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构建和谐组工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构建和谐组工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组工文化是组织部门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及其行为规范,是组织部门历史传统、工作作风、职业规范、行为方式的总和。加强组工文化建设,必须强化能力、制度、环境、形象建设,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业绩创优。我就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组工文化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我市组工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市结合组织工作的具体实际,围绕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协同共进、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了组织工作的科学和谐发展。
1、培育学习文化。按照“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的要求,制定《中共市委组织部自身建设十二条》,坚持学习第一,从部领导做起,大兴学习之风,全面掀起学习热潮。部机关组织集中学习30次,理论考试6次,机关干部主讲专题17个,切实使学习成为机关干部的一种内在需要,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执着追求。
2、培育细节文化。细节决定成败,组织工作无小事。我们要求每一名机关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丝丝入扣地抓好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项工作,大到会议的组织、干部的任免,小到电话的接听、日常的接待,一律实行精细化管理。
3、培育执行文化。执行就是积极主动把工作按时、按质、按量抓到位。我们不断强化效率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努力使得组工干部自觉形成高标准、快节奏落实各项工作的习惯。推行工作任务日清月结制度,推广精细工作法和思考工作法,健全综合考评制度,努力使执行文化贯穿组织系统工作的始终,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组工文化建设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对组工文化建设的概念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载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抓组工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组工文化要有进一步地深刻了解。
二、构建和谐组工文化的基本原则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结合新时期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组工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扎实推进和谐组工文化建设进程。
1、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社会性。组工文化建设要走出自我封闭、“体(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内循环”的文化局限,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和丰富,发展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大组工”格局,着眼世情、国情、党情、市情的新变化,直面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开放的事业,以海纳百川的勇气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2、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成长性。加强组工文化建设应是发展的、动态的、开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要紧跟时代步伐,使和谐组工文化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时代气息。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安于现状,坚持放眼未来,放眼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拓展载体,丰富内涵,善于研究新形势下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要见贤思齐、兼收并蓄,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行业内外一切先进的文化建设手段,不断完善、提炼、升华、发展。
3、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垂范性。行政治理理论表明,组织内部领导者的思维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价值取向往往决定着整个组织的运行状况。组工领导层文化的共同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组工文化的最大优势。因此,抓好领导层文化建设,是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领导同志要做组工文化建设的大力倡导者、支持者和推动者,在组工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从高端引导,自上而下进行,领导者率先垂范,亲自参与和谐组工文化的设计、制定、实施,并努力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示范、影响和带动组工干部,加速组工文化建设的步伐。
4、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全员性。加强组工文化建设不单是某个部门科室的事,必须树立齐抓共管、长期建设的思想,做到系统思考,全面推进,各方协调,上下联动。要发动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广泛参与,在各自的工作领域自觉地体现并实践和谐组工文化,努力为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内部氛围,使和谐组工文化真正形成气候,使每个人在工作中受到无声的熏陶,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增强机关的凝聚力,使机关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把握好组工文化建设的传承性。组工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弘扬和培育优良文化,克服和摒弃不良文化的过程。长期以来,组
织部门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并发展为传统组工文化的精神实质,即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之风,充满活力的创新之风,求真务实的实干之风。在组工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组工文化精神,敢于正视组工文化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因素,摒弃那些残余的垃圾文化。
三、新时期构建和谐组工文化的对策建议
深入开展组
工文化建设是为了把无形的文化变成有形的行为,提高组织部门工作水平,树立组织部门新形象。要坚持“四个注重”,强化措施,有的放矢,积极创建和谐组工文化,推动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
1、注重以人为本,强化能力文化建设。组工文化创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因此,必须把提高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作为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根本切入点,着重在五个方面提高能力:一是提升学习能力。坚持每周集中学习一次,每月闭卷抽考一次,部机关干部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上网半小时,每年讲课一次,到联系点生产实践一周。二是提升思考能力。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进“部长谈心周”和“集中调研月”活动,并坚持部机关干部每季度完成一篇调研文章和一篇思考文章。三是提升执行能力。继续推行“精细工作法”、“限时工作法”和“思考工作法”,实行日清月结制度,高标准、快节奏抓好工作落实。四是提升创新能力。全市每年实施1-2项创新工作,各科室、每名部机关干部每年实施一项创新工作,每名组工干部每两月提一条创新性意见建议。五是提升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认真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充分发挥篮球、摄影、书法等兴趣小组的作用,培养健康情趣,引导干部塑造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团结奉献、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心态良好的品格。
2、注重规范运作,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在组工文化创建过程中,一定要从完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入手,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近年来,我们之所以在组工文化建设能取得一些成果,主要利益于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并很好地坚持下来。一是每周集中学习制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学习,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全方位地进行学习,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二是集中调研制度。定期下基层集中调研,收获很大,效果很好,既使我们学习、掌握、了解、接触了基层,又通过调研推动了工作,促进了工作落实。三是民主决策制度。部里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每一项决策都充分发扬民主,真正做到“有权不用权,用权不揽权”。四是月例会制度。每月初召开一次部务例会,小结上月工作,安排部署当月工作,从不间断。同时还要加强部机关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考勤、财务财产管理、会议、信访接待等一系列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与水平。
3、注重营造氛围,强化环境文化建设。一是营造人文氛围。把“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组织部门工作的每个环节,以学习教育人、以活动引导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环境陶冶人、以感情凝聚人,着力营造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同事间协作进取、部门内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强团队意识教育。不断增强组工干部的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团队形象,打造团结协作、互助关爱、充满活力的组工团队。三是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实施亲情管理、情感管理,多途径、全方位关注组工干部,真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4、注重社会公认,强化形象文化建设。要通过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良好形象的树立,提高组织工作的美誉度、知名度和文明度,使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成为可靠、可信、可敬、可亲的一流机关和一流队伍。一是以优质的服务提升形象。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广泛联系党员干部群众,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批评和呼声,满腔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组织工作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赞许。二是以优良的作风提升形象。对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对外,要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原则,在教育培养、考察评价、选拔任用干部时,坚持公正客观地用人。三是以良好的修养提升形象。要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坚持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团结为重,善于进行换位思考,发现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短处,实现取长补短,无缝补台,真正实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四是以严格的管理提升形象。认真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和组织人事纪律,保守工作秘密,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做好手中的事、用好手中的权、管好身边的人,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干扰。
第二篇: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郭勇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寿光市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通过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寿光市新农村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31-0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来,寿光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农村人均收入连年攀升,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70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寿光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创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性目标任务,而和谐村庄建设则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寿光市是上级确定的和谐村庄创建活动的试点市,这是上级对我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市开展和谐村庄建设寄予厚望。但如何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创建的切入点,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创造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为此,我们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通过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当前寿光市的现状来看,硬件设施比较完善,而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和谐文化的建设相对缺乏。不可否认,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城市居民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1.1 思想认识不清
主要是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文化就是盖一样的楼房,修好看的街道,建休闲的设施,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提出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和谐村庄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题地位;还有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进行拆迁改造,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和谐村庄建设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
1.2 部分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突出表现在:在思想上,较为保守,传统意识较为牢固,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要求有很大差距;在技能素养上,具有一技之长的还不够多,导致有的农民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在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集体观念逐步淡化,封建迷信问题较为突出;在法治意识方面,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法律在化解矛盾、维护合法权益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1.3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中央、省市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由于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位,因此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不同的经济实力和不同的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在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新农村的新型文化体系。而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大力弘扬和完善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向上的新时代文化,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最终达到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目标。没有新文化的支撑,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力发展新农村的和谐文化成为了和谐村庄建设的切入点。可以说,农民的思想、文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和谐村庄建设的成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和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在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眼于如何提高全市文明程度,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平台,倡导各个镇(街)、村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 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寿光市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创建和谐村庄大讨论、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了共创和谐的良好氛围。同时,借助菜博会文化艺术节的契机,举办了家庭才艺大赛、文明之夏等一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道德水平的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2.2 开展信用菜乡建设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中国社会日益关注食品安全的大趋势,2002年寿光市政府决定把寿光打造成“信用菜乡”。蔬菜是寿光最亮的名片和最大的品牌,为维护好寿光蔬菜的形象,寿光市委市政府精心呵护,号召菜农和业主诚信经营。先后开展了以“文明信用菜农、文明信用蔬菜村、文明信用蔬菜基地、文明信用农业龙头企业、文明信用经营业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信”创建活动,寿光市有428个村建起了文明一条街,菜乡处处绽开文明之花。
2.3 开展和谐家庭创建主题实践活动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寿光市把“和谐家庭”创建作为和谐寿光建设的基础工程,纳入全市和谐创建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创建标准和考核办法,制定下发《寿光市家庭文明理家公约》,精心总结提炼创建和谐家庭“八好标准”。为加大典型引导力度,选择了三元朱村、桑家村、屯西村等6个村作为“和谐家庭”创建示范村,并从每个示范村中选择10~20个家庭进行重点培树,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家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使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和谐家庭”创建为抓手,创新工作方式,在全市几十万个家庭中掀起“和谐家庭”?创建热潮,营造了家家争创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配合全市开展的“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全市掀起了和谐家庭创建热潮,立足群众实际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使和谐社会创建活动展现出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
2.4 开展了尊老爱老主题实践活动
寿光市是山东省父母亲情教育示范市,在全市深入开展“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亲情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各镇(街)、村积极探索和谐创建的新思路,开展各项活动。如上口镇开展了“孝行上口、唱响和谐”系列活动。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美德。65个村都成立了养老协会,3000多户村民签订了养老协议,设立光荣榜和曝光台,弘扬传统美德,鞭挞不良行为。使长幼有序、崇尚文明、追求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2.5 开展了“邻里一家亲”主题实践活动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邻里间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和谐,文明祥和,才能让人人心情舒畅,人人都有归属感、安全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寿光市积极引导组织万名农户接对帮扶,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情暖万家、共创和谐的社会风尚。
2.6 开展了“学科技、用科技”主题实践活动
寿光市把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工程,定期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并在全市开展了蔬菜种植知识竞赛活动。目前全市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接受了农业科技培训,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门以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5000余名农民奔走在全国各地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有10多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2.5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
同时,寿光市还加强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实施了“万户农民上网”工程,在全市开展网络视频咨询指导,服务范围涵盖全市各镇街道600多个村,并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市区,初步构建起了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寿光市通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推动农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农村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注重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应把握的基本思路是: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打牢思想基础,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当是科学文化、先进文化和创新文化。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历史的和谐、农民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和谐的同时,主要是通过塑造新农民的形象,重铸人的思想灵魂、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汲取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积极的一面,摒弃消极倒退的一面,把追求和谐内化和优化为人的思想、素质、操守和习惯。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变革意识。培养农民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无节制的欲望以及小农意识。大力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广大农民始终保持奋发进取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税务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能方便纳税人纳税、降低纳税成本、提高税法遵从度,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一、税务部门构建和谐
征纳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依法治税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根本。税务部门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就必须转变对征纳关系的传统认识,从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高度抓好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各项工作。积极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全面提高税收执法水平。规范机构设置、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加大对税法宣传力度,为征纳双方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二)坚持服务经济原则。和谐的征纳关系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缩短国民收入在分配环节停留的时间,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和谐征纳关系也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努力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三)坚持科学管理原则。征纳关系建立在税收管理的过程之中。税收征管水平高,就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征纳关系,税收征管水平低,也容易对征纳关系产生消极和不利的影响。因此,税务部门必须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赢得社会和广大纳税人的满意,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优化纳税服务原则。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咨询辅导,全面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进一步规范文明用语、首问责任、限时服务、一站式服务、宣传送达、培训辅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为主导,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的、交互式、有效的、及时的纳税服务,不断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和纳税遵从度。
二、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探索
近年来,河南省地税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服务纳税人为出发点,加强管理,规范执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一)推行公开办税,作出“八项承诺”。通过政务公开栏、地税网站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文明办税相关内容,保障纳税人对税收管理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并向社会各界郑重做出“八项承诺”,即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实行文明办税“八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办税效率和质量;实行税务稽查计划管理,杜绝重复检查;严格执行“五个不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建立社会评议税收执法制度,切实加强外部监督;坚持依法治税,做到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约束。积极推行公开办税,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并做到有诺必践,违诺必究,取信于纳税人。
(二)规范税收执法。以办税服务大厅为载体,开设“绿色通道”,实施“阳光工程”,搭建高效的纳税服务平台,创建服务品牌。根据纳税人的需要,提供预约服务和纳税提醒服务,对行走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设置全功能的综合服务窗口,推行“一窗式”服务。对所有个体业户的定税情况进行公示,大大减少了“人情税”、“关系税”。开通“12366”纳税服务热线,实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和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提升纳税服务层次。开展严格的执法质量评议考核,实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开展党纪政纪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开展权力观教育,促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以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观念;开展全员《税收征管法》和《行政许可法》培训和竞赛,树立干部职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意识;通过开展评选“最佳办税人员”、“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树立“人人是环境,人人是形象”的大局意识。
(四)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认真落实“两权”监督制约的各项措施,严格各项行政审批制度,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在税务稽查环节,建立了“选案不稽查,稽查不审理,审理不执行”的制约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河南省地税系统认真落实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各项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增强了服务意识,促进了新型征纳关系的建立。依法诚信纳税关系的建立,文明办税服务制度的实施,满足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新要求。依法治税和优化服务促进了新型征纳关系的建立,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干部职工的自我约束力得到了强化,税收工作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理解和尊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是坚持了依法治税,促进了税
收任务的完成。以诚信服务带动诚信纳税,以税法宣传引导诚信纳税,以诚信教育推动诚信纳税,以诚信制度激励诚信纳税,促进了收入连年增长。
三是落实了税收政策,服务经济发展大局。通过认真执行减免税政策,落实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纳税“绿色通道”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了企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实践与探索》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第四篇: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探索与实践(精选)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税务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能方便纳税人纳税、降低纳税成本、提高税法遵从度,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一、税务部门构建和谐
征纳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依法治税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根本。税务部门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就必须转变对征纳关系的传统认识,从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高度抓好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各项工作。积极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全面提高税收执法水平。规范机构设置、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加大对税法宣传力度,为征纳双方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二)坚持服务经济原则。和谐的征纳关系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缩短国民收入在分配环节停留的时间,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和谐征纳关系也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努力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三)坚持科学管理原则。征纳关系建立在税收管理的过程之中。税收征管水平高,就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征纳关系,税收征管水平低,也容易对征纳关系产生消极和不利的影响。因此,税务部门必须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赢得社会和广大纳税人的满意,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优化纳税服务原则。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咨询辅导,全面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进一步规范文明用语、首问责任、限时服务、一站式服务、宣传送达、培训辅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为主导,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的、交互式、有效的、及时的纳税服务,不断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和纳税遵从度。
二、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探索
近年来,河南省地税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服务纳税人为出发点,加强管理,规范执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一)推行公开办税,作出“八项承诺”。通过政务公开栏、地税网站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文明办税相关内容,保障纳税人对税收管理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并向社会各界郑重做出“八项承诺”,即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实行文明办税“八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办税效率和质量;实行税务稽查计划管理,杜绝重复检查;严格执行“五个不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建立社会评议税收执法制度,切实加强外部监督;坚持依法治税,做到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约束。积极推行公开办税,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并做到有诺必践,违诺必究,取信于纳税人。
(二)规范税收执法。以办税服务大厅为载体,开设“绿色通道”,实施“阳光工程”,搭建高效的纳税服务平台,创建服务品牌。根据纳税人的需要,提供预约服务和纳税提醒服务,对行走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设置全功能的综合服务窗口,推行“一窗式”服务。对所有个体业户的定税情况进行公示,大大减少了“人情税”、“关系税”。开通“12366”纳税服务热线,实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和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提升纳税服务层次。开展严格的执法质量评议考核,实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开展党纪政纪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开展权力观教育,促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以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观念;开展全员《税收征管法》和《行政许可法》培训和竞赛,树立干部职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意识;通过开展评选“最佳办税人员”、“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树立“人人是环境,人人是形象”的大局意识。
(四)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认真落实“两权”监督制约的各项措施,严格各项行政审批制度,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在税务稽查环节,建立了“选案不稽查,稽查不审理,审理不执行”的制约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河南省地税系统认真落实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各项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增强了服务意识,促进了新型征纳关系的建立。依法诚信纳税关系的建立,文明办税服务制度的实施,满足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新要求。依法治税和优化服务促进了新型征纳关系的建立,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干部职工的自我约束力得到了强化,税收工作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理解和尊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是坚持了依法治税,促进了税
第五篇: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探索与实践
咸水学校——吴小平勤工俭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勤工俭学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经济步入到了今天这个崭新时代,如何使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抓好中学勤工俭学工作呢?
目前勤工俭学面临了一些困难和不利因素:
思想认识方面:由于高考制度和就业压力,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一思想认识在人们心中已成定势。而在功课之外,参加其它一切活动,都认为是不务正业。
经济能力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担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加之学生勤工俭学创收效益比较小,特别是“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利用勤工俭学收入上学的观念更加淡化了。
教育方式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也相对溺爱,认为孩子小,不会干,在家很少安排参加家务劳动锻炼;学校教育中勤工俭学也不被重视,非考试课目要给统考课目让路,开展活动形式也相对单调、枯燥,没有新意,不被学生喜欢,使勤工俭学工作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发展状态。
安全稳定方面:由于安全无小事,所以人们都怕出事,不敢开展、不愿开展活动,给勤工俭学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所以,要做好勤工俭学的工作,就必须得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俭学具有双重功能:育人和创收。在过去的勤工俭学工作中,强调创收功能相对多一些,造成普遍认为勤工俭学就是挣钱。而现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正和勤工俭学以实践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育人宗旨相一致,也正是大力发展勤工俭学的良好时机,因此,学校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调整方向、找准位置,努力为素质教育做好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落实:
1、明确宗旨,进一步端正勤工俭学工作方向
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以服务教育大业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把助学助教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努力发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蛮干。
2、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要想全面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首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和工业生产,开扩学生视野。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参与施肥、浇水等田间劳动,进行劳动实践,学习具体
生产管理知识和技术。
最后要紧密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实现勤工俭学育人的最大化。单纯的劳动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只有把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的放矢的活动;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社会感触和生活体验相对应,促进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得当的总结和奖励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对劳动情况认真归纳点评,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和奖励,树立模范先进,对不积极或不认真的,指出不足、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伟大,行为和思想共同进步。
总之,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全面推行教育,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服务。新时代,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勤工俭学工作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为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劳动者而不懈努力。
2014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