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供销社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时间:2019-05-14 20:3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供销社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供销社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一篇:浅议供销社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供销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牢牢把握“三农”问题这条主线,找准位置、创新思路,主动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在服务中壮大,在合作中发展。面对农村、农业的新形势,作为一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能否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继续担当起为“三农”服务的重任这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供销社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为农服务的功能有所减弱,但经过近几年的体制机制上的大胆改革,债务包袱、人员包袱减轻了,相比农村其他经济组织,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供销社已具有为农服务的基础条件,全系统已兴办了一些专业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的根基在农村,有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供销社一定要找准位置,建立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与大市场进行有效的联接。

1、创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较好的组织形式和有效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贸工农一体化,即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利益上的一体化,从我国目前的经营体制来看,基本上三个环节被割断,农民得不到加工、销售环节上的利润,三个环节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和利益上的一体化。而专业合作社可以将生产者、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联合起来,组建自己的公司或企业,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有、民享、民管”新体制机制。目前,合作社的形式较多,有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加工合作社、营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医疗合作社等,从供销社自身优势来看,应重点抓好营销合作社和加工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销售农产品,以及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由供销社创建的宁都田头草席专业合作社、会昌脐橙合作社,都深受农民欢迎。2、组建协会。协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入WTO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为农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协会等组织,但这些组织绝大多数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且存在着组织分散、规模小、不规范、自律性差、服务功能不强,无法形成相互联合、加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导致协会发展相当缓慢,与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极不相称,农村、农业的组织体系不发达已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尽管路子各不相同,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组织也多种多样,但合作社、协会组织是根本的主导形式,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农业领域大量存在着合作社、协会,美国的股份制合作社组织在农业组织中达到90%以上,可以说,合作社、协会是世界各国最普遍、最受农民欢迎的经济组织形式。我国农业组织发展滞后的原因除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以及人多地少,生产分散的国情外,还有很重要的因素是组织成本无法得到落实,靠农户自身有困难,各级农业服务单位没有经费来源,银行贷款不大可能。因此,组建各类协会的前期投入经费得不到有效满足也是影响农业组织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协会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相比,其投入资金、组织成本相对较低,组织起来也较容易。供销社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围绕赣州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商品蔬菜、花卉、生猪、烟叶等主导产业组建各类农产品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农业生产资料、日用生活品协会等,这几年供销社也发展了一些协会,如瑞金的生猪协会、脐橙协会等,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协会的发展应成为供销社为农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切莫错过这一极好的发展机遇。

3、搭建为农服务新平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构筑新型的农村物资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加快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进程,来促进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的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供销社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着重加快经营业态的改革,搭建为农服务的新平台:一是构建农资连锁经营体系。供销社通过改革改制后要对原有的网络进行整合,建立以市、县农资企业为骨干的农资连锁配送,农资超市的经营网络,要在乡镇和大村庄设立直营店、配送点,使网络遍布各乡村。二是构建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以市、县大中型超市、小超市,组建覆盖城乡的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三是构建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以农产品流通协会,行业协会为基础,以农产品信息预测发布中心为平台,以龙头企业、大中城市超市为载体,积极培育和组织名优特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打入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和经营网络。四是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服务站应办成是供应化肥、农药、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农村建筑材料、农机农具等商品,农产品信息发布、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农村邮政代办、农民娱乐、休闲、农民知识化培训等为内容的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

第二篇: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和区教育局的部署,王官营镇成人学校坚持以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全镇确定的主导产业定位重点,以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确立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为措施,以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为手段,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使成人教育工作在全镇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下面是我在成人教育方面的一点工作总结,请领导批评指正。

首先,加强村成人学校建设,扩大成人教育办学面。我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工作思路,先从有一定基础的村抓起,建设了一批村级成人教育示范学校。在村校建设过程中,加强阵地建设。有条件的要单独建立;条件不具备的村,将直接建立家中(农民)学校。

二、长短结合,灵活办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为更好地服务于全镇经济建设,广泛开展短期培训。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办学,并通过科技书屋、黑板报、读报栏等形式,不断扩大办学面。我认真学习林果技术,引导各村特色种植。半山区西尖山峪,下水路两村大面积种植桃树,为村民提供技术和果品销售,服务村民。积极引导上水路村和下水路村山地种植大枣十几万株,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校联合丰润区裕兴电脑培训学校为我镇未就业人员免费培训电脑基础知识。

为确保培训圆满结束,我细致周密地安排,针对实际情况,我利用集市宣传,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充分进行了动员工作,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招生将近200名。详细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确保每位学员能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通过两个月的培训,现已培训2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编辑文字。使他们掌握了通往就业大门的钥匙。

四、建设劳动实验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科教结合步伐

2008年5月,我们在东胡各庄村建立北京白鹅养殖示范基地,引种600余只。为了摸清鹅的生长规律和养殖技巧,我从雏鹅到成鹅不间断地进行观察,积累经验,逐渐地掌握了它的养殖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在东胡各庄、施家营、上水路全面推广开来,为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途径。同时今年我们又开辟了7亩实验田准备培育优质甜玉米,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请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今后,我将立足实际,积累经验,更好地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第三篇:[德清]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汇报提纲].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汇报提纲

——以德清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为例

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2008年初,德清县委、县政府和浙江省气象局、湖州市气象局共同提出在德清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这一设想,并得到中国气象局的正式批准。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总体要求,在省市气象局的具体指导下,成立了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方案,紧紧围绕“一体系、二工程、三服务”的总体目标,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在构建基层气象工作体系、提升气象社会化管理水平、深化气象服务内涵、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延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部分 基层气象工作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气象业务主管、部门乡村参与”的原则,建立“组织健全、职责明确、预案科学、处置及时、设施完备、保障有力”的基层气象工作体系。

1.1 加强组织建设,深化基层气象工作职能

1.2 完善应急预案,推进“数字预案”建设

1.3 加强业务建设,加大气象设施装备投入

1.4 加强科普教育,提升基层气象应用能力

1.5 落实财政保障,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1.6 落实政府考核,推进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1.7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三个能力”,落实“五项措施”

第二部分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农业正在逐渐的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也不再是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而是内容更全面、内涵更丰富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服务内涵,强化服务措施。

2.1 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2.2 提升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理念

2.3 坚持气象“三延伸”,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模式

2.4 开发特色服务产品,提升气象服务内涵

2.5 贴心优质气象服务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第三部分气象灾害风险与防御规划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和非工程性设施建设及城乡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全社会防灾减灾的科学指南。为了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3.1 气象灾害风险概念及内涵

3.2 国内外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现状

3.3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方法

3.4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依据及意义

3.5 《德清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与实施

第四部分气象社会化管理与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气象事业是公益事业,气象管理不仅包括业务和技术管理,也包括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加强气象社会管理,是履行《气象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具体体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德清主要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气象应急预案响应机制、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建立政府灾害防御考核体系、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等五方面工作为抓手,强化了气象社会化管理职能,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职能

4.2 完善气象应急预案响应机制

4.3 建立政府灾害防御考核体系

4.4 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4.5 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4.5.1 什么是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4.5.2 为什么要开展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4.5.3 发达国家的做法

4.5.4 德清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

4.5.5 德清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

4.5.6 德清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推进情况

第五部分 加强农村气象科普 提高气象应用能力

气象工作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气象科普是气象科技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科学防灾减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推进农村气象科普是贯彻落实中国局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公众理解气象科技,提高应用能力,有效解决农村气象科普缺失状况,满足广大农民对气象科普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5.1 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原则和着力点。

5.2 强化管理,促进科普基地规范化建设

5.3 健全网络,发挥协理员科普重要作用

5.4 更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重大主题活动

5.5 拓展领域,媒体网络为科普提供广阔空间

5.6 创新载体,拓宽农村气象科普阵地

探索与思考

 如何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 如何推进基层台站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业务水平? 如何增强气象社会化管理职能,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如何针对需求开展特色服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

 如何完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促进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德清局赴陕西人员名单:

张克中:德清局长、市局副调研员、高工(发言内容为第一、二、三部分)徐亚芬:支部书记、班子成员、纪检员(发言内容为第四、五部分)万奎:局办副主任

第四篇:7.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20110724修改稿

气象部门基层台站职工科学发展主题远程培训讲义

第七讲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内容提要】

本讲阐述了农村“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系统介绍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给出了浙江省德清县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案例,简要介绍了基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雷电灾害防御的主要工作任务。【学习要点】

了解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熟悉并掌握县级气象部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重点

第一节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

1.1 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为农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要求加大对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投入力度,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始终是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气象部门必须做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组织农业防灾减灾等重大决策提供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为农民提供直接的最需要的专业气象保障服务。如何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民生产生活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是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1.2 “两个体系”建设是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

201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2010年3月,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指出,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把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着力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大力提升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大力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上下功夫。

我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已形成了四级布局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面向农业气象服务的需要,农业气象业务已在国家、省、市、县发展起来,成为气象业 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气象台站均不同程度开展了农业气象情报、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服务。近年来,面向特色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价得到进一步拓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及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对气象为农业的服务与支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和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是气象为农业服务新的增长点。种植业、林业(含果业,下同)、畜牧业(包括农区畜牧业,下同)、渔业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业等的全面发展也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传统农业气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而是要求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面向农林牧渔各业的大农业的农业气象服务;要求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增产增收、提高效益为目标,开展全方位、全程化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张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在粮食稳产高产、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的发展目标,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核心产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后备产区生产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业务服务和技术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指出:“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依靠科学,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农业气象需要在国家粮食战略工程中,围绕农业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明显加大,我国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自然风险。《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提高 3 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 “增加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投入”。建立和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实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及时预警、灾中跟踪服务、灾后影响评估,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服务,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与粮食安全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以显著减轻灾害损失。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防灾减灾规划的实施和农业灾害政策性保险等工作,也迫切需要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提供定量化的分析产品。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最脆弱的领域,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将改变我国部分地区的作物生育期,种植地带北移趋向明显,产量波动加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将加剧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刻不容缓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能力弱,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改革发展始终难以摆脱气象灾害的影响,而且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越高,气象灾害危害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越大,防灾减灾任务越艰巨。我们在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同时,也要加大灾害知识及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为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建设提供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和保障。

第二节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介绍

2010年1月,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各级气象部门结合《国家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贯彻落实,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规划》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推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进展。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70号国务院令发布,并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是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之后,国务院出台的第二部气象行政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科学防灾、依法防灾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自然灾害防 御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法律保障更加有力。

众所周之,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在未来3-5年,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目标是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健全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发展适合我国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工作任务。2.1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

各地气象部门要建立预报到乡、乡乡有站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率接近城市水平。在完善现有农村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构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县级气象观测站实现地面天气观测自动化,推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固态降水、电线积冰等人工观测项目向自动观测转变。建成乡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每个乡镇建设1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建成农村自动雨量监测网,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设1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暴雨的自动监测和报警。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观测,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以中尺度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加密自动站等监测分析技术为基础,省级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发布空间分辨率到乡镇的预报产品;地市级气象部门利用上级预报产品开展补充、订正和解释应用,并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县级气象部门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监视,并利用上级预报产品开展临近预报订正和跟踪服务。

2.2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各地气象部门要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力争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每一个地区。县级要建立气象 5 部门和乡镇、行政村、中小学校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完善手机短信和电话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县级站和兴农网县级站,利用社会公共媒体和外部门信息发布资源(公共电台和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乡镇要建立通知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通过手机、固定电话、对讲机通知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等方式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广播、锣、鼓、信息专栏等方式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山东石岛、浙江舟山、广东电白建设覆盖我国渤海、东海和南海的海洋气象广播电台。

目前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扩大了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如安徽和贵州实现了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全覆盖,安徽、贵州省气象局还积极推动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贵州省气象局农经网牵头建设的“村级农民多功能信息服务站”被国家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和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评定由“2010 年全国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山西省已建设农村预警喇叭5182 只,内蒙古自治区研制了可自动接收预警指令的专用收音机,云南省共建设电子显示屏8777 块,覆盖所有乡镇。

【实例1】湖南省道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总面积2300平方多公里,辖26个乡镇(场),583个行政村,总人口76万。是湖南32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县之一,农村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以上。2007年以来,通过气象部门的积极争取,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成立了道县农村山洪地质灾害预警设施建设小组。县气象局、水利局、国土局,广电局四部门为全县180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村没存安装和配备功放机一台,大喇叭5个,高频卡哨9个,铜锣5面。永州市防雷中心道县防雷所还为设备安装了防雷设施,以保障该设备安全运行。全部设备由政府采购和投入,总投资100多万元。设备安装好以后,县气象局还组织了村民进行防洪演练。并在交叉路口标注了防洪撤离的路线和方向。一旦灾情发生时,让村民真正按正确的方向组织有序撤离。该预警设施的作用是:一旦灾情发生,村级气象信息员在收到防灾信息后,及时通过农村大喇叭进行广播,村民组长通过铜锣和口哨挨家挨户进行通知。动员全体村民有序撤离。除了安装好防山洪地 6 质灾害设备外,2007年以来,县气象局还在部分乡镇和山洪灾害地址易发村安装了21个区域气象站,在全县落实了16个DAB卫星预警设施和10块气象电子显示屏,为全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2.3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各地气象部门要努力建立形成各地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县级人民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总指挥长,领导小组成员应当包括气象、民政、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县级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乡级人民政府有分管乡长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乡干部担任的气象协理员负责日常工作。每个乡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村长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村级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要清楚村中的危险户所在。每个村设有气象信息员,每个村要在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清楚标明转移路线。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在完善县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和村,基本实现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乡、村级预案要在摸清气象灾害危险区域、安置点的基础上,采用简明的图表方式,明确群众转移路线,制定乡干部包村联系制度、村干部包户联系制度,落实各项措施责任人。县、乡、村要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通过演练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在多灾易灾的乡、村建设避难场所,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安全评估。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场所开展雷电防护工程建设。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活动在乡镇中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

中国气象局已在全国各省(区、市)开展了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试点,浙江省成为第一个在全省推行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的省份。浙江、重庆、陕西省(市)气象局与组织部门合作,联合开展乡镇干部气象防灾减灾培训。河南、内蒙古、贵州、陕西省(区)气象局与省委组织部、妇联、公安、供销等部门合作共建信息员队伍,形成信息员队伍建设的“大学生村官模式”、“妇女干部 7 模式”、“治安哨亭模式”和“农村超市模式”。内蒙古、安徽、广东等省(区)气象局与民政部门合作,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纳入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与农业、水利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2.4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县级要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县级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指导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制定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灾害评估制度,推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建立两卡发放制度,县级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由乡镇发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由村发放给全村村民。建立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度,规定村组织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的范围、方法和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措施等。县级气象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以村为单位查明农村主要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建立以村为单元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图。建立以省、市、县为骨干,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基础的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网络。县级气象部门建立灾情上报系统和气象灾情收集热线,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和灾害信息沟通、会商制度,建立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各村气象灾害隐患点、各级应急预案等信息纳入系统,实现动态管理和共享。乡镇、村屯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承担气象灾害收集上报工作。建立一馆、一站、一栏、一员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一馆”指县级在当地综合科普馆中增设气象防灾减灾展区,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融入到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专门的气象科普馆。“一站”指把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农村气象科普活动站,定期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一栏”指每个村设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定期张贴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一员”指将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气象信息员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员,活跃在广大乡、村居民中,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第三节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介绍

农业安天下,连续七个中央1号文件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做出部署安排,特别是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气象工作的要求更加具体,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更加明确的动员部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各地气象部门要争取在3~5年的时间,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技术系统。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初步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主要任务如下:

3.1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

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布局,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农业气象灾害等应用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和县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

3.2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技术指导和发布区域主要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指导产品;省级开展本省主要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市、县释用;市、县订正上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产品,面向农民开展服务,并及时了解服务效果及需求反馈上级业务单位。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县级气象部门在省级指导下开发适合本地的精细化服务产品,开展针对性特色服务。农业气象试验站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和示范;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建立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

【实例2】江西省赣州市陇南县现有脐橙种植面积170余万亩,是赣南财政增长、果农致富的优势产业。由于脐橙生产属高气象敏感行业,它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与气象条件都紧密相关。从2002年开始,赣州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赣南脐橙这一主导产业,从气候可行性论证到气候区划,从参与产业结构调服务到橙园区域小气候对比试验,从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再到为脐橙产业发展保架护航等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会昌县、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向县科技局申报区域小气候对比试验立项工作。2007年信丰局还在长安园艺厂安装了中尺度自动气象站。通过对比试验,进一步了解了山区或种植区域的气温变化规律性,为进一步做好针对脐橙区域的气象服务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气象资料和数据。他们的做法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基层果农的肯定和好评。

3.3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积极参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切实提高各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综合能力。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发展与我国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国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强化国家、省级粮食作物产量预报,拓展产量预报的领域,有选择地开展各地大宗作物、牧草产量与载畜量预报、农业年景预报和地方特色农业的产量与品质预报。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资源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的作用,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由应急作业向主动防御作业 10 转变,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区域人工增雨防雹重点作业示范基地。增强各地人影飞机、高炮作业能力,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3.4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

国家、省级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分析,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防范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国家和省、市、县级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为提高农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提供支撑。

比如:2010年,中国气象局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分析评估,13个粮食主产省(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启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其他省针对当地大宗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至少启动1项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河北、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各选择一个县开展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品种和特色林果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第四节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是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构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我们要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为抓手和着力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抗灾能力。4.1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4.1.1.人工影响天气的定位

人工影响天气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是现代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气象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一项重要科技手段;是政府投资、由气象部门归口管理并组织实施、为公众和社会提供的公益服务;主要服务于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

4.1.2.县级人工影响天气的业务职责

发布作业公告,及时传达上级作业指令;组织实施本地高炮、火箭增雨防雹作业,申请作业空域,收集作业信息并统计上报;负责本级作业装备存储和管护。4.1.3.县级业务发展的主要任务

信息采集传输:建设作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收集系统,能够快速传输作业信息和收集信息资料。作业监测:依托基本业务系统和上级指导产品,配备地面加密雨量站,建设作业监测系统。催化系统:按照行业标准建设防火、防盗、防雷击的规范化炮站,更新作业装备,精确定位炮站,建设作业催化系统。

4.1.4.县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主要内容

(1)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指示组织实施、指导管理本行政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2)制定本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并在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机构批准后组织实施;

(3)制定本辖区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安全管理规章和业务流程,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监督和指导作业站点工作;

(4)制定本行政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的培训计划;配合上级部门组织实施。

(5)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或组织资质申请的初审和上报等工作;

(6)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管理办法,负责作业装备日常管护工作和日常安全检查工作;

(7)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高射炮和火箭发射装置安全射界图,负责发布作业公告。

(8)负责及时收集本行政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情报和上报工作;(9)组织作业效果评估工作;

12(10)负责本级人工影响天气宣传工作。4.1.5.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管理(1)弹药管理

 弹药的购买:省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部门在每年10月10日前,按照中国气象局职能管理部门编报需求计划的要求,编报下人工增雨防雹炮弹和火箭规格和数量的购买计划,上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管理职能部门。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管理职能部门依据各地购买计划,向弹药生产厂下达生产指导计划,并委托中国气象局物资保障部门组织各地集中采购,签订弹药购买合同。

 弹药的装卸和运输:弹药从出厂到仓库储存或者从仓库储存到发往各炮点使用,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装卸与运输作业。弹药的装卸与运输是保障弹药安全供应和技术保障的重要环节,需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办理准运手续。对弹药装卸与运输总的要求是:统筹计划,严密组织,精心安排,合理配备人力、装卸搬运机械和选用运输方式,以保证及时、快速、准确、安全、经济、合理地完成弹药的装卸与运输任务。

弹药装卸搬运的一般原则:装卸搬运是弹药运输的预备性作业,是弹药仓库的经常性作业内容。严格地讲,装卸与搬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使弹药发生以垂直方向为主的位移,而后者是使物资发生短距离的以水平方向为主的位移。一般情况下,两者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密不可分,故统称为装卸搬运。

弹药运输的一般要求:弹药运输总的要求是: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统筹安排、合理选用运输方式和运力,以保证及时准确、安全保密、经济合理地完成弹药运输任务。

 弹药的日常管理:管好弹药是弹药管理人员和仓库的中心任务。弹药的管理工作是保障人影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妥善保管好弹药是弹药仓库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应特别注意实弹与教练弹、过期弹的分别存放,弹药使用的出入库登记制度。

 弹药库房的防雷管理:防雷是弹药仓库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雷电不仅能引起库区失火,而且还可能直接击中弹药库房,造成库房的倒塌和弹药的燃烧爆炸。根据《“三七”高炮防雹增雨作业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省、地、县、13 固定炮点人影装备库房都应采取可靠防雷措施,以确保弹药储存管理安全。

 弹药质量管理:为了保证弹药的出厂质量,产品出厂前必须经过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物资保障部的统一验收。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物资保障部根据生产情况,派出相关人员到弹药生产厂进行产品出厂验收。

(2)高炮、火箭装备管理

 高炮、火箭装备的购买:各级购买高炮,应由各省、市、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统一编制计划,并将购买事宜上报省人民政府,由其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行文请求支持。省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部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批准供给后,到指定单位办理相关提炮手续。购买火箭装备也按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指标,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向专业生产厂家统一订货。

 高炮的报废:人影高炮在使用中,部分高炮由于使用时间长、保管维护不当,高炮技术状况较差,虽经多次修理作业中还是经常出现故障,延误作业时机,各省市人影办对虽经多次修理在作业中仍不能正常使用的高炮应予以报废,并尽快组织销毁。

4.1.6 作业人员培训

为了适应新时期人影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人影作业的高效、安全,提高基层人影作业人员的科学素质和规范、安全意识,加强培训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培训的重点是:人工影响天气的基本原理和催化作业方法,专业观测设备的维护、操作和资料的获取,催化作业工具的维护、操作和安全管理,法规知识等。对于人影作业操作人员要按照《关于切实组织做好基层人影高炮作业人员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等工作的通知》(气预函〔2009〕29号)的要求,定期组织规范操作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4.2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4.2.1.防雷减灾法规、标准体系 ⑴法律法规

2000年1月1日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三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 14 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三条对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也做了规定。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关于气象行政审批的规定:第377项: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认定。第378项: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第二十八条对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规定也做了规定。

⑵ 部门规章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对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设计、安装防雷装置资质、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雷电风险评估和防雷产品的使用要求的规定。

《防雷工程资质管理办法》中关于防雷工程资质管理的规定。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管理办法》中关于防雷审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的规定。

⑶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石油库设计规范》、《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等。

行业标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等。

地方标准: 重庆《桥梁工程防雷技术规范》、《跨座式单轨交通防雷技术规范》、《建筑防雷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规程》等。

⑸防雷减灾业务体系

省级气象防雷主管机构工作职责:开展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15 防护、调查、鉴定与评估;

市级气象防雷主管机构工作职责: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护、调查、鉴定与评估;

县级气象防雷主管机构工作职责: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护、调查、鉴定与评估。

4.2.2.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发展方向

⑴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依法履行好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职责。

⑵ 协调好与当地政府及部门的关系,尤其要建立起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机制,如构建与建设、公安、安监、规划、房管、质监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机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力争将防雷减灾工作在本地区做到和谐、稳定、安全和发展的八字方针。

⑶ 在稳定防雷装置检测项目的同时切实提高其技术含量。

⑷ 要大力拓展防雷检测新业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检测业务上,尽可能与防雷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进行交流和学习。“拿来主义”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说机房检测和雷电风险评估,都是县级气象防雷主管机构现在和今后要开展的工作。上述两项业务在广东、上海和浙江等地区已广泛开展,其科技含量较高,既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又体现出广泛的社会效益,在提高气象部门防雷社会管理、防雷检测、防雷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以及雷电灾害调查等方面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发达地区现在就应该开展这两项业务,以点带面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辐射,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防雷减灾事业的发展,让中西部地区能够更好地应对防雷行政审批、防雷检测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实现气象部门防雷减灾的跨越式发展。

4.2.3.县级气象部门防雷工作重点 ⑴公共服务职责

开展雷电和雷灾的普查、区划,确定防雷减灾工作重点单位和区域,比如:可以通过对雷电观测记录和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雷暴日的空间分布图和闪电密度分布图,以及雷电灾害的年月变化、空间分布、雷击伤亡情况、雷 16 电灾害发生地和雷灾损害类型等;开展雷电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基层气象部门现有的短信平台、声讯平台、影视平台、网站、电子显示屏等服务手段,及时发布雷电监测预警信息,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防御雷电灾害提供支持和帮助; 开展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检测服务,发挥好技术监督作用。检测包括对新建项目的跟踪检测、竣工检测以及对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常规检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法,二是安全,三是规范(五分离,两区分),四是科技含量;开展雷电灾害调查鉴定,为制定防雷减灾规划、改进防雷安全薄弱环节、强化防雷社会管理奠定基础。

⑵社会管理职责

实施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两项行政许可,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质量关。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规范窗口建设和工作流程,二是不能附加许可条件,三是不能收费或代收费,四是不能指定防雷工程企业或产品。做好防雷行政执法、检查,依法维护防雷安全生产秩序。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理、有据、有节、有序地开展执法检查,二是严查拒不接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拒不接受防雷装置安全检测以及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做好防雷行业监管,依法维护防雷市场秩序。工作重点:一是无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擅自从事防雷设计、施工活动,二是异地防雷工程企业未备案从事相关活动,三是防雷产品未备案进行销售;组织好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工作重点:一是提升社会防雷意识,使大家主动防雷;二是宣传防雷安全生产及管理法规、标准,让大家依法防雷;三是普及防雷科普知识,教大家科学防雷。

第五节 德清县气象局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情况简介

德清县地处长三角杭嘉湖平原西部,总面积936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开发区)166个行政村,人口43万。德清属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多的区域,气象灾害占该县自然灾害的9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2008年以来,该县以创建全国首个新农村气象工作示范县为契机,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农村防雷减灾管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积极推进以“强化四项保障、实施四项工程、建立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德清县气象局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是组织机构保障。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气象局、农业局、水利局等29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在县气象局设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管理三个办公室,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日常工作。为发挥气象部门在防汛防旱中第一道防线作用,县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副总指挥。12个乡镇(开发区)按有职能、有人员、有场所、有装备、有考核的“五有”标准建立气象工作站,明确气象工作分管领导,强化责任考核。二是队伍建设保障。12个乡镇(开发区)和农业、水利等19个相关部门均设立了1名气象协理员,166个行政村(社区)均设立了1名气象信息联络员,主要承担本辖区或单位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灾情收集报告、气象基础设施维护等工作。突发气象灾害来临时,气象部门立即将预警信息发送给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联络员,并通过他们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知本辖区的人员,及时开展防灾避险工作。三是工作机制保障。将乡镇、部门气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纳入了县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健全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政府与各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与责权,加强分工协作、联动处置。县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德清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德清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规范性文件,12个乡镇(开发区)均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并逐步向村延伸,基本建立了“部门、乡镇、村”三级互动机制,实现“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到乡,应急预案延伸到村,预警广播覆盖到户”。四是投入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多元投入机制,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等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规划,并纳入县财政预算。同时,加大各乡镇(开发区)以及水利、气象、农业、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对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德清县气象局实施四项工程,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一是“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全县12个乡镇(开发区)和灾害易发地段全部建立起了气象 18 自动监测站和气象视频实况监测点,确保每7公里格距有1个监测点,建立了农业气象、生态气象专项监测系统,按“三个一”标准实施全县12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村建设,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旱涝墒情监测业务。全县建成了集地面观测、雷达探测、气象卫星等效接收现代化农村立体气象探测网和在功能上集监视、监测、预报预警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中心。二是“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51个农村气象预警电子屏和1个公共服务预警信息大型电子屏,开通掌上气象台、乡镇信息终端、农村广播直播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为11个部门发布了涉及交通安全、公共卫生、突发停电、地质灾害、农业病虫害等内容的公共事件预警87次,相关服务信息5000余条次,服务受众面达40万人次。建立200个气象为农业大户服务联系卡制度,为农业合作社、协会、农业企业、大户提供15大类75种气象服务产品,气象人员和乡镇气象协理员与广大农民形成一对一的专项服务。开通10大类200余种农作物农业气象指标查询系统,建立现代农业“网上创业园”、“网上农博会”和500个“农民网页”。同时,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培训工作,已建立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个,中小学气象科普实践教育基地2个、气象科普示范村12个,设立乡镇“信息早市”宣传窗11个,开展了“百村千户”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活动,协理员队伍气象知识理论学习纳入行政学校培训计划,接受科普教育人数达两万余人次。三是防雷减灾工程。针对农村雷电灾害多发现状,开展并完成了全县农村雷击史、地质条件及防雷环境调查,开展农村雷电预报预警服务。2009年县政府出台了《德清县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编制了《农村防雷技术规范》,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范和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编发《德清县农村住宅防雷装置技术方案图集》,为农民提供防雷技术指导。全县设立了20个“防雷示范自然村”和200个“防雷安全示范户”,其中3个示范村、25个示范户已启动建设。四是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在县气象局成立了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下设增雨作业指挥中心、天气监测中心和增雨作业总队,分别负责指挥管理、天气监测预报和增雨作业。同时,建立人工增雨作业基地4个,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德清县气象局积极探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长效管理。一是灾害性天气评估制度。组织气象专家对灾害性天气气候进行综述,对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编制评估报告。2009年以来,编制了《“2·14—3·5”罕 19 见连阴雨天气气候评估报告》、《“2·25”三合恒磊石料厂泥石流塌方事件气象次生灾害评估报告》等灾害性天气评估报告5个,为气象防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风险评估制度。对城乡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防御中存在的弱点、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内容,确保在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今年以来,已对4个城乡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三是应急准备认证制度。制定了《德清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乡镇(开发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农业种养大户等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评定,有效促进和提高了基层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和主动防御能力。目前,12个乡镇(开发区)均被评定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达标单位。四是目击报告制度。各乡镇(开发区)气象工作站以及31名乡镇、部门气象协理员、166名村气象信息联络员及时收集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协助气象部门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同时,鼓励社会公众第一时间向县气象局、乡镇气象工作站上报目击信息,对目击报告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思考题

1.两个体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规划年限? 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 4.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任务是什么?

5.基层气象部门 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中的任务是什么? 6.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县级气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7.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县级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气发〔2010〕92号

2.《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气发〔2010〕93号

3.《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2011年司局长轮训讲义)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 4.《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讲义》 第四版

第五篇: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今年以来,县劳动保障局立足部门职能,突出抓好农民工培训、转移、维权和农民养老四个重点,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比较低、市场就业能力比较弱的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储备式”和“订单式”培训,使农民工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6163人,有319人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取消了针对农民工就业设置的不合理政策和收费项目,为农民进城务工畅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全程就业服务机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我县工业总量不断膨胀,就业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调整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放在就地转移上,控制县外输出数量,满足了县内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全县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劳动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热线,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视和举报检查等手段,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妥推进农保工作,确保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自愿投保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巩固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乡村医生、农村专业户等重点人群参保续保。目前,全县参保农民达到12.92万人,其中有1309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为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市劳动保障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从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落实四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劳动保障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为宗旨,坚持统筹城乡劳动力管理的思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单位各科室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时,主动自觉地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功立业。

一、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把就业工作的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就业转移。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平等待遇,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收入好。二是继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市的一项产业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中介服务网络、技能培训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倾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技能输出大市”。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由劳务输出转向输出与就地转移并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到城镇和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把劳动保障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部门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务工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为务工农民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退休、代办争议处理、劳务派遣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探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采取“低标准进入、再逐步规范”的办法,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督促指导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对在城镇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对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筹资机制。加大投保续保工作力度,特别是引导村干部、富裕户、计划生育户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和待遇转移接续办法,做到“不论人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使流动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得到保障。三是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总结各县市区试点经验,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保障模式,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使其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解除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

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一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的龙头作用,扩大办学规模,灵活办学机制,长中短期班相结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整合农

村各种培训资源,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输出培训基地,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适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规模。积极配合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实施“阳光”工程,落实技能培训补贴,吸引更多地农村劳动力学习技能、务工致富。三是切实搞好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措施,适应劳务市场岗位工种需求,及时开展各类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提升,就业质量的提高。

四、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一是指导农民工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工与企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帮助务工农民运用劳动合同中的协商条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科学确定工资指导线,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卫生,使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稳定劳动关系。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利剑”、“杠杆”作用,实施“一体执法”和联合执法,围绕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社会保险等内容,深入开展日常巡查、举报投诉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严肃查处各种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是积极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推行“阳光仲裁”和“一步到庭”制度,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对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的案件,按照“就高不就低、就宽不就严、亏众不亏一”的原则,简化程序、优先审理、从快办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下载浅议供销社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供销社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办好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2012.4宣传

    办好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祝阳成教中心现有教师14人,本科学历10人,专科学历4人;现有中专班6个,在校生105人;专科本科电大、函授教育......

    农村药品两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是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落实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

    把握重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五篇模版)

    把握重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摘要: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

    现代远程教育为新农村服务建设的工作总结

    现代远程教育为新农村服务建设的工作总结 上学年,我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并已全部正常投入使用。我校拥有专门的电子备课室和微机室,每个教室有一套完整的多媒......

    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今年以来,县劳动保障局立足部门职能,突出抓好农民工培训、转移、维权和农民养老四个重点,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推荐5篇)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和农民权益的......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荐)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信访工作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接待......

    加强档案管理 服务新农村建设

    加强档案管理 助推新农村建设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生了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