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5篇)

时间:2019-05-14 19: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

第一篇: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

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足则天下安。“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粮食生产5年连续增产,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实现新突破成为一大亮点。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为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二五 ”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为此,我们认真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深入研究了发展粮食生产亟待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一些基本想法。

一、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但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现阶段,全国每年净增人口700多万,每年新增大约5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000多万,由此每年增加的粮食需求约在70亿斤到80亿斤。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生产需要占用更多的优质粮田,需要更多的粮食进行转化,这就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粮食消费。与此同时,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气候不确定因素逐年增加,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我国13亿人口的饭碗还不是“铁饭碗”。在粮食连年增产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难度越来越大。从长远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有任何放松的倾向,要千方百计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从世界粮食供给形势看,依靠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一是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测算,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约为22.16亿吨,而消费量达22.54亿吨,产不足需。目前全球仍有9亿多人口处于饥饿之中。二是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50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总量为500亿斤—600亿斤左右,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2010年,受自然灾害及俄罗斯等国发布小麦出口禁令等影响,国际粮价飙升。这说明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三是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已成为国际粮食贸易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一旦国际粮价上升,我们进口成本就

会加大。而且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粮食,由于运距远、成本高,也不划算。

有同志认为,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只能择机适当以进口进行品种调剂,不能依赖进口。我们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在95%左右,保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这是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方略。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为抓手,以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为前提,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努力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断提升。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稳定、四提高”:

第一,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稳定总量就是保持粮食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并逐步增加。在主要粮食品种中,我国基本情况是小麦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紧,粳米短缺。我国人口的65%以上以大米为主食,稻谷基本上用作口粮,目前对稻米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粳米的需求增速更快。因此,要扩大粳稻生产,支持东北地区“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玉米要着力提高单产,发展专用品种;大豆要重点发展高油大豆,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种南方间套种大豆,使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与结构双提高。

第二,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定面积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的底线。提高单产,就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品种繁育,改造中低产田,集成综合技术,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提高单产水平。2010年粮食丰收,单产增幅较大,比上年提高6.9公斤,对增产贡献率达到70%,今后我国通过提高单产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第三,稳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南方是我国传统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现在形势有所变化,过去是“南粮北运”,现在是 “北粮南运”。稳定南方,就是江南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要稳定耕地数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产量。提高北方,就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改善水利和土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着力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第四,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提高主产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从粮食供求状况看,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11个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在满足区域内自给的基础上,每年需要调出大

量商品粮补充主销区的消费需求,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区。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就意味着这两个区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自给率,不能再减少粮食生产,不能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都交给主产区。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主产区产量,重点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重点支持和抓好13个粮食大省、一批产量超百亿斤的大市、一大批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要充分利用适宜区已有基础,挖掘潜力,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产能稳固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同时,要重视建设好粮食生产重点后备区。

三、大力实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工程

“十二五”时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要大力开展生产能力建设,把发展重点聚焦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上来,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低,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是制约粮食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较低。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巨大,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可分别提高单产100—200公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更新提质建设高产田1亿亩。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平整,加快田间排灌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和机耕道路建设,增施有机肥和鼓励秸秆还田,提升农田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改善生产条件。这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关系粮农增产增效的长远,必须扎实推进。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粮食增产的关键要素。面对种子行业的激烈竞争,“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大良种覆盖率,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三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目前,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单产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径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2010年农业部在全国建成4380个万亩以上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要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覆盖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有条件的地方整县整乡推进,在全国建设一批高产大县、大乡、大户,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示范区,实现更大范围的粮食增产。

四是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国家,常见病虫害有1600多种,对粮食安全影响大的有20多种,每年发生面积在60亿—70亿亩次,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开展统防统治,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10%—30%,节省用药成本25元/亩,节约用工成本10元/亩,减轻环境污染。要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下大气力培育反应快速、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开发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术。同时,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率先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逐步实现重点地区、主要品种全覆盖,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地方留乡务农劳动力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这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措施就是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免费职业教育,免费进行“ 绿色证书”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此外,还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粮食生产。

六是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科技兴农,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需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的有机结合,也即所谓“五良保粮”,其中良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去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要继续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重点提高水稻机插、玉米机收和深松整地等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用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四、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我们常讲,推动粮食生产要靠政策、科技和投入,还要重视价格机制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是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解决主销区和城市化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在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较低的情况下,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平衡的。过去我们靠行政命令推动农民务农种粮,现在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并举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调动产区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有了广大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这两个积极性,粮食生产才能稳定发展。这是我们总的政策思路。当前,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价格信号对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至关重要,是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增加生产投入最有效的“ 指挥棒”。要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变化、农民生产收益以及物价指数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做到增产增收。要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重点粮食品种的目标价格政策,稳定粮农预期。

完善强化“四补贴”政策。要健全适应国情、目标清晰、作用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完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

购置补贴的“四补贴”政策。要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规模,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补贴标准;建立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增加农机具补贴种类,逐步提高补贴比例。

实施重大技术推广补助。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对重点地区、主要作物、关键农时的防灾减灾、增产稳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技术实行补贴,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灾、积极防灾。实践证明,冬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机械深松整地、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水稻机插秧等,是应对粮食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干旱、低温和病虫危害的关键技术,可作为常态技术优先推广。每年因灾减产数量很大。对此给予适当补贴,有利于防灾减灾,保粮增粮。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要向主产区聚焦,项目投入要向主产区倾斜,指导服务要向主产区延伸。要以财政转移方式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积极探索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调入区与调出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努力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主销区粮源有保障,让重农抓粮的地方在政治上有荣誉、财政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

来源:《求是》

第二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 题:“三化同步”: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新华社记者董峻、潘林青

22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部署,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化同步”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化同步”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

韩长赋回顾了“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他用了四个“显著”来概括:农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韩长赋说。

但同时他也表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战略目标。”韩长赋表示。

“三化同步”明确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向

韩长赋认为,“三化同步”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脉相承,是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三农”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

韩长赋分析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深入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结构加快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又提出了严峻挑战——耕地、水资源紧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

“如果处理不好,农业就面临削弱和萎缩的风险,农村就面临凋敝和忽视的风险,城乡失调、工农失衡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现代农业就会更加滞后。”韩长赋说,“这方面,国外和我国改革开放前都有过深刻的教训。”

他进一步解释道:“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

谋划“三农”发展新举措要遵循“三化同步”重大原则

韩长赋说,科学把握“三化同步”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就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辐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韩长赋说,“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韩长赋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为此,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立足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理清“十二五”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超前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工程,深入研究和实施几项重大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第三篇:韩长赋-坚持立足国内 确保粮食安全

韩长赋:坚持立足国内 确保粮食安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本报记者问

【作者:】

记者:对中国来讲,粮食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

韩长赋:我用两句话概括:一句话是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句话是我国是人口大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韩长赋:因为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靠国际粮食贸易无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首先,全世界粮食还不够吃。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4400亿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 2000亿斤,年均增长 0.5%。2007/2008产需缺口约400亿斤。虽然这两年产略大于需,但粮农组织预计今年国际稻米供求趋紧。第二,国际贸易量很小。每年大体在48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比如,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占口粮的近60%,消费量每年3700亿—3750亿斤,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500亿―600亿斤,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十分有限。第三,我国大国效应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还存在运输成本问题。进口粮食从上海、广东到岸后再转运到贵州、甘肃,尤其是偏远的农村,成本太高,消费者吃不起。多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道理,但从国情看,只能适当进口,不能依靠进口。

记者: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是个什么状况?

已经达到 1万亿斤水平。也就是说,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正常年景能保持产量1万亿斤。从需求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1450亿斤以上。从供求关系看,我国粮食虽然连续6年丰收,但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满足2020年的粮食总需求,今后10年,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记者:如果对粮食安全问题再作一点深入的分析,粮食安全主要是哪些问题?

韩长赋:我认为粮食安全从某种角度讲,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城里人的问题,不是农村人的问题。从全国来讲,除一些受灾地区和贫困人口外,农民自产自食,总体不存在粮食问题。一是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城市常住人口总数是6.22亿人,城市化率以年均0.8%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100万人。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由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而且粮食消费更多了。二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加工食品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料。比如,苹果,鲜食的话,一顿一个就可以了;榨成果汁,1杯果汁要消耗3个苹果。城里人蔬菜、水果、肉奶吃得多,蔬菜、水果消费的增加需要占用更多优质粮田,畜产品消费的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

第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主销区的问题,不是主产区的问题。全国80%左右的商品粮、90%左右的粮食增产量来自黑龙江、吉林等13个主产省区,广东、浙江等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过去是北 记者:为什么强调要立足国内呢?有一种观点认为,多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对此您怎么看?

韩长赋:从供给看,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连续3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说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

煤南运,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也南运。

第三,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政府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农民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粮,农民要钱,这个矛盾怎么统一?这涉及政策取向和制定问题。人民公社时期,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政府目标和农民期盼存在差异。过去靠行政命令推动农民务农种粮,现在农民有了自主权,行政推动不管用了,要依靠政策激励、增加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四,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稻谷问题,稻谷问题的核心是粳稻问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有余,玉米平衡,稻谷不足,其中主要是粳稻短缺。我国粳稻品质好,但潜力小、成本高、产量低,能生产粳稻的地方只能种一季,主产区在东北地区,东北粳稻产量约占全国的50%。而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粳稻需求又在增加,以前主要是北方人吃粳米,现在南方人也吃,不仅城里人吃,农村人也吃,近几年供求偏紧。据测算,近20年粳米人均年消费量从35斤增加到60斤以上。国际市场粳米调节的空间非常有限,只有50亿斤左右。前几次粮价波动都是从粳米开始的。当前粮价上涨主要是粳米,据农业部监测,粳稻价格从去年2月起就一直在环比上涨,进入今年后上涨幅度一度加大,3月份为每百斤119.42元,同比上涨 18.1%。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粳稻生产是一个突出的重要任务。

记者: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韩长赋:要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粮食重大战略工程为抓手,以提高单产和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田生产能力。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稳定播种面积是粮食增产的保障。要坚决守住耕地18亿亩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适当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要保13亿多人吃饭,粮食播种面积要保住16亿亩底线。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土地需不需要占用。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必然要占一部分。同时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该占的要精打细算,不该占的要惜土如金。要集约节约,少占好地,少占城镇周边的水田菜地。这两年建设占耕地在300万亩左右,生态退耕、调整结构、灾毁耕地常年在100万亩以上,每年耕地净减少400万至500万亩。现在18.26亿亩,如此四五年可能就守不住,需占补平衡。但是现在补的地两亩抵不了一亩。第二,要不要规模经营。回答是肯定的。但土地流转前提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原则是依法自愿有偿,主要向种粮大户、种田能手、家庭农场流转,这不会引起纠纷。要注意引导服务,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强迫命令,不要越俎代庖。还要看到,农民转移要经历一个过程,土地流转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太快,在人均耕地规模小的国情下,即便流转,经营规模也不可能太大。还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搞好社会化服务。

重要的是,要加强粮田生产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中低产田12.7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9%。要继续加大对粮食战略工程、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种子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投入。我主张,“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大规模投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这是补上历史欠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迫切需要,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理,早晚得干,既造福子孙、泽被后人,又能消化水泥、钢铁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不担心重复建设。重点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平整,建设节水工程。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要以种子为重点,要加快培育以大企业大基地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高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扩繁推广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2009年,全国600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7公斤;60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33.7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8公斤;600个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32.4公斤,高382公斤。今后要继续扩大规模,实行整县整乡推进,进而实现主要粮食品种优势区域全覆盖。土地在中国是紧缺资源,应当由较高素质的人来经营管理。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三要大力建设粮食优势产区。把优势产品放在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区生产,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农业部于2002年制定了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区规划,这些年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产在优势区域集中度分别稳定在 85%、90%、60%和50%以上。小麦,冀、鲁、豫、皖、苏五省占75.3%;玉米,冀、鲁、豫、黑、吉、辽、蒙七省区占69%。今后,要继续抓好粮食优势产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后备区主要在吉林、新疆、黑龙江。水稻要在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粳稻生产,支持东北等优势产区扩大优质粳稻面积;支持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逐步推进“籼改粳”,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粳稻消费需求。

四要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从农民积极性来看,一方面要继续帮助农民减少种粮成本,规避生产风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种粮比较效益。要完善强化农业补贴政策,重点是提高补贴标准,尤其是良种补贴。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每年生产用种费用大约450亿元。现在已补近200亿元,如果国家再增加 250亿元,就可实现免费供种。粮食价格,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最有力的杠杆。稳定经济,要稳定价格,稳定粮价。但也要看到,目前粮价与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积极性相比,还是偏低,需要逐步提高。提高粮价,要顾好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两头。要进一步理顺粮食价格,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提高粮食价格,使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大致上,粮食每涨 1分钱,农民平均增收10元钱。从调动地方积极性看,要对主产区予以倾斜支持,扩大产粮大县补贴规模,减少农业大县的财政负担,切实改变“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同时,要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强化粮食生产责任。保障粮食安全关乎全局,不只是中央的事,也是地方的事;不只是主产区的事,也是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事。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明确各地的粮食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更多商品粮;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促进总量和品种结构平衡。

第四篇: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4月6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4月6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会议指出,“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地区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持。

会议强调,“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十二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规划》编制工作从2010年5月开始启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进一步加快了编制进程。《规划》指出,推进“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推进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主要任务包括七个方面: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在区域上进一步细化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主产区“七区二十三带”,加快构建农业战略新格局。同时,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垦经济等5大产业发展进行了布局安排。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建设思路,提出了高标准农田、“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规划》还从强化多元投入、加强农业补贴补助力度、完善农业奖补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重点措施。会议要求,《规划》修改后尽快印发实施;同时要加快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进程,使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互相支撑。做好《规划》任务分解落实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规划》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规划》,让社会了解《规划》内容,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积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积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

◆核心要点◆

1.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大的短板还在农村,最大的短腿还是农业,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小农户这一占据农民大多数群体的发展短板,既是农民的期盼,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需要。

3.小农户占农民群体的大多数,实现好小农户的发展和福祉,让广大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党执政群众基础的巩固。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贫困群众大多是小农户,大多生产方式落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就是要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5.执行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当前要重点抓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小农户更多地分享产权制度改革红利,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些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国情农情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小农户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务实的实践要求,对于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使小农户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尊重小农户发展生产的现实需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共同提升,使亿万小农户共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果。

一、深刻认识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大意义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大的短板还在农村,最大的短腿还是农业,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小农户这一占据农民大多数群体的发展短板,既是农民的期盼,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需要。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深刻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主要强调如何发展、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共享则主要强调为谁发展、如何把“蛋糕”分好的问题,具有价值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农民尤其是小农户的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的水平偏低。因此,必须从增强小农户的发展能力、提升小农户的获得感着眼,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能,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从革命时期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到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土地改革,再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各个时期都能较好处理农民问题、保护好农民利益,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农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小农户占农民群体的大多数,实现好小农户的发展和福祉,让广大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党执政群众基础的巩固。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小农户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千方百计让小农户过上好日子。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而小农户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不充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小规模的兼业农户占大多数且长期存在,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小农生产在传承农耕文明、解决就业增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赵谂┐澹?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贫困群众大多是小农户,大多生产方式落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就是要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产业现代化,也是农民现代化。小农户大量且长期存在,既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与一般农业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可以说,没有小农户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和农民两道难题一起解,只有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上来,不断提升小农户整合资源要素、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当前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仍有2.6亿农户、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其中2.3亿户是承包农户。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他们生活状况的改善,也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小农户面临发展权利不充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步为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供了重要支撑;城镇化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2.8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也要看到,工农不平衡、城乡不协调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小农户面临发展权利不充分的问题。从资源要素使用看,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导致小农户发展产业缺钱、缺人。从利益分享来看,农村土地还不能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大量小农户难以享受充分的金融信贷保险服务。从公共服务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尽管从无到有,但农民还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进程中,小农户面临发展机会不充分的问题。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会,但小农户面临相对被动的局面。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物流、?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需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一定的资金投入、专业的营销能力,而小农户运用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手段、金融服务的先天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把握发展机会。从各地情况看,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由工商资本主导,有的工商资本与农民也只是简单的劳动雇佣关系和资产租赁、产品买卖关系,对小农户产生了挤出效应,极大地限制了小农户的发展机会。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小农户面临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不充分的问题。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力量。但一些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工商资本下乡更多地关心经营效益,不够注重带动农民发展,使得小农户难以有效分享农业现代化的成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当鼓励资本下乡,但一些地方“资本下乡却代替了老乡,没有带动老乡”“农家乐光让老板乐了,没有让农民乐”;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老板圈地盖房、坐地收钱,“富了老板,亏了老乡”的现象;还有个别地方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甚至脱离农业,异化为工业园,成为“穿农业马甲的工业项目”。

三、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路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契机,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在工农内外、城乡两头用力,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协同共进。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小农户共享改革红利。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是一个政策“大礼包”,给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执行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当前要重点抓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小农户更多地分享产权制度改革红利,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

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当前,要加快调优种养业、调精加工业、调活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小农生产,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创业服务等多种方式,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收益更多地留在主产区、留给农民,增加小农户收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一家一户小生产融入到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之中,让他们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让农村贫困人口同步迈入小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最根本的途径是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要利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等水平。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他们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带动当地贫困农户脱贫增收。充分发掘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拓宽贫困农户脱贫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打造特色品牌,着力解决小农户农产品“卖难价低”等问题,让他们共同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发挥农业补贴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让小农户参与价值链收益分配。要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业补贴,让财政补贴更多更广惠及农民群众特别是小农户。有些地方积极探索将财政补助资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农民合作社成员或农户,使小农户也能参与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今后,财政补助资金要重点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他们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农户也能分享财政支农的政策红利。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让小农户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创业创新保障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健全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进城务工,让他们在城镇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农业是农民的立身之本,农村是农民的美丽家园,应该优先支持在家乡搞双创的农民。要在政策、产业、人才、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构建相互协同的支撑体系,支持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带动小农户发展特色化、小众化、中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共同分享农村双创成果。

(来源:《求是》杂志)

下载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全国两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答记者问(实录全文)

    2018全国两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答记者问(实录全文)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将于3月7日(星期三)上午10时30分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农......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 重点把握三个原则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务工14533万人,在本乡镇从业84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稳......

    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

    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调查与思考 田志坚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和商品市场化。我国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分......

    吉林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韩长赋发表讲话

    吉林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韩长赋发表讲话 1月4日下午,吉林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在长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精......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三权分置”是重大制度创新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三权分置”是重大制度创新 中办、国办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的相关政策, 采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

    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农科教兴农之路不断开创农业人才工作新局面 7月19日,农业部在江苏省昆山市召开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的调查与思考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维系社会稳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重要战略任务。可是,近年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