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形势下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
第五届全国公安装备财务理论研究征文
新形势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探析
湖北省洪湖市公安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传统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逐渐成为了影响公安事业长足发展的“瓶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科学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从而促使公安机关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并且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当前公安经费保障制度存在的不足入手,尝试构建与新时期公安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一、目前公安经费保障体制存在的不足
公安经费保障体系是从建国以来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确保公安机关正常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相比之下,旧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没有随着新的形势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从而使得我国现行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分级负担机制难以保障公安工作正常运转
现行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仍沿用“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办法,公安机关办公、办案经费由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自行负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各地对公安工作的经费投入。在一些经济发达、财政收入较好的地方,当地政府部门对公安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是相适应的,但是,在一些经
1济欠发达、财政较为困难的地方,由于政府部门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公安经费的保障往往是杯水车薪。由于公安经费投入的不足,公安经费的保障根本无从谈起,很多贫困地区公安机关的办案经费往往需要自筹资金,从而严重制约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公安经费保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公安经费保障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公安事业的发展都没有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体系中予以保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安工作的发展,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司法腐败现象的高发。其次,虽然我国较早颁布了《预算法》和《人民警察法》,然而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我国公安事业经费预算一直未能详细地提交各级人代会审议。公安机关在一年的办公办案中往往会处于经费严重不足的境地。公安机关为解决自身经费和缺口,只能不断的提交追加预算的报告,向政府部门要求追加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也使得我国《 预算法》所确立的预算制度演变成了“报告制度”,使《 预算法》的执行流于形式。再次,经费保障职能划分的不明确,使得公安经费的保障工作在实际的执行工作中容易形成相互推诿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涉及全局性的公安基础设施和一些装备建设工作。
(三)公安经费保障体制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
由于公安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公安业务经费的开支往往是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遵循的,尤其是办案部门的办公、办案经费,往往会随着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我国当前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由于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
应的产物,与社会发展公安经费保障如何实施,怎样操作不明确的现实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一方面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公安经费保障基本上是财政一家说了算,如何来确保财政实施没有一个部门来负责、协调。
(四)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内容不明确
我国当前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内容不明确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标准不清。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内容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完整的体系,没有明确公安经费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传统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内容过于狭窄僵化,如采用传统的经费预算方式往往会制约公安机关在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与高发的重特大案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其次是落实困难。公安经费保障机制所确立的各项内容在实践当中的落实是一个相对较为困难的问题。如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难以落实,公安工作长期受警力严重不足的困扰,增加编制又负担不起,已经成为制约公安事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那些受财政因素的制约较为严重地区的公安机关,不要说增加警力,连现有警力的供养对政府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二、关于构建科学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 科学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应当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形势的变化相适应,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情况相匹配,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与可操作性,并且要形成与时俱进的修改、完善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科学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将公安经费保障纳入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
公安经费保障关系到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的好坏。
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国家应当加强对公安经费的保障,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如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公安信息网络、110 报警中心以及交通管理、消防设施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持治安秩序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当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加以考虑。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给予明示,一时难以完成的,也应有分期安排计划、有一个系统的实施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加大公安基础设施和重要装备建设的投资,使公安机关顺利履行职责,因此,将公安经费保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建立科学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的根本措施。同时,公安机关作为一个战斗整体,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与各地区、各部门相关单位的工作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因此,对涉及公安工作全局,影响公安战斗力的信息通讯网络建设、快速反应的指挥系统建设都应由国家统一规划。为此,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办案、装备、基础设施及维护稳定等项目的专项经费补助制度,提高公安战斗力。
(二)确立全额保障、突出重点的公安经费保障原则 首先,应当将公安经费保障纳入到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随着公安机关职责的增加,为保证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其全部业务活动所需经费都应列入财政预算,而不能将一些完成公安机关职责任务所需的经费让其自筹经费予以解决。其次,在公安经费方面,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执行公安经费开支以及装备配备标准,由各级财政分别予以保障。同时,应当考虑贫困地区经费困难的现实情况,建立对贫困地区公安机关和涉及全局性公安业务
工作的专项经费补助机制。众所周知,一地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安经费保障的程度。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办公办案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贫困地区公安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作为办公所必需的公安基础设施也由于经费的原因十分简陋,相关的侦查破案和开展公安工作的一些技术装备也相对落后,当前我国犯罪的发展趋势开始朝着智能化、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战斗力。因此,中央财政应对边远贫困地区公安机关实行专项经费补助制度,以保证其基本的执法需要。再次,建立大案要案备用金制度,确保查处重特大案件和突发性事件的经费需要。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重特大案件和突发性事情、社会治安灾害事件频频发生,案件的危害性和查处的难度日趋加大。如果采用传统的公安经费预算制度,对于这些突发性的重特大案件将会由于经费保障的问题而丧失最佳防范、查处时机。因此,为了抓住有利时机,应对传统的公安经费保障制度的缺陷,新时期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内容中应当建立“查处重特大案件和突出性事情备用金”制度,由各级政府在财政总支出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备用金,由公安机关按事权划分的原则,履行规定的报批手续后,专项用于重特大案件和突发性事件的查处。
(三)建立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公安经费保障标准 目前,公安机关装备及基础设施,多数没有明确的配置和建设标准。办案经费的支出与保证更无标准可循。必需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即使投资建成,因没有维修、维护费用,致
使装备设施效能和功能得不到保证。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些标准脱离实际,造成公安机关日常工作的困难。为此,科学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各项合理的支出标准。对公安机关配置的耗资较大的主要装备,如武器警械、车辆、船艇,应当实行编制管理;对公安机关信息通信、指挥系统、监所等基础设施应当依据工作需要制定建设标准,包括日常修缮、维护;对其他工作经费如办案、办公等支出,也应制定符合实际的支出标准。
(四)强化公安机关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
在当前国家财力紧张、有限的情况下,强化公安机关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的工作尤为重要。当前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强化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预算意识。编制预算一定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原则;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公安工作机制改革,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杜绝各警种、各部门对基础业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复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设施和设备的使用效益;再次,要坚持财务归口管理,坚持一切财务活动都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之内,形成统一、有序、监督有力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作者:余斌
联系电话:***
单位:湖北省洪湖市公安局
第二篇:论新形势下加强公安监督的探讨
论新形势下加强公安监督的探讨
【摘要】 新形势下,我国公安监督内容具有新的内涵,且途径呈现主体多元化、对象内容广泛化、效能统筹化等特点。本文着重分析了公安监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公安监督及新途径进行了系统探索,目的是构建全方位公安监督新体系。
【关键词】 新形势 公安监督 探讨
监督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伴随着国家的形成、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管理形式和制度,是统治阶级内部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英国阿克顿爵士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深刻指出了权利与腐败之间的必然联系。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公安监督的途径建设,确保公安机关作为具有武装性质的刑事司法力量和治安行政力量能够正确行使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终于人民、终于法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公安监督的涵义
中共中央在“九五”期间关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总体奋斗目标是“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的方针,尽快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一支忠诚可靠、训练有素、精通业务、纪律严明、作风硬,能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秉公执法,能够应付重大政治和治安事件的有坚强战斗力的趴伍”。但从公安机关面临的形势、任务和队伍现状看,加强公安监督工作无疑是其重要环节。搞好公安监督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客观要求,更是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减少和遏制违法违纪等警风事件的有效举措。
1、公安监督的概念与内容
公安监督的概念是指法律授权的机关、公民和社会组织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所实施的监察和督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对公安监督五项内容赋予新的诠释:一是工作监督。工作监督就是通过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的监督。在新
形势下,要将工作监督放臵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通过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人民代表,对各级公安机关及全体民警在执行各项工作进行重点的督促检查,保障和推动公安机关工作的有效落实。只有工作监督的高效率,才能确保各项公安工作的“快落实”、“好落实”,才能推动公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政策监督。近几年,公安队伍从公务员序列招收了大批的新警,他们因法律业务基础差,一时难以适应公安执法岗位。而老民警对当前频繁交替、更新的法律、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网上办案应用等执法新技能跟不上,加上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执法责任追究日趋严格,规范执法要求越来越高,基层民警普遍产生了办案有责任、难办案,不想办案、不敢办案的想法,不愿留在执法办案岗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要调到不办案的部门。公安队伍总体执法政策水平提高不快,法律法规政策学习不够,自我监督能力不强。政策监督即通过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行政策的情况进行的监督,促使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整体政策素质的提高。三是法律监督。监督与被监督本来就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法律监督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安民警的切身利益,使法制部门与执法单位陷于对立状况。有些执法监督部门怕得罪同事和领导,怕搞坏上下级或者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顾虑重重,监督积极性不高。加上有些公安机关引导不正确,导致监督部门与执法单位的矛盾加剧,使基层监督部门成为众矢之的。法律监督就是让法律授权的机关、公民和社会组织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和守法情况的监督,确保法律执行的公平公正。四是纪律监督。首先,在公安机关内部,组织开展“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专题教育活动,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案,采取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措施,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其次,加强与社会各界及辖区人民群众的联系,接受他们的纪律监督。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违纪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要突出焦点,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五条禁令”,切实解决好涉及枪、车、酒、赌方面的问题,力争再次实现无违令;要突出重点,着力查处以权谋私、徇私枉法、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等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切实
解决民警腐化堕落和执法违法的问题;要突出热点,着力查办服务态度粗暴、出警迟缓、执法不公、推诿塞责、玩忽职守造成群众投诉、上访或其他严重后果的案件,切实解决“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要突出难点,着力配合打盗抢、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严肃查处为黑恶势力、色情场所充当“保护伞”等涉黑涉恶、涉毒涉赌严重问题。纪律监督即通过法律授权的机关、公民和社会组织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遵守纪律情况的监督。五是职业道德监督即对人民警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的监督。严明的纪律是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铁的纪律。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贯彻“从严治警”的方针,完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内部督察,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不护短,不手软,做到敢抓敢管,敢动真格,坚决予以查处,以确保各项纪律、制度的到位实施。
2、公安监督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公安监督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类,外部监督有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国家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组织、群众团体、新闻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内部监督有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行政监察机构、警务督察机构、公安法制机构。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监督途径主体多元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公民个人均能在权利范围内监督。二是监督对象内容广泛性。既能监督公安各项业务工作,也能监督公安民警队伍以及民警个人。三是监督途径效能统筹性。各类监督途径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各种监督途径特点,统筹组织、互相协调、统一行动、提高效能。
1、从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隶属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之间不具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这种监督主体是公安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主要包括国家权利机关(人大)、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监察机关、社会(政协、舆论、公民个人)等;内部
监督是指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之间有着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这种监督主体是公安机关自身。主要包括督察监督、法制部门监督、行政复议和国家赔偿制度。
2、从监督行为是否具有直接法律效力来划分,可分为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直接监督能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如检察机关做出的批准或不批准逮捕决定,行政监察机关、上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政纪追究等;间接监督不能直接产生某种法律后果,如社会组织、公民、新闻媒体监督,虽不能直接产生某种法律后果,但可以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具有间接效应。
3、从实施监督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可以提前预防和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事中监督具有控制作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事后监督是对执法后果进行监督,具有救济作用。
总体来看,公安监督体系当中的各类监督途径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形成了比较完善和健全的监督体系
(三)公安监督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曾经明确批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要求公安机关“完善法规,强化监督,做到公正、文明执法”。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批示,为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公安监督工作的行动指南。
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所处地位重要,手中有许多权力。这些权力用好了,就能成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用不好,就会变成祸害人民的手段。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行使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被滥用。从总体上看,公安机关的主流是好的,是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有顽强战斗力的队伍,能够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我们的队伍,确实有极少数害群之马,他们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甚至知法犯法,玷污了公安队伍的纯洁性,败坏了公安队伍的声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书记的公安部党委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指导思想、职责任务、目标要求,在公安工作理论创新上实现了与时俱进;一年一个大动作,部署开展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和“三基”工程建设,在公安工作的整体思想上实现了与时俱进;注重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在公安工作的改革创新上实现了与时俱进。当前,公安工作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与此同时,全国公安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要正视公安监督理论研究滞后于全国反腐倡廉理论研究进程和公安工作的发展以及监督工作实践的现状,高度重视和实施加强公安监督理论研究是时不我待、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否则,公安监督就会陷入盲目性、片面性。
二、公安监督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目前公安机关执法监督机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主要执法活动的规范制度基本建立,并有相应的监督措施。但与“把所有执法活动都臵于有效监督之下”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监督缺位、不到位、不落实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执法监督的合力尚需强化
在我国,监督途径虽多样,但多单一行动,缺乏合作,削弱了监督合力。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类监督主体尤其是外部监督主体,由于分管领导不同,阶段性工作重点不一致,片面强调部门利益,经常是采取单打一的办法,开展局部范围的监督工作,协调配合不够,无法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因缺乏监督协作,使得对公安监督的新观念、新途径缺乏思考和摸索,甚至对整合监督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效果产生怀疑,以致监督工作仍然存在各就各位、单一进行,削弱了监督合力。
2、监督缺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监督缺位客观上表现为监督工作“三重三轻”,即重具体执法行为轻执法决策行为,重作为行为轻不作为行为,重办案行为轻管理行为,执法监督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甚至“盲区”。体现在,内部监督强于外部监督。如:在人大政协监督
方面,公安机关往往是邀请人大、政协代表作为公安工作监督员。公安机关在邀请对象的选择上,出于本位主义的考虑,往往会选择“肯帮忙的、唱赞歌的、会协调的”人选,而对“指出问题的、挑刺的”委员却敬而远之。核心原因在于行政上的不相隶属性。“部门保护主义”使得公安机关对外部监督“躲、避、让”。而对上级公安机关、纪检、督察等内部监督,必须选择积极配合。例:南昌市公安局某支队2009年大走访工作,走访群众13名,人大、政协委员(警风监督员)28名,办案单位、业务对口单位、机关处室12家,收集意见和建议18条。意见和建议由办案单位和机关处室提出的占11条,而外部监督的仅为7条,也就是说仅有25%的人大政协委员提出了意见,甚至7条“宝贵意见”中由6条是充分肯定该支队工作的。不可否认该支队工作成绩突出,但该支队的28名警风监督员是否能切实发挥作用,值得深思。直接监督强于内部监督。如:人大政协、媒体、群众对公安工作“了解不全、掌握不透、剖析不深”,做出监督提出意见后,公安机关往往是先做好解释工作,再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整改。而对直接监督的部门做出的监督决定后,公安机关通常是立即整改,坚决执行。两者效果不同的本质原因是,直接监督较间接监督专业性更强,指出的问题往往更尖锐、更实际、更具有指导意义,导致公安机关尤其是部门领导重直接监督而轻间接监督。
3、执法管理监督制度不落实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实践中,许多执法制度和监督措施并没有完全得到实施,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发挥不了作用。目前,现行的公安监督体系对当前公安执法和公安队伍建设规范化发挥着较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事前、事中监督流于形式,事后监督偏软、达不到警示效果。公安监督活动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就事论事,它不但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同时还具有经常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事前监督靠教育,走表面化;事中监督靠制度,走程序化;事后监督靠处理,走惩处化”,没有形成一整套公安执法监督的程序和监督标准,监督偏右、靠左,甚至流于形式。如,在公安执法不规范行为的监督过程中:事前,经办民警违规办案,侥幸心理认为可以通过。事中,案件把关领导和法制部门认为,“不能打
击民警工作积极性”、“要协调好办案单位的关系”,让审核监督关流于形式。事后,违规办案出了问题,社会影响恶劣,网上骂声一片,领导重视后,纪委、督察部门介入,案件重新办理,经办民警被严厉追究责任甚至处分等等。
三、加强公安监督途径的思考
现阶段,加强公安监督的途径,要以日常教育为根本,以制度完善为基础,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切实协调好各类监督主体的职能作用,统筹发挥好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的作用,不断强化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不断创新公安监督新途径,着力构建全方位公安监督体系。
(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积极参与
公安监督是一项涉及公安、法院、检察院、人大、政协、纪委、信访、宣传等多部门的系统性工程。要始终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将公安监督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各级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对公安监督工作统一做出规划和部署。具体实施由纪委牵头、政法委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公安主动配合形成“组织到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公安监督良性局面。09年云南“躲猫猫”事件的成功处臵,充分体现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对加强公安监督途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李荞明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被殴打死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公安监督体系中各类主体迅速介入。在云南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外部监督主体云南省委宣传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接待了“网民调查团”,回应了群众、网民的质疑,引导了舆论的正确方向。内部监督主体云南省政法委立即指派了直接监督主体昆明市公安局(晋宁县公安局上级公安机关)和职能监督主体检察机关共同调查事件经过。随后,云南省检察院公布了调查结果,并对看守所执法不规范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最后,内部监督主体纪委作出了公安机关领导相继处分、主要责任民警辞退的处理结果。
(二)继续做大做强内部、直接监督,完善外部、间接监督
1.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公安监督干部队伍。“己不正,焉能正人?”没有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公安监督队伍,则难以开创公安监督工作的新局面。在这方面,既要强化干部素质,也要建立一个与严格的监督机制相匹配的选拔制度,并兼顾公平、公开、公正。此外,公安监督干部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不断提高抵御腐蚀的能力,要牢记使命、勤奋工作,坚持原则、求真务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肃工作纪律,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的重任。
2.广开监督渠道。如投诉信箱、直通电话、网上问答等,让监督直接化、快速化、大众化。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加强监督途径:聘请社会检查员、监督员(敢于留下“挑刺的”,而更换只讲成绩、好话的监督员);借助民警家属工作委员会,了解掌握民警“生活圈”、“社交圈”等情况,对“八小时之外”也进行监督;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等等。
(三)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艰巨繁重的执法任务,异常复杂的执法环境和各种巨大诱惑的严峻考验,要确保公安民警不动摇、不退缩、不掉队、不变质,必须做到管理要严、要求要高。一是要定期分析民警的思想状况。定期对民警开展执法行动专项检查,从中发现问题。定期对有问题的民警思想和工作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意见。注重查找,发现民警苗头性、倾向性违法违纪等问题,做到事前监督。二是要强化法制部门、督察部门以及检、法等单位的事中监督。法制部门、检查机关和法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审核办案机关办案进程,对违规问题坚决指出,督促整改。督察部门要按党委部署,定期检查各级公安机关执法情况以及专项工作开展情况,督促落实,切实做到事中监督。三是处理违纪行为要依法、依规、合情、合理。要注意处理从严的问题,对非主观因素造成民警违规的问题处理要慎重,防止处理过严,从而挫伤民警个人甚至一批人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警务保障,从后勤上预防公安腐败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公安机关后勤保障不力,靠收费罚款来补充经费的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造成基层公安机关的民警受利益驱动,滥收滥罚现象严重,违
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
现代警务保障应从单一的物质条件保障向政治、法制、信息、技术等综合保障转变,对公安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证,既要有政治方面的保障、法律方面的保障、体制方面的保障,又要有人力资源保障、经费保障、技术装备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等等。警务保障的加强,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公安民警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五)创新公安监督的新途径(根本出路)
新时期、新阶段对公安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公安监督工作新发展、新提高,关键是要在创新公安监督新途径上入手,具体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监督与并重转变相结合,构建监督防御体系
按照***同志提出的“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权利行使到哪里,监督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的要求,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督防御体系。一是由重组织监督向组织、社会、舆论监督并重转变。在强化组织监督的同时,从社会各界聘请社会监督员,公开监督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二是由重任前监督向任前、任期、离任监督并重转变。实行任前考察、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防止“带病提拔”,坚持离任审计制度,杜绝“带病离岗”;三是由重工作圈向生活圈、工作圈、社交圈监督并重转变。采取多种方式,如加强对公安民警“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管理;四是由对民警本人监督向民警、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监督并重转变。
2.坚持监督与制度相结合,切断违法违纪现象的源头
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用制度规范“人权、事权、财权”,切断腐败源头。一是规范人权。加强干部任用监督,严把“四关”,即:素质关、考核关、审批关和程序关,强化事前控制、事中约束和事后惩戒机制,探讨干部任期制度,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使用机制,实现干部人事制度的透明化运作;二是规范事权。公安工作权力很大,公安执法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加强公安监督,要通过规范公安事权入手。通过加大警务、政务公开力度,结合实际,制定公安执法行之有效 的规章制度,积极推行“阳光”警务等方式,规范事权,结合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规范财权。关键是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目前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上,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强化资金的统筹安排和跟踪追效,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加强民警队伍管理,按照公安民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中的组织制度、宣传制度、优抚制度、督察制度、信访制度。
3.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深化反腐含义
公安监督工作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总体部署,以服务公安工作中心来开展。应继续在强化工作措施、拓宽监督渠道、提高工作水平上下功夫,不断创新与丰富服务载体,对公安机关存在的作风粗暴、“吃拿卡要”、执法行为不规范等开展执法监督,对违纪人员进行严肃惩处,做到“想民事、解民忧、帮民难”,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依法行政服务水平,推进执法工作法制化进程,塑造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为社会稳定提高坚实的安全保障。
4、整合监督力量,完善监督机制
目前,公安机关内部已初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反腐败工作格局。公安监督工作也应当引入这样的机制。一是确立纪委牵头组织协调的工作机制。纪委作为党的一级组织,在组织协调监督工作上更具权威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执法形势,推进执法监督工作。领导体制上要相对统一,确立督察长主管执法监督工作的领导方式。进一步理顺内部监督关系,完善纪检监察以人为主、法制部门以事为主、信访部门以信访投诉为主、审计部门以涉法财物为主、督察部门以现场执法为主的监督职责和工作模式,有效解决监督职责不清、工作内容交叉、监督对象疏漏、综合效能不佳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监督部门的工作协调制度。在工作制度上,要利用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委员会、反腐倡廉联席会议、纪委委员会议等组织形式,将执法监督的组织协调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定期研究执法状况,针对执法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适时组织开展执法监督活动;协调解决执法监督工作遇到的具体问题;研究
需要查处的执法违法案件、过错责任追究问题。三是落实公安部提出的基层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督察、审计合署办公规定,解决基层监督部门人员不多、力量分散问题,努力达到既充分发挥各自监督职能作用又有效形成监督合力的目的。
5、坚持监督与惩处相结合,拓展监督效果
在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必须贯彻***提出的“建立制约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把执法监督贯彻于执法活动全过程”的要求,按照“端正监督思想、整合监督力量、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执法为民”的思路,来研究解决强化执法监督中的问题。通过监督发现违法违纪案件线索,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现象,既是监督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扩大监督工作效应、震慑违法违纪现象的客观要求。通过继续搞好执法执纪部门的案件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案件质量、保证查案综合效果的前提下,内挖潜能,外聚合力,加大惩处力度,使监督与惩处有效地结合,扩大监督的影响效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公安机关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建议》 公安部党委 2.《公安管理学》 警官教育出版社 杨建和主编
3.《公安纪检监察、警务督察、审计业务培训资料》 公安部党委、监察局、督察局、审计局编写
第三篇:论公安经费的使用效益
浙江警察学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公安经费的使用效益
选题代码03
4姓名谢威伟
准考证号01941310180
3专业
指导教师
论文字数5283
联系电话(公安虚拟号或手机长号)***
论公安经费的使用效益
谢威伟
【摘 要】效益,指的是效果与利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的经济管理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公安机关作为我国的行政执行机关,政府的职能部门,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数量有限的公安经费,切实提高公安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当前各级、各地公安机关正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我认为这对公安机关如何高效使用公安经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即在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中形成对公安经费的有效、合理使用体系。
【关键词】公安经费使用效益;公安经费保障;公安经费管理;监督机制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在我国军队里盛行的一句名言,强调的是后勤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公安机关虽不是军队,但它是一支准军事化的队伍,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公安机关是天天在执勤办案的,没有经费作保障,很难发挥出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即使我们的警察素质再高,但只凭两条腿跑,没有很好的装备,即使跑得再快,也不一定追得上利用现代交通工具逃跑的犯罪分子。所以公安机关的经费就显的极为重要,如何提高公安经费的使用效益,便成为当前公安机关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广义上来说,公安经费指的是用于公安事业方面的各种经常性费用。具体来说,公安经费指的是公安机关在从事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的各种警务活动中使用有限的经费所产生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无形或有形的等等使用效益,并且它又包含公安机关各部门通过经费支出所产生的各种实际效果, 既有现实的又含潜在的;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同时,各种效益的成果集中地反映在两方面:
一、可定量分析的成果,比如公安机关的装备品质、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度等等;
二、可定性分析的成果,比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社会的稳定性、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等等。公安机关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的不完善等方面的因素,暴露了很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安经费的保障存在问题
(一)公安经费保障制度不科学、不规范
公安经费保障制度不科学、不规范和在日常保障运作方面经常遇到的较多困难是公安机关经费紧张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预算的核定标准并不科学合理。现在的公安机关关于经费的预算安排,除人员的经费和行政的经费以外,其他一些比如装备费、办案费、装备和设施的修缮及维护费等开支缺乏科学合理的核定标准。这些标准财政部门不认可,而且办案费没有列入预算,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备的办案经费开支标准,导致公安经费保障制度的不科学。
二、基层公安机关预算安排经费严重不足。有不少县级财政只安排当地公安机关警员的基本工资预算,这使公安机关经费不足,主要靠罚款的收入来维持支出,导致“以收定支”、“以罚定支”的现象十分严重,当地公安机关的经费根本无法满足正常业务和后勤保障需求。而且有些地方公安机关的经费开支严重脱离实际支出,有的还在沿用以前的旧标准,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基层公安机关的经费负担。
三、公安经费保障制度在实施中缺乏有力保证,实施不规范。虽然建立了各级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财政也制定了一定的预算,但“给不给,给多少随意性大”,往往是视公安机关本身创收的情况而定,没明确各级财政对公安经费保障责任,政府对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缺乏制度、法律的保证。
四、公安机关检查考核过于频繁。“好钢”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随着考评绩效的规范,各部门都制定出相应的考评标准,并且加大了检查力度。但考核检查过于频繁,由于基层单位濒于应付检查,加大了经费开支,加重了基层公安机关的负担。
(二)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内容不明确
我国当前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内容不明确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标准不清。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内容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完整的体系,没有明确公安经费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传统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内容过于狭窄僵化,如采用传统的经费预算方式往往会制约公安机关在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与高发的重特大案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1]。落实存在困难也是主要问题。公安经费保障机制所确立的各种内容在现实实践中的落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比如基层中因基础设施建设量大而其投入难以落实,长期警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困扰着公安机关的日常工作,想要增加编制又怕负担不起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公安事业向前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那些受经济条件较大的地区的公安机关,不要说增加警力,就连对当前雇佣的人民警察的负担问题都把当地政府压的喘不过气来。
(三)经费保障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特别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公安经费的区域分布也出现很大的差异。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公安保障水平比西部欠发达地区要高,省一级的公安经费保障比市一级的要高,市一级的比县一级和基层的要高。对于公安经费的标准制定,在2005年2月已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公安部门的工作日益繁重,工作量大,而人力物力缺乏,无法满足正常的公安工作的开展,公安工作所需费用逐年增加。已有的公安经费保障标准不能适应现有的公安事业的发展。[2] 这些的各地区不平衡的公安经费问题,直接导致了落后地区的办公环境和条件、公安基础设备较差,也影响了公安机关的职能的发挥,对公安日常工作的整体发展和推进有阻碍。公安经费投入不足公安经费的保障就根本无从谈起。很多贫困地区的公安机关办案经费往往需要自筹资金,严重制约了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公安经费的管理存在问题
(一)公安机关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浪费严重
由于经费短缺,公安机关的管理部门既要考虑如何维持工作正常运转,又要应付各种突发性、临时性的警务活动和专项活动的经费支出,所以,公安机关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很难在统筹兼顾中做到突出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限公安经费的最优化使用。公安财务管理存在统筹规划不够、监督指导不力等问题,资金使用浪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011年9月14日,阳新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黄石市公安局原副局长程时亮因犯贪污罪、受贿罪,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没收财产120万元。从公安系统领导干部沦为阶下囚,程时亮的犯罪经历发人深省。民警待遇差,拖欠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同时也不利于队伍的管理。加上财政困难公安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公安机关特别是贫困县公安机关拖欠民警补助津贴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市县对增加的民警工作大打折扣、不兑现或者长期拖欠,一些应有的从优待警的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乱收滥罚现象,部分民警因家庭困难大思想压力加重,精神涣散,还有一些民警由于工资低、待遇差而对公安工作失去信心,淡化了执法为民意识。
(二)行政经费得不到保证,计划经常落空
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按计划运作,虽然经费贫乏,但经费保障与业务工作之间供需矛盾并不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实行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公安机关经费严重不足,基本保障不力已成为全局性的一大难题,严重制约了公安机关的生存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活动,危及司法公正和损害公安队伍形象。经费保障缺乏法律保证。一是无法可依。以基层公安机关为例,虽然《人民警察法》第37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但这只是一种宣告性条文,没有明确对违反此规定需要追究责任的规定,缺乏可执行的具体的配套的法律制度。二是有法不依。《预算法》的实施缺乏有力的监督和保证,应纳入预算的,没有纳入预算,如公安警衔工资等;已纳入预算的又缺乏刚性,执行中的随意性很大,计划时常落空,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预算内资金也要请示审批,出现了不要不给的局面;预算经费严重不足,一般只将人头费和有限的专案费列为预算重点,将公安机关等同于其他行政单位一样列预算,财政只拔政法干警工资的四大块(即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其它部分(如岗位津贴、下乡补贴、防暑降温费等)由预算外资金解决。[3] 有些基层公安机关的经费来源除财政预算外,大部分经费的来源来自于罚款没收的收入和向各部门寻求赞助、行政性收入返回。尽管这样做了,但其经费缺口仍然很大,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三、提高公安经费使用效益的方法
(一)加强监督,提高人员素质,定期开展素质教育
一要以国家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指标为依据,坚持量力而行、量人为出的原则,对经费、项目经费进行充分论证,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在决策中,要特别注意发挥经费的调节器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对一些预算偏高,离开公安经费使用效益总体目标的现象要及时纠正经费预算计划要留有余地,不可满打满算,应根据历年执行预算情况,合理、适当地保持经费预算弹性。二要强化公安机关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一是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都要强化“预
算”意识,实行部门预算后,“各项支出都必须有预算,预算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就必须依照执行”,要结合公安机关工作部署,围绕重点,编制好公安经费预算。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公安工作机制改革,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杜绝各警种、各部门对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三是要努力提高经费保障资源的配给水平。要合理配置警力资源,对职能重叠的机构予以撤并,使警力的重心下移,使有限的警力和有限的经费很好地结合起来。四是要深化公安财务归口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形成统一、有序、监督有力的财务管理制度。[4]定时对警员开展监督理念教育,为监督执法权力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实现全警监督。针对部分警员监督意识薄弱、职责权限不清的问题,应以公安部纪委书记、督察长祝春林同志提出的公安监督“六条理念”为着重点,组织公安机关全体民警特别是监督部门的同志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教育广大民警深刻认识公安监督涉及全警、人人有责的特性,辩证分析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区别,公安监督对于保障公安执法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公安经费保障机制
解决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供给矛盾,克服公安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虚构环节,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谋略全盘艰苦创业。结合实际我们应正视公安机关经费的现状,责任重,底子薄,预算经费偏紧,经费缺口增大,供需矛盾突出,加之近年来公安机关科技强警建设的要求,装备设施投入多,对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经费的运作难度之大、压力之重是前所未有的,针对这些困难和压力,作为公安机关的后勤管理部门要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加强艰苦创业教育,确立全局意识,在资金的投向、使用上要谋略全盘,重点保证人员经费,解决办案经费基本保障,公用经费“量入为出,看菜吃饭”,使有限的资金管好用活。[5]二是开源节流,规范管理。根据年初的预算计划安排,结合公安工作实际,认真编制经费预算,做到年初有预算,年中有测算,年末有决算,努力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基层部门加强指导服务,围绕中心工作,本着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适时调整公安经费支出结构,从大处出发,小处着手,既考虑公安业务需要,又考虑经费保障可能,既不应经费而影响滞后工作,又不能因缺少预算计划而盲目浪费资金,确保全年工作经费正常运作。
(三)克服各种浪费现象
首先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共享率低的设备和复重建设的浪费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安机关应该说更有条件通过社会分工,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不必把公安部门搞成“功能齐全”的“大家庭”。在通信设备方面,中小城市电信网可以单开公安频道,公安机关可优先使用地方通信设备,而没有必要单独建台组网。其次树立全局观念,合理配置警务保障资源。根据我国现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财税体制关于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各级政府、计划财务部门应担负起合理配置警务保障资源的责任。在警务保障机制还未健全的情况下,各级公安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分配使用警用资源。一方面对事关公工作全局的基础设施、装备项目,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另一方面,对一些与公安业务联系不大的部门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切实保障资源不流失,真正做到公安警用资源的合理使用。[6]不仅如此,还要切实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用好管理好先进的科技设备。而且针对目前自动化办公操作人员业务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还应加大对其培训的进度和力度。在进购先进的科技设备前,必须要先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应始终坚持先培训后购机的步骤。
参考文献
[1]王德宝.论公安经费使用效益[J].公安研究,2008(6).[2]贾世森.如何加强公安经费保障机制[J].现代商业,2009(36):200-201.[3]么子国.试论建立和完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J].公安研究,2007(12).[4]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5]任小燕.关于公安院校经费保障问题的探讨[J].辽宁警专学报,2010(03): [6]王伟.政府公共权力效益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
第四篇:加强法院财务管理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法院财务管理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康水琴
为适应新形势下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和财政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务工作,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切实保障以人民法院审判执行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海南区法院根据最高法院法发【2012】21号文件精神,加强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建设。
一、提高认识,摆正财务工作的重要位置。将财务工作纳入党组重要议程,完善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各项制度。通过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使全院干警深入认识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摆正财务工作在法院整体建设中的位置。
二、明确财务机构职责。海南区法院设有财务室,隶属办公室管理,人民法庭的财务活动一并由法院财务室管理。财务室按照管理权责,认真履行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核算以及其他相关财务职责。
三、合理配备财务人员。根据财务岗位职责要求及人员编制和业务工作量情况,配备专职财务人员1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并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今后随着财务业务量的加大将相应及时增加人员,选配人员主要通过招录财经专业本科学历的大学生为主、辅之以选调个别业务骨干等办法解决。
四、落实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各项经费保障制度。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经费保 1
障工作,积极向上级法院、区委区政府、区财政局汇报办案、经费开支情况,力求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着力解决办案经费少、建设项目资金缺少等问题。
五、完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研究国家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要求,准确把握人民法院业务需求和事业发展特点,结合本院实际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专项经费开支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实现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
六、加强财务教育培训。安排财务人员参加财务业务学习,积极为参加财务业务学习创造条件,在学习机会、学习时间及学习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如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交流等。
七、优化机制,确保财务经费管理规范化。通过全面建筑依法理财、科学领导、指导监督、绩效考评四项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系统化、规范化。依靠严格的逐级审批制度,细化绩效考评指标,强化财务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杜绝财政开支的随意性,真正做到切实加强经费保障,建立财务管理长效机制。
第五篇:农村小学2016义保经费保障机制
xx小学2016义保经费保障机制
宣传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和省、市、区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新部署,围绕服务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中心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成效,引导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和参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为我校持续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宣传内容
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经费分担和有关保障措施等。
三、宣传方式
(一)日常工作加强宣传
1.加强阵地宣传。在xx小学校务公开栏,及时宣传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内容、以及本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工作动态和实施成效等。
2.印发知识问答。及时印发《安徽省2016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知识问答》,发到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手中。
3.开通咨询热线。向社会公布xx小学义保办咨询电话(电话为),热情解答有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协助解决有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面的问题。
(二)宣传月集中宣传
2月份是新学年的开学月份,是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最佳时点。根据这一特点,确定2月份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月,开展全方位、立体式集中宣传。
1.印发宣传卡。统一编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卡》,简单、清晰地写明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免补项目,在秋季开学前印发到每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手中。
2.发布公开信。给每位家长写一封公开信,介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列出2016年春季开学后收费的项目、依据和标准,在秋季开学前寄到每位家长手中,对通信地址不详的外出务工家长采取发送短信的方式告知。
3.召开班会和家长会。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在开学之初专门召开班会和家长会,校长和年级组长分班包干,宣传、告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与家长,班主任要采取家访、电话等形式补告。
4.悬挂、张贴标语。学校要在繁华路段和人口密集地区利用标语、横幅、板报、专栏、简报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好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宣传。
xx小学 年月日
2016义保经费保障机制
宣 传 工
xx小学
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