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海尔模式”看企业经营管理
从“海尔模式”看企业经营管理
海尔公司的成功之路堪称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一个罕见的成功案例,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17年之后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额从1984年的384万元到2001年的600亿元,业绩增长了1万多倍,并保持年80%的平均增长速度。毫不夸张的说,“海尔模式”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海尔为什么会如此成功?海尔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海尔有一套成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对“海尔模式”的深入剖析,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的应用已经成为优秀企业的重要支柱。那么,在“十二五”全面上水平的宏伟蓝图中,烟草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呢?笔者在此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鲜明的企业文化,并落到实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应该是学不走、带不跑、散不掉的,就像一个人所具有的特质一样是不可复制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必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不是仅仅在口头或书面的讲讲而已,而是落实到多次的实际行动中积累形成的,让人他人感叹而不能及的。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典型的中国式的农民,并没有多少文化,只有朴素的语言和实际的行动履行自己“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带出一支强悍能打之师,取得可泣可叹的战绩。连燕京
大学毕业的赵刚不得不说:“我也许能带出一支守纪律的部队,带不出象独立团这样能打的部队”。2006年亮剑精神在国内国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我们不得不感叹文化的力量,不得不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只能说不能做的企业文化是“伪企业文化”,说的多做得少的企业文化是“忽悠企业文化”,能鲜明落到实处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像海尔集团的张瑞敏砸冰箱和为客户提供五星级服务一样,真正把企业所倡导的文化落到了实处,看的见、摸得着,才充满了魅力。
二、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
烟草作为服务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的企业,人力资本质量、人力协作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结合行业的实际,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稳步发展、充满斗志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重总结“十一五”期间成功的人事管理经验,要在人才招募、考核、薪酬、培训、晋升、淘汰等环节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式化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运营效能的提升作用。
三、有效实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烟草行业不论在业务经营还是企业管理上,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因此在市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实现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的重组,才能更好地促使企业的规范运营。
总之,海尔以其成功的、富有创新性的管理变革,从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的重组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烟草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海尔的这种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第二篇:从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看海尔转型
从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看海尔转型
许正 原创 | 2012-11-07
通过建立人单合一的倒三角模式,海尔希望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员工更多的权力,而非让远离前线的人指挥。张瑞敏先生非常敏感地读到了在互联网经济下,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变化。因为通过互联网,消费者很容易和企业产生联系,并把需求传递给企业。同时,海尔还想尝试更多的事情,例如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卖服务,这也是国际上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尝试或正在尝试的(这方面成功的企业当属IBM,但在家电行业或者电子电器行业,成功的案例还非常少)。
在根本上.我认为海尔捕捉到了未来其所处行业的根本性变化,就是客户消费模式和需求的根本变化。海尔希望在管理创新上,能够迎合甚至引领这个变化。
因应市场变化而产生的企业转型,我们需要清晰地界定和区分两个概念: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转型和创新,而如果没有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很可能会对战略设计、流程设置等方面产生误解,并走入误区。
容易被误解的两个模式: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当然,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定义已经很多了,但很多定义并没有抓住本质。我认为商业模式由5个要素组成:(1)价值主张,即客户需要什么?对客户而言,我们的价值何在?这是最核心的要素;(2)客户的选择,指应向哪些客户提供服务,并应避免和哪些客户来往;(3)业务领域,指资源应投放在哪里;(4)价值的获得,指如何获取利润,如何构建获利模式;(5)策略性控制点,指如何守住利润。
运营模式由4个要素组成:(1)市场导向的流程;(2)转型导向的组织变革;(3)转型驱动的人才培养;(4)价值观驱动的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见图1)
我们还要明确,商业模式一定要依靠运营模式的支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海尔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是什么?
海尔今天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从年报和资料来看,它的价值主张还是给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技术领先的产品。从客户选择上看,海尔既服务中高端市场,同时也在进入三四级城市和农村市场。为了覆盖广泛的客户群,海尔在资源投放上有一些侧重,例如某些产品会进行外包,而非自己生产。从盈利模式上看,海尔还是希望通过高定价、压缩成本、提升内部效率等方式来获得高利润。再看策略性控制点,海尔如何保持利润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可能还是不断地研发新产品,并在主流的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总之,希望在多个细分市场都取得成功就是海尔的商业模式。我认为这个商业模式的“苦恼”,就是市场细分太多了——其面临的是口味迅速变化,并非常多样化的市场。因此,要实现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对今天的海尔的商业模式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显然,为了支撑商业模式,海尔的运营模式也必须做出改变。如何用市场来驱动企业的创新和运营,从而尽快地响应市场的需要,避免延误商业机会,是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在海尔,就是张瑞敏先生所进行的“人单合一”实验。可以看出,海尔在流程、组织、人员、授权和决策权、绩效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改变和重新设计。
在这方面,海尔做出了很大胆和具有创新性的尝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同时,我认为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有效打通三类经营体?案例中有概念性的描述(把利益捆绑在一起),但在规则上,如何做到?如何让经营体之间的合作是快速的、高效的、而非静态的?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如何评价协同的绩效?当不同经营体共同创造价值时,价值如何分配?此外,从案例中看,一个经营体可能服务多个经营体(例如,一个线体服务多个型号经营体),这个经营体可能就会进行价值选择(服务哪个经营体获益更多?),这是否还是矩阵模式?在矩阵模式中出现问题,要么靠权威解决,要么靠员工自发解决,海尔这方面的有效方式是什么?
海尔如何转型
如前所述,海尔目前的商业模式仍旧是产品领先模式。如果要进行根本的转型,也就是创新商业模式的话,海尔提出的向解决方案模式或者服务模式的转型(IBM是这方面的成功者),从根本上是客户聚焦模式,是对现有产品领先模式的颠覆。
如果要提供解决方案,企业的价值主张就不是快速提供产品,而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定制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可能不只是产品的叠加,还要开发一些配套的软件或者提供整合的服务,这就需要一个团队在后面做支撑和提供交付能力。此外,解决方案模式的建立还需要和大量的客户进行密切的联系,是对前端销售网络销售模式的彻底改变,销售人员将更像是顾问,而非销售员,他们关注的是解决客户的问题,而非将已有的产品高效地卖给客户。客户聚焦的模式通常是B2B,而非B2C。因为从资源投放和效率上看,B2B模式是最优的。
再看提供服务。我认为,可以将工业界的服务分为三类:售后服务、增值服务、外包服务。售后服务实际上是产品的一部分,目的是提供产品的高可用性,售后服务应该越少越好,或者越便利越好——因为如果产品质量过硬,就不需要售后服务,因为服务只是兑现了产品应该具备的可用性。客户购买产品的时候已经为可用性付款了,售后服务其实对客户和企业都是没有增值的。因此售后服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什么是增值服务?对海尔来讲,如果在空调上装一个传感器,用以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然后上传到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了解家中的空气质量,甚至和系附近社区或城市中的当前空气质量进行比对。甚至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身体状况指标,比如血压、呼吸道疾病等等,然后可以从这个专属APP上得到一些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这种服务,可以按月收费,而非打包销售。它甚至可以延伸空调的价值链,帮助海尔销售诸如空气净化机、加湿器等等新的产品。这就是增值服务,因为它给客户和企业都带来的新的价值。增值服务是真正的服务,增值服务会驱动商业模式的变革,这方面的潜力非常巨大。
什么是外包服务?就是将客户价值链中的一段,用更加专业的能力提供高价值的运营服务。例如,海尔是否可以进军空气管理领域?为地铁站、大型的商超、电影院等,提供空气质量管理?从而在各个主要城市建立空气质量管理运营中心,这个巨大的市场尚没有公司进入,这是外包服务的新领域。
无论是提供解决方案还是提供服务,都意味着海尔的商业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运营模式也必须做出调整。案例称,海尔已从“正三角”变为“倒三角”,并向扁平化的网状组织进化。如果海尔实现了商业模式转型,它的运营模式会变成什么样子?目前还难以断定,只能让实践给出答案了。
第三篇:从电影《首席执行官》看企业的经营管理
从电影《首席执行官》看企业的经营管理
《首席执行官》讲的是海尔的品牌故事,更确切的说是张瑞敏个人的创业故事。本以为自己学习过所谓市场营销,看了N多海尔的品牌故事:砸冰箱、吃休克鱼、国外建厂···没有对这部电影抱多大的期望,以为不过就是一部简单的纪录片或宣传片。然而看完后却发现,这部电影的精彩超出了我的预期,不单是因为导演或演员,而是因为张瑞敏及海尔品牌故事的本身即很精彩,当然,也可能因为有了一点工作经验后,结合工作中的经历,得到了一些比单纯看书更真切的体会。
《首席执行官》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海尔的发展历程,从一个濒临倒毙的国营老厂,蜕变发展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白电品牌。比起传记或小说等方式,用电影的语言来表现这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更加丰富、细腻、真实、具体,比文字的表达更让人印象深刻,也能让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这部电影仿佛一堂生动的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让我感受颇多,虽然只是比较浅显的体会。
1、从《首席执行官》看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作为领导者,本身的一些素质当高于普通员工,这些素质体现在哪里?至少三有个方面 —— 梦想 + 坚持 + 头脑。
卓越的领导者之所以卓越,是因为他有梦想——这应该就是所谓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吧。梦想是领导者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支撑其奋斗的精神力量;而如果一个领导者能把自己的梦想变成全体员工共同的梦想,那么这个领导者无疑是成功的,这个团队肯定具有有强大斗志和凝聚力的。(梦想上升一个高度叫做信仰,信仰的力量能让土枪土炮的共军打败美式装备的国军···)
成功的领导者必然懂得坚持。企业的经营中必然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如果没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毅力,很难想象企业能够挺过大大小小的经营困难。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出路,说的应该也有这层意思。一个我很尊敬的企业管理者也曾说过,很多事情其实本没有对错之分,要的只是坚持而已。
领导者所肩负的责任,决定了领导者必须要有一定的视界和头脑。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话糙理不糙:一个企业领导者头脑的智慧或平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发展还是退步,决定了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并直接影响着千万下属职工的生活水平;另外,电影中张瑞敏的许多重大决策当时都不被下属接受,但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似乎也印证了那句老话,“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作为领导者,就必须有比常人更深的洞察力、比常人更远的战略眼光。并且在别人不理解不接受的时候,仍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2、从《首席执行官》看管理的艺术: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发掘人才潜能、创造社会财富的艺术;管理又是一门技术,是比任何其他都任何技术都要高超和复杂的“技术”。张瑞敏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管理者,一方面,他为员工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赛马不相马”,只要你有能力,你就有机会。另一方面,张瑞敏的魅力还在于大胆启用新人。
员工要的是什么?一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赛马不相马”给所有人提供了机会。因为这个规则是公平的、没有领导者个人感情色彩掺杂其中的:你的职位决定于自己的工作成绩,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这样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制度是公平的。“赛马不相马”的管理方式,有利于选择下属中真正有才能的人担当领导,有利于选出的人才获得大家的认可,更有利于创造一个人人努力、进取的工作氛围。
张瑞敏另一管理魅力在于大胆启用新人,一名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员工被任命为法国市场营销经理,这么做在一般人看来,是不成熟不理智的: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能做好这个经理吗?但是张瑞敏应该恰恰就看中了年轻新人的这些特点:1,正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没有以往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法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市场,以往的成功经验在这里反而可能变成阻碍,如果一个年轻人有头脑,要相信他会找到合适的方法;2,正因为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更有一股冲劲和闯劲,这样才能有信心完成在老员工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从《首席执行官》看如何做好下属: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优秀的领导者,还要有优秀的下属。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下属?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经历和对电影的感悟,合格的下属至少应做好两
个方面的工作:1,良好的执行力。2,超预期的工作。
在一个团队中,下属是被领导者,其主要的工作就是配合好上司的工作。强大的执行力是一个优秀下属必备的意识和能力。何谓执行力?对于上司来说,一个具备良好执行力的下属应该是这样的:工作任务分配下去了,他不会问应该怎么做,他不会抱怨工作如何困难,他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在领导还没注意到的时候,他已经漂亮的完成了工作。这样的下属让上司省心,这样的下属让领导放心,这样的下属也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管理者。
而所谓超预期的工作,大概的情景可能是这样的——领导让你一个月内完成销售任务,你提前两周就完成了,领导让你制作一套市场推广方案,你竟然能写出A、B两套方案给他选···超预期的工作给上司以惊喜,超预期的工作让你在领导脑中与众不同,因此这样的员工可能获得更多的赏识和机会。事情本来就应如此,超预期的工作体现了下属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体现了下属的主人公意识,领导不提拔这样的下属,还要提拔谁呢?
4、从《首席执行官》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发展壮大的依靠力量,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企业可凭借这种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迅速脱颖而出。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大致归结为两点:快速反应 + 合适的产品。
海尔开拓欧洲市场时,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众多欧洲老牌家电企业,如西门子、伊莱克斯等等,这些品牌企业盘踞欧洲市场多年,欧洲市场是他们的大本营,而海尔作为行业新入者,在资金、技术、品牌方面均处于劣势,海尔凭什么能够打败这些强敌赢得市场?海尔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恐怕只有一个——速度。在其他企业习惯于按部就班的时候,海尔花费更多额外时间和精力,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满足市场新需求、以更快的速度提供售后服务,这是海尔战胜强敌的关键,也是许多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法宝。
欧洲消费者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对于新品牌接受度不高,如何打开一个缺口赢得这些“顽固”消费者?除了品牌宣传,好的产品是最好的广告。海尔能够快速洞察市场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适合当地消费者特殊需求的产品,精确的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是“合适”的产品,就是好产品。从这一点上看,海尔的经营理念已经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一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定位于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产品体验和综合服务;消费者是“顽固”的又是“明智”的,当他切身体会到产品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时,便会逐渐接受一个陌生的品牌。
5、从《首席执行官》看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按国别看,电影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政府,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而中国政府又可以按其对海尔发展经营的影响或态度,可分为海尔初创时期的政府和海尔已成气候后的政府。(在海尔还是无名小卒之时和海尔成为行业龙头之后,政府的态度是不同的,人有时侯会比较势利,政府也一样···)
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社会活动,而任何社会又都是处于政府的管理之中,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游戏规则”。对于中国和美国两个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均差别迥异的国度,海尔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国情采取了灵活的措施。在中国,海尔在财务陷入困难的时期靠私人“关系”得到政府的一定的扶持。而在美国南卡州,执政党为了促进当地居民就业率,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海尔又聪明的利用了这些政策。正如英文谚语说的“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顺势而为,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国家意志可以让某些行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虽然很难说这样的发展利弊如何,但国家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是比尔盖茨这样的跨国公司巨头尚且关注新闻联播,其他的企业领导人有什么理由不关注国家的经营政策呢?紧跟国家政策、及时采取应对甚至是迎合措施,即使短期经济效益不那么明显,但是得到的长期效益、社会效益是更宝贵的。
第四篇: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07-11-19 【 双击鼠标滚屏 】
一、海尔的成长之路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是在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领导下,海尔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以年均递增78的发展速度,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目前,海尔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制造、营销与服务网络。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长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根据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二、海尔的发展战略
(一)海尔的名牌战略。
名牌的核心一方面是优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在1984年到1991年海尔一心抓质量管理,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海尔对管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好比放在斜坡上的球,一个企业越做越大,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滑下来,这是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斜坡上的球,不进则退。要使小球不下滑就需对小球有个止动力,但仅有止动力只能使小球维持原来的高度。而唯有打破平衡,创造新动力,才能带动企业攀上新的台阶。在斜坡球体论的基础上,海尔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法。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1、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以高技术和高质量开创名牌。同时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名牌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承受能力。海尔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这种观念: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策略。
海尔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依照消费者的需要,把整体产品市场分为若干个细分子市场。例如地域细分方案,按北方、南方、农村、沿海划分,海尔根据各自特点设计了大冷冻能力冰箱、宽气候带冰箱、无霜冰箱,适应了不同的消费群。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行了“海尔国际星际服务一条龙服务”,从产品开发制造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通过市场回访又反馈到产品开发中,形成一条良性的服务循环链,真正做到了“用海尔产品解除用户烦恼到零”。如今,海尔人已形成共识:产品的返修率哪怕事千分之一,对一个用户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所以生产全过程均按国际ISO9001标准要求操作。
3、积极开拓和培育名牌市场。
海尔培育名牌产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市场,是海尔名牌战略决策中的关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海尔才愿意投入巨资开拓市场,培育市场。积极稳步扩大产量、海尔每年都花费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产品广告,以“海尔,中国造”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同时,与中央电视台联手制作了以“海尔兄弟”助人为乐为主题的106集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它启动了无数孩子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在儿童心里树立了“海尔”的良好形象。人们对“海尔兄弟”智慧认同的同时,也对海尔企业文化产生了良好印象,为树立百年品牌打下基础。
4、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
海尔在名牌产品创立之后,居安思危,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力,实现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稳固、强大。强化内在支撑力:一是在经营理念上。根据张瑞敏的建议,海尔的高层管理者都在研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重温毛泽东在1944年的“小胜即骄,大胜更骄,一次又一次吃亏”和黄炎培的“极胜而衰”的教诲。为此,张瑞敏提出了海尔的生存理念“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二是在管理上。把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认真搞好,名牌产品就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三是在超前决策上。海尔的每个事业部(分厂)都成立了创新评审委员会,每个季度评出职工创新奖,重奖那些在生产和技术上又突出贡献的人。使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风格在市场上占先机,领先一步,时刻瞄准市场需求变化,超前决策、超前行动;四是在规模效益上。名牌产品没有规模效益就失去了生命力、竞争力、承受力。海尔靠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来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创造出名牌产品的规模效益。
(二)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
(三)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海尔国际化的标志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国际化。生产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二是营销国际化。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三是产品国际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在实际运作中,海尔运用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国际化战略,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其实,海尔还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起步,它从德国引进了技术,反过来向德国出口产品,靠的不是低价格而是靠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目的不仅是为了创汇,同时还为了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先难后易”的意义在于:将海外发展的目标定位于执世界经济发展之牛耳的发达国家,一旦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便可以易如反掌地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在国外建厂时,却又先易后难,1996年开始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投资建厂,而其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经过在发展中国家的“试点”取得经验以后,便于1999年在美国南卡州设立了一个工厂,在洛杉矶设立设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在纽约设立营销中心。海尔的目标是实现国际化的海尔,即让世界上每一个海尔的用户,都感觉到海尔是“自己”的海尔,而不是[FS:PAGE]“中国青岛”的海尔,设在中国的总部也不再仅仅是向全世界出口的一个产品基地。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是一个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的海尔。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大公司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换市场、资源共享、双赢发展。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2001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增长50,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四)海尔的资本运营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海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19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19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其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更大,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投资者、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海尔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较好,管理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一旦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市场就能获得新生。海尔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88~1990年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渤海尔合资,引起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到1985年6月,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四星级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1988年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向微波电器厂资金引进生产设备,其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1991~1994年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1995年~至今的第三阶段,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海尔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底,在全国百家大商场的份额已上升到22%。国际商场占有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名牌,全自动洗衣机出口日本数量已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在此基础上,19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海尔标榜的三大管理理论:
1.市场链理论:是在企业内部实行市场机制,即后一道工序的工人成为前一道工
序工人的顾客,对前一道工序生产的产品,后道工序的工人有权进行检查和拒
收,一旦发现次品,后道工序工人可以据此向前道工序工人进行索赔。此举旨在形成全员重视产品质量的工作作风。
2.海豚升迁法:海豚要想跳得高,必须在水下潜得深,这同样是海尔提拔员工的方法,即在工作中发现可塑之才,要把他下放至最基层锻炼,确实优秀者日后才
被提拨。
3.日事日结,日清日高:即当天的事当天要完成;同时每天清理,每天反省使自
己天天获得提高。
以上是海尔引以自豪的三大理论,也是海尔在各种场合介绍管理经验时必然提到的理论,并通常引来一片附和之声。抛一块转:评“市场链理论”
中国很多企业采用的所谓现代化作业方式实际上还是泰勒提出的流水线工作方
式,即强调职员的分工,并对职员进行相应工序的技术培训,以此来提高工作效
率,市场链理论显然没有吃透泰勒理论的精髓:
1.按照市场链理论,流水线上,从第二名工人起,至少应该掌握两道工序的技
术,即前道工序和自己工序的技术,不然对前道工序的产品检查就无法进行,随
着工序的推后,到最后一名工人则要掌握全部工序的技术,检查才能进行下去,这显然违反技术分工的要求,而每道工序上的工人俨然在扮演工程师的角色。
2.在第一时间内,每位工人对从前道工序传下来的产品不是进行本道工序的加
工,而是首先检查上道工序是否存在缺陷,导致工作效率不复存在,这又是对泰
勒理论的严重违背。
3.如果前道工序的产品存在缺陷,后道工序可以向其索赔,检查不出来本道工序
要负连带责任,这不可避免造成员工之间关系紧张,把作为同一条流水线上,共
同为整体产品负责的技术团队拆解成一个个只为自己工序负责并希望上道工序出
现问题的个体,(因为在索赔过程中会获得个人利益)
4.市场链理论也有优点,他可以促使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但这是以上述三点
为代价换来的,有没有消除上述缺点而又能保证产品质量的方法呢,当然有,设
立质检部门一切都可解决,这也是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方法。正因为大多数企业
采用,所以海尔不屑采用,偏要独辟蹊径,搞管理创新,但违反规律的创新只能
是哗众取宠。其实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是那些接受时间检验的传统方法。一句话,管理拒绝复杂。
5.不可否认海尔知名度较高,正因为如此他的一举一动被受瞩目,所以他的管理 创新理论影响的不是自己一家企业而是所有不加分析,盲目崇拜,并且准备学习
他的经验与理念的企业。如果海尔随意抛出一个个哗众取宠的理论,那么这种行
为,应该是满人当汉奸——罪加一等!
第五篇:从海尔模式看行业物流仓库信息化建设
从“海尔模式”看行业物流仓库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化的仓库管理模式中,从先进技术的应用到作业流程的管理,货物的入库到接单配送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化仓库的重要支柱。
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库管理。当仓库作为一个业态存在的时候,物流是其实现增值服务的有效手段,而在物流中仓库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节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库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库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在海尔特有的仓库管理模式中,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订单采购来生产必需的物资,也就是按订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海尔集团每个月平均接到6000多个销售订单,这些订单的品种达7000多个,需要采购的物资品种达26万多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海尔通过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使呆滞物资降低了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海尔国际物流中心面积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却相当于普通平面仓库的30万平方米。同样的工作,海尔物流中心只有10个叉车司机,而一般仓库完成这样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
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的仓库管理模式中,从先进技术的应用到作业流程的管理,货物的入库到接单配送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化仓库的重要支柱。
一、仓库管理信息化的优越性。
仓库管理信息化和传统的手工作业比,好处可以概括为多快好省,多就是仓库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样的投入但产出比以前多;快就是卷烟出入库速度快,同样是1000箱卷烟出库,以前用4个小时,实施信息化管理,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速度提高了1倍。
好就是卷烟出库、入库、库存零差错,人工作业时有时可能会出现差错,数字化、自动化、机械化作业时,出入库准确率100/100。省就省时省力省人员省土地,省时,同样的卷烟出入库,进行信息化管理,时间比以前省一半;省力就是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大减轻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省人员,同样的作业量,人员减少三分之二,就拿淮安烟草来说,以前卷烟出入库需要30个搬运工,现在只要8名搬运工和4名叉车司机就可以了,人员大幅裁减,成本显著降低。省土地,据统计,烟草行业现在的立体仓库,占地面积比以前下降90%,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比如我们淮安烟草由以前7个仓库变为1个仓库,仓库占地面积大幅下降是显而易见的。显然,仓库管理信息化,提升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可谓好处多多,优势明显,我们何乐而不为呢!10月6日,我们淮安烟草进行仓库管理信息化试运行,卷烟入库自动分配货位,机械化作业,卷烟出库同样是自动化和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行质量和效率,好处凸现。
二、仓库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
中国加入WTO,烟草行业面临同样的竞争与挑战,为了立于市场竞争的大潮,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仓库管理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仓库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实力,这样,我们才能在烟草市场放开后,与国际烟草巨头抗衡,敢于和跨国烟草公司过招,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和他们较量。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
模式和运行机制,那就是小木船和航空母舰打仗,吃败仗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有战略眼光,瞄准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烟草公司和日本烟草公司等一流的企业,深化改革,打造现代流通企业,打造现代物流,打造现代仓库。
三、仓库管理信息化的紧迫性。
2001年,中国加入WTO,随后国家局对外宣布,中国烟草近期不会取消专卖制度。随着时间推移,过渡期已接近尾声,我们要趁烟草市场没有放开,加快推进现代流通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建设,加快推进现代仓库建设。时间紧迫,形势逼人,必须争分夺秒,只争朝久,夜以继日地推进改革,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仓库管理,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仓库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传统的仓储管理依靠手工作业,工作人员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容易出现差错,工作随意性大,推行创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工作时间,降低管理成本。比如,淮安烟草仓库管理信息化,同样的工作量,搬运工从以前30多人,变为现在8人,人员为以前三分之一,劳动强度相当于以前20%,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五、仓库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
2002年,国家局在上海网建现场会提出建设现代物流的要求,随后行业各单位进行了实践,兄弟单位的经验表明,现代物流是行得通的,也是做得到的,同样,建设现代仓库是可行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做好的。目前,就我们淮安烟草仓库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可以说一流的设施,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需要现代化的人才驾驭才能产生战斗力,同样,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需要现代化的人才操作才能产生生产力,创造效益。一流的机器设备需要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管理。硬件一流,软件(人的素质)也要一流,硬件软件相匹配,方可运行顺畅,否则,一手硬一手软,运行就困难了。
当前,笔者所在的淮安烟草推进仓库管理信息化,要做到“六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仓储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外烟挑战的重大举措,必须全力推进,加速推进。二是系统功能到位。仓库管理系统设计的程序再优化,功能再完善,操作要方便快捷。三是人员配备到位。要把责任心强、文化程度高、懂计算机的人员安排到保管员和叉车工岗位,人员要按照编制配齐配强。四是业务培训到位。要安排适当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反复训练,熟练运用,使其掌握仓库管理系统原理、操作程序和操作要求,提高业务人员操作水平和效率。五是协调沟通到位。业务部门提供需求,开发商开发软件,信息部门负责维护,三者分工明确,同时要加强沟通。系统在运行中遇到故障,三方要及时沟通,研究解决办法,及时解决问题,确保系统有效运行。六是检查考核到位。管理部门要制定考核细则和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调动业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
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cio.chinabyte.com/84/115745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