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时间:2019-05-14 21: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第一篇:7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读书笔记——教育班杨舒婷

第七章 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

内容提要:本章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相结合,包括系统与结构、教育系统与结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包括教育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教育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教育结构与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包括我国劳动力结构状况、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等。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系统组合2.把握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各种关系

3.理解教育结构与经济体制结构的关系

4.深刻认识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关系

关键词:

教育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结构劳动力结构性就业

第一节 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结构组合一、系统与结构

结构,就是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各系统的排列组合以及结合的方式,其中包括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比例结构等。

二、教育系统与结构

教育结构,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互相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互相联系。

教育结构具有多方面,多层次性。主要包括以下结构:

(一)教育人力结构

(二)教育投资结构

(三)教育级别结构

(四)教育类别结构

(五)教育形式结构

(六)教育布局结构

(七)教育体制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主要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层意思:

教育的类别与专业设置以及类与类、专业与专业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其比例相适应;

教育的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以及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以及其比例相适应。

三、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名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经济结构同样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

(一)宏观经济结构

也称部门经济结构,主要有两类:

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生产关系要素结构

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

(三)生产力要素结构

(四)国民收人分配结构

国民收人分配结构主要指国名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基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分类:

1.按产业产生、发展的历史顺序: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信息业)

2.新兴的分类法: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

合理的经济结构是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而言的。对于我国来说,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指建立一个比较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各种自然资源,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特别是农、轻、重、服务等各个产业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活动良性循环的经济结构。

第二节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一、教育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带动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与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一)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决策体制、组织管理体制等,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资源配备,特别是人事管理和计划财务管理。

1、改革教育决策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行政决策模式,建立分权型的多层次的决策体系政府

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宏观决策,要给非义务教育的学校更多的决策权,即放权松绑。

2、改革组织管理机制,改变那种单纯依靠计划指令和行政干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综合运用

市场调节、计划调节、各种经济杆杠、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措施等机制。

3、非医务教育性质的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性性质的学校,可以逐步摆脱行政和计划管

理的机制,直接引入市场经营机制,通过人力和劳动力供求信息,反映教育供求关系,使学校组织管理逐步市场化。

(二)对办学体制改革的要求

1、义务教育性质的学校要加强国家化、地方化

2、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可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制

3、高等学校可实行多样办学模式和形式

(三)对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要求

1、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要实行宏观调控间接化

2、学校要建立健全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主化管理机制

3、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

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

(一)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对教育产业结构和类别结构的制约性

产业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的发展变化,要求及时增加各种类型与各科专业的学校,增加和新设产业对口的学校与专业,削弱与产业不对口的学校及专业。

(二)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尽快建立起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变革需要的专业学科体系;

逐步确立起与农、轻、重产业结构相适应,重点向战略重点部门输送人才专业的学科体系和结构;

打破传统专业模式,增加新兴的专业学科,使学科结构、课程内容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教育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

(一)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对教育系统的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具有制约性

一般来说,生产资料数量越大,质量越高,对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

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系统的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技术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

(二)教育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应对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具有适应性

1、教育级别结构、程度结构现状

2、我国经济部门劳动技术结构现状

经济部门劳动技术结构主要指科学变成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3、调整、改革教育的级别结构与程度结构

1)要使教育结构,特别是级别结构和成都结构适应劳动技术装备结构的需求

2)要使教育结构,特别是级别结构和教育程度结构相适应劳动技术结构的要求

3)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要合理,实行多层次化

四、教育布局结构与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对教育地区布局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结构应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具有适应性。

三类地区布局结构:

(一)城市、沿海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

应重点考虑中等教育学校网点结构和布局,逐步普及中等教育并使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

(二)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

要首先抓好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网点布局,同时着手考虑中等教育的学校布局结构问题,逐步向普及中等教育迈进。

(三)经济落后地区

应重点抓好小学教育的学校布局结构,力争尽快地、分期分批地普及初等教育,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节 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

一、我国劳动力结构状况

(一)基数大、增速快

(二)劳动力年龄结构轻型化

(三)劳动力职业结构不合理

(四)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低

表现为:

1.基本文化教育程度地下,文盲和半文盲数量大

2.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平衡:产业部门分布不均;地区差别大

二、教育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一)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二)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的作用:直接作用

1、教育结构直接影响劳动力水平结构 具体表现:

劳动力平均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过低

劳动力平均技术水平也很低

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太少,比例太低——做好两次分流工作(关键性举措)

2、教育结构影响劳动力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劳动力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是实现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基础。劳动力结构性就业与劳动力知识结构和智力发展程度更为直接的关系。

要点小结

研究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教育结构受经济结构的制约。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制约教育结构内部发展变化趋势。其中,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是关键环节,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同时教育结构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第二篇: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文献综述

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文献综述

【摘要】: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作为一对相互影响的因素,二者常常并行出现,本文借助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方面的探索及研究,对二词的概念进行综述,并结合自身的理解与认识,对什么是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和详细阐述,旨在更加清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经济结构;教育结构

在我国,对于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各种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对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到此方面内容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文章研究范围只涉及到教育结构或经济结构,因此只对其中一种概念进行了解释;另一类文章则是将二者联系起来,分别解释,并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涉及到教育结构的概念探讨的硕博士论文有程方文的《论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优化》,吴新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与功能》,袁安娜的《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丁继勇的《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等,相关的小论文有麻丽娟的《高等教育结构文献综述》,傅征的《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袁岳驷、胡建忠的《论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对经济结构进行探讨的硕博士论文有王兆生的《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邢凡辉的《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小论文有对二者兼有讨论的有的小论文有靳希斌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练小荣的《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协同发展研究》,李能武的《论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熊卫平的《论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苏萌的《浅析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等

1关于教育结构的内涵

关于教育结构的概念,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是高等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结构,权利结构等具体概念,很少对教育结构作直接的概括。国内学者对教育结构的定义说法虽有不同,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袁岳驷、胡建忠、李能武认为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简单地说,教育结构就是指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这是对教育结构概括性的说法。丁继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结构进行了划分,主要指教育的类别结构、程度结构、型式结构、布局结构和体制结构等。他将教育结构归结为了体系内的各种结构。袁安娜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结构是由教育和结构组成的复合词,因此借助马克思的理论,从结构二字入手进行解释,认为结构即“系统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相对稳定的形态,它由组成要素的性质、数量和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作用形式来决定。从苏萌对高等教育内涵的理解来看,她将教育结构理解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间的组合关系及其与经济等外部环境诸系统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种类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四个方面,这种理解将教育结构与经济联系在了一起,程方生与苏萌对教育结构的定义一致,但他认为教育结构的构成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并从狭义角度对教育结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傅征对对教育结构的理解分两部分,即纵向层次结构,主要指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横向层次结构主要指构成教育结构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类别结构。

2关于经济结构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不管是西方经济学学术界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术界,尚未对经济结构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各种定义都体现出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地区、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并且,经济结构要体现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的关系。

在李能武看来,经济结构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经济结构,二是国民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系统中与教育结构关系密切的有产业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地区经济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经济体制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等。练小荣在其文章中对众多学者在经济结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佩卢认为,经济结构是表示一个经济整体在时间和空间里具有确定位置的各种特性所表现出来的比例和关系,而潘恩强在研究经济结构时将经济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方式;二是经济体制;三是经济结构。熊卫平认为从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看,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如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及其它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与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结构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等等。苏萌认为在熊卫平对教育结构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分,经济结构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产品结构等。邢凡辉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结构即生产要素在行业、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或是国民生产总量在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布,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有机地结合构成了国民经济结构。

综上,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从宏观层面分,教育结构包括程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制结构、布局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指学校的办学形式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组织结构等。对各级教育的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从一个地区的办学格局看,还有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及布局组成的地域结构。从狭义的角度看,比较重要的教育结构主要有这样几类:(1)教育程度(层次)结构:在我国,主要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相互衔接的不同层次构成。(2)教育类型结构:按学制形式分类,有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制,以及函授、广播电视学校和网络学校等构成。按教育内容分类,主要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类型构成。(3)教育管理体制结构:现时主要由公办、民办和私人办学等构成。

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结构。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有多重含义:(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4)

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也就是生产要素在行业、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布状况,这主要是从要素配置的角度理解经济结构,其实还可以从经济活动的结果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结构,也就是国民生产总量在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布。”①这一定义相对比较具体、全面,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体现出经济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整的特点。总结前面的观点,本文在进行研究中,将经济结构定义为: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经济成分、地区和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到的经济要素的划分、相互关系以及关联组合状态。

第三篇:经济结构转型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国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扩大进口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如今的中国要转型,必须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上来,让民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到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共同提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第四篇:经济结构失衡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结构失衡与发展方式转变

2010-5-19

摘要: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开始重新走上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经济结构失衡累积的结果。因此,正确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2010年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关键词:宏观经济,结构失衡,发展方式转变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但由于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准确及时,我们率先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去年我国GDP增长8.7%,而且从总的经济形势看,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财政状况逐步好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好于预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适度调整,有利于巩固经济回升的基础,缓解短期经济波动。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有所改善的情况下,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会好于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GDP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这是留有余地的。综合各方面因素,2010年我国GDP增速预计可达9%~10%,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更加平衡。经济结构失衡是宏观经济最大问题

我国经济重新走上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说明我们正在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因素较多,经济增长的自主性需要加强,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尚待克服,需重视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这些运行与发展层面的问题,是长期经济结构失衡累积的结果。经济结构既包括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投资结构,也包括区域结构、部门结构,还包括产品结构、能源结构、就业结构等等。我国经济结构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需要调整的问题。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分配结构中资本回报与劳动者收入增长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投资结构中基础设施投资与民生投资不协调;就业结构中大学生就业难与制造业招工难并存;等等。而最为突出的则是总需求结构的失衡问题。我国总需求的失衡既表现为内需与外需的失衡,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失衡,还表现为政府消费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不协调。

从内外需求的结构看,我国人口众多,潜在消费能力很大,但实际消费能力低下,消费率不高,国内消费市场相对狭小,大量投资带来的产能只能靠外部需求来消化。近几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大大高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20%左右的水平。对外部需求依存度的提高导致我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顺差越来越大,巨额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从投资与消费需求的结构看,近年来,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持续下滑,2008年为48.6%,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从政府与居民的消费需求看,二者近年来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增大的同时,居民消费占比不断下降。2003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也没有有效地提高居民消费的比例。从外部需求的结构看,我国出口的迅速扩张是粗放式,虽然出口总值连年大幅增长,出口商品数量跨越式提升,但出口商品结构和盈利能力却很不合理。从投资需求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较高,而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以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比重较低;资金重点投向了第二产业,且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的投资比重过大。

总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

我国的总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反映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模式的非均衡、不可持续与低效率问题:

第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消费需求不振。2008年投资、消费与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5.1%和9.2%。消费对GDP的贡献远低于世界60%的平均水平。投资驱动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导致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断萎缩,给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

第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国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一马当先,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45%-50%的区间内。第三产业则为4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水平。与第二产业相比,发展第三产业对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要求较低,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发挥作用不明显。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也使我国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2008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7.3%,一次能源消耗量为20.03亿吨油当量,占世界的17.7%。美国、日本、印度的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比重为24.4%、4.5%和3.8%,而我国的GDP大约为美国的1/3,与日本相当,是印度的3倍。

经济结构的失衡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因此,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不合理问题是与经济结构的失衡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从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向来看,为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未来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虽然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好的,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有很多: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生产水平升级、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和城市化的加快是我国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保证;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劳动优势还将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经济梯度转移也会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动力;庞大的人口规模还潜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要把这些有利因素转化为现实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还需要在正确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积极并主动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着力进行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此,应该重点把握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宜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是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与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重在总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张。在经济总量日益庞大、经济效益提升缓慢、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这种态势已经不可持续。过高和偏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加剧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挤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有时还会出现高通货膨胀。今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着力追求中高速经济增长与低度通货膨胀的发展格局,比如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与2%左右的低通货膨胀率,避免大幅经济波动和高幅通货膨胀。

二是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逐步形成居民、企业、政府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的机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劳动报酬与资本回报合理分配企业收益的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促进有助于增加居民财产收入的机制的形成;逐步形成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机制,在二次分配中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基本方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的力度,拓展其他筹资渠道;统筹城乡发展,改变过去社会保障体系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

三是以政府转型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除了采取宏观调控,以财税和金融杠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外,关键是加快自身转型,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弱化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就要

求转变政府运作理念,强化服务和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应改变现有的政绩考核模式,不单纯以GDP论英雄;应适当减少政府层级,加快大部门制改革;要强化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驾驭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

四是深化关键性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才能使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实质性进展。首先通过资源能源、生产要素、资金等价格改革来重新配置资源,改变资源配置扭曲的现状,深层次的金融领域、财税系统、土地制度等改革也要继续推行。此外,国有垄断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领域的改革也要同步推进。

五是重视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前,西方国家把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放在了低碳经济上,以科技创新促节能减排,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促新经济发展。我们不仅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也面临着低碳化的新压力。应从加大资金投入、改革科技教育体制、建立健全技术研发的融资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入手,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引擎。

第五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城乡结合经济意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

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

定义

农村与城市生产和生活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

目录 基本简介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农村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同时,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居民的观念亟待更新。战略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

(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

(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WTO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WTO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民正确分析形势,正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沉着应对,树立开放、竞争、规则意识,消除城乡意识二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城乡结合 所谓“城乡结合”,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赖城市来吸收的异地转移,而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将“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化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投资和发展动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外资和个人投资等结合起来。“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要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立起来。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市场化机制,既通过市场的引导,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功能来实现。在上述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把城市化的立足点在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迁徙而来的“城市人”行为的二元性,也是现阶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务具有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混合特征。社会出现分化,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产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事务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既不能简单沿用农业社会的传统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现代城市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管理模式。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格局,有序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需要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适合城市化时期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调整行政决策、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形成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即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用伦理的价值管理手段协调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事务,进而形成“科学管理”和非科学的“伦理管理”的二元模式。

一方面,城市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市事务中大量的问题是与农业社会共生的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协调和处理“非正式组织”中的矛盾,理顺转型期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下载7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7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范文模版)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 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

    藏传佛教尼僧寺院经济结构与模式初探

    藏传佛教尼僧寺院经济结构与模式初探 尼僧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女性群体的尼僧,不仅属于宗教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妇女问题所在;同样,尼僧寺院也是藏传......

    结构与语言

    布局(结构) 一、 结构的含义 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内部构造,通常称之为谋篇布局。它是指文章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组“分”为“合”,组“局部”为“整体”的......

    同轴电缆结构与材料.

    同轴电缆结构与材料 2006-11-22 11:15 选择某一用途的同轴电缆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其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环境特性等。 电缆最重要的电气性能是衰减低、阻抗均匀、回波损耗高,......

    材料结构与性能

    材料结构与性能报告(1) 论文题目:块状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 姓名: 学号: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入学日期: 报告日期: 报告地点: 王楚 31605051 材料工程 林莉 2016.11 研究生院制表......

    高结构材料与

    高结构材料与 材料实录1在沙堆“可爱的幼儿园”的活动中第一组幼儿在堆幼儿园大门时用木制的拱形积木拼放在沙子上面作为大门的门料。四分钟后周仲逸和严海兵已经完成了他们......

    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 [五篇]

    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地级**市的建立,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区委、区政府适时提出“商贸兴区”、“建立无粮农业区”的战略,调整城区经济结构和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全五篇]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