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金色花》学案
《第4课 金色花》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学习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学生自学
一、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二、读熟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速平缓、口齿清楚,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
三、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自学检测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祈.()祷花 瓣.()菡.()萏.()欹.()斜 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2)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二、每个小组两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圈画错误并积极发表意见。
【合作探究】
1、阅读《金色花》,讨论
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让妈妈知道?
(3)为什么妈妈说 “你这坏孩子”?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2、阅读《荷叶 母亲》,讨论
(1)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何理解? 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4)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精读精炼】 阅读《金色花》,回答下列问题。
小孩子领受着母爱,那么他想着怎样回报母亲?
2、作者为什么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3、“我不告诉你,妈妈。”回报妈妈的爱,为什么又不告诉妈妈?
4、妈妈称他“坏孩子”,“坏”是什么意思?
5、这首诗用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主题阅读】
纸船印象
1”如
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许多事,有些是过眼云烟,倏忽即逝;有的热铁烙肤,记忆长存。有的像飞鸟掠过天边,渐去渐远;而有一些事,却像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叶,像春花,也像秋草,似无所见,又非似不见。童年的许多细碎事物,大体如此,不去想,什么都没有,一旦思想起来,便历历如绘。⑵纸船是其中之一,我曾经有过许多纸船,在童年的无三尺浪的檐下水道航行,使我幼年时的雨天时光,显得特别地亮丽充实,让人眷恋。
⑶那时,我们住的是简陋的农舍,檐下无排水沟,庭院未铺柏油,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屋顶上的雨水滴落下来,却理直气壮地在檐下汇成一道水流,水流因势而定,或急或缓,或大或小。我们在水道上放纸船游戏,花色斑斓者,形体怪异者,色派俨然者,甫径下水却遭沉没者,各色各样的纸船或列队而出,或千里单骑,或比肩齐步,形形色色,蔚为壮观。我们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
⑷这些纸船都是有感情的,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母亲们的巧思和那双粗糙不堪,结着厚茧的手。母亲折船给孩子,让孩子在雨里也有笑声,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也许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农作物都有被淋坏、淹死的可能,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烦乱忧愁不堪,但她们仍然很平静和气地为孩子折船,折成比别的孩子所拥有的还要漂亮的纸船,好让孩子高兴。
⑸童年旧事,历历在目,而今早已年过而立,自然不再是涎着脸要求母亲折船的年纪,只盼自己能以母亲的心情,为子女折出一艘未必漂亮但却坚强的禁得往风雨的船,如此,便不致愧对纸船了。
1.从文段内容上看,文章表现了哪些爱()
A.母亲对子女的爱B.子女对母亲的热爱C.孩子对雨天的喜爱
D.母亲对纸船的喜爱E.孩子对纸船的喜爱
2.“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句中“这种美丽的感情”指代什么?
3.“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句中“这些事”指什么?
4.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二篇: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学案
《散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
1、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学生自学
一、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二、读熟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速平缓、口齿清楚,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
三、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自学检测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不要看课本!)
分歧()shà()时chāi()散()各得qí()所委屈()...
水波lín lín()()嫩()芽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
二、每个小组两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圈画错误并积极发表意见。
三、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为什么?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
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3、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本文记叙了„„,表现了„„)
课堂导学
一、人物分析:通过文章第段句的描写,我看出(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
三、精彩语句赏析
我喜欢第段句话(或者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因为
四、问题研究
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世界。”?
课堂检测
1、课文第一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和。
2、第四段属于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六段中的“强壮”和“高大”这两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交换吗?为什么?
4、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拓展延伸: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买。啰唆。”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你们那儿今天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嗨!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还不是下雪。”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南国,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地残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来临时,他仍会赶在北风之前,向深圳投去问候和叮嘱,可是他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往哈尔滨去的。
1.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小说中这两种亲情的特点。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亲情应该是双向的、交互的,可小说中的亲情却严重失衡,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形,对此你有何想法,请写一段有观点有论析,言之成理的话。
作业:同学们,你们一定感受过亲情的温暖,品尝过亲情的甜美。请你从生活中选择一两件蕴含亲情的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份亲情。(400字左右)
1、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注意“熬”字)(2)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3)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1)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
情。
3、分歧是如何解决的?(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3)“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4)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走不过去时让儿子背上,既照顾了孙子,又帮儿子解决了难题,体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疼爱子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答案:1.父亲对儿子、母亲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关怀备至;儿子对父亲、儿子对母亲却“不耐烦”“忘了问”,漠不关心。
2.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气变冷时,自己过多地关心了儿子,却忘记了更需要关爱的母亲,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作用是表达内心的自责,为主题的揭示张本。
3.表现手法: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晚辈对长辈的冷漠和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进行对比,表达了深深的自责,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结构技巧:文章从特定的视角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截面,用简短的语言,巧妙地将“老王”给儿子打电话和他接听母亲打来的电话这两件事串联在一起,让读者在前后情节的对比中有所悟、有所得。
4.示例一:“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板上。”这句俗语的含义在故事中得到了形象的印证。“老王”因惦记北风尚未抵达处的儿子而声声叮嘱,却没给北风已起、雪花飘落处的老母亲一声问候,而他儿子恐怕连电话问候的念头都没有闪过。这种失衡的亲情表现了“慈爱”的过剩,“孝心”的缺失。
示例二:人口数量的“倒金字塔”形,导致了亲情的失衡。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老人的数量超过了儿女,这就使人们慢慢把情感更多地倾向于关爱儿女,而忽视了孝敬老人。这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和关注。
第三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诗两首—金色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4课 诗两首——金色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2、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3、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老师有个要求,一是我们要读准字音。
1)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读的效果。嗅(xiù): 闻(气味)。
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地笑。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2)现在我们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老师一个小问题:
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如果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样的感受,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 现在让我们聆听老师读一遍诗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3、听了,我们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的句式来做恰当描述。发挥集体的智慧,比一比哪一组描述的最美
3、齐读诗歌,再次品味画面美。
四、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些美都来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人们←→花儿 母亲←→孩子)
小结: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板书“爱”
五、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是否觉得我们也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1、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展开想象的翅膀,请以“妈妈,假如我变成了-----------”来说一句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如: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六、课文小结 :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七、作业:
1、收集资料,了解泰戈尔,阅读《新月集》。
2、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表现你对妈妈的深情。
3、实践活动:为亲人洗一次脚,后进行片断描写(心理描写或外貌描写)。
八、教学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金色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金色花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一个婴儿即将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把我带到地球上去,我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我该怎么办呢?”上帝说:“孩子,放心吧,我已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期待着你的来临,并且,她将用她一生一世的爱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关注你,直到生命的终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天使是谁吗?——是母亲!这是我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深情的呼唤。古往今来,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歌颂母爱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你能说出几句有关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吗?(生交流)
举例:孟郊《游子吟》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在孩子们的口头心里,母亲就是上帝的名字。——萨克雷《名利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歌颂母爱的名句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一起来欣赏一篇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情感的散文诗《金色花》。语文书打开,翻到第123页。(板题:金色花)
二、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泰戈尔。(板题:泰戈尔)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生介绍,师补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著有诗集《飞鸟集》、《新月集》等诗集,还有小说及剧本等,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1913年《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家庭人口众多,他的母亲身体不好,他由大姐带大,大姐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五嫂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他的妻子也始终温柔敦厚地扶持丈夫的工作。这几个女人以母亲般的爱深深影响着泰戈尔,在他的文字作品中,童真、母爱是永恒的主题。)
三、读
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篇,它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同时又有诗歌“语言凝练,内容跳跃性大”的特点。
对于诗歌,我们可以按照“读、品、悟”的步骤进行学习。(副板书:读、品、悟)首先来看“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读顺、读出感情。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标记出来,并初步感知一下诗中孩子的形象特点。(生自由朗读)
同学们发现哪些字词容易读错?说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此过程正字音:匿笑、祷告、罗摩衍那)
请同学们来说说文中孩子具有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顽皮、天真„„)
同学们概括得很精当,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尽量体现出活泼、天真、可爱的孩子气以及对妈妈深情的爱。
在“品”的过程中,要体会诗歌语句所表现的情感。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遍诗歌?(生读)(适当点评,再找学生读。)
{在此处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第一段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2、“孩子,你在哪里?”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要读出嗔怪、担忧、焦虑、欣喜} 同学们读得都不错,基本能将句子中的感情读出来。
四、悟
学习诗歌第三步是——悟,体会文章写作特点及好处。
1、在读和品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表现什么情感的?——母子之爱,母子情深。我们知道,在中国就有许多写或孩子顽皮可爱的,或歌颂母爱,或表现母子情深的文章。那为什么要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作选入我们中学课本中呢?这首诗是不是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明确:通常人们写到孩子的童真和顽皮时,大概只能想到写他怎样的可爱,如何的淘气,怎样在妈妈面前撒娇作痴,或故意做违拗之语,以引起妈妈更多的注意和关爱。而泰戈尔却在人们意料之外运用想象的手法,选取了“金色花”这一喻象来处理这一普遍体裁,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奇妙之处。(板书:想象)
2、有哪位同学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咱们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三次嬉戏)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板书三次嬉戏的内容)
泰戈尔说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真正的爱,是无需用语言去表达的。佛语说:一花一世界。一朵金色的花绽放,那优美的姿态,那淡淡的芬芳,那小小的投影,便是世上最深情的语言,便是爱的最真挚的诠释与体现。所以说:花开无声,大爱无言。
五、拓展
曾有一个印度人说:我每天读泰戈尔的诗,读他一行,便可忘却世上一切的烦忧。我们通过品读《金色花》,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温馨的母子情。假如你是哈利波特,给你一次变化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妈妈?(学生发言,师适当指导)
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在平时的写作中也需要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六、小结
这首诗从孩子的角度来写他变成一朵金色花如何来回报母爱,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出浓浓的母子深情。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母亲,是她赐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每个人有七种天赋,那就是去看、去听、去接触、去品尝、去感觉、去笑并且去爱。爱是我们生活的动力,爱就是奇迹。让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世上一切可爱之人。让我们用一颗感恩之心、热爱之心,再一次深情地诵读《金色花》。
七、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品读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其他诗作,将你喜欢的诗歌记录在你的积累本上,并写出你的感悟。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李白·唐代____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赏析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