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游戏研究》132答案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
1. 合作游戏(P152)
2. 结构游戏(P174)
3. 恩物(P12)
4. 想象构造(P176)
5. 规则性游戏(P156)
6. 角色认知(P169)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试述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P230)三种提法
2. 游戏经验为什么会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P107)
首先,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各种问题情景中,运用物体属性的经验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对事物作出反应,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实践。其次,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因此,在游戏的背景中就能促使孩子机智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心理基础。第三,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尝试在各种条件下使用物体的机会,他们常常创造性地使用物体,变化各种方式对待物体,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结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思维的变通性。
4. 试述象征性游戏在3-6岁幼儿年龄段的发展特点。(P146)
三、应用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有人说:“假如你想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假如你想影响其发展,指导他的游戏(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a child is, study his play;if you want to affect what he shall be, direct the form of play)。”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略)能够从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关系上论述前者P105;从成人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影响上论述后者P216。
2. 一个男孩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在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便坐在他身旁去,但没直接搭理他,也拿一堆积木来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搭得高了。”
试分析教师采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并请你解说这种指导策略优点。
答:(略)
要点:
(1)平行游戏干预的方法
(2)优点:成人也玩同一种游戏,无形中就是对孩子游戏的支持和认同,会引起孩子游戏的更大兴趣和持久性,同时孩子可以参考成人的玩法,学到新的游戏技能,提高游戏的水平。
(3)针对案例,进行具体的解说。(可从干预的机制上去阐释该方法在此案例中的优点,如“行为暗示”)
平行游戏P151
P227—P230干预形态、干预方法、干预时机
第二篇:浅谈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
浅谈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幼儿园张迎晨
《幼儿园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已经把游戏引进幼儿园并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质量最大限度取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和游戏材料进行研究,掌握幼儿游戏行为、参与态度和轻叹体验的现象和规律,更好地指导幼儿游戏。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里玩具多,游戏伙伴缺少合作的机会与对象,在园内虽有玩伴却是相互模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幼儿应“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合作既是社会交往中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十分重要,在游戏中孩子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有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
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一)游戏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儿童要游戏,首先我们必须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就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提供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地发展。
(二)游戏材料的适宜投放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小三班的幼儿,幼儿年龄段偏小,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培养最基本的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结合目标投放材料,通过材料投放适宜性,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针对性,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不同的材料,突出材料的丰富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的参与游戏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在音乐区、语言区投放
相应的材料。
(三)儿童是游戏的体验者 也是游戏的操作者
材料的丰富性、有趣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的自主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
游戏中,幼儿充分体验了“自由——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或者“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享有创造的自由,游戏具有一种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精神。正是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自制材料,自制玩具的过程是游戏的一个阶段,儿童制作玩具往往是从仿制开始的,逐渐发展到独立实际,创造新材料,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制作玩具是为了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机会,在制作过程中的模仿、想象和创造,一方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使双后变得更加灵巧。因而,玩具既能改善儿童的认知结构,流动性未知欲,又能促使幼儿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创造,在提高操作能力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说,儿童是游戏的体验者,也是游戏的操作者。
(四)游戏与玩具是幼儿进步的“工具”
游戏是儿童玩的一种方式,玩具是儿童玩的一种工具,儿童在游戏学习中,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玩具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在游戏中,幼儿的举止言行都是围绕着玩具这个物质中心发展的,它给幼儿带来无限的欢乐。正是这种工具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因为它是儿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幼儿必须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游戏环节中游戏儿童体现并确认了自己的存在,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与科学道理相结合在一起时,心里会得到极大地满足,孩子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得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游戏,让他们用积木建构公园、家具、立交桥等。即使是最简单的游戏,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快乐。
(五)玩中作乐 乐中作学 学中作思 思中作智
游戏中,幼儿自己支配游戏主题、游戏环节、游戏角色以及游戏
规则,体验了那份专著与执着,这是创新所必须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场面;为了垒起一座高高的城堡,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倒了重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后终于达成心愿…….在游戏中,幼儿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索取,锲而不舍。这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能胜任游戏任务,所以才如此专注与执着。
幼儿愉快的游戏,在游戏中体验了游戏的趣味性,乐于探索,乐于创新。如,游戏中的“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等,这些都克服了物体的固有功能,训练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
造性。在游戏中,幼儿敢作敢为,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新奇感与成功感始终伴随着幼儿,这些都明显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正是这种自信心,使得孩子有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有助于孩子,更进一步的创新!
我们要鼓励孩子别出心裁的玩,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如折纸船、捏动物、放风筝、过家家、收集石头、树叶、糖纸、贝壳、捉昆虫、饲养小动物以及集体游戏等,不要遏制孩子的玩性,当孩子凭借自己浅拙的审美意识去欣赏、鉴别它的形态美、纹理美、色彩美、并思量着能否把他们做成一幅“艺术展品”。
游戏作为儿童发展的一种存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的游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我们不仅仅要把儿童游戏堪称是一种教育方式,还要把它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属于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篇: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
幼儿园教学是幼儿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考虑到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提倡在幼儿园教学中大力开展游戏化教学。这是一种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幼儿爱玩、好动的需求,也能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为了使幼儿园教学游戏化顺利地实施,教学中要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创设一个适合于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环境,快速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入游戏环境中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幼儿教学目的。
一、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但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去学习,单一形式的知识传授教学并不适用他们。由于他们这样的特点,使得幼儿园教学形成了游戏化、生活化、活动性和潜在性特点。
第一,游戏化。游戏化的教学符合幼儿身心特点,能够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需求,是基本的学习方式。
第二,生活化。幼儿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认知世界、启迪心智等内容,也包括做人、能力养成等,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将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来。
第三,活动性。对于幼儿而言,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具有意义,才能让幼儿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理性学习。
第四,潜在性。幼儿园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它不体现在课程、课堂上,是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来体现的。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生活及其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游戏活动,避免教学走弯路、走错路,有效实施游戏化的教学。游戏化教学有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幼儿学会一定的知识技能。但是,为了避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应当把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之中,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讲述曲线时,为了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曲线”,可以让幼儿手持不同颜色的彩带,随着音乐舞动,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曲线的线条,对曲线形成一定的认识。
(二)合理确定游戏化教学的活动内容
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适宜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的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往的幼儿园教学趋向于小学化,所有教学活动的内容都在安排之中,但游戏化教学的活动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编制不同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学习欲望,达到幼儿教学目标。
(三)创设适于幼儿特点和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
调查显示,有87%的幼儿在教学游戏化过程中会非常注重教学情境,只有不到3%的幼儿不注重教学情境。适宜于幼儿特点和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能够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幼儿园大班弹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隐藏的教学情境。设置一个以参观动物园为主线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模仿各类小动物,如青蛙跳、鸭子走、乌龟爬、小兔子跳……在幼儿欢乐的模仿秀后,教师引导幼儿用双脚去起跳,学会起跳的技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游戏化的教学中,教学情境可以隐藏在游戏环境之中,无形的影响幼儿,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
游戏化教学手段指的是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设置方法。具体有两种方法,一是引入完整的游戏,二是运用游戏因素,使教学活动游戏化。比如,教师教授幼儿认知图形时,常常使用游戏性的语言,“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朋友,它们有着各式各样的身体,我们和它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里,教师利用游戏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是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它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快速进入学习情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实施途径,也是幼儿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将其与教学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游戏化,便于达到幼儿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幼儿园 江苏】
第四篇: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
摘要:《幼儿园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已经把游戏引进幼儿园并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质量最大限度取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和游戏……
关键词:游戏;玩具研究;游戏活动
《幼儿园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已经把游戏引进幼儿园并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质量最大限度取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和游戏材料进行研究,掌握幼儿游戏行为、参与态度和轻叹体验的现象和规律,更好地指导幼儿游戏。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里玩具多,游戏伙伴缺少合作的机会与对象,在园内虽有玩伴却是相互模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幼儿应“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合作既是社会交往中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十分重要,在游戏中孩子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有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一)游戏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儿童要游戏,首先我们必须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就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提供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地发展。
(二)游戏材料的适宜投放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M中二班的幼儿,幼儿年龄段偏小,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培养最基本的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结合目标投放材料,通过材料投放适宜性,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针对性,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不同的材料,突出材料的丰富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的参与游戏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在音乐区、益智区投放相应的材料。
(三)儿童是游戏的体验者 也是游戏的操作者材料的丰富性、有趣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的自主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自制材料,自制玩具的过程是游戏的一个阶段,儿童制作玩具往往是从仿制开始的,逐渐发展到独立实际,创造新材料,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制作玩具是为了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机会,在制作过程中的模仿、想象和创造,一方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使双后变得更加灵巧。因而,玩具既能改善儿童的认知结构,流动性未知欲,又能促使幼儿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创造,在提高操作能力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说,儿童是游戏的体验者,也是游戏的操作者。
(四)游戏与玩具是幼儿进步的“工具”游戏是儿童玩的一种方式,玩具是儿童玩的一种工具,儿童在游戏学习中,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玩具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在游戏中,幼儿的举止言行都是围绕着玩具这个物质中心发展的,它给幼儿带来无限的欢乐。正是这种工具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因为它是儿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幼儿必须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游戏环节中游戏儿童体现并确认了自己的存在,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与科学道理相结合在一起时,心里会得到极大地满足,孩子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得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游戏,让 他们用积木建构公园、家具、立交桥等。即使是最简单的游戏,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快乐。
(五)玩中作乐 乐中作学 学中作思 思中作智游戏中,幼儿自己支配游戏主题、游戏环节、游戏角色以及游戏规则,体验了那份专着与执着,这是创新所必须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场面;为了垒起一座高高的城堡,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倒了重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后终于达成心愿…….在游戏中,幼儿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索取,锲而不舍。这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能胜任游戏任务,所以才如此专注与执着。
我们要鼓励孩子别出心裁的玩,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如折纸船、捏动物、放风筝、过家家、收集石头、树叶、糖纸、贝壳、捉昆虫、饲养小动物以及集体游戏等,不要遏制孩子的玩性,当孩子凭借自己浅拙的审美意识去欣赏、鉴别它的形态美、纹理美、色彩美、并思量着能否把他们做成一幅“艺术展品”。
游戏作为儿童发展的一种存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的游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我们不仅仅要把儿童游戏堪称是一种教育方式,还要把它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属于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张迎晨:《浅谈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N】学前幼教报 2015-03-13(2)
第五篇:幼儿园游戏模拟卷答案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ABCD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2、补偿说
补偿论认为,游戏能象征性地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期的普遍愿望就是做大人能做的事,有大人一样的本领,像大人一样地生活,比如像妈妈一样烧饭,像爸爸一样会开汽车,像医生一样给人看病等等。这种愿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们只要稍微参与一点大人们的事,就一再失败而遭谴责,于是儿童就试图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在游戏中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各种行为举止,扮演各种所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3、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儿童一起进行的游戏,其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在涉及到游戏本身的内容时,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他们只是愿意在一起玩,而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的。
4、恩物
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福禄贝尔强调在童年进行自由游戏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恩物都是上帝设计恩赐给儿童进行自主活动的材料。
5、场地空间密度
游戏的场地空间密度是指在游戏环境中平均可供每个孩子使用的空间大小,可以用下列公示来计算:
空间密度=(房间大小—不可用的空间大小)/孩子的人数
6、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与孩子的认识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7、七巧板
拼图类的一种,即将方形板分为七块,能搭成各种模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助于发展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
8、规则游戏
具有规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的游戏,有规则性和竞赛性的特征。主要是指以教师组织和创编为主的游戏,游戏中的幼儿行为必须受到规则的限制,即游戏有明确的规则,幼儿必须服从规则所要求的步骤、玩法进行活动,不得违反规则,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9、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10、命题构造
命题构造即建构游戏中幼儿根据一定的主题来进行建构.11、以人代人
游戏者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任务角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
1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假装”,即幼儿对事物的某些方面作“想象的改造”,包括以物代物(如用积木当电话)、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公主)、情景转换(如把教室当作海洋)等。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13、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 游戏。幼儿之间能意识到相互的存在,期间有眼光接触,有彼此模仿,但没有游戏互动。
14、游戏的间接指导
游戏的间接指导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由于没有直接建议孩子干什么,而是使他随着指导者的角色行为暗示而行动,所以,又称为内在干预。
15、以物代物
以物代物是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在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
16、本体性游戏
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
17、手段性游戏
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及其局限。
1.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强调同化,提出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完善,同化和顺应之间常是不平衡的,表现为要么顺应大于同化,要么同化大于顺应。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儿童忠实地认同外部事物的特征,顺从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表现出模仿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儿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活动,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合自己认知图式的东西,游戏的价值不在于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在于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在考究儿童为什么要游戏时,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不断体验着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2.局限性
在涉及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问题时,皮亚杰皮亚杰强调的是情感价值而不是认知价值。游戏不能使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它对认知发展的价值只是一种联系和巩固。
2、游戏经验为什么会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首先,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各种问题情景中,运用物体属性的经验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对事物作出反应,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实践。
其次,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因此,在游戏的背景中就能促使孩子机智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心理基础。
4、儿童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感。儿童在游戏中成功感的体验要比挫败感的体验强烈得多,成功的体验有助于理智感的形成。
5、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审美快感。游戏常常使儿童沉浸在高度的美感享受,游戏培养了儿童的艺术素养。
4、简述同伴因素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1、有无玩伴的因素。研究表明,与同伴一起玩比起独自玩,其游戏更趋于复杂化,儿童似乎更能发现物体的性质,并更多地运用想象和装扮来使用物体。同时,儿童有了玩伴还增强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2、玩伴的熟悉程度的因素。研究表明,社会性装扮游戏较多地发生在熟悉玩伴之间,不熟悉的玩伴之间更多开展平行的机能性游戏,而且熟悉的玩伴游戏水平更高,更趋于复杂。
3、玩伴的年龄的因素。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知识经验,对客体能产生共同的理解和体验,相互之间的游戏技能相当,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整合自己的行为,促进游戏水平的发展。
5、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作为儿童期的一种主要活动,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紧密交织在一起,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 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现实的伙伴关系,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无论哪种关系,都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 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的最好实践机会;游戏情节的展开过程,正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使儿童能够进一步体验、感受、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3. 游戏帮助儿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首先,玩伴关系使儿童有机会接触到同伴之间对共同的游戏背景的不同理解,产生行为或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这就迫使儿童经常进行相互之间的检查、比较、反省,在认识和理解他人的同时调整自己;其次,游戏是有规则的,在经常受规则制约和裁判游戏行为的过程中,儿童常常会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交往教训,从而日益理解规则、尊重规则,逐步将自己的立场让位于规则,用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6、专门化玩具与非专门化玩具对儿童游戏有何不同影响?
专门化玩具亦称“成型玩具”。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玩具。如各种交通工具、炊具、餐具、娃娃、动物玩具等。材料功能固定,一种材料只有一种玩法。专门化玩具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有助于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非专门化玩具材料又称为未成型玩具材料,是指一些废旧物品被幼儿当各种玩具材料使用,一方面起着以物代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玩具的条件。材料功能不固定,一种材料可以任孩子们想象出多种玩法。非专门玩具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也能使幼儿可以得到自主的体验。
7、简述家庭因素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1、亲子关系。建立了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有积极探索的热情,善于社会交往,因而游戏的积极性高。因为具有安全感的孩子更为大胆和自信,当他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对周围的一切更容易引起好奇而去积极探索,更快地熟悉环境而参与游戏。
2、育儿态度。有四种类型的育儿方式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3、社会阶层。一般来说,中上阶层的父母比起中下阶层的父母,更鼓励游戏,包括装扮游戏,也更容易充当游戏指导者。
4、家庭结构。不完全家庭的孩子在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影响了孩子社会性发展,以及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变通性,影响了孩子的想象力,从而影响了游戏的复杂性,使游戏水平的成熟化倒退;家庭破裂给男孩的体验更深,并且更难以调节。
8、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使得幼儿自发进行动作练习
任何一种动作都是从幼稚的新动作到熟练的动作再到完善的动作技巧,在游戏的自发练习中,幼稚的动作不断完善,日益成熟。在幼儿阶段,只要有充分游戏的机会,幼儿就能在自发练习中获得动作的发展。
2、游戏提供了多种运动形式的练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的运动形式表现为一系列组合动作的机能性练习,游戏提供了从单一动作的练习到组合动作的练习。儿童的大部分自发游戏活动是综合的,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的内容,3、游戏是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动作成熟度做不同水平的练习
儿童总是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活动,又在这
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动作技巧,再根据已经提高了的能力变化游戏内容的难度,使之进一步发展,如此小步递进式发展的。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能力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9、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1、理论概括
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的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适应的, 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儿童游戏的方式。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强调同化,提出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完善,同化和顺应之间常是不平衡的,表现为要么顺应大于同化,要么同化大于顺应。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儿童忠实地认同外部事物的特征,顺从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表现出模仿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儿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活动,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合自己认知图式的东西,游戏的价值不在于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在于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在考究儿童为什么要游戏时,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不断体验着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
2、优点与局限
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但是, 由于皮亚杰只是试图用儿童游
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发展的特征, 这就使得他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 而认为游戏只
是智力(认知)活动的“变形”或衍生物;只是看到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 而没有看到游戏
对于智力发展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游戏完全成了依附于智力的消极的“追随者”, 丧失了自己的主 动性。
皮亚杰非常重视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认为游戏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而与对游戏的
情感发展价值的突出强调形成鲜明的对照的, 是皮亚杰对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
的估计不足。他认为儿
童游戏是由儿童认知水平决定的, 即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游戏形式
对应不同的认知水平, 而不存在游戏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智力每前进一步, 游戏就跟着走一步。这种片面的、单向的理解, 从根本上颠倒了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游戏与智力的关系, 即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没有充分看重游戏在认知的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应用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人说:“假如你想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假如你想影响其发展,指导他的游戏(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a child is, study his play;if you want to affect what he shall be, direct the form of play)。” 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假如你想要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指的是游戏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游戏能反映儿童的发展水平,故能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来了解儿童。儿童在游戏中总是选择与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内容、材料、同伴和活动方式来进行游戏,排斥过高或过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这是因为游戏活动是一种表现活动,表现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的,因而游戏必然是符合儿童身心水平的一种活动。游戏的水平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相同步,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游戏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假如你想塑造他,指导他的游戏。”游戏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真实情景中(特别是学校课堂之类的正式情境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它们。对儿童游戏的有益影响可以导致至少加强了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游戏不同于教学,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的最近发展区,儿童是 在自己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活动的。也就是说,儿童在游戏中并不总是满足于原有的水平,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往往要略高于他的日常行为水平,他们总是试图表现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最高水平。所以,我们看到儿童在游戏中总是变换着花样玩,每一种新的玩法,是孩子对自己的原有水平的一次挑战,这种新的玩法是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但总是力所能及的,是自己最近发展区里的表现活动。游戏是一种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即使是新的未曾接触过的事物,孩子只要经过同化,把它转化为他认知结构中相似的经验,便能以他可接受的方式来作用它。即便是孩子早已熟悉的事物,孩子也可以通过同化,以象征的形式将事物的意义进行改变,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活动。故正确地指导儿童的游戏能以一种小步递进的方式促使孩子自我发展,以此来塑造儿童。
2、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有一位大班的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他把幼儿带到了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他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
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方法。老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幼儿来说索然无味。请你说出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
这个活动混淆了游戏与教学的本质,游戏与教学是表面结合而实际拼凑,未能有效结合起来。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虽然游戏研究者对游戏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对游戏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基本趋同的:游戏是儿童为满足自身需要的自发活动;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类积累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儿童的过程,是儿童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儿童主动获得知识、技能。因而,游戏与教学本质上有所不同,但是具有互补性。
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可以分为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三种类型。分离式:在有些场合或情景下,游戏和教学可以完全分离,及在幼儿园活动的某段时间内安排幼儿游戏,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安排教学活动。这种结合方式操作简单,容易被教师掌握;评价直截了当,容易被管理者运用。插入式:在教学中插入游戏,或者在游戏中插入教学。运用插入式的原则是既要有益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避免干扰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在插入时应自然而不生硬。整合式是实现游戏与教学结合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使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整个活动一气呵成,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两种活动的不同价值。这种结合方式操作难度大,稍不注意,不仅难以起到两类活动互补的作用,反而会使两者的作用相互抵消。
这个活动中,教师将原来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转化为游戏,游戏成为有各级教育目标的、教师“精心策划”的活动。这种所谓的游戏处处出现教师造作的痕迹,已经不是儿童自发的活动,游戏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儿童游戏”演变成了“游戏儿童”。教学本来应当承受的任务也悄然地被所谓的游戏替代了。由于搞形式化的一套,教学活动变得低效或无效。认识上和操作上的混乱使得游戏和教学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3、有人说:“一个不会游戏的孩子是病态的;阻止一个孩子游戏,他会生病——身体的和精神的。”
请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这是由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决定的。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代替的。游戏独有的特点使之成为符合儿童身心需要和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前时期的主导活动。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又受知识、能力和体力的限制,不能真正地参加成人的活动,从而就产生了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也就是身心发展需要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时,游戏作为一种主动、自由、有趣的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的活动,能较好的满足幼儿生理发展,社会性发展、自主性创造性的需要,并使幼儿的好奇心、兴趣等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所以,游戏不仅解决了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上的矛盾,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适宜的发展。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故游戏就具有其教育上的独特价值了。我们知道,要体现教育的有效性,其功力无非在于教育者预设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为儿童的发展品质,这是教育自始以来一直在方法论的范畴内苦苦追求着的问题。人们在指责仅仅着力于教育的外铄作用时认为,我们强迫孩子学习,但我们却不能强迫孩子学会;人们在指责教育仅仅依赖孩子的内发作用时又认为,我们难以让孩子学到我们期望孩子学到的东西。看来,孩子太小,其理性尚不充分,在我们期望的目标与孩子的内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才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即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需要。那么我们的期望能不能正是孩子的需要呢?游戏正是在这样节骨眼上显示了它的作用,游戏是孩子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是孩子的发展,那么游戏必然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游戏成为教育的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决定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正是由于游戏在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故不会游戏的儿童失去了这两方面发展的契机,就会“生病”。
4、一个男孩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在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便坐在他身旁去,但没直接搭理他,也拿一堆积木来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搭得高了。” 试分析教师采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并请你解说这种指导策略优点。
试分析教师采用的是内在干预的指导策略。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由于没有直接建议他干什么,而是使他随着指导者的角色行为暗示而行动,所以,又称间接指导。
优点在于:
1、教师不干扰孩子的游戏,却为孩子提供了行为的范型,影响、塑造了孩子的游戏行为。
2、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的隐性指示作用对儿童施加影响,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来自教师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