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发布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配套政策日前出台,成为指导深圳今后5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明确指出了深圳文化产业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即“2011年至2015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5%左右,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文化产业总产出超过5800亿元,使文化产业成为深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根据《规划》,未来5年,深圳市政府每年将集中5亿元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用于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深圳将强化文化创意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撑,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演艺等十大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特色优势领域,不断提高产业综合实力。
据统计,深圳自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接近25%,2010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达726亿元。2004年至2010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4.6%提高到7.8%,成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划》要求,深圳将实施会展平台、技术支撑、产业集聚、文化金融、传播推广五大工程,以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其中,会展平台工程明确了“将文博会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目标,提出“到2015年,展会总成交额达到1800亿元以上,出口额超过30亿美元”。文化金融工程则提出,将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力争10家左右的文化企业实现上市目标。
作为深圳文化产业在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天威视讯目前主要负责深圳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维护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接收、集成、传输,以传输视频信息和开展网上多功能服务。
第二篇: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解读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解读
问:《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是怎么出台的?
答:2010年7月,省委召开建设“文化强省”工作会议期间,王荣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争当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新的战略目标。根据许勤市长批示要求,由市文体旅游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等部门分别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政策起草组,开展《政策》起草工作。
许勤市长对《政策》的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先后10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批示,对起草《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自去年10月份以来,许勤市长又先后6次用了整整半天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特别要求政策起草组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的最新战略部署,亲自谋划了政策的组织机构、资金来源、土地优惠等主要内容,提出了发布百强企业等具体措施,并且和各位市领导认真审阅了政策的每一个条款。王京生、吴以环等市领导也多次参加专题会议,对政策起草提出了很多方向性和具体的指导意见。
在《政策》起草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给予政策起草组大力支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出谋划策。在6次专题会议中,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发改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统计局等部门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均参加了会议,从各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市领导的带领下经过多次讨论成熟完善。各相关部门还抽调业务骨干一起参与到起草和修改过程中,使《政策》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此外,其他相关部门在3次书面征求意见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政策起草组都尽可能地吸纳到相关条款中。
在市领导的带领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政策起草组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为依据,广泛参考了全国各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政策,借鉴了国内外和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为使政策更符合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政策起草组先后组织了7场近100家企业代表和基层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座谈会,走访调研了近40家骨干文化创意企业,多次听取了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国内权威文化产业专家学者的建议,认真总结我市在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整体思考。
去年9月初,《政策》形成初稿,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历经30多次较大规模的修改,反复推敲,充实完善,逐渐酝酿成熟。9月15日,市政府五届三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规划》及配套政策,10月12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了《规划》及配套政策。
问:《政策》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政策》与《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内容相衔接,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建设、核心要素、市场环境、保障条件等各个关键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政策》增强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以及大运会期间来深考察时的最新要求为指导原则,以贯彻落实长春、云山同志第七届文博会期间在深召开的文化改革发展座谈会、文化产
业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策主线,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作为主要依据,切实将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和贯彻到政策条文中去,体现深圳坚决贯彻中央部署,敢于先行先试、勇于率先发展的特区精神。
二是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需要。政策起草组经过大量的调研,在深入分析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在《政策》中重点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原创内容产业薄弱、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和投融资瓶颈突出等问题,集中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破解问题,力争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三是注重与现有政策衔接。《政策》加强与现有政策的统筹协调,所有政策措施均有上级政策或我市相关政策作为制订依据,财政支持力度均有参考对象且满足产业需要,不违反国家财经政策和WTO规则。条文表述均经过多次推敲,力求表述准确、导向正确,尽量不引起歧义和被钻政策空子。撰写体例参照我市已经出台的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和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问:《政策》有什么特点?
答:《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措施具体,导向明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了使《政策》的举措和指向更加直观和便于操作,贯彻起来好落实,执行起来好操作,具体条文尽量表述充分。如明确了奖励条款的对象、范围等和企业资助条款的评审条件、标准要素等。大部分条款可以在《政策》颁布以后直接操作,个别条款操作标准和程序较为复杂的,也形成了一个原则意见,为下一步出台操作细则提供依据。
二是重点突出,手段丰富,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政策》加强统筹、集中资源、形成合力,重点支持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到内容生产和自主创新等关键环节,在主体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都找准切入点给予支持,力求实现重点突破。同时,注重不过多依赖财政资助手段,综合采用更多的评选发布、营造环境、组织活动等政府服务手段,对产业发展的不同形态、不同环节、不同需求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非财政措施。
三是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具有较强的创新型。《政策》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密切联系实际,借鉴了国内外产业发展政策的先进理念,提出了很多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做法。如奖励内容产品创作生产、分离发展创意设计服务、鼓励优秀业态企业和百强企业发展、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保障土地供给等措施,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中都是创新性措施,相比较其他城市力度更大,更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问:《政策》主要扶持哪些领域?
答:《政策》中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以高新技术为重要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在发展的重点领域上,提出十大重点产业,是政策措施的主要着力点。包括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动漫、影视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等领域,新兴产业的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以及属于文化产业相关层的高端印刷和高端工艺美术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软件、文化信息服务等领域明确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我市的一大创新,在国内尚属首次。
问:《政策》如何加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保障?
答:按照我市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领导机制,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纳入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为发挥市委宣传部和文体旅游局作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以及统计局在监测产业发展数据的作用,新增市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统计局作为成员单位参加领导小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议题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仍由市发改委统一承担。为加强具体工作事务的沟通协调,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产业推进工作。
问:《政策》在财政投入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安排了3个亿的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有力地支持了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随着我市文化产业产出规模逐渐扩大,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产业形态更加丰富,我市需要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大的财政支持力度。《政策》提出,从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安排1亿元、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安排0.8亿元、原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2亿元,市财政新增2亿元,集中5亿元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为发挥区级财政的作用,鼓励设立区级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市级专项资金形成配套,强化市区联动。
问:《政策》中提出发展内容产业是基于什么考虑?有哪些举措?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内容为王,要把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着力点,加强内容建设,保证文化产品质量,加强创作生产的引导。二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传播的是“精神食粮”,文化生产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生产,正确处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结合起来,使文化产品反映正确的价值理念、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三是符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近年来我市创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但内容产品的生产和创作仍比较落后,影视、出版、演艺等核心内容产业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比较差距明显。在国内外各地文化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接近的发展趋势下,文化创意“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如不加大发展力度,将会严重影响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为发展内容产业,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动漫影视、出版创作、演艺、文化数字信息、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实力雄厚的内容提供商,占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政策》第四部分分别从动漫、影视、演艺、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等核心内容产业提出5条发展措施,主要采取奖励优秀产品和资助生产研发的方式,打造和吸引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奖励的方式和范围经过仔细的研究,力求规范严谨、导向正确,避免出现实施效果偏差,力度参考了国家奖励政策和国内其他城市的支持力度。下一步,具体的奖励和资助方式还将制定出台实施细则。
问:《政策》如何加大文化创意产业自主创新力度?
答:为发挥深圳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利用文化创意促进制造业等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政策》第五部分提出了6条措施:一是继续实施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行之有效的原创研发项目资助措施,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原创研发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
整合了国家和我市支持自主创新研发的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三是落实国家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自主创新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宣传、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四是鼓励“文化+科技”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每年给予10家优秀业态企业创新奖励;五是借鉴苏州、宁波等地鼓励二三产分离发展的做法,引导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分离设立独立的创意设计企业,超常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与其他产业关系最密切的创意设计业,对经认定的分离企业给予资助;六是整合我市已出台支持创意设计业发展若干意见,提出设立“创意设计奖”,每年举办一届,奖励为我市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企业、设计师及设计作品。
问:《政策》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政策》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发展主体,支持国有文化集团、领军企业、中小企业、总部企业、初办企业、产业集聚区等产业主体的快速发展,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在第六部分提出了6条措施:一是按照中央和我市对国有文化集团的定位,提高国有文化集团竞争力,发挥国有文化集团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二是发布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并对增速高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按照我市总部经济有关政策引进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四是对入驻创新型用房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实行房租优惠,鼓励各区继续实施现行行之有效的房租补贴政策,切实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五是降低市场准入和注册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创办文化创意企业;六是鼓励通过城市更新建设产业集聚区,并对国家级园区给予奖励,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问:《政策》在鼓励拓展市场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政策》着力培育和开拓市场,打开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支持文化走出去,拓展国内市场,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在该部分提出了5条措施:一是组织发布文化出口10强,重点扶持一批骨干文化出口企业,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二是发挥我市境外经贸代表机构作用,为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提供服务;三是采取组织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参展的方式,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四是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支持前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文化消费。该部分特别注意了避免与WTO规则相冲突。
问:《政策》在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方面有什么举措?
为发挥我市各个产业服务平台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产生巨大影响力和推动力的文博会、文交所、投资基金三大平台,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政策》整合了现有我市对文博会等产业平台的支持措施,在第八部分提出了4条发展措施:一是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二是资助文博会继续发展;三是支持文交所加快发展;四是支持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发展。
问:投融资瓶颈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策》在这方面有什么解决方法?
答:为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落实国家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投融资瓶颈问题,《政策》第九部分在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担保、保险、上市等环节提出了5条措施:一是鼓励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安排引导资金设立子基金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发展更符合文化创意企业“轻资产”特征的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给予企业贷款贴息支持;三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到我市再担保体系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四是鼓励保险机构发展能有效分散文化创意企业风险的艺术品综合保险、文化企业信用保证保险等国家试点险种,给予保险费资助;五是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
问:《政策》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为保障土地、人才、知识产权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心要素投入,健全产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策》第十部分提出了5条措施:一是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土地供给,市土地使用计划优先安排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给予优惠地价支持;二是按照我市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三是为文化创意产业著作权登记、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提供资助,加大力度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四是资助举办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意活动和给予高雅艺术票房补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五是鼓励开展产业研究、决策咨询、人才交流与培养等产业服务工作。
问:《政策》出台后将如何组织实施?
答:《政策》出台后,为明确相关政策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法,还需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联席会议制度、十多个专项工作方案等配套实施细则。为加快推动《政策》相关措施的实施,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将在一个月内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发布专项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政策》。同时,各区及新区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配套扶持政策。
第三篇: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深圳质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更好地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特制定本政策。一 产业定义及发展重点
(一)产业定义。本政策所称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以高新技术为重要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
(二)发展重点。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影视演艺、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二 加强组织保障
(三)领导机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市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统计局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新增成员单位参加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四)协调机制。建立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具体负责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调工作,组织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沟通和协调,提出计划等。联席会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文体旅游局等部门参加,根据议题可邀请其他部门参加联席会议。三 加大财政投入
(五)增加市级财政投入。2011-2015年,每年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安排1亿元、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安排0.8亿元、原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2亿元,共安排3亿元,市财政新增2亿元,集中5亿元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获得国家、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资助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支持。
相同内容的项目已经获得市政府投资或我市其他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资助或奖励的,本专项资金不再资助或奖励。
(六)鼓励设立区级专项资金。鼓励各区及新区按照《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各区域的产业布局,设立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市级专项资金形成配套。获得市级专项资金资助的,各区和新区可按比例给予相应的配套资助。四 发展内容产业
(七)扶持原创动漫产品。我市原创影视动画片在中央台主要频道、省级上星频道、省级少儿动画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获得国际知名动漫节展、国际A类电影节主要奖项、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同一产品在多个电视台播出或获得多个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八)鼓励原创影视产品。我市原创影视产品在中央台主要频道、省级上星频道黄金时段首轮播出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主要奖项、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同一产品在多个电视台播出或获得多个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九)培育原创舞台演出剧。我市原创舞台演出剧进行符合规定条件的商业演出的,演出场次超过50场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进行境外商业演出的,按20000元/场的标准给予奖励。
(十)鼓励原创出版精品。对我市数字出版、图书报刊出版、音像出版等企业出版的产品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十一)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支持全国各地国家级、省级和我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深圳进行产业化合理开发,按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评审条件,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研发资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落户我市进行传承活动的,按照我市相关标准给予资助。五 促进自主创新
(十二)支持原创文化创意项目研发。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支持领域内具有发展前景和导向意义、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文化创意项目,经认定的,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配套资助等方式,按项目创新程度、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评审条件,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研发资助。
(十三)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建立符合规定条件的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助。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任务的,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配套资助。
(十四)落实文化创意产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在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创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具体范围按相关文件执行。
(十五)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业态。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新兴业态的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经领导小组审定,每年发布10家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专项资金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50万元创新奖励。
(十六)鼓励分离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引导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将创意设计环节分离,设立独立的创意设计企业,为全行业和全社会提供服务。经认定为分离设立的创意设计企业,按其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程度,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资助。
(十七)设立深圳创意设计奖。围绕“设计之都”建设,提升我市创意设计业的影响力,设立深圳创意设计奖,每年举办一届,安排专项资金奖励为我市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企业、设计师及设计作品。
六 培育产业主体
(十八)提高国有文化集团竞争力。支持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积极探索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创新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打造现代大型文化传媒集团。
(十九)鼓励领军企业加快发展。建立“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发布制度,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领军企业的示范、表率和带动作用。对上一工业增加值或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30%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专项资金按企业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程度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十)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在深圳设立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总部,按照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二十一)降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运营成本。经认定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政府投资建设的创新型产业用房,首3年给予500平方米以下部分免房租、500-1000平方米部分房租减半资助。
鼓励各区和新区对入驻经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给予房租补贴,专项资金可给予相应配套。
(二十二)鼓励创办文化创意企业。进一步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门槛,强化服务,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法律和政策许可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二十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鼓励各区、新区和企业通过收购、升级改造旧城区、旧村、旧工业区等方式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优先纳入到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和计划。
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类园区(基地)的,专项资金给予奖励。七 鼓励拓展市场
(二十四)培育骨干文化出口企业。建立“深圳市文化出口企业10强”发布制度,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出口规模大、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符合文化出口导向的骨干文化出口企业。
(二十五)加强国际市场开拓服务。发挥我市境外经贸代表机构的作用,积极举办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贸易推介活动,帮助文化创意企业了解境外市场信息、投资贸易环境及有关政策法规,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国际间合作。
(二十六)组织参加境内外专业展会。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和支持我市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展会,支持我市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境外艺术节、动漫展、影视展、演艺展、游艺游戏设备展览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二十七)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传媒等产业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企业总部、知名设计机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入驻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二十八)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艺术培训等市场,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建立新型文化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剧院院线等现代流通体系。八 构建服务平台
(二十九)大力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开放式、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三十)支持文博会发展。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打造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每年安排专项扶持经费给予资助。
(三十一)支持深圳文交所发展。将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产权交易、无形资产评估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2011年至2014年,专项资金每年给予专项扶持经费和办公场地房租补贴。(三十二)支持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按照《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对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落户深圳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九 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十三)引导风险投资资金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和机构。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可安排一定引导资金,用于吸引其他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和起步期的文化创意企业。
(三十四)支持商业银行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服务。支持我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或以知识产权质押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组合贷款、信用贷款以及其他非抵押类创新模式贷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以上述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的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后,给予贷款贴息资助,每年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十五)引导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支持我市担保机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纳入到本市再担保体系给予重点支持,给予再担保风险分担比例最高和再担保费率最低的政策倾斜。
(三十六)支持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保险服务。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开展适合文化创意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在文化部和保监会认定的试点保险公司投保试点险种并已支付保险费的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的,给予保险费资助,每年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十七)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开展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在境内上市企业向中国证监会提交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申请并取得《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在境外上市企业与券商签订有关上市协议、且其有关上市申请已被境外证券交易所受理的,市民营及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优先给予资助。十 优化发展环境
(三十八)保障土地资源供给。市土地使用计划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先安排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供地安排上予以倾斜。
新建或通过城市更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按照市政府制定的产业扶持政策给予优惠地价。(三十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人才纳入到我市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标准,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四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登记著作权,对属于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领域作品的著作权登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用于支持数字著作权保护和交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版权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知识产权预警报告发布。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版权法律援助和版权纠纷行业调解机制。
(四十一)支持举办文化创意活动。鼓励行业协会和有关组织举办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经领导小组审定,专项资金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引进经市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的国内外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演出,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票房补贴。
(四十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资助等方式,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组织,组建中介机构联合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政府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产业服务工作。
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市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各区及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配套扶持政策。
第四篇: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文号:深府〔2009〕239号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高强度消费和价格的持续上涨,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产业越来越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和战略制高点。抓住机遇、主动谋划、快速实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是我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等,编制《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是引导和促进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振兴规划的实施,努力将深圳率先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新世纪以来,以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在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应用推广、产业服务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并形成深圳特色的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8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其中新能源开发利用产值超过140亿元,新能源服务业产值超过5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全国领先。诞生全国第一个大型商用核电站、第一个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第一台插入式双模电动车、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并网发电站、第一幢太阳能光伏发电玻璃幕墙、第一台兆瓦级半直驱风力发电专用开关磁阻发电机。涌现出中广核、比亚迪等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及拓日、创益、伽伟、嘉普通、艾默生、能源环保、南玻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新能源知名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新能源供给比例全国领先。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规模逐步扩大,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核电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在建200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规模约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累计超过400万千瓦时。风电资源测定容量6万千瓦,景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0.2万千瓦。2008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407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容量的38%。
新能源科技研发优势明显。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新能源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优势明显。在太阳能领域,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全国领先,掌握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承担“高效低成本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及产业化技术”、“低成本的光伏玻璃幕墙”等多项国家攻关计划,拥有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在核能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二代加”(CPR1000+)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建成国内首个核级设备国产化技术研发平台。在生物质能领域,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国产化技术全国领先,沼气发电、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在风能领域,拥有多项风电控制技术和新型风电设备研发制造发明专利。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具备发展潜力。深圳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和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垃圾焚烧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力发电和风电控制设备制造业初具规模。核电配套装备制造业潜力巨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成套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已具备产业化基础。新能源汽车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迅速成长。
新能源产品应用快速发展。深圳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生能源(太阳能)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城市,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已建和在建光热建筑应用面积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超过37%。已建和在建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4.5MW。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四部委确定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承担多项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863计划攻关项目,现有超过100辆混合动力汽车示范运行。
新能源服务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服务业在生产型服务、应用型服务、综合型服务领域全面起步,初步形成包括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设备维护、技术咨询、人才培养、核燃料管理、节能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新能源服务体系。其中,核能服务业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应用及节能服务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近100家。
(二)面临形势。
新能源产业将迅速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能源领域的革命,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以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最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产业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产业融合度高,对技术突破和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新能源产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时期,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能源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以美国、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把对能源发展的关注点聚焦于新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009年,美国提出了新能源战略,是新能源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能源将取代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成为能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同时也将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变,必将给世界能源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在未来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正组织编制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在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已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纷纷出台各类发展规划、行动方案、扶持政策,大幅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能源产业倾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显著提高,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已呈百舸争流之势,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能源产业是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30年快速发展,深圳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的发展阶段对能源供给、环境保护、民生改善、产业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产业作为环境友好的新兴高技术产业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制定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率先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模式,抢占产业制高点的迫切需要,又是进一步引领珠三角乃至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当好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深圳新能源产业虽然具备一定基础,但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到位、推广应用不够等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必须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务实推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的,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发展能力,突破应用瓶颈,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努力将深圳率先建设成为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二)主要原则。
政府激励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新能源产业。形成政策推动、需求拉动、市场驱动的合力,促进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强化自主创新,坚持开放互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攻克技术瓶颈,提升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示范试点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围绕整体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集中做好示范试点,发挥先导作用,带动新能源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密切跟踪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统筹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突出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产品应用。统筹特区内外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安排资金、土地和人力资源,重点向新能源产业倾斜,推动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着眼当前与关注长远相结合。以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的新能源项目建设为突破口,迅速拓展应用领域,积极谋划新能源产业长远发展蓝图,建立长效机制,正确把握当前发展重点与长远发展战略的关系,巩固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越,创新实力领先,产业规模壮大,服务体系完善,应用全面拓展,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建成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若干新能源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新增一批发明专利,研究制定一批新能源产业行业技术规范。
--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3-5家,十亿元以上5-10家,亿元以上企业30-50家。
--新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840万千瓦以上,占全市总装机规模的50%以上。储能电站总装机规模100兆瓦以上,建设若干个风电示范项目。
--薄膜太阳能电池年产能2000MW以上,太阳能热利用建筑面积1600万平方米以上。
--新能源汽车年生产能力20万辆,新能源汽车应用累计10万辆。
--年替代传统能源1500万吨标煤以上,相应减排二氧化硫1.3万吨、氮氧化物2.8万吨、二氧化碳2500万吨以上。
(四)发展重点。
太阳能。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并网发电,太阳能玻璃,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LED光电产品等。
核能。重点发展核电配套装备制造,岭澳核电三期工程,核电信息技术,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综合服务系统,核电供应链服务平台等。
风能。重点发展风电控制装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风机设备制造等。
生物质能。重点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炉排和烟气处理装备及其他生物燃料等。
储能电站。重点发展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储能电站建设及应用等。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等。
三、主要任务
通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扩大新能源供应规模,推广新能源产品应用,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深港合作,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巩固核能开发、太阳能电池、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优势技术,确保核心竞争力。建设新能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技术专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实施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开展新能源领域学科建设。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标准体系,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和新能源发展趋势,优先发展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服务等四大领域。重点培育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生物质能、风电及核电配套等新能源产业,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并网服务,技术咨询,工程建设,产品检测检验,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高端服务业。鼓励新能源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实现新能源产业集约式发展。关注氢能和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逐步形成规模化、自主化的新能源产业,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化基地。
(三)扩大新能源供应规模。
进一步加大新能源装机规模,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并网/离网电站,太阳能、风能储能电站,生物质能发电站,岭澳三期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展海上风力发电的前期工作,积极探索分布式能源系统开发与示范建设。进一步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逐步提高新能源供应比例。
(四)推广新能源产品应用。
积极实施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突破新能源产品推广应用瓶颈,加大推广力度。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强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光热、太阳能玻璃幕墙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大巴、政府公务车、出租车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全社会使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园、车站等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太阳能-LED、风光互补等各类新能源照明产品的应用。稳步推进浅层地能应用。积极促进全社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使用新能源及其产品,推广低碳生活。
(五)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发挥深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率先突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建立政府、电网企业和新能源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确保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建立太阳能并网发电和产品应用的价格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用户直接采购太阳能电量,积极使用新能源产品。创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能源企业按照规模化、高标准原则,统一建设运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完善处理费补贴机制、监督体系及技术规范。形成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
四、重点工程
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开发促进、应用拓展、产业服务五大工程,促进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一)新能源科技创新工程。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深港合作,突破新能源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跟踪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提升新能源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学科建设。鼓励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大学城等在深院校开设新能源领域及关联学科,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研发平台。支持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在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加大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开展技术成果产业化,跟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保持技术创新优势。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广核集团、深圳比亚迪公司等深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核能开发、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布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或分支机构,确保深圳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优势。支持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现有电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分部)的基础上,建设我市新能源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中广核集团在已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的技术研发机构。支持比亚迪公司建设国家级储能电站等新能源研究机构。
产业化关键技术。在太阳能方面,加快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空调、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专用设备制造、高效晶体硅电池、新型储能电池、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并网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核能方面,重点支持二代加和第三代核电站建设、核级设备以及核电信息化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在风能方面,重点扶持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风力发电设备、高效能风机制造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生物质能方面,重点支持大型垃圾焚烧炉排及其关键部件制造、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制造等技术与产业化;积极开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在储能电站方面,重点发展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储能电站建设及应用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展动力系统、辅助零部件、电动加速器、汽车智能化等领域技术创新,推进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与应用。
标准、技术规范。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并网、太阳能热利用、风力发电、核电站建设、垃圾焚烧发电、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构建深圳新能源产业标准体系,为深圳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深港合作。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深化深港合作,提升深圳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香港高校、研发机构合作,推动深港共建新能源产业创新基地、人才培训与交流平台。加强与香港新能源产业合作,鼓励香港知名企业在我市投资建设新能源开发项目、企业孵化器,共同推进深港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与香港金融合作,鼓励深港两地企业充分利用深港资本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拓宽新能源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加强深港新能源产品应用合作,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新能源产品在深港两地的广泛应用。
(二)新能源产业培育工程。
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加快推动新能源优势领域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生物质能、风电及核电配套等新能源产业,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推进深圳太阳能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集热产品生产,迅速提升产业规模,巩固优势地位,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及辅助设备制造,加速装备制造产业化。鼓励房地产业积极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促进太阳能产业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鼓励深圳本地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布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玻璃等配套生产基地。到2015年,太阳能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的生产,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源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应用示范城市。到2015年,新能源整车制造能力达到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
加快发展储能产业。储能产业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推广储能电站应用是我市振兴发展新能源产业重要内容。储能电站在保障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安全并网,发挥削峰填谷功能,满足重要部门和重要设施对应急电源及备用电源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我市在储能电站研发方面的优势,加快储能电站、太阳能-储能电站、风能-储能电站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储能柜、逆变器、电池管理器、电气控制、节能型变压器等化学储能设备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生产,鼓励发展电磁储能、相变储能等技术成熟、具备发展前景的储能方式,推动储能产业及其电子电器等相关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到2015年,储能产业产值达560亿元以上。
培育风电产业。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风力发电设备和新型风机装备,加快促进风电控制系统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和新型风机制造产业化、规模化。重点支持变桨控制系统、变速恒频控制装备、大功率风能可逆变流器、开关磁阻电机、永磁无铁芯电机等领域的装备制造,积极扩大风电装备产能,提高风电装备水平。到2015年,风电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扩大生物质能产业规模。生物能源日益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不仅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市在垃圾焚烧发电方面的优势,实施若干大规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进吸收国外大型垃圾焚烧炉排技术,创建自有品牌,迅速推进垃圾焚烧发电设备产业化。发挥我市在基因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沼气发电等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生物质能产业产值达60亿元。
推动核电配套产业发展。抓住国内核电设备需求迅速扩张的机遇,加大对核电配套设备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以电气设备为主的核电站辅助设备产业群,支持发展通信系统、测量仪控、装卸机械、保温密封、安全防护及监测、电源系统、常规岛废液收集系统(SEK)、含油废水处理系统(SEH)、实体保护系统、通风空调、阀门等核电领域配套产业发展。鼓励深圳高科技企业与中广核集团进一步增进合作,推动形成本地核电开发利用配套产业链。到2015年,核电配套产业产值达30亿元。
(三)新能源开发促进工程。
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扩大装机规模,提高新能源发电量和供给比例,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垃圾焚烧发电是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实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建设南山、宝安、龙岗、坪山大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日处理能力12000吨。同时,开展余热、炉渣等资源综合利用,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到2015年,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规模达25万千瓦以上。
岭澳核电三期工程项目。支持市能源集团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共同开发建设岭澳核电三期工程项目,装机规模200万千瓦,并配套建设输电走廊。到2015年,争取核电装机规模达800万千瓦。
风电开发项目。在完成风能资源测评工作的基础上,加快风电开发进度,建设风电场示范项目,适时启动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风电装机比例,扩大风电装机规模。到2015年,风电示范装机规模3万千瓦以上。
(四)新能源应用拓展工程。
积极拓展应用市场,加快推进新能源在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交通工具、照明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
20兆瓦BIPV工程。制定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实施方案,率先在公共建筑、市政工程、高档住宅等新建建筑实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加快推进创益科技产业园(1MW)、杜邦工业园(1.1MW)等BIPV项目,提高应用水平,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20兆瓦(MW)以上。
太阳能屋顶计划工程。制定太阳能屋顶建设实施计划和相关鼓励政策,在新建建筑和具备条件的既有建筑,包括公共建筑、机关办公楼、工业区(园)、酒店、企业、住宅楼等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带动太阳能产品应用规模化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100兆瓦储能电站工程。以比亚迪公司为依托,在比亚迪公司坪山基地1兆瓦(MW)储能电站和200千瓦储能柜项目示范基础上,实施100兆瓦储能电站建设工程。创新供售电体制机制,鼓励风能、太阳能与储能电站一体化建设,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电网的安全可靠性;鼓励电网公司、能源生产、工商用户等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储能电站,提高电能使用和电网运行效率;鼓励医院、地铁枢纽等重要场所建设储能电站或储能柜,替代传统备用电源。到2015年,储能电站装机规模100兆瓦以上。
太阳能-LED产品应用工程。结合《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和《深圳市推广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LED)产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太阳能和LED企业联合开展太阳能-LED照明产品的生产和集成应用示范,在城市道路、市政公园、地下车库、交通设施以及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太阳能-LED产品,推动太阳能-LED产品广泛应用。
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加快新能源汽车使用配套设施建设,从区域、社区、线路、车队、单位五个层次,开展新能源公交大巴、出租车、公务车、私家车示范推广。到2012年,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2.4万辆以上,建设公交大巴充电站50个,公务车充电桩2500个,社会公共充电站200个,充电桩10000个;到2015年,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累计达到10万辆,配套基础设施完备。
绿色大运示范工程。利用承办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契机,推动新能源及其产品在大运会的广泛应用。重点推广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的示范应用。大运场馆节能改造项目应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工程,新建建筑中具备条件的应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大运会公交线路、专用车辆等交通工具应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其中新增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力争达到100%。鼓励使用储能电站作为备用电源,提高大运会供电应急能力。鼓励大运城市政道路、居民小区、停车场等积极使用太阳能-LED和风光互补等绿色照明产品,努力将大运会办成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的盛会。
(五)新能源产业服务工程。
发挥深圳现代服务业优势,积极探索建设新能源高端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服务的进一步融合,完善新能源产业服务体系。
智能电网示范工程。抓住国家规划建设先进智能电网的机遇,发挥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布点建设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化调度系统示范工程,实现各类电源及用户的无扰接入、有序退出,支撑电网的自愈可调,提升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水平和接收新能源并网能力。选择2-3个小区开展智能电网建设示范试点,推广应用智能电表、智能电器、储能电站等智能化设备,促进电网双向互动服务。
新能源并网服务示范工程。依托电网和新能源龙头企业,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并网发电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对并网/离网新能源发电设施统一管理、实时监控、及时维护与更新,实现标准化并网,确保新能源发电设施和电网安全,实现科学、快捷、安全管理。
孵化器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已有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作用,优先安排新能源企业入驻。同时,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与资助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旧厂房改造、产业置换等方式,建设新能源产业孵化器,吸引初创型企业、高技术人才向孵化器集聚,为新能源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发展空间。创新孵化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新能源产业孵化环境,为新能源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资金支持、专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辅导、融资咨询、风险投资等服务,扶持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以企业为依托,建设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创建国家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热利用研发与测试中心和光伏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研究制定光伏、光热产品检测标准,逐步健全太阳能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检测和认证体系。加快建设新能源应用测评中心,提供新能源资源评估、设计、应用效果测评等技术服务。加快建设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综合服务系统,从电站建设、安全运行、电站维护、备件管理、乏燃料处理等多个环节,建设核电产业服务平台,提升核电产业服务水平,将深圳建设成为核电技术服务产业聚集区及核电高端服务产业基地。加强本市企业在垃圾焚烧发电研发、设计、运营和配套服务方面的能力建设,创建垃圾焚烧发电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整体工程优化设计能力和综合业务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和法规,保障资金和产业空间,引进培养专业人才,营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制度建设。
成立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决策新能源产业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顾问,成立若干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小组,对重大技术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建立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完善新能源产业统计监测,建立科学的新能源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加大资金支持。
整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集中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科技研发、技术进步和市财政新增资金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新能源工程实验室建设,新能源产品应用及项目拓展等领域。鼓励我市企业、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政府提供配套资助。鼓励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提供资金和信贷支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国内外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清洁发展机制(CDM)及其国际基金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支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研究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新能源产业投资力度。
(三)凝聚高端人才。
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发〔2008〕10号)及其配套的相关政策,营造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海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确保新能源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四)优化产业空间。
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等区域为重点,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用地,优先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在每年新增产业用地中优先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在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老工业区改造,厂房再造和产业置换,发展新能源特色工业区。
(五)健全政策法规。
依据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加快研究制定深圳地方配套法规体系,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出台《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和实施细则,在组织保障、财政资助、标准制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中介服务、产业布局等方面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扶持,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篇:平谷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发展现代化新城、聚集新产业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平谷区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平谷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平谷区特有文化的传播,特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规划周期为2011—2015年,规划范围为平谷区行政区。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整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平谷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十一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和平谷区有关专项规划等。
第一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所占比重偏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政府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值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为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超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步上升,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截止到2009年底,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1341.2万元,首次突破1亿大关,比2007年增长0.31个百分点;2009年资产总额为86273万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18.4%;纳税总额为1233万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5.8%。整体来看,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产值虽小,但发展空间很大。
(二)音乐产业的核心地位逐步显现,产业架构雏形基本建立。“十一五”时期,平谷区乐器制造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乐器制造企业数量占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数量50%以上;乐器产品结构正在完善,品牌影响力正在形成;乐器制造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与音乐相关产业环节正在引进与发展。另外,文化旅游、奇石等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开拓进展,以音乐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雏形基本建立。
(三)部分产业空间集聚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即将开发。“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在东高村镇形成了提琴产业聚集区,在王辛庄镇形成了奇石交易商业街,在黄松峪乡形成了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小规模聚集效应。在部分产业资源集聚和物理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集聚效应即将得到开发。
(四)政府管理引导机制逐步完善,将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到战略层次。
“十一五”后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正式建立,领导小组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建设逐步开展,政府管理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日趋显著,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平谷重要产业之一进入到全面展开的阶段。
二、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五大优势
平谷作为首都五大生态涵养区之一,在产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区位条件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为平谷“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资源独具特色。
平谷区产业资源独特,拥有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提琴生产企业—华东乐器制造公司;平谷区平均每年生产提琴30万把,90%以上的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占有30%的份额;另外平谷区还拥有奇石、桃木工艺品和灯彩工艺品等产业资源,为音乐产业、奇石产业、民俗工艺品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二)文化资源积淀丰厚。
平谷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7000年上宅文化、5000年轩辕文化、2200年建置文化和1000年道教文化历史积淀,拥有上宅文化陈列馆、轩辕庙、丫髻山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另外,平谷还拥有金海湖、飞龙谷、京东大峡谷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平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更为首都北京实现“历史名城”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支持。
(三)产业品牌初具影响。
平谷区东高村镇2009年9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乐器协会授予“中国提琴产业基地”称号,这标志着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品牌已初步形成。另外平谷的桃文化和丫髻山等旅游景点,在全国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区位条件优越便利。
平谷区地处京津冀两市一省交界处,东临我国第三大集装箱—天津新港,西接我国第一大空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另外京平高速公路也已顺利开通,使平谷区成为连通京津两大空港和天津新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北京市四大物流基地之一的马坊物流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为平谷区乐器、工艺品、桃文化产品等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产业发展正遇契机。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北京对平谷首都现代化新城区和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定位为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行业政策的出台和市领导的高度关注为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总之,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遇良好的契机。
三、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
虽然平谷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融资渠道缺乏、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够、政府促进力度不足四大制约因素,是平谷“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尚不到位,系统规划有待加强。
平谷区拥有独特的产业资源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挖掘不够,优势没有体现;资源的管理部门不统一,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另外土地资源缺乏,村民利益和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使得平谷区丰富独特的资源不能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价值。
(二)信息流通尚不顺畅,融资渠道有待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在政府、企业之间流通不畅,政府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的变动情况,企业也不能及时获得政府的政策信息,企业和企业之间也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平谷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和有效融资渠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宣传途径相对缺乏,品牌推广有待提高。
平谷区特色资源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其影响力仅限于周边区域,对全国乃至世界尚未形成辐射力。在“十二五”时期,要推动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尚需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宣传和推广力度。
(四)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促进力度有待加大。
与其他各区县相比,平谷区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不足,促进力度不够;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刚刚组建,机制还不完善;缺乏重点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和指导规划。在“十二五”时期,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和鼓励,完善政策保障体制。
第二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及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立足首都现代化新城区和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紧紧围绕平谷区“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的发展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转变增长方式,集聚打造具备独特优势、具备鲜明形象、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平谷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原则
(一)特色引领原则。
深入挖掘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资源,提炼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力度,制定出切合平谷区实际、体现平谷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二)重点突破原则。
集中优势,争取在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吸引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发展若干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
(三)集群发展原则。
根据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特征,确定不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投入,提高产业整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可操作性原则。基于平谷区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较强的竞争力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制定出在一定时间范围可以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平谷区将紧抓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契机,将文化创意产业置于战略高度,加大投入,重点发展。
1.在平谷区形成以音乐产业为龙头,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通过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挖掘潜在文化资源、引进新的文化资源,将平谷区建设成以音乐产业为核心,奇石产业、书画报业艺术品产业、动漫影视产业等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
2.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平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三大推力。加大传统产业向新兴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继房地产和物流之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三大推动力量。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指标取得长足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创意人才等方面均取得突破。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平谷的支柱产业之一。
1.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资源配置合理、功能协调、分布相对集中、辐射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在“十二五”时期,建立1个以音乐为基础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2.1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十二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多倍数增长,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占全区GDP比重超过5%,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平谷区支柱产业之一。
3.20家龙头企业数量。扶持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品牌,以龙头企业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到2015年,年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超过20家。
4.100个高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紧缺人才缓解,学历结构提升,到2015年,音乐、奇石、书画、工艺品制作、高科技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创意人才达到100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超过 1万。
四、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要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合理布局、开拓创新、规模聚集、品牌营造”的发展思路,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创新,将平谷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名区。
(一)发展“一主导三优势三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1.全力发展一个主导产业,打造国际品牌。全面发展一个主导产业—音乐产业,发挥基础优势、挖掘产业价值、营造音乐产业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将主导产业打造成国际品牌。
2.大力发展三个优势产业,塑造全国品牌。大力发展奇石产业、中国书画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三个优势产业,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创新开发新资源,将优势产业打造成全国品牌。
3.加快发展三个潜力产业,建立首都品牌。加快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三个潜力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发掘新兴机会,将潜力产业打造成首都品牌。
(二)建设以“中国乐谷”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园区。
1.打造“中国乐谷”。建立集乐器设计制作交易、音乐文化创作与推广、音乐文化交流与培训、音乐文化衍生品开发、音乐信息化中心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音乐产业园区,成为平谷首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2.建立“京东奇石文化园”。建立以奇石交易为主,集奇石展览、奇石观赏、奇石体验、奇石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京东奇石文化园,打造成北方最大的奇石交易展示中心。
3.建设“京东书画艺苑”。建立以中国书法和绘画创作为核心,集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展览、书画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京东书画艺苑,打造成独具平谷特色的艺术园区。
(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活动。
1.打造“四季节庆”文化系列品牌活动。以季度为标准,举办不同主题的节庆活动。春季以“桃花”为主题,夏季以“音乐”为主题,秋季以“艺术”为主题,冬季以“奇石”为主题,开展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使文化节庆成为提升平谷区文化形象、推动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以音乐为核心举办大型赛事和颁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大型音乐赛事和音乐颁奖活动,提升平谷区在音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确定平谷区在音乐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
1.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教育业的融合,发展“创意教育业”。以音乐产业为主导,加强音乐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引进,完善音乐产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强“文化创意”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实现创意文化进校园。
2.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将“文化创意”思想渗入农业领域,在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文化创意的植入,发展园林观赏游、农产品采摘游等文化旅游业,实现创意文化进园林。
3.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创意城市建设产业”。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房屋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家庭建设中,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现创意文化进农村、进家庭。
第三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发展领域
一、重点发展产业
(一)全力发展音乐主导产业,打造“中国乐谷”。
充分利用平谷区提琴制造产业的发展优势,对音乐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进一步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价值环节,倾力打造“中国乐谷”。其具备四大核心要素,即具备世界级的乐器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具备一流的创作和先进的数字音乐基地、具备丰富的音乐活动和多种形式的音乐演出场所、具备完善的音乐服务平台。
1.发挥基础优势,设立中国最大的乐器研发、制造和交易中心。(1)提高乐器研发能力,建立乐器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强乐器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在乐器制作领域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与北京乐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推进乐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定期举办国际性的产品设计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乐器制作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建立中国最大的乐器研发中心。
(2)扩大乐器生产品种,提升乐器产品等级。大力发展二胡、贝司、吉他、黑管等其他形式的乐器产品,实现多品种的乐器生产;促进乐器产品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中高端乐器产品,提高乐器产品的综合质量;大力扶持具备规模优势、具备创新能力的乐器生产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3)规范乐器交易市场,建立乐器交易大厦。定期举行“中国乐器交易会”活动,扩大平谷乐器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成立乐器交易协会,对乐器交易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中国乐器展览展示交易大厦,使之成为国际乐器交易平台。
2.挖掘产业价值,成立最有影响力的原创和数字音乐基地。(1)鼓励音乐创作人聚集,成立音乐作品原创基地。为音乐人提供原创资金扶持、住房扶持、演出平台支持等,积极引进音乐创作人聚集;大力鼓励本土音乐文化企业研究、开发、创作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文化产品,使平谷区成为全国原创音乐的发源地。(2)引进龙头企业,建立数字音乐基地。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联合电信运营商龙头企业,鼓励其在平谷建立数字音乐基地;鼓励国内数字音乐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平谷入驻,为数字音乐基地的建立提供支持;整合各种网络、设备和内容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统一的音乐产品和服务研发支撑基地;建成集版权、内容、业务及自有门户、合作渠道支撑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支撑平台。
(3)成立音乐版权行业协会,健全音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民间机构成立或引进音乐版权行业协会,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利用软件开发数字音乐保护程序,建立版权保护中心;加强宣传,提高音乐创作人和普通民众的音乐版权保护意识;加强版权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音乐版权制度。
3.推进产业融合,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方位影响。
(1)发展音乐教育产业,建立音乐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引进资金,建立平谷音乐学院,设立音乐理论、作词作曲、演奏、演唱、乐器制作等多专业课程,成为中国音乐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国外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音乐院校合作,积极引进高等音乐院校分校落户平谷;成立音乐研究所,进行平谷区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建立音乐教育培训协会,规范音乐培训市场,吸引大型音乐培训机构入驻;加强平谷青少年音乐宣传和教育,实施“音乐课程进学校,平谷乐器进家庭”的音乐教育产业发展策略。
(2)加强音乐产业与建筑产业融合,完善音乐风貌的建设。建设一个以音乐为内容的标志性建筑,如音乐墙或音乐钟塔,采用顶级的高科技设计,使之成为全国音乐产业发展的符号;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以小提琴等乐器为标志的指示路牌、路灯等,烘托平谷区的音乐文化氛围;在景点、文化创意产品的交易中心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立各种形式的音乐建筑,完善平谷区音乐风貌的建设。
4.举办音乐活动,营造具备全球凝聚力的音乐环境。
(1)举办三大国际音乐节,树立国际音乐文化品牌。以平谷独特的乐器资源为依托,联合国内外知名音乐节主办机构,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摇滚乐队,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摇滚音乐节”;以平谷独特的桃文化和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依托,与国内外一流的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桃花音乐节”;以平谷城市的发展和提升为主旨,打造“绿谷城市音乐节”。
(2)举办大型音乐比赛和音乐评奖会等音乐活动。依托平谷独特的原创音乐氛围,邀请全国音乐创作人,与知名音乐大赛主办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全国原创音乐大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音乐评奖会和音乐颁奖活动,提升平谷区音乐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5.发展音乐旅游,建立最高端的音乐娱乐和音乐消费场所。(1)打造特色音乐消费街区。建立中国音乐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音乐珍品或音乐遗产的征集,对音乐印刷品、乐谱、乐器等进行收藏,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中国音乐珍品的展示;建立引进乐器制作体验馆、明星体验馆等各种音乐体验场馆;建立引进音乐梦想屋、音乐互动社区等音乐互动场馆;引进国内外知名的KTV、酒吧、音乐咖啡屋等音乐娱乐机构;在平谷区形成“音乐展示—音乐体验—音乐互动”一体化的特色音乐消费街区。
(2)打造高端的音乐喷泉广场。将音乐喷泉广场塑造为“中国乐谷”的城市标志之一,建设成高端的户外演艺平台。将更多的音乐元素融入到音乐广场,建立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音乐喷泉、音乐雕塑等设施,推出大众性音乐活动。
(3)建设满足多层次多方位需求的音乐演出场所。完善现有音乐厅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音乐设备,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将现有音乐厅进行合理扩建,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室内音乐大厅;充分利用平谷区空置土地资源,将废弃工厂、旧影院、旧大厅等空闲场所改造成音乐演出场所,以满足全国各地音乐表演者多层次多方位的演出需求。
6.加强配套服务,建立首都最完善的音乐信息服务平台。(1)成立音乐产业协会,加强建设音乐产业信息监测平台。系统监测国内外音乐产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创办《中国音乐》期刊和《中国(北京)音乐产业白皮书》,为中国的音乐市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研究咨询和决策参考。
(2)鼓励组织音乐联盟,加大建立音乐产业品牌宣传平台。鼓励平谷区乐器生产龙头企业、音乐创作团体、演艺机构以及音乐产业协会成立音乐联盟组织;整合音乐文化基地的各种资源,与《音乐周报》、《中国音乐报》等中国音乐产业领先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音乐产业的全国影响力。
(3)设立音乐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音乐产业融资平台。将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2000万用作音乐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平谷区乐器研发、音乐制作、演出场所、音乐教育等音乐产业的发展;成立“中国音乐产业投资基金”,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为音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
(4)建立中国音乐网站,完善音乐产业的服务和推广平台。在“中国乐谷”建立中国最权威最全面的音乐网站,开通音乐的版权交易板块,实现音乐作品的网上交易,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权威的版权保护;开通音乐排行榜板块,建立音乐作品的网上排名,为音乐消费者提供最全面的音乐服务;进行音乐活动、音乐项目等宣传,扩大平谷音乐产业的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
(二)大力发展三个优势产业,构建文化特色产业名区。充分发挥奇石产业、书画艺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三大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合理整合并利用资源,深入挖掘产业价值,扩大三大优势产业的全国品牌影响力,将平谷区构建成文化特色产业名区。
1.大力发展奇石产业,建立东北部地区规模最大奇石交易中心。(1)扩大“平谷奇石城”规模,加强奇石城宣传力度。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租房补贴等方式对入驻奇石城的商户进行扶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定期举办奇石沙龙、奇石展销会等活动,并通过媒体宣传、广告等方式扩大平谷奇石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奇石城的规模扩建,把平谷奇石城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奇石交易中心。
(2)建造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在素有“中国奇石之乡”的王辛庄镇建造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以轩辕石和金海石为主,引进各地特色观赏石,打造各种奇石景观,建立奇石观赏区;开发奇石体验、奇石雕刻、奇石绘画项目,建立奇石体验区;增加专业人员对奇石文化的讲解和宣传以及奇石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奇石交流区,形成以奇石观赏、体验和交流为一体的京东奇石文化园区。
(3)加强奇石与旅游结合,开发特色奇石旅游产品。建立以平谷奇石城为核心,包括“轩辕石开采中心—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平谷奇石城—金海石开采中心”的特色奇石旅游线路;加强奇石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奇石手工艺品、奇石日常用品等,将奇石发展为特色奇石旅游产品。
(4)建立平谷奇石网络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空间推出金海石、轩辕石等交易专场,吸引全国各地奇石爱好者网上交易,打造一个线上展览、评论、交易“展售一体”的商业化专业化的奇石网络交易平台。
(5)成立奇石相关行业协会。推动建立奇石行业协会、奇石鉴定协会、奇石收藏协会等相关协会,通过协会加强商户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观赏石的艺术价值和价格进行权威鉴定,维护平谷区奇石市场流通秩序。
2.积极发展书画艺术产业,建立书画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园区。
(1)建立京东书画艺术创作聚集区。充分利用平谷区叶友良木版画院、陈克永山水画院、王蒙书屋等书画艺术资源和平谷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在雕窝村或其他适合区域积极引入全国山水、国画、书法等书画艺人入驻,在平谷区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书画艺术聚集区。
(2)加强书画艺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平谷书画艺术人才“走出去”和外地优秀书画人才“请进来”相结合的人才交流和引进策略,树立名家精品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书画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保证书画艺术课程进校园;积极引进书画艺术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书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3)举办中国书画艺术展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书画艺术协会或艺术企业联合举办群众书画展和书画精品展活动,加大书画艺术的宣传推广。以全区书法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为主体,开展群众性的书画比赛活动;以全区书画名家作品为主体,举办书画精品展示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活动,加强平谷区中国书画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3.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立首都最具特色京东文化旅游区(1)积极发展会展休闲旅游。利用平谷区独特的生态景观环境,积极发展以会议培训和休闲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和会议中心在上纸寨、峪口等地建立高端休闲会议场所,举办国内外知名会议培训活动,加强周边地区休闲娱乐项目的开发,完善配套设施,使平谷成为全国知名会展休闲旅游区。
(2)完善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平谷区现有的历史文化旅游品质,开发以历史文化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丫髻山、轩辕庙、上宅远古人类文化遗址联动,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环境。
(3)建设北部山区高端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平谷区北部郊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休闲资源等资源优势,发展俱乐部旅游、度假旅游、康体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将北部地区进行整体打造,建设独具平谷特色的北部高端旅游区。
(三)引导发展三个潜力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引导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三大潜力产业,依据三大潜力产业的资源基础,深入挖掘产业链最具价值的核心环节,实施潜力产业专业化定位,促进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民俗工艺品产业发展,建立京东工艺品交易中心。积极引导桃木工艺、灯彩工艺、干花工艺、仿真植物工艺等民俗工艺品发展,将民俗工艺品发展为平谷旅游纪念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力引进大型民俗工艺品制作企业,扩大民俗产品生产规模和品种;聚集民俗产品制作企业、民间工坊、经营商户等,建立京东民俗创意产品的展览交易中心;建立工艺品交易协会,负责平谷区工艺品的宣传、交易、鉴定、质量控制以及技术培训等,规范交易市场。
2.加快引导影视产业发展,成立京东影视拍摄与体验基地。利用平谷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水峡谷风貌景观等优越条件,通过知名影片加大基地宣传,建立以武侠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加强影视与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引进影视编剧、导演等拍摄团队,以各地游客为主体,建立影视体验基地;加大政府投资及招商力度,推动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项目开展。
3.鼓励引导动漫产业发展,打造京东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平谷动漫产业向动漫影视创作领域发展,主要集中在动漫影视产品的创作、生产、出版和播放领域以及动漫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领域;对于优秀的原创动漫影视作品,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重大项目和优秀企业落户平谷,使平谷发展为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
(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建立创意农业示范区。1.大力发展观光果园产业,实现果园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挖掘平谷桃园、梨园、草莓园等特色果园资源,创新农产品采摘、特色果园观光等业务,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游”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对观光果园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渗透,提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观光果园产业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2.积极发展风景园林产业,实现园林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利用和整合平谷区的古建园林资源,挖掘古建园林的文化价值,加强古建园林的设计和修缮工作;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的风景园林建设,实现传统园林产业和现代园林产业的高度融合,促进以“风景园林”为主题的工业勘探设计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风景园林产业成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和着力点。
二、主要聚集区建设
产业聚集区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实施“一核两园三基地”的重点聚集区建设工程,即重点打造一个核心园区、集中建设两个特色园区、培育建立三个产业基地。
(一)一个核心园区。中国乐谷。
规划范围:东高村镇,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
主要任务:进一步发展乐器制造产业,建立乐器研发、生产和交易中心,建立音乐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音乐创作、数字音乐,大力建设音乐广场、音乐大厅、音乐休闲娱乐街区、音乐旅游度假区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活动,建立音乐休闲娱乐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金融、餐饮、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音乐配套服务区;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培训。
(二)两个特色产业园区。1.京东奇石文化园。
规划范围:以平谷奇石城为核心区,使用面积6000多平方米;另覆盖王辛庄镇北东古、西古、杨家会等浅山地带。
主要任务:将分散在王辛庄镇、山东庄镇等地的50多家商户迁至原梨花村生态园,以平谷金海石和轩辕石交易为主,吸引全国各地奇石交易商、书画艺术品交易商、旅游产品经营商户、各种工艺品经营商户聚集平谷奇石城,打造成“京东第一奇石城”;在平谷奇石城附近王辛庄地带,建立具备奇石观赏、奇石体验、奇石交流功能的奇石文化公园,与平谷奇石城相辅相成,共同在平谷区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
2.京东书画艺苑。
规划范围:黄松峪乡雕窝村或其他有条件的区域。
主要任务:利用雕窝村自然山水景观,以雕窝村现已集聚的传统书画艺术家为引导,吸引更多的传统书画艺术创作者进驻雕窝村,为其提供优惠的创作和生活条件;在雕窝民俗村两侧构建以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室、中国书画艺术品展览展示为主要产业形态的艺术区,建立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创作园区。
(三)三个产业发展基地。1.京东工艺品交易基地。规划范围:山东庄镇。
主要任务:将桃木工艺、彩灯工艺、干花工艺、仿真植物工艺、刺绣工艺等民俗工艺品发展为京东文化旅游产品,在山东庄镇建立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示和交易基地。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规模,将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交易基地建设成独具平谷特色的文化创意基地。
2.京东影视拍摄与体验基地。
规划范围:黄松峪飞龙谷或其他有条件的区域。
主要任务:利用黄松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势,依托平谷飞龙影视基地的基础和影响力,重点建设影视拍摄、影楼写真拍摄、影视体验、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影视拍摄体验基地;建设高端的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保障,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京东影视拍摄体验基地。
3.京东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规划范围:平谷城区。
主要任务:制定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以及资金奖励办法,吸引中小动漫企业聚集;加强对动漫人才的引进,提供住房、入学等方面的支持;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专项资金申请工作;加大技术支持平台、融资平台的建设力度。在平谷城区建立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
第四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产业重点项目是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实施22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1个,涉及平谷区重点发展产业及重大文化品牌活动等。
一、设施建设项目
(一)中国乐器交易大厦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内新建中国乐器交易大厦。为平谷提琴、钢琴、民乐、铜管乐器等近30种乐器的生产商提供更广泛的交易场所,并吸引全国各地乐器交易商落户中国乐器交易大厦;建立乐器展厅,为各种代表性乐器提供展览展示的空间;完善各种商务配套服务,将中国乐器大厦建设成中国乐谷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二)数字音乐大厦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内新建数字音乐大厦。吸引国内运营商龙头企业和国内大型的音乐制作公司、唱片公司、音乐工作室、演出机构和经纪公司等入驻;在大厦内建立音乐版权行业协会,规范音乐版权交易市场,将数字音乐大厦建设成中国乐谷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三)音乐喷泉广场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的核心地段建立音乐喷泉广场。包括音乐雕塑、音乐喷泉为代表的中心区、KTV、酒吧、音乐咖啡屋为代表的音乐休闲区、自然音乐体验馆、音乐生活体验馆等在内的音乐体验区和音乐梦想屋、音乐互动社区、录音屋等在内的音乐互动区。使其成为中国乐谷最核心、最繁华的代表性建筑。
(四)平谷奇石城扩建项目。
将在平谷城区梨花村建立的“平谷奇石城”进行扩建。加强平谷奇石城的宣传和推广,积极引进商户,继续增加其建设面积,扩大平谷奇石城交易和展示的品种和规模,使平谷奇石城成为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奇石交易场所。
(五)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在王辛庄镇北东古、西古、杨家会等浅山地带规划建设奇石文化公园,开发奇石观赏、奇石开采体验、奇石文化交流三大功能区;大力挖掘平谷特色奇石景观、引进全国其他各地奇石景观,并加强奇石文化公园园林景观的设计,使奇石文化公园成为平谷主要的景点之一。
(六)京东书画艺苑的建设项目。
在黄松峪雕窝村建立中国书画艺苑。“十二五”时期,引进150名左右书画艺术家入驻雕窝村,完善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环境,加强艺术创作工作室、艺术展览室的建设。
(七)民俗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
在山东庄镇建设民俗工艺品交流交易中心,将平谷区民俗手工艺品经营作坊和经营商店集中,为平谷民俗产品提供展示交易的场所。
二、活动建设项目
(一)“平谷桃花音乐节”等以桃花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1—3月份,在音乐广场、音乐大厅等演出场所定期举办“平谷桃花音乐节”等桃花主题文化活动。将平谷的大桃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融入文化活动中,将“平谷桃花音乐节”等桃花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成独具平谷特色的文化系列活动。
(二)“国际摇滚音乐节”等以音乐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4—10月份,在“中国乐谷”音乐广场定期举行“国际摇滚音乐节”、“国际桃花音乐节”、“绿谷城市音乐节”等音乐主题文化活动。国际摇滚音乐节主要依托平谷乐器资源,以国内外知名摇滚乐队为主的音乐品牌活动,将“国际摇滚音乐节”等音乐活动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平民文化活动系列。
(三)“京东书画艺术节”等以艺术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8、9月份,在雕窝村书画艺术园或平谷奇石城定期举办“中国书画艺术节”等艺术主题文化品牌活动,开展书画与音乐组合、书画与奇石组合、书画与桃花组合、书画与农业组合、书画与服装组合等不同系列的书画艺术活动,打造成高端的精品文化活动系列。
(四)“京东奇石文化节”等以奇石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11、12月份,在平谷奇石城或平谷奇石文化公园继续推进“平谷奇石节”等奇石主题文化活动,提高质量和层次、加大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扩大平谷奇石节的影响力和品牌度,将“平谷奇石节”等奇石文化活动打造成重要的商业节庆活动系列。
第五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文化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制度保障
(一)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合会议制度。
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职能,对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由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探讨和协作推进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发挥龙头企业、园区以及相关协会的作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力。
(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
由政府各相关部门联合音乐、奇石、书画艺术、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品等行业专家共同组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把握、重大发展项目的决策和评估,保障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正确性。
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健全政策保障
(一)实施重点行业“一业一策”。
对于平谷区重点发展的音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奇石产业、民俗工艺品制作产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制定推动各个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出台《平谷区“十二五”时期音乐产业发展促进办法》,侧重于对音乐产业乐器制造领域、音乐创作领域、音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奇石产业促进办法》,重点加强对奇石行业的聚集和奇石经营商户的管理;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书画艺术品交易产业促进办法》,加强对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的规范、管理和书画艺术人才的引进;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办法》,重点支持具备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
(二)出台重点企业、项目的资金奖励政策。
制定《平谷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奖励办法》。对新引进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音乐等重点产业生产和服务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和集团进行财政资金奖励;对具有创新能力、高科技的文化企业进行财政资金奖励;对具有平谷特色,已形成一定规模,能起到产业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项目和平谷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支持。
三、拓展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一)设立3000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由政府出资,设立3000万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成果购买、项目资助、风险补贴、配套资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中音乐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奇石、中国书画、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民俗工艺品、影视、动漫三大潜力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500万。
(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构建多元投资体系。
与全国优秀的投资公司合作,由政府出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与PE和银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PE投融资通道和贷款通道,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完善吸引资金的相关政策,建立音乐产业投资基金,并积极开展跨区域资本运作,构建辐射全国的音乐资本平台。与此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构建多方资金参与平谷奇石城建设项目。
四、培养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建立人才保障
(一)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创造性的贯彻和实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提出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推进高端理论人才、音乐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音乐创作和制作人才、基层文化人才、稀缺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发展,加大音乐产业人才、艺术创作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基层、中层、高层和区、镇、乡、村多层次多等级的宣传人才队伍结构。
(二)加强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给予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加强创意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由政府出面,聘请高校、龙头企业、国际机构的文化创意产业中高层管理者、专家进行讲座,对平谷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文化创意企业的带头人进行产业发展培训,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宣传、教育和辅导功能。
(三)建立文化创意人才数据库。
搜集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内不同层次专业人才,通过网络平台或组织招聘会的方式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人才对接;搜集在艺术创作、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引进、奖励等方面的政策。
五、加强中介和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保障
(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音乐产业信息监测平台;建立音乐产业品牌推广平台;建立音乐产业资金保障平台;建立重点项目转化平台,出台《平谷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措施》,积极引进国家、北京市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和重大相关产业技术,为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产业化转换服务。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体系。
引进音乐产业协会、奇石产业协会、旅游产业协会和音乐产业发展联盟等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协会或联盟的职能,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企业准入条件、行业调研和行业发展规划;规范行业的市场经营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组建音乐产业集团公司,使平谷音乐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附件: 附件一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多点
“一核”:“中国乐谷”核心区。位于东高村镇,是音乐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多点”:多项产业分布点。王辛庄和山东庄镇发展奇石产业;平谷新城发展动漫产业;黄松峪乡雕窝村等地发展书画艺术品产业、飞龙谷等地发展影视产业;金海湖镇和大华山等地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马昌营镇发展多元文化产业。
附件二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设阶段
平谷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目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1—2013年,利用三年的时间进行基础建设,打造区域品牌;第二个阶段是2014—2015年,利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全面建设,打造首都品牌;第三个阶段是2016—2020年,利用五年的时间繁荣发展,打造中国品牌。
一、基础建设阶段(到2013年)
该阶段是政策出台、重点项目立项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初见成效的重要时期。要加紧文化创意产业领导体制的建立;出台资金扶持、人才鼓励、规划指导等各方面的综合政策和重点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抓紧重点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着重乐器展览展示交易大厦、数字基地、音乐广场、奇石交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善音乐、奇石、艺术品、旅游等行业的创利模式,争取到2013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突破3亿,占GDP比重有显著的提高。
二、全面建设阶段(到2015年)
该阶段是文化活动全面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全面整合的阶段,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基本确定的重要时期,基本完成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全面入驻,音乐市场、奇石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旅游市场规模初步形成,在北京市产生一定的影响,品牌知名度显著提高。到2015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明显上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突破10亿,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平谷支柱产业之一。
三、繁荣发展阶段(到2020年)
该阶段是以音乐产业为主导,奇石、书画艺术品、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逐渐成熟,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平谷区“中国乐谷”基本建成的重要时期,确立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全国品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到2020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