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会计现状及构建的意义
非
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会计现状及构建的意义
(一)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会计现状
目前我国非盈利组织正面临各种财务困境,普遍存在着资金匮乏、支出规模较小、收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更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1、资金匮乏,收入结构不合理
资金的短缺使得非盈利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一些非盈利组织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难以为继。根据调查,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仅政府提供的财政的财政拨款,补贴和会费收入就占了非营利收入来源的70%以上,其中又以财政拨款和补贴居多。营业性收入仅占收入的6%左右,募捐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更是微不足道,仅有百分之二点多。
2、支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将近90%的非盈利组织每年支出额在50万元以下,甚至有些组织的年支出额不足1000元。在总支出中,真正用于活动或项目的经费相对较低,不到总支出的一半,远低于日本等国的水平。支出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非盈利组织往往把绝大部分支出用于短期项目而忽视自身组织能力的建设。
3、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缺乏系统而完整的非盈利组织财务制度。各种财务制度散布于各部门、各行业非盈利组织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相关范是中。由于财务制度不尽完善,相当多的非盈利组织一般不做年度报告,或者随做年度财务报告但无严格审计。非盈利组织中的财务管理同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水平远远滞后于组织自身的发展,组织中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财务评价机制。
(二)在我国建立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
1、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会计体系是非盈利组织健康发展的保证。
2、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盈利组织财务会计体系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社会分配的均衡性与公平性,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盈利组织财务会计体系是组织机器更加良好地运行,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4、对我国非盈利组织财务会计体系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充实财务理论,丰富财务管理科学的内容。
三、非盈利组织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比较
由于会计具有反映性,非盈利组织的环境和企业存在巨大的差异,使非盈
利组织会计具备特有而鲜明的的特征。但会计也具有技术属性,非盈利组
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实
务中,企业会计常被作为基准用来评价非盈利组织会计、那么如何利用企
业会计有关原理和技术来构建非盈利组织管理体系呢?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的目标
非盈利组织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
标是保持其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
等。运行良好的非盈利组织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
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适当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非盈
利组织必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其能促进经济高速、高效的运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自己或政府解除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存在于官僚机构对首席执行官的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
可通过增加代理人披露信息的激励和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
现。
与企业会计首要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相比,受托责任是其报告的基石。财务
报告是提供给资源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的报告。非盈利组织受托的责任主要强调了对项目受托责任和业绩受托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但也
必须对政策受托责任、合法受托责任进行适当地报告。业绩计量不应受利
益关系集团的操纵,不含糊且明确的计量是履行受托责任不可或缺的条
件。因此,非盈利组织会计特别强调客观性。
(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控制
非盈利组织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不存在所有者的权益,一般不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非盈利组织主要是通过法律(规)
及合同条款、基金会计和预算控制来替代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并对组织
进行约束和控制。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责=净资产(基
金余额);收入—支出=节余。
1、主体和基金
非盈利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以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地制定管理者业绩评价标准。结果,与非盈利组织进
行协作而发生交易的主体,只能通过在理事机构中寻求代表和对管理决策
实施加适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非盈利组织会计广泛使
用基金和基金会计。
基金是拥有自我平衡帐户体系的一个财政和会计主体,用于记录现金和其
他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剩余权益或余额及其变动,基金帐户的设置应便
于遵守特定的法规要求、限定条件和约束条件来开展活动并实现一定目
标。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显著特征是将会计科目划分成多种基金主体,每一
种基金主体都与该组织的委托契约所规定的某一种特定产品或服务有关,但理事会通常会限定基金的使用和基金间的转移。非盈利组织会计通过基
金主体来控制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的资源,防止管理当局将各种基金混合在一起使用,确保证明非盈利组织遵守了法律和管理要求。
由于基金会计的使用,非盈利组织存在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之分,一个报
告主体包括多个会计主体。
2、预算、拨款和经费保留款
非盈利组织用预算规则替代了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预算在非盈利组织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预算控制组织的理事会机构负责批准,它是非盈利组
织的工作计划中对管理当局在各个方面的活动作出了详细专门指导。预算
执行情况的比较信息提供了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基准。
与政府有联系的非盈利组织要有详细预算的编制和审批,它的预算将纳入
政府会计系统,确保政府的行为能力能够符合契约主题的期望。经批准的逐项拨款作为可用于该年度每一项目的款项,都记录会计帐簿中。由于政
府基金的用途是有限制的,为了避免任一帐目的支出超过拨款,设置了经
费保留款科目进行控制。会计与控制的这一特征确保组织的理事机构意愿
不会由于执行差错或执行意图而收到阻挠。然而,预算抑制了管理者的创
造和革新的动力。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在非盈利组织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能象企业会计中那样简单的区分。
在非盈利组织会计中,管理会计指预算和控制,它不只为管理当局服务。预算用
来表达公共政策和政治偏好,预算是取得宏观经济目标的收入和支出政策工具,预算信息为业绩计量提供标杆。预算和会计是很难进行区分的,它们在说明和解
除其和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方面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
(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非盈利组织的资产和负债很难进行定义。非盈利组织资产包括自然资
产、继承资产、基础资产、国防资产、大量的无形资产等资产。对于某些非盈利
组织的资产来说,成本记录、计价方法、会计准则和市价可能并不存在,资产的可靠计量可能是并不存在的,资产的可靠计量可能是困难的,实务中许固定产品本
是不计折旧的。当由于缺乏可靠计量而使这类资产不能被确认,为了反映这类资
产往往以附注的形式来披露。
非盈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按资产的用途是
否限制可分为限制性资产、非限制性资产,和抵押资产。非盈利组织资产的计量,区分交换性或非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交换性获得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或修正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对于以非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以收到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四)收入和支出的确认和计量
非盈利组织在提供其公共物品的垄断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的不付
费者照样可以消费,因此需要通过非交换性交易对其进行融资。这些特征使得产
品或服务的提供和收入的确认失去了联系,使公共组织的收入和费用进行匹配不
可能。同时,由于非盈利组织和公众间的许多交易和事项的非自愿性加剧了收入
和费用的非匹配性。另外,非盈利组织的运营报表按资源流动进行计量和确认,不注重计量它的服务和成就。
公共组织的收入分为非交换性交易收入,交换性交易收入。其他利得三
类。税收、拨款和补助等在内的非交换性交易使公共组织主要的财务来源。其中
非盈利组织的财务来源主要是拨款和补助,但拨款和补助的资源提供者经常提出
合格性标准或对提供资源的用途进行限制,只有满足合格性标准才能对拨款和补
助进行确认。
非盈利组织的的成本计量重点是“支出”,而非“费用”,即会计期间内
为(1)日常运营;(2)资本支出;(3)长期借款本金的偿还和支付利息;(4)
拨款或补助支出等目的而支出的财务资源的金额。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的研究方法
与企业会计的实证研究快速发展相比,由于受数据获取途径等因素限
制,非盈利组织会计研究基本还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非盈利组织的职能就是确
保社会所有的契约能够被有效履行,确保各契约方的合作。非盈利组织本身又是
一组契约的组合,当局的任务就是通过协商签订各利益方都满意的契约,并确保
契约的有效履行。非盈利组织会计实证研究就是运用契约理论来研究会计政策变
更对各利益方的影响。桑德运用契约理论来解释和判断非盈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
计的差异。目前,我国除了侧重进行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研究外,还大力提倡非
盈利组织会计实证研究,以便于对会计准则制订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四、我国的非盈利组织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比较
(一)非盈利组织和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一词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而事业单位却是我国所独有的名
词。许多人认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业单位。我们认为
这种观点有不妥之处。
在我国,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事业单位进行界定:一是将事业单位与企业
单位比较,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是否从事生产职能作为划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
位的标准,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具备社会生产职能;二是将事业单位与
行政单位比较,将是否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是否具有行政权力作为区分事业
单位和行政单位的标准,事业单位不具备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具有行政权力。
因此,总结起来:事业单位是不具有社会生产职能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以营
利为主要目的的、其资金供给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或者其他来源,直接或间接为社
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社会组织或机构。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四号“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中规定,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为:(1)大部分资财来源于资财的供应者,他们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2)业务运营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取利润或利润等价物而提供产品或劳务;(3)没有明确界定的所有者权益及其出售、转让或赎回,以及凭借所有权在组织解散时分享一定份额的剩余资财。
通过对两者内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异同: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不以营利为目的,都不是国家行政单位,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为目的或宗旨。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办,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或者控制是很严格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统收统支、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由国家投资兴办,基本上属于全民所有制;而西方的非营利组织可以由政府兴办,可以由私人资助兴办,也可以由社会慈善机构资助兴办,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2)我国的事业单位覆盖面很广,包括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农业、水利、林业以及其他几个类别,有些事业单位虽不是行政部门,但也作为行政部门的补充,有时也行使行政单位的权力,且单位负责人大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因此受制于主管部门。而西方的非营利组织主要集中在一些社会公益性、社会福利性的机构。即使是由政府出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也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我们认为,可以把我国目前的国有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事业单位统称为非营利组织,以此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唯一核算主体。
(二)我国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因为当今非盈利组织存在国有和非国有,且还存在部门利益、会计制度条块分割信息零散和披露不充分的原因。为建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
1、主张按照西方主要是美国的做法来制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美国主要有两大类会计规范,即政府会计规范与私立部门会计规范。其中,政府会计规范是由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来发布实施,用以核算与政府相关的各种活动,其适用范围是州和地方政府及其单位,其中包括政府举办的诸如学校、医院等公立非营利组织,但不包括非政府举办的诸如学校、医院等私立非营利组织。而私立部门会计规范主要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来制定实施,主要用于各种私立组织如企业,私立非营利组织如同私立企业,由FASB为其制定会计规范。也就是说在美国,把非营利组织区分为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和私立非营利组织两种,这二者的会计规范是不同的,即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属于政府会计规范,而私立非营利组织属于企业会计规范。
2、可以借鉴但不完全按照美国的做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在借鉴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思路。他们认为:在我国,国有事业单位类似于美国的公立非营利组织,非国有事业单位类似于美国的私立非营利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等。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非国有事业单位执行国有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于国有事业单位与非国有事业单位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开展的业务活动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实务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国的事业
单位会计规范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美国的做法,区分情况分别制定。对于己全面走向市场并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经过改制后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于继续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并纳入预算管理的国有事业单位,其会计规范仍执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将其纳入政府会计的范畴;对于非国有事业单位,其会计核算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单位,应单独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予以规范。
第二篇:英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及意义
英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及意义
摘 要 教育史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目前跨学科研究是教育史研究的趋势。本文有关英语教育历史现状的研究便是这样的跨学科研究的尝试。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并不全面,只是停留在研究教学史的层面。英语语言教育的发展及其推开的政策与当时当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这一联系,可以帮助我们借鉴古今中外的英语教育经验,解读当下的英语教育政策,清楚未来英语教育该的发展方向。最近,关于英语教育改革在中国如火如荼,英语教育在中国是否该弱化,笔者希望通过教育政治学、教育生态学以及新文化史学的理论,深层次地对其进行探讨,并希望为未来英语从业教师树立信念和信心。
关键词 英语教育史 跨学科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Educational History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English
XIE 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s the trend of educational history though there are amou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And the studies the English educational history is a trial and exploration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The writer found that the studies of English educational history were not comprehensive by studying both domestic and aboard research status,and it was only a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The open policy of English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contemporary policy and economic status.Understanding this connection will help us to learn the English educ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 china and abroad,read the change of present English education policy and forecast the prospective tendency of future English education.At present,the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is already in the works.Whether or not weakening th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the writer discusses th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politics,ecology of education and new culture history.And the writer also hopes to establish faith and confidence for the future English teachers.Key words English educational histor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英国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1653年发表的《培根随笔》一书中有篇重要的文章《论读书》曾经这样说过“读史使人明智。”(Histories makes men wise)可见历史的重要性。但国内国外在英语教育历史的研究似乎一直停留在史料的整理,或者只是在为外语教学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没有真正从史学的角度来研究英语教育史,更不清楚研究英语教育史的重要性。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在国外,对英语教育研究最具影响的应该是爱丁堡大学语言学系高级讲师A.P.H豪厄特在1984年出版的英语语言教学史(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中详细叙述了英语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该书从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开始,一直讲到当代英语教学。A.P.H豪厄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英语语言教学史做客观的记叙式的描述,并没有阐述英语教育兴起与当时政治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的起源,语言翻译教学法、自然/直接教学法等的兴起。其实这些英语教学的发展都与复杂的欧洲政治变化有关。16世纪开始,英语取代拉丁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担任领导地位与英帝国的兴起有着复杂而必然的联系。遗憾的是,A.P.H 豪厄特的《英语语言教学史》一书并未能就此有任何论述。
在国内,长春工业大学李旭明教授在她的讲座《国外现代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中对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法思想的演变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李教授的讲座中提到了对外英语教学的发展,比A.P.H豪厄特的研究更进一步提到了在英国、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对外英语教学。她指出在19世纪末以前古典语法教学时期,外语教学思想还只停留在解决为什么教外语的问题上,在那个时期外语是一种文化素养,其目的是学习外国文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现代语言教学时期,时代需要解决外语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直接法因此而诞生;20世纪40-60年代,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教,当时盛行听说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语言教学进入深入时期,主要代表有Noam 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J.B Carrol 认知心理学,J.S Bruner 认知学习理论。我们不难看出,李教授的研究主要是想阐明英语教学法如何演进,也没有说清楚英语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如何与复杂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2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不足与意义
教学时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既然教学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研究英语教育史就不能只是研究其教学史,这是不全面的,而且还有以偏概全之嫌。诚然,英语教学史是英语教育史的一部分,它具体反映了英语教育的方法和经验的总结。但是什么是英语教育史呢?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英语教育史?首先让我们来看什么是英语教育史。教育史(History of Education)是指具体反映人类教育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是人类过去的活动。①那么我们研究英语教育史就应该建立在客观准确的英语教育史史料的基础上,要确定可信的史料,就必须进行考证。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解释其规律。如可以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解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各国之间人们相互交往增多,为各国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际机会,因而对口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之前提倡语法翻译法重视书面理解,较少考虑口语的表达,所以这个时期口语教学代替了原来的语法翻译法教学。这样全新的视角来看整个英语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英语教育史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英语教育史发展前景
3.1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英语教育从古老的英吉利经过漫长的时空,走向了全世界;而英语语言教育的发展及其推开政策制定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研究英语教育还必须研究教育政治学,在公元1560年,由于受天主教改革的影响,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的难民被迫流亡他国。他们以巨大的数量来到了英国。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对这些“宗教难民”采取了欢迎的政策,但是大量的难民涌入,他们中大多数是有手艺的技工,要在英国安身立业,教会难民学习英语就是首位的。在1570年到1598年近三十年的时间,法国的语言教师们为英语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有三位很著名的法国教师,他们用双语的小册子教法国难民英语。这对于没有明确语言和体系的英语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女王宽松的政策,没有外国难民,尤其没有法国难民为适应生存环境学习英语的要求和愿望,那么英语语言和英语教育的开始还要晚上很多年。由此可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环境对于语言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关系。
英语教育活动不是单一存在,它是社会发展乃至自身和谐共处的实践活动。美国克雷明在他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就曾这么说过,“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中,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来加以审视。”②我们可以把英语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英语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者)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并且动态地呈现为一致与矛盾、平衡与不平衡。因此,对学校而言,既要与其他英语教育机构相约定(engagement)、关联(linkage),又要有自己的日常工作事项(agenda),在内外互动中保持学校自身的完整与平衡。克雷明指出,生态学的方法与模式的要点在于指明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运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和动态观我们可以考察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抉择。
无论是通过教育生态学还是教育政治学的方法来研究英语教育史,在结构上都是站在宏观的层面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而通过新文化史学的方法研究英语教育则是要求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对英语教育活动和过程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新文化史又称为“社会文化史”,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它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范畴和领域,使历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推动了跨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发展。新文化史域下的英语教育活动,应该是研究英语教师教学的情况、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通过细微的事件和平常的人物来重构英语教育史,让人们体会英语教育史的脉搏,看到普通大众如何参与英语教育活动,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新文化史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还原英语教育史的真实发展过程。
3.2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对象
确定英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划分这门学科属于哪种范畴。英语教育史研究出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样的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还应该讨论非洲、亚洲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地区和国家英语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部历史过程。英语教学已从某一国家对外文化活动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性的事业。英语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各个教学流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英语教育史的研究,不仅是记录下英语教育的历史,更是从教育史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其深层次的教育观点,为我国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为以后英语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为未来英语从业教师树立信念和信心
最近北京教育局宣布将在2016年将英语高考分值由原来的150分调到100分,山东教育局宣布将在明年取消英语听力考试,各地关于英语的高考政策调整进入密集期,引发社会热议。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日本文部省决定在2020年正式将英语教育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小学五年级提前到小学三年级,通过让学生更早接触英语,培养国际化人才。笔者认为对待英语教育的不同态度让人多少会认为“日本小学强化英语教育”,而“中国高考弱化英语地位”的感觉。英语之所以成为国际交流的媒介,除了文化和历史的原因,还有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了解英语教育的历史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无疑对其树立从业的信念和信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承载了大量先进的科学知识,是透视西方文明的窗口。英语的重要性无论在今天或是今后都毋庸置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外语教育同样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映射。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变化,经常可以在其他国家看到形似的影子,而其他国家发生的有关外语教育的旧例,又经常如“幽灵”一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注释
① 武翠红,周采.论外国教育史学理论及研究的必要性.② [美]克雷明.公共教育[M].纽约:纽约基础书籍有限出版公司,1976.参考文献
[1] 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周采.外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 J.Morley著.当今英语教学发展趋向.国外外语教学.严彤,译.1988(4)-1989(1).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现实中的社会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现象,我们组成员总结有以下:
1)国家发展不和谐:
主要是三大不平衡,其一,是东西方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好似三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其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犹如两个不同的天地,不同的国度;其三,城市内部发展严重不平衡,发达的外表与掩盖在外表内的近似农村的所谓“城中村”。
2)企业发展不和谐:
主要是两大不平衡,其一,是国有垄断性企业尤其是资源垄断性企业的发展较快,其他企业的发展较慢;其二,是有官商背景的企业与普通的、无官商背景的企业的发展不平衡。
3)职工收入不和谐:
企业职工的收入大概可分成三个层次:国有垄断性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和享有一定独占性的民营企业职工、其他民营企业职工。
4)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民用、实用技术的发展不和谐:
5)信息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与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兴起不和谐:
6)学校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对技术的需求不和谐:
7)假学者(学术浮躁、腐败的所谓学者)与真学者(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的社会总收益不和谐:
8)环境破坏之严重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和谐
针对以上不和谐现象,有专家分析其原因:造成当前中国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不在于穷人问题,而在于严重的社会不公,这种不公并不是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而是体制性的,现有的体制框架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保障基本的社会公正,因为这种体制本身就是依靠不公而赖以运转的,这是一个建立在社会不公基础之上的秩序,一小部分人被赋予了无限的特权,对绝大部分人的权利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夺,对社会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瓜分和掳掠。一个体制一旦保障不了正常的社会公正,天怒人怨,民气消沉,无论口号有多么动人,理论怎样的天花乱坠,控制如何的密不透风,也就差不多山穷水尽了。和谐首先是个体制问题,有了一个能保障全体人说话权利的体制,一个可以救济社会缺陷的体制,社会才有可能和谐。
虽然不能说以上说法完全正确,但也不无道理,希望政府能完善政冶体制,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的表述,就是指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的矛盾和斗争仍然激烈,冷战思维仍在继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的危害上升。所有这些,都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局势产生了干扰和冲击。特别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新形势下又有新的表现。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
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执政的社会基础是牢固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同时出现了私营企业主、社会中介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我们党执政必须依靠的力量。要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协调好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把这些工作做好了,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各种矛盾得到解决,就能逐步构筑公平、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不断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社会的团结。只有公平与和谐,才能更好地团结。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举措的重大意义,为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现实中的社会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现象,我们组成员总结有以下:
1)国家发展不和谐:
主要是三大不平衡,其一,是东西方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好似三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其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犹如两个不同的天地,不同的国度;其三,城市内部发展严重不平衡,发达的外表与掩盖在外表内的近似农村的所谓“城中村”。
2)企业发展不和谐:
主要是两大不平衡,其一,是国有垄断性企业尤其是资源垄断性企业的发展较快,其他企业的发展较慢;其二,是有官商背景的企业与普通的、无官商背景的企业的发展不平衡。
3)职工收入不和谐:
企业职工的收入大概可分成三个层次:国有垄断性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和享有一定独占性的民营企业职工、其他民营企业职工。
4)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民用、实用技术的发展不和谐:
5)信息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与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兴起不和谐:
6)学校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对技术的需求不和谐:
7)假学者(学术浮躁、腐败的所谓学者)与真学者(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的社会总收益不和谐:
8)环境破坏之严重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和谐
针对以上不和谐现象,有专家分析其原因:造成当前中国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不在于穷人问题,而在于严重的社会不公,这种不公并不是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而是体制性的,现有的体制框架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保障基本的社会公正,因为这种体制本身就是依靠不公而赖以运转的,这是一个建立在社会不公基础之上的秩序,一小部分人被赋予了无限的特权,对绝大部分人的权利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夺,对社会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瓜分和掳掠。一个体制一旦保障不了正常的社会公正,天怒人怨,民气消沉,无论口号有多么动人,理论怎样的天花乱坠,控制如何的密不透风,也就差不多山穷水尽了。和谐首先是个体制问题,有了一个能保障全体人说话权利的体制,一个可以救济社会缺陷的体制,社会才有可能和谐。
虽然不能说以上说法完全正确,但也不无道理,希望政府能完善政冶体制,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的表述,就是指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的矛盾和斗争仍然激烈,冷战思维仍在继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的危害上升。所有这些,都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局势产生了干扰和冲击。特别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新形势下又有新的表现。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执政的社会基础是牢固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同时出现了私营企业主、社会中介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我们党执政必须依靠的力量。要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协调好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把这些工作做好了,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各种矛盾得到解决,就能逐步构筑公平、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不断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就明确地告
诉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社会的团结。只有公平与和谐,才能更好地团结。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举措的重大意义,为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
组长:梁欢欢 组员:谢欣晓、施中柱、陈玉珍、莫金菊
模板1:问题解决型
第一段描述问题的背景
第二段说明问题的原因或危害
第三段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
(1)Perhapsnothingismorefarmfulin不良现象或问题存在的范围than不良现象或问题(2)Accordingtothechart//survey , 问题危害一或不良现象表现一(3)Additionally , 问题为害二或不良现象表现二
(4)Itisobviousthathowto 解决问题 isworthourattention
(5)Firstofall , 方法一(6)进一步说明方法一(7)Besides , 方法二(8)Forinstance , 支持方法二的例子(9)Lastbutnotleast , 方法三(10)Onlyinthisway ,canwe解决问题
(11)Ofcourse , thesolutionvaryduetodifferent
situations(12)Therefore , itisnecessaryforustotakeaflexible(灵活的)measureto 解决问题
模板2:对比选择型(对同一问题或事物有正反观点)
第一段:提出正反观点
第二段:对比论证正反观点
第三段:总结观点,提出个人观点
(1)Thereisnocompleteagreementamongpeople
asto问题(2)Somepeoplearguethat观点一(3)However , othersholdthat另一种观点
(4)Somepeoplemaysaythat观点一的理由(5)Theyholdthisopinionbecause深入阐述观点一的理由(6)
However , otherscontendthat观点二的理由(7)Theyinsist that深入阐述观点二的理由
(8)Personally , Iprefertotheformer//latteropinion
【(9)Tostartwith , 我的理由(10)Besides , 我的理由二 】(若时间或理由不够充分,可以省略9和10句)
(11)Mostimportantlyofall , 我的理由三(12)Takingtheaboveintoconsideration , wemayreasonablyconcludethat重申观点
第五篇:加强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意义
加强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意义
摘 要:21世纪初,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意识到,银行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竞争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改善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银行由于过分倚重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对内部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粗放经营,导致经营效益滑坡,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大案要案不断发生。因此,如何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个既紧迫又现实的课题。
关键词: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一、加强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完善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创新内部会计控制对于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在于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以及使企业降低成本,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降低成本,最关键的是要加强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这些正是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范畴。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银行资产运营的安全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为货币资金运转提供安全保证,对货币资金的事先控制可以避免公款私存、公款炒股、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发生,避免国家资产遭受损失;可以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存货的流动性较大,品种多,参与生产经营的环节多,为保证存货的安全有效地参与生产经营,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已成为必然。同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加强的建立和实施已成为必然。同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加强企业对投资的管理,针对投资目的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立的会计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有效地控制在建工程成本的盲目扩大。
(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也将面临众多国外银行的激烈竞争和有利挑战;跨国银行在海外也遇到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银行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难题。这一经济现实迫切要求银行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一个银行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风险影响着每个银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金融管理当局必须密切注意银行企业可能遭到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我国银行企业的风险意识总的来说比较低,投资者风险意识普遍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银行企业的风险意识,银行及上级管理部门应对广大外部投资者和银行员工进行知识培训,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形成一种人人参与控制的良好人文环境。
二、当前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观念落后
我国银行大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内部会计控制能合理保证银行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还保留态度,更为严重的还存在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部分管理
层漠视规章制度,即部分银行高级管理层没有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常常把自身的行为置于控制之外,道德风险相当高。存在形式主义,有的银行为了应付外部检查而笼统地制定几项制度,表面上看起来很完善,实际根本不按照制度做或不严格落实执行,也不审查控制制度是否真正有效。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对单项信贷风险比较重视,但信贷风险的管理还相当落后,对经营中面临的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根本没有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没有对各类风险设定限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银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风险。
(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银行内控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因此,财务会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科学的内控制度,是对银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械、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精通业务、懂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匮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会计管理的需要。另外一些会计人员职责不分,缺乏有效监督,他们无视财经纪律,帐外设帐,弄虚作假,篡改账目,编造虚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致使目前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不够理想。
(三)内部审计监督有限
一些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甚至成为一种摆设。突出表现在内部审计没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面没有覆盖所有业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得不到执行,审计力量不足等等。由于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缺陷就得不到及时反馈和纠正,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银行应根据管理的特点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本身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方式。内部审计机构应接受银行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保持较好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内部审计制度,保证银行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价各级管理人员的业绩,挖掘企业发展的潜力。
(四)信息系统失真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杜绝了业务流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银行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原始数据收集、整理、审核等项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只需做些辅助性操作。而许多银行不适应这种新环境的变化,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分工、系统操作、会计档案管理和数据保密等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安全制度和措施,这为犯罪分子盗窃经济情报,通过修改程序,篡改、破坏磁盘数据而使会计数据失实,从而达到侵吞大笔钱财的目的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创新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途径选择
(一)更新观念,健全法规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主要是发展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目前,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职业经理人市场也很落后。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主要是通过市场对公司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行长(总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选拔和淘汰。如果公司经营状况得不到改善,或者是更换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或者就有可能发生局外人通过收购该公司的股票继而达到兼并公司的目的,这样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就会失去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公司内部治理文化。一要树立“股份公司最高权力机关是股东大会,核心机构是董事会”的理念,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长和选拔任命行长(总经理);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三要树立“内部控制主要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但银行中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共同承担这一责任”的理念;四要树立“内部控制不是内控制度的简单组合,而是业务经营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再次,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为原则,合并缩小非业务性机构,大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等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1.强化预算控制。预算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方法,也是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支持质量的监督手段。各银行必须加强预算控制各环节的管理,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全面、有效地进行预算控制。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限额以上的资金实行集体审批制,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2.强化授权批准控制。各银行应明确规定涉及会计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银行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实施职责分离管理。职责分离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的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4.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是银行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按照岗位明确责任、考核责任的一种行为准则。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可使单位内部包括领导在内的所有员工均有明确而具体的职权范围工作和责任。银行依据岗位责任制度政绩、定奖赏,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银行内部审计
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涉及到银行运行过程方方面面的体系,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否、执行效果如何,能否适应新情况、需要做哪些改进等,都需要进行跟踪,而这种跟踪是不能仅仅通过规范制度要求的定期的信息披露来完成的,而是需要银行自身来不断加强监督。首先,应当有专门的机构专司风险管理职能,定期评估全行的各类风险和总体风险水平,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其次,把有效控制风险放在首位,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业务运营都要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有效控制风险为主线,建立和完善资产分类制度、审慎的会计制度、损失准备金制度、互相监督牵制制度等风险制度;第三,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分类方法,把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作恰当分类,比如划分为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定期对各类风险的水平和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评
估,并检讨各项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和明确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第四,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借鉴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创建适合于本行的风险管理模型,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风险管理。
(四)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计算机产生的种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成为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是组织处理会计业务并为银行提供会计信息、决策信息和辅助银行管理控制的有机整体。当银行在系统开发和应用时,应更加强调经济业务发生时,在有关数据进入数据库之前,检查这些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首先,应严格划分使用权限,明确使用者、管理者、维护者三者的权利与责任,严禁越级和交叉操作。其次,应建立规范的计算机使用登记制度。对特殊用户和一般用户实行各自独立的密码控制,严肃使用纪律,并在以后的会计检查中,把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列为检查中的重要一项。再次,对银行计算机系统实施有效的内在控制,如对输入数据要检查其精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五)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
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负责人控制。因此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宣传、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格外重要。我国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往往是单位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对此《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今后在制定控制有关规定时同样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从而推动我国银行内部控制健康发展。
(六)发挥金融监管的推动作用
首先,金融监管当局要把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监管当局仍将是构建有效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最主要推动力量。第一,要进一
步完善监管法规体系,并使监管活动严格地建立在法规基础之上;第二,要特别重视对银行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第三,要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监管理念,避免为“监管而监管”。其次,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强化对银行的外部监管,并以此促进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第一,要培育或选择一批客观诚信、公正履行职责的社会中介机构,这是确保社会中介机构履行职责的首要条件;第二,督促银行全面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监管,允许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全面了解和掌握银行的经营活动;第三,强化金融监管当局与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沟通,促使社会中介机构全面真实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共同维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存款人和社会公众及时准确披露有关信息,维护存款人的知情权,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管来推动银行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铃。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8)。
[2]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5,(2)。
[3]朱文元。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及措施[J].四川会计,2005,〔7〕。
[4]刘明辉,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4〕。
[5]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6]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6,(1)。
[7]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