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制药业进入战略营销时代
中国制药业进入战略营销时代
药品降价、药品招标、反商业贿赂、53号令------,面对国家对医药行业的一系列整顿,再加上6000家药厂,严重同质化竞争,许多药企已步履维艰,有的药厂甚至已经亏损、倒闭。2006年医药行业累计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44.63亿元,同比增长27.37%。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第三终端热、OTC热、开发社区医疗机构热。然而,“热”过之后,冷静下来,制药企业发现除了投入大大增加、营销成本不断攀升之外,企业收获不大。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开发第三终端也好,发展OTC也好,还是开发社区医疗机构,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战术行为。指导这种行为的是长期以来,处于医药行业高效益增长期的企业已经习惯了战术营销思想。而现在面对行业巨变,制药业必须改变观念,以战略营销思想代替战术营销思想,企业才能逐步走出困境。医药行业内人士都知道,蜀中制药是开发第三终端成功的经典案例。
蜀中制药80%以上的销量来自第三终端。2004年《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在华对中小企业进行“选秀”,蜀中制药攀上“中国潜力100榜”,居于第16位。2006年销售额突破8亿,成为国内最大的普药企业。蜀中制药之所以在第三终端获得成功,是因为蜀中制药把开发第三终端作为战略,而不是战术。蜀中制药的掌门人安好义在2000年就意识到自己必须避开与其它企业的正面竞争,转而开发广大城乡市场,即现在所说的第三终端,并在2006年明确提出“做精品平价普药”的发展战略。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00年的一次全国药交会上,我碰到了蜀中制药的人。他们虽然都穿着统一的西装,但是大多没打领带,衣服也邹邹巴巴,与药交会上左手大哥大、右手手提电脑、西服革履的药界精英们相比,完全就像个乡巴佬。然而,就是这些令人尊敬的“乡巴佬”给我以极大的震撼!他们能住到乡镇那些不太卫生的小旅店里,而没有怨言。他们能够与乡镇卫生所的大夫打交道而非常融洽。反观我们那些药界的精英们,他们能吗?他们就只能活跃在大城市,住在豪华宾馆里了。
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蜀中制药的销售人员结构是与其开发第三终端的战略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见蜀中制药成功的原因了。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指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结果。蜀中制药因为确定了以开发第三终端为战略,而不是战术,因而,蜀中制药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产品结构,研发方向,成本结构等与其战略相一致。而且,坚持了十年,不受市场上的其它诱惑,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在现阶段的中国制药业,必须明白现在制药业已经进入战略营销时代。妄图依靠小修小补的战术营销动作来挽救企业,或是让企业重新回到昔日的风光场面,已没有可能。
企业一定要不断重复这句名言:战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结果。你要扪心自问,你确定了你的独特的战略了吗?
用战略营销的观点来看待营销,看待市场,你会有新的发现。
OTC与处方药的差别,主要在渠道上的不同,前者是药店为主,后者以医院为主。
如果企业只把OTC当作战术,必然会走到抢占渠道,占领终端的道路上来。这也是现在千军万马占终端的原因。终端大战的结果就是终端价码水涨船高,各种费用层出不穷,终端挂金也是越给越高。
然而从战略营销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对处方药来说,重要的是处方药销售的关键是施加影响者----医生及相关控制药品进入医院的人,而不是最终使用者。OTC则相反,OTC的关键是最终购买者---即消费者。
那消费者关注的是什么?
对于药品,这个特殊的商品,消费者关注的是三点:疗效,安全性和价格。药品,首先是能治病,别吃坏了人,还不要太贵。消费者对于疗效和安全性无法考察,只有通过品牌作为判断的依据。
对于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对价格和品牌的排列顺序不同。
经济条件好的人,可能更关心疗效和安全性,因而顺序是品牌----价格。而经济条件差的人则是价格----品牌。然而,品牌始终是消费者进行购买抉择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在OTC终端,之所以终端拦截还有非常有效,药店营业员的推荐有很大的作用,据说有效率可达25%。
只不过是在OTC产品上,有品牌力的产品太少,消费者无从选择。而终端拦截,或是营业员的推荐只不过
是给了消费者一个选择的机会罢了。一旦有品牌力的产品出现,必然有大批的消费者会转向品牌产品。哈
药三精的产品没有强力的终端,但是哈药三精的品牌使得其OTC产品去年就达到了5个多亿就是明证。而
那些既有价格优势,又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必将在未来的OTC市场上脱颖而出。
作为要在OTC市场上发力的企业,如果不能由战术营销转向战略营销,纠缠在终端,不能进行系统的品
牌建设,最终必然是在OTC市场上失去搏击的资格。
2005年之前的医药市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医药市场就像一锅炖满肉的肉汤,大勺舀的是满满的肉,小勺也能舀点汤。可是,未来的医药市场,锅里的肉多了,汤也多了,但是,锅也大了。到那时,小勺别说舀汤,大概连锅沿也碰不着,许多中小企业,会瞅着肉饿死!要想再吃到肉,就要有大勺,有梯
子也行。企业要做的就是打造新的大勺子,或者造个梯子,爬上去,才能舀到肉。
中国的制药企业一定要知道一个道理:用同样的方法做事情,只能的得到相同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方
法做事情,才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要想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必须跳出原来的思路,换一种思路。
只有从战术营销走向战略营销,企业才有出路,才有为来。
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最终转化为严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开始出现衰退,原油、矿石等资源价格下跌,投资严重不足。金融经济危机已经迅速蔓延成实体经济危机。
中国在这样全球性经济萧条的形势下,GDP增速下滑,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
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能源、交通、社会保障和基础建设
等领域投放4万亿元,以拉动内需,抵御外部经济危机,确保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和健康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国民经济的不景气对 制药业行业影响很大,就要求
我们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周期、剖析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对制药业行业市场情况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合理预测制药业行业未来走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发
展战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在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发展中更上一层楼。报告目录
第一章 制药业行业主要经济特性 —、产品特性1.产品分类2.产品发展背景3.产品原理4.产业链
概述
二、制药业行业运行经济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2、全球经济危机对制
药业行业的影响
3、全球经济危机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
4、中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解析
5、行业未来运
行环境总述
三、制药业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四、进入/退出难度
五、制药业行业技术变革与产
品革新
六、差异化/同质化分析
第二章 制药业的生产分析
一、行业生产规模及增长速度
二、产业地区分布情况
三、优势企业目
前现状及产品策略
四、行业生产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五、未来几年行业产量变化趋势
六、制药
业上游产品分析
七、制药业替代产品分析
第三章 制药业行业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分析
二、市场增长速度分析
三、市场空间分析
四、市场
集中度分析
五、终端市场分析
六、区域市场分析1.华北市场2.东北市场3.中南市场4.西南市
场5.华东市场6.西北市场
第四章 制药业产品市场价格分析
一、价格特征分析
二、主要品牌产品价位分析
三、价格与成本
四、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五、价格在竞争中的地位
第五章 制药业市场渠道分析
一、渠道对行业至关重要
二、市场渠道格局
三、销售渠道形式
四、销售渠道要素对比
五、对竞争对手渠道策略的研究
六、各区域市场主要代理商情况
第六章 制药业行业品牌分析
一、品牌数量分析
二、品牌推广方式分析
三、品牌美誉度分析
四、品牌的选择情况
五、品牌认知度分析
第七章 制药业用户分析
一、用户认知程度
二、用户关注的因素1. 功能因素2. 质量因素3. 价格
因素4. 设计因素
第八章 制药业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我国出口及增长情况
二、主要海外市场分布情况
三、海外市
场的主要品牌
四、进口分析
第九章 制药业行业内竞争分析
一、行业竞争分析理论基础
二、行业内企业与品牌数量
三、行业竞
争格局分析
四、竞争组群分析
五、产品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十章 行业主导驱动因素
第十一章 企业财务状况
第十二章 制药业行业市场预测—、竞争格局变化趋势
二、海外市场发展预测
三、产品发展前景预测
制药行业被认为是资金雄厚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对外,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下,跨国制药企业正虎视眈眈,包括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已相继在我国抢滩设点。对内,改制以及GMP认证等问题又使当前的医药企业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
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
制药行业被认为是资金雄厚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对外,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下,跨国制药企业正虎视眈眈,包括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已相继在我国抢滩设点。对内,改
制以及GMP认证等问题又使当前的医药企业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成为摆在制药企业面前至关重要的一道坎。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手段、降低成本正是成功的医
药企业得以制胜的“名医良方”。制药行业信息化现状制药企业一般包括四大类:药品、医疗器械、化学制剂和玻璃仪器。作为典型的连续型生产制造型医药企业,由于生产药品和化学试剂等特殊商品,制药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业特征:
如药品类别繁多;编码无规律,有效期须进行严格控制;对专利(配方)有较强的依赖性;销售范围广,各销售片区、各品种的销售情况不易从总体上把握;药品定价影响因素多而复杂,销售终端资源(医院、药店)难以控制;药品更新快,但新品的研发周期长等。另外,以药医分离、连锁经营、GSP
达标为标志,封闭了近50年的医药产品流通四级批发制被完全打破。在沉重的市场压力下,如何把药品卖
出去,成了各家企业经营的核心。因此,机制创新、优化流程、强化管理成了各大制药企业的重头戏。面
临一个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势必要启用新的营销模式。因此,从根本上改革管理手段已经刻不容缓,经
营和管理必须依托于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开展。医药信息化涉及到哪些软件呢?从药品
流通角度来说目前有几个环节。第一个是生产厂家的内部管理,主要涉及到ERP系统; 从生产厂家到批发
企业、配送企业、医院的过程,则涉及到物流系统、网上交易系统和CRM系统等;医院里还有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据介绍,目前大约20%的大中型制药企业已经实施完成ERP的实施,并主要是集中在进、销、存及财务等模块;而大约有50%的制药企业正在推进和实施ERP,也基本上集中在供应链、分销、资金管理等领域。从当前一些制药企业实施ERP的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营销做
起。制药信息化六大不足随着医药流通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处
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全面推行和定点药店的实施,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开始有较大的发展,但呈现很
大的不平衡性,如医院信息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制药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的信息化相对于医院落差
较大。目前,制药行业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有待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
统管理数据,来解决企业的信息化机制问题。二是配送中心与计算机系统不健全。现代制药企业一
般都形成了以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生态链模式,涵盖的终端包括药品零售商、医院等,有的制药企业
还有专门的药店零售连锁终端,因此连锁对中国药企来讲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不健全的配送模式跟信息
化系统结合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融合。三是扩展规模时不顾信息化的能力。在国家宣布扶持组建制药
企业百强和销售终端50强的政策下,出现了盲目扩张,而管理系统并没有跟上的现象。四是信息
化专业人才匮乏。五是连锁企业缺乏有效的连锁化业务管理系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分销
物流系统缺乏。六是医药企业选择系统的时候,重表面轻内核、重产品轻实施、重产品初期运行轻
维护和服务。制药信息化九大需求第一、东软金算盘营销副总经理杨汉东认为,企业需要的管理软件有九种,中国制药企业最需要物流管理,这是中国企业要走的第一步。物流管理软件可以使企业决策人非常清楚原
材料、零配件、成品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毛利及流转录用等情况。物流管理也可以延伸到业务管
理,对药店来讲就是药店连锁。第二、建立了物流管理以后第二步是生产管理,生产管理一定是在解决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解决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以后,企业
需要在生产和流通的环节中对工作人员的参与时间、实施成本、人员素质、技能需求以及所需的培训项目
等进行管理。第四是产品设计管理。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非常需要把产品从创意开始,到产
品调研、产品设计、产品设置、产品工艺等过程都用计算机管理起来。第五是财务成本核算。管
理会计是企业最需要的,只有在对物流成本管理很清楚,对人力成本的分析也很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财务成本核算。产品设计管理软件也要在财务成本核算软件之前实行,这样就使企业的每一项投入都可以
非常精确地计量。财务成本核算不仅需要对具体的物品、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还要对市场调研、市场开
拓、资金成本、固定资产管理等企业相关成本进行管理。第六是财务报告。中国加入WTO
以后对财务报告有很大需求,因为各个国家的会计制度完全不一样,同样一张票在各个国家的财务属性可
能完全不一样。现在香港就有这种企业,它会花几百万港币把凭证在香港重新做,因为内地的情况根本不
符合香港财务制度的要求。第七是财务报告分析。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分析软件,使企业领
导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单位的财务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第八是企业决策分析。企业领导需要经常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的数据必须及时、准确,分
析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第九是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即ERP,然后进行电子商务建设,建立健
全的医药生态链信息化系统,这是最后一步建设系统。
第二篇:中国营销进入新时代
中国营销进入新时代
营销策划人:刘培洋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
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想这种新是全面的,不但思想政治领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离不开市场营销学。新经济时代就是市场营销学的新时代,新营销学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政策密切相关,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我认为中国的营销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是营销学自然发展阶段。这阶段是一般等价物和货品直接的交换,交换双方必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市场是自然形成的,交换也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外界的推动,交易的方法原始自然,消费者购物仅仅是为了生存需要;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是营销学的启蒙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济形态单一,国家统购包销。尽管当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因为国营企业没有竞争,几乎用不到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但是国外市场经济的活力已经刺激了国内高层管理人员的神经,已经开始酝酿经济改革,市场营销学也在启蒙探索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00年,是传统市场营销学的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形态,以市场为杠杆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中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历史性转折,私营经济登上了历史舞台,市场告别了商品短缺的时代,中国逐渐进入了买方市场,随着产品的日益丰富,产品竞争成为历史必然。市场营销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没有产品竞争就没有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这一阶段传统市场营销在中国迅猛发展,从最初的4P理论到4C理论,然后到4R理论;从企业导入CI系统到导入CS体系;从产品定位到品牌系统的打造;从渠道的建立到有计划有意识的渠道维护、客户管理;从企业形象到企业文化的提炼等,中国第一次把营销学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和使用,中国营销学进入了研究和使用的时代;第四阶段是从2000年到2010年,营销学进入了PC互联网时代。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公司在马云家中创业。这是企业营销进入PC互联网时代的标志,从此市场营销与互联网结婚了,成为了亲密的伴侣,中国进入了互联网营销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2010年到2016年,市场营销进入了微营销时代。2011年1月21日,腾讯低调推出微信,标志着真正微营销时代的到来。微信营销颠覆了工业化传统思维,营销的“索罗门”时代到来,一切营销都必须考虑三个关键词“社交的、移动的、本地的”,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互动。第六个阶段从2017年开始,是营销的全新时代。中国十九大习总书记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论断是新营销的开始,当前中国生产力空前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关系四通八达、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移动互联网成为营销的新手段、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市场竞争面临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压力、消费者比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购物主见„„,这一切都促成了新营销时代的到来。那么新营销时代有什么特征呢?
一、企业离开互联网将不能生存,营销必须与互联网结合。互联网+是一个政策引导性命题,这个命题将随着企业的互联网化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未来能够生存的企业一定是互联网化的企业,企业的营销必须与互联网结合。O2O也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命题,这个命题也逐渐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因为未来企业都是线上线下结合完美的企业。
二、微营销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方式。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商城、二维码、公众平台、线上交易等微营销方式成为企业营销的主体。微营销不但让消费者知道我,还要让消费者喜欢我,宣传我,成为企业和产品的代言人,企业通过微营销更加的精准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者也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渠道管理,成为企业的一员。
三、消费者只忠诚自己喜欢的品牌,而不是知名度高的品牌。传统工业思维是通过大量广告的方式让消费者知道我,由此来提高销量,但是今天的消费者有自己的主见,不论你的产品是什么出身,但是只要口碑好,是我喜欢的,我就选择你。在新营销时代品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评价。
四、产品定位、渠道管理、营销策划将是营销工作的三个核心。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的产品定位是解决消费者内在需求的工作,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最喜欢,消费者为什么喜欢?这是核心。渠道管理是通过什么样的流通方式让消费者尽快的拿到自己喜欢的产品,并成为企业和产品的代言人,为企业销售推广产品。营销策划是怎么让消费者知道我,购买我,喜欢我,宣传我。
五、传统营销和微营销方式结合是永恒的话题。传统营销和新营销不是谁代替谁,而是结合共生,共同为企业服务。新营销也要结合传统营销的策略和方法,两者结合是最有力量的。就如现在的好多互联网企业,也要选择传统的电视媒体做广告,推广自己的网站,如“人人车”二手车网站等。
那么面对新营销时代,我们营销人应该如何面对呢?
一、要么懂网,要么消亡。在新经济,新营销面前,只有懂建立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的营销模式才能生存,未来生产的企业就是互联网企业,这是必然,没有办法超脱。
二、持续的好口碑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管理要透明化,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消费者真诚负责,让消费者永远说你好才是最大的竞争力。在新营销时代,消费者只忠诚自己了解并喜欢的品牌,而不是高知名度的品牌,永远没有消费者一直忠诚的品牌,消费者的忠诚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移情别恋”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特点。因此,只有持续的好才能成为市场之王。
三、谦虚低调终身学习。新营销时代市场变化无常,企业犹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要想生存,必须了解天气变化、海潮规律、行船技巧、雷达导航、管理船员的方法等。再大的船如果驾驶不好,也可能船毁人亡。因此营销人必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始终保持谦虚低调,不骄不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当成终身工作。
新营销时代来临了,让我们擦亮双眼,鼓足勇气,勇敢的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积极变革自我,迎接中国特色新时代新营销时代的的到来,争取做新营销时代的主人。
第三篇:联信国际中国车市进入满意度营销时代
中国车市进入满意度营销时代
至去年底,中国每百户家庭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了20辆,预计未来10年左右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将达到或接近60辆。“黄金十年”的井喷式增长让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几年来,汽车营销从价格血拼、饥饿营销,到安全营销、打文化牌,从卖产品到卖服务,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由新兴市场向成熟市场的转型,汽车营销发展到了客户满意度为核心的阶段。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品牌和服务,最终目标都是在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这才是消费者真正的关注和需求。顾客满意度是建立在消费者购买前对产品质量或者服务预期和购买后对产品质量或服务的认识,以两者之间的差距来表示满意或者不满意,差距越小满意度越高。汽车在中国已经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随着汽车使用覆盖率的提高以及用车经验的丰富,消费者购车在关注产品质量、安全、配置、外观、服务等因素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客户口碑和用车感受。优质的体验不仅使汽车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不断提升,也使得汽车品牌的溢价能力大幅提升。
高满意度可以提高顾客忠诚度和汽车品牌的美誉度,同时还可以带来更好口碑,从而促进未来的销售。消费者满意度已经成为当前很多汽车企业对内部员工和经销商工作考评的指标之一,各汽车厂商都通过汽车满意度调查,管控、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很多厂家也在自己聘用第三方公司对经销商进行神秘顾客和电话回访车主等满意度调查。
厂商的重视使满意度调查市场成为一块诱人的大蛋糕。国际汽车市场调查公司J.D Power和本土机构联信国际、新华信等中外调研机构都在争夺这块极具潜力的市场。中国本土的用户满意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如联信国际每年定期发布的“中国汽车品牌满意度调查”,自2005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该调查包括新车质量满意度指数、销售服务满意度指数、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厂商关系指数、基盘客户满意度、渠道服务力、广告效果指数等11个子项,综合了汽车产品、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公信力的汽车市场调查之一。
联信国际汽车分析师Sylvia认为,客户满意度是车企生存和成长的核心条件,各企业都在采用各种方式了解客户需求,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只有做到精细化服务,才是优化客户感知的最根本途径。精细化服务就是向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超值化服务、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让服务方式灵活多变,用无微不至的关心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四篇:中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中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中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这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的机制。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问题是,这个市场经济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还是一个坏的市场经济,我觉得现在可以说未定。吴敬琏先生,包括政法大学江平教授,都一直在讲这个问题,“好市场”还是“坏市场”,他们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有3个。第一,从体制本身来说,这个市场经济体制是健全的还是不健全的;第二,吴敬琏教授和江平教授强调的法制基础,如果这个市场经济有一个好的法制基础,可能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第三,这个市场经济有没有一个利益均衡的机制与其配套,这又是一个标准。如果没有,可能是一个坏的市场经济。改革30年,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个门槛。在未来的30年,我们如何使这个市场经济成为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而不是一个坏的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的机制。
我们现在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了,但是利益均衡的机制没有能够建立起来。现在看待群体性事件是什么?绝大多数就是一种正当的利益表达,又是一种规范化程度比较低的利益 1
表达。为什么规范化程度低呢?因为你不赋予其合法性,不好规范。你得承认一个东西的合法性,才能规范它。压根儿不承认这个东西,所以就不去规范。
在西方,利益均衡机制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社会基本是缺失的,游行、示威、罢工都是被禁止的。我们的《游行示威法》禁止游行示威,有什么利益要求给党说、给政府说,游行示威干嘛呢?但是,完整的利益表达有几个表现,比如有获得信息的权利、有施加压力的机制。试想一种很散漫的要求,不能到达政策层面,这个要求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两三岁的小孩也懂的事。罢工是什么,就像小孩往地上倒一下、哭几声一样,必须有这个机制。制度和社会能不能容纳冲突?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社会矛盾和冲突有这么几点新的认识。
第一,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利益冲突是我们社会常规化的组成部分,那种严防死守,试图把这个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做法,是不可能奏效了,我们要习惯这个东西 我们要逐步适应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力图把这些矛盾和冲突消灭在萌芽的状态。
第二,社会冲突不一定是消极的,也有相当部分的积极作用,有时提起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脑子里就是负面的形象,其实没有必要。美国20世纪60年代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家写的《社会冲突的功能》,就是讲社会冲突的积极作用。从今天来看有两点作用,一是安全阀的作用,人们吃五谷杂粮,肯定有各式各样的情绪和不满,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有发泄的渠道,有一个安全阀,压力有不断释放的机制。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对足球流氓的闹事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有积极的作用,就是把情绪发泄了,也许头一天让领导批评了,也许是吃晚饭之前与老婆吵架了,对社会现象不满。他闹了以后,筋疲力尽,就回家睡觉了。
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社会来说,冲突也有发现问题的作用。比如农民工工资的拖欠,为什么最严重的时候全国拖欠1000亿,相当于几百万的农民工一年没有领工资。用周孝正的话说,我们上百万的农民工连奴隶也不如,让农民工白干一年,最后叫共和国总理为农民工讨工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机制。如果游行示威是正常的,一些个别的企业有拖欠农民工的现象,农民工上街走走说说,这个社会就会发生比较少的这种事情。为什么这个事情会严重到这样的程度?是因为我们没有通过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来发现问题的机制。我不是说完全没有这个机制,但是与美国社会比较,美国社会的问题,社会有一个反应,政府对这个
反应作出反应,我们是有了这个问题,不能暴露出来。政府不对这个具体的问题作反应,问题不断积累,到了所谓爆发的时候再作出反应,而时间大大滞后,许多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第三,我们要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好的制度和一个坏的制度的区别,或者是一个好的社会与坏的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矛盾或者是冲突,而在于两点:一是,制度和社会能不能容纳冲突,容纳冲突的能力有多强;二是,有没有制度化的办法去解决冲突。我特别想提出一点容纳能力的问题,一个社会制度有没有对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容纳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发生了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个制度很有自信,我自岿然不动。但是一些矛盾和冲突还在萌芽的时候,他就惊慌无措、草木皆兵,所谓不同制度的容纳能力是非常不一样的。
要用一个正常的心态,自信地去解决问题,用制度化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可能是我们的正确态度。我们要有一些最基本的判断,尽量实事求是地判断和定位现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样使得我们整个社会能有一个正常的心态,有一种自信,有一个舒展的灵魂,我们用一个制度化的方式面对利益博弈时代产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第五篇:习近平带中国进入大变革时代
习近平带中国进入大变革时代
2014年,习近平带领下的新一届政府执政进入第二个年头,这一年的表现同样远远超乎了各界预期:反腐的势头丝毫未减,八项规定也未见松懈,国务院的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可以说,这一年在深化改革上习近平也是“蛮拼的”。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召开,当时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很悲观,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十八大后的中国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型,才过去两年多,中国却已有焕然一新之感。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新一届领导人有破有立,正在从理念到实践,引领中国进入大变革时代。
全面深改,新一届领导人动了真格
为了深化改革,在习近平主导下,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改革举措。从权力和制度上的新调整,以及思路和方法的改变,我们都能看出新班子动了真格。我认为,习近平的目标不仅是两个任期,而是在规划下一个30年中国发展的蓝图——此思路在近两年的改革中已能捕捉。
现在可以看到,中央成立的各领导小组是属于政治局常委级别的“顶顶层”设计,此外还有重新设定全国人大的作用、强调落实法治并且推进司法改革。而且,新的最高权力运作改变了过去各管一块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协调性。
与此同时,新政府看到了利益集团成长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两年,特别是2014年,新政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反寡头,而反寡头最重要的方式即反腐败——这也是本届政府最令人称道的工作。目前看,习近平坚持“先治标后治本”的思路很清楚、很坚定:先大规模治标,“清场”后再建设制度。中纪委“打虎、拍蝇”成绩卓然,过去一年更是拿下数十名省部级干部,上至***、徐才厚。各地政府政风也在变化,已经为下一步“治本”扫除很多障碍。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届政府的理念也有明显变化。中国在经济领域终于明确放弃唯GDP。习近平去年多次公开提新常态,就是接受了中速增长的现实。在随之进行的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中央的两个“遏制”政策令人称道。第一是遏制国企大扩张,过去曾出现过一些国企高管的声音和权力远远大于部长的独特现象,而这种现象现在被遏制住了。
第二是遏制地方政府债务。海内外曾很担心中国是否会爆发像美国一样的债务危机,但这种潜在的问题现在也被遏制住了。一些地方政府虽仍然有财政危机,但是中央政府有钱而不给,让地方去改革,这正成为促进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力。
总而言之,十八大是中国转变的开端,两年中中央通过反腐等举措为落实各项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上已经有了三中全会定调,四中全会又明确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2011年曾在《求是》杂志上发文说过“重在执行”,现在有了规划蓝图,接下来就是重在执行了。
执行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 行动是今天中国政治的主题。
重在执行,习近平当年的判断在今天更显正确和重要,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先后召开出台改革方案后,深化改革已有共识,如何落实举国关注。
这场“执行”战争,同反腐败一样,中国输不起,而且风险、难度只会更大。因为,改革已经有顶层设计,下一步就看如何执行了。
另一方面,无论是反腐败、从严治吏,还是反垄断、反寡头,顶层设计一出来,人们期待的下一步同样是执行。有顶层设计当然很好,但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还是纸上文件,只会更麻烦,因为老百姓此时对改革的期待更高,落实执行的意义也就比以前更重要。
可以想见,如果两次全会的几百项改革举措执行下去,那就会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社会。民意如流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必须是行动党,而不是话语党,不能把改革主张停留于纸上,必须要执行。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执行力度的增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也在逐步显现全貌。可以说,只要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巩固住、稳定住,就能顺利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要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政府和市场都要有作为。政府如何有作为呢?那就是要执行改革,好好干活。
一些官员对新常态和如何干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们眼中,反腐败是和不干活联系起来的,新常态意味着不能乱作为,那就索性不作为。
这种不作为显然危害巨大。地方主管官员是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如果他们在经济下行时毫无作为,势必带来巨大损害。所以,不作为也是腐败,而且是更大的腐败。
因此,衡量改革进展如何,并不只在改革设计如何宏大,而是在于如何让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推出的336项、180多项改革方案实施下去。在四中全会之前,反腐败重在遏制官员的乱作为,整治一些“乱作为”的政府机构;而在2014年尤其是四中全会后,则是要整治不作为,让政府转向有作为。
要实现这种转变显然很难。
不过,习近平和李克强对改革的紧迫性认识非常清楚,在他们的改革日程表中,去年是深化改革元年,今年将成为关键年,而明年将会是决战年。所以他们在构筑宏大的改革体系同时,非常强调执行的重要性。过去一年,他们对不作为官员频繁喊话,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四中全会后的下一个目标是依法治国,将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官员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告别GDP评比、以作为不作为来提拔考核干部,强化“重在执行”,真正避免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改革设计停留于纸上。不过,如何让整个官员体系动起来、有作为,这是一门大学问。
要充分激活一线改革者
顶层设计有了,不作为被盯住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呢?那就是动员改革者。这些改革者是哪些人呢?
他们其实就是来自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线改革者。不久前,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给县委书记们上课,就是因为他深知,在推动改革过程中,一线政府、一线改革者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改革主体不仅仅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是顶层设计者,在财政体制、税收、货币改革等方面是改革主体,但在更多的方面并不是主体。改革的主体还是社会,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继续发挥活力,积极创新。正如习近平所说,“好肉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就是如今中国社会各种改革者面临的实际情况。他们要啃硬骨头,就需要权力,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所以,习近平和李克强一直强调审批权下放,并将其作为改革先手棋,一口气取消和下放了600余项行政审批权。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在帮助一线改革者。可以说,在一些领域,上级政府部门甚至可以“不作为”,但必须要把相关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而一旦下放,他们的活力就会激发出来,成为改革的发力部门。
而在这些“发力部门”中,一线政府的改革者仍十分重要。由于知道现实是什么,问题在哪里,他们往往是改革主体的代表者,并成为改革设计在基层领域的执行者。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地方出现改革明星县市长一样,他们在基层发挥的同样是改换天地的作用。
要执行改革设计,这些一线改革者们显然是可依靠的力量,要让他们啃硬骨头,就需要充分授权和信任。对这些有担当、肯作为的一线改革者,社会不应吹毛求疵,对他们犯的一些小错误也应有所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巨量社会进行改革,必然要触动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者,如此规模的改革,怎会不出一点小问题?只要他们能把改革尽快运作起来,执行下去,老百姓就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我看来,2015年的关键词就是执行。即将召开的两会,人们更应关注于执行,而非政府在今年两会又要做什么新东西、推什么新蓝图、新概念。改革蓝图已经有了,新一届领导人也在不断强调执行,政府每年有什么改革新进展,有什么新的举措要完善,将成为未来几年两会观察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