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火星探测器能否成功的几点体会
关于我国火星探测器能否成功的几点体会
1、关于如何发展我国火星探测,去年11月份,在全国展开了讨论。有关科学家认为:要实现自主深空探测还有两道“坎”必须跨过。首先,必须解决运载火箭推力不够的问题。要达到每秒11.2公里,而长征系列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是每秒9.2公里,与前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个推力可采用氙离子流。2008年,美国探测小行星“黎明”号探测器就是采用氙离子流技术推进的。或采用核燃料钚。美国这次发射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就是采用燃料钚238这个放射性元素裂变产生的热力作为推动力的。
2、第二道“坎”是我国还欠缺成熟的测控网技术。在深空探测的旅途中信号十分微弱,如果接收不到信号,就无法对探测器运行的状态做出判断和调整;特别是探测器在空中飞行速度快时,其探测器周围空间的分子会变成离子,离子壳就会使地空信息断绝——这除了与俄国、欧航局合作外,如果雷达不能弥补地空遥控,我想这个信息断绝不会是永远的,可采用快慢定时办法,如十天或半个月快些,其中有一天慢些,慢些这一天,地空信息可能又联系上了。我觉得,这也是今后远距离探测时信息不会中断的一种办法。
3、探测器升空、着陆时间,可能与探测器成败有关。如1971年5月苏联发射的“火星3号”探测器,12月施放着陆,说由于遭遇火星沙暴,在开始照相扫描的22秒后与地球失去联系。
1998年7月日本“希望”号探测器飞赴火星,但此后故障不断。2007年12月,日本宣布,这次火星探测任务失败。
2003年6月,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探测器升空,12月,其施放的“猎兔犬2号”着陆后无法与地面联系。
这三个国家火星探测器升空的时间都在5、6、7月,而美国几次火星探测成功,升空的时间是12月、11月,着陆却在6、7、8月,两者相比,正好相反。为什么?因为火星与地球差不多也有四季,可能11、12月份冷些,5、6、7月暖和些。日本火星着陆时间虽未明说,可能也与天冷有关。
4、据说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可能有“冻死”的危险。这个担心是必要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凤凰”号就是在火星上“冻死”的,就是个证明。我国还没有战胜火星零下200℃的办法——可采用氙离子流作为涂料保护探测器。因为氙离子流能到小行星,说明不怕冷,而且它还具有极高的发光强度,如果怕冷就不会发现光来。山东大学最近给阿尔法磁谱仪制“保温服”,在太空运行一年,始终控制在1摄氏度的范围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没有盖的保温桶里,盛着一桶零下196℃液氮,可参考。
5、我国火星探测可以争取发射、升空、长途旅行、着陆、返回地球一次成功—因为氙离子流有四大特点:推力大、不怕冷、极高的发光强度,同时体重轻。我们可以利用其体重轻,探测器可以多携带些。像航天飞机一样,将氙离子流罐装放在探测器的上面和左右,以便探测器返回时也有足够的推力。有天神对接的技术基础,火星探测一次成功,我认为完全可以。
安徽全椒县古河中学退休教师任 和
2012年5月
第二篇: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一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更经历“黑色九分钟”的着陆,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在此刻正距离地球3.2亿公里的遥远星球上,留下了中国行星和深空探测特有的印记。
“天问一号”成功拥抱火星,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探测任务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我们无比期待“祝融号”火星车驶出,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步进行科考。“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中国首次火星探索计划也将实现预想目标。
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揭开我国地外行星探测新篇章,到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短短10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天问一号”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多个新突破。“天问一号”代表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再次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9分钟”。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涉险过关,让人惊叹。在“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火星的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梦想的星球。当前,人类太空活动范围已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天体。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火星探测是从月球到行星探测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肩负着非凡的意义——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行星际发展,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科学的全新探索,乃至满足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都将有着巨大的收获。如同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实地探访,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
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得以实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驱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即将在火星上迈开脚步、闪亮登场,让我们期待“祝融”的精彩表现!
第三篇: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七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5月15日,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在为伟大祖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感到骄傲的同时,更要向坚持自立自强,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难掩激动情绪,忍不住哭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多少中国航天人挥洒泪水和汗水,历经无数磨难,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如今的成就!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时有4亿公里,最近时大约5500万公里,即使最近时,也是到月球距离的一百多倍。遥远的距离增加了探测难度。历史上,人类共发射过40余个火星探测器,但成功率不到50%。我国探火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早在2011年,我国首台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就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一道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升空。遗憾的是,俄罗斯探测器的主发动机未能按计划实施点火,最终没能飞抵火星。失败的经历催生了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决心。
“生死9分钟”是火星着陆的难点之一。地球与火星单线联系的通信时延约20分钟,但整个着陆过程9分钟就基本结束,这意味着探测器必须在毫无地球指令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并确保每个动作万无一失。“生死9分钟”既是对航天技术实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一国科技基础扎实与否的集中检阅。
从2020年7月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到如今探测器顺利着陆,来之不易的成功背后是中国航天人不畏艰辛、不问功名,勇于挑战、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以不懈奋斗树立起世界行星探测先进行列的“中国坐标”,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写下生动注脚。
如今,中国距离“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绕着巡”的人类壮举又更近了一步。愿中国航天事业和精神持续迸发,以科技引领成长,以创新点亮星河,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三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迎来第一个中国客人,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火星上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火星上会不会有风呢”“火星上也有四季吗”……星空写满人类最璀璨的想象,苍穹承载着人类永无止境的向往。火星探测活动更象征着人类的勇气与坚持、梦想和激情。“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后,历经7个月,飞行4.7亿公里到达火星,环绕火星飞行3个月,着陆器成功登陆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航天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拉开了我们行星深空探测的帷幕。探索不会停止,中国航天要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发现新家园,贡献我们中国的智慧。
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惊心动魄的“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这是振奋人心的场景,这是令人自豪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奠定任务成功的关键一步。待到“祝融号”火星车驶出,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步进行科考,中国首次火星探索计划也将圆满实现预期目标。从去年7月23日成功发射揭开我国地外行星探测新篇章,到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再到实现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短短10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天问一号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一系列新突破,推动我国星际探测再上新台阶,无疑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中国航天人执着勇毅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风险考验,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火星着陆是失败率最高的阶段。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艰难的“9分钟”。中国航天器首次登陆火星,就毫发未损过关,令世界惊叹。这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这短短几分钟,凝结着中国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攻坚克难、卓越创新。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想象的星球。当前,人类太空活动范围已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天体。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火星探测是从月球到行星探测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肩负着非凡的意义——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星际进发,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科学的全新探索,乃至满足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都将有着巨大的收获。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巡视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跨越,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我们就一定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火星你好,中国来了!”“为祖国航天人点赞”……天问一号登陆火星之时,互联网上一片沸腾,写满对中国航天人的致敬,洋溢着中华儿女的自豪。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脚踏实地;星辰大海在招手,中国航天人再次进发。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即将在火星上闪亮登场,让我们期待“祝融号”的精彩表现。
第五篇: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四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5月15日,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发来贺电,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点赞。贺电全文300余字,正所谓“纸短情长”,字里行间满含着豪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航天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这一刻,我国星际探测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航天事业发展取得了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不到半年前,2020年12月,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习近平同样第一时间发来贺电,表示同志们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航天梦连着中国梦,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载人航天到卫星通信、火箭技术,航天事业连战连捷,彰显了不同凡响的中国风采。习近平多次接见航天工作者,或以贺电、贺信等各种方式祝贺、勉励他们,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溢于言表。
习近平强调,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多次讲过一句话:“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句话我们今天感受更深。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凝聚着我国航天人无数的汗水、泪水。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没有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是完成不了这样的雄心壮志的。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后,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泪流满面。“祝融号”火星车传回遥测信号后,飞控中心内航天人激动高呼“火星,你好”!这些感动亿万网民的画面,背后的艰辛毋庸多言。
数十年来,我们党培养了一代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才队伍,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一系列航天精神。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勇于挑战、追求卓越”。
习近平曾说过,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广大航天工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风貌,不仅是我国航天领域不断向上攀登的保证,也是一切事业发展都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在贺电中勉励同志们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中国航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代代传承。从50多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以来,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又一生动写照。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其中,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
正如习近平所言,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将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