创1993年以来的高峰。这一年,美国共有140家银行倒闭或被接管,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骤降7.5%,为194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或主权信用危机事件接连发生,如近期发生的迪拜债务危机,特别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欧盟成员国中有2/3以上的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而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警告说,主权信用危机将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并在金融市场上频频制造余震。
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出台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的退出却遇到了“三难”困境。其一,如果过早退出,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复苏夭折,引发新一轮经济衰退。其二,如果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政府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各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高和剧烈波动。其三,如果各国在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国际套利,加剧国际投机资本的游动,引发国际资本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这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加大。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上有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有可能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逆转,面临停滞局面,甚或崩溃终结。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其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但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以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为借口,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巨大威胁。
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孕育和催生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迈向新一轮的繁荣。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各国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过程中,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展开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也会形成新的挑战。
二、国内环境和条件分析
总的看,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也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
济从2008年下半年起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我国经济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主要指标呈现v字形反转走势,在全球率先实现总体回升向好。但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社会投资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缩和低迷状态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与此同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劳动力供求总量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很重;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今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由于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特别是沿海外贸企业用工需求旺盛,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熟练工、技术工;而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选择、生活待遇、未来前途等有了新要求,这就使得劳动力供求双方出现不匹配。
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及时、果断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这些政策的效应将会继续显现。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以银行为主渠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在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信心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在2009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大陆入选企业的数量已达34家。随着经济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但总体上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我国出口的产品大量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2009年我国专利申请总数排名世界第五,但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居多,“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偏低。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仅为3.8%,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比例在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也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
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提高,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2009年,我国农业农村形势好于年初预期:粮食实现连续6年增产,对保持农产品市场供给、稳定物价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6年较高速度增长。但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大;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尚不健全,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粮食生产基数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都在加大;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保护耕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民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动力;其次,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相应的消费结构升级,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三,科学技术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源泉;第四,东、中、西部各地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调整、加快崛起,将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地理空间;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将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第六,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七,党和政府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成为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今后一段时间也是我国社会的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最新网络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问题备受关注。此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问题也成为网民高度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综上,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化解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请党组织对我进行帮助和教育。
汇报人:中国好范文
时间:**年**月**日
第五篇: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职能 - 副本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的职能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主要承担了对国家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媒体在技术、渠道、内容上的全方位监控职能。根据政府授权的方式,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承担了部分行政机构的职能,通过监管依法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维护广播电视传播秩序、,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最终维护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监控、评估、调配、信息服务四个层次。
(一)监控职能
通过建设一个“中央-地区-省级”中心层次辐散结构的全国信息监管体系,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旨在对全国广播电视及新媒体技术应用和内容播出实现全面监控。通过监控改善广播电视传输和播出质量,核查广播电视覆盖效果,维护广播电视的空中电波秩序和网台播出秩序,严格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加强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保证群众良好收听收看。此外,顺应新媒体在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监管中心还将通过特设信息网络监管中心分部门对网络传播内容实现及时监控。
1、技术监控
(1)安全监控
实现对广播电视网络中播出信号的实时监测,及时了解网络运行情况,对未经批准播出的频道和有害干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本地安全监控网实现对本地分配网的安全监控,准确定位事故发生位置。包括:
·监测广播、电视电波发射特性(频率、频带宽度、发射功率等)
·监测广播、电视信号接收效果(信号覆盖区、覆盖率、实地收测和接受效果调查等)·查明干扰与非法电台
·监测国外电台对我国广播情况 ·观测电波传播情况
·监测互联网络带宽占用情况,查清非法网站和恶意攻击来源(2)质量监控
通过架设在各地市的自动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对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前端射频输出口的信号以及接收到的无线广播、开路电视的信号进行采集,对前端播出中出现的重大停播事故和播出质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前端各套节目播出中的重大异态,汇总、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对本地分配网安全播出的记录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用、传输、汇总、分析。主要包括:停播与播出事故监测、电声质量监测、视频质量监测等。监测互联网络使用的稳定性情况,对信号接收和可能出现的盲区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
2、内容监控
在信息成为资源的今天,舆论的掌控、尤其是广播电视节目导向的把握,显得愈来愈重要。舆论工具的控制和引导,涉及政权稳定与国家安全;对传播内容的适度审核和把控,对正确引导群众、建立负责任的媒体和健康的舆论场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内容监管中的“内容”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还包括以网络为载体来实现表达或是虚拟行动。在内容监控上,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依照国家颁布和实施的各项广播电视业内容审查条款,依法对广电及部分新媒体内容进行监控。包括:
·通过安置在各地市的自动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对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前端射频输出口的信号以及接收到的无线广播、开路电视的信号的采集,对各前端播出的各套节目内容进行巡回或锁定频道监测,及时了解播出的频道和播出的节目内容。
·对全国广播电视频道的名称、呼号、台标、节目套数、设置范围、转播覆盖、广告播放等进行监督。
·对部分电视广播和网站存在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政府法规,大量播放、链接淫秽色情、暴力的不良内容的节目,严重污染网络社会环境,毒害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行为予以监控和排查;对不符合国家广播影视总局制定、颁布、实施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节目进行内容上的监测、取证、分析和归类。
(二)评估职能
监测的目的是对传播的现实情况进行全面抓取和了解,而除了监测,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的另一项关键职能是对广播电视和网络安全进行测评,及时评估和反馈媒体传播情况,从而实现对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和内容服务的监督。包括:
·建立视听节目传播监管数据库;整理、汇总、分析广播电视频道和公共信息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监看记录,评估并提出处理建议。
·跟踪产业属性较强的广播电视频道的传输、用户、经营、市场反馈等发展情况,建立和维护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发展研究数据库,为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对广播电视入网采集、网络与监控平台接入等技术标准予以测评。·对广播电视和网络内容的播出、传输、覆盖网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拟定安全等级保护,对广播电视收听收看做好技术检测与安全测评。
(三)调配职能
调配职能是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在遇到重大事件、紧急事件、专项事件或特别任务时履行的一项重要行政职能。建立在体系化的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监管网络之上,监管中心在特殊和紧急状态下有必要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开展应急指挥工作,做出运行管理上的调整,实现资源调配。包括:
·建立视听节目传播紧急情况反应预案,对监管中发现的重大、紧急问题及时进行安全处置;对预警发布的其他违规问题,根据管理部门意见,采取必要技术手段进行查寻、录制、警告、封堵等。
· 建立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并监督运行;组织协调重大宣传活动期间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制定紧急状态下,确保特定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技术方案和调度流程;在紧急状态下,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运行管理和资源统一调配。
(四)信息服务职能
信息服务是对信息价值的二次利用。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不仅能够据此为国家广播电视业管理部门和其它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实时就舆情汇报,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满足其市场需求。包括:
·建立监测信息的大型存储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和整理分析。
·向政府机关提供广播电视播出情况相关技术进展、调查信息报告等;就广播电视和网络所反映的舆情实况提供相关统计信息。
·借助监测平台对覆盖全国的电视广播网络展开数据搜集和有针对性的调查,帮助了解受众态度倾向和市场需求,为电视广播和网络内容供应方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对外定期发布相关监测报告和行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