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9:2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XX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XX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XX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教育新政喜忧录

——对XX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去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今年1月,省政府制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月26日,我市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次日,XX区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深入各基层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此项工作。截止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已在XX区施行半年有余,成效如何?笔者带着这一疑问对部分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但由于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这一改革在落实过程中有喜有忧。

一、农村教育有三喜:XX区获中央、省、市转移支付1265.4万元;6.4万中小学生中有4.45万人免交学杂费;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能力提高;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局面有望缓解。

喜之一:农民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促进了农民政策性增收

新机制前,XX区除城区半岛外,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收费分别为130元/期、190元/期,新机制后全部免交学杂费,仅今年春期即可为家长减负690万元(只含学杂费、信息技术费),预计全年可减负1380万元。XX区37.05万农村人口,农村九年义务制在校生约4.45万人,如果按一个学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计算,农民人均为此可减少支出37元。

喜之二:农村学校正常运转得到有效保障,教学条件趋于改善

这次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保障性质的改革。“保”的是什么?是学校的正常运转。改革带来的效果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两高”:一是生均保障能力提高。XX区半岛以外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新机制以前每年小学生均保障水平20元,新机制后为40元;新机制以前每年初中生均保障水平为40元,新机制后为80元,中小学生均保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教学条件向高标准迈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要发展,校园建设要配套,设备要更新,没钱不行。以前农村学校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想办事”,但“无钱”办事,最终导致“办不成事”;学校领导没有把心思用在抓好教育教学上,而是用在了找钱上。以前学校的运转主要靠杂费收入,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由于规模效应的作用,尚能维持,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则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一般学校仅能维持现状,基本建设完全停摆,教学设备如实验室、体育器材等无资金投入,农村电教设备更无从谈起,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自新机制实施后,上级保障经费补助如期到帐,学校不用再为学杂费的收缴费心费力了。手中有了“粮”,学校的正常运转就有了保障,不少学校表示首先要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把校舍、办公桌椅的维修、电教设备的采用等提上议事日程。

喜之三: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正在得以重构

中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75%,但是只享受了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一半的基建投资。新机制实施后,按照生均平均标准进行补助和拨付,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公平性;国家增大教育投入而对学生低收费甚至免费,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正在得以重构。对于XX区来说,新机制的实施,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城乡教育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望得到改善。一是有利于农村学校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学校竞争力;二是有利于城乡教育交流和城乡教师互助,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村适龄儿童入学、支持更多的贫困儿童就学,降低农村儿童的“失学率”和“辍学率”。

二、农村教育有三忧:伴随新机制的实施,一方面资金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能力提高,教育的公平性正在逐步体现;另一方面新旧体制交错,一些在旧体制下隐而未发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忧:学校欠债还债无门

“普九”达标及验收期间,为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各项验收指标,各乡镇、学校纷纷向外贷款或由施工队垫资修建校舍,后来,为加快现代远程教育进程,又通过借款等方式购买仪器设备。这些举措虽然客观上改善了办学条件,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但却使不少乡镇、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这些债务原本可以通过群众集资、农村教育附加和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偿还,但农村税费改革和新机制的实施,禁止收取农业税、禁止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用于偿还学校债务,使学校偿还债务的资金链条断裂,债务危机立即显现。目前,XX区农村中小学有14所学校负有债务,占农村学校总数的54%,学校负债最高达到了11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XX区农村学校负债总额达到了506.5万元。

沉重的教育负债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为了还债,不少学校不得不寅吃卯粮、旧债新偿,甚至有的校长被威胁,有的学校被锁门,政府也屡屡成为被告,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受到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置疑。

二忧:农村平价民办学校进退两难

XX区共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8所,分布于华阳、泰安、况场、弥陀等4个乡镇,共有小学37个班、966人,中学3个班、82人。学校性质可分为公办村小拍卖转制型、公办村小租借转制型和个人出资举办型三种类型。民办学校大多地处偏远,采取参照或略高于当地公办学校收费标准收费,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当地群众子女就近入学,为缓解政府办学经费不足作出了一定贡献。但自新机制启动实施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由于“特殊”的身份地位,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影响运转;退,多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心有不甘。一是民办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学历教育学校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审核批准后按审批项目和标准收费。而这些民办学校地处农村,办学条件差,如果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项目和标准收费,民办学校的学生必然向公办学校流动,民办学校生源难以保证。在学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民办学校聘请的教师不能减少,教师工资的支付不能减少,学校将难以运转。二是《四川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享受免收学杂费政策的范围和对象为“在农村地区收费标准不高于同类公办学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根据规定,XX区对以上8所民办学校均给予了105元/小学每生每期、140元/中学每生每期的经费补助。但根据规定,享受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补助的民办学校的收费将不得高于同类公办学校,意味着民办学校除了收取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它费用。民办学校虽然得到了补助,但也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办公,教师工资仍然难以保障,造成民办学校教师人心不稳,教师纷纷辞职,学校面临停课的局面。

三忧:农村教育效率面临新的挑战

教育效率,就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指的是在教育资源总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政策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作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政策取向,农村教育效率普遍比较低下。新机制实施后,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农村教育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但与此同时,新旧矛盾交织,又影响了农村教育效率的提高。

1、旧弊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两化”:一是结构老龄化。XX区共有农村教师1628人,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580人,占总数的1/3以上,经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整,年轻教师有所增加,但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也只占教师总数的39%。二是知识陈旧化。农村教师层次不等,有的原来是民办教师,有的是代课教师,只有少数是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再加上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与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课改和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2、新旧体制交错带来新的矛盾。一是学校“断奶”,教师收入减少,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新机制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与资金保障都是以县(区)、乡(镇)为主。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可根据需要适当收取学杂费。在这种背景下,各校均有一定收入改善教师待遇,将部分资金用于教师地方津贴、课时津贴、教师绩效考核、“两保一金”的学校承担部分以及学校日常管理支出。新机制后,财政转移支付学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取消了学杂费、信息费、托管费、借读费等,只能按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和寄宿制学生住宿费,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人员经费支出。这样,学校收入来源被取消,一方面教师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少,特别是部分偏远学校,有的教师仅靠基本工资生活,生活处境艰难;另一方面绩效考核成了一纸空文,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取消代管费、补课费等收费项目,学生放学时间提前,作业辅导和练习册等教辅资料也随之取消,学校下午放学后一段时间成为学校、家长的管理“真空”,学生安全难以保证;同时,学生自行购买的教辅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统一辅导,增加了教育难度。三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考而优”的思想仍然占据了一定市场。相比于其它省份,四川省的素质教育比较超前,这种“区域性”的素质教育,使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在高考中失去竞争力,影响孩子的前途。

三、农村教育有四盼:新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对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如何根据地区实际,探索与新机制相适应的配套机制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盼建立与新机制相适应的导向机制

四川省落实新机制,率先取消托管费、取消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新八条”,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沉疴,向素质教育迈出了坚实地一步。但实施素质教育难,难在高考仍然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难在改变小环境容易、改变大环境难,难在家长不理解、学校阳奉阴违。所以,当前要自上而下,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建立导向机制,从转变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入手,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为目的,通过媒体宣传、文件规定、会议座谈等多种形式形成舆论导向,使大家形成落实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共识。

二是盼建立与新机制相适应的投入机制

消化学校债务。从学校负债的渠道可以看出,学校负债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政府财力不足,是政府欠群众的“教育债”。既然农村义务教育是政府办,政府理应为过去的教育欠债“买单”。一是要积极化解“旧债”。建议对现有学校各类负债进行排查清理,明确债务主体,做好偿还计划。对于政府负担部分债务,可从地方财政收入增量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还债,同时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做到偿还学校债务和促进学校发展“两不误”。二是要有效避免“新债”。教育、发改、招监等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学校基础建设中的监督职能,避免学校盲目扩张建设和超预算建设。三是建议中央加大对偿还普九欠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地方政府“松梆”,使教育负债不再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绊脚石”,促进教育发展良性循环。

化解民办学校危机。民办学校尽管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客观上也带来了一定社会效益。随着新机制的实施,民办学校的处境将会越来越艰难。为了方便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确保一方稳定,对XX区8所农村平价民办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类型、地理位置及群众意愿,采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办法,加大投入,分别予以解决。对于由公办村小租借转制、又确有保留必要的学校,如确实无法维持办学,可由就近中心校收回作为村校继续办学,确保现有学生不流失;对于由公办村小拍卖转制的民办学校,可根据有无保留必要,再行定夺,如不适合保留,应切实做好家长的宣传解释工作,将学生向就近学校分流;对于个人出资举办的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但却有保留必要的,由财政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办学条件达标但无法维持办学的,由附近公办学校接收入学。鉴于民办学校这一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建议中央、省、市在划拨保障经费时增加针对民办学校的转移支付。

三是盼建立与新机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调整校点布局。近年来,XX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将部分农村小学校和农村初中合并为九年义务制学校,优化了资源配置。但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效益差的情况,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必须从合理规划入手,对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作中长期考虑,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的调整工作,对一些办学条件差、生源少的学校有计划地实行撤并,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办学,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扶助农村薄弱学校。一是在核编、评优、评先、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手拉手”扶助制度,每年组织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示范讲课,实行“强弱联合,以强带弱”,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积极推广农村学校住宿制,解决调整校点以后农村学生入学问题。

四是盼建立与新机制相适应的动力机制

农村教师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神圣使命。关注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

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一是严把“入口”。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畅通学校进人渠道,提高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二是制造“出口”。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的用人制度。三是重视“楼梯口”。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选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优先输送一批农村学校校长学习、培训和进修,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一是保障农村教师合法利益。教师津补贴由国家补贴(77元/人/月)和地方补贴(75元/人/月)组成,合计152元/人/月。XX区由于财力困难,只解决了全部教师的国家补贴和437名农村村小教师每人每月30元、所有退休教师每人每月32.5元的地方补贴,所有在职教师都未解决地方补贴。新机制实施后,针对教师收入减少的问题,解决教师津补贴迫在眉睫。因此,根据目前XX区的财力状况,建议对村小教师再增加45元,津补贴全部到位,合计投入24.6万元;其余的农村教师津补贴增加30元,合计投入76.3万元。在今后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全部发放到位。二是深入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评聘分开”,建议聘任权交给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行使监督权,财政按学校教师职称状况把职称部分资金拨付到学校,由学校根据实际聘用情况按实支付给教师。三是国家应尽快制定教师工资制度配套改革,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建议工资可一部分直发到教师个人,少部分拨付到学校,由学校根据教师绩效考核作出二次分配。新增部分由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四是改善村小教师的住房和生活条件。集中在乡镇学校修建教师公寓,村小教师统一到乡镇学校住宿,也可以由中心校教师轮流到村校任教,逐步改善农村村校教师的住宿和生活条件。

第二篇: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

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农村中小学在公用经费、免除杂费、免课本费以寄宿生补助费、建立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责任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农村中小学在公用经费、免除杂费、免课本费以寄宿生补助费、建立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责任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只是笼统地提到:“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由于省级政府对于财力薄弱的地区如何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按照什么项目、什么标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以至于到了各地,特别是各县(市区)能发多少就发多少,致使各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保障力度差距很大。

姚爱兴委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体水平及其基本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在“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下,各地差别很大。而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县,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从绩效工资当中出,对农村教师倾斜的分配导向并没有落到实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分配没能体现对农村教师的补偿与激励,因此,农村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想调入城市,而年轻的又不远到农村任教,长此下去,农村教师队伍后继乏人,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姚爱兴委员提出六点建议:一是,从国家制度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工资、津贴待遇等作出统一规定,规定农村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问责机制。二是,明确由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补贴。

进一步明确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经费来源与保障等实施细则,形成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艰苦地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三是,大幅度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增加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可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提高到工薪总额的20%-30%。发放依据应考虑距离和职称两个维度。按任教学校至县城距离远近和任教教师职称高低依次递增设定,然后依7:3比例加权核定。距离权重为70%,表示农村教师任教学校的地域差异;职称权重为30%,表示农村任教人员间的差异。

对退休教师按其在农村任教教龄10年、20年、30年计算,分别享受额度的15%、30%、50%。四是,增加农村教师交通补贴。尽快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以每学年实际在校任教月数为依据,按每月往返4次,统一包干一次性发放。五是,增加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寓房。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方面,主要由政府建设具有宿舍(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

免收土地、建设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工程质量监督等服务性收费给予减收;无偿提供或低价划拨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用地。为农村教师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集资房;同时,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内和校园附近建房向教师出租,由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六是,加强督查。我国早在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要求“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此,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对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

杨昱农村教师流失的现状及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相对来说长期偏少,难以引进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一些优秀教师也在不断地流失。教师队伍的流失不仅表现在纵向结构,也表现在横向的结构,优秀教师一般都往上一级调。而横向方面则主要是朝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在其流失队伍中,很多都是教育中坚力量,而这一部分本身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就不高。这一人群的流失,造成了城乡学校办学力量的两极分化。

农村教师流失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教师数量减少。由于农村学校多处于深山区、浅山区和高寒阴湿地区,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班级小、人数少、校舍设施差,教师待遇低。很多农村教师不管是否有条件,还是有无能力,都想离开这样的“不毛之地”。虽然在不断地补充这些地区的教师,但往往是成熟一批,离开一批,而尤以教学骨干流失最为严重。

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54岁、女49岁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20.2%,老龄化现象严重;其次,知识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仅为31.9%,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仅为40.6%。最后,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是初级职称比例偏多,高级职称比例偏少,中级职称数目不够,原因在于农村教师职称评比名额少、比例偏低。三是,流失主要去向。一般而言,农村学校中一些有条件的、有能力的教师,一般都被调往高中或是城镇学校工作。相对这些有能力的教师,能力欠佳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认为在山村当教师还不如考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虽然工资相对来说可能高不了多少,但进入机关单位有编制,在收入方面至少也比呆在学校强。除此以上两个去路之外,一些离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从事商业,这在流失教师队伍中还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经费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在不同教育级别体系之间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关系失衡,而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公共教育经费相对其它教育领域更是明显偏低,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公共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非常突出。教育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农村学校经费短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校舍设施差,教学设备简单落后,使得教师工作环境不如人意,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同时大多数教师难以有进修培训的机会,这是许多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农村学校管理体制主要都实行“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站(组)——中心校”三级管理体制。[2] 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教育行政部门统得过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干部或是教师聘任,办学条件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教工民主权益保障不够,校长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致使很多教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都存在着不满,大多数教职工认为校长权力过大,滥用职权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内部干群矛盾的激化,人际关系不和谐,这是导致教师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城乡差异上,城市办学条件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优于农村。农村办学条件相对城市来说本来就较差,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各方面的待遇又相对较低,在城乡人才流动的壁垒被冲破的情况下,一部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都流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随着教育的发展,不论是东部对西部,还是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冲击性都不断地呈上升的趋势,不管是在生源还是教师资源方面。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在西部的农村教育,其作用更甚。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于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落差同样也对教师的流失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三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作为具有近9亿人口的农村,其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经费投入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经费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总量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约121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显示: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931元(约2042美元),教育投入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6348.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各级政府经常强调的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义务教育是不适应的。二是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低,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更低。三是教育投入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差异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与城市差异巨大。在同一省区,义务教育投入城乡差别也很大,农村的投入极少,许多地方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一系列的现象,如: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失、学生辍学等。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许多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资金拨付不及时,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较为薄弱,甚至部分地区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师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级政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解决教师工资保障,稳定骨干队伍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教师总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据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农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为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不得不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而不是按照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有31万人(占81.8%)分布在农村学校。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初中的教师必须有中师、大专的学历,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农村中小学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05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96.8%,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仅为26.7%。农村初中教师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85.6%,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8%,农村与城市教师的学历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教师职称上的城乡差异也较大。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

9.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各地城乡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配置不均衡,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2、教师流失严重

从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义务教育教师流失情况为农村教师流失66.3958万,县镇教师流失23.9527万,城市教师流失16.3523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村教师流失最为严重。由于农村中小学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农村教师的自身发展,农村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别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时连必要的教学具都难以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在农村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另据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全部继续教育费用的比例是95%,而县城的只是50%。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学习的机会,缺乏资料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待遇的不平衡、超负荷的工作量、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造成了教师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

(三)辍学问题

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尤其是初中阶段尤为严重,令一些学校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学校、社会、经济、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几个原因相互交织,决定了这一社会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

1、应试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在课改数年后的今天,仍把应试教育作为升学、评价教师业绩、衡量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使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学校工作轴心,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无形压力,造成许多学生心理失衡,目标迷茫。分数的竞争、家庭的压力使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堪胜任,对读书产生惧怕心理,学生经历了几次考试失败体验并逐渐积累,就会形成“我不行”的自卑心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困生”很难得到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他们无法承受考试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只有选择辍学。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城市中心”的倾向较为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帮助那些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适应农村生活。而且农村初中升学率低,约在30—40%,大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要走向农村或其他劳动岗位,而现行的农村教学内容仍围绕升学考试组织,根本不适应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许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无用,而有用的东西又不学,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3、经济压力大,促使学生辍学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不是经济问题,但其内在原因还是多与经济有关,比如:农村学生大学的入学率在不断降低、费用不断升高、就业压力越来

越大、收入越来越不稳定,学生上学投入与预期收益比大大降低,使家长对子女辍学采取听之任之,甚至纵容的态度,而作为未成年人,中小学生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也不太理解学习的意义,在学校遇到挫折很仍有产生退学的想法,这是若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很容易造成事实上的辍学。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方城县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2007级计算机:周通指导老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蔡少华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从我国学制状况看来,九年制或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包括了初等义务的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而义务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施”两基”国检计划以来,我们方城县都为顺利通过”两基”达标验收而集全部力量来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投入、设施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两年来,为我县义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管理机制与制度支持。但是因为再好的法律条文在实施过程中都难免出现偏差和问题,通过调查来发现这些问题,将是对义务教育发展的良好推动。

一、调查内容及数据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东邻舞钢、泌阳县,南接社旗县、宛城区,西连南召县,北依鲁山县、叶县,是南阳市的北大门。县域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我县共有16个乡镇,577个行政村,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总人口100.3万,是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较为困难的农业大县。2008年全县工农业总收入60.16亿元,财政经常性收入1.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5元。全县共有中小学校493所,其中小学455所(含民办学校18所),在校生55676人(含民办学校学生3700人);初中38所(含民办学校8所),在校生32926人(含民办学校学生6900人);全县初中、小学专人教师总数7163人。

在暑期的两个月的时间我,我走访了教育局采集了以下数据,对我县的具体

教育情况进行了如下的调查,并将其分成了以下几个部分:

1、我县的师资水平:

全县现有的4399名小学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4322人,合格率为98.2%;初中2764名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者2677人,初中教师合格率为96.9%。2005年以来,新补充小学教师12人,全部为合格学历:新补充初中教师0人。全县451名小学校长,451名参加了岗位培训,并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全县有4399名小学教师,2764名初中教师取得了三级以上的任职资格,教师职务评聘率为100%,师资基本上做到了专业对口,学科配套,结构合理。师资数量基本足够,但质量上有待商榷。

3、我县的办学条件:

全县共有小学455所,城区每所小学的服务半径基本在1.5公里以内,有利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全县个乡镇都认真搞好初中学校的定点布局工作,并由乡镇统一命名。全县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位350759平方米,现有小学在校生55676人,生均6.3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246945平方米,现有初中在校学生32926人,生均7.5平方米。现有D级危房5580平方米,正在予以拆除,B,C级危房正在加紧修缮。初中的教学仪器建设上,全县有0所初中达一类标准,17所初中达二类标准,其余初中达三类标准;在小学仪器建设上16所小学达到一类标准,350所小学达到二类标准,其余达到三类标准。这说明我县的办学条件在逐步的改善,老旧的教室校舍都在渐渐的被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取代。

4、我县的教育经费:

一是在教育之处总额中做到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前三年教育总支出分别为15797万元、18928万元、21851万元,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8845万元、10511万元、16236万元,财政拨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99%、55.53%、74.71%。二是城市教育附费附加征收:2005、2006、2007三年城市教育附加征收分别为139万元、171万元、263万元,落实征收分别为113万元、117万元、275万元,少征68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并理顺了资金运行渠道,并保证及时拨付教育部门使用。经费制度的合理、经费保证到位,教育经费已经不再是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调查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县是农业大县,但是通过我县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了解到,在全国普遍存在的乱收费,务工人员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入学等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但是我县教育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存在超级大班现象。

由于人口密度巨大,有近五万多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靠一个年财政经常性收入不到一亿四千万的穷县负担,而且,虽然实行了分片入学的政策,但由于外来人口和学生择校的原因,城区中小学和全县大多数乡镇初中存在超级大班,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甚至在全县的小学中,平均每个班级也有七十多人,在各乡镇初中每个班级几乎都在一百人以上,了解到,最多的一个班级竟然有一百三十三人拥挤的班级。坐在后面的学生的听课效果极差;老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老师竟然连自己的学生都不认识;而且在这样的空间里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健康也危害极大。究其原因是随着地区适龄人口的变化,学生择校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不足。

2、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危房面积较大,教学辅助用房短缺。

大部分图书室图书不足,质量差,复本率高,可读性不强。且全县所有乡镇所在地小学教学一起陈旧,数量不足,破损率高。体音美器材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活动场地不足一些边远的点小甚至连基本的教室、桌椅等必要条件尚且不能满足,更不用提素质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了;不少中小学还没有电脑室、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普九工作数量上的提高,而质量上的不断下降。还有最为棘手的是危房问题:由于我县绝大部分校舍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一无两有”,”六配套”时突击性建的砖木结构瓦房,虽然近年来得到大面积改造,但是多数校舍的服役期满,一次在近时期内危房将不断产生.据统计,全县发现B,C级危房六万平方米,D级危房5580平方米。学校建设的配套设施,如围墙、大门、厕所的数量不足。全县部分中小学却围墙4万平方米,校舍19玩平方米。教育硬件设施的不完备,也是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凸显问题。

3:初中辍学问题

从前三年的数据来看,初中辍学率有升高的趋势.由于受经济大潮冲击,初中

学生,尤其是初中毕业班辍学现象严重,有的毕业班辍学流失率在20%以上!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民多了一条可以让孩子尽快为家庭分担负担的选择,再加上社普遍崇尚物质利益的现象对广大青少年身心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致使许多中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主观上没有对学习的渴望,不思进取,再加上升学压力过大,河南高考十比一的录取率,让更多的人的高中没有了现实意义,起初就没有好的开始,课程越缺越多,又因为班级人数过多,老师也无力管教,最后跟不上就只有辍学了。因此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必要的,地方政府、学校要不断加大对学生德育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能简单的强调升学率。

4、教育发展资金问题。

生均公用经费没有到位,前三年中共缺150多万元,2005年城市教育附加为113万元,数额不足,2006年为117万元数额不足,2007年也没有达到足额征收。全县中小学“普九”欠债尚未完全化解,累计数额在3000万元以上。教师工资中76元地方补贴不到位,退休教师安家费,死亡教师丧葬费,抚恤进还没有完全落实。政府不能提供相应的工资、住房、福利等待遇,教师待遇低自然没有了高素质的老师愿意“下乡”,而全县现在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民师转正,大部分年龄在55岁左右,知识技能滞后。以四里店乡为例,全乡367名教师,50岁以上189人,其中55岁以上63人。农村教师编制过少,学校缺编,再加上病休原因,部分学校不得不重新聘用代课老师。全县每年退休教师200多人,而近年来基本上很少补充新教师,形成了更大的教师缺口。而且,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由于能力有限而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培养,造成了目前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缺乏大量高素质教师的现状。

三、针对分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如下:

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族和国家得兴旺发达,对教育的优化调整刻不容缓。所以我经过思考,针对显现出来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的建议。

1、小学、初中实行就近入学原则,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完全被父母宠爱着的,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离自己家距离近一点的学校让自己的孩子入学,方便自己的照顾和减少孩子上学路上可能的危险。现在在县第一小学就读的邹婷婷,本来可以去被公认的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县第一初中读书的,就是因为路程比较远,父母便让她到最近的第三初中报了到。而又因为三初中附近是大片居民区,就造成的三初中的实际上课人数,远远超过了其容纳量,这就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解决办法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学校建设,保证学校服务半径和最佳效益。一般情况下,学校离居住区距离以学生步行距离不超过1公里为准。

2、教室关系到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安全问题,建议:一,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地方教育附加全部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二,内部挖潜,整合教学资源。各个学校合理利用自身资源,做到学校教室,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用地的充分利用,不浪费。并加大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可以采取,分乡镇由县领导直接负责,并在乡镇政府中层投层分派责任区的制度,由领导监督,组织政府各个只能部门对教育的支持,细化任务,做到教育资的合理利用。并:严格工程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危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3、对于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可以借鉴,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流生报告及动员流生返校制度”、“禁止使用童工制度”、“完成义务教育证书制度”等一整套使学生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政府要对拒不履行义务、不及时送辍学子女返校学习的家长或监护人依法强迫其履行义务。工商、劳动、司法、教育等部门要对招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及”流生”的家长进行处罚。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对学生的转学、休学、缓学、复学、借读等严格管理,从社会环境上遏制辍学问题。增强农村初中教育的吸引力,要求学校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通用技能、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消除厌学情绪。还应该完善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减免特困学生的杂费、书本费、寄宿费,避免因学费问题辍学。

4、教育资金问题作为对国家基础教育的建设,它受制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策略。就地方政府而言,能做的是,在争取增加财政经费投入的同时,采取有效的资金管理体制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问

题的现实选择。

在调查的过程中,教体局领导也都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表示了关注,并介绍了解决的大致思路:主要为加强监督,保证现有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并开拓新形式的各方面的教育投入。

四、结束语:

通过对家乡方城县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 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调查过程中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使我更加体会到是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知识,是摆脱贫穷最大的捷径!但是,新时期农村和乡镇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中国的发展。

第五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提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我县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农村精神文明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

一、基本现状

1、思想观念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农村和农民逐步从封闭、守旧走向开放、开明,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多数农民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些知晓,对支农惠农政策比较熟悉,对民事方面的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增强,传统的生育养老观念正悄然变化,有病寻医的观念得到普及。

2、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普九”、扫肓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新农村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乡镇重视程度不高,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边缘化。绝大多数农村还比较贫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任务还很重,乡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产、抓收入、抓增收的问题上,对精神文明缺乏系统的考虑,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没有必要,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后会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推动精神文明进步。二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的理解简单化。“文明村”在一些干部眼中就是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无重大信访案件等等部门、行业有硬杠杆衡量的标准,达到标准就是文明村,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软指标缺乏考虑。三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理解形式化。文明村是什么,在很多地方的主要参照依据是村容村貌,路修得怎么样,新房子盖了多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如何,以硬件设施去衡量,对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层面的东西不加思索。

2、农民生活压力较大,主动性不够。尽管党的利民惠民富民政策很多,但破解“三农”难题并非一日之功,随着生产物资、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现有的补贴、免税等政策对农民的收入增加作用日渐势微,许多农民在优厚的政策条件下依然感到致富的压力还很大,农民想得最大最多的问题

6、好道德传统丢弃,新旧恶习蔓延。由于农村精神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和干预,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的传统在丢弃,淳朴厚道的民风被逐利世俗的“市侩”之风取代,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同时,长期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扭曲错位。很多农村给人的印象是一种“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怪味气息,既没有过去农村那种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古朴淳厚的韵味,也没有现代新农村应具有的新风尚。

三、对策建议

1、从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再提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推进,把精神文明有机融到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二是资金投入到位。坚持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乡村两级财政预算,重点是加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农民教育投入和开展活动经费,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规范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户的评选工作,镇村干部要结合镇村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建立评价标准,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评选工作。

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抓好“清洁家园、文化乐园、生态田园”建设,做实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工作,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农民的生产发展结合起来。

4、积极控索打工农民精神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在外打工农民工是农村的骨干力量和主导力量,也是农村精神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要从制度上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方式,在家由村委会、居委会管理为主,要抢抓农民工返乡期间开展各类政策法规、文明创建教育、组织文体娱乐活动,逢年过节采取电话慰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工的勾通联络;在外由工会和用人单位管理为主,把农民工视同正式员工同管理、同对待,用人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农民工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下载对XX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XX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吴莹 农业人口、农业面积在我国一直居于首位,故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

    消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调查与思考5篇

    消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调查与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内容,政府投入,政府办学,为所有适龄人口提供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和机会,是各级政......

    关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 调查与思 考为了充分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的落实情况,促使今后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与健康发展,确保明年的参合率上升......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摘要 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这些消失的学校,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被直接撤销,或者被合并......

    对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农村信访问题,对于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当前农村信......

    对农村稳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稳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武潭镇党委委员、组织部长李庆)在目前农村经济体制转轨、乡镇职能转变、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特殊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

    关于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完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建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