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是涉及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和全国、省、市公安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最近,我们按照市委的要求,就当前我市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建立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运作情况和今后如何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问题,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民警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公安基层单位、部分区(市)县委政法委和当地财政部门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市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以逐步完善,确保公安机关经费的有力保障和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我市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基本情况
我市公安机关共有在职民警14119 人,其中市局机关3957人,区(市)县局机关5686人,基层派出所4476人。下设20个区(市)县公安(分)局和27个业务处队(包括消防支队、武警支队、航天城分局)。与全国十六个信息交换城市相比,我市警力规模列第九位,万人警力指标仅比重庆略高,列倒数第二位,警力资源总量不足;立案数量低于4个直辖市,列第五位。近年来,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均立各类刑事案件6至7万起,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安机关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近年来,市和区(市)县两级政府对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一直采取的是财政预算+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安排+各类捐赠的模式,收入极不稳定,开支缺口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一直处于较为紧张和困难的窘况,不少区(市)县公安(分)局和基层派出所房屋破旧,装备落后,民警待遇落实非常困难,严重影响到办公、办案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反映越来越强烈。
今年全国和省市公安工作会议召开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经费保障工作非常重视,下发了专门文件,要求各地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安经费的充分保障。我市市县(区、市)两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3‟13号、川委办„2004‟1号和成委办„2004‟23号文件精神,努力调整支出结构,从机制上解决公安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通过近半年时间的调研和工作,全市市县(区、市)两级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已初步建立,公安机关的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管理。按照市确定的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标准,今年新都区、新津县、郫县、双流县已落实核定标准,其他区(市)县承诺在2005年达到市核定标准。
(一)党委政府重视程度高工作力度大。坚持把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公安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市委提出的“三最”目标,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来抓。市委召开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我市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并在全市“十六公”讲话中要求各区(市)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市委目标督查办按照市委领导的指示,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各区(市)县进行检查和督办。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在本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力落实公安机关的经费。双流县、青羊区、温江区、新都区、彭州市等地,为了保证公安机关“吃皇粮,不吃杂粮”,积极克服困难,加大本级财力的调控力度,努力调整支出结构,认真解决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双流县等地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着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先后七、八次到公安机关现场办公,研究落实上级规定的预算标准,做到了有关各方基本满意。
(二)各地对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势头好增幅大。各区(市)县按照成委办„2004‟23 号文件规定,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及当地公安机关的经费基本需求,对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按高于当地一般行政机关的标准予以安排,切实加大对本级公安机关经费的投入。一是努力通过预算使公安机关的年度经费保障水平有了提高。全市20个区(市)县公安(分)局年度预算经费,今年与去年同口径相比,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青羊分局比去年增加1200万元,从总体上确保了公安机关正常的经费需求。二是公安民警的个人经费得到了保障。各区(市)县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有关个人经费的政策规定, 将民警个人的各项工资、津贴、奖金以及各项社会保障支出按实足额列入年初预算,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民警个人收入高于当地党政部门公务人员收入水平(比其他公务员多一项警衔津贴)。三是公用、业务经费逐步得到落实。各区(市)县根据本地财力实际,采取今年全额预算公用经费、部分预算公安业务和特别业务经费、明年全面落实标准、以后根据经济发展逐步增长预算的办法,进行了统筹规划。今年,20个区(市)县按标准落实了公安(分)局的公用经费,部分落实了业务和特别业务经费。温江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邛崃市和彭州市虽然地方财力困难,但积极想办法,确保公安机关的公用及业务经费逐步落实。四是统筹安排专项支出。各区(市)县对公安机关所需的各项大宗装备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大要案办案经费及羁押收教场所经费,实行专项报批制度,并及时核拨。对公安机关的各种债务进行了清理,并制定方案有计划地逐步消化解决。今年,金牛区在财政预算中一次性解决了公安分局因修建办公大楼拖欠的1000万元基建款,并拿出130万元用于购买装备,安排了50万元的大案、要案办案经费。
(三)规范管理确保经费使用效益。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在重视解决公安机关经费的同时,对经费管理使用也提出了规范管理确保经费使用效益的要求。各区(市)县公安机关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分别制定相关措施,对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作出明确规定,并建立起了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避免出现机关截留基层派出所等一线战斗单位经费的情况,促使公安经费向基层倾斜。目前,各区(市)县公安(分)局基本做到了在待遇上对机关民警和派出所等一线战斗单位民警一视同仁;在办公、办案经费的分配上,派出所人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不低于机关平均水平,业务经费和办案经费根据派出所实际需要尽力予以保障。双流县公安局各派出所今年人均公业务经费保障标准高于县局20%。青羊公安分局今年采取年初对各派出所经费预算足额保障,每月安排派出所人平600元的办公经费,平时确保派出所随时有2万元的周转资金,其它所需经费由分局包干。这种举措不但深受派出所民警的拥护,而且将派出所领导从长期的经费困扰中解放了出来,使之能够集中精力抓工作,有效地发挥了派出所的职能作用。
(四)市上对特别困难的区(市)县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按照“县努力、市尽责、省帮助”的原则,为了确保分类保障标准在各区(市)县落实,今年市政府对特别困难的金堂县、蒲江县、大邑县、崇州市等12个区(市)县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实施专项财政转移支付240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特别困难地区的公安机关所面临的经费压力。
二、目前经费保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各地贯彻落实市委指示和文件态度坚决,工作扎实,初见成效,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一些地方在落实中随意性大,法规政策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强。有的区(市)县对公安机关重管理,轻保障,片面强调地方的地域性和特殊性,没有完全树立对公安经费保障的意识,编制公安经费预算时仍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足额安排,仍留有很大缺口,迫使部分基层公安机关还要经常向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反映困难,争取投入,或向财政部门写报告请求追加预算。有的区(市)县没有严格执行“收支脱钩”的原则,对上汇报已经落实市上文件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仍将本年度可能完成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计划数(约占预算总额的20-40%)一并打入公安预算盘子,叫做“非税收入奖励”,违反了上级有关公安经费“全额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二)一些地区执行经费保障标准存在一定的困难,缺口较大。全市20个区(市)县中,4个达标,16个未达标。今年有的单位的预算虽然比去年增长了不少,但仍然没有达到最低保障标准。有的尚未安排业务经费和特别业务经费,有的只做了部分安排。有的还在预算中预先把市上安排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年度行政性收费及罚没收入计算在内。同时,有的区(市)县财政部门对公安机关的拨款进度迟缓,甚至打折扣,难于有效及时地保障。目前,一些基层公安实战单位仍然存在着办公、办案经费不足、公安民警生活水平偏低等现象。金牛区公安分局巡逻大队因经费短缺,在夏天巡逻时把巡逻车的空调装置拆卸后冒着酷暑巡逻。金堂县公安局9个派出所中,有5个派出所系租借办公用房,而且县看守所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已属危房,亟需新建。
(三)部分公安机关欠帐多,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20个区(市)县公安(分)局,有14个负债,总额达6822万元。负债原因主要是修建办公大楼、110指挥中心或派出所的基建费用,而且无法在短期内全部予以偿还。如目前双流县公安局欠债1766万元,郫县公安局欠债721万元,金堂县公安局欠债612万元等。这些债务的长期存在,既牵涉公安机关领导的精力,又影响到正常工作的运转,纷纷要求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逐年给予解决。
三、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的基本对策 为确保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切实解决经费保障困难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落到实处。公安经费保障是关乎公安机关能否切实履行职责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实现“三新”、“三最”宏伟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公安机关经费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对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领导,认真研究,全面部署,抓好落实,坚决杜绝“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皇粮吃不饱,杂粮自己找”的不良现象发生。各级党委政法委和财政部门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在落实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规定中遇到的困难,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并协同有关部门抓好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规定的落实。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从组织领导和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重视对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规定的落实。根据公安民警反映、我市实行的公安机关分局直属市局管理的体制,城区公安分局应先实行“阳光政策”,然后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再按郊区分局、县(市)的顺序逐步实施“阳光政策”,确保民警收入稳定,确保公安机关领导能够集中精力抓工作落实。
(二)建立新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模式,依法依规进行保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要求,建立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从过去“皇粮”、“杂粮”及社会赞助捐赠兼而有之的模式转变到专吃“皇粮”的模式中来,即公安机关的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预算保障。需全额预算的经费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个人经费,即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工资、津贴、奖金以及据此计算出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二是公用经费;三是业务费及特别业务费。以上三个部分的经费,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按照不低于市上规定的保障标准,在每年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同时,在年度预算中,要按照公安部、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专项安排公安机关所辖羁押场所的经费、大要案经费、装备经费和基建经费。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地区的公安机关,由市财政采取转移支付办法进行适当补助。另外,对过去经费保障整体水平较高,已达到或超过落实公安经费保障标准的,不得降低原来的支出规模。今后,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公安机关的保障水平。
(三)坚持三大原则,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按照上级要求,在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中主要应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优先保障的原则。各级公安机关所需的经费要按照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来编制和落实公安经费预算。从本地财力实际出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法定增长项目后,优先落实公安机关的经费,确保基本需要和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坚持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财政部门在安排公安机关预算时,不得与公安机关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挂钩,全额预算保障,不留缺口。公安机关依法、照章取得的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要及时足额缴入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根据当地财力,统筹安排公安机关羁押收教场所、基本建设、大宗装备购置和大要案办案经费等专项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三是坚持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确定符合我市实际、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岗位津贴和警衔津贴;建立和落实民警因公牺牲抚恤及伤亡保险制度。对负有债务的公安机关,政府要组织进行彻底清理,制定债权处置方案,尽快消化债务。通过努力,使上级各项经费保障规定及从优待警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公安机关吃“皇粮”,公安民警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和调动公安民警的积极性。
(四)规范经费管理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市和各区(市)县公安机关要充分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爱护,充分理解政府和财政的困难,管好用好预算资金,提倡厉行节约,发挥好资金的最大效益。按照“警务前移、警力下沉、经费倾斜”的原则,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对本单位年度财政预算经费进行内部预算。其中,基层派出所、刑侦、国保、经侦、交巡警、治安队、羁押场所等一线战斗单位的业务费和特别业务费的实际保障水平,不得低于市上规定的人均保障标准。要注意节省开支,保证基本需要和重点需要,保证争创全国一流公安工作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压缩不合理支出和超过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的支出;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搞好公安机关经费保障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工作,全面提高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工作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要将公安经费保障纳入各级人大监督检查的范围,每年检查或抽查,以确保市上确定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规定落到实处。
第二篇:关于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赵昌军
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思考与对策。
一、全县村干部队伍的基本现状 全县15个乡镇,辖29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09482人。其中,1000人以下的村184个、1000至2000人的村96个、2000人以上的村13个。现有村主职干部819人,其中:书记、主任“一肩挑”的51人,占17.4%;女干部10人,占1.2 %;35岁以下的122人,占14.8%;36至45岁332人,占40.6%;46至60岁339人,占41.4%;60岁以上的26人,占3.2%;大专以上的4人,占0.48%;中专或高中394人,占48.1%;初中以下421人,占51.4%;连续任职5至10年的250人,占30.5%;11至15年的273人,占33.3%;16年以上的262人,占31.9%。
据调查,目前,现任村主职干部人均工资为3500元/年,其中75%的村干部年待遇在3000至4000元之间,20%的村干部年待遇在2600元至3000元之间,5%的村干部年待遇在2400元左右。
我县作为贫困山区,村干部身处最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强度大,且收入偏低,老无所依,村干部难选、难当,个别村干部“摞挑子”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影响村干部队伍稳定和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1、工资待遇与工作任务的失衡。村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端的是泥饭碗,干的是硬任务”,工作非常辛苦。而在工资待遇上,标准低、难落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干部甚至还自己贴钱办公事。特别是在国家工作人员工资大幅度上调以后,对在职村干部冲击很大。水坪镇向家汇村原村主任嫌工资低、待遇差,2005年村“两委”换届时,第一天当选,第二天就悄悄出门打工了。
2、有心办事与无钱落实的矛盾。税改后,村级财力运转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村集体经济“空壳”现象普遍存在,面对有限的资金,集体公益事业往往无钱落实,导致村干部上任时的承诺不能兑现,群众的愿望不能实现,不仅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蒋家堰镇芦沟口村,近年来想方设法培养了一名年青人当村文书,可是该青年觉得村级无财力、办点实事很困难,坚决不当这个村干部,致使73岁的村文书至今还在坚持工作。
3、自身素质与形势任务的不适应。一是工作能力不适应。面对农村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也对各种矛盾感到力不从心。二是管理方式不适应。一些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淡薄,宗派意识、人治痕迹还没有完全消除。三是工作方法不适应。通过转变工作方式,运用说服引导和依法办事的方式来推进工作,使部分村干部一时能难以适应。
4、权力无限小与责任无限大的尴尬。“村官”是我国农村最原始也是最基层的“官”。税改后,尤其是合村并组后,虽然精减了干部,却相反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量。一方面,村干部职能由领导转为引导,变管理为服务,“权力”相对弱化;另一方面,虽不再催粮收税了,但计划生育、社会综治、村级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各项农村工作又都得靠村干部去组织、去落实,使村干部感到工作累,担子重,责任大。
5、在职拼命干与年老无人管的反差。相当部分村干部退职后生活没有任何保障。有的村干部连在职时的工资都没有拿到手,数额多的达几千元,拖欠长达10余年,更有少数退职干部随着年事增高,家境贫寒,养老无靠,逐渐转变成新时期的农村贫困户,致使在职村干部产生了严重的后顾之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大受影响。
三、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1、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搞高能力素质。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解决村干部“不想干”的问题。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村干部的头脑,坚定他们建设小康农村的信心,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使他们乐于奉献,谋求发展。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解决村干部“不会干”的问题。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抓好实用致富技术等培训,在丰富村干部科技知识、增强村干部工作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在培训方式上,要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坚持专题培训、基地培训和外派培训相结合,提高基层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本领,使干部掌握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依法办事等工作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放在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排忧解难上。
2、改进考核奖惩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一是要改进考核方式。按照“依岗定责”的原则,制定出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变单一考核为综合考核,增强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坚持组织考核和群众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同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评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对村干部进行评优表模、待遇兑现的依据。二是要改进奖惩方式。要改变以往重惩轻奖和偏重精神鼓励、忽视物质奖励的倾向。在精神激励上,可以采取每两年隆重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村干部,对任职达到一定年限的村干部由县委、县政府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在物质激励上要敢于对在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真正起到“鼓励干的,鞭策看的,推动慢的”的作用。三是要改进工资兑现方式。通过预拨转移支付资金或对村干部工资实行半年一发放,以减轻村干部负担。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村干部报酬的最低标准,并确保报酬及时兑现,逐步推广村干部财政统筹、工资直达等模式。
3、建立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后顾之忧。一是确定保险对象。保险对象应为村两委班子主职,可根据人数多少对任职年限进行限制。二是多方筹集保费。实行县、乡镇、村干部个人“三个一点”的办法交纳保费。对村干部个人负担部分,还可按其工作年限长短对负担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工作年限长的,个人负担比例适当降低。三是严格交费方式和保险责任。具体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首先确定村干部年老后领取养老金的标准,然后根据村干部的性别、投保时的年龄确定交费方式和交费标准,年龄较大、接近领取保费年龄的一次性交清,年龄较小的可以分10年交或20年交,在职时按“三个一点”的办法执行,不在职后自己每年按标准交纳。另一种是针对村干部任职时间和自身年龄差异较大的实际,灵活选择交费方式和领取方式。即在职时,按“三个一点”的办法交纳保险费,不在职后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定额或不定额地交;也可根据所交保费确定领取标准,到时按月领取;也可中止合同,领回所交保费。
4、创新帮扶解忧机制,加大帮扶力度。一是要加大对村级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等制度,加大对贫困村、难点村、后进村帮扶力度。要转变帮扶思路,将扶贫资金以及部门扶持资金“捆绑”起来,每个乡镇每年集中扶持几个村,集中解决难点问题,增强村干部克难攻坚的信心。二是要关心爱护村干部。要关心村干部的身体、生活等实际问题,防止和克服对他们“责难多、理解少;指责多、尊重少;使用多、关心少;要求多、帮助少”的现象。强化乡镇党政领导驻村工作责任,每月集中时间驻村帮助村干部开展工作,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建立农村干部生活困难补助基金,对那些工资报酬不能完全兑现,家中出现突发性灾祸或患重大疾病的村干部,家庭特别贫困、工作勤恳努力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5、推行考录公务员制度,增强岗位吸引力。根据中央、省、市关于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拓宽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切实把工作业绩突出、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连续多年被县级以上授予表彰的村干部,通过“双推双考”(个人自荐、组织推荐,考试、考察)的方式,招聘为乡镇干部或国家公务员。对村干部报考公务员要给予政策倾斜,在年龄、学历等条件上适当放宽,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努力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6、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努力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一是要迅速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通过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用2-3年时间,分期分批向农村培养一批懂得农业新技术,能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双带”能力突出的农村实用型人才,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着力把回村大学生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定向培养,实践锻炼,采取“两推一选”或“公推直选”等方式,进一步拓宽村干部选任渠道,着力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作为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一大批“大学生村官”,切实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
第三篇: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市财政局、市人民检察院:
按照市财政局、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要求,县财政局、县检察院的领导高度重视,召开联席会议,落实相关人员,认真做好数据收集,及时准确填报,努力把经费保障方面的基础工作做实做好。现就建立我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民检察院的基本概况
xx县人民检察
院现有在职干警51人,离退休人员9人、遗属2人,共计65人。全院设10个内设机构,装备有警用车辆8台、电脑28部、打印机10部、复印机1部、传真机1部。
二、检察院的财务管理办法
(一)县财政局对检察院的预算管理办法。历年来,县财政局根据我县的财力状况,按照“先保工资,再维持基本运转”的预算安排原则,对检察院采取“编制内人员经费优先保证;公用经费按高于当地一般行政机关一倍以上的标准安排;对办案、装备及基础设施经费,根据工作任务专项予以适当补助”的办法。在具体的运行中,一是国家出台的工资津贴等人员经费首先全额保证。二是基本执行了“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没有明确下达追赃及收费任务,行政性收费已实行收缴分离。三是由于我县财力严重短缺,行政机关的公用经费一般预算每人每年只安排了300/400元,而检察院的公用经费每人每年安排了700元。
(二)人民检察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根据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县财政状况,检察院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主要内容:一是各类费用实行旬报制,坚持经办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一单三签、一支笔审批”制度。二是单位的招待费由办公室统一安排,职侦局和公诉科对于外来办案人员的招待费实现自行承担本局科室的招待费。三是对车辆实行定点维修和加油,所开支的费用必须报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批。四是行政差旅费按实际出差天数报销,实行县外住宿每天40元、伙食补助10元的标准,县内住宿每天10元、伙食补助每天5元,办案差旅费与案件挂钩,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开支费用大小据实际出差天数报销差旅费。五是各业务局科室不得自行购买办公用品,需添置的必备办公用品,由办公室统一购置发放并做好登记。六是院内各业务科室的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实行定额包干,超支自付、节余归公的报销办法,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公用经费的开支,以确保检察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2004年以来县财政对检察院的经费保障情况
2004年,县财政下达检察院预算123万元,上级补助中央政法办案补助专款25万元,计14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65万元,人均12745元;公用经费28.6万元,人均公用经费6500元,公用经费人均比全县人均高6000元。
2005年,县财政下达检察院预算136万元,上级补助中央政法办案补助专款37万元,计173万元。其中:人员经费71万元,人均13921元;公用经费38.2万元,人均公用经费7490元,公用经费人均比全县高6990元。
四、检察院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
(一)公用经费十分紧缺。尽管县财政2004年安排人均公用经费6500元、2005年人均公用经费7490元,大大高于其他部门公用经费标准,但与检察院办案的实际情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检察院公用经费实际人均支出25957元,人均差9575元;2005年检察院公用经费实际人均支出30588元,人均差12745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极度困难的财政现状,无力保证检察院正常工作的经费需要。财政极度困难的现状表现在:一是靠上级补助的“吃饭”财政;二是保稳定保运转压力大;三是赤字包袱巨大,债务负担沉重;四是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五是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无力兜底。
在县财政十分拮据的前提下,检察院公用经费的来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于公用经费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院办案业务的开展。
(二)机关办公楼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缺口214万元。在市检察院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院的办公、技术用房建设于2004年4月动工,该工程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预算总投资630万元,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和外部装修,目前,单位欠款已达328万元,其中基建尚差资金214万元,使我院两房建设受阻,影响着工程的全面竣工。
五、完善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
鉴于我县财政困难的现状,仅靠县财政保证检察院公用经费的正常支出,是难于办到的,只有紧紧依靠上级财政的重点扶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检察院经费紧张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区别不同情况,制定贫困地区检察院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经测算,除人员经费外,公用经费按人均1.6万元/年、办案业务费按人均2.4万元/年安排较为合情合理。
二是请求调整检察院经费管理办法。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开,人员经费由县财政负担,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基本建设
第四篇:办事处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情况汇报
办事处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情
况汇报
为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提高村干部报酬,增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山东省XX市开发区XX办事处结合办事处实际,建立了如下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一、基本情况
社区干部身处基层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如何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干部激励关怀机制,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精力集中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处共有32个社区,社区基层干部总计175人,其中,党支部书记32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达100%;党支部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6人,中专以上21人。女干部46人,占26.28%;35岁以下干部13人,占0.8%;大专学历及以上干部12人,中专以上144人,占82.28%。社区支部书记平均年工资8400元,最高月工资700元,最低月工资500元。社区一般干部平均年工资6000元,最高 月工资600元,最低月工资400元。目前,全处社区总计175人,干部年均工资达到6600元;办事处为28名社区主职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和人生意外伤害保险;全处每年用于社区干部待遇保障资金达45余万元,占全处财政收入的4.25%。广大社区干部经济上有享头,工作上有劲头,离任后有靠头,形成了留得住人、拴得住心、干得好事的可喜局面,为XX经济和社区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情况
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我办事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渠道主要为:
1、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村级补助资金总计45万元,占转移支付资金的比例为40%。
2、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处实际,办事处财政转移支付135万元,其中用于提高村干部报酬的补助资金达126万元。
3、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从增加的村集体收入中安排用于村级组织运转的资金总额为105万。
5、其他收入为5万元,主要是房屋租赁收入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使用情况
我办事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用于村干部报酬、离任村党支部书记生活补贴、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等。
1、村干部报酬总额126万元。我办事处共有28个社区,175名社区干部,办事处科学划定社区干部工资标准,进入财政统筹,确保工资标准合理、足额到位。根据办事处下发的《关 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工资发放标准的意见》规定社区党支部书记按800元∕人、700元∕人、500元∕人不同标准月发放,社区主任按750元∕人、650元∕人、450元∕人不同标准月发放,其他干部按700元∕人、600元∕人、400元∕人不同标准月发放;
2、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生活补贴总额14万元,根据办事处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工资发放标准的意见》,社区退休干部工资待遇按退休时所担任相应职务的基础工资百分比发放,实行分段政策即累计任职30年以上的社区干部发70%,累计任职25年以上的社区干部发65%,其他符合退休条件的社区干部按60%发放;
3、社区办公经费总计84万元,主要用于办公用品购置、水电费、报刊杂志征订、差旅费、宣传费、修缮费、会议费及其他费用。整体年平均每社区公用经费支出额为3万元;
4、其他必要支出56万元,主要用于村内治安、卫生防疫、垃圾收集等社区管理和服务支出;
5、对村民小组干部的误工补贴和其他离任村干部的待遇保障资金总额为10万元。
二、主要做法
XX市开发区XX办事处从XX年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完善,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实施“领头雁工程”为重点,以推进社区干部职业化管理为目标,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社区干部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水平和整治待遇。主要做法是:
1、确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将村干部报酬、村级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的支出作为保障重点。并规定在职村书记、村主任基本报酬不低于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其他村干部按照村书记、主任报酬的70%确定。村级办公经费和其他支出必须按厉行节约的原则,根据各村的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确定。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处175名村干部工资按组织部核定的标准予以保障。其中村委书记、主任月工资800元,加工龄工资;副职及委员月工资700元,加工龄工资。
2、全面推行“村财处代管”,规范村级经费管理。取消村级账户,实行村级会计委派制,由办事处财政设立村级资金专户,集中统一核算,每村设立一名报帐员。村级资金执行收支两条线,村干部工资通过“一卡通”按月发放,村委会的各项开支经过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后方可报帐,每季公布收支明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3、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一是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按村大小核定3-5名村干部,对超过的村干部及时清退。二是清理各类征订报刊杂志。各村报刊杂志费控制在1000元以内,除上级规定的“三刊一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村级组织摊派征订报纸杂志。三是取消村级招待费支出。办事处干部下村就餐到群众家吃派饭,村干部出差一律不得报销餐费,只得酌情补助。四是精简对村一级的检查评比,对确需面向村一级的评比、培训必须报开发区同意后才能举办。五是严禁不切实际的工作任务下达到村一级。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办事处不得向村级转嫁负担,不得招商引资、征收社会抚养费等任务下达到村,不得克扣村级转移支付。
4、积极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消化村级债务。科学合理地界定经济相对薄弱的村,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向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倾斜的制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采取村级运转经费按照XX年税改后确定的原自然村农业税附加不足8000元的补足8000元,超过8000元的据实计算,全处通过对照农业税附加实际转移支付330.67万元。引导村集体盘活资产,加强村房屋租赁等集体收入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办事处财政安排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鼓励村级组织消化债务。
5、建立运转经费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合理的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村级组织自主理财能力,切实保障村级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能。一是规范工资标准,保持稳定增长。比照国家公务员工资结构,对社区干部工资实行定额补贴制度,补贴由基础津贴、职务津贴、工龄津贴和绩效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津贴根据本社区人口总数确定,人口在XX以上的社区,干部工资500-700元,人 口在XX以下的社区,干部工资400-600元,由办事处党委根据社区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情况确定兑现金额。较好的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我们还根据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社区干部工资报酬合理稳定增长。
6、加大配套投入,落实新增补贴。从XX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为社区干部增加岗位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对广大社区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为确保把这件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我们克服可用财力少、建设任务重、支出压力大等实际困难,通过调整财政预算、压缩其它开支、节约办公经费筹集资金25万元,严格按照社区平1000元的标准,将社区干部新增岗位补贴政策配套落实到位。在分配的原则上,坚持总额控制、岗位分配、绩效挂钩,切实做到公平公开、科学合理、规范透明。在分配的办法上,根据社区主职干部职数和岗位分工,合理确定分配比例,严格依据绩效考核结果确定补贴数额,不搞“一刀切”和平均发放。通过新增岗位补贴,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干部岗位的“含金量”和吸引力,调动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7、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足额到位。由办事处组织部门牵头,联合纪委、财政、审计局对村级资金进行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及时到位。
我办事处各社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总体上比较好,大多数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补助资金都能及时足额到位,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每个社区都配有理财小组进行监管,基本达到了资拨付到位、制度初步建立、监督管理有效的要求,确保了两委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二0一0年
第五篇:建立完善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保障机制的思考
建立完善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保障机制的思考
建立完善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的保障机制,是以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司法为民是一个崭新的司法理念,是新时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宗旨。司法公正是现代法律制度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线。司法为民首先必须司法公正,只有司法公正,才能实现司法为民的目的。司法为民和司法公正理念能否全面贯彻落实,关键在于造就一支为民、务实、清廉、公正司法的高素质法官队伍,关键是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近年来法官职业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一些法官审判作风不够端正、办案拖沓、行为不廉、司法不公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如何建立完善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的保障机制,是当前法院值得思考的新课题。
一、突出重点,建立完善作风建设保障机制
法院作风建设的重点是审判作风建设。所谓审判作风主要是指法官在审判(执行)工作和司法实践中一贯表现的态度、行为和职业形象。审判作风是反映法院工作和法官职业化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是衡量审判质量和效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人民群众对法院作出客观评价的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审判作风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审判流程来说,它反映在立案、开庭、调解、裁判、执行和涉诉信访接待每一个具体环节之中;从工作范围来说,它反映在法院每一个审判、执行工作岗位、每一个法官的工作态度、职务行为和其他行为、言行举止之中;从时间范围来说,它不仅体现在法官的8小时工作时间之内,同时也体现在8小时之外。正如最高法院副院长曹建明所说:“法官的工作有8小时内外之分,但法官形象却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从反映层面来说,它是审判工作主体即法官对审判工作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反映,是法官内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形象素质在审判工作这一特殊领域的外在表现,并主要通过其态度、工作和形象等几个层面来反映。因此,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构建保障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的长效机制,是一个涵盖法院全部工作的庞大系统工程,也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保证。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践行司法为民的自觉性。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主体是人民法官。当前法院应以组织广大法官深入学习贯彻《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与最高法院肖扬院长《在全国法院“司法公正树形象”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抓手,切实加强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进一步增强改进审判作风、践行司法为民和维护司法公正的自觉性。真正使审判作风不够端正的法官自觉从人民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在工作态度上切实克服冷横硬推、拖拉懈怠等不良作风,树立文明司法的职业形象和亲民便民的良好作风,以形象公正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同时要通过改进审判作风,使每一个法官都能自觉按照司法为民的要求,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便民之事,常行利民之举,自觉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追求目标。
二要遵循审判规律,增强维护司法公正的针对性。要根据审判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突出重点抓好作风建设,抓好作风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当前应结合“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着重解决好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要着重解决方便群众诉讼和执行难的问题;二是要着重解决申诉和申请再审中存在的问题,特别中级以上法院,要确保受理渠道畅通,依法审查,对确属裁判不公的坚决依法改判或发回重审,对没有问题的要做好息诉服判工作;三是要着重解决在程序公正方面存在问题,以程序公正促进实体公正;四是要着重解决审理、执行案件的各个环节中,法官在社会交往、业外活动和职务行为方面存在的不检点、不公正、不廉洁、不注意职业形象等问题。
三要围绕司法为民,增强亲民、便民、利民的实效性。司法为民重点在司法,本质在为民,关键在基层。当前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要结合深入贯彻最高法院《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措施的指导意见》精神,把改进审判作风作为司法为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通过审判作风的改进,审判制度的完善,审判程序的规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诉讼权利,更加便于人民群众参与诉讼活动,从立案到开庭、调解、宣判、执行各个环节都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同时要使广大法官真正做到:在审判作风上亲民,以积极的态度救济民权;在诉讼程序上便民,以快捷的审理化解民忧;在实体处理上护民,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在执行环节上安民,以高效的执行实现民愿,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人民法官公正司法新形象。
四要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性。审判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始终贯穿于整个审判工作全程。因此,建立完善审判作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人民法院要把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教育和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科学有效的法院经常性管理之中,要把审判作风和法官职业形象、工作态度要求贯穿于法院制定的审判工作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实现以科学的制度来管人管事管队伍。当前,要坚持用《法官法》和最高法院颁布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来管理和规范法官队伍,通过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加强审判作风建设,在审判活动中坚决克服人为拖案、低效办案和司法不公等不良作风,使当事人尽快获得公平裁判的结果,彰显现代诉讼过程的公正、高效。
二、标本兼治,建立完善反腐倡廉保障机制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构建“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人民法院加强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首先要着眼于建立完善法官的自律机制。“自律”是指自己约束自己,亦即人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塑造。现实中,一些法官违法违纪,腐败犯罪,归根到底是廉洁自律意识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因此,人民法院要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根本,以司法为民为目标,以公正廉洁为主线,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增强法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意识、公正司法:其一,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法官。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指南。当前要结合“司法公正树形象”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法官继续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法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利益观,牢固树立司法为民和公正廉洁理念,促使法官自戴“紧箍咒”、自设“高压线”、自砌“隔离墙”,自觉廉洁自律,抵制私心杂念,维护司法公正,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其二,要以崇高的使命鼓舞法官。人民法官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是社会纷争的裁决者,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要教育引导法官把法官职业当作毕生为之努力的神圣事业,始终怀有重任在肩的崇高使命感,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职业操守,始终保持中立、公正的司法人格。其三,要以先进的事迹激励法官。各级法院要用先进典型引路,弘扬正气,大力表彰先进,宣传清正廉洁、公正司法的好法官,使广大法官学有榜样,赶有先进。当前,要以学习公安战线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契机,全面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使广大法官始终坚持司法为民,依法公正行使自己手中的审判权、执行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四,要以反面的案例警示法官。在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反面案例对法官进行警示教育,以案明纪,引以为戒,增强反腐倡廉教育效果。使法官常怀律己之心,深畏法度之威;使法官“一日三省吾身”,时刻牢记慎权、慎欲、慎独,从思想上筑牢防止权力滥用的铜墙铁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使法官始终做到自重、自爱、自警、自励,在社会交往、业外活动中,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节、注意自己的形象。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自觉抵制各种不符合法官形象的生活方式。
第二,强化责任追究,构建“不敢为”的惩戒机制。加强法院廉政建设和保障司法公正,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方针,着力建立完善“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一要强化责任追究。对法官的违纪违法、滥用权力行为,要坚决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有关惩戒制度的若干规定》、《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和《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等纪律规定严肃处理。同时,要加大对滥用审判权、执行权问题的查处力度,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错必纠、有责必究。坚决防止不予追究或追究失之宽软的现象发生。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害群之马,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坚决清除出法官队伍,确保队伍纯洁。从制度上保证广大法官清正廉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二要加大查案力度。对于构成犯罪的腐败分子,不论涉及到谁,都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重判的坚决依法重判,绝不能姑息手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法院的查案重点仍然是利用审判权和执行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违法执行、拖延办案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继续重点查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案件。严肃查办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坚决杜绝有案不立、立而不查、查而不处现象。对瞒案不报、压案不办甚至干扰办案的,坚决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三要认真剖析案件,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积极作用。查办违纪案件是加强法院廉政建设,贯彻从严治院方针的重要体现,是反对和防止法官腐败行为、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同时,有关法院应通过认真剖析法官腐败犯罪案件,总结教训、完善制度、填塞漏洞。充分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警示作用,做到“高压不断、警钟长鸣”。
第三,狠抓制度落实,构建“不能为”的监督机制。严密的监督制约制度,既是对法官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力防范,也是对广大法官依法履行职务、公正司法的有力保护。多年来,人民法院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监督制约制度,为规范法官行为设臵了一道道的“高压线”和“防腐墙”。今年3月,最高法院会同司法部颁布了《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在法官和律师之间又设臵了一条廉政“隔离带”。当前,各级法院要狠抓各项监督制约制度的贯彻落实,把加强内部监督与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保证审判权和执行权公正、廉洁行使的监督机制。法院加强内部监督,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要把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同时,要贴近实际,突出监督重点,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监督网络,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强化诉讼中的监督,充分发挥二审监督和审判监督的职能作用,依法纠正错案,维护司法公正;二要强化院长、庭长监督。法院院长、庭长要按照岗位职责,在尊重和保障合议庭、独任庭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执行人员依法行使执行权的基础上,对案件审理、执行活动中出现的非正常现象进行认真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廉洁;三要强化审判流程监督,完善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实现立案、审理、判决、执行整个过程的科学管理和跟踪监督。有条件的法院可实行计算机随机分案,减少人为控制案件承办人的做法;四要强化审判质量监督。法院内部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科学、不健全,是影响审判质量、产生司法不公的重要原因。因此人民法院要进一步加强对案件审判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对每一起案件的审理、执行都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从源头上防止法官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减少案件错判和久拖不决、司法不公、久拖不执现象发生;五要强化纪检监察监督。法院监察部门要创新监督方式,实现事后监督和事前、事中监督相结合,八小时以内监督和八小时以外监督相结合。要把监督工作渗透到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防患于未然”。同时,使监督真正成为帮助、爱护法官和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确保法官公正、高效、廉洁司法。人民法院在全面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要依法实现全面的公开审判,把审判的全过程臵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拉近与社会各界的“距离”,自觉接受同级人大的工作监督、同级政协的民主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有效遏止法官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维护司法公正。
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构建“不必为”的保障机制。最高法院肖扬院长在今年全国法院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条件的地区,可以试点廉政保证金制度,探索惩戒与激励机制并举,纪律约束与经济奖惩挂钩,从制度层面上不断加强和完善法院廉政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做法”。按此要求,我院及各地许多法院都先后试行廉政保证金制度或廉政退休金制度。实行上述制度不仅有利于加强法院廉政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广大法官公正、廉洁司法,践行司法为民。
三、夯实基础,建立完善法官职业保障机制
依我国法官法有关规定,所谓法官职业保障,亦即法官的职业权利保障,是指人民法院通过法官职业化建设,建立完善法官的职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法律赋予法官的职业权力和职业地位,从制度上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践行司法为民,确保司法公正;同时依法保障法官的职业收入,保护法官的人身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增强法官职业的尊荣,维护司法权威。法官职业保障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根基,也是考量法官职业化的一项重要标准。根据法官法相关规定,借鉴国外法官职业保障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法官职业保障的关键在于全面落实法官法赋予法官的职业权利。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法官职业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法官依法履行职权,践行司法为民,确保司法公正:
(一)建立完善法官职业权力保障制度,保证法官依法履行职权。依法官法第八条规定,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的权力,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受到外界干涉、干预或干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保障法官的职业权力,首先应建立完善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制度,使其能坚决排除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干涉或干预,坚决排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同时法院要坚决为依法办案、敢于抵御和排除外界干涉或干扰,公正司法的法官撑腰,决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其打击报复。其次,应通过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和法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合议庭和独任庭法官能够依法独立审判的内部保障制度,凸现法官在审判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尊重和保障法官的独立人格和职业权力,全面落实合议庭、独任庭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对案件作出裁决的权力。同时,应理顺法官与院、庭长之间审判职务和行政职务的关系,废除案件审批制度,院、庭长只有在其担任审判长审理案件时,才依法享有对案件的裁决权。其三,建立各负其责的审级独立制度。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不得有任何行政性的控制,上级法院的法官包括院长、庭长均不得对下级法院的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干预。其四,建立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法官不因客观原因所致的裁判错误受处罚,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而没有后顾之忧。即只要法官履行审判职务的行为正当且程序合法,就应推定其已尽职而免除责任。
(二)建立完善法官职业地位保障制度,确保法官非因法定事由不可更换或受处分。为有效保障法官职业地位和法官身份的稳定性,把法官法赋予法官的职业地位落到实处,建议最高法院或立法机关明确和细化法官免职、辞退和处分的法定事由和程序,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法官地位和身份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动摇。
(三)建立完善法官职业收入保障制度,维护法官职业应有的尊荣。法官法对法官的职业收入问题作了规定,但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同,职业收入差异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法院的法官还不能按期领到足额工资和津贴。一些法官经济困难,生活清苦,在社会上没有职业尊荣可言,难以提升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而职业收入和经济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官面对金钱及其他物质利益诱惑的自律能力,动摇了法官的职业信心,有的已忍痛脱下“法袍”,改行从事律师职业。对此,各地法院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确保法官能按期足额领取工资和津贴,并逐步提高其经济待遇,实行“以薪养廉”。增强法官职业的吸引力,维护法官职业应有的尊荣。
(四)建立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实行法官职业安全保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诉至法院的各类案件日益增多,法院已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显示屏”,同时,作为社会纷争最终裁决者的法官已处于各种纷争和矛盾旋涡之中。法官公正司法的职业风险也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当事人因自身利益未能得到满足,报复、围攻、故意伤害或杀害公正司法、秉公执法法官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在法官依法履行职务,认真做好案件当事人思想疏导工作、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建立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保证法官司法公正,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