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发展现代农业暨新村规划建设推进会上的祝酒词
在全市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暨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会上的祝酒词
尊敬的焦书记、何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全市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会在渠县隆重召开。在此,我代表中共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渠县改革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推进会,既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更为渠县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必将有力促进渠县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开,必将有力促进渠县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此,中共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这里举行晚宴,欢迎大家!感谢大家!借此机会,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对渠县的各项工作多批评、多指点、多帮助!最后,我提议大家共同举杯——
为会议的圆满成功,为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干杯!
第二篇:清水河县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
清水河县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兴县富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清水河县(2006-2010年)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
一、区划依据:
1、自然条件:清水河县地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最南端,全县辖11个乡镇,102个行政村,28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全县总面积为2859平方公里,宜农耕地103万亩,水浇地不足3万亩,97%以上为坡梁旱地,全年降雨量在410mm左右,年平均气温7.1℃,无霜期110-160天,≥10℃的有效积温2900℃,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县。
2、农村产业结构:全县农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其中第一产业中,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特色小杂粮、蔬菜、紫花苜蓿等,多种经营主要以林果业、水产业为主,2005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70.3万亩,粮食作物35.3万亩,其中小杂粮(豆)11.8万亩,马铃薯9万亩,经济作物15万亩,饲草作物20万亩,粮、经、饲比例基本稳定在5:2:3。经过多年的努力,清水河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截止2004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143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7万吨,马铃薯总产量达7.5万吨,小杂粮豆总产量达2.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2元,其中种植业收入达1400元,现在农民人均收入以8-9%的速度递增。
3、存在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减收,部分作物甚至绝收;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是大宗农产品多,特色品牌产品虽多但未形成规模,缺乏有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四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滞后,生产经营粗放,没有形成更大更长产业链条,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组织化程度低;五是农业推广体系薄弱,服务能力不强,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还没有真正增强;六是农民素质较低,特别是接受现代农业程度差。
二、指导思想
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初步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立草为业、为养而种、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战略;努力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六大产业”,全面提升清水河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构建农村小康社会。
三、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挖掘农业现有潜力、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改造中低产田、配套农田旱井、努力培肥地力,大力提高单产,可望在2010年新增节水灌溉5万亩,水浇地2万亩,加上原有水浇地面积人均1亩清水河式的水浇地;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50%以上耕地实现机耕、机播,机械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达到2400元。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和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小杂粮、马铃薯、草业、中草药材、水产、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得到安置和转移,以彻底改观我县农业滞后的局面。
四、农业产业化项目
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和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地区优势,全县要抓好小杂粮豆、马铃薯、草业、中草药材、水产业、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作为今后我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
(一)小杂粮产业。1、要进一步扩大县农苑特色小杂粮精加工厂规模,建立健全我县特色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带动特色小杂粮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区域布局主要以县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重点分布在单台子、窑沟、宏河镇、五良太等乡。2、以内蒙古可食可健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豆制品产业加工,建立优质黄豆基地13万亩,到2010年全县小杂粮豆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元。3、基地建设:2006年全县种植以小香米、绿豆、小红豇豆、荞麦为主的特色小杂粮8万亩,2008年达到10万亩,到2010年达到12万亩。
(二)马铃薯产业。
1、以鸿宇有限公司、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为龙头,提高马铃薯转化率和商品率,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带动农户18000户。
2、区域布局:以艽菜庄、杨家窑、北堡等乡为重点。
3、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全县种植优质马铃薯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马铃薯原原种网室生产15亩,完成原种扩繁600亩,2008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保有14万亩,其中完成马铃薯原原种网室生产20亩,原种扩繁达到800亩,使马铃薯繁育体系逐步完善,马铃薯达到脱毒种薯化。到2010年,优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万亩,鲜薯产量达到14万吨,建立马铃薯保鲜窖100个,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600元。
(三)草产业。
1、以县香香饲料加工有限公司为龙头,扶持扩大该公司生产规模,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带动全县农户。
2、区域布局:以全县退耕地为重点。
3、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全县新增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2008年全县种植的优质牧草累计达到45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保有15万亩,2010年全县种植优质牧草累计达到50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18万亩,农民人均从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500元。
(四)中草药材。
1、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资金发展中草药材深加工企业,2006年初步建立起以黄芩、甘草为主的中草药材初加工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计划到2010年企业初具规模,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
2、区域布局:黄芩、甘草育苗、育种基地建设在杨家夭、小庙子、五良太、王桂夭等水源比较充足的地方。生产基地建在清水河县有配套农田旱井的旱作农田上。
3、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建立人工种植黄芩(山茶)、甘草生产基地1万亩,2008年建立人工种植黄芩(山茶)、甘草生产基地3万亩,到2010年人均种植0.5亩,达到5万亩,农民人均纯收益400元。
(五)水产业。
1、通过对石峡水库、刘老婆夭大坝、喇嘛湾黄河段库区等较大水面,进行水利、水产、农业综合治理,为大面积发展水产业提供保证。
2、区域布局:以清水河黄河库区为重点。
3、基地建设:2006年年产鲜鱼达200吨,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2008年年产鲜鱼达300吨,全县中小水面养殖面积达到4500亩,池塘面积达到1000亩,到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600吨,产值达1200万元。农民人均从水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100元。
(六)蔬菜产业。
1、以县脱水蔬菜厂为龙头,抓好中介组织、市场载体、信息体系建设。
2、区域布局:城关镇、小庙子乡为重点。
3、基地建设:在进一步巩固提高供应本县市场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立足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不断扩大优质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丰富品种,延长供应期,到2010年人均从蔬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到200元。
五、重点工程项目
(一)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在原“农田旱井,秋雨春用;作物覆膜,坐水点种;节水补灌,精种高产”的旱作农业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有限水(雨)资源,配合节水新技术,完善节水设施,结合旱作农田基本建设,综合运用抗旱品种选育、土壤肥力墒情监测等技术而采取的一项综合性措施。今后,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以农田旱井(水窑)为水源的集雨节水的灌溉工程,以及高标准旱作田建设,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到2010年人均建成旱作高标准农田达到5亩,其中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人均1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0万亩,人均1亩;旱作基本田面积达到30万亩,人均3亩,使全县50%的农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农村农源(户用沼气)建设项目
我县属老、少、边、贫地区,是国家退耕还林县,进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符合我县农村能源发展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实际需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是以沼气池为中心,连接种养业和农民生活为一体的生态模式,是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建设,即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建设,为农村达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全县计划完成 “一池三改” 项目1300处,2008年完成 “一池三改”项目2000处,“四位一体”和“五配套”等生态家园模式1000处,使农户人均从该项中增收200元,到2010年全县40%的农户得到推广应用。
(三)“461”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工程
“461”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工程。即在全县建立41个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在示范点实施“六配套一服务”,每个农户建暖棚1座,建青贮窖1个,配套饲草加工机具1台,每个农户养羊20只以上,种植饲用作物10亩以上,抓好防疫等行政技术服务工作。
2006年计划建立“461”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点100个,2008年累计完成“461”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点300个,每个乡镇发展30个,带动农户3000户,农民人均从该工程中得到的收入为200元,到2010年,全县80%以上农户普遍得到应用推广。
(四)种子工程
1、“十一五”期间引进、试验、示范名、优、特、新品种35个;
2、每年繁育特色小杂粮豆优良品种1000亩;
3、每年培育以山茶为主的中草药材种苗基地1000亩;
4、建立马铃薯繁育体系,每年生产原原种15亩,原种生产达到800亩;
5、每年建立优质饲用作物种子基地800亩。到2010年,玉米良种、马铃薯良种、中草药材种苗基本达到自给,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六、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把农业中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要把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作为本地区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划的要求加以部署和落实,根据农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为农民搞好市场、技术、信息、农业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不折不扣地把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首先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建成管灌、滴灌农田,特别是象浑河两岸、清水河县、杨家夭滩要力争把旱作田建成保灌农田。其次是种子工程建设。要依托现有几个农业良种场,以建设农作物良种繁殖户为重点,要加强优良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每年县财政要把种子工程建设列入专项预算,保证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要把新优良种的引进示范做为工作重点,要责成专人负责,确保引进数量、质量和效果。
(三)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我们要按照规划,充分发挥我县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产品,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要进一步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按照“为养而种”这一要求,扩大饲用作物和优质牧草种植规模,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需要,大力发展特色小杂粮、马铃薯、草业、中药材、水产业和无公害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为加工转化提供充足原料。
(四)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紧紧围绕六大产业规划,按照“扶优、扶大”的原则,在继续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到2010年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围绕六大产业的开发,继续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小杂粮产业要立足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马铃薯产业要围绕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扩大订单生产、商品薯要改善品种品质、提高商品率。草产业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立草为业、为养而种”的思想,按照增草增畜,草畜平衡,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扩大粮饲兼用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中草药材产业要加大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水产业要大力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渔业经济,突出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稳步提高渔民收入。蔬菜产业重点抓好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及其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
(五)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
要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开辟增收渠道,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多个领域中,既务农又务工、务商。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逐步拓宽农业就业空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减少农业人口,变富余农民为富裕农民。到2010年,农民剩余劳动力基本得到安置和转移。
总之,今后五年,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保证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我县农业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从而实现规划所制定的目标。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农村建设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 财政转移支付
论文内容摘要:应结合本地实际,从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入手,依靠科技提高人才素质,在实行土地集约化的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并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也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它从对农作物的施肥到灌溉,以及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都体现了对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土壤肥力保护,以及具有高效、低投入和对资源环境最少负面影响的特点。最后,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能进一步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最大程度实现了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所谓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对其加以改进,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实质是通过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传统农业变为新型农业的过程。因此现代农业的核心应是科学化,发展方向是集约化,发展目标是产业化。因为现代农业首先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进而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其次,现代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达到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势互补。
发展现代农业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扭转粮食总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单产虽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农用种子、化肥、农机具以及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因农资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减少农民收入的现象,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
(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生产首先要发展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农民收入提高了,还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持久繁荣。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达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实现多环节增收,进而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不断增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激发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此外,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试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活动,是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性最大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7年,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另外,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从长远看,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可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利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加快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也有利于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搞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围绕主导产品,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应从思想上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充分调动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对农户投入资金和劳力而兴建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可给予适当补助,并运用税收、补助、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在法律、法规指导下积极开展资源开发和进行资源有效保护的意识。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在因素和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我国人多地少,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有限,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客观上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从业层次的提高,应积极开展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有条件的地区要鼓励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种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资金返乡创业。在创业过程中,采取扶持政策使其逐步成为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三)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并提高征地的透明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土地集约使用,以降低农民种地成本,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收入的目的。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原来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既有利于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应尽快建立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用地听证制度,提高用地透明度,有效制约乱占耕地现象的发生,在征用土地时,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以及今后的生活来源等问题,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保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否则,土地集约使用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人口承载力与农村人口压力之间的矛盾。当前,无论是农村土地资源还是其他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扩大,从而容纳更多的人口,因此,只有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降低农村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才能提高农村的规模经济效益,稳定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首先应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积极承接城市产业链的延伸,为城市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进行配套生产,大力发展联系城乡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以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后,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要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出发,广辟外出务工经商渠道,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协调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的关系,并在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子女上学政策以及就业政策等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不断提高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
(五)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减少,农村信用社也存在商业化倾向。应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保证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需要。一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在风险可控、法律要素齐全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努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信贷资金。二是大力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农民成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并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严厉打击高利贷。三是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制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特定品种入手,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办法和范围,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保费补贴等手段,扩大投保范围。同时,还要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和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业务,并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担保领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敏,金霞.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08(4)
2.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理论前沿,2007(1)
3.吴海峰.粮食生产大县稳定增产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经济要参,2008(62)
4.刘兆征.正视农民收入现状,探索农民增收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8(10)
5.秦元芳,吴昊.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制度改革与创新.经济问题探索,2008.9
6.王雪峰.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及对策建议.经济要参,2009(36)
7.胡映章.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则.农业经济导刊,2006(9)
8.鞠正江,孔祥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经济导刊,2006(10)
9.刘兆征.正视农民收入现状,探索农民增收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8.10
10.宋洪远,赵长保,张海阳.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经济要参,2008(62)
第四篇:在全县现代农业推进会上的汇报
在全县现代农业推进会上的汇报
玫瑰镇副镇长 闫立宝
(2012年7月)
今年以来,玫瑰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大力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充分利用玫瑰、蔬菜、畜牧等特色优势农业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方式,不断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镇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家(平玫、天卉、惠农、九州、康宇、贸珍、华源、仁和、昀峰)。二是辐射带动力逐步增强。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00户,安置农村劳动力1200多人。同时在生产经营中,实行 “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不仅发展态势好,而且带动力强,其中6家玫瑰深加工企业均与当地花农达成了玫瑰花收购意向,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共同体,确保了农户利益。三是产品知名度明显提升。我镇农产品加工已经涵盖了玫瑰花、林果、蔬菜、畜产等系列品种,涌现了一大批叫得响的品牌。如九州、惠农、平玫、华源等品牌,多次荣获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称号,我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明显提升,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二、合作组织推动,完善服务机制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努力,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2011年年底,我镇成立协会、合作社50家,吸收会员760人,带动农户达1800户以上,生产经营涉及养殖、种植、苗木、农机等多个品种,其中新源食用菌、绿旺蔬菜两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县级规范化合作社。在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方面,一是着力提升现有合作组织的组织引导能力。按照“扶持不包办,指导不干预”的原则,帮助指导各协会、合作社完善了章程、健全了制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增强了服务功能、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壮大了自身势力。二是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新组织了一批专业合作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采取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使农户得到更多实惠。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协会或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三、土地流转拉动,丰富经营方式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的组织和生产经营模式,以此促进土地的规模流转。截止到目前,全镇共有3006亩土地发生流转,其中用于玫瑰花加工118亩、养殖业362亩、玫瑰花基地306亩、发展旅游业680亩、种植业1500亩。通过土地流转推了动现代农业向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一是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后,大部分用于玫瑰花、蔬菜、林果等优势产业,推动了适 度规模经营。在今年的玫瑰产业发展中,张庄、南石峡村农户采取互换、返租倒包的方式,建设了6个玫瑰花苗木培育基地和百亩玫瑰花示范种植加工基地;丁口村通过土地流转,新发展大棚杏 20 亩、大棚桃 93 亩。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田能手,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站东村郭召峰采取租赁的方式,从农户手中租得210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殖全稞玉米,直接将产出送到本村的奶牛养殖厂,实现产值 23.5万元;庞口村引进的燕衔泥专业合作社,实行基地生产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劳务经济发展。我们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11年,全镇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203人,实现劳务收入4638 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发展方向
我镇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村干部和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二是缺少更多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带动;三是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程度较低;四是农业基础比较设施薄弱;五是因农民恋土情节较重,造成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结合玫瑰实际,下一步将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现代农业:
1、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东花、西菜、南果”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利用上级扶贫项目扶持,增加1000亩玫瑰花种植面积。同时,做好中华玫瑰农耕文化园规划建设,打造特色景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南部丘陵地带,大力实施退耕 还果工程,栽植核桃、樱桃、水蜜桃等干鲜果1700亩;在西部李塘、丁口等村大力实施设施蔬菜规模扩张工程,重点发展冬暖式温室、日光大棚栽培,抓好反季节、多品种生产,发展区域化、特色化种植,形成镇域特色,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健全产销一体化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充分发挥出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农户的作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让农民得到实惠。同时,要依托现有农产品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入股等,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用他们先进的生产设备、销售网络、市场,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努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3、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投资3700万元启动外山洼高标准农田项目,对灌区水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增加1.6万亩灌溉面积。投资2700万元实施站西洼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13个村的2万余亩土地进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农业发展。以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坚持“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规范流转,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订单农业,投资开发性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第五篇:在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29日上午10:40 市委党校三楼第四会议室)
同志们: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集约化投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地方对外展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全市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加快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开好今天的会,本月中旬,市里专门组织了有关镇和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赴苏州太仓、浙江慈溪等地考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周一,童书记又到白兔镇专题调研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并就加快园区发展、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升档进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会前,我们一道参观了白兔镇应时鲜果产业园、春城葡萄交易市场、茅山榉树产业科技园,以及郭庄众彩物流蔬菜基地。今天的现场既有老点也有新点,给我的感觉是:新点开发思路新、建设起点高、推进速度快,老点发展变化大、视觉效果好、综合效益佳,相信给大家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面,在章书记最后强调之前,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的重要任务,也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农业工作的主基调和主抓手。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我们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着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要认识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市农业在经历了由传统生产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之后,正加速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什么、由谁投入、如何销售以及技术装备、质量安全、机制创新、管理服务等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比如,为了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萌生了农产品经纪人(如春城永兴苗木经纪人李忠玉);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了应对大市场风险,实现抱团作战,催生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茅山丁庄葡萄合作社);为了扩大生产、降低成本,孕育了土地规模经营(如有机农业圈内的建东农场),等等。如今,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花最小的力气,同时解决好以上所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科学配置各类生产资源和要素,使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完善”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的原因)。从我市以及先进地区农业园区发展的实践来看,通过规划引导,有利于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开发,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泰兴市高效农业园区,从07年建设之初就将园区规划为生产区、示范区、加工区、物流区、观光区等9大功能区,在发展中注重引导各个产业“对号入座”,逐渐形成了果蔬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通过整合园区内的各类生产要素,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形成开发高地,提升发展层次(如东台市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由政府出资流转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国家、省市项目和资金用于园区农业生产设施、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等建设,在此基础上,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入园开发,吸引技术人才入园创业。目前,园区总投入已达到4.3亿元,其中仅“三资”投入就占到总投入的65%以上);通过密切园区内的各种关系联结,有利于创新生产形式、组织形态和利益分配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率,实现合作共赢(如我市比较典型的是春城葡萄产业园区,通过成立葡萄生产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的生产模式,集中推广应用了一批较为成熟的葡萄生产技术、经验,降低了葡萄生产在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可以说,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新形势下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破解现阶段农业发展一系列难题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要看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我们具备的良好基础。就我市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为我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在产业方面: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应时鲜果、彩叶苗木、优质茶叶、中草药材、生态养殖、旅游农业等六大主导产业,每个产业都有少则千亩、多则上万的发展规模,并且各个产业的区域布局相对集中,只要稍加整合,就能化零为整,实现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土地方面:据统计,目前我市仍有至少15万亩左右的丘陵山地、岗坡地、抛荒地尚未完全开发,如果把这部分土地资源利用起来,全市高效农业占耕地的比重将达到65%,园区的承载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方面:目前,我市现代农业的开发主体包涵农民、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组织等多个层面,形成了社会资本、项目资金、政策配套“三位一体”的多元投入机制。与此同时,省里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还在不断加大,无论是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是高效设施农业项目,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就是扶持的重心正逐渐向园区倾斜。此外,受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宏观调控的影响,大量社会游资从以上产业中抽离,开始向农业涌入,这为我们更富成果地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技术方面:在继续加强与境内“一院一所”挂钩协作的同时,近年来,我市的一些园区、基地、农业企业乃至生产大户,也开始注重“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密切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周边地区农业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在项目规划、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应用推广等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有利条件,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在园区建设上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大家知道,我市农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早。“十五”期间,围绕做大鲜果、茶叶、苗木等雏形产业,相继实施了“五五工程”、“三区十带”建设,为后来的产业扩张奠定了较好基础。经过这些年持之以恒地推进,目前全市已建成千亩以上高效农业园区45个,其中万亩连片的就有5个。这些园区覆盖全市农业生产的各个产业,涉及产、加、销多个环节,园区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的农业人才,推广了大量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积累了大量的园区建设经验。应该看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政策向好,条件成熟,是形势所趋,发展所需。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里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六句话,即: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客观的讲,我市在农业园区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发展还不够快,层次还不够高,与现代农业的各项特征和要求对照,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园区的产业关联度还不够高,经济结构、产出结构比较单一,农业附加值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各个利益群体间的联结还不够紧密,市场竞争中“单兵作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甚至同质竞争、相互制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农科教结合的还不够紧密,真正上水平、上层次、有影响的高新农业园区还比较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不快,农业龙头企业缺乏,带动能力不足,等等。当然,剖析问题和不足,不是要打击大家的信心,而是为了激发更大的干劲。下一步,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围绕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区、现代高效农业的样板区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这样一个目标定位,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下大力气,动真功夫,全力以赴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定规划。规划是龙头,尽管老生常谈,但也不能不谈。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我市园区建设的具体实践表明,科学、严谨、超前地制订园区发展规划,是保证园区建设可持久、见实效的重要前提。应该看到,在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40多个农业园区中,真正有规划的并不多。有的园区虽然制订了规划,但是缺乏明晰的发展思路与实施计划,仍然是“骑着毛驴看唱本”,边发展、边摸索、边调整,缺乏连续性,难有特色;有的园区规划缺乏统筹和长远考虑,不能很好地与其它规划结合起来,以至于建设没几年就被城镇化、工业化或者其它项目建设所替代,难成气候;有的园区不能很好地整合各类发展要素,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土地、资金、涉农项目等资源的浪费,难显形象。当前,各镇(管委会)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快制订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规划的制订,要在保证高起点、上水平的基础上,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潜力以及集聚度等因素,不要太多太散。比如白兔、茅山等镇,就是要围绕葡萄、草莓等应时鲜果产业,进一步放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产业规模和特色。二是体现规模经营。原则上,现代农业综合区要求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特色精品区在500亩以上,并且园区要能对周边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注重产业配套。按照科研、生产、营销、服务配套,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合理布局种养、加工、营销、休闲观光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等产业,加快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今后,市里在向上申报农业项目或安排各级补助资金时,将重点向有规划的园区倾斜,没有制订园区发展规划的,原则上将不予考虑或者逐步减少配比。
第二,要强基础。设施装备先进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标志,也是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次赴太仓、慈溪考察,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园区设施和装备十分完善,所到之处,道路通达、沟渠通畅、水电成网、土地成方,并且科技应用水平较高,不仅能充分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且设施本身也融入了园区,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然,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经济实力、投入总量等方面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就我市而言,必须从长远出发,从最急需的环节入手,坚持把基础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一方面,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万顷良田建设等工程,进一步加强园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着力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目前,我市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已经大头朝下,下一阶段,水利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向农田水利建设转移。各镇(管委会)要结合园区建设的需要,认真做好农田水利配套工程的规划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是小投入大产出,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要一手抓新建扩面。凡是新建的农业园区,要引导实施主体在技术、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采用设施化种养模式,逐步提高设施农业在高效农业中的比重,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一手抓更新改造。在老园区大力推广钢架大棚、喷滴灌、温湿调控等设施的应用,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水平。
第三,要育主体。应该讲,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主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另一类是以工商资本为主的公司、企业。两者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生产大户、合作组织主要是高效农业的开发,重点在农业的生产环节上;而公司、企业的优势在于延伸产业链条和联结市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二连三”。就目前来看,我市在两个主体的培育以及功能发挥方面都还有所欠缺。下一步,要把加快园区主体培育和增强主体功能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合作组织方面。到9月底,全市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69家,占年目标任务的86%,尚未达到序时进度,尤其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推进缓慢,完成任务的压力很大。各镇(管委会)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引导力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成那些有经验、有技术、有影响、有责任心的农业大户、农技人员,牵头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结合现在进行的村庄整理、万顷良田建设、土地流转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的培育力度,拉长“短腿”,确保我市“三大合作”整体指标的顺利完成。农业企业方面。目前我市镇江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14家,其中省级3家,从目录上看,许多企业还都是老面孔,新增和发展的后劲不足。我想,农业企业数量不多、体量不大,仅靠培育还不行,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我市在大米生产方面虽然有较好基础,但长期以来走的还是“小而精”的路线,没有形成“拳头产业”。08年引入“苏润”米业后,我市大米的加工能力和市场知名度实现了较大提升,其生产的“恒健”牌大米被确定为今年上海世博会指定供应产品,“苏润”米业也成为了“麦德龙”、“大润发”等大型超市的特约供货商)。前面我也提到,受宏观政策的影响,现在有许多大的集团公司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其中开发农业园区就是一条热点渠道。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做足做透农业招商这篇文章,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市场联结紧、出口创汇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与园区产业相配套的加工布局和市场销售体系。
第四,要重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业科技进步。各镇(管委会)要高度重视园区内先进农业科技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对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方面,要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农业科技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形成优势,立于不败之地。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境内外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重点围绕全市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尤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项目(比如草莓、葡萄等应时鲜果新品种的培育,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的研发等),组织力量开展协作攻关,并逐步形成以需求引导研发的良性机制。另一方面,要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的“转化区”。要鼓励园区内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应用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立体种养、间作套种、水旱轮作、资源循环等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模式,使各项农业科技在园区内得到最大程度的转化,并以园区为核心,向全市辐射推广。说到农业科技投入,这里还不得不谈一谈农业标准化建设。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几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如07年的香蕉致癌事件、08年的柑橘蛆虫事件以及今年的小龙虾事件等),使人们愈发地关注饮食健康、注重食品安全,标准化、无公害、低残留、可溯源的绿色农产品,正逐步成为市场选择的主流。此外,从保护产业的角度出发,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也至关重要。大家知道,今年发生的南京小龙虾事件,对南京乃至全国龙虾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以前南京每天小龙虾的平均消耗量大约在80—100吨,发生“毒龙虾”事件后,现已降至12-17吨;龙虾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湖北省,也被“毒龙虾”事件所牵制,产业复苏仍然遥遥无期)。要坚决避免类似情况在句容发生,我想关键就是要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园区生产相对集中、技术普及相对较快、生产管理相对规范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第五,要抓服务。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加快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的过程和分工变得更加复杂,受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精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环节已经不适应甚至不允许单个个体从事或解决,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为农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社会化服务的形式有许多,比如“育秧外包、防治承包”的新型植保服务、“统一收割、统一打包”的农机专业服务、“联系市场、包收包销”的农产品销售服务,等等。下一步,市农委、供销总社以及各镇(管委会)要加大探索力度,尽快培育出一批典型。二要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上个月,我市举办了首届句容葡萄节,这是市里推进农产品市场开拓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时隔一个多月,从社会各界的反映来看,这次节庆活动办得非常成功。据统计,葡萄节举办的当天下午,丁庄葡萄的销量就达到6万多公斤,葡萄节开幕式后仅20天,茅山镇就销售了450万公斤葡萄,约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并且价格也普遍上涨了20%左右。实践证明,酒香也怕巷子深,好酒也得吆喝着卖。当前,我们要把开拓农产品市场作为稳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继续抓好多种形式宣传推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加大产地直销、专柜营销、旅游促销、订单销售等市场开拓力度,为园区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保障。三要大力创新园区管理机制。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大、规模大、体系大,必须配套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确保园区规范、有序运行。苏北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十分重视,并且这种重视就直接体现在对园区的管理上(在东台,仅直接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部门就多达十多个,并且每个部门各有分工,采取的是包干负责制;在灌南,现代农业园区参照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园区设有办公室、财政所、社会事业局、产业发展局、招商局等机构,管理功能十分强大)。我想,我们今后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如省级、镇江市级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必须组建园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属于社会主体创建的,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指导机构,切实做好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服务管理工作。
三、加强领导,强化扶持,努力形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当前,我市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意义重大,事关长远。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攻坚克难,快出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重大举措来抓,做到领导精力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力量调配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推进措施到位。要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切实做好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基础建设、项目推进等工作,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加强政策扶持。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政策。要结合各自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加强激励与扶持政策的研究,大力优化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有的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已经制订了本地区的现代农业奖励政策)。另一方面,要用足用好政策。除了市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外,还要学习好、利用好国家和省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品牌创建、信贷扶持等政策。同时,还要积极抓好项目申报和对上争取工作,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资源、政策,提高开发建设水平。
(三)加强目标考核。市里将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纳入农业农村总体考核体系,重点考核组织领导情况、规划制定情况、建设推进情况等。各镇(管委会)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专人负责,抓紧组织实施,力争每个镇(管委会)至少建成3-5个符合现代农业园区基本要求的典型,力争创成一个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市农委、发改等部门要对园区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宣传,提供学习借鉴;对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要及时指导,督促整改完善。
同志们,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当前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希望大家思想再重视、措施再创新、力度再加大,全力以赴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再作贡献、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