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小论文
以合作经济方式促农村发展与分配和谐
近年来,在经济发达地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举措,例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新时期下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而分配制度是一种涉及重要利益关系的制度,需要我们以和谐为理念去架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分配制度。从分配和谐的理念出发考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制度的基础性影响即资本制度和关键性影响—产权制度和主体性影响—组织制度等,努力架构和谐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制度。
一、发展新的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的重大意义。
1、发展新的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是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受农民欢迎,基本适应农村生产力现有水平。但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我们改变小块土地生产经营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和实现生产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只有彻底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农业发展才有希望。
2、建立新的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化的组织程度,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外大量的资金、科技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将大量涌入,与我国的农副产品形成激烈的竞争。而且国际上的农业企业,大多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业链条长,产品质量高、成本低、效益高,因此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很强。
3、发展新的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各级领导应看到这个趋势,勇敢地走在组织化的时代潮流的前头,更好地带领农民提高市场化的组织程度。当前,我国仍处于通货紧缩、市场需求不足的发展阶段,农民融资难、买卖难、投资发展难的问题依然严峻,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减缓的趋势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从解决农民现实困难入手,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大力发展新型经济组织。
二、发展新的经济组织,促进农村分配制度改革。
1、首先引入概念:分配和谐:和谐社会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制度的价值取向
分配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利益关系安排,是一种利益激励和价值导向。它会引领社会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分配,并由此三者构成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循环的制度整体。一旦我们根据资本制度安排获得利益创造的资格后,在合理产权制度的基础作用和组织制度的保障作用下,科学的分配制度就会引领人们去实现
价值的发展、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价值实现以利益主体需要为起点,以其利益实现为终点。分配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价值实现就在于能发展社会主体价值形成的意义,并找到关键的制度与行为的契合点,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安排,促进社会价值的增加与价值和谐。
2、和谐考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制度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本制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和谐的基础性影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灵巧的资本制度源于合作社本质。它是分配和谐的基础。表现在:
在分配上,应对处于资金、技术等弱势地位、主要以劳动出资的农民给予必要的保护。在收益分配上降低现金、生产资料等分配比例,提高劳动或交易量的收益比例,使广大农民成员公平地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带来的成果,从而在分配层面上实现分配和谐,体现劳动合作作用和劳动价值。劳动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应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客观要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施,是从根本上消除剥削制度产生的基础条件的基本要求。合作经济是公有制的实现方式,它强化了劳动者的平等地位,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防止了两极分化的产生,从而使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二)产权制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和谐的关键性影响。为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法律制度对产权的初始安排和重新安排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产权制度的选择和制定取决于制度本身的内在成本与外在成本之和,制度本身成本的高低成为人们选择制度的依据。产权制度的确定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前提。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权进行制度上的安排和法律上的确定是必要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无论产权属谁,只要产权界定是清晰的,市场机制便能导出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结果。产权制度的核心是财产所有权制度。财产所有权制度决定着分配制度,我们可以说,产权是分配的前提条件和经济依据,是保障收入分配公正有序进行、实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和谐的关键。
(三)组织制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和谐的主体性影响。组织制度,又称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机构制度。如果我们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本制度、产权制度和其他制度看作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则性制度的话,组织制度所确定的组织就是适用这些规则的人,组织制度就是体现合作经济组织意志的主体性制度。这种主体性制度对分配制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本质上来说,一种公共产品的集体选择问题的分配制度需要组织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关键性行动。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在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县农村出现了一股新的合作发展潮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个产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各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我县实际,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主要作法、成效、体会、存在的问题和加快发展的对策六个方面作汇报。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3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50个、专业协会53个,已到工商和民政登记注册的占90%,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固定资产345万元,入会会员2.8万人,带动农户7.8万户。其中已有5家获得过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家获部级(农业部)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水产专业合作社),获得农业部直补示范建设项目资金15万元。从总体上看,我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只有少部分属于经营性质的。
就我县目前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模式来看,大致可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合作组织+农户(种养殖大户、散户)”的运作模式。如米粮水产专业合作社、万古绿色黄金梨合作联社等,由合作组织将农户养殖或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照订单或契约形式实行保护价收购或经组织,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二是“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该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凭借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经合作组织将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照保护价收购,由龙头企业深加工成各类产成品,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如珠溪冬菜专业合作社。
三是“政府部门、单位+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又称作“民办官助”、“官民结合”的模式。如铁山葡萄专业协会,就是通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组织行业协会,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活动,进行行业管理。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扶持和会员的会费。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我们突出搞好“六抓”,因地制宜搞组建和发展。
一是“抓样板”。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我们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全县每年可以选择5-10个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以带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源于农民,萌芽于农村。通过了解和掌握农村发展动态,发现农民的合作意愿,发现可以作为专业合作基础的产业,发现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能人,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就积极组织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业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是“抓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组织一旦建立起来,就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依法成立,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要求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对具备社团法人条件的要求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同时还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
四是“抓创新”。重点是体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在体制创新方面,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对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规范运作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逐步规范,达到专业协会标准后,再到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在运作机制创新方面,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指导各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是“抓培训”。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可能产生吸引力。因此,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不断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着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运作不规范、辐射功能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数量少、规模小。一是社员占农业人口比率低。我县共有农业人口79.86万人,农户21.82万户,而入社社员只有2.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带动农户5.6万户,占总农户的25.7%。二是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实力不强。多数合作组织缺乏再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
(二)紧密度不够高。一是多数合作组织只作不合,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利益风险不紧密。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初创时期,由于资金缺乏,主要由几个大户出资兴办,会员一般只缴纳少量股金,或不缴纳股金只缴纳会费。会员按农产品销售量享受分配,按股金进行二次分配的很少。因此,当农副产品受到卖难冲击时,最终吃亏受损的还是农户,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关系。
(三)内部运作不规范。一是《章程》不够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不够规范,许多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即使是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但也是流于形式。三是内部制度不够健全。日常运作主要由会长一人说了算,民主管理意识淡薄,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缺乏,社务不够公开。四是日常活动未正常开展。据调查,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之后一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就处于松散状态。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动力不足。除了受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影响之外,发展动力不足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政府的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政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二是农民缺乏实力和积极性,农民的发展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三是专业合作组织经济技术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
(五)作用不够明显。一是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辐射的范围仅局限于本乡镇,而且局限于周边的几十户经营同一产品的农户,跨行业跨地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很少;二是多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层次低,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只是提供一些产前、产中服务,不能很好解决农民的销售问题;三是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绩突出的专业合作组织不多,充分让社员(会员)领略到参与合作的甜头的专业合作组织也不多,会员享受股金的分配很少。
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法规,明确其性质、法人地位、市场主体资格、登记注册管理等。
(二)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要象扶持龙头企业一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和研究在信贷、税收、用地以及财政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措施,鼓励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涉及到的有关规费,有关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严禁乱收和摊派费用。
(三)强化职能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使职能部门有条件开展工作。
(四)中央和市都应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范围,同时还应增加示范建设扶持资金。
总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以合作社为依托,以拳头产品为经济增长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要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稳步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篇: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果品、蔬菜、畜牧、水产四大主导产业,以服务“三农”、助农增收为宗旨,按照“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思路,通过科学谋划、积极引导、典型带动、强化服务等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全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
一、基本情况
按照市、县关于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坚持把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县《关于在农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为依托,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采取基层社领办,村干部牵头办,龙企参与办等多种形式,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目前县农合联会员由成立初期的66个发展到现在的275个,其中:合作社总数达185个,入社成员3836户,社员出资额3.5亿元,年交易额14.7亿元,辐射带动农户近4万户,年助农增收2.1亿元;全县农产品 经纪人3100多名,分布在种植、养殖、加工、储运、流通、机械化作业等多个领域,为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做法与成效
发挥职能,强化服务,为农合组织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一是打造农合组织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于XX年11月由供销社牵头成立XX县农合联,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农合联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建立XX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分会的意见》。全县14个乡镇在XX年12月底全部成立农合联分会,由主管农业的副职担任分会会长,办公地点设在镇(乡),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二是扩大宣传。今年7月1日,与市供销社、市农合联共同在城南大市场隆重举办“XX·国际合作社年在中国”庆祝纪念、《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五周年宣传、特色农产品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开办《XX农合网站》。不断更新栏目内容,为广大会员和农民群众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供求等信息咨询和服务,为农民提供“网络快餐”。四是组织专业社成立服务队,拓展服务功能。金畅合作社利用网络成立果菜视频医院,随时和专家对话咨询,解决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配备弥雾机12台,成立了一支高科技弥雾机喷服务队。秋利机械化作业合作社购置60台新型喷雾机,成立病虫害机 防队,免费为社员提供服务。金鑫合作社利用科技服务车,为社员提供巡回指导服务。五是提供资金扶持。近三年,通过项目申报,先后为大荣笤帚苗等6家合作社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85万元。六是创新服务载体。金畅合作社为社员开通“一卡通”服务,将社员的股金数额、种植品种、农资投入、产品销售等信息全部录入卡中,社员的交易活动可以直接刷卡办理,不用现金结算,社员卡兼具借记的功能,社员手头资金紧张可以透支,极大地方便了社员的生产和生活。
培树典型,示范带动,为合作社规范发展打造样板
按照“九个有”的标准,把制度健全、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标准。针对各专业合作社基础不同,办公场地和服务设施不齐全的实际情况,协调镇政府和专业合作社,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目前全县有绿野、金畅、惠民、佳音等十多个专业合作社,新建办公场所、培训中心、农产品展厅和农资服务部,添置电教设施,增设无公害产品检测设备,并做到名称牌匾规范、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基地分布图表上墙。为强化年终考评,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考评标准,年终予以总结表彰。几年来,先后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7家,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6家,88人被评为“十佳经纪人”。
创建品牌,提升档次,助推农产品占领高端市场
以我县被省政府确定为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县为契机,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到目前,全县有益农、秀忠合作社的“冯哨”牌和“赵滩”牌果菜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丞起、金畅、绿野、小捞、财运果菜等5个合作社的“颐天源”牌、“金畅王”牌、“唐硕”牌、“唐蔬”牌、“田硕”牌果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秋利有机水稻合作社的“第一斗”牌大米取得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并获得河北省著名商标。目前全县已注册农产品商标44个,“第一斗”有机大米成功打入XX上海世博会,这是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唯一一种进入上海世博会的食品类产品。合作社与经纪人的发展壮大,使我县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地打入京、津、沪及东北地区等大中城市高端市场,并向国际市场拓展,切实收到了“创名牌,闯市场,扩影响,增效益”的良好效果。
内引外联,农超对接,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空间
为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活动,适时组织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全县有近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交易会、河北蔬菜节洽谈会、唐山市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等40余次,有效地提高了XX县农产品的知名度,拓展了销售空间,增加了市场占有份额。雷刚果树等合作社与XX京客隆 超市等省内外大型超市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成功实现了农超对接。大荣笤帚苗等合作社的产品出口到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地区,出口创汇年均200万美元以上。
外聘专家,内育人才,提升农合组织管理人员素质
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开展“十万农民大培训”活动为契机,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办班与巡回讲座相结合、组织观摩与交流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农民骨干进行培训。先后举办“农民合作经济管理师”、“庄稼医生”、“农产品经纪人”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有360人取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颁发的中级、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有931人领取了由省工商局核发的《经纪人资格证书》。在集中办班的同时,指导合作社利用自身的培训阵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绿野合作社被列入河北农大国家星火计划“环首都蔬菜安全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产业技术联盟单位,成为河北农大的教学科研及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通过普及推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培育较完善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挥了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作用;金畅合作社邀请县内知名农业专家及日本松井产业株式会社蔬菜专家,对社员和农民传授蔬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秋利有机水稻 合作社参与基层供销社改造工作,利用供销社场地成立XX县第一家农民综合驾驶技术培训学校,目前已办班5期,培训学员40余人,为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提升了农产品的安全水平,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合作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辐射带动能力尚待提高。我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社覆盖面不广,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农村农民总户数的比例还比较小。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基本停留在成员间的技术互助和信息互通水平上。
二是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农民合作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关系比较松散,合作社与社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盈余分配办法有待完善,内部管理需要加强。
三是外部环境需要改善。合作社发展受资金制约明显,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合作社在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和取得税务发票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农超对接的瓶颈;合作社用地问题日益显现,办公场所、服务场地、园区扩建、配套用房、冷链物 流设施等建设用地受到了制约,影响了合作社作用的正常发挥。
四是人才素质有待提高。合作社领办人文化程度有80%处于高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不足5%,尤其是缺少经过正规院校学习的种植养殖人才,形成了目前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的现实状况。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健全规范运作机制。要引导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社员大会制度和财务管理、社务公开等配套制度,引导有效益的合作社开展二次返利分配,让入社社员得到更多的实惠。
2、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坚持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抓好从“种子”到“筷子”产销一体化服务,积极推行农产品“四子”流通方略,即晚上在园子里、早上在车子里、上午在篮子里、中午在盘子里,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注册商标,搞好绿色认证,实行品牌化经营,提高品牌效益。
3、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扶持。从资金、税收、信贷和经营场地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各涉农部门从上级争取的财政扶持资金,应整合捆绑使用,扶持重点要向合作社倾 斜;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办理税务登记、出具税票提供方便;进一步放宽金融信贷政策,扩大对合作社的信用评定范围,采用“合作社+农户”和“农户联保”等灵活的担保形式,并在利率上予以优惠,切实解决农民在发展生产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4、提高管理者整体素质。管理人才缺乏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实施人才兴社战略。一是培养在岗人员。对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要实行定期培训或参加自学、函授教育,使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基本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二是吸收当地人才。积极引导有组织能力、有经济实力、有抗市场风险能力的社会能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引领创办合作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三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组织人事部门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创业,施展才华,为合作社注入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关于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研究
关于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研究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结合点,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和国际经济格局发展大背景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指导服务,创新工作机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截止2009年,全市共组建各类合作组织30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8个,成员总数2.38万人,销售农产品4.58亿元,带动农户6.6万户;土地股份合作社68个,入股土地面积2.28万亩,入股农户1.24万户,连片300亩以上的34个;社区股份合作社27个,折股量化村组集体经营性资产4800万元,入社社员8200人。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五个特点:
1、发展势头迅猛。自我市2005年第一家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都以新增几十家合作组织的速度发展,尤其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迅猛,再加上多种利好因素的推动作用,2009年增速明显,新增各类合作组织128家,新入社农户1.38万户,全市合作组织及入社农户数迅速增长。
2、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项目从一开始的家禽、生猪养殖发展到水产、蔬菜、粮食、水果、林业、农机等多个产业,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培育出生猪、特水、葡萄等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此外,不少合作社开展了产前、产中、产后合作,提升了合作层次,延伸了产业链。
3、合作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合作社的兴办主体有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技术能人、基层涉农部门、村级基层组织等,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各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发展“三大合作”的基础上,部分地区萌发了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及劳务合作的新趋势,合作内容更加丰富。
4、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全市统一销售成员80%以上产品的合作社有115个,占总数的55.3%,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比例达80%以上的合作社有99个,占总数的47.6%。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额达4.58亿元,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增收额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6元。
5、运行日益规范。新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能依法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认真制定章程,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决策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及利润分配制度等,全市合作社的发展已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较快发展成果,得益于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和开拓创新,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热情服务、大力扶持、悉心指导。有以下三点经验:
1、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一是围绕产业特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围绕生猪、家禽、水产、蘑菇、獭兔、葡萄等特色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兴办各类合作组织。加快建设产业带动型、龙头带动型、市场带动型、能人带动型合作组织,力求将更多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依托优势产业,进一步打开市场。二是围绕产业链延伸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产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努力促进转化升值。如**市兴泰源鹅业专业合作社,在原来单纯养鹅的基础上,分步建设了种鹅基地、苗鹅炕孵场、肉鹅屠宰场和冷冻房,集苗鹅销售、养殖、初加工、贮藏、肉鹅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成员在养鹅产业的多个环节都能得到一定利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围绕增强体量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水平。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各合作组织积极开展技术、信息等各项服务,把新技术、新观念、新品种传送给社员,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有条件的合作组织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统一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完善安全生产质量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创造条件在合作组织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帮助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至目前,已有10家合作社农产品注册了商标,3家合作社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
2、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运行。一是尊重农民意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限形式,不限规模,不限产业,农民需要什么类型的合作,需要办到什么规模,需要合作到什么程度,均由农民自主决定和选择。各级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如一地贯彻“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尊重农民的选择,不搞拉“拉郎配”,使农民合作组织真正成为自由联合体。二是突出农民主体。要求合作组织成员必须绝大部分是农民,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中,都要是以农民成员为主体。要严格遵循民主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成员参与管理的权利,重大事项由成员讨论决定,使农民真正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三是坚持办会宗旨。指导和督促各合作经济组织坚持“致富为本”的办会方针,对内讲合作,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最大限度服务成员、增加成员收入为己任。对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追求利润最大化,确保合作经济组织稳定和健康发展。四是规范运行机制。按照法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指导和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章程、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经营决策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其规范和完善组织关系、利益分配机制、运营机制等,使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3、强化引导保障,优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环境。一是舆论发动。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社、板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知识,消除一些农民群众和干部的模糊认识;大力宣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效和作用,倡导自愿合作、互惠互利和民主管理精神;大力宣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功典型,使广大干部和农民认识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政策驱动。市委、市政府先后研究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性文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市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全市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强化考核激励力度。同时,还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审批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典型带动。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路径,选择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强化指导,提高合作水平。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召开现场观摩会,典型示范、以点促面。全市涌现出广陵镇兴盈葡萄专业合作社、分界镇七贤家禽养殖合作社、元竹镇诚信兔业合作社、刘陈镇东建乳业合作社、横垛镇禽蛋合作社、曲霞镇蔬菜合作社、黄桥镇祁巷肉鹅养殖合作社、珊瑚镇镇前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特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培训推动。通过召开会议和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知识,先后邀请省农林厅领导和有关专家教授,加大对成员合作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队伍。同时,还组织力量逐乡镇帮助筛选项目,落实牵头人,明确合作内容,制定管理制度,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服务,努力提升合作水平。
当前,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总体而言,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组织覆盖面及规模偏小,据统计,全市入社农户数为3.86万户,占总户数的12.8%,与省定2012年入社户数达总户数40%的目标相差较大。大多数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其带动辐射范围仅限于本村,局限于周边几十户经营同一产品的农户,跨村、跨区的合作经济组织不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开拓市场能力不强,不能实行有效的农超、农企对接,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作用发挥尚不够。有的合作组织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就不能正常运转,甚至停止运转。
2、组织运转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成员出资不到位,民主管理难以落实,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公开,存在少数人控制着合作组织的决策管理和利润分配的现象,一般农民成员从合作组织得益不多。
3、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淡化了为成员服务的宗旨,服务意识较弱,服务领域狭窄,服务手段落后,没有能更好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同时,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横向联合以及纵向产业链延伸上尚未有较好突破,没有能实现合作社的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有的社员存在“重得益,轻参与”的思想,并没有以主人翁的心态来看待合作社,使得合作社功能和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少数合作社出现“一年合作,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的情况。此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资金瓶颈制约,社员出资以及合作社积累不足难以持续扩大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4、农村社区股份合作难推进。一是村组经营性净资产总量偏小难改制,我市大部分村组集体经济薄弱,没有集体企业、物业、农业生产资源等经营性资产,不具备开展社区股份合作的基础条件。二是部分村组干部有思想障碍,怕社区股份制改革搞出矛盾,怕失权,怕麻烦。三是城中村、城郊村难推进,这些村已变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社区,农民与居民混合居住,社区成员难界定。
5、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体,需要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帮助。我市的合作社发展在财政、信贷、税务、工商等方面得到的支持还不够。目前,没有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直接扶持合作社发展,合作社向金融机构贷款存在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税务上的报税手续对合作社而言相对较繁琐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由党政分管负责人担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宣传、农经、农业、工商、税务、财政、民政、供销和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的领导组成,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同心协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力普及合作知识,弘扬合作精神,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培植农民合作的群众基础,使更多的农民支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营造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舆论氛围。可在我市各类媒体上常年开设“三农”专栏,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宣传先进典型经验,解析合作社运行过程等。此外,应对各级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等,开展针对性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培养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的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的农户,培育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营销、生产、技术本领的专业人员,使更多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更好地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职能和作用,从而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变成自觉行动。
2、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一是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与项目支持。认真落实《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中的有关扶持规定,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对功能较全、带动面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还可在农业产业化和高效设施农业扶持等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建议扶持的合作组织必须是列入合作社名录的合作社,防止翻牌成立的伪合作社骗取财政扶持资金。二是引导、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对能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的产业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项目要优先给予安排扶持。有关金融机构应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并实行优惠利率,政府可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贷款实行贴息。三是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掌握了解合作社发展的情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大力治理经济环境,切实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不打折扣地落实合作社登记、税收、前置审批、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坚决治理向合作社乱收费的行为。
3、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促进规范发展。坚持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并举,从抓规范、促完善入手,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科学制定章程,坚持按章办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惠顾原则,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健全财务核算体系,实行财务公开,引导和鼓励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放大合作效应。
4、围绕培大培强,提升合作组织发展实力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发展思路,多着并举,促进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一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必须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选择市场开拓能力强、综合效益明显的项目来兴办和扶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二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突破单纯的生产合作的局限,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加工企业应制定专门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好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三要大力发展现代营销业态,促进农产品销售。政府应引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社产品推介活动,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大境外促销的力度,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四要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品质量。要增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顺应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的新要求,顺应社会对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的新要求。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做到以标准化,推动商品化和产业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围绕规模—质量—特色—营销—策划等多个环节培育优势、特色、品牌产业,做强做大合作社,努力把**打造成农业大市、强市。
第五篇:上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情况
上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农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农业生产由政府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间接管理,“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随着农副产品不断丰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在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何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好农业生产经营。如何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增强农民的自我服务功能。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上海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市郊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根据上海市农委领导提出的:“摸清家底、学习先进、组织试点、探索发展”四点工作要求,2003年是上海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起步之年。8月,产业化办公室对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一次摸底调查,对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于2003年底两次组织区县分管区县长,部分区县农委主任、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北上山东、南下浙江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同时召开一系列推进工作会议,出台相关文件,对合作社发展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落实。
近年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在市、区(县)合力推进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2003年底的24家,猛增到2004年底的187家,2006年底达到了510家;社员人数从不足3000人,壮大到7万多人;带动农户数108421户,销售农产品超过30亿元,实现净利润2亿多元。
一、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类型与模式
(一)发展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专业人士为核心,联络若干专业农户,每户投资入股,组成紧密型的股份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
上海健绿花菜合作社是这类经营组织中较好的典型。2002年崇明县中兴镇9位种菜农民、2位山东蔬菜运销大户联合组成了高峰花菜生产合作社,当年种植面积1200亩。经过3年多的探索运作,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农民只有组织起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互补优势、合力优势,农民才有可能发展致富,为此,2004年经工商注册获得法人资格,并正式定名为上海健绿花菜合作社。2006年合作社拥有股东社员46人,非股东社员112人,种植花菜面积达1万亩,年产优质花菜1万多吨,其他瓜果蔬菜8000多吨,产值2200万元,利润500万元。合作社联结农户1500户,带动面积2万亩,年付农民工资480多万元,解决了
基地周边5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第二种类型:以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并有较好产加销条件的龙头企业为首,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的养殖场(站)或同类型的养殖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体。
上海青西禽蛋生产联合社是这类经营组织中的典型。1993年10月,以青西禽蛋公司为龙头,按照自愿、自主、互利、互惠原则,建立了上海青西禽蛋生产联合社。青西禽蛋公司通过合作社与205个养殖产建立了订单关系,形成了年饲养30万羽蛋鸭、20万羽蛋鸡,年产近1000万公斤优质鲜蛋的生产基地,对联合社的生存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订单”不仅消除了养殖户“卖蛋难”的后顾之忧,而且为公司的生产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了优质蛋源。
第三种类型:以原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服务组织为载体,组建为农户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主的经济组织。
嘉定区外冈镇农机合作组织以外冈农机专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机管理服务站为基础,将全镇12个村的农机通过结价转让,集中到镇农机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收费,统一服务。2004年,由镇农业办牵头,镇农机服务中心负责人发起,农机服务中心的14名农机操作专业人员自愿参加,正式改建为外冈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注册资金为50万元。合作社拥有50型大拖26台,联合收割机20台,久保田等割稻机7台,固定资产总计156万元。三年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对内服务,对外开拓”的原则,对内面向全镇20个村的6007户农户;对外积极开拓作业渠道,寻找创收业务,多次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开展跨区作业。
(二)运作模式
一是“农户+农户”。这类组织模式中,农户主要通过自己的合作社把产品销往市场,具有鲜明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特点。如上海(崇明)健绿花菜合作社,拥有股东社员46人,非股东社员112户,直接带动农户1500多户。集中种植花菜7300亩,带动生产基地2万多亩,产品销往上海、山东、北京、黑龙江等地,部分出口东南亚。今年预测创利突破300万元。这类合作社约占上海农业专业合作社总量的50%左右。
二是“龙头企业+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股份的绝大部分,社员交纳一定数量的会费,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多数由龙头企业负责人兼任。合作社架起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桥梁,成了企业的生产车间。如上海农兴对虾养殖合作社,以市龙头企业上海汉德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养殖专业大户为基础,从事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现有社员155户,联结养殖户4000多户,去年合作社成立半年为社员增收120多万元。目前,约40%左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此种模式。
三是“合作社+合作社”。这种组织模式由从事相关产业的不同合作社组成,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联合体,并在各环节上带动社员和农户。如上海奉城肉禽合作社是在上海奉贤塘外珍禽养殖联合社的基础上,由奉塘七彩山鸡养殖合作社、天翼肉鸽养殖合作社、万圣肉禽合作社、奉城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发起人,以全镇各类肉禽生产示范户为重点,组建成面向更多农户、地区跨度更大、管理结构更紧凑的合作经济联合体组织。目前这类模
式正在探索之中。
上海市通过财政扶持、法律保障、服务指导、信贷帮助、保险支撑等推进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法律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前,由于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注册登记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市农委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多次协商,并于2004年5月24日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实行工商登记,比照《公司法》登记为“××合作社有限公司”。这一举措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合作社依法经营问题,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财政扶持
上海市农委通过多种渠道的政策扶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成为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4年,市财政对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每社给予3万元的经费扶持,对50个市级试点合作社每社给予20万元的经费扶持。2005年后又根据实际需求将开办经费扶持变为项目扶持,2005——2007年共扶持合作社项目144个,扶持经费为5585万元。
(三)服务指导
政府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市农委作为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主管部门,履行规划、协调、推进和服务的职能,农委各专业办(处)、农业行业协会实行对口业务指导。各区县农口部门按照市农委要求积极推进,南汇区农委还专门制定了联络员制度,全区合作社都有相关的农委领导、科室干部及农业科技人员与其结对联络,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实行动态管理,为合作社提供经济信息、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服务。通过服务,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促进了其规范运作。
(四)信贷帮助
信贷是目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2006年5月,在市财政支持下,市农委设立了5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并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备忘录,以风险补偿金形式支持合作社贷款。至年底,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共发放合作社贷款57家,提供贷款共计4738万元。2007年市财政局又安排2000万元担保资金,同中投保合作,按1:5的比例用于支持合作社信贷。至2007年9月底,共发放合作社贷款99家,累计发放贷款10526万元。同时安排专项经费,对合作社贷款按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贷款贴息。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正逐步得到缓解。
(五)保险支撑
保险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防御自然风险和市场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其风险太大,许多保险公司不愿开设险种,有些开设的险种也都是些理赔率较低的险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探索上海农业保险实行基本保险、补充保险与商业保险“三险”联动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探索对市级试点合作社进行三险联动保险,降低合作社农户生产风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保,争取上海农业保险将市级试点合作社列入普惠制基本保险范围,2006年120多家合作社投保金额1500余万元,保险责任达7亿元。全年上述合作社共获得保险理赔1430万元,降低了合作社初办时的生产风险。同时,上海农业保险准备进一步开拓服务领域,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中自然、市场两大风险。
三、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成效
(一)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对社员实行“五个统一”服务,即统一销售农产品,统一产品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种,统一供药、供肥、供饲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了农民盼头、劲头和奔头,是农民的家和靠山。
(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间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以及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经受市场冲击的能力。上海奉金生猪养殖合作社开展生产资料集团采购,每天节约饲料成本6000元,全年节约饲料成本200多万元,采购兽药、添加剂价格下降10%,全年共降低兽药成本20多万元,降低添加剂成本30多万元,累计降低生产成本250多万元,从而使入社社员平均每户直接增收5000多元。
(三)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使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有了实施载体。青浦区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从1999年起,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粮食、蔬菜、瓜果、畜禽等32个农产品的2项市级地方标准、21项区级和9项企业地方标准和规程,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四)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上海农村“三个集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其特有的合作性,客观上推动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合作社通过发展旅游业、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增加了经济效益。上海绿都农业合作社集中柘林镇二个村的2200亩集体土地,由425名农民实行承包地入股,内设七个作业区,由合作社统一发包,实行规模经营,经营者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农民每年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每亩600元。200
多名农民承包土地打工,每人每年可收入6000元,全年共可收入120万元。
(五)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过去向农民推广新技术,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加上千家万户小块土地经营,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比较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行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上海绿妮瓜果合作社、上海赵屯桥草莓合作社等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示范园,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当地农民,大大加快了农技推广的速度,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农业科技入户的重要载体。
(六)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兴办各种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效地吸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上海绿臣秸秆编结合作社以上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海绿色工艺编织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体,从事农产品废弃物茭白叶的编织出口,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000人。合作社成立后,不仅方便了参与编结的农户,而且与去年同期相比,农户平均每个月增加编结产品180余件,每月增加收入180余元,每年增加收入2000多元。
四、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体会
(一)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上海郊区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实行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等要素的联合,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对内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最大效益,并通过实行“二次分配”,努力增加社员收入。政府部门坚持搭平台、多支持、不指责、少干预。
(二)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办社宗旨
维护、实现、增加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动力。上海郊区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引导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健全章程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加市场份额,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自身活力的目的。
(三)坚持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的办社方式
上海郊区坚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村专业户、经营能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基层农技组织,以技术、服务的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资经营单位,以场地、经营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以信息、加工、品牌的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多年努力,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兄弟省市相比,上海的发展速度、数量、规范运作等方面还不够理想。
今年7月1日合作社法正式实施,通过培训,政策引导,着力做好合作社法的贯彻和实施,当前重点做好原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登记,目标是2007年底前原有合作社有限公司50%完成变更登记,力争70%,并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精神,新组建一批合作社,做好新设立合作社规范运作等工作。树立新的典型,引导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