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西州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一、州招商引资的基本现状
(一)境内引资占主导地位,但投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2001年至2005年五年间,湘西州共引进项目567个,实际到位资金55.68亿元。其中,内资项目520个,实际到位资金51.15亿元;外资项目47个,到位资金仅4.53亿元。在内资项目中,州外、省内项目263个,占内资总额的50.67,主要来源于怀化、邵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市。省外项目257个占内资总额的49.33,从资金来源看,广东省稳居第一,到位资金占省外资金总数的27.18,北京市占18.86,浙江省10.78,福建省8.08,上海市7.4,三者投资额度由2000年的几百万元发展到2004年的7000万元以上;投资额度在1-3不等的有重庆、贵州、海南、广西、吉林、四川、青海等。显然,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州实施境内引资的主攻方向。虽然境内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其结构不尽合理。即房地产项目多,生产性项目少;市场效益型项目多,公益基础性项目少;粗放项目多,精深项目少;中小项目多,大型项目少。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以采掘业为代表的高盈利项目成为投资的热点,而农林牧渔业则为投资的冷门;二是“短平快”项目如餐饮娱乐服务业、商品贸易等,尽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仍备受投资商青睐,而基础设施因其投资大、周期长,尽管属于湘西州的瓶颈产业,但是增长态势十分缓慢;三是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等这些外部效益显著的行业引资比重极不理想,仅占2.21,严重滞后于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房地产业外商投资则高达27.31。内资投放领域过分集中在房地产、餐饮娱乐业,则对我州引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直接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量小势弱、渠道窄
2000年至2005年五年间,全州新批三资企业47家,实际到位外资5478万美元。其外资到位从2000年的713万美元到2005年的1930万美元,年均增长34,增长幅度名列全省前茅,但是外资总量相当小,仅占湖南省同期外资总额的1-2,在14个市州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外资来源渠道看,52来自香港,34来自台湾,6来自澳门,仅8来自其他国家(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从外商投资产业来看,主要涉及的行业依次是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生物制药、电力等;从外商投资的方式来看,“三来一补”、合资合作项目逐步减少,独资项目比重不断攀升,外商投资方式单一化趋势明显,直接引资量的突破困难加大。
二、州招商引资的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可以说湘西州招商引资的“硬件”先天不足,地处偏僻,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10小时内直达全国大中城市的客运能力极为有限;货物运输里程和周期长,物流及管理成本高。特别是负有聚集效应、起着“风向标”作用的州、县(市)工业园区因地方财政匮乏而难以达到“多通一平”的招商基本要求,令投资商望而却步。
二是没有制定全州招商引资发展规划。由于缺乏分工协同的区域经济布局,很难形成湘西州有效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利用外资的重点、结构、投向等缺乏准确的区域和产业定位,致使内部抢项目拼资源比优惠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统一对外招商引资的大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招商项目的包装和储备力度不够,难以推出产业关联度强和聚集效应明显的大型优势项目,滚动开发、动态管理招商项目的州县(市)两级联动格局尚未健全。近三年,湘西州共推出了276个州级招商项目,项目开发包装水平和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但除了对项目进行格式化介绍外,普遍存在着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计量分析不准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投资商谈判的针对性和质量效果。
四是利用外资注重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高,没有及时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外商在湘西州投资过多集中在“短平快”的房地产业和餐饮娱乐业上,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投资规模小,缺乏大手笔,对促进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微弱,难以迅速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套取当地银行资本、高息吸纳民间资金的现象相当严重,州域内货币净流入量十分有限,外资难以可持续利用。
五是招商引资软环境亟待整治。湘西州中介机构服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要实现政府主导招商向市场主导招商的根本性转变还需假以时日,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优质协调服务、创建安全和谐的投资环境。但是,由于政务环境的廉洁高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囿于局部利益,部门服务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下,“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的做法屡禁不止,“吃、拿、卡、要”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投资商的大量精力耗费在“政府公关”方面,从而提高了投资商的
第二篇:湘西州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一、州招商引资的基本现状
(一)境内引资占主导地位,但投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2001年至2005年五年间,湘西州共引进项目567个,实际到位资金55.68亿元。其中,内资项目520个,实际到位资金51.15亿元;外资项目47个,到位资金仅4.53亿元。在内资项目中,州外、省内项目263个,占内资总额的50.67%,主要来源于怀化、邵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市。省外项目257个占内资总额的49.33%,从资金来源看,广东省稳居第一,到位资金占省外资金总数的27.18%,北京市占18.86%,浙江省10.78%,福建省8.08%,上海市7.4%,三者投资额度由2000年的几百万元发展到2004年的7000万元以上;投资额度在1%-3%不等的有重庆、贵州、海南、广西、吉林、四川、青海等。显然,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州实施境内引资的主攻方向。虽然境内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其结构不尽合理。即房地产项目多,生产性项目少;市场效益型项目多,公益基础性项目少;粗放项目多,精深项目少;中小项目多,大型项目少。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以采掘业为代表的高盈利项目成为投资的热点,而农林牧渔业则为投资的冷门;二是“短平快”项目如餐饮娱乐服务业、商品贸易等,尽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仍备受投资商青睐,而基础设施因其投资大、周期长,尽管属于湘西州的瓶颈产业,但是增长态势十分缓慢;三是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等这些外部效益显著的行业引资比重极不理想,仅占2.21%,严重滞后于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房地产业外商投资则高达27.31%。内资投放领域过分集中在房地产、餐饮娱乐业,则对我州引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直接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量小势弱、渠道窄
2000年至2005年五年间,全州新批三资企业47家,实际到位外资5478万美元。其外资到位从2000年的713万美元到2005年的1930万美元,年均增长34%,增长幅度名列全省前茅,但是外资总量相当小,仅占湖南省同期外资总额的1-2%,在14个市州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外资来源渠道看,52%来自香港,34%来自台湾,6%来自澳门,仅8%来自其他国家(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从外商投资产业来看,主要涉及的行业依次是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生物制药、电力等;从外商投资的方式来看,“三来一补”、合资合作项目逐步减少,独资项目比重不断攀升,外商投资方式单一化趋势明显,直接引资量的突破困难加大。
二、州招商引资的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可以说湘西州招商引资的“硬件”先天不足,地处偏僻,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10小时内直达全国大中城市的客运能力极为有限;货物运输里程和周期长,物流及管理成本高。特别是负有聚集效应、起着“风向标”作用的州、县(市)工业园区因地方财政匮乏而难以达到“多通一平”的招商基本要求,令投资商望而却步。
二是没有制定全州招商引资发展规划。由于缺乏分工协同的区域经济布局,很难形成湘西州有效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利用外资的重点、结构、投向等缺乏准确的区域和产业定位,致使内部抢项目拼资源比优惠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统一对外招商引资的大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招商项目的包装和储备力度不够,难以推出产业关联度强和聚集效应明显的大型优势项目,滚动开发、动态管理招商项目的州县(市)两级联动格局尚未健全。近三年,湘西州共推出了276个州级招商项目,项目开发包装水平和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但除了对项目进行格式化介绍外,普遍存在着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计量分析不准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投资商谈判的针对性和质量效果。
四是利用外资注重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高,没有及时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外商在湘西州投资过多集中在“短平快”的房地产业和餐饮娱乐业上,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投资规模小,缺乏大手笔,对促进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微弱,难以迅速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套取当地银行资本、高息吸纳民间资金的现象相当严重,州域内货币净流入量十分有限,外资难以可持续利用。
五是招商引资软环境亟待整治。湘西州中介机构服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要实现政府主导招商向市场主导招商的根本性转变还需假以时日,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优质协调服务、创建安全和谐的投资环境。但是,由于政务环境的廉洁高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囿于局部利益,部门服务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下,“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的做法屡禁不止,“吃、拿、卡、要”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投资商的大量精力耗费在“政府公关”方面,从而提高了投资商的运行成本、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六是人才资源贫乏,招商引资能力性障碍突出。当前,在湘西州十分缺乏懂经济、通法律、善服务、会管理、能默默为招商引资事业奋斗奉献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展现状也迫切需要一线招商人员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快速突破政策水平、业务技能等招商引资的能力性障碍。
三、提高州招商引资绩效的对策措施
(一)制定规划,统驭全州招商引资工作
尽快制定出《湘西州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在利用内资外资的政策导向、产业布局、规模和质量上做好目标定位,改变州域内县市之间、各行业之间引资的无序竞争状态,把利用外资的方式策略手段科学化、协同化,尽快形成州内招商引资一盘棋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整合。
(二)把项目工作作为招商的基础和引资成败的关键来抓
要提高招商引资的命中率,项目策划是关键。一是开发项目必须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二是用积极而长远的战略眼光有效策划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优势产业项目;三是开发项目要十分注重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尽可能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项目开发要以务实严谨的态度进行预测分析、专家论证,以成熟项目来增加招商竞争力;五是决定要推介和发布的招商项目必须讲求质量。编制好项目背景资料、《项目商业计划书》,办好立项、核准或备案管理等批复文件;六是按照标准化、系统化、数据化、动态化的要求建立招商项目库,完善滚动开发、动态管理、州县(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始终保持招商项目的适时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湘西州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
首先,要不断创新机制,变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单一投资的纯公共产品为市场取向的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其次,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激活地方民间资本,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吸纳和聚集民间游资。抓住央行关于“西部可发行项目债券吸引民资”试点的机遇,选择一些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开发行项目债券,吸纳民间资金流入市政建设及公益事业建设;第三,要通过市场化的经营方式诱导金融机构的投入或信贷倾斜,有效调动各金融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第四,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及国外政府贷款。这些间接引资一般都具有投资时限长(25-30年)、利率低、重点投入落后地区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应该引起各级各部门及项目单位的足够重视。
(四)加快园区建设,突出园区招商
一是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园林化、生态型”的要求科学进行园区规划和建设,引导在园区之外布点的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二是园区招商引资必须重点突破。建议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选择10-20家工业园区,与之建立起紧密型合作及招商代理关系,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及时把握招商引资新动向,努力获取发达地区乃至全球500强企业产业转移及资本投向新信息,积极寻求和抓住劳动密集型、环保型产业转移项目对接。三是有选择地招商引资,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同时,推行联合审批制度,对项目立项、核准、备案管理,工商,税务,用地报批,工程建设等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确保园区各项管理权限落实到位。
(五)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大招商氛围
一是相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招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推行“诚信服务、依法行政、降本增效”的服务措施,秉承“亲商”理念,以上乘的服务吸引住投资商。二是严格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完善体制及制度环境为重点,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心从主要依靠政策优势转向全面提供良好服务和制度保障上来。三是要创建优秀的区域形象,营造清正廉洁的施政环境,营造快捷、高效、和谐的办事环境和生活环境。四是改进招商方式,做活引资文章。通过种种措施,留住投资企业,留住投资商,实现已投资者的“二次投资”,以实实在在的招商效果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商创建新的投资企业,最终形成“以情招商、以商引商、扩大招商”良性互动的引资新格局。
(六)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招商引资队伍
一要聚集人才进入招商第一线,尤其在湘西州这样贫困落后地区更需要政府选调精兵强将充实招商
第三篇:湘西州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范文]
一、州招商引资的基本现状
(一)境内引资占主导地位,但投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20xx年至20xx年五年间,湘西州共引进项目567个,实际到位资金55.68亿元。其中,内资项目520个,实际到位资金51.15亿元;外资项目47个,到位资金仅4.53亿元。在内资项目中,州外、省内项目263个,占内资总额的50.67,主要来源于怀化、邵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市。省外项目257个占内资总额的49.33,从资金来源看,广东省稳居第一,到位资金占省外资金总数的27.18,北京市占18.86,浙江省10.78,福建省8.08,上海市7.4,三者投资额度由20xx年的几百万元发展到20xx年的7000万元以上;投资额度在1-3不等的有重庆、贵州、海南、广西、吉林、四川、青海等。显然,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州实施境内引资的主攻方向。虽然境内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其结构不尽合理。即房地产项目多,生产性项目少;市场效益型项目多,公益基础性项目少;粗放项目多,精深项目少;中小项目多,大型项目少。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以采掘业为代表的高盈利项目成为投资的热点,而农林牧渔业则为投资的冷门;二是“短平快”项目如餐饮娱乐服务业、商品贸易等,尽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仍备受投资商青睐,而基础设施因其投资大、周期长,尽管属于湘西州的瓶颈产业,但是增长态势十分缓慢;三是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等这些外部效益显著的行业引资比重极不理想,仅占2.21,严重滞后于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房地产业外商投资则高达27.31。内资投放领域过分集中在房地产、餐饮娱乐业,则对我州引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直接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量小势弱、渠道窄
20xx年至2005年五年间,全州新批三资企业47家,实际到位外资5478万美元。其外资到位从20xx年的713万美元到2005年的1930万美元,年均增长34,增长幅度名列全省前茅,但是外资总量相当小,仅占湖南省同期外资总额的1-2,在14个市州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外资来源渠道看,52来自香港,34来自台湾,6来自澳门,仅8来自其他国家(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从外商投资产业来看,主要涉及的行业依次是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生物制药、电力等;从外商投资的方式来看,“三来一补”、合资合作项目逐步减少,独资项目比重不断攀升,外商投资方式单一化趋势明显,直接引资量的突破困难加大。
二、州招商引资的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可以说湘西州招商引资的“硬件”先天不足,地处偏僻,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10小时内直达全国大中城市的客运能力极为有限;货物运输里程和周期长,物流及管理成本高。特别是负有聚集效应、起着“风向标”作用的州、县(市)工业园区因地方财政匮乏而难以达到“多通一平”的招商基本要求,令投资商望而却步。
二是没有制定全州招商引资发展规划。由于缺乏分工协同的区域经济布局,很难形成湘西州有效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利用外资的重点、结构、投向等缺乏准确的区域和产业定位,致使内部抢项目拼资源比优惠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统一对外招商引资的大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招商项目的包装和储备力度不够,难以推出产业关联度强和聚集效应明显的大型优势项目,滚动开发、动态管理招商项目的州县(市)两级联动格局尚未健全。近三年,湘西州共推出了276个州级招商项目,项目开发包装水平和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但除了对项目进行格式化介绍外,普遍存在着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计量分析不准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投资商谈判的针对性和质量效果。
四是利用外资注重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高,没有及时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外商在湘西州投资过多集中在“短平快”的房地产业和餐饮娱乐业上,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投资规模小,缺乏大手笔,对促进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微弱,难以迅速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套取当地银行资本、高息吸纳民间资金的现象相当严重,州域内货币净流入量十分有限,外资难以可持续利用。
五是招商引资软环境亟待整治。湘西州中介机构服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要实现政府主导招商向市场主导招商的根本性转变还需假以时日,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优质协调服务、创建安全和谐的投资环境。但是,由于政务环境的廉洁高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囿于局部利益,部门服务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下,“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的做法屡禁不止,“吃、拿、卡、要”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四篇:安康市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安康市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李宗山
如何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进一步为招商引资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全面推进招商引资规模扩张和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关注的焦点。
一、安康市招商引资的现状
1、规模逐年扩大,质量逐年提高。去年,我市在第十三届西洽会上签约项目共89个,总投资127.78亿元,引进资金127.57亿元。签约项目呈现四大特点:一是签约合同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二是签约项目质量明显好于往届,合同项目占到91.1%,签约项目单位投资额大,平均1.43亿元。三是大项目多,过亿元项目31个,过5亿元项目5个,过10亿元项目3个。四是工业项目多,占签约项目总投资的60%。
2、资产存量盘活,经济有了活力。国有企业改制留下了一大批的国有闲臵资产。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或拍卖、或租赁、或股改,成功引进了多家企业,盘活了国有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
3、环境逐步宽松,方式不断创新,程序趋于规范。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定向、定位、定点、定人招商,小分队招商,全民招商,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完善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和积极性,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县区、市直单位重要考核指标,全市已形成了“领导带动、部门互动、项目推动、政策驱动、全民联动”的新格局,全市各县区、市直各单位都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任务。此外,市委、市政府还重视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交通设施及城镇形象等硬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二、招商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环境亟待优化。从硬环境看:我市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欠发达,招商资源有限,信息不够畅通,吸引力不强,城市的形象特点不突出,策划、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从软环境看:环境和服务须进一步优化,个别职能部门权利意识强烈,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作怪,大局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办事程序复杂且缺少透明度。市场准入政策、公平竞争原则等法制环境,被个别公职人员依据个人、小团体的利益随意调整更改,或有法不依,或执法不公,服务承诺不到位。由于体制性等多种原因,条管单位的配合协作不够,优惠政策难以兑现落实,个别条管单位甚至出现“吃、拿、卡、要”的行为。
2、整体质量不高。一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少。招商引资项目门槛低,投资结构不合理,粗加工、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项目较多,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二是大企业、大项目少,产业带动效应不强。招商引资项目中五亿元以上项目比重低,上十亿的项目非常少,并且以基础产业为主,产业带动效应的大型制造企业更少。
3、政策制约较多。影响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政策制约大致有四条: 土地问题。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在很大的程度是奔着中西部地区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来的,如果突破不了土地制约,许多内迁大企业就无法承接,历史机遇就会擦肩而过。如上海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关于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落地需要100亩低价土地,目前均无法落实。
矿权问题。矿产资源是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卖点和引进新兴工业的重要依托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工业项目、工业企业的引进放在招商引资的首位。按照深加工、高环保、高效益的原则,加大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以优势资源引入大型矿业集团,积极发展材料工业。而我市矿产资源的现状是,一是对全市的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品位不清,探矿工作落后。二是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探采矿权绝大多数掌握在私人手中,他们囤积居奇,漫天要价,招来的客商无法接受,项目无法落地。
电价问题。用电投入是工业企业主要支出之一,特别是矿产项目,材料项目大都是高耗能项目,载能项目,甚至有些高耗能项目,电价直接决定项目的生死存亡。目前正在和陕西有色集团洽谈的金属镁项目,就遭遇了电价瓶颈问题。
政策配套缺位。市上没有相对系统统一的招商政策,以致全市上下各个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复口径,客商问及优惠政策很难有一个圆满的答复。市上提出“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办法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4、项目储备不足。一是缺乏项目源,满足不了招商需求。相关部门和县区报来的项目很少。二是报来的项目质量不高,操作性不强。很多项目停留在影子项目、线索项目阶段上,对项目的资源情况、市场情况、投资环境情况说不清楚,项目无法落地。三是立足安康资源、特色产业、要素成本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的大项目少,富民强市的产业项目少。
5、体制不顺,服务机制不健全。体制不顺。招商引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招商项目的落地涉及多个经济部门的协作。招商局作为市直平行部门,同时手里没有强势行政资源,因此在协调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举步维艰。服务机制不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后存在着重引进,轻服务的做法,有些单位把企业引进后,没有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搞好跟踪服务,引进的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是主动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而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使客商不安心。个别部门的安商意识淡薄,部分投资企业反映,有些部门执行政策时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唯利是图,企业发展尚未见效,各种税费接踵而至,使投资者丧失信心,更谈不上再投资了。有待进一步加强安商工作,使客商安心投资,放心创业,真正做到以诚招商。
三、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正在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着新的活力和动力。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汹涌澎湃,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布局调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必然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转移。而西部地区正是这样的一个承载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鼓励东部产业和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大项目布局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在政策、资金和项目建设等方面也加大了扶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的力度。
东部产业转移是一次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一次经济提升的大好机遇。据有关专家分析研究,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产业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预计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我市是后发展地区,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规模偏小,经济总量不大。大规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利于尽快壮大我市工业,扩大经济总量。这是一个我们完全能够抓住而且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
2、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国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将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而且肯定会向西部倾斜。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复杂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了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从我市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外向依存度不高。因此,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转移、行业“洗牌”,特别是中央应对危机出台的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对我是来讲是机遇大于挑战。
四、新形势下招商引资的对策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科学招商的自觉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牢牢树立“产业兴市、项目第一、招商引资第一抓手”理念,务必把招商引资记在心上、拿到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全市上下真正形成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不断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和按市场经济规律抓经济工作的实际本领,努力增强重视招商和科学招商的自觉性。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为招商引资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
建立健全制度与程序。为招商引资提供制度与程序保障。要靠制度与程序让外商外资放心,不要靠人际关系让外商外资留心。招商引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必须有科学、公开的程序和制度进行运作与管理。一个不注重制度管理和程序运作的政府,是不会有良好的机关作风,也不会有规范的市场秩序。老乡、同学、战友之类的人际关系是宣传、介绍、引荐的好途径,可信度高。但过分注重这种人事关系在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是靠不住的,人际关系变化无常;只有靠制度和程序运作才靠得住,让人放心。制定系统完善的招商引资配套政策。要围绕土地、电价、矿权、税费,服务制定一系列公开、透明、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营造一个公平、平安、祥和、宽松、和谐适宜的“金凤凰”的发展环境。把硬环境搞硬,把软环境搞实。
建立“一对一”全天候外商投资服务机制。围绕客商在项目的前期考察、落地手续办理、环境保障提供全程服务。通过招引一批客商在安康市投资兴业,并获得丰厚回报,然后由他们现身说法,以商招商,努力营造引来一个带来一群的“马太效应”。
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
3、明确重点,提高质量。市委市政府通过把我市优势和特色资源放到国内外市场格局中进行权衡比较,科学提出发展绿色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秦巴医药、生态旅游六大产业。同时这也指明了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向和工作重点。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上述六大产业策划包装项目,重点推介招商。根据上述六大产业总体布局和内在联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要重点突出新型材料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新型材料产业是我市依托矿产资源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火车头,是见效最快,最能见效的产业。引进新型材料工业必须立足大企业大项目,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持续,绿色高效。从全省产业布局来讲,陕北重点发展以煤汽油为主的能化产业,关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陕南重点发展药水游绿色产业。因此,安康市的发展从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战略高度来说,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大力引进以新型材料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从长远战略高度来讲,核心竞争力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日益彰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富硒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和富硒优势将是我市永续优势。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商服和富硒产业是我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基于此,我市在招引工业项目的时候务必深刻关照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4、扎实抓好项目储备。一要精心遴选招商项目。要围绕我是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品规模、形成产业集群的新项目;要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这一主题,重点开发一批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积极与国家专利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保持联系,从中收集一批已经研究成熟的科技成果,充实到我市项目库中。二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所有进入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库的项目,项目前期工作要力争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每个项目要具备以下内容:项目名称、项目主体、项目位臵、项目的背景和依据、项目的前景分析和预测、项目的投资规模、项目的风险及效益分析、项目的联系方式和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初审意见及其他事宜。
5、着力破解土地、矿权、电价政策制约。
从盘活土地存量和争取政策两方面入手,破解土地瓶颈。一是充分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率,加大闲臵工业用地的清理力度,使征而未用的“死地”变“活地”,严格限制小生产作坊用地。二是加强以园区为载体的工业用地的科学规划。在布局上做到设计超前、规划科学合理。三是规避现有土地政策,灵活变通突破土地制约,为外资外商企业安家落户提供保障。
加大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一是协调省政府有关部门有条件的将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审批权下放到市上。二是整合矿产资源,有条件的收回分散在民间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三是加大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垄断全市矿产资源的探采矿权。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理顺电价机制。一是加强与中省有关部门衔接协调,争取优惠电价政策,调整工业电价。二是整合我市小型发电公司,协调有关部门,对部分高耗能工业实行电价直供,电价保护,从而破解电价瓶颈。
6、加快载体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将加大投资力度,向西部倾斜的历史机遇。加快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提供优越的基础设施平台。
加快特色产业建设。加快农特色业产业建设步伐,为农业招商提供产业平台。安康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农业人口占全市85%以上,三农矛盾是全市的主要矛盾,三农问题是全市的主要问题,没有全市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市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农业是覆盖面最广泛的产业,当前,农民增收难,农业产出率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导致招商引资的缺乏产业平台,农业没有知名企业引领和知名品牌支撑就无法实现农工科贸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便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要在分析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为农业招商搭建产业平台。
7、理顺体制。为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提升招商局级别,或者由市级领导挂帅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各县区长和市直17个经济部门为成员,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协调力度,定期听取各县区市直各部门招商引资工作汇报,分析研究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对策措施,强化监督检查,着力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8、加大考核力度。考核是政府工作的指挥棒,考核引导和决定着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重点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安康市提出了“产业兴市、项目第一、招商引资第一抓手”的指导思想,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就必须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来考核,实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纲举目张,全力推进。只有这才能真正实现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实现全民招商。才能真正实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实现安康市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战略决策。
第五篇:秭归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秭归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姚平
2012-4-16 9:58:00来源:国研网 2012年04月12日
秭归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十二五”时期,秭归提出了“加速跨越赶超、推进富民强县、努力使秭归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因此依靠招商引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
近三年来,秭归通过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项目46个,协议总投资达到89.4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达到24个。实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7%。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来落户企业占一半以上,实现产值35亿元,上交税收近亿元,安置移民就业6000多人,有力地促进了秭归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秭归的招商引资工作也逐渐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投资者的信心不足。尽管中央作出了经济稳中求进的判断,但不少企业对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特别是银根紧缩后,企业流动资金相对紧缺,即使现在正在盈利的企业也不敢轻易增加投资,对于他们来讲,这时候的流动资金宁可放着不增值也不愿冒风险投资。二是招商引资竞争日趋白热化。随着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有实力有意愿进行投资的“蛋糕企业”越来越少,欠发达地区的“穷兄弟”对这些“蛋糕”虎视眈眈。金融危机下,中西部地区招商任务不减,招商以发展地方经济的愿望更为强烈,要想抢得市场为数不多的“蛋糕”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因此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降低地价、水价、电价等投资要素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而秭归地处山区,山地多平地少,“煤电油气运”等发展要素很难取得根本性突破。三是投资企业减少。在经济危机下,投资者变少,成为稀缺资源。招商引资从本质上也是市场配置的行为,投资者在当前形势下不断提高要价也是普遍现象,但秭归作为山区县,本身财力有限,无法或很难拿出大量配套财力来满足企业要求。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的一种矛盾:好不容易有企业愿意进来投资,但对方的要价确实很高,答应对方,地方配套兑现成本高,地方财力难以承受;不答应对方,好不容易招来一个企业,放弃可惜,地方政府进退两难。
在秭归这样一个靠自身投资太少、靠原始积累太慢、靠银行贷款太难的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继续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就必须要有逆势上扬的意识,有大招商、招大商的胆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创新招商观念,实现合力招商。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将招商引资任务向县直部门、乡镇分配,招商引资理念向全体公职人员传递,招商引资共识向全县宣传。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作用,在项目策划、招商引资介绍方面提供帮助,同时要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实施全民创业战略,在准入条件、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指导,扶持一批本土企业家,特别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政协委员投资实体产业。
——创新招商模式,实现强力招商。一是借助已落户企业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开展以商招商。二是利用对口支援网络开展对口招商。三是围绕光机电、纺织服饰、食品加工、临港工业、物流等优势产业开展产业招商,引进配套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四是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开展网络招商。五是通过完善县内生产生活配套条件,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总部入驻。
——出台优惠政策,面向全国招商。要想在招商竞争中突围,就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项目就是政绩、招商就是给予”的理念,充分用足用好国家、省优惠政策措施,在改善软环境上下硬功夫,坚持以软补硬,以软取胜。继续推行招商引资项目领导包扶制度,对于落地企业实行“保姆式”全程服务。建议县政府筛选包装策划一批对秭归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骨干项目,面向全国和港澳台地区上网发布招大商。对招商引资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社会自然人按实际到位资金的一定比例予以重奖。
——发展返乡经济,实现自我招商。建立完善外出人员信息库,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党支部、同乡会等团体,举行恳谈会,联络乡情,架设返乡创业桥梁,搭建回乡创业平台。大力鼓励和支持秭归外出人员在外地创办的企业迁回本县,对回乡创业人员从资金、土地、招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同时,对于回乡创业的典型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大力宣传,对于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员推荐其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培育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