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对2012年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和国内发展环境分析
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对2012年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和国内发展环境分析
一、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2012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形势复杂多变。根据2011年9月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一)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严峻挑战:一是目前正处于重大技术创新的低谷期,各国虽然加大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但是仍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仍不足以带动世界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出现下降;二是在政府公共需求逐步减弱的同时,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然不足;三是市场对发达国家政府是否有能力稳定财政金融状况和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怀疑,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因此,部分发达经济体将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甚至更长时间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货币政策依
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
(二)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但也面临一系列风险:一是国际上货币流动性极其宽松,大量热钱流入部分抵消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对控制物价的作用,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处于高位,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普遍趋于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将呈放缓态势,根据IMF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将增长6.1%,较今年减缓0.3个百分点。其中,“金砖五国”除南非有望保持3.6%的增长,增速略有加快外,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2012年GDP分别增长9%、7.5%、4.1%和3.6%,经济增速均呈减缓态势。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一)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及经济增长。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2012年,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根据各研究机构的测算,“十二五”期间仅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超3-4万亿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经济将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二是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是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同时,也出台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
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意愿也将不断加大。
(二)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2012年物价仍然高位运行,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的取向。为逐步扭转长期负利率的资金价格错配局面,存在进一步升息的要求。将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活动逐步纳入货币政策监控范围,社会融资总量增长逐步趋于稳健,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扩张。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2年仍将延续,并且限购等政策将由一线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推广。同时,考虑到2011年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质量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障房的建设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因此,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实质性减速,进而带动经济增速放缓。
一是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风险
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供地力度,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二是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进入2011年后,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呈现加快的态势,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未来五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任务分解目标,这将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三是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经济增长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物价总体水平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必将抬高投资、消费以及生产经营的成本。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四是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进而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全球经济复苏仍然缓慢,未来我国出口增速将呈现放缓态势。根据我国投入产出表反映出的经济结构关系,我国工业总产出中,有70%是用于中间使用,大概30%是最终使用,而在最终使用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占一半,而出口占一半,因此,可以判断,出口对工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出口放缓一方面直接从需求层面下拉经济增速,另一方面还将通过影响工业生产下拉经济增速。
第二篇:对2010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看法
对2010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看法?
其他答案:回顾2010年,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的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次就是最近的十二五规划,它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经济、社会等的发展起到了规划、引导的作用,包括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加人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等百姓普遍关注的大问题。这是我们所欣慰的。但是回顾2010年,我们必须要看到我们存在的巨大的问题,比如百姓的低收入状况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房价的高位运行,贪污腐败的猖獗,通货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持续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到了2010年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快达到了质变也就是快爆发了的地步,因此这也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所以上面提到的令我们欣慰的事情当中,政府已经着手在十二五规划中进行解决了,我们相信,2010年是我们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十分关键一年,相信2010年以后所有的问题都会相继的得到解决和缓和。
第三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0年经济发展趋势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回升向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科学判断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兼顾,符合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国力量,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外部环境剧变,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就极为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曲折漫 1 长,仍然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准确把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一定要抓住关键,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应当深刻认识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目前我们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根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这又一次警示我们,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再也继续不下去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只有坚定不移谋发展,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幸福。但是,发展不仅要看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 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一句话,我们谋求的发展,是好字当头、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以下重点。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回升势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不盲目追求更高的速度,下更大功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明年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推进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做好利用外资工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明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点,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大公共支出,加强公共服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惠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务求实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哪些新信息?
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优化
在2009年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中国的宏观经济去向何方,这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记者分别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
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他们认为,会议传递出许多重要的新信息和新信号,为明年宏观政策确定了基调,即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张立群认为,在今年经济保增长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转变发展方式,争取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平稳较快增长,从而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会议提出,明年的经济工作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张立群认为,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经济发展还面临不确定的因素。他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的投资,政府投资的数量要保持适度。货币政策也需要进一步改善,货币供给要保持适度增长,用好各项贷款,优化贷款的使用,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会议提出,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张立群表示非常认同。他认为,要着力增强来自市场的投资力量,这对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是非常关键的。当市场推动的投资和需求比较活跃时,这种增长才是可持续性的。
梅新育说,印象深刻的亮点之一是货币政策要因应形势调整,“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这实际上是给明年货币政策调整转向留下了空间,埋下了伏笔。
重要任务是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如果说2009年最重要的工作是保增长,那么2010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调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新信号。”姚景源说。姚景源认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来之不易。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也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姚景源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主要包括3个方面:从生产角度来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发挥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从需求来看,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增长方式上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调整到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上。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姚景源认为,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很重要,它把对干部政绩的考核由过去对经济数量比如对GDP的考核转变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考核,从而完善了政绩考核机制,突出了重点,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有效。
汪同三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一切建设的基础,只有发展了,才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改善民生。发展,要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年以来取得的成果,也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应该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相当成功的,率先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基础上,也要清醒地认识到,6 当前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利因素,这也凸显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汪同三表示,总结此次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最大的启示就是:下一步我们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是如何保持高速,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当前形势下,再走以前的老路,走不通了,必须要更主动、更着力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汪同三认为,推进城镇化这一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得非常全面。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是不行的,会成为我们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统筹城乡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农民转移出来,而这仅依靠大城市是不行的,现在大城市也面临一些发展的问题。从中国的国情和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看,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成本低,效益也较好。
梅新育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内需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提出,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因为外需疲弱这回暴露得非常突出,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进一步限制了外需的潜力,所以必须强调内需。但更多地依靠内需驱动不等于不要外需,相反,我们出口绝对规模还是要继续扩张的。在扩大内需方面,扩大消费关键之一是收入分配,希望能够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例,在稳定外需方面,现在 的政策已经够了,一一落实即可。但是,在应对危机旗号下,有些“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出现回潮,需要逐步纠正。(本报记者 刘泉 张意轩)
社科院预测我国明年经济增长9%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7日发布经济蓝皮书,预测2009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到8.3%左右,实现“保八”经济增长目标。如果2010年世界金融危机不再进一步严重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将稳步回升到9%左右的增长水平。
明年经济形势特点“温和”
在发布会上,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对2010年经济形势进行了展望。他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的势头,保增长的预期目标完全会实现,预计全年的GDP增长速度可以达到8.3%以上。明年的经济形势的特点,可以用“温和”二字来概括。投资、消费、出口、物价等指标都将是一个温和上涨的态势,这就决定了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是比较温和的,预计可以达到9%以上。
原因有四方面:第一,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也表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措施还要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明年的出口也只能是恢复型的增长。
第二,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今年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即便是投资拉动,但是民间的投资还没有真正拉动起来,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要使经济保持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还要靠民间投资的增长。
第三,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也还需要一些大政策的出台。因此,明年的消费增长,特别是居民的消费增长只能是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
第四,中央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也将是保持经济稳定较快的增长,既要保增长,又要防止经济过热,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经济回升过程中警惕通胀风险
本书主报告课题组除了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还提出:明年要在经济回升过程中警惕通胀风险。据预测,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分别下降0.5%、0.8%和1.8%。2010年价格水平将恢复上涨,三种价格将分别上涨2.1%、1.8%和1.3%。
报告称,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从年初的“防止通胀”到年底的“通缩压力”,反映出价格变动中通胀和通缩的因素共同存在,交替主导。今、明两年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但是需要特别警惕经济回升中可能诱发通货膨胀的多种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在政策层面提前做好预防通货膨胀的准备。
课题组表示,当前,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输入型通胀冲击和流动性资金相对过剩引起的通胀预期加剧。2009年初到现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约60%,铁矿石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约40%,而粮食价格上涨约20%。今年1-6月份,我国粮食价格环比已连续6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4.9%。这些数据表明,短期引发价格再次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
我国的经验分析也显示,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的过快增长在短期内可能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起到推动作用。预计2009全年新增贷款可能突破10万亿元。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不能及时收回大量释放的流动性,就有可能造成过量资金在经济复苏之后仍然活跃于市场,从而形成通胀压力。
除了国内释放的大量流动性之外,国外资本的进入也会进一步加剧国内货币供求的失衡,放大通货膨胀的风险。
房地产市场短期波动不可避免
在报告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梁爽撰文《2009年房地产市场分析与2010年展望》,对明年楼市发展情况作了展望。
梁爽在文中称,虽然我国住房需求潜力巨大,支撑房地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因素仍未改变,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仍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但是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波动不可避免。
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难以启动,仅靠增加流动性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为继;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多项指标都出现了更加积极的变化,但民间投资增长依然缓慢,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主要靠政策刺激,尚未完全进入自主增长状态。
文章表示,在国际、国内经济尚未全面复苏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随着房价的不断走高,自住需求的实现将会遇到阻碍,买卖 双方将走入新一轮的博弈;二套房房贷政策的收紧,影响到改善性需求和投资投机需求的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波动不可避免。
但文章也指出,当前,各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住房供应多集中在城市核心区以外,如北京市,四环内住房供应相当少,主要供应在四环以外,这与住房需求多集中于城市核心区存在错位,因此结构性供需失衡的存在,将使城市核心区房价面临很大的上涨压力。
必须有效解决房价不断上涨的问题
报告还指出,2010年我国经济有望全面复苏,在新一轮周期中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的发展,仍然是新一轮周期中重要的动力源之一,但必须有效解决房价不断上涨的问题。
蓝皮书指出,目前为了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更好地使住宅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有效地解决房价不断上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定。我国住宅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先,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中的住宅问题主要是由政府包办,住宅严重短缺;后来,住宅商品化了,完全推向市场,推动了住宅业的大发展,也使房价不断攀升;再后来,把市场化和政府责任相结合。
现在看来,为有效抑制房价不断上涨趋势,必须进一步采取“釜底抽薪”办法,即把政府保障部分再加以扩大,不仅把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从市场中抽出来,而且要把城市中等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也从市场中抽出来,纳入政府保障范围。但对城市中等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是“保”人人都有居住权,都能租上房,而不是“保”人人都有房产权;而且是在政府保障下,进行市场化操作,租住房有高、中、低档,可自主选择。记者 方烨
新华社评论员: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电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一决策部署,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2009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总体企稳回升。随着促进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明年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会好于今年,我国经济将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
但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还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当前看,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加上国际经济存在着不少不确定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仍然艰巨。从长远看,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把握好方向,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
在发展中促转变,意味着发展的重点应该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中央确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丰富完善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就是要增强信心、再接再厉,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的势头;就是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奋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争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胜利。
在转变中谋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才能满足人民新期待新要求,才能打开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总之,以转变促发展,我国经济前进之路才能愈走愈宽广。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上,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外依存度过高、投资率过高、资源环境成本较大,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和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当经济出现回升向好势头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利用经济转好的良好环境,抓住难得的机遇,迈开大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转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社科院蓝皮书对明年我国经济作出较乐观预测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刘奕湛)中国社会科学院7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计,如果2010年世界金融危机不再进一步严重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将稳步回升到9%左右的增长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张涛博士指出,影响GDP动力有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投资,2009年我国基本依靠投资拉动增长量,形势非常明朗,所以2009年预测的结果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达到32%的水平。2010年,投资跟进工作会继续,但是投资的力度会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着相对高位的水平,达到23%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
——其次,是对于消费的预测。消费往往是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于2009年和2010年消费增长的情况,都是保持平稳的态势。
——再次,是对于外贸的形势。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最重要表现在外需的大幅度波动,所以2009年我国的进出口都出现了下滑态势,进口增长率在2009年的预测结果是负20%,出口增长率大概是负的19.5%。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我国的外贸情况有所改善。
此外,蓝皮书还预测了,在需求总体平稳增长,而生产和供给能力充足的背景下,预计2010年我国经济不会出现明显通胀,CPI涨幅在3%以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稿]述评:中流击水 趁势而
上
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 新华社述评:中流击水 趁势而上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刘 铮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年有余,中国经济以一条鲜明的“V”形反弹曲线,平息了当初一些人作出的“L”形、“W”形等猜测,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划出一道“上行线”。
砥砺奋进一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动荡、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绩:
经济增速从去年下半年的急速下滑转为今年以来的逐季回升,全年“保八”无悬念;从启动成品油税费改革到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批多年想改未改的重点改革相继启动;从年初上千万农民工失岗返乡转为部分地区再度出现“用工荒”,全年就业目标有望超额完成„„“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取得可喜成就,鼓舞人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坚定地阔步前行,走得比预期的好。然而,往后的道路仍存不少困难和复杂因素,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及早谋划、周密安排未来的发展。
如同“船到中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互相交织。如果在这个时候沾沾自喜、满于现状,不但会错失未来发展的良机,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出现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复苏道路曲折漫长,欧美国家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正在变化,诸多因素使得我们自改革开 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难以为继。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以及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使得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也难以为继。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重大经济危机都伴生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调整,强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重构的关键时期,各国着眼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已展开一场抢占新制高点的竞赛。
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
面临在新的起跑线上的竞争,重要的是抓住机遇,谋划长远。只有如此,方能赢得主动权,取得新突破,赶上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步伐,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谋划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实现趁势而上,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行动起来,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现在,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当经济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抑制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后,靠强有力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所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将逐渐显露出来,结构调整任务由此更加凸显。只有加快体制创新,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才能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
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经济的回升,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资的拉动,消费和民间投资有待进一步充分发挥其潜力。今后必须着力推进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完善 16 促进消费政策,加强保障力度,使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同时鼓励民间投资,从而有效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谋划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实现趁势而上,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从全球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一些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日益显现。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已极具前瞻性地对发展新兴产业进行了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抢占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中流击水争朝夕,趁势而上谋发展。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经济处在调整结构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抓住有利条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使中国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飞跃。
牛人炒股1年爆赚2400% 小李炒股:从2005年的10万元入市,到2007年的100万元,再到2008年10月的跌回不到10万元,再到如今的近250万元。
“我当初带10万元入市的目标就是:用几年时间炒到500万元,买套房、买辆车,再找个女朋友娶回家。”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略显腼腆、不善言谈的刚30岁出头的小伙子提起入市怀揣的梦想就显得有点激动。
这位小伙子人称小李,湖南人,现在是广州天河区一家餐饮店的经理,2005年看着该餐饮店老板买股票,他也拿出打工后的第一桶金10万元开始买股票。回顾这4年的炒股历程,小李称,自己在多次的失败中积累了一套自己的炒股方式——只买中小板爆发性强的题材股,并快进快出。从2005年的10万元入市,到2007年的100万元,再到2008年10月的跌回不到10万元,再到如今的近250万元。最近的一次,小李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赚得了2400%的收益。
涉股初期只买大蓝筹
13年前,不到20岁的小李便跟随着家乡的打工大潮来到广州淘金。初来广州,人生地不熟的小李吃了不少苦头。“在工地上搬砖的事情我都干过。”后来,小李选择了在餐饮店里打工,吃住有着落,发的工资几乎能全部存下。
辗转了好几个餐饮店后,小李来到了天河南二路的一家饭店。这家餐厅老板是个炒股高手,平时没事时总会在店内炒股。老板有上千万的资金,动辄几十万的盈利让小李羡慕不已,小李知道股市可以让人快速地积累财富。“我还年轻,亏了也才10万元,还有大把机会赚回来。而且炒股和上班时间也不冲突。”心痒的小李也在2005年时义无反顾地将自己辛苦存到的10万元投入了股市。由于没有电脑,小李每天一大早就去营业部占机位,等到11点再回去上班,下午趁老板炒股时在旁边偷师。2005年6月6日股市创出998.23点的低位后,慢慢步入上升通道。刚入市的小李,只买大蓝筹,银行、地产都是股池里的常客。小李说,“老板推荐的就是这类股票,当时什么也不懂,只能跟着买。也许老板认为不能让我把血汗钱败在股市里,所以才推荐稳健的股票给我吧。”
去年熊市时被打回原形
大蓝筹爆发力不强,一连好几个月,虽然股价在慢慢上涨,但一直没达到小李当初入市的目标。“虽然没亏钱,但按这种速度,何时才能存到500万元。”小市值股票更灵活,于是,小李便开始在中小板里选择一些技术形态看起来不错的个股来操作,追涨也是小李的最爱。
A股市场历史上百年一遇的大牛市行情来了,小李的这种追涨风格,恰赶上买哪只哪只涨的行情。顺风顺水的小李,账户的钱随着股指水涨船高,10万元一下子攀升至了最高点时的100万元。“人生最难赚的第一个100万元都赚来了,再有两年时间,应该能实现目标吧。”此时的小李还交了一个女朋友,仿佛触碰到500万元梦想的小李,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月,泡沫破灭得如此之快。仅一年时间,小李就被打回原形,100万元跌到2008年10月份的不到10万元。提起当时的操作,小李称,在从6000点之上跌下来的时候,边跌边买,一直频繁换手,犯了熊市大忌,所以我的损失也比别人大。”
紧跟热点快进快出
今年来,仅一年的时间,通过对广东明珠、广州药业、白云山A、中煤能源、桐君阁、紫金矿业等个股精准的波段操作,小李的资金在近日不仅突破了前期100万元的高位,甚至炒到了将近250万元。
如今,小李的炒股心态变得十分平和。善于抓热点、炒题材、看技术面的小李,学会了及时斩仓、止损,学会了顺势而为。“现在是先看大盘形势,在大盘形势好的前提下,选择有题材的板块或个股,在KDJ线向上交叉,均线金叉形成,个股有放量迹象的时候,就会考虑买入。如果大盘形势不好,我会及时空仓或轻仓;个股亏损在5%的时候,我会及时止损。”
小李说道,“通常不买庄家在底部慢慢吸筹的股票,因为等庄家吸够筹码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只有那些技术指标走势良好,庄家即将拉升或者是已经开始拉升,而前期涨幅不大的个股才可能是获利最大的个股。做短线需要跟庄操作,但也需要弄清市场热点,辨明主力资金动向,如今年的甲流概念、新能源概念。”
牛人资料
行业:餐厅经理 股龄:4年
选股风格:只买中小板题材股,注重消息,配合技术面选股。
操作风格:操作风格犀利、快进快出,持股周期通常为一个星期。
战绩:2005年,10万元入市;2007年,炒至100万元;2008年10月,跌回不到10万元;如今,近250万元。
现持仓个股:金晶科技(600586)后市看法:看好跨行情,年内会涨至3700点。
看好板块:环保、低碳和资源类个股
操盘心得
一、顺势而为,要看宏观经济,再看政策,最后才看公司。如果走势不是十分明朗的话,宁可空仓。
二、消息技术面相结合,尽信消息不如无消息。不能被消息牵制住操作,消息会带来个股炒作的机会,但总有一天会利多出尽。
三、庄家即将放量拉升,或是已经开始拉升的,但前期涨幅不大的股票才是可能获利更高的个股。四、一旦抓住了爆发性强的个股,一定要吃尽利润,不能因为涨了20个点,就认为该股的收益到头了。
五、及时止损。5%即止损的标准一百年不动摇。
六、仓内持股不超过三只。因此在中小板中要优中选优。
个股点击
提前布局两医药股获利51万
白云山和广州药业是小李近期成功操作的个股。10月28日,此时正逢甲流猖獗的时候,听消息称白云山抗甲流的药物早已研制成功。此时小李关注到白云山股价自反弹以来未有多大表现,10月28日当日白云山在缩量弱势调整,小李便估计其股价会有所表现,就尝试性地以每股8.2元左右买入10000股。第二天,白云山果真向上突破开始拉升,小李再次追入25000股。第三天,白云山便受消 息影响而涨停了。买入第二周,市场上充斥着白云山的利好传闻,连拉4个涨停板,直到11月6日停牌。
10天后,11月16日白云山复牌,就在当日,小李看到陷入重组传闻的另一方——广州药业仅有小幅的拉升,幅度远不及白云山,当日小李果断地以9.5元左右的价格买入50000股广州药业。果不其然,借白云山复牌之势,第二天广州药业和白云山双双涨停。在白云山复牌后的第二个涨停板后,11月19日,小李以16元左右的价格陆续抛掉白云山。20多天时间,白云山让小李获利26万元有余。11月23日,广州药业再次涨停,白云山和广州药业也澄清了重组传闻,小李果断地以涨停价14.52元悉数抛出,获利25万元。(新快报)
第四篇:优化厦门发展现代物流的经济环境分析
优化厦门发展现代物流的经济环境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厦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以经济学理论和物流基本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厦门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济环境,指出它所具有的优势与缺陷所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所必然要走的一条路,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产业。
【关键词】:物流 产业 厦门 经济环境
1、厦门物流产业的现状分析
1.1、物流产业的概况
物流涵盖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所有的工农业产品除加工与生长期间外,几乎都处于物流过程之中。以机械产品制造为例,其生产加工时间仅占10%左右,而物流时间占90%,很大一部分成本消耗在了物流过程之中。从社会再生产的流通角度看,凡是转化为商品的工农业产品都需要通过物流实现资源配置。
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物流经济活动在横向上构成了物流产业。这个产业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托运等行业为主体构成,同时还包含商业、物资、供销、粮食、外贸等行业的一些领域,涉及机械、电气化中的物流装备生产行业和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活动中的物流活动。
1.2、厦门市物流业的主要特点
1.2.1、增长迅速,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全市完成客运量5182万人次,增长16.6%,客运周转量94.54亿人公里,增长22.7%;货运周转量359.84亿吨公里,增长3.3%;港口货物吞吐量4261万吨,增长25.2%;集装箱吞吐量287.17万标箱,增长23.2%;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达557.64万人,铁路到货发送量1012.78万吨,增长19.3%。物流业在厦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2、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迅速提高
2008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9.19亿元,增长50.1%;在全市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49.73亿元,增长54.1%。全年共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倍,海沧1#、4#、5#、6#、7#、9#号泊位、嵩屿1#、2#、3#号泊位、东渡港区18#泊位、20#泊位、十万吨航道二期、旅游客运码头等项目建设进展加快。海投物流、空港物流、保税区二期工程、建发物流、国贸物流等用于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达3.57亿元。此外象屿码头、国际货柜、华硕物流、速传物流等物流企业不断增加新的仓储运输设备,大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一个以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为中心的现代化、立体化、网络化的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1.3、厦门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1.3.1、物流经济发展状况
按照物流业的统计界定,根据厦门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和2008年相关国民经济资料,到2008年底,全市物流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0.95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9.1%;拥有资产839.21亿元,实现收入1335.84亿元;交通运输业全年完成增加值79.0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8.9%;完成货物运输量3043万吨,客运量5182万人次。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厦门市的现代物流体系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仓储配送设施、区域物流合作及物流信息化方面都有了较显著的发展,从而具备了较好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了提高厦门的经济竞争力,发挥厦门作为东南沿海中心(海西龙头)城市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厦门市政府把发展物流产业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有效地促进了厦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在口岸进出口贸易物流需求市场方面。厦门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28亿美元,占福建省的6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005.27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203亿美元,私营企业实现62.36亿美元。此外,厦门对台进出口贸易额达28亿美元,台湾成为厦门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厦门作为闽西南五市和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协作中心城市,通过区域经济协作机制,与其他十二市共同签署了闽粤赣十三市物流合作协议并初步编制了《闽粤赣十三市区域物流合作发展规划》,这为加快推动区域经济的协作融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厦门物流业主动服务和辐射周边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厦门经济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居福建省第一,已有近80家全球跨国公司在厦落户。厦门的制造业、服务业正处在升级换代和高速发展时期,对外贸易额持续增长。
1.3.2、不断扩大的厦门物流业需求市场
“十五”以来,厦门立足闽西南地区,着力培育物流需求市场和拓展物
流服务腹地,物流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在制造业物流需求市场方面,目前仅厦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1731家,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2736亿元,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三资企业创造了全市8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其中有全球500强的41家跨国企业投资厦门市72个项目。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配套服务的物流业快速发展。在商贸业物流需求市场方面,随着新型商业业态建设的推进和新型商业经营模式的导入,物流需求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厦门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97.8亿美元,占福建省的60%以上。其中厦门对台进出口贸易额达30.5亿美元,台湾成为厦门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1.3.3、快速发展壮大的厦门物流企业
随着厦门物流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物流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纷纷看好厦门物流业的发展,并落户厦门。联邦快递、DHL、TNT、日通、新加坡叶水福、港中旅华贸、中远、中海、中外运、中邮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来厦投资经营物流业,其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出色的经营业绩,对促进和推动厦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本地一大批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贸易、商业流通企业等开始向现代物流服务型企业转变。厦门港务、象屿集团、建发、国贸泰达、速传、海投、晋联、华商等物流企业迅速崛起,不但成为厦门市知名的物流企业,而且也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物流企业。自2004年后每年都有6-8家厦门企业上榜入选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其中厦门象屿集团位列国内第4位。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目前拥有物流及相关企业2000余家。
2、现代物流产业经济在厦门的地位和作用
2.1、物流产业经济在厦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国民经济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物流平台的直接作用是支持现代物流的运作,而现代物流的运作都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所以在这个运作的背后,支持的是厦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运行。这就是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表现。这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的是,物流平台不仅仅是对物流的运行起到承载和支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支持人的流动平台的一部分,或者是物流和人的流动共用的平台。所以,对于旅游、文化、政治等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整个厦门国民经济的基础。
2.2、厦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10年来,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9年,我市完成物流业增加值123亿元,对GDP的贡献率已达7.6%左右。目前,物流业已成为继机械、电子、化工后厦门市的又一支柱产业。
3、厦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3.1、物流企业发展不平衡,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仍集中在公路运输、水上运输、批发餐饮等传统物流行业,“第三方”物流
企业、现代电子商务、专业物流配送经营企业少,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手段。
3.2、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物流“储运”状态,物流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低。
3.3、现代物流园区内存在资源重置的问题,管理体制尚不能理顺,如海关监管上存在一、二线重复监管,企业入区退税难等问题,影响功能政策正常发挥。
4、促进厦门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近几年厦门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物流总额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物流业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加以配合和推进。
4.1、出台相应的财政扶植政策。
物流企业目前属于“高投入、低收益”的行业,为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青岛,天津等城市纷纷出台产业政策和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为确保厦门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可参照其他城市的做法出台相应的财政扶植政策,以推动厦门市物流产业政策的落实,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实现物流业的整体推进。
4.2、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推动现代物流园区各项资源整合根据“现代物流园区”功能政策特点,可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推动区域资源整合,推进区域海关与地方海关功能整合,加快整合海关管理资源,努力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调整,实现“一区多园”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产业集聚效应。
4.3、提供有效公共产品,构建共享的信息平台
提供有效公共产品,如推动现有各类的信息化系统整合,推进具备全面保税功能的统一公共平台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促成特殊监管区域海关与口岸海关共享物流信息等,为逐步实现“一次报关(报备),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打下良好的软、硬件基础,为现代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4.4、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集聚,推动现代物流业扩大规模
设立“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金,由象屿保税区财政每年拨出部分可支配才力,在预算支出中设立现代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企业在现代物流园区内租用仓储用房的,用“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金”给予补贴,相当于在一定年限内(2年以内为宜)免费提供仓储用房。对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并成功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现代物流企业落户现代物流园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招商引资奖”。
4.5、培植和发展本地物流企业
在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厦门物流产业,保持整个物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式,扶持一批本地物流企业,努力促成有潜力和有代表性的厦门物流企业(例如象屿集团)上市,打造在海西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本地物流发展商。如:对这些长期在现代物流园区内从事现代物流业的本地物流企业,可在其上市前,采取的按照其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用“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金”给予一定比例的扶持。
4.6、重视人才,启动人才奖励金。
积极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吸引一批具有物流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熟悉现代物流业运作规则,擅长战略规划、营销策划能力的精英加盟到我市物流行业队伍中,提高整个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如可在“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金”中设立人才奖励金项目,对能对现代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作出有效调研,提出积极对策和建议的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
4.7、积极推进区域物流协作区的建立,拓展经济腹地
厦门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面向台湾,遥望东南亚,北靠闽粤赣广大地区,其前方经济腹地经济发达,两侧经济腹地经济发展较快,后方经济腹地经济发展较慢。后方的闽西龙岩、三明以及江西南昌、新余等地与厦门的经济互补性强。随着闽西南五地市和闽粤赣十三地市区域经济协作的加强和区域内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协作区内与物流相关的企业交互在协作区投资兴业、设点成立公司的现象非常普遍,协作区内产业的分工协作也越来越明晰。这说明区域内物流市场出现了相互包容的趋势,同时,互为腹地的特征也开始显现,这种发展态势必将使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厦门市必须进一步拓展对内对外联接通道,重视和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和联动发展,不断拓宽港口发展腹地,延伸港口辐射半径,促进海峡西岸形成共生共荣的经济整体。
4.8、加快从低增值业务向高增值业务的转变,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港口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交汇点,随着港口腹地范围的不断扩大,衡量港口区域辐射能力的重点己从地理位置、集疏运条件、装卸及存储服务水平扩大到物流整体水平。未来港口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点与点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的竞争。厦门港作为为中国沿海的主枢纽港口,南来北往的航线在厦门港停靠,进行货物的交换,同时可以兼顾对台湾区域的货物分流和聚集,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民伟、彭勇、孙延风.厦门市现代物流业统计分析[J].2007.[2]周景录.厦门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上海:上海海运学院,2007.[3]蓬勃兴起的支柱产业[N].厦门日报,2009.[4]胡小京.加快厦门物流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中共厦门市委党校网络信息中心,2009(6).[5]厦门市湖里区物流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厦门市湖里区商,2009.[6]丁俊发.港口物流与厦门经济发展[J].港口经济,2009,(6):91一21
第五篇:《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首次预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首次预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3-05-14
5月8日,《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首发。该报告今年首次包括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三大部分。时间范围是从2015年至2030年。预测主要采用定量的组合预测方法。根据预测,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产值将会在5.1万亿至5.9万亿元之间,2030年则会达到20万亿到24万亿元之间。
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将全部超过10%,尤其是海南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将占地方生产总值的50%以上。
根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编者
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占GDP15%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87亿元,与2001年的8327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7.7%。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6%。
海洋传统产业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新兴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海洋服务业增长迅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10%。而《报告》中预测,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2.44%、13.89%和15.49%。
根据预测,未来20年,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
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到203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203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预测将在17万亿
到19万亿元之间。
海南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将最大
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速预期高于同期地区经济增速。
2015年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仍将稳步上升。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全部超过10%。
这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将是海南省。到2030年,该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将超过50%,位居全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之首,与2015年相比,增幅达到26.12%。增幅排名前三的除了海南省外,其次为辽宁省,增幅为24.35%;江苏省位居第三,增幅达到18.8%。
在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中,天津市、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增幅均小于6%,天津市为1.84%、浙江省3.78%、广西壮族自治区5.97%。
科技兴海基地将成重要模式
根据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3%、6.13%、8.15%和12.96%。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近10年来海洋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整体年均增速超过28%。未来,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海洋资源和环境问题仍将是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洋渔业预测
海洋渔业包括近海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加工业四方面。
根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海洋捕捞产值为1278亿元,海洋捕捞业增加值为716亿元。2030年,海洋捕捞业产值为738亿元,海洋捕捞业增加值为413亿元。
2015年,海洋渔业服务业总产值预测可达304.96亿元,而到2030年,这一产值将超过388亿元。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为1198亿元,2030年为1525.26
亿元。
■海水利用业预测
根据《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50万~300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年。
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我国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不断上升,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8.41亿元、39.62亿元、83.77亿元和172.06亿元。
■海洋船舶制造业预测
未来20年,中国海洋船舶制造业增加值逐年上升。2015年预测显示为3215.32亿元;2020年达到8740.8亿元;2025年为23248.72亿元;2030年则达到6016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