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经营体制与农地制度需要改变吗?
农业经营体制与农地制度需要改变吗?
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然而,好景不长,到20世纪90年以后,中国农业又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粮食供应相对紧张,农地加速非农化等,这一切都已开始令国人不安。有鉴于此,国内学界纷纷试图寻求诊治农业发展困境的良方(或是针对更为宽泛的三农问题),其中
有不少是针对农地制度和家庭规模经营的讨论。有鉴于此,我们试图评述当前较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种观点是进行土地私有化改革。
现在许多人对小农经济与家庭经营不甚了解,认为家庭经营必是小农经济,因此,部分人就提出来,如果中国农业要实现规模经营,消除小农经济,就必须得放弃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体制,否则就不可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当然,让人们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的现实似乎告诉了我们上述二者是同义语,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导致了如今中国的小农经济。换句话说,中国的小农经济确实与家庭经营是不谋而合,谁也离不开谁。然而,事实上小农经济与家庭经营并不是同义语,至少在拥有现代化技术的今日世界中它们不是同义语,今天家庭经营的农场规模几乎可以不受约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美国农场变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在美国,家庭农场在所有农场中始终是占主导地位,这并没有因为美国经济的发达和农场变迁而改变这一事实。即便美国如今存在不少合伙或公司制农场,但它们的比重也是非常小,而且往往也只适合某些特定的领域。这充分说明了,在农业中家庭经营这一组织形式与其它形式的农业组织相比来说,要有明确的优势,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具有难以监督的特点,从而使得其最终的成绩仍主要依赖于经营者自己的劳作努力程度。因此,人们仅凭扩大经营规模而否定家庭经营这种农业组织形式是问题的,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当然,这并不排斥其他组织形式的存在,如国内学术界目前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司制农业,只要这有助于农业问题的解决或是寻求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这也是可以进行大胆试验和为人们所接受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神话这种组织形式,似乎它就是解决中国农业症结的灵丹妙药。
然而,肯定会有人追问一句,那我们应当怎样来解决小农经济,实现规模经营这一问题?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消灭小农经济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道路,另一个是集体化的道路,前者是“进化主义”的自发过程,后者是“建构主义”的自觉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避免两极分化,新一届政府选择了集体化道路。然而,实践证明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中国过去的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这种制度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低效。按如此逻辑推下去,那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既然不能走集体化道路来扩大规模经营,那么就只能通过市场化,也就是有的人所主张的,实行农地私有化,积极推动规模经营。诚然,西方许多国家的农场(如美国)变迁基本上是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所进行的,其规模的变动基本上是一种“自发式”的变动。但是,中国是不能学美国的,至少是目前不能,抛开意识形态这一敏感话题不说,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活生生的国情:人多地少。尽管许多人很反感套用“国情”两个字来说明事理,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漠视自己所特有的国情。曾有学者明确指出,在人口增加使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的矛盾制约下,土地占有权没有向少数人集中的条件。因为土地私有化之后,我们马上就会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何在,二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何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天下大乱”决非危言耸听。正如温铁军所认为的那样:中国农业人口严重过剩,土地已经成为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它不能作为生产资料交给市场处理。况且不论转移一半农民后土地规模经营能变得有多大,光当前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形成的惊人规模已经令各级政府寝食不安了。如果说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道坎,那么国情的制约同样也是不可逾越的。诚然,以行政方式分配土地难以解决农业生产效率问题,但我们可以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鼓励农地有偿流转,扩大农地规模和防止农地过于细碎化。“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乞求最优解,而只能是努力寻找次优解。尽管目前中国的选择在理论可能是矛盾的,但在实践中却是明智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三个直白结论: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目前的农业经营基本制度,而不是所谓的私有制。二是大规模农业经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们不能漠视自己的特殊国情,以及要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美国式农场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这一点。三是鼓励农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第二篇: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既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着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组织化程度。
一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强化流转管理和服务,全面落实流转合同备案、登记制度,规范流转形式,完善流转服务。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
二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规范引导,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培育一批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示范社。结合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阳光工程”,大规模开展合作社人才培训。
三是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创新、提升、优化和拓展,着力推进制度建设,丰富组织带动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服务功能。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要求,由注重集体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并重转变,由集体直接经营资产向以股份合作为主的现代企业经营制度转变,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功能。
五是适应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当前应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民高效的原则,以加快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重点,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加快构建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第三篇:农地制度创新与家庭经营
农地制度创新与家庭经营
“三农”宏观政策如果没有微观改革的配套将很难长久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根源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设计和安排中的矛盾,现在到了该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的时候了。
农地制度的现实困难
首先,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需要继续完善。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牛若峰认为,这项改革没有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集体所有的法律规定含混不清;没有把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宅基地所有权归还农民;没有给予农民以长期永久经营使用权和土地处置权,承包农户只是半自主的经营主体;另外没有将农村集体组织改造为名正言顺的合作经济组织如土地合作社。我们还应该看到农民组织和农村治理结构严重滞后与家庭承包经济制度不配套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家庭经营是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而农民组织和农村治理结构仍然沿袭了人民公社三级体制,公社体制的“遗留”与家庭经营的经济制度的磨擦是现实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其次,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没有真正形成。我们认为,当前农村许多地方,集体经济已成为空壳,事实上只剩下农户 家庭经营这一个层次;在一些地方,仅有的集体经济不是集中在为农户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领域,而是集中一部分土地和资产由少数人承包经营,以此作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和农户经营“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重建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势在必行。
再次,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导致当前农村愈演愈烈的土地矛盾和纠纷。近几年,我们对国内近20多个省的农村问卷和实地调查表明,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设计和安排中有两大矛盾无法解决:其一,在集体内部,成员边界不稳定,而且新增成员具有“天赋资源权”和法定的“公开、公平、公正”承包权,因此“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与“承包土地关系变更”的矛盾始终存在。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资源转移的过程,与农地、农民增减变化相伴随,必然不断改变人地关系,“稳定”与“变更”之间的冲突始终不可避免;其二,集体成员“共同共有”的制度设计,无法屏蔽其他利益主体的侵害,致使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极其弱小,这恰巧给一些地方无度征用土地的乡村干部乘机攫取土地资源配置权留下了空档。
削弱农地制度的几大因素
一、农民承包土地承担了太多的功能,已不堪重负。在经济意义上,承包土地是集体成员平等获取生产资料和社 会保障的权利;在政治意义上,承包土地是农民获得民主权利的基础;在社会意义上,承包土地还担负着稳定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作用。因此承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将提高农民的社会归属感并有利于稳定。
二、目前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土地调整压力。集体土地总量减少的过程,也是农民承包土地调整的过程;在农村,“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的政策、法律精神远没有落实,农民土地权利事实上“短期而不稳定”。
三、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的现实安排与成文制度有较大偏差。乡村干部随意变更承包合同、调整或收回农民的承包地、干涉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现象屡有发生。时至今日,仍然有一部分地方没有完成二轮承包任务。
四、农村土地大量转移诱致农村生产关系变化,可能导致家庭经营制度逐步解体。根据我们的调查判断:农业内部的土地流转表现出向本地种植养殖业大户、非农村住户等三种主体迅速集中的趋势;农地资源向非农用途大量转移,“国家建设”、“园区开发”、“乡村集体圈占”三分天下;与此相对应,农地资源转移正在悄悄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首先,土地规模流转引致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可能被企业化农场和公司所取代;其次,承包农户在享有流转土地的补偿收益以外,其他土地权利在事实上将让渡给经营者。转入土地的大户和外来资本将控制 村社的基本生产资料,进而左右村社“民主政治”,从而打破传统的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村社稳定结构;再次,无地、失地农民如果不能顺利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镇,他们的身份将转化为大户和外来资本的“雇工”或者“新佃农”。
改革建议
我们认为,用农民集体成员“按份共有”的实现形式,改造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使其所有权主体具体化、人格化。这样做,可以减少土地私有化对农村经济社会的震荡,同时,土地产权清晰,长期归属于承包农户,能够化解当前矛盾而又比较稳妥。
因此建议:
--以“起点公平”的原则和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一定时限的集体成员人口平均分配承包土地。
--把“30年不变”拓展为“长期不变”,实行承包农户“永佃”;同时,严格实行“生不增、死不减”政策和“不得调整土地”的法律规定,切断新增人口与土地的联系。
--用相关法律将农民“长期不变的土地使用权”界定和规范为“农民私有财产权”,纳入私有财产保护范畴,从根本上屏蔽外来侵权。
第四篇:贵州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文件
贵州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文件 黔农改专〔2014〕5号
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监测办法
(暂行)》等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农委、水利局、林业局、供销社,贵安新区农水局,仁怀市、威宁县农业、林业、供销、水利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根据《贵州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2014年实施方案》(黔农改专〔2014〕1号)要求,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联席会议制定了《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监测办法(暂行)》和《贵州省星级家庭农场、优秀专业大户认定监测办法(暂行)》。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
1、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监测办法(暂行)
2、贵州省星级家庭农场、优秀专业大户认定监测
办法(暂行)
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代章)
2014年11月25日
抄报:远坤副省长、省委改革办
抄送: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各成员单位
附件1
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监测办法(暂行)
(2014年11月2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选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指导、扶持与服务,促进农民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参照农经发〔2013〕10号通知要求,结合全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以下简称“省级示范社”)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成立的,达到省级标准并经贵州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联席会议”)认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
第三条
省级示范社的评选认定和运行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干预农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第四条
省级示范社评定工作由省联席会议根据各市(州)农民合作社发展和示范社建设情况,采取名额分配,合作社自愿、县级审查核实、市(州)审核推荐、省级复检评定、媒体公示、发文认定的方式进行。
第二章
标
准 第五条
省级示范社原则上应是市(州)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并符合以下标准:
(一)依法登记设立
1、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运行二年以上。登记事项发生变更,能依法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工商注册成员数100人以上(特色农林种养业合作社成员数量可适当放宽),农民占成员总数的80%以上,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超过成员总数的5%。
2、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通讯地址,有牌子、有公章、有组织机构代码证、有税务登记证、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社员证。
3、有根据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国家林业局《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示范文本)》,结合本社实际情况制定的经全体成员表决通过的合作社章程。
(二)实行民主管理
1、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健全,定期召开“三会”,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成员(代表)大会,有完整的会议记录,出席成员在会议记录或会议签到薄上签名。
2、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或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的办法,其中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涉及到重大财产处置和重要生产经营活动等事项必须由成员(代表)大会决议通过。
3、按照生产经营需要,设立生产技术、销售、财务等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议事决策、社务公开、档案管理等 制度,并认真执行。
(三)财务管理规范
1、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设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或委托有关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核算。财会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和出纳互不兼任。财会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2、成员账户健全,成员的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与本社的交易量(额)和返还盈余等记录准确清楚。
3、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与成员没有产品或服务交易的股份合作社,可分配盈余应按成员股份比例进行分配。
4、每年编制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或亏损处理方案、财务会计报告,经过监事会审核,在成员(代表)大会召开的15日前置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理事会接受成员质询。
5、监事会负责对本社财务进行内部审计,审计结果报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也可以委托审计机构对本社财务进行审计。
6、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账户,并建立具体的项目资产管护制度。
7、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年终定期向工商登记机关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报送会计报表。
(四)服务成效显著
1、坚持服务成员的宗旨,以本社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生产经营范围明确,经营产业有效带动当地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
2、农业生产资料(初入社自带固定资产除外)统一购买率、主要农产品的统一销售率超过60%。新品种、新技术普及推广。土地流转使用黔工商合〔2010〕5号通知的合同文本。
3、统一生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贮藏(加工)等服务,与非成员交易的比例不得高于合作社交易总量的50%。
4、合作社开展或参与“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成效明显,销售渠道稳定畅通。
5、在有关网站建立自己的信息网页,并定期更新维护,发布供求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6、成员收入高于本县域内同行业非成员农户收入的30%以上。
(五)经济实力较强
1、入社成员原则上均应出资;
2、成员出资总额80万元以上;
3、固定资产40万元以上;
4、年经营收入120万元以上。
(六)产品(服务)质量安全
1、广泛推行标准化,有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建立完善的生产、包装、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记录制度,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2、在同行业农民合作社中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处于领先水平,有注册商标,获得质量标准认证,并在有效期内(不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合作社除外)。
(七)社会声誉良好
1、遵纪守法,社风清明,诚实守信,在当地影响大、示范带动作用强。
2、没有发生生产(质量)安全事故、环境污染、损害成员利益等严重事件,没有行业通报批评等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无不良信用记录。
第六条
优先评选模式创新突出或成员中家庭农场占比较大的合作社,优先评选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优先评选开展“农社对接”成效突出的合作社、优先评选农业园区内的合作社。对于从事农资、农机、植保、灌排等社会化服务和林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合作社,申报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第三章 申
报
第七条
申报省级示范社应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农民合作社自愿向所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省级示范社书面申请,并提交合作社基本情况等有关材料。
(二)县级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和现场核实,征求发改、财政、税务、工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单位意见,分别上报各自的市(州)行政主管部门。
(三)市(州)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等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复核,复核无异意后,统一交由市(州)农 5 委,以市(州)农委或市(州)联席会议文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向省联席会议推荐上报,并报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供销社备案。
经3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的农民合作社,可直接向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省级示范社。
第四章 认
定
第八条
省级示范合作社评选认定每年进行一次,程序如下。
(一)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组织专家组对各市(州)推荐的省级示范社进行复核评审,提出评审情况报告和省级示范社候选名单报省联席会议。
(二)省联席会议召集人召集全体成员开会审议,审定后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三)公示有异议的,由各市(州)农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四)公示无异议的,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发文公布,并在官网上建立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录。
第五章
待
遇
第九条
对省级示范社中符合国家级示范社标准的,可按综合实力情况推荐评定国家示范社。
第十条
符合条件的,可优先申报国家、省有关部门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储藏加工、产销对接、产品认证、产地认定、商 标注册和贷款贴息、保险补贴、培训指导等各类项目。
第十一条
符合条件的,优先申报省级扶贫、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建设项目,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对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可优先申报开办费用和开办当年运营费用补助等。
第十二条
优先推荐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农产品交易会及各种博览会和全国开设的展示销售活动,并享受举办方的各项优厚待遇。
第六章
监
测
第十三条
建立省级示范社动态监测制度,对省级示范社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省级示范社的动态管理和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
省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对省级示范社的调查研究,跟踪了解省级示范社的生产经营情况,研究完善相关政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第十五条
实行两年一次的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具体程序:
(一)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提出省级示范社运行监测工作方案,报省级联席会议确定后组织开展运行监测评价工作。
(二)县级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社等行政主管部门部门对辖内省级示范社所报材料进行核查,提出合格与不合格监测意 7 见。核查无误后,经市(州)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各市(州)的省级示范社进行抽查,抽查范围不低于30%。核查抽查汇总情况报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
(三)根据市(州)核查抽查汇总情况,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省专家组,负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查,抽查面不低于10%。最终形成省级示范社监测报告并提交省级联席会议审定。
第十六条
监测合格的省级示范社,保留在省级示范社名录中,监测不合格的或者没有报送监测材料的,取消其省级示范社资格,从名录中删除。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省级示范社及申报省级示范社的农民合作社应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如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已经认定的省级示范社取消其资格;未经认定的取消其申报资格,三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第十八条
省级示范社要及时提供有关材料,对不认真、不及时提供的,给予警告,并作为监测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对在申报、评定、监测工作中,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存在徇私舞弊行为的有关人员,按有关党纪政纪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2
贵州省星级家庭农场、优秀专业大户
认定监测办法(暂行)
(2014年11月2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健康发展,树立一批可学可看可比的先进,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星级家庭农场是指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大都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具有农产品生产销售能力。收入水平能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实现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优秀专业大户是指从事某一种类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专业种养水平的农户。星级家庭农场和优秀专业大户(简称农场大户)需经贵州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联席会议(简称“联席会议”)认定。
第三条
农场大户认定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1 不干预其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第四条
农场大户认定程序,由联席会议根据各市(州)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情况,采取名额分配,自愿申报、县级审核、市(州)推荐、省级抽查认定、媒体公示、发文认定的方式进行。
第二章
标
准
第五条
星级家庭农场标准
省级星级家庭农场以三星家庭农场为起点,最高为五星家庭农场。
(一)基本条件。
1、有工商登记营业执照(或经农业部门审核备案),有规范名称,注册资金不少于5万元;
2、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土地流转使用黔工商合〔2010〕5号通知的合同文本,不低于5年(渔业租期或承包期10年以上,四星不低于15年,五星不低于20年);
3、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不少于2人),常年雇工数不超过家庭劳动力数;
4、实施财务核算管理,收支记录规范;
5、购买农业保险;
6、在本乡镇范围内,没有同时领办合作社,没有注册登记专业大户,没有注册登记公司企业,没有与兄弟姊妹亲戚及工商资本合伙开办。
(二)经营规模和科技水平
经营规模方面。
1、粮食类。流转耕地面积≥100亩(四星≥300亩,五星≥500亩)。
2、养殖类。种猪场存栏≥100头,2 商品肉猪年出栏≥400头,肉牛年出栏量≥100头,奶牛存栏量≥50头,山羊年出栏量≥200只,蛋鸡种鸡场存栏量≥15000羽,蛋鸡商品场存栏量≥15000羽,肉鸡种鸡场存栏量≥15000羽,肉鸡商品场年出栏量≥15000羽,蛋鸭种鸭场存栏≥10000羽,蛋鸭商品场存栏≥10000只,肉鸭种鸭场存栏≥10000羽,年出栏量≥15000羽,兔种兔存栏量≥400只或商品兔年出栏量≥15000只。池塘养殖≥7亩,流水养殖≥20亩。
3、蔬菜类。种植面积≥60亩,大棚≥30亩。
4、水果(干果)类。种植面积≥200亩。
5、茶叶类。种植面积≥400亩。
6、综合类。参照以上类别八折计算。(农产品加工运输、工艺品制作、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农家超市等农村二、三产业暂不纳入星级家庭农场认定范围。)
科技水平方面。良种良法覆盖率100%,产地农产品安全各种各项合格率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80%,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
(三)经营效益。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80%,家庭成员劳动力平均纯收入≥10万元(四星≥20万元,五星≥50万元)
(四)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生产标准科学实用,产品具有知名品牌。(四星自有品牌销量占比≥50%,五星自有品牌销量占比≥80%)
(五)社会化服务和环境卫生。生产环节大量购买种子、土肥、植保、农机、收割、筛选分级、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场内环境优美,晒场干净,道路整洁,物品堆放有序,厕所除臭无蚊虫,磁砖化≥60%,垃圾收集处理≥95%,生产生活污水处理≥95%,“脏乱差”治理≥95%。周围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美好便捷。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市(州)以上农业示范园区的优先推荐认定。
(六)示范带动能力。成员均接受过省、市级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周围村寨群众中的口碑好。
第六条
优秀专业大户须符合以下标准
(一)基本条件。
1、有工商登记营业执照(或经农业部门审核备案),有规范名称,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
2、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土地流转使用黔工商合[2010]5号通知的合同文本,不低于5年(渔业租期或承包期10年以上);
3、实施财务核算管理,收支记录规范;
4、购买农业保险;
5、在本乡镇范围内,没有同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和公司企业。
(二)经营规模和科技水平
经营规模方面。
1、粮食类。流转耕地面积≥300亩。
2、养殖类。种猪场存栏≥500头,商品肉猪年出栏≥5000头,肉牛年出栏量≥500头,奶牛存栏量≥200头,山羊年出栏量≥3000只,蛋鸡种鸡场存栏量≥30000羽,蛋鸡商品场存栏量≥50000羽,肉鸡种鸡场存栏量≥30000羽,肉鸡商品场年出栏量≥ 50000羽,蛋鸭种鸭场存栏≥10000羽,蛋鸭商品场存栏≥20000只,肉鸭种鸭场存栏≥10000羽,年出栏量≥30000羽,兔种兔存栏量≥2000只或商品兔年出栏量≥30000只。池塘养殖≥20亩,流水养殖≥100亩。
3、蔬菜类。种植面积≥1000亩,大棚≥300亩。
4、水果(干果)类。种植面积≥1000亩。
5、茶叶类。种植面积≥1000亩。
6、中药材类。种植面积≥1000亩。
7、食用菌类。种植面积≥10000平方米。
8、林果类。种植面积≥3000亩。
9、花卉苗木类:种植面积≥500亩。
10、蜂蜜类。蜂箱≥200个。
11、桑蚕类。种植面积≥50亩。
12、农产品运输类。各种车辆≥20台套,总动力≥1000马力。
13、工艺品制作类。制作量≥10000件套。
14、农家乐类。全年接客量≥10000人次。
15、茶馆茶楼类。全年接客量≥5000人次。
16、农家超市类。全年接客量≥5万人次。
17、农产品电子商务类。全年点击≥100万次。
18、农村经纪类。签订并履行合同≥300份,帮助就业≥1000人次。(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暂不纳入优秀专业大户认定范围。)
科技水平方面。良种良法覆盖率100%,产地农产品安全各种各项合格率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80%,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
(三)经营效益。专业大户收入应以主业收入为主,净收入占总收益的90%以上。粮食类、养殖类、蔬菜类、水果类、茶叶类专业大户年收入≥400万元,农产品运输类、农家 乐类专业大户年收入≥600万元,工艺品制作类、茶馆茶楼类、农家超市类专业大户年收入≥200万元,农产品电子商务类专业大户年收入≥100万元。
(四)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生产标准科学实用,产品具有知名品牌。
(五)社会化服务和环境卫生。生产环节大量购买种子、土肥、植保、农机、收割、筛选分级、冷链等社会化服务。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污水排放无污染,晒场干净,道路整洁,厕所除臭无蚊虫。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专业大户优先认定。
(六)示范带动能力。专业大户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村寨周围群众中的口碑好。
第三章
申
报
第七条
农场大户应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农场大户自愿向所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
(二)县级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社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和现场核实,征求发改、财政、税务、工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单位意见,分别上报各自的市(州)行政主管部门。
(三)市(州)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等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复核,复核无异意后,统一交由市(州)农委,以市(州)农委或市(州)联席会议文件附审 6 核意见和相关材料向省联席会议推荐上报,并报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供销社备案。
(三)市(州)农委会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复核,复核无异意后,以市(州)农委文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向联席会议推荐上报,并报省级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经3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可直接向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农场大户。
第四章
认
定
第八条
农场大户评审认定每年进行一次。并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各市(州)推荐的农场大户进行评审抽查,提出评审情况报告和候选名单报联席会议。
(二)联席会议召集各成员进行审定,审定后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三)公示有异议的,责成市(州)农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四)公示无异议的,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发文公布,并在官网建立农场大户名录。
第五章
监
测
第九条
建立农场大户动态监测制度,对农场大户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农场大户的动态管理和扶持政策提供 依据。
第十条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对农场大户的调查研究,跟踪了解农场大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研究完善相关政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第十一条
实行两年一次的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具体程序:
(一)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提出农场大户监测工作方案,报省级联席会议确定后组织开展运行监测评价工作。
(二)县级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社等行政主管部门部门对辖内农场大户所报材料进行核查,提出合格与不合格监测意见。核查无误后,经市(州)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各市(州)的农场大户进行抽查,抽查范围不低于30%。核查抽查汇总情况报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
(三)根据市(州)核查抽查汇总情况,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省专家组,负责对全省农场大户进行随机抽查,抽查范围不低于10%。最终形成农场大户监测报告并提交省级联席会议审定。
第十二条
监测合格的省级示范社,保留在农场大户名录中,监测不合格的或者没有报送监测材料的,取消其农场大户资格,从名录中删除。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农场大户应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如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对已经评定的农场 大户取消其资格;对未经评定的取消其申报资格,三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第十四条
农场大户要及时提供有关材料,全方位图片资料,对不认真、不及时提供的,给予警告,并作为监测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对在申报、认定、监测工作中,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存在徇私舞弊行为的有关人员,按有关党纪政纪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影响经济全局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影响经济全局
李国祥
2013-04-01 09:16:48来源:《上海证券报》2013年03月14日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主导模式仍然是小农户直接面向大市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由集体经济承担的统一经营功能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越来越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农产品消费地与产地距离越来越远。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无法驾驭远离的大市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不仅关乎农民切身利益,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环境都有直接影响。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已连续发布了10个中央一号文件。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其侧重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侧重点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如何理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要解决哪些重大现实问题?怎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新体制机制?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回答什么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并不容易。目前理论界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并没有明晰的一致性界定。但是,从实践需要来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为规范制度和活动空间以及动力机制。
改革后,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计划经济体制中的集体土地按质量和地理位置等人均分配到每家每户,由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农户基础经营层次上,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一服务功能,如兴修水
利。
实践证明,这种双层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动力机制是农民付出努力与获得收益直接相对应,有助于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产品供应,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既然农村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双层体制曾发挥重要作用,为什么还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密切相关。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主导模式仍然是小农户直接面向大市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由集体经济承担的统一经营功能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农产品都经历了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有时农产品价格过高而农户没有农产品可卖,有时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格低迷,销售困难。
2008年生猪价格急剧上涨,而很多养猪户没有生猪可供销售。2009年农户养殖的生猪卖不出去,亏损严重。笔者在农村调查中了解到,农民普遍感到现在的农业生产,如同赌博,市场风险很高。为什么会出现农产品生产时多时少和价格忽高忽低的困境?这与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中小规模农户盲目生产有关。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越来越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农产品消费地与产地距离越来越远。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无法驾驭远离的大市场。当价格高时,可能蜂拥而上扩大生产。当把农产品生产出来时,可能农产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暴跌,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当农户因亏本而退出生产时,接下来可能面临农产品价格上涨而痛惜没有农产品可供销售。
分散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仅让农民牢骚满腹,而且也影响到每个消费者。分散小规模农户生产农产品,自己不可能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只能卖给当地的商贩,商贩从田间地头收购农产品后到产区批发市场销售,然后由分散产区运到集中产区批发市场销售,运销商再集中产区批发市场农产品到主销区批发市场销售,在主销区批发市场批发到农贸市场或者超市,最终才由消费者在居住地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农产品。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费用高,必然带来居高不下的农产品消费价格,让消费者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地,当某种农产品生产过多,价格预期下跌时,商贩往往会在产区拼命地压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导致产区价格低迷和农民销售困难而销区价格可能仍然高企。
按农户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农户生产,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12年,中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6亿人,他们常年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却拥有承包地,这可能带来农业副业化,甚至土地撂荒,直接影响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率提高。
正是分散小规模农户生产无法克服的弊端,中国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正在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农产品价格整体上已经连续多年上涨,未来还可能上涨。农产品需求增长,价格持续上涨,无疑会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利润空间扩大预期。这种市场动力机制不仅催生出农村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而且吸引了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2012年,全国工商企业租种农民土地到达2500万亩。
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已经涌现,实践初步表明这些新型主体有助于克服分散小规模农户的弊端,更加适应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然是实行规模经营的,可以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猪肉价格已经明显高于欧美等国家的水平,但是国内一般养猪户仍然盈利水平有限,甚至不盈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一般农户受到规模和技术水平等约束,养猪方式效率不高,劳动生产率偏低、病死猪太多、饲料转化率不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农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应用先进科技提高产出效率,这样,获利就会大幅度提高。
未来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必然会发挥出综合效益来。龙头企业实力强,能够加速科技创新,打造品牌,直接面向消费市场,通过与农民合作社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再由合作社直接组织农户按照合同生产,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挥示范作用,一般农户专心按标准生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够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
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孕育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未来中国还会因势利导,培育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几年来,中国每年在召开全国农村农业工作会议期间向各地的种粮大户颁发奖状,奖励拖拉机。中国农业补贴新增部分主要向农村新型主体倾斜。国家财政支持的一些农业建设项目,将由合作社组织实施。龙头企业除可以享受到优惠的财税政策外,还可直接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毫无疑问,中国农产品广阔市场及其获利空间,加上政策鼓励,必将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当然,考虑到中国人口多,地域辽阔,农户差异大,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户权益保护,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创新空间也需要给予一定的限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租用农民承包地,必须以合法和农民自愿有偿为前提。工商企业租用农民承包地,要实行严格准入和监督管理,防止工商企业圈地而不生产农产品,出现非粮化和非农化,破坏农业生产能力。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体系、动力机制和制度约束。这一定会激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更高的消费需求,更快地实现农民增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