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2:0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洞头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洞头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

第一篇:洞头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

洞头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规划

根据《洞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洞头县文化升位计划》、《洞头县渔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精神,制定《洞头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作为今后十年全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九五”回顾

1、成绩显著给人鼓舞

“九五”期间,洞头海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设施的改善和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海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

一是文艺创作取得可喜成绩。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繁荣文艺为中心任务,创作了一批有一定艺术水平、具有时代特征和海岛特色的优秀作品。“九五”期间,我县文艺创作作品在省级以上多次获奖。其中有长篇小说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儿童文学获全国“金骆驼”奖;民间文学获浙江省一等奖等。并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正式出版文学作品12部。这标志着我县文艺创作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和水平。

二是群众文化蓬勃开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从洞头海岛实际出发,面向渔农村,服务渔农民,积极实施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和温州市“金海岸文化网工程”,推动群众性文艺活动蓬勃开展,已基本形成具有海岛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老年文化、渔村(船)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和军警民共建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海岛群众文化格局,促进了海岛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政府和社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使我县的文化设施不断改善。文化娱乐场所不断增加,功能更加齐全;广播电视达到村村通,尤其是有线电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健身和旅游休闲文化设施建设有所进展;文物古迹得到抢救、保护和利用;文化单位布局较合理。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市场健康有序。“九五”期间,我县不断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轨步伐,积极调

整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结构与布局,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势互补,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进行尝试,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文化事业的投资经营主体和群众文化消费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日渐崛起。同时,加大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得到净化和健康有序发展。

2、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回顾“九五”,洞头海岛文化事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现有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日益增强的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是文化建设投入比例偏低,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紧缺。传统文化和国有集体文化单位受到严重的冲击,一些基层文化阵地有所萎缩。

三是文艺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乡镇文化员尚未配齐。四是文化经营单位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跟不上,有的造成亏损。

二、发展背景分析

未来的十年,洞头海岛文化事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势必要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时代的到来将更猛烈地冲击人们的文化思想理念;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推进以德治国,将对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共浙江省委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将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予以政策扶持和加大资金投入;温州定位为渐江省三大中心城市,而洞头被列为温州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促使洞头文化事业适应温州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洞头撤县建区,乡镇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洞头海岛的文化布局势必要作适应性调整;人口的流动变化将影响着文化资源的配置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新的文化项目,如“网吧”等将在海岛出现,也对文化市场管理提出新的课题。总之,今后十年是对洞头海岛文化事业发展影响巨大的十年。因此,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拓创新,加快建设步伐,为洞头21世纪的全面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三、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洞头海岛的文化品位,为建设“海上国家公园”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战略目标

至2005年的发展目标是:创作出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文化精品,创造性地设立一批海洋品味浓郁的能充分展示海岛风采的文艺活动项目,培养和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海岛文艺工作者队伍,逐步形成与“海上国家公园”建设相适应、相配套、相促进的海岛文化格局,争取把我县建成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良好、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文化事业兴旺发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富有海岛特色的省级文化先进县。

至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与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做到文化投资多渠道,文化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并具有标志性,文艺人才和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海岛特色突出的高品位的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先进县。

(三)、主要任务

一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二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坚持“扫黄打非”,清除文化垃圾,保护知识产权,促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规范和管理。

三要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培育。建设一支有一定数量、具备多项功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热心服务渔农民,促进海岛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四要加强特色建设。立足洞头,从海岛实际出发,着力挖掘具有海岛特色的民俗文化,大力创建海洋旅游文化,巩固提高军警民共建文化,进一步活跃渔村(船)文化、老年文化、校园

文化、节庆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在“特”字上下功夫,创名牌,为建设“海上国家公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五纳入”指示,使我县的文物古迹更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其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发展文化事业,是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县建设“海上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遵循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机制创新,合理配置各种文化资源,努力提高各项文化事业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加快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作用、又有责任约束作用的文化创新机制,使文化产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寻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最佳位置,加速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3、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加大财政和社会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首先,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尤其是对兴办公益性文化设施要予以经费保证,对代表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活动和体现地区水平的艺术精品创作,要予以财政扶持。其次,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要结合洞头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重点鼓励社会投资兴办旅游文化设施和健身、休闲文化设施,并使之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十五”期间,按照全国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重点抓好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中心广场的改善和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要上新台阶。县文化馆要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中心;县图书馆要基本建成城乡公共图书网络,要成为全县文献保存中心,实现自动化管理,并更换藏书设备,增加藏书10000册以上;要改造影剧院,采用资源配置重组的方式,建成一座集大型会议、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展览中心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至2005年前,还要建成儿童文化园地,要建成县城文化中心广场和海滨公园文化广场,要改扩建县新华书店。至2010年,要建成县文化广播电视大楼和

体育活动中心及妇女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争取建成老干部活动中心。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妈祖宫的维修与扩建工作,发挥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和宗教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我县重要的旅游人文景点。要根据行政区划的调整,搞好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大门镇建成“东海明珠”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2001年,半屏要建成“金海岸文化活动中心”;争取至2005年建成鹿西“金海岸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县城北岙镇的文化设施,并提高其文化品位。

4、突出特色,繁荣文化。要立足洞头实际,突出海岛特色,搞好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繁荣海岛文化事业。文学、音乐、美术、摄影等文艺创作,要重视宣传洞头人形象,弘扬洞头人精神,树立洞头海岛品牌,要努力创作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具有海岛特色的文艺作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海岛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推出一批和海岛旅游紧密结合的富有渔乡风情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项目;要利用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在全国的影响,打出“海霞”军事文化品牌;要利用洞头与台湾“人缘相亲、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的优势,加强与闽台的文化交流;要利用妈祖文化,吸引海内外游客,尤其是东南亚游客来洞旅游观光;要继续挖掘、整理、发展具有洞头海岛特色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器乐、灯采、曲艺、工艺美术、民俗活动等,弘扬具有优良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为海岛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5、培育激励,造就人才。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人才培育要从娃娃抓起,依靠教育,从小培育热爱文艺的人才。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各种活动,让更多爱好文艺的人展示才华,从而及时发现文艺苗子,加以重点培养,使之成为德艺双馨的专门人才。要发挥县文化馆和县职教中心对文艺人才培育、辅导、组织的基地作用,尤其是通过县职教中心创办“文艺班”的形式,培养文艺人才,从而建设一支有一定数量,具有多项功能,适应海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需要的文艺工作者队伍。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要设立文艺奖励基金,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高品位的文艺作品。

第二篇:十五期间文化工作总结(文化事业)

文章标题:十五期间文化工作总结(文化事业)

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

“十五”期间,我市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服务于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局,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文化活动日趋丰富。

我市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金狮奖全国青少年杂技大赛,参赛团队皆取得了优异成绩,使杂技成为我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杂技歌舞剧目《依依山水情》成为2003全国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全国巡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我市打造了大型民族歌舞《山魂水韵仡佬风》,获得创作和舞美两项金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县、区(市)每年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遵义市区举办的“湘江之夏”艺术节、社区电影节活动,绥阳县的“中法文化年·绥阳洞穴周”、汇川区的“校园歌歌手大赛”、桐梓县的“贵州省杜鹃曲艺节”、红花岗区的“手机文化节”都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和艺术魅力。特别是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选拔工作,调动了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两馆”建设得到加强,我市从2002年以来,共争取到县级“两馆”建设项目23个,现已完工投入使用8个,主体完工1个。这些“两馆”项目都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各县、区(市)在城区中心地段都建设了文化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市中心城区建设的汇川艺术中心、汇川体育馆、老城纪念广场、凤凰山文化广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还将现代科技运用于文化建设上,全市建起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市图书馆建成了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遵义分中心,各县、区(市)建起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遵义县31个乡镇建起了基层分中心,5个行政村建起了基层服务网点。现在,文化共享工程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基层组织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进行力偶啊有机整和,实现了资源共享。

——文博事业稳步发展。每年,都对部分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有效实施了对文物的保护。

2001年,海龙屯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市政府对7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公布,还建复了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修建了遵义会议陈列馆、杨粲墓的辅助陈列。2005年初完成的遵义会议陈列馆陈列布展工作,为纪念遵义会议7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一系列纪念活动的举办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注重对红色旅游的开发,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充分利用监控平台对网吧进行跟踪监控,用“三次死亡制度”规范网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利用电子游戏机赌博行为,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乡镇等区域进行重点检查,对带有赌博性质的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决不手软。“扫黄”“打非”常抓不懈,每年进行专项整治行动,取缔非法出版物、非法政治性读物和黄、赌、毒及“法轮功”宣传品,打击盗版,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极大地净化了文化市场。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创新,象老的光碟、录象厅、台球、游戏机等落后的不合适宜的文化娱乐逐渐退出文化市场。并通过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扶持和培育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市已发展了书刊发行业、报刊业、电影业、影像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各文艺团体积极改革,主动融入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市杂技团和茅台集团进行强强联合,成功地推出杂技精品,走向海内外市场。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对内部机构进行重新设置,实行竞争上岗和签定聘用合同,实行工资和贡献挂钩,工资和效益挂钩,发挥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近几年,市杂技团积极开展国内外文艺演出和交流,参加了2004年元旦文艺晚会和春节文艺晚会,还在国家领导人春节团拜会和全国“两会”期间为中央领导演出,并将精品剧目《依依山水情》向中央领导和在京群众举行汇演,先后在国内各地演出80余场次,观众达8万人次;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地举办的杂技艺术节,获多项特别奖、金奖、还先后到日本、德国、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106场次,观众达92万人次,搭建了遵义对外交流的桥梁,提升力偶啊遵义形象和文化品位。

“十五”期间的工作,为我市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以邓小平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以经济建设来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建设“五纳入”工作,不断加强文化基础的设施建设;坚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促进市场繁荣;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经济实力。

但是,我市文化事业的发

展仍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问题是:文化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文化资源浪费、闲置和不足同时存在,一方面现有的一些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开发、利用于文化旅游等产业,另一方面文化资源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实、盘活和整合;文化总体发展不平衡,各文化领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别较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缓慢,一些旧的体制仍束缚着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还很不够,文化事业与当今科技进步差距较大;文化市场中有的项目经营场所过多过滥,布局不合理,违章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比较严重,文化法制建设有待加强;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有的方面人才优势减弱,甚至出现断层,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为此,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积极稳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应吸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的教训,不能一味地将文化推向市场。一要以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施好人员分流。对实施分流的人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要有人才资源的浪费。二是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建立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三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鼓励地方、民间演出机构、展览单位参与我市文化市场竞争,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新兴文化市场。四是要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真正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自主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二、切实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仡佬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对杨粲墓周围的污染企业进行取缔。

三、切实加强城乡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各县有一座能容纳1000人以上的剧场,并完善乡镇文化设施和部分村级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时,把地区级群众艺术馆、地区级文工团,县级文化馆、县级文工队进行捆绑建设,形成强大阵容和互动。

四、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方针,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一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二要整合现有文化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省委对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编制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见,要使执法队伍实现依法执法、合法执法,就必须解决好执法队伍的执法主体资格。三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为了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建设一批绿色网吧、校园网吧。

五、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进行多方位的投入,加大发展力度。向社会开放文化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软件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引导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文化产业,拿出一些文化精品项目让非公有资本投资,保证它们得到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全市文化资源要形成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各地要互相利用资源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充分利用杨氏土司文化,加紧进行杨粲墓、海龙屯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加大对红色旅游的投入,建设红军长征文化基地。通过门票抵押进行土地置换,把遵义军分区地盘划拨给纪念馆,建设停车场,并修建红军食堂和宾馆、表演厅,使游客吃、住、游于一体,使红军长征线路成为一条精品旅游。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旅游展演项目。三要积极引导和培育文化市场。要扶持文艺演出、新闻出版、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等快速发展,力争建成遵义出版社、遵义文物艺术品市场。

六、抓好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抓好文化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二是抓好文化经营队伍建设,三是抓好文化专业队伍建设。

七、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基层文化队伍。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继续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的问题。

八、应加大对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每年应对文化建设经费应明确一定的比例,宣传部门掌握的国家3个3的文化建设经费,应由文化部门自己掌握。

九、为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省人大应对文化进行立法,同时,应把文化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考核。

十、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进行房屋开发时,应该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开发计划,一并建设,一并验收。对农村文化设施,要与“四在农家”创建一并统筹,一并规划,一并创建,一同验收。要理顺基层文化帮扶体制,现在是牵头太多,重复太多,最后都没有人管,建议对基层文化帮扶进行并轨。

《十五期间文化工作总结(文化事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十五期间文化工作总结(文化事业)。

第三篇:连云港市文化事业“十五”发展规划

连云港市文化事业“十五”发展规划

一、“九五”规划回顾

“九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九五”计划目标。

(1)群众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东海县、赣榆县、连云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区,76个乡镇(街道)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建成乡镇万册图书馆73个,致富展览馆92个。东海版画、赣榆殷庄锣鼓形成特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2)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共创作大型剧本35部,有13部被搬上戏剧舞台,其中话剧《车站浪漫曲》、《生命的长堤》、吕剧《红丝带》、京剧《徐福》、舞蹈诗《云港云》、淮海戏《代代乡长》、《姐妹花》、《丹青梦》、小品《照相》、少儿舞蹈《千禧鼓娃》等剧目在省举办的戏剧节、音舞节和专项比赛中获奖。话剧《生命的长堤》、《车站浪漫曲》、吕剧《红丝带》、歌曲《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你是绿荫,你是春风》、戏剧小品《春风花烛》等作品相继荣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银星奖。话剧《车站浪漫曲》、歌舞《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17件群文美术作品、24件民间工艺品及赣榆锣鼓被选拔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展览。专业剧团完成演出场次1394场,经济收入213.4万元,观众192万人次。美术书法有10件作品在省首届美术节上分获金、银、铜奖。美术作品《金色年华》、《插在罐子里的秋荷》获省“五星工程”奖。

(3)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风筝节”、“连云港之夏”、“花果山金秋登山节”、“迎澳门回归”、“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等大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组织了“青年歌手大奖赛”、“小品调演大奖赛”、“少儿艺术节”、“读书节”等群众文化艺术奖赛活动。全市性“在海一方”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初具规模。

(4)文化设施得到改善。相继建成市博物馆文物库房、彦涵美术馆、市艺校教学楼、歌舞团、话剧团排练场改造、海清寺塔文保所等一批文化设施,总投资60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危房无房文化站48个,总投资182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列入“九五”规划的市图书馆迁建、市艺术学校搬迁未能实现。

(5)文化队伍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制定了《连云港市文化艺术培养对象选拔办法》、《“九五”艺术人才发展规划》等措施办法,文化队伍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改善,全系统478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7人,其中中级职称134人,高级职称36人。五年中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7人。

(6)文物保护和利用得到加强。

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20多项,总投资500多万元。文物景点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次。

(7)文化市场初步形成。

全市现有歌舞厅72家,保龄球馆4家,台球室300家,游戏机室273家,其它文化经营单位260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二、“十五”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市文化工作全局,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大局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繁荣文艺创作、多出优秀作品作为中心任务,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高全市人民文化生活质量,为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十五”发展目标

1、群众文化

(1)市属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达省二级馆或省文明馆标准;四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并达国家规定的标准;四区文化馆、图书馆达省里规定的标准。

(2)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不低于500平方米,100%乡镇建成乡镇万册图书馆、致富展览馆、群众艺术团。

(3)县乡两级用于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以上。

(4)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全市人均0.6册,年购新书不少于5000种。县区级图书馆年购新书不少于5000册。

(5)组织创作各类作品(节目)13000件,其中省级以上发表展演800件。

2、文艺创作演出

(1)创作25部剧本,其中有10部在省以上刊物发表。

(2)创作10台有一定质量的大型剧目,其中有3─4台参加省以上展演活动,有1─2台优秀剧目进京展演。

(3)2件作品(剧目)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件作品获省“五星工程”奖,1─2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

(4)重点扶持一个专业团体,将其创办与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地位相适应的专业剧团。

(5)把市艺术学校办成中专艺术学校。

3、文化市场管理与建设

(1)加强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出台《连云港市文化市场管理办法》、《连云港市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连云港市美术品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文件。

(2)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发展文化市场经营点2500个;文化娱乐经营总投资额3.5亿元;实现年营业额1.7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300万元;提供1.5万个就业机会。

4、新闻出版

(1)加强对出版物印刷企业的管理,重点扶持2—3家具有一定实力的印刷企业,使其成为我市印刷业的龙头企业。

(2)筹建“陆桥经济出版社”。

5、文物保护

(1)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出台《连云港市文物保护设施办法》。

(2)制定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三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方案并组织实施。

(3)做好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等六处省级文保单位保护工程。

(4)做好东亚大旅社等七处市级文保单位维修加固工程。

(5)完成三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工程。

6、文化设施建设

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标志性文化工程和重要文化设施,形成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文化设施网络。

(1)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完成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在东部新区筹建市艺术中心,内设音乐厅、剧场、放映厅等文化休闲设施,力争完成市博物馆重建工程。

(2)灌云县博物馆、文化馆,灌南县博物馆、文化一条街和两个市民广场,东海县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赣榆县博物馆,连云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县区文化设施对外开放或基本竣工。

(3)更新改造市黄海影剧院舞台设施和放映设备,扩建市艺术学校,市歌舞团开发,筹建艺术大楼。

四、主要措施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继续实行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不低于同年财政增长幅度的政策。“十五”期间,继续安排文化专项资金100万元,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每年增加0.1个百分点。调整投入结构,对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继

续给予经费保证。

2、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强政策配套,对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行优惠,用足、用好扶持文化事业发展地各项政策,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款、企业捐助等多渠道建立文化事业发展资金。

3、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政府对文化的管理逐步由办文化转变到管文化,由直接管理逐步过渡到行业管理。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逐步向企业化、产业化过渡,与社会接轨。

4、强化文化法规建设,制定出台文化市场、演出管理、新闻出版、文物保护管理等有关法规,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办好文化实体,扶持和鼓励更多的集体和个人参与和兴办文化事业。

6、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建设机制,在提高总体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尖端人才,适应新世纪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

第四篇:全市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2010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以服务“两新工程”建设为重点,完成了5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15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市艺术馆新馆的工程建设和内部装修任务,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全市农村普遍实现“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任务。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送戏下乡230场,送书画600余幅,举办艺术培训、书画展览10余场次,为51家农村庄户剧团赠配演出音响设备,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开展文化创业活动,评比表彰文化创业活动先进单位,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审批新上文化产业项目25家,形成固定资产4000万元。着力扶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九羊文化产业园孝文化博览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大舟山旅游节,开拓了新路;以第二届国际航空体育节暨全国航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雪野文化创意基地、雪野文昌文化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三)艺术创作与展演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地方戏曲品牌,创作排演莱芜梆子大型戏《城市村官》,恢复排练传统剧目5部。大力发展群众艺术创作,在全省“星光奖”评选、曲艺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有2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小戏《暖水袋,痒痒挠》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决赛,夺得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全市职工文艺汇演、消夏文艺晚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公益品牌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文化活动,组织专场演出60余场,观众达80万人次,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验收,被验收组确定为优秀等次。完成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任务和齐长城莱芜段沿线的保护区域划定工作。策划推动鲁王工坊锡雕艺术研究院、莱芜梆子艺术研究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组织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增强了文化遗产影响力。

(五)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以确保重大节会文化市场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扎实开展文化市场集中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250人次,查缴非法音像制品2600余盘、非法书刊3500册,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网吧6家,取缔无证照书、摊点12处。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举办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促进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精神,完成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三定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从加强管理、依法行政的原则出发,合理设置、调整、归并相关职能,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在文化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竞聘、绩效考评和干部竞争上岗,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二、2011年的主要工作计划

1、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市艺术馆新馆内部装修建设,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在社区中心村建设50个高标准文化大院、200个农家书屋,全面完成社区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2、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抓住“十艺节”在山东举办的良机,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大主题,创作排演大型戏2部,恢复排练传统剧目4部,精选各艺术门类的精品节目进行加工提升,争取在国家、省相关艺术赛事中获得好成绩。

3、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精心组织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及职工文艺汇演、少儿艺术展、消夏文艺晚会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举办乡镇文化站长及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争取每村培养一名文艺骨干。继续推进“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送戏下乡150场、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任务。

4、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基础工作,命名公布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博物馆和研究基地建设,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进校园活动,充分展示非遗成果,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5、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扎实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和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管理工作,确保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6、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推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搞好对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泰山盛世嘉园商业广场大地数字影院等新上项目建设。

7、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要求,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加强综合执法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莱芜市文广新局供稿)

第五篇: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艺术创作、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情况

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社会正式开放。****县和****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826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个;建成社区文化中心82个,占社区总数的98%。****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的电建社区、花园街社区,****区的龙源湖社区和****区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6年,****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全国仅有5个),孟州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全省6个),经过紧张工作,到2007年底,我们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随后几年,我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断对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硬件设备进行上档升级,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2010年底,我市所辖各县市区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乡村基层网络建设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乡镇(办事处)服务点,建成村基层服务点1847个,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的市、县、乡、村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2011年以来,我们重点对各县市区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导,确保各服务点发挥作用,并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

“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目的,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让广大农村群众免费观看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市以豫剧和怀梆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所到之处,均收到了高度的赞誉。2008年至2011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务267场。2012年我市承担演出任务64场,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2012年,列入市定十项民生工程内容的“百场演出送基层活动”,由市财政出资40万元,购买100场(戏剧、歌舞各50场)演出送基层,也将在11月底前完成。

(三)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资,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我市实施始于2008年,2012年建设任务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10月中旬通过省新闻出版局验收。目前,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992家,实现对行政村的全覆盖。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由中央财政拿出资金补助,使每一个乡镇都建设一个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我市自2008年以来开始实施,至2011年底全部完成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58个乡镇都有一座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五)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

我市有公共博物馆(纪念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58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市于2010年已经全面进行,除博爱县博物馆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而未能实现免费开放以外,其余各馆均已实行免费开放。

****市博物馆2011年进行了陈展提升,推出文物陈列“山阳瑰宝--****市文物基本陈列”,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各界好评。市群艺馆于2011年元月20日搬入东方红广场东侧原市总工会办公楼,结束建馆以来始终没有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的局面,目前馆内各项公共设施及培训课程已对社会免费开放。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实现对社会试运行。至2011年底,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三、文化艺术创作和影剧演出

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人员共创作不同风格、题材的剧本50余部,创作小戏、小品、曲艺类作品100多个。我市青年剧作家、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任总编剧的《快乐星球》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三等奖,并在2007年9月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创作的豫剧《常香玉》,在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并获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杨林任编剧的豫剧《女婿》由省豫剧三团搬上舞台,获得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创作的话剧《红旗渠》由省话剧团演出,获2011年省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和文华剧作奖。杨林继2006年

凭剧本《霸王别姬》获“曹禺剧作奖”后,2012年9月凭话剧《红旗渠》再获此奖。剧作家范光创作的电视剧《好人谢延信》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历次省戏剧大赛中,沁阳市怀剧团演出的怀剧《王东明》、孟州市豫剧团演出的《三迁记》和****市豫剧团演出的《曹谨》、《访帅出征》、《青天泪》、《杨门风云》等先后荣获金奖、银奖、铜奖、“文华剧作奖”、“文华演出奖”、“文华剧目奖”等。

2012年,我市8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全部按要求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其中,市直2家演出团体转企改制,沁阳市怀剧团划转为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另5家县级演出团体撤销。目前,相关后续工作仍在积极开展中。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目前,在我市1092处文物古迹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上级别文物6千多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66处,复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共计1745处。我市现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共同组织编辑的《怀川记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于2008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我市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也已列入文化部候选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收集普查线索100141条,立项调查3239项,涵盖14大类。2009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在我市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东汉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温县盟书、修武县夏商时期玉戈、元代杂剧俑、东汉五凤熏炉、四不象铜灯等都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在满足市民参观的同时,多次出展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为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有序繁荣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发展。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稽查大队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维权岗。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全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先进单位”;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被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下载洞头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洞头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州市工业发展“十五”计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十五”计划 作者: 来源: 市经委 发表日期:2003-10-15 字体大小:大中小 浏览次数: 保护视力色: 一、发展基础 (一)“九五”时期广州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1.广州工业......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 一、“九五”期间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九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计划

    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计划 发 展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城市......

    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

    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一、2006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6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355.1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32......

    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社区整合以来,社区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文化进社区工作,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社区为目标,在社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社区......

    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公安作为三袁故里,自古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三袁文化是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公安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

    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发布单位】文化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1-01 【生效日期】2000-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 工业091班邹奔虎***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