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共5则)

时间:2019-05-14 02:1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第一篇: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以山东青岛为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制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社区建设主要模式特征,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的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它也从最初的共同购买、合作经济延伸出更多的内涵。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

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

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消费者一般都关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环境。他们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价格应该使农民能够持续地经营自己的农场。

农民对于生产会做一个计划和预算。所有的成本会分摊到每一个“股东”(消费者)身上。每个股东可以投入现金,也可以投入劳力——参与农场的劳动。而产品,不管有多少,都会分给每一个股东。

二、CSA发展的成因

消费者中对于健康和环境越来越多的关注是CSA的一个支持因素。CSA能够运作起来的一些其它条件还包括:

(一)在同一个社区的消费者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他们必然会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消费者的社区。

(二)消费者需要了解由市场机制引起的农民的问题和社会问题。消费者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在一起彼此分享,很好的理解可持续农业或有机农业。

CSA使农民和消费者走到一起,他们相互之间可以交换意见并在一起构想不同于以往的解决之道,使环境、本地的食品经济和社区具有可持续性。当然,消费者同时也会得到健康干净的食物,它们让周遭的一切也都拥有了健康。

三、CSA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从这一方面讲粮食的安全问题已不再严峻,但是各种农产品上残留的农药化肥等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迫

1切需求安全的农产品。近几年,CSA的概念被引进到国内,一些人热心从事CSA事业的人建立起有机农场,但是CSA要在国内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需要从事有机事业的这些热心人士和农场,还需要有此共识的社区和促进发展有机生活理念的NGO(公益组织、志愿者)人士。CSA在国内的发展还是初步阶段,要有更大的发展还需要有各方面不断的作出努力。

四、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Internet-based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中国近年来,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顽疾,各类有毒食品充斥着市场的各个角落,相关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尤如一颗颗重磅炸弹,轰击着消费者饱经伤害的心灵。就算是一掷千金的巨富商贾,也不能保证所吃食品没有受到毒害。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供从生产、批发、流通最后到终端一个完整链环的解决方案,涵盖生产标准、商业信誉、认证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的社区支持农业开始起步,借助于风靡全国的开心农场和QQ农场的表现形式,结合社交网络和现实土地,以新的形式出现。商业公司一方面从农民手中有偿取得土地,一方面和有食品安全需求的消费者建立合作,通过互联网应用平台,在农民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互联网应用平台,消费者可以:

(一)在线购买土地

(二)在线挑选农民合作伙伴

(三)指定种植方式

(四)在线打理土地,远程安排农民翻地、施肥、播种、浇水、除虫、除草、治病、采摘等工作

(五)与其他消费者进行经验交流和食品交换

(六)在线配送下单

(七)查看土地及时照片和实时视频

(八)追溯配送食品的生产、流通历史记录要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要求经营公司具备绿色/有机农业、互联网、物流等方面的实力,而且规模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传统的农场要想进行这方面的经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是自身的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技术实力需要提高

目前,国内已有公司推出的此类服务的农场,提供了集电子商务、在线种地、物流、有机种植等一体的平台。由于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消费者的年龄普遍在35岁以下。

四,以山东青岛为例

“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创业计划书

(一)合作社概况

“青岛山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社员从最初的6名,发展到现在的680名。其发起人从2003年就开始从事花生米收购加工业务。

到2009年,历经六年的时间,发起人通过不断的尝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经验,最终选择了“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模式。由于我们国家传统的生产劳动方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因此合作社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用自己的方式给予 “社区支持农业”新的诠释。

合作社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农村最基层的干部,团队的智慧来自于全体社员。下一步随着消费者的加入,相信我们的力量将会进一步增大。

(二)项目分析

“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且在日本得到初步的发展,这是一种城乡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经济合作方式。

由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一个公认的威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在积极寻求更加安全的、新鲜的食品。而另一方面,农民也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直接提供给消费者,以保证相对稳定的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社区支持农业”项目的实施,消费者在购买农民提供的产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成为合作社的会员,农民和消费者就可以面对面的交流,彼此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

通过城乡间进一步的合作,不断开发其他农产品领域,并且逐渐以最低的成本向有机耕种迈进。在满足了城乡各自需求的同时,也支持了农民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的转变。

(三)合作社优势

青岛山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立足本地,结合自身优势,以花生油为主打产品。所选花生种植基地,地处山区丘陵地带,清洁的水源,优质的空气质量,优良的土壤环境,同时大部分地块历年来没有浇灌农药。通过合理引导,将初步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种植体系。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营销策略

不求做大做强,只求稳健成长。合作社以“左手抓农场、右手抓市场、产品委托加工厂、超市设立专卖场”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在品牌建立上,将着力于商号的建设,重点宣传“青岛山娃合作社”。将携同所有合作者,充分发挥合作精神。

在产品及“社区支持农业”概念的宣传上,因为资金有限,我们将寻求通过媒体跟踪报道的形式,来记录我们成长的真实历程。用我们的真诚让消费者买到优质农产品的同时,还要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第一年,合作社以历年来一直没浇灌农药为标准,从7个村挑选出170户社员,签订了1200亩的花生合同,约200吨花生米,用来开拓市场。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限量供应高质量的产品,(五)市场前景

今天的市场是一个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社区支持农业”在满足了农民和消费者各自需求的同时,也更好的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围绕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展开的所有项目,其市场前景都是美好的、无限的。

我们相信,通过城乡间紧密的合作,我们的家园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以更加绚丽的姿采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发展规划

合作社利用三年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使产地达到生产绿色食品的标准;用五年的时间,同样用最低的成本,使产地达到生产有机食品的标准。

第二篇: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

未来的农场除了供应洁净的、健康的、滋养身心的食物,并为改善环境作着强有力的贡献以外,它还有第三个大的礼物可以给予,那便是它的教育及文化功能。

社区支持农业

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agricultural)的简写,是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农产品贸易形式,就是让农场和社区居民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农民寻找愿意预定他们农产品的社区成员,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里,提倡大家吃有机绿色健康菜。这种贸易形式从1960年代在日本和瑞典诞生,1986年被引入美国。如今在美国已经发展到2000多家农场在采取这种模式。

有效控治管理耕种的各个环节,确保了作物品质;根据四季的自然规律来耕种,采取轮耕间作,休耕,不加激素等方式所得的产值,很难与大面积栽种的常规蔬菜在市场上竞争供应量与销售价格的,为了让我们这群用心维护地球一方净土的农场能够生存下去,也让农场的多样性生态环境获得永续生存的可能,我们需要企业、社区与学校发挥你们的社会公民责任、热情与影响力,支持BIOFarm 的『社区支持农业方案,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有何好处,为何我们要支持?

价格上:农民直接贩卖蔬菜给消费者,减少销售通路层层累计的成本,因此可用低于市价的优惠价格提供给消费者,如此,消费者可买到比市价更便宜的蔬菜;农民也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扩大农耕投资。

品质上:农产品直接由农场送到CSA提货点或农夫市集,缩短食物里程(food miles), 让消费者可尽早收到新鲜、营养不流失、安全、高品质的天然或有机蔬菜。某些当季或品种特殊的蔬菜产量不高,或保质期短,通过CSA的在地消费方式,消费者可有更加多元化的食物选择。

环保上:由于产地直销,不需长途运输,故减少能耗,减排,食品也不需过渡包装或加入防腐剂、辐射等处理,减废,也对环境友善。

社区贡献:活络当地农业经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农民经由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互动机会分享农场自豪的农产品,无形中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创造互助互爱的和谐文明社会。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果园香猪农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有机农场。农场内有各种植物、动物、昆虫、鸟儿、微生物、水生物等。种植有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养殖各类家禽。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目前这种可称为“城乡互助型农业”的绿色生产、消费新模式,在全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目前已有同类农场100多家。而据专家介绍,这种模式在国外发展很快,如在美国此类农场有5000多个,为超过2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日本的比例则更高,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中,直销形式占到一半以上。

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有益尝试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如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标准等。而城乡互助型农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发挥消费者和生产者本身的力量,培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未尝不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

第三篇: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当前,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已经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之一是农产品本身的特性。美国学者纳尔森根据消费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将商品大致归为3类: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搜寻品是消费者在购买前就已经充分掌握了信息的目标商品,如商品品牌、产地、价格、颜色、形态等;经验品是消费者在购买后才能判断其质量的商品,比如其鲜嫩程度、味道等;信用品是消费者甚至在购买后都不能准确判断其质量高低的商品,其购买决策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以农产品为例,其安全水平和营养成分含量等,消费者无从得知。所以,农产品不同程度地都具有这些特性,特别是其经验品特性和信用品特性更加突出,这必然引发消费者与生产者或收购者(销售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影响消费者的安全消费。

消费者对安全消费市场的担忧,很可能改变消费者的预期,并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引致农产品市场失灵。

为消解市场失灵的问题,我们需要新的观念模式,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更需要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创新。其核心理念,不仅要求建立规范的农产品生产操作流程和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当前迫切需要建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通过组织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寻求制度的突围。

我认为,CSA模式为这种突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指社区支持农业。其核心操作模式是,在城市社区和农产品之间建立一种直接对应关系,农民寻找愿意预订其产品的社区成员,或社区成员组成消费团体再寻找合适的农场预订产品。这种模式的导入,不仅可以让农民和社区成员双方获利,同时还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

CSA模式最早起源于17 世纪的瑞士和日本,19世纪被引介到美国。其当年产生的时代背景,不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而是长期被业界诟病的“种菜的不赚钱,卖菜的赚钱”的流通组织的制度设计缺陷。当时,农产品的利润更多地被中间商获取,而辛勤耕作的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获取10%的利润,甚至更少。为此,CSA模式应运而生。

CSA模式的现实意义是,它不仅突破了城市化背景下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渐行渐远的空间界限,而且将消费者和农民更直接地连接了起来,增强了彼此间的信任。

在这种模式下,农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农户可以降低管理、销售、包装等各项费用成本。而消费者可以在契约中约束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激素等影响庄稼正常生长的物质的使用,使其遵循自然规律及生态学原理展开种植。此外,消费者还有权参与决定种植类别,随时查看作物的生长,与农场主或农民讨论哪种农作物在下一季节优先种植。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互动进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双方是平等的风险承担者和收益所有者。

目前,日本有超过150000份的社区支持农业契约,在北美有超过1000个CSA农场为超过1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近年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的驱使下,在农业合作化模式的推动下,国内许多地方CSA开始走上前台。

但是,在当前看来,CSA模式并不非常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心理。一年的蔬菜消费实际上不是个小数目,而CSA要求一次性的支付消费者一年的蔬菜费用,这是一种典型的预付费消费。这种模式的设计,决定了生产者只能将城市家庭中的较高收入阶层作为服务对象,而普通大众即使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也很难介入。因此,如果不进行革新,CSA模式实际上只是一种农产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小众化解决方案。

而且,CSA的模式设计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果选取一周一次的配送周期,蔬菜的保鲜便成为问题。为此,CSA模式的中国化需要植入一些新的元素。

当然,从技术上来看,要让小众化过渡到大众化,并不困难。比如,在沿袭大致框架的前提下,在CSA模式中植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类似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导入,再完善相关的贸易支付系统,消费者在头一天通过终端登录CSA模式的产品预订系统,并完成支付,合作社第二天就可以通过物流配送系统将产品投递到预订者家中。信息系统的导入,使会员制模式下的预付费模式转化为即时消费模式,并有效解决了蔬菜保鲜的问题。

在这个模式下,更多的产业风险由生产者承担,而且这种即时付费系统可能放大蔬菜物流的配送成本。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善宏观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进行有效规避,另一方面可能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市场培育,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这个系统中,通过量的扩张来舒缓单位成本的压力。无论如何,在当前农产品安全形势存在压力的背景下,CSA模式都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第四篇: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社区警务在中国,不仅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渊源,而且有其他国家难于全面实现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社区警务 中国特色 发展

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休斯顿警察局率先提出回归社区警务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实行社区警务。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警务发展战略。它是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一种选择。

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虽然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警察在其中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如此巨大的付出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专业化警务”战略简言之即是一种以打为主的战略。警察受报警电话驱使,对案件作出事后反应;警察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忽视发动公众广泛参与;衡量逮捕罪犯的数多少和警察接到报警后到达现场的速度是警察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依靠增加警力和装备现代化提高警察工作效能;对警察注重提倡勇敢顽强的精神,而忽视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公众乃至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警察疲惫不堪,效果并不理想,犯罪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打不胜打,愈打愈多。为改变这种局面,英、法警学专家和警务人员开始探讨一种新的警务战略。他们的注意力从以打击犯罪为主转移到以预防犯罪为主;从强调警察的专业性转移到重视改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从警察工作随着案件走转移到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预防犯罪,将犯罪遏制在发生之前;从强调高破案率转变为树立多破案不如少发案的观念。由于这种警务战略植根于社区,以社区作为警务工作的重点,所以,概括地称为“社区警务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介绍社区警务的著述、文章日渐增多,一些人认为,社区警务发端于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是对过分公务化、强力化、技术化的科学化警务并没有解决警察与犯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问题的反思与回归。有人说社区警务是社会化警务、集体化警务,有人说社区警务是民主化警务、人性

化警务,也有人说社区警务是特色化警务、个性化警务。对中国而言,社区警务是不是世界警务新潮流并不重要,它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才是关键。一方面,社区警务并不完全是国外泊来品,中国人很早就有过相关探索,新中国警务在这方面更是有成功的实践、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社区警务既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又适应中国社会变革,对中国警务的改革、尤其是对基层实战单位的警务改革,具有广泛意义和重大作用。

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社区警务在中国,不仅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渊源,而且有其他国家难于全面实现的广阔前景。

中国古代就有社区警务的类似理论和实践。通过整体解决社会问题入手强化社会治安,这种思想和实践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在思想方面,韩非子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他在《韩非子.显学》篇中曾明确指出:“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修刑重罚以为禁邪”;“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而备军旅”;“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战斗以擒虏”;“此四者所以治安也!”韩非子所论述的治安,是从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加以考察的,这是一种“大治安”的理念。这就使他的思想不仅有宏阔的实践视野,又能获得深广的理论支撑。在实践方面,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是成功范例之一。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安其居,不得混居杂处,并限制迁徙,管理流动,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相对同质因而相对稳定的社区,既使人们生活安定、恋土重家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能较好地避免社会心理学上的“交叉感染”,防止形成与主流文化不太合拍的亚文化;在管仲这一“三其国而五其鄙”“寓兵于农”的规划下,齐国全境每一个人户都处于一个统一有效的行政网络之中,得到了权威而有序的管理。这个体制,可视为后世郡县制的前身。他还进一步在基层推行闾伍制:每25户为一闾,闾设闾墙、闾门,按时启闭,由闾有司主管。凡出入不时,行不由径,衣服不正,所携非物,或圈属群徒,歌呼呜叹于道,哄抢强卖于市者,都要受到闾有司的严格惩处。管仲认为,凡扰乱治安的攘夺、盗窃、攻击、残贼、奸非等情,都滋生于“州里不隔,闾门簧瑁出入无时,早暗不禁”的管理不力上。因此,他每到一地,必询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男女不整齐,乱乡子弟者有乎?”等等,调查题目有七八十个之多。(见《管子.问篇》及《八观》等)他还亲自布署筑城郭、修墙垣、绝通道、扼门关、深沟防、捕盗贼、除人害,强化基层治安设施与治安活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能直达每一人户,至少可从齐国实行闾伍制的春秋初

年(公元前8世纪中叶)算起。第二,恒民之业,父传子继、兄授弟习,职业长期不变,既节省了社会的就业培训费用,还因为能够保持较低失业率而有利于社会稳定;第三,“作内政而寄军令”,用军事编制组织、训练、管理民众,既使社区居民相互比较了解、信任,形成并存互助习惯,更使人们惯于服从和奉献,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两方面都有利于社会稳定;第四,严密户籍登记,既使国家可以严密其他管理,减少无序状态,从而有利于社会治安,又通过及时的登记、调查使可能违法犯罪的居民产生受控感觉,形成心理威慑,从而有利于社会治安。第五,厉行邻里连坐,邻居犯罪,告发者重赏,隐匿者重罚,以严刑峻罚扼制犯罪。管仲的改革,使齐国迅速安定、迅速富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上设郡,县下设乡、里、什、伍。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乡里什伍的头目由地方聘选。这就是“郡县制”。在乡里基层,每5户为一伍,10户为一什,实行“什伍制”,“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 》)居民之间,推行“联保联防连坐制”:一户失窃、失火,四邻都有责任救助;一家违禁犯法,四邻与地方均负连带责任。商鞅还严厉控制流动人口、非农业人口即“言说者”、“工商游食之民”等,其措施包括旅馆的投宿登记,旅客“无传”没有通行凭证不许投宿,否则旅客和店主一体治罪。这个措施连边境私人旅舍都执行了。在这种强化管理下,动荡社会的基层也获得了相对的安稳。“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当然,这些改革措施大多不适合现今社会,但是,不是就犯罪谈犯罪、就治安搞治安而是以社会发展谋求社会稳定,这种思路,分明是社区警务的思维模式。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社区警务建设并非照搬欧美经验,而是伴随着公安体制的改革,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两者的结合点是公安派出所体制改革。二十世纪90年代初,公安部第四研究所首先与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合作进行了派出所社区警务试点。199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接受公安部治安局项目,在全国16个城市进行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与社区警务方而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建设性成果。在此基础上,1997年4月,公安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将社区警务作为未来派出所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123号)提到“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社区规模的调整,按照区‘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将社区警务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体系。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 13号),要点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坚

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快公安体制改革,加强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社区警务是其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9日,公安部正式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提出以社区警务服务和谐社会。当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8月,***同志在全国城市公安机关“二基”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探索建立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在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成为了“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内容。从发展历程上来看,社区警务在中国的发展始终紧随着党的理论发展,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阵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正是指明了发展社区警务在今后中国警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社区警务符合中国公安机关优良传统,中国公安工作有其特色,这是国内外警察学界所公认的。这些特色究竟是些什么?在不断地发展和摸索中的中国社区警务发展和改变又是如何的呢?作为在一线的基层民警,我有着最切身的体会:

一、是以“三基”工程建设为重点。

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是公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石。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肩负着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基层公安机关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公安机关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意识,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要狠抓工作落实。要严格按照“人往基层下,劲往基层使”的要求,将工作中心向基层下移,同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建设的保障力度。要积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夯实基层硬件基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壮大保安队伍力量,扩大治安报警监控设施的覆盖面,打捞基层防控基础,实现互利双赢。要苦练基本功。以提高基层所队民警执法水平和做群众工作能力为重点,立足所在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开展基本功训练。要把岗位练兵和“三个必训”相结合,把训练经常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确保基层民警做到既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又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计算机操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信息、信息网络和信息手段,实现警察内部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形成一种

高效能的警务体系。基层公安工作事务繁杂、千头万绪,管理效能不高,消耗了大量的警力。因此,要大力加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刑侦综合2000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指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110接处警系统等建设,以简化警务运作流程,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基层公安机关由粗放式、低效能的警务运作向集约式、高效能的警务运作方式转变,进一步打牢基层基础。

二、是以社区警务建设为重点。

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机关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党的十七大将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要求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谋划、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基层公安机关根据新时期的需要,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

完善管理制度。由派出所副所长分管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强化警务室职权和处置警务的能力。完善工作职责和激励、监督考核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明确社区警务的内容和目标,同时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形成量化考核标准,进一步促进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社区民警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社区民警对基层情况最熟悉,要善于第一时间掌握不安定因素的信息,提前介入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要善于发挥居委会、民调组织、社区德高望重人士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尽量将其解决于基层。要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善于引导矛盾双方依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其次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警务时时刻刻面对群众,必须把服务意识贯彻到各项警务工作中,做好群众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和建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要与社区干部、群众建立良好、融洽的工作关系,争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为社区警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提高建设平安社区的能力。要大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目前,石岐区社区警务实行“一加三”模式,即在警务室的框架内,以直管或双管的方法,设立社区治安保卫委员会、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保安组织协调管理办公室三个专门的群防群治组织机构,系统地把主要群防群治力量置于社区民警的指导、监督下开展治安防范工作。要科学布防,比如:各社区一旦发生刑事案件,社区民警必须亲自到达现场了解情况;社区民警要对本辖区及周边辖区的治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将案情通报给社区群众,提高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社区民警要根据辖区的治安情况,科学布防,提高治安防范和打击的成效。要大力开展文明平安小区建设。对于开放式的住宅区较多,治安防控难度大的地

区,社区警务室积极联合居委会等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区,发动、协助居民集资建立封闭式安全小区,提高治安防控力度。

三、是以治安防控工作为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城区社会治安管理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发案数下降、破案数上升”的工作目标,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要以“破窗”理论为指导,重点抓好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破窗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从而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导致犯罪滋生、蔓延。因此,在警务活动中,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及时进行化解和控制,对各种违法犯罪坚持严打,防止其升级、恶化。主要抓好两个方面:

“以防为主”,构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要按照管好犯罪高发群体,管住特种行业和重点场所,压缩多发性案件和加强基础性工作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构筑各单位、部门积极参与、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一要强化“三安”联动机制。在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方面,强化对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指导,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使保安员队伍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在工作中,形成了“公安、治安、保安”“三安”联动的工作格局。二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内保单位、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和金融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通过加强对各单位的治安防范指导与督促检查工作,动员和发动单位及时调整、完善、优化内部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治安防范针对性、时效性,确保安全。三要以“科技”为依托,提高治安防控力度。通过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治安重点部位、路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警情分析研判,统一指挥,对社会面进行科学布警、动态防控,提高防控针对性和打击精确性。四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五是加强对敏感行业监管,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业、娱乐场所等敏感行业的档案管理,进一步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全面掌握各敏感行业的治安情况,积极堵塞销赃渠道,减少违法犯罪,降低安全事故几率。

“以打促防”,加大对行政案件等轻微性犯罪的打击查处力度。对轻微犯罪的打击,我们始终要坚持“零容忍”理念,因为相对于犯罪的实际发生来说,对犯罪侵害的恐惧和对犯罪高发率的担忧,也是同样重要的问题。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卖淫嫖娼、吸毒、小偷小摸等行政案件,不仅直接刺激了人们对违法犯罪 的恐惧感和忧虑感,同时也经常直接成为暴力犯罪和其他恶性犯罪的导火索。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行政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增强群众安全感,密切警民关系,防止严重犯罪行为发生。在工作中,要切实转变“重刑事打击,轻行政查处”的思想,把查处行政案件作为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促进社会治安好转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狠抓落实,切实扭转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倒挂的现象。要对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群众关心治安热点问题及时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整改,化解民忧,努力净化社会环境。要坚持严格执法,对满足查处条件的行政案件要坚决查处,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遏制犯罪违法犯罪蔓延升级。

综上所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我国已经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社区警务模式,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世界上发展社区警务较早的国家,但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某些方面并不如西方一些国家,以美国社区警务为例,美国的社区警务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密切警民关系,实现群防群治,十分注重警察在公众形象,在社区建立警察机构,在街区实施“市民在巡逻”计划等无一不是为了增进警民关系,促进社区发展;在这方面,美国与中国虽然都在进行,但美国在这方面显得突出。所以西方社区警务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学习西方让民警走出去以巡逻、巡查、访查为主要值勤方式,与公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我坚信通过每个基层民警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定能建立一套先进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管理体系的!

参考文献:《韩非子.显学》《史记.商君列传 》《秦律问答》等部分章节

《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1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 13号)等

第五篇: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2009-4-7 中宏数据库

摘要: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都市农业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种苗业。充分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农业高端产品,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培育基地和现代化包装业。

(三)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逐步在城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五)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种功能为一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企业。它以企业化的方式独立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中心,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农民富裕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六)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并无太大改观,而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实践表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影响都市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相对闭塞,其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手段和方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资金、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都市农业是依靠大城市提供的高科技来发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表现为开发项目没有重点,融资渠道不畅。另外,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科技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政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伴随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政府以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规范和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使都市农业发展艰难。

三、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呈现“五个化”: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基于此,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一是产品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即使都市农业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求,也可起到补充调控作用,特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证城市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如,水稻田既是耕地又是湿地,能有效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四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利用现代化的物

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现代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

(三)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人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道路体系,农业物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利用农业物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如,荷兰农业的高价值得益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在荷兰,近25%的物流属于农业物流。荷兰的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第一。荷兰的航空货运也非常发达,据统计,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就是通过荷兰进行交易的。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下,荷兰农产品加工体系得到大力发展,而且精深加工的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物流在我国却是最为欠缺的环节。我国在发展农业物流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连接城乡道路体系和网络系统,从外部环境上给予保障。二是借助农业协会组织,把物流系统延伸到乡村。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开发先进的采摘、运输、储存技术,减少农业物流中的损失。

(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采用多种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农业生产却大幅度增长,这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开办培训班,资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六)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打造都市区域农业品牌。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城郊的一些地方可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辖区内的特色,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如,北京市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形成了一系列知名农产品,怀柔板栗、门头沟樱桃、大兴西瓜、平谷鲜桃、通州花卉、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等一批区域农业品牌已经逐步引领市场。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力度。在农业生产上,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发展无公害、绿色安全农产品,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保证城乡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来源:《经济纵横》2009年第2期)(葛永红,王亮)

下载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精选)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有的进入了创新提升阶段。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11......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二) 时间:2013-04-10 22:18来源:中国休闲农业 作者:佚名 点击: 278 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主要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摘要:分析我国现今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认清现状以把握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在全球化背景、市场化背景、统筹城乡背景和区域分工作背景这写全新的大......

    浅谈社区支持农业(CSA)在苏南地区发展的可能性

    浅谈社区支持农业(CSA)在苏南地区发展的可能性背景介绍 1.什么事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和日本,八十年代......

    农业产业化与我国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劳动生产率低下、......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以农为本”古今一理:中国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绕不过去的关口。全面建......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2:04 作者:山仑 发展节水农业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的概念 从产业集群实践和已有的理论研究看,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特征: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地理邻近性反映了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主体在空间上是相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