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17讲(论述附件)
青年自组织,是指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具备一定规模、拥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框架的青年非政府组织。青年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正式的青年组织与非正式的青年组织是其中一种划分方法。正式青年组织有完备的章程和制度,组织成员稳定、组织原则明确,组织结构严密,成员有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具有目的性、正规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一些体现官方色彩和为政治服务的正式青年组织由于经费充足、人员稳定、政府扶植力度大,而使得本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功能不断完善并拓展,参与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组织体系也取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其本身的青年组织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们在青年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先锋模范和主力军的作用。在我国主要有共青团组织和青联组织等。另外,还有一些由社区或企事业单位组织的青年组织,比如社区青年志愿组织或企业青年突击队等。非正式青年组织,相对于正式青年组织而言,是指那些由青年人自发组成、结构比较松散、且不具有“官方”色彩道德组织。非正式青年组织无完备的章程和制度,组织成员不稳定,组织原则不明确,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确定,因而具有自发性、内聚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这些青年组织主要为一些青年自组织,是基于青年共同偏好建立起来的,他们主要依托网络聚会交友、践行公益、参与社会事务、活动充满创意,组织日益壮大。这些青年自组织充分体现了青年的社会性、发展性,以及青年参与社会生活将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因为青年自组织主要集中在新型交友聚会、时尚运动、社会公益行动等领域,因此,这些领域也成为观测青年流行文化的重要标志。非正式青年组织是正式青年组织的一种补充形式,他们与正式青年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广大青年成员的聪明才智,在促进社会前进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并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汶川地震后,青年组织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对社会的责任。由于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和组织成员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应急响应差异分析:
1、响应速度上,青年自组织相应迅速。由于非正式青年组织具有自发性强的特点,青年人在正式青年组织之外,情感相投,或出于交往相通,自动地聚集到一起,自然形成各种非正式青年组织。它不像正式青年组织那样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而是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因此地震以后,舆论相对开放,政治环境也相对松动,非正式青年组织获得了较可作为的空间,他们将自身定位为协助政府救灾的辅助者,采取与政府合作的路线,以获得政府的支持,使非正式青年组织获得了可以施展的平台。
在震灾中,非正式青年反应相当迅速,不满于正式青年组织,在某些方面还快于青年组织。5.12当天就有普通的青年在南京、上海、杭州三地,通过电话和网络方式联系各地青年,由志同道合的人挑头组织起了一个“江浙沪援助四川地震灾害青年志愿者临时办公室”,统筹组织江浙沪经济较为发达的三地青年志愿者和社会有志之士进行募捐、抗灾的行动,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灾区实施救灾工作。
2、救灾方式上,正式青年组织统一有序,而青年自组织灵活多变。正式青年组织是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一般是按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的抗震救灾活动。他们能提供的服务通常都是统一的。例如,按党委政府的安排组织青年团员进行募捐,缴纳特殊的团费,在各级团组织的组织下,向灾区人民表达深切的哀思,动员群众为灾区捐款捐物。所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井然有序地进行。5.12地震发生后,非正式组织在整个救援过程中飞,采取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他们在正式青年组织之外,由个别骨干青年自发地组织青年志愿者,迅速组建起青年突击队等组织,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灾区现场开展应急活动。他们由十人或者几十人组成一些救援小分队奔赴灾区进行现场救援,承担物资搬运、伤员转移等工作。还有一些青年志愿者自愿发动组织或通过情感联络部分青年向灾区人民鲜血,有组建小组积极传播灾区信息。从上面可以看出,正式青年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统一的服务,整个救援工作井然有序。而非正式青年组织,则是自发地由少数志同道合青年组建的零时性的组织。因而在救灾方式上可以以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进行救灾救援活动。可以说非正式青年组织在5.12大地震中扮演了拾遗补缺角色,行动力也获得了锻炼和提升。但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行动的效果相当有限。有些外地自行组织的志愿者进入灾区时,个别不法分子也混进了非正式青年组织赴灾区进行偷盗抢活动,从
而增加了当地政府维护社会治安的难度。为此,在后来的救灾中,外地志愿组织必须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后才能进入灾区。在人员稳定、经费充足、物质保障、同时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的青年组织在整个救援工作中可以说“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只要是抗灾前方需要的,他们都能做到倾力支持。在地震发生后的整个救援活动到灾后重建 的整个过程中,以共青团为核心的正式青年组织始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各种救援。在得知灾区人员搜救紧缺应急灯的消息后,福建等地团组织连夜调运了500台手摇应急灯发送至灾区;得知灾区雨具短缺,浙江将价值50万的5万把雨伞紧急运往四川;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了“爱心航线”活动,将广大青年和社会各界捐赠灾区的急需物资,每日通过一架波音737—800飞机从北京运抵四川;包括灾后的重建和对灾区儿童、青少年进行的心理辅导等,都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由青年组织进行的。而非正式青年组织是基于青年的共同兴趣爱好及情感相通而组建的,其组织成员、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行为规范方面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约束,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的变异性,或意见相左,或利益相悖,或人际关系不和谐,都能引起非正式组织聚散或重新组合。因此在执行各种任务时也就不能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达到最大的应有效果。
救灾中青年组织危机响应的共同特点:
1、彰显出以社会参与和责任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在这次人道主义救援中,迸发出中国人的自主意识,社会责任感也不断成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自觉。青年组织发挥出其巨大的能量与作用。青年组织直接面对震灾,直接参与救灾,直接去承担抗灾救人的历史使命。在余震不断,山崩地裂、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时刻,青年一代冲锋陷阵在第一线。作为民间力量的青年志愿组织,充满着积极参与的人情,付出了坚定不移的救灾行动。他们不分阶层、职业、地区和贫富,在震灾来临之后,都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或出人或出力或出智慧,或捐钱、或维持秩序,或亲临一线参加营救,在大灾难中现显示出了敢于承担、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
2、充当着社会动员的重要角色。一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程度和动员能力,是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在改变积弱不振的努力中,长期把这种组织程度和动员能力直接等同为政府对社会的组织程度和动员能力。一个有机的现代社会,民间组织和国家组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青年组织是一个国家最具旺盛生命力的团体,青年群体的社会动员能力在民间力量中显得尤为突出,也对社会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次汶川大地震,除了正式组织的社会动员外,众多的非正式青年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并对社会大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号召民众出钱出力。这次的青年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的是一次大型的社会动员行动,它让灾区的情况及时传到每个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国人心中。次行动不仅激发了国人支援灾区重建的热情与决心,更能使公民在这个国家找到一种社会纽带,即感受到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有密切的稳定联系。
3、加强与地区之间、国际间青年组织的联系,联手共同抗震救灾。组织协作理论的倡导者巴纳德认为,个人必须协作。因为作为个人,不仅受所处的活动环境限制,还受人的生物性质的限制。而克服个人这些局限的有效方法,则是通过采取相互合作的社会活动。此次汶川大地震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组织联合起来,迅速组成救援队伍,他们不分阶层、身份与地域,只为一个共同的抗震救灾目的。来自不同地方的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各种形式真切地表达着族群的力量。各级青年组织在资源动员、物资调配、信息传递、生命搜救、现场救援、心理辅导、儿童和老人关怀等各方面联合行动起来,有力地动员了社会资源。这也再次证明:人作为一种群体存在,人的发展载体具有社会性;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是不可能独立生存和发展的,都需要相互支援和协作。
4、重视与社会大众的契合。这有两方面的具体表现。首先,此次震灾发生后,青年组织开展的活动更加注重从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而非仅是政府指派的任务。比如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初期开展的募捐活动,以及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应社会之急而策划的。其次,青年组织在开展活动时更加注意依靠来自社会公众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所依靠的人力资源,主要是以来自“自下而上”报名的志愿者为主。这表明,我国青年组织在自身定位上正在有意识地向民间化、社会化的方向努力。这与出现在基层的因专业、志趣相似而形成的草根群体类青年组织在发展方向上不谋而合。因此,在此次震灾中,许多专业性的青年组织反应迅速,在一些政府无法及时触及的村庄开展救援活动。不少青年组织自主性强、活动独立、行动灵活。如青基会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公众的捐赠愿望,随即开展募捐活动。
第二篇: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教案(24讲)
第三节孤儿
一、了解我国孤儿的现状
2005年4—7月份,在民政部的邀请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儿童保护中心的调查组参与组织了中国首次全国性孤儿登记排查。对孤儿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全国31个省统计所得到的资料来看,当时我国处于18周岁以下,父母均死亡以及在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有57.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四点四三。在2011年重新进行统计时,人数上升到了71.2万,5年时间增加了24%。以青海、西藏、新疆、宁夏以及广西、贵州、云南等经济欠发达省份孤儿占人口比例高于其它地区。新疆、广西、河南、安徽、湖北、云南等地疾病致孤的比例高于全国水平,可能与艾滋病局部流行有一定关系。农村户口的孤儿占总数的86.3%,城市户口的孤儿占13.7%。
从年龄上看,我国孤儿绝大部分集中在6到15岁的年龄组。在这个年龄之前和之后的孤儿比重都大大小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从原因上看,我国城乡地区不同年龄孤儿致孤的原因有明显差异。城市地区孤儿致孤的首要原因是遗弃等其他原因,尤其是女婴,并且0-3岁的遗弃儿童比例最高;其次是疾病病故;排在第三位的是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导致的孤儿所占比重非常低。遗弃就成为城市孤儿致孤的最重要原因。在农村地区,父母因为疾病病故是首要原因,第二是意外事故,第三才是遭到遗弃,排在最后一位的是自然灾害。
二、孤儿的概念
我们书上说的,父母亲均不在位,不在位有很多种情况。这里的孤儿并不仅仅是无父无母的孩子,而是从更大的范围进行界定,具体符合以下情况:第一、父母双亡;第二、父母中一方由于疾病、死亡、服刑、改嫁、离婚等原因导致缺位,另一方迫于生存压力(经济压力、身体疾病、精神疾病),无法独自承担起照料孩子的重任;第三、被亲生父母抛弃,查找不到亲生父母或者领养人死亡,事实上无人照料的孩子;第四、父母健在,因为残疾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缺少经济来源,处于极度贫困,无力承担孩子的生活、教育费用。第五、父母离异,事实上均未承担起抚养义务。
这里的孤儿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要跟“心理孤儿”现象区分开。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在集体氛围之外,家庭亲子关系冷漠,胆怯于交往、难以融入社会生活,实际就是心理不健全的一种现象。
三、孤儿的困境
比如说很多农村地区的散居孤儿一般是由缺乏劳动力、经济条件差、年龄较大的外祖父母、祖父母去抚养,有时候连吃饭穿衣都要靠亲朋或邻里去帮助。而且,这部分老年人实际上也都已经进入了需要他人照顾的年纪,精力和体力都使他们不能在孩子学习和心理疏导方面发挥家长的作用。而且更糟糕的是,这部分老人他们自身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自己本身也要靠子女养老,老人和孤儿的生活来源仅仅是田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和获得的少量金钱。老人的其他子女可能会接济一部分,但都是杯水车薪。物质问题严重匮乏,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老人往往会有一种担忧,就是自己去世以后没有人来照顾孩子。当然这个只是针对农村散居孤儿中的一种情况进
行了一下阐释。那么在庞大的孤儿群体中,还有城市散居孤儿,艾滋孤儿,以及一些机构里面收养的孤儿,具有不同特点的孤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比正常家庭孩子更多的问题,更加弱势。
(一)生存问题
(1)经济窘迫。没有经济来源,缺乏物质,生活会很贫困。因为自己没有劳动能力可以取得收入。能吃饱饭已经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想想自己吃了上顿都不知道下一顿在哪是多难受、可怕的一件事情。好吃的零食、好看的衣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所以爸妈真的是一张长期饭票呀,白吃白喝他们还心甘情愿。父母是一个坚实的后盾,没有后盾没有保障也挺可怕的。这是经济方面的困境。这点应该也是我们最容易想得到的(2)营养不良和疾病。由于经济原因,食物来源和营养状况方面会比较缺乏保障。营养水平跟体格发育、智力发展有关,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贫血、发育不良等,引发一系列的疾病。(3)失去遗产继承权。尤其是没有父母作为的依靠的孩子,面临着被送养、收养、卖掉等情况。住房和财产继承权常常会被亲戚朋友中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觊觎。
(二)教育问题
这里应该包括生活教育和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上,主要是年纪比较小的,要保证能够及时入学(适龄的孤儿不因为没有父母或经济问题而使其没办法像同龄孩子一样准时接受教育)、继续学习(学习中途家里出现一些困难,父母缺位而没办法继续学习;还包括一条就是针对18岁以上,但是还在上学的孩子,已经在义务教育范畴外的,很有可能会面临不上大学而中断学业的可能,放弃继续发展的机会)文化教育上要保证不辍学。生活教育上其实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这些规范、习惯类的行为指导。像小孩子怎么拿筷子,一般的礼仪,懂得说谢谢、对不起等等,在大家看来最不值得关注的这些细节在孤儿身上需要考虑,因为这些是家庭功能的一个范畴。他们的这部分教育是缺失的。
(三)心理问题
书上提到四点,(1)人生目标两极化现象日益凸显,要不就是没有理想,要不就是空想,很少有切合自身而又可望可及的愿望。(2)情感脆弱性日益明显。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无助感。一般别人欺负你,你会想到告诉爸妈或家长,会给你出气。可孤儿就没有底气说这些话,没有亲人作为心灵的后盾,没有家庭作为生活的保障,生活的风浪只能自己承受。久而久之会有一些习得性无助,别人的欺负、诽谤等都能忍受。(3)人生交往中恐惧感与失范性并存。(4)失衡感与过强的自尊心交融在一起。孤儿群体往往在自尊方面会存在高自尊或低自尊的情况。低自尊就是自卑,很多孩子会因为自卑而有意识地回避与人接触与人交往,这样来保护自己少受伤害。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高自尊就是说自尊心太强,对于别人的帮助会当做是种可怜,自己在内心会受不了,实际情况又必须要这些帮助,所以内心会比较扭曲。当然这儿还有一些情况,通常我们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放在这些孩子身上还是比较实用的。孤儿院的小孩,不太懂得感恩。因为一直都是接受别人帮助的,在衣食住行上习惯了别人的给予,来自社会的关爱。时间久了就觉得这个是应该的、无偿的,习惯了索取,忘记了回报、感恩。其实这个现象还不是小范围的。也是属于心理问题。所以可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孤儿群体还有哪些心理问题。
(四)社会化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说跟前面三个因素很相关,前面的那些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他们没法儿顺利成长、融入社会,甚至影响融入社会以后的一些行为。
四、孤儿的救助模式
(一)集中供养型:让这些孤儿集中生活在由政府出钱兴办的儿童福利机构里面,服务是由政府买单。
(二)助养型:由社会上的个人或者单位出资资助,可以资助一名或若干名儿童的部分或全部养育费用,由福利机构提供集中照顾。这种的水平还会高些,比政府出资的质量高。(杨梅学)
(三)代养型:由个人或机构为福利机构监护的这些儿童提供短暂或较长期的家庭式、小机构式的服务,个人提供的服务多以“周末妈妈”的形式出现,这种经常在港台电视剧里面会看到。
(四)机构形态的家庭照顾。比较典型的就是SOS儿童村。SOS儿童村一种民间社会福利组织。宗旨是通过为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提供一个有“妈妈”的家庭式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重新获得母爱并享受“家庭”温暖。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由奥地利科学院名誉院士H.格迈纳尔医生于1949年在奥地利建立。国际SOS儿童村组织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SOS儿童村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解决孤儿问题的成功典范,国际SOS儿童村组织也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为世界人民所尊敬的国际民间慈善机构。SOS儿童村的特色在于其采用家庭模式管理、抚养、教育孩子们。儿童村以及其青年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家庭式的生活环境,并努力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立,为将来的独立生活作好准备。SOS儿童村模式的基本概念由四个部分组成:SOS妈妈、兄弟姐妹、家庭住宅,每个SOS家庭都有一幢独立的家庭住宅;村落。采用小家庭分养方式,每个家庭有6~8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孤儿,他们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由一个妇女充当家庭中妈妈的角色。该妇女要有献身精神,喜欢孩子,爱护孩子,并能教育孩子,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位母亲角色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正常家庭中的母亲一样。每一个儿童村有15~20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立的住宅。进入就学年龄的孤儿,可就近上学,这些孤儿进入青年期后,迁至SOS青年宿舍居住,直到完全独立走向社会。1984年11日,由国际SOS儿童村赞助,在中国天津市和烟台市建立中国SOS儿童村,并于1986年10月开始收养孤儿。现在在天津、烟台、乌鲁木齐、齐齐哈尔、南昌、成都、开封、莆田建立了SOS儿童村。
(五)家庭寄养型
由政府买单,福利机构选择适合的家庭,由家庭提供直接的生活照料和服务。
(六)领养型。参照收养法去领养的。之前讲过收养的相关程序。这里补充一点。之前说的是一个人只能收养一个子女,而且要自己无子女才能收养。这点请大家看到树上297页,第八条下面。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
五、进一步做好孤儿救助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社会工作关于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及社会对个体、个体对个体提供帮助的理念以及孤儿成长性特点导致孤儿福利的发展性理念,提出了要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地方
政府和社区家族提供具体服务、社会提供志愿帮助的当代孤儿的社会帮助体系。社会上的志愿服务组织还是比较多,但是单个的志愿者帮助不成气候,也缺乏资金。上次看到一个河南的,是在少林寺的和尚,会些功夫,之前在香港混了多年,存了一部分钱,就回河南办孤儿院,虽然入院的孩子需要交一部分资金,但是还是不够,最后经营到后面这个人靠去搬砖挣钱供养这些孤儿,资金上确实缺乏来源。围绕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善孤儿福利结构,完善孤儿福利制度,提高孤儿福利质量。增加福利内容上的项目包含保障生存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社会交往权等在内的多项服务。福利提供的程序要规范,对于福利经费要准确及时地到达。我国防城港的孤儿救助模式比较值得提倡。短短4个月,孤儿养育救助标准就从83元/月提到了1000元/月。为了改善当地孤儿的生活质量,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三个相关文件。防城港市通过“政府引导、社区(村)配合、社会参与”等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社会救助,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公共福利机构救助为骨干,社区(村)照料为支持,社会组织、家庭及个人收养、寄养和助养相结合的综合养育网络。并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两个最低养育标准”:集中在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孤儿养育标准,从原来的20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分散供养的孤儿,则从原来的83元/月提高到600元/月。
(二)加快孤儿福利机构的转变,大力发展家庭寄养模式。这点强调了家庭功能的一个重要性。
(三)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完善的为孤儿服务的现代社会服务网络。基层社区组织通过建立专门从事孤儿福利事务,承担孤儿救助服务的只能部门。或者是鼓励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参与儿童福利领域。
(四)加大对孤儿监护及实际抚养家庭的培训、监控和管理。强化监护人抚养孤儿的社会责任和意识,培养其抚养孤儿的技能,提高抚养能力和水平。对于隔代抚养孤儿的贫困家庭,应该实施特殊政策,给予更大程度的支持。要对实际抚养孤儿的家庭和抚养人进行信息跟踪、联系和监控,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自身的条件变化和对孤儿抚养的情况,保证救助经费真正用到孤儿身上,权益能够在抚养家庭中得到保护。
(五)加快建设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参与到救助和帮助的所有环节。
第五节流动人口中的儿童
一、定义: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制造。留守儿童的现象一般只在中国被提及,也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其出现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
二、分布: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年龄及性别分布: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
别比为114:75。地区分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三、留守儿童问题
(一)生活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很容易养成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饥饿无偿现象经常出现。此外,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可能会突出,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另一个方面,没有父母的引导,有些留守儿童会沉溺于不良影视文化中,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和不良群体混在一起,养成追求享受、不思进取、懒惰贪玩的不良习惯。
(二)教育方面: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学习的动力,成绩下降。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三)心理方面: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2010年5月25日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如下:性质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孤独无靠心理(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第三篇: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教案(23讲)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治疗工作概述
一、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定义: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失调的社会功能。这里的治疗性指的是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之后,由社工实施服务和帮助。
(二)主要内容:提供就学或生活补助;为被忽略或虐待的青少年提供保护服务;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安全保护、收容及安置服务;为不良青少年提供心理情绪辅导、行为纠正服务;为犯罪青少年及过失青少年提供矫正服务。
(三)主要服务对象: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孤儿、流动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儿童、犯罪或过失青少年、偏差青少年儿童以及被情绪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儿童等。
二、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原则
(一)服务性与非赢利性
秉承了社会工作为社会整体和社会成员服务的功能以及助人的原则,用在这种类型的儿童青少年服务中,既要最大程度、想尽一切办法地发掘他们自身潜在的能量去适应社会生活,又不把服务商业化,将赢利做为服务目的。
(二)发展性
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虽以治疗行为为主,但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三)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这点还是针对工作者的技术来说的。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问题需求的时候,方法要灵活多变、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尽量提高服务实际效果。这其实是要求同学们平时可以多给自己积累一些知识,即使不做社工,也可以作为自身的一种知识储备。
(四)遵守平等化、尊重案主、案主自决、保密等工作原则。
这些原则是必须的,接纳、个别化、非评判等原则是必须的,作为这个专业的每一个成员,骨子里就要具备这些东西,这叫一个人的专业素养。比如我们同样开展团队工作,你们会发现经管等专业的手法会比我们专业犀利,我们会顾及很多东西,我个人觉得更具备人文关怀。第二节 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家庭功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失灵,就会直接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这种处境中的儿童,就必须对家庭功能进行了解。
一、定义
家庭功能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学术界对家庭功能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
从具体的特征定义家庭功能: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也可以用家庭的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家庭成员交往质量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来表示一个家庭的功能。
从家庭完成的任务来定义家庭功能: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一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如满足个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适应并促进家庭成员的发展,应付和处理各种家庭突发事件等等。
二、家庭功能不健全的表现
(一)单亲家庭
指在因丧偶、离婚、未婚生育或独身领养而形成的残缺型家庭结构中,父亲或母亲单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中国当代的单亲家庭有四种形态:丧偶式单亲家庭(一方去世,留下另一方跟子女共同生活)、未婚式(未办理法律手续同居所生子女跟父母一方共同生活、独身领养的小孩子)分居式(没有离婚,保留夫妻名分,子女跟随其中一方生活)这种家庭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缺乏父爱或者母爱。
(二)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不仅仅是拳打脚踢,家庭冷暴力也是功能不健全的表现。成员之间表现为冷嘲热讽,在语言上进行恶意攻击,故意贬低、刺伤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管不顾、不理不睬,不再关心对方和家庭,不再承担夫妻和家庭的义务、责任,这种家庭里面,关系疏散,亲情疏离。父母不和,家无宁日,一直是一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父母有缺陷的家庭
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父母双方或一方是残疾人,盲人;精神病人。父母素质低下的家庭。父母是偷鸡摸狗、吃喝嫖赌、道德败坏的典型代表。
(四)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
打压型:父母用惩罚来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稍有差错就打骂或者是其它一些稀奇古怪的严厉惩罚。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子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溺爱型: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全家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服从服务于孩子,事事迁就、处处代劳。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小孩子无法适应竞争性的社会,抗逆力会较差。
放纵型:父母忙于工作、应酬、生意,没有太多时间对子女的言行进行教育,而且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乖孩子,对有些缺点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放任自流。这里就跟之前讲的亲子关系的类型可以联系起来考虑。
除了这几种,隔代教养也在这个范畴。还有一种情况,爷爷奶奶把孩子的成长做了周密的计划。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活力,很木勒。这种情况也属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五)贫困家庭
父母没有稳定的收入,挣钱的技能较差,生活水平低下,为了生计,对子女的教育会较少一些。城市底层或者偏远地区,有可能会辍学或者沦为问题青少年。
三、家庭功能不健全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一)对儿童心理、人格的影响:自卑封闭、暴躁易怒、冷漠自私、报复心强
(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自暴自弃、犯罪率高
学习不良儿童、青少年的疏离感、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幼儿的行为问题都跟家庭功能有关,家庭功能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儿童的孤独感。这些往往都是心理学上作出的研究,用量表和数据结果说话。
四、对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的救助
(一)支持性的服务网络
通过提高家庭的功能,强化父母的责任,促进儿童福利,针对家庭结构虽然完整,但是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强调运用家庭本身的力量去降低亲子关系的紧张等等。
可提供直接的家庭个案服务;提供保护性服务,讲求最小程度地区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防止儿童杯虐待、被忽视、被剥削,从而加强家庭的功能;针对未婚或未成年父母及其家庭服务。
(二)辅助性的服务网络
当父母亲或者家庭遭遇危机、困境或者父母本身能力有限而无法充分为子女提供教育或教养的需求时,对儿童的基本状况做必要改善和补充,主要是针对透过辅助可能恢复功能的一些家庭。目的是要补充家庭的角色功能或者是父母能力所不足的部分。在美国主要包括居家服务、托儿服务、学校社会服务。我们国家这部分内容里面还没有形成网络,涉及到的就是针对留守儿童的部分志愿服务。
(三)替代性的服务网络
针对家庭功能解组或者来自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因素而使父母亲负担能力不足,对儿童成长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完全用替代的措施去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针对子女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时,需要短暂或永久解除亲子关系的家庭。包括寄养服务、机构式服务、领养服务。
五、对家庭功能不健全儿童的社会工作
第一、解铃还须系铃人。让父母清楚问题的严重性,教育与引导父母为儿童提供直接的、良性的学习对象。
第二、从外在环境入手。不能忽视学校与老师是孩子们重要的情感依托的作用,指导老师对孩子们有足够的重视,善于在平凡的小事中给予加倍的关心;推动教育机构充实学前教育、修订课程结构,设计有利于儿童综合发展的课程模式,将社会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部分;在社区层面,协助社区精华物质和人文环境,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的交流;社会政策覆盖层面,倡导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儿童权利保护、发展和福利等领域推行可行的计划,营造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宏观环境。
第三、注重游戏治疗。组织儿童开展群体活动。或者绘画、戏沙、玩偶、娃娃屋、相互说故事等较适合的专业手法。
第四、精准地把握社会工作伦理和守则。
第五、注重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促进当事人的福利,才用伤害最小、永久性伤害最小、即使伤害也最有可能恢复的方法,将保护生命视为首要原则。第三节 残疾青少年
一、定义
指人体某部分因疾病等原因造成缺损或生理功能障碍,在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正常生活,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青少年。
包括智力残疾青少年、肢体残疾青少年、听力残疾青少年、视力残疾青少年、语言残疾青少年。
二、特征
首要特征是生理上缺陷或障碍;
心理上高度敏感;在自我意识上感觉到自我与他人的差距,心理上可能对于自身的缺陷存在严重的自卑感。残疾对其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上造成的障碍使残疾青少年意识到他们需要比健全人更多地集中精力和付出代价,所以过重的心理负担有可能会产生困扰,使其陷入异常悲观的境地。生活范围的限制级社会交往的缺乏有可能会导致孤僻性格的形成。总之,就是有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
生活上的贫困性。需要父母中有一方进行照顾,会影响家庭收入。进行治疗会花费医疗费,高昂的医疗费可能会加重贫困,进而绝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缺乏精神方面的娱乐、文化消费。恩格尔系数比较高。
三、现阶段残疾青少年面临的问题
基本生活得不到起码的保障,严重威胁生存权;部分青年的发展权受到剥夺,较难享受到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机会缺乏,就业范围和选择的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缺乏医疗保障和必要的康复服务;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经常发生权益受到侵害事件。
四、残疾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对残疾青少年的医疗康复;包括身体康复、精神康复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康复。借助医学治疗帮助肢体残障者实现残缺康复、预防可能再度残缺;借助医学治疗使精神残障者症状减缓以及初步防止症状的复发。对残疾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青少年实施普通教育方式。社工应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政策,使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不歧视,同学们能帮助和尊重。对不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青少年实施特殊教育方式,学习盲文或手语。
对残疾青少年进行职业康复工作;对于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的,有工作意愿的残疾青少年进行就业指导,心理训练,技能训练。进行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考虑他们适合哪些共走。
协助他们进行社区康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残疾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协助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其合法权益,号召全社会对其的关爱、尊重与理解,消除歧视,激励其自强自立,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运用个案工作和团体工作的方法对残疾青少年进行帮助。
第四篇: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题
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青少年观?
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社会学上的青少年
微观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什么。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青春发育期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标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特点和类型是什么? 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
适应不良的青少年的矫治方式有哪些? 青少年的性格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个案工作
适应不良的青少年的矫治方式有哪些? 青少年的性格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特点和类型是什么? 青少年个案工作的几种主要模式是什么?
谈谈我国对于特殊青少年的救助体系的建设。论述初级社会群体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青春发育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青少年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宏观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什么?
社会工作学科中的青少年
青少年社会工作
默顿的越轨理论
青少年福利
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青少年人际交往辅导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青少年个案工作的实施策略有哪些? 青少年的发展任务主要有哪些?
谈谈角色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性
试析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第五篇:青少年社会工作策划书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青
少
年
社
会
工
作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二专
赵小仪
2012年3月 目录
导论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评估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规划
第四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行动
第五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评鉴
第六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结案
导论
青少年及其群体是人群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层面,他们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他们的问题与工业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需要予以特别注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处在市场经济经济和自由竞争环境的转型时期这社会更替的时代。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不免会有很大曲折,所以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在时代的潮流中,社会工作是一个务实实践性的工作,它所介入和发挥作用的领域是相当广阔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它所介入的空间也在扩展。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方法服务于工作对象,发挥着救难济困及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以青少年为案主的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是一个生理特别发展的时期,生理的快速发展是青少年最明显的特征;它是
一个转折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是一个关键期,正因为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因而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人的一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它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代群,因为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位置,青少年现象逐渐成为现代化现象的一体。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以青少年为案主的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
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大概分为三个时期:(1)以教育为主的前青少年工作时期
(2)以救济为主的混合青少年工作时期(3)以全面服务为特征的独立青少年工作时期
(四)关于青少年的相关政策、法律:宪法、国旗法、刑法及刑法修正案、道路交通安全
法及实施细则、国防教育法、侵权责任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及实施细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禁毒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生班主任工作条例、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等等。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评估
针对案主青少年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持续性,收集信息与规划行为的双重目的。互惠的过程不是单向的案主也可以主动向社工提供动态的过程纵横相结合案主与环境他人的关系,历史性各阶段的结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充分地利用,注意对生活情景的评估,遵循个别的原则。在评估青少年时的各个方面,要根据特定的各方面进行正确评估。
根据社会工作学者黑普渥斯的观点对评估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案主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正是处于最活跃的阶段,而且人的一
生很多都是在这个时期定性的,处于这个阶段青少年最关心学习、事业、家庭等方面的问题。
(二)(三)针对案主的问题找出相关的法律规定,九年义务教育法,上学的权利、老师不应该打骂学生、青少年坐摩托车有限制、有正当的防卫权利、离家出走真危险等等。案主的问题涉及的健康和安全多么的严重,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最容易犯错,毒品泛
滥、学习压力大、家庭环境恶劣、社会环境不良等这些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如性格孤僻、家庭暴力、遇到挫折就躲避或采取极端的措施。
(四)(五)
(六)案主问题所表现的显著性的特征是什么,没责任心,对事很逃避 案主的问题与哪些人和环境要素相关,家人、朋友、老师、领导,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相关的人、环境如何影响案主问题的产生和形成,家人家庭环境它们与案主接触最
深而它产生的问题如家庭暴力、父母的不体谅、邻居的闲言话语等等。
(七)(八)
(九)(十)案主问题发生的原因,社会在变化,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带 发生的地点家庭、社会、学校、工作岗位 发生的时间在人的青少年时期 问题发生的频率尤其在这个生命阶段很多问题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而且频率很
高,青少年犯罪在这个时期尤其突出。
(十一)问题发生的历史,很多问题都是潜在的,慢慢形成的都会有一个过程。
(十二)问题产生的直接后果,有时直接影响人的一生或是在这个生命阶段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自暴自弃没有目标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十三)相关的当事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父母在这个时期直接是对子女要求这个那个的,没有真正的关心自己的子女,遇到这种问题父母要真正的关心他们的子女,从实际出发,做到真心的关注。
(十四)案主对问题的反应分析
(十五)问题对相关当事人有什么影响
(十六)与问题相关的其他哪些问题存在会影响案主和社会功能(如学习生活)
(十七)案主的问题发生在其哪个生命阶段青少年阶段
(十八)案主对问题曾经做出过哪些努力和反抗
(十九)解决相关问题哪些技巧是必须的,助人自助
(二十)案主解决相关问题需要哪些能量,首先最最需要的是自我的能量,还有家庭、朋友的能量。
(二十一)相关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阶层、地位因素,主要是中低层,但高层也不免。知识较
低或较高的文化人。
(二十二)解决案主的问题可以动用哪些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网络):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家人朋友。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规划
(一)设定目标(实现四个社会功能:澄清问题、促进案主参与、引导解决问题的行动方
案作为评鉴的一个指标)案主与社会要建立目标共识(建立社工关怀的范围;明确进行商确。责任范围有多大基于社工不是万能的;确定选择的范围,针对案主的范围有哪些,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建立目标关系;对目标进行优先次序排列,社工与案主在基本的行为准则达成共识,不能单方面做出决策。目标应该是指向产出而不是过程和手段,目标是可以被测量的,目标要能充分满足案主的实际要求,目标要有时间的限制。
(二)制定方案:
1、案主问题的描述(评估综合理清)
2、问题性质的专业分析
3、针对问题设定目标(能够做什么)
4、要写社工的资源和资源的分析
5、具体实施的步骤(理论和实务模式相结合)
6、针对服务的一些预防撒措施
7、明确案主与社工的权利与义务
8、评估
针对方案的选择的标准(根据社会学者约克的理论)
1、便利
2、重要 3效率与效果
4、可行性
5、公平
6、附带的后果(负面后果)
第四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行动
一、建立专业信用关系。在接触,沟通、第一次、察眼观色、尊重、亲和力、微笑、同
理心。有家人和朋友的陪同,主动去访问案主,主题相对随意、轻松。第二次充分讨论案主问题、签合同。合同(目标、时间限制、双方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提供专业服务的范围)
转介问题产生的原因社工的专业资质不够、社工机构无法提供相应服务、案主不愿接受、社会机构不能提供足够资源。另外社工机构相关信息提供给案主,转介应该填写转介单(性格、职业、婚姻、家庭状况、案主问题的描述、交待本机构转介的原因理由、案主自决、独立意识独立人格、家庭作业。一周1—2次防止形成依赖意识。
二强化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渔):教会基本程序,抓住造成自身困境压力的核心要素,学会从易到难的程度,增强、强化受助者的信心。避免使用权威胁,随时保持对受助者的自尊心
三心里的稳定:肌肉松弛法(雅格孙:长期饱受紧张和困扰、焦虑的人;遭遇突发性的;长期失眠的人;情绪比较暴躁的人。
认知重建:帮助受助者重新建立思想、信念、态度。
1、让受助者清楚自己的缺点、优点、态度。
2、一针见血地指出案主的要害。
3、帮助受助者分辨清楚自己的缺点、优点。
4、积极的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
5、人在情境中,改善坏境。改善微观环境—家庭,外在的人际环境—社会支持网络,案主所在是社区环境,缓解案主的心理焦虑和压力。宏观的社会环境,国家的法律政策,扩大案主生存空间增强其适应社会,解决一类或一群的相关案主的问题。
6、强化社会支持
第五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评鉴
一了解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的程度如何
二可以总结出专业救助的经验(工作日记)
三案主通过评鉴后可以使自己清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增强其信心
五使社会工作机构能够获得一些专业的案例,可以用于研究
评鉴的指标:
1、努力(投入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2、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3、效果
4、影响对案主、对社会
5、品质(专业品质,社会的专业水平能力
6、过程
7、公平
第六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结案
结案后的一些要求和工作:
根据合同实务方案大概的时间是一般为1—2月。
目标达成结案,案主的基本要求得以满足
社工机构规定的结案,社工人员因为自身原因而导致结案,案主自身的原因
结案一般的一些反应:自信、喜悦、感激。或依恋、悲伤、失落、痛苦、愤怒、拒绝
最后一周进行谈话,提醒时间、回顾总结、开放后续求助之门、和案主一起帮助制定结束后的发展计划、朋友关系的维持稳定
最后一天:社工、案主、家人、朋友共同参与
后期进行一个家庭访问
结论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必不可缺少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就会不断重视精神方面的发展。现在很多都很重视全面发展,所以在这些方面社会工作就必须起到很大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起来。成年人的健康行为和他们的家庭关系和出现的问题与青少年儿童的关系密切。例如中国,在独身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下,父母都通过他们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来使孩子更好的为将来的发展准备良好的基础。现在,孩子承受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压力,父母把他们视为家里唯一的希望。然而,激烈的竞争又让孩子没有太多时间在一起玩耍和学习适当的社会知识,他们缺乏社会活动来建立信任、社交与合作。但现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社会资本的建立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家庭,也关系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对青少年教育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是一种必要的提高孩子素质的方式。但也会出现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孩子对这种“兴趣班”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负担和压力的增大,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头昏眼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样也剥夺了孩子发展其他能力的机会。所以需要社会工作进行一些必要的调剂。
主要参考文献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致谢
首先感谢我的授课老师周老师,谢谢你孜孜不倦的教导我们。谢谢你对我们的宽容,记得有一次我去进行计算机培训,很抱歉的没来上课也没请假,但后来给老师说明了原尤,老师您很体谅地宽容了我。虽然我们师生相处仅仅只有四天,但老师您的朴素很深深的触动着我,谢谢老师您。
感谢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能在大学阶段学到更多。我也会好好抓住这次机会,把它作为我未来的跳板,好好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