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2013年数学语文英语高考考试说明
湖南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科数学解读 2月26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3年湖南高考语数外科目考试说明。【理科数学】“优选法”不考了
“在考试内容和要求方面,选修4-7(优选法)已经不列入考试范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理科数学备课组长吴锦坤介绍,《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为选修内容,去年都列入了考试大纲,“教完这本书需要18个课时,删除后等于为学生减负了。”
吴老师介绍,湖南高考数学试题与其他省份的最大区别就是有两道考查应用问题的试题(其中一道为概率统计试题),这一点也得到国家考试中心的肯定。
湖南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文科数学解读
2月26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3年湖南高考语数外科目考试说明。【文科数学】取消了选做题
“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试卷结构有些变化,去年填空题有两道选做题(二选一),分值是5分,今年填空题还是6道题,但是没有选做题了。”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文科数学备课组长曾克平介绍,由于2013年考纲中没有涉及《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这本书,所以选做题也随之消失。全卷共21道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其中选择题9道,都是单选题,填空题6道,解答题6道。
湖南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解读
2月26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3年湖南高考语数外科目考试说明。
【语文】对题型变化应有预见
“比较2012年的湖南卷考试说明,今年的考试说明在文字表述上几乎一致。”长沙市一中语文老师舒斌介绍,唯一的变化是,2012年的语文试卷在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上赋分为10分,文学类文章阅读赋分为21分,今年二者的分值分别变成11分左右与20分左右。“鉴于湖南卷“稳中求变”的特征,复习时对于可能因为分值出现变化而引起的题型变化应有预见。结合前几年考试的考生作答情况反馈,必考部分应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选考部分的复习应重视读、写两部分的训练。”舒老师建议。
湖南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英语解读
2月26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3年湖南高考语数外科目考试说明。【英语】基本无变化
长沙市一中高三英语备课组长胡晓凤介绍,2013年湖南高考考试说明(英语卷)沿用了2012年版本,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对一些表述做了一点改变。胡老师建议在后阶段的复习中学生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查漏补缺;2.研究技巧,提高效率;3.多听多背,多改作文。
第二篇:2012福建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12年福建省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及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为指导,以本《考试说明》为依据,要反映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际。命题应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命题应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l.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2.关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试题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
3.关注考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设置的选考内容中。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应有相近的难度值,体现公平性。
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探究件与开放性。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卷命制应控制恰当的阅读量、思维量和答题量。试题答案科学、准确,评分标准合理、公正。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确定语文学科考试内容。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了解论述类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通常为一些非指代性的词语或短语。要求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例题](2011年天津卷)[略]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要求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判断选项对概念的解说是否与原文一致。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能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特定的含意。
[例1](2010年浙江卷)[略]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是对引语本身内容的理解,而非对作用的分析;B项“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不正确;D项与引语内容相去甚远。
[例2](2011年浙江卷)[略]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在把握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解说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要求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例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略]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根据题意,筛选出相关信息,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原文第二段举例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用来“颂美或者讽谏”、“发泄和申诉”,A项“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是不正确的。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要求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段文字内部的层次。
[例题](2011年江苏卷)[略]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求在划分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例1](2008年广东卷)[略]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段提出论题,中间逐层分
析“直觉”对于诗的境界所发挥的作用,末段从形象的完整性角度论述诗歌的境界。
[例2](2011年浙江卷)[略]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整体把握,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对全文的概括,还是对部分内容的概括。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成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例1](2011年安徽卷)[略]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求把握文章内容,判断选项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是否与原文一致。A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C项曲解原文,“梦幻空间”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
[例2](2011年江苏卷)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参考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
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求把握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要求之一。名句名篇默写,要求考生书写规范。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如下: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韩愈《师说》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赤壁赋》 《诗经·氓》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李白《蜀道难》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李密《陈情表》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 范仲淹《岳阳楼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例1](2010福建卷)[略] [例2](2011北京卷)[略]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要求正确补写空缺部分。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要求正确补写空缺部分。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考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判定或解释。
[例1](2011年全国卷)[略]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要求理解四个实词在文中的意思,然后辨析判断,选出四个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C项的“延”在古代汉语中有多个意思:①伸长,延长;②蔓延,扩展;③引进,迎接;④邀请;⑤通“埏”,墓道。在本处解释为“邀请”。
[例1](2010年上海卷)[略]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写出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诗文中文言虚词的数量多,常见的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题](2011年山东卷)[略]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要求结合原文语境判断四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与课内相应的四个文言虚词进行意义和用法异同的比较。A项“于”,前者为介词,意思是“在”;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和、与”。B项“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C项“则”都是连词,意思是“那么”。D项“之”都是助词,前者用于主谓之间,没有具体含义;后者相当于“的”。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考查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句意来进行。
[例1](2011年北京卷)[略] 本题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能力。要求根据原文语
境判断四个句子省略的成分,并对四个选项的正误进行辨析。D项没有转折的意思,补出的“然”是个转折连词,不符合文意。
[例2](2011年安徽卷)[略]本题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理解能力。D项“归”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归”。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查在理解句意基础上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准确顺畅,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例1](2010年广东卷)[略]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文段的意思并加以断句。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求根据原文的语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今天”、“授予”、“麾”、“河”)的意思和省略句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例2](2009年江苏卷)[略]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求在语境中理解关键字、词、句。
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
在理解材料含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题](2011年辽宁卷)[略]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雅有方略”的意思是“向来有计谋策略”,③是皇帝下诏的内容,⑤写庆礼勤于政事、清正廉明,⑥写庆礼勤于政事的结果。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能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归纳、概括。
[例1](2010年辽宁卷)[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例2](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略]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西兵未解”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而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要求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分析或概括。
[例题](2003年全国卷)[略] 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辨别各项分析概括的正误。B项说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趋于高尚,与司马光所说的“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
4.鉴赏评价 D 鉴赏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例1](2010年全国课标卷)[略]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从诗中概括出边塞具体的环境特征,由“愁云起”的心理感受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概括要简明、有条理。[例2](2011年安徽卷)[略]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
[例3](2011年湖北卷)[略]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把握景物的特点,赏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例4](2009年上海卷《沈周》)[略] 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言文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文中侧面描写的作用。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求能在分析概括古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1](2010年湖南卷)[略]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文学名著阅读 A 文学名著阅读属课外阅读,应把握好它与课内阅读教学的不同要 求。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
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文学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雪芹《红楼梦》 *鲁迅《呐喊》
茅盾《子夜》
巴金《家》 *沈从文《边城》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海明威《老人与海》 *莫泊桑短篇小说 *契诃夫短篇小说 *欧·亨利短篇小说 *郭沫若《女神》 *普希金诗 *泰戈尔诗 *鲁迅杂文 *朱自清散文 *王实甫《西厢记》 *曹禺《雷雨》 *老舍《茶馆》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注:加*号的书目不列入本考试范围。(1)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
要求识记主要故事情节,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例1](2010年福建卷)[略]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要求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例2](2011年江西卷)[略]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江西明确规定,文学名著阅读,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力层级为A级,考查的是识记能力。(2)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要求能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例题](2009年福建卷)[略] 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的能力。由于考查目标是考生的课外阅读,在没有提供相对完整的文本的情况下,不要求考生分析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文化经典阅读 C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论语》 《孟子》 *《庄子》
注:加,号的书目不列入本考试范围。
[例题)(2009年福建卷)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能力。要求了解选段“择处”与选句“择友”之间的关系,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
(四)语言文字运用
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重在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考名词术语。1.识记 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字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而不要求注音。考查的重点是常见的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声旁与读音不一致的形声字的读音。
[例题](2010年全国卷Ⅱ)[略]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是汉语运用的基本功。其内容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等。
[例题](2010年湖北卷)[略]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D项“扭怩”应为“忸怩”。忸怩:羞惭的样子,与心理有关,应用“忸”。2.表达应用 E(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规范。
[例1](2011年湖北卷)[略] 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并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求规范使用标点符号。B项冒号或句号使用不规范。或去掉冒号,或将第一个句号移入引号内。[例2](2006年重庆卷)[略] 在下列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不仅有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例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略]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要求准确理解句意和句中加点成语的含义。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于表示灾难很快来临。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修改病句。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内衣产量成为„„著名品牌”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结构混乱,“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改为“一些人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D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为“书中的故事对我的爱国心、事业心、人生观、爱情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例2](2007年福建卷)[略] 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其中第一处错误属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第二处错误属于介词使用不当。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充、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
扩展语句,就是将几个词语、短句,通过增添表述内容、丰富语句内涵的形式,合理地扩充为内容比较丰富的语句或者语段。要求能根据试题的限制或暗示,展开联想,扩充内容。要注意语句扩展后整个语段的完整和谐。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提炼、概括的能力。
压缩语段,要求能对一段话或一个较长的句子进行筛选、提炼,概括出中心意思,用比较短的语段或者一句话或者几个词来表达。
[例11(2002年北京卷)[略]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其中包含对发散思维能力和在某些限制条件下的表述能力的考查。
[例2](2010年天津卷)[略]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提炼、筛选关键词语,拟写一句话新闻。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要求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
仿用句式,要求能模仿例句(或前后句子)的句式、修辞特点造句。
变换句式,要求能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要求变换句式。
[例1](2008年江西卷)[略]用“„„使„„”这种句式概括下文说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不超过25个字)本题综合性较强,既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例2](2010年全国卷Ⅱ)[略]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仿写排比句。[例3](2009年北京卷)[略]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本题重点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要求能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要求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要求能够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并能正确运 用这九种修辞方法。
[例1](2008年天津卷)[略] 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题目的要求有四点:一是要有“溪”、“海”和“潭”三个意象,二是要表达某种感悟,三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四是字数在60字以内。
[例2](2011年湖北卷)[略]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人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为课文人物写颁奖词。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简明,指语言简洁明了,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
语言连贯,指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
语言得体,指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情景)。
语言准确,指能够选用恰当的语句,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语言鲜明,指表达的观点态度明确而不含糊。语言生动,指语句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例1](2010年全国卷Ⅱ)[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例2](2010年重庆卷)[略] 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要求注意不同的语言情景与人物身份。[例3](2010年广东卷)[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要求注意特定的语言情景与演出内容。[例4](2009年全国课标卷)[略]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语言得体的能力。[例5](2011年浙江卷)[略] 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2)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要求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设计一句得体的、主旨鲜明的、有号 召力的广告宣传语,然后简要评价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例6](2011年山东卷)[略]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方格中,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要求将具体的数据用文字进行表述,且必须符合表述的语体要求。[例7](2010年福建卷)[略]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以鲜明的观点、简明的语言评说某一事件。(五)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能力。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占50分和20分,总分为70分,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
“题意”就是作文试题的各项显性、隐性的意思与要求。所谓“符合题意”,就是要求审读揣摩作文试题的各个部分,理解试题所要求的写作角度、材料和中心,准确、全面地把握试题。(2)符合文体要求
考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章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论述时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论述其理由依据,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注重分析、说理,而不是用例证代替论证;记叙时能以写人记事为主,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诚为文,表达真情;说明时要符合语境要求,表达得体,条理清晰,方法恰当,形式规范。(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要求在写作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伪饰,不矫情。
“思想健康”包括正确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倾向。(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要求言之有物,不以假话、套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清晰明白且确定不移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句子之间衔接连贯、组合得当、语意通畅。
“结构完整”就是作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言之有序,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标点书写要清楚,标点符号运用要规范。
书写要求工整,不写错别字。对作文卷中出现的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5分。
卷面整洁,不随意涂改。2.发展等级(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即主旨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罗列或生活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分析、揭示事物和生活的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文章的内容充实、深刻,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能够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高考作文的见解深刻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和论据充实主要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比较充实且确切有力。形象丰满主要指文学类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人物形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人微,人物性格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意境深远主要指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意”与“境”融合,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深远;或富有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用词贴切指用词精当,准确生动,富于变化。
句式灵活指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选用各种句式,使句式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反复、或反问等。整句和散句有机结合,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常式句与变式句合理选用,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指能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含意深刻,富有韵味,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新颖指考生的主张、看法有独到之处,不人云亦云;对问题的认识,既有自己的见解,又有充分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能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新鲜指写作材料力避陈旧俗气。能紧密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
构思新巧指构思引人入胜,不落俗套,敢于打破传统的固定的结构模式,善于根据主题、立意和材料,寻求自己独特的构思。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作文中能严密地推理,将已知与未知巧妙地联系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更多的思考;想象奇特丰富,又合情合理。
有个性色彩指具有个人体验、个人特色的独特之处。
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发展等级有4项共16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采用一点评分法,即以16点牛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换言之,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
[例门(2010年湖南卷)[略] 请以“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答案]略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早”作为独词作文题,没有材料,没有提示语,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可写的空间非常广阔。本题限制文体,对堆砌材料而缺乏自我的套作,对文体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纠正意义。[例2](2011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尸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答案]略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例3](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 “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虽未规定文体,但要求文体必须明确;思维方面虽未作明显提示,但仍暗含需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这一要求。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能够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概括作品主题,要求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社会氛围和时代背景概括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见解、观点、主观意图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
[例题](20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略] 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要求在概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对该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作简要的分析。(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文学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要求在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并简要阐述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例1](2010年江苏卷《溜索》)[略]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要求能够结合文本中描写的角度,对散文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作简要的分析。
(例2)(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略]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要求能够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对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的分析。
2.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要求能够结合文本的主体部分,对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以及效果作简要的分析。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例题](2011年山东卷《审丑》)[略]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涉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求结合语境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意义。
赏析作品的内涵。要求分析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注重考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综合审美效应,并就作品表现突出的某些方面作简要赏析。
[例题](20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略])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要求能够在具体分析荷花的形象的精神美的基础上进行概述。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并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1](2011年山东卷)(《审丑》)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 ‘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涉及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在作品中,这句话表现的是无定对曾老头及其孙子小臭儿的情感判断(这也是作者的态度)。要求结合语境对人物的矛盾心理作简要的分析。
[例2](2010年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评价作者的情感取向。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要求能够依据文本,发掘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和审美取向;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作品的审美取向,表达自己的评价。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心理积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探究作品中的意蕴、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例题](2010年安徽卷《洗碑》)[略]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求能够调动“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认真体会文本,获得对作品内涵的认知,发掘作品中“平常人的寻常事”所蕴含的丰富意蕴,阐述自己的看法。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探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的理解,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
[例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血的故事》)[略]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本题主要考查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试题要求对小说题目谈谈观点和具体理由,实际是要求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要求充分调动考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题](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略]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求能够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阐述自己的理由。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要符合文本的内涵,二要调动自己的积累阐述获得的启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根据具体要求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1](2009年江苏卷《画家黄永厚》)[略]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辨别各项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准确。B项筛选与整合的结果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是黄永厚针对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说的,并非不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的原因。
[例2](2011年辽宁卷《数学奇才华罗庚》)[略] 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简要概括华罗庚的教学的特点。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能够分析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特点;概括文段的大意和文章的中心。
[例1](2010年山东卷《“她只能活七小时”》)[略]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要求具体分析文段不同于一般新闻的语言特色。
[例2](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略]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要求对文中指定词语的语言特色作分析,涉及对修辞手法、语体色彩的考查。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要求能够分析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
[例题](2007年山东卷《梦碎雅典》 [略] ①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本题考查对文体基本特征的分析能力。要求准确把握新闻文体的特征和基本构成,准确判断文章开头两段属于全文的哪个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对两段文字在全文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②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本题考查对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试题要求对新闻背景材料在全文的作用作简要分析,涉及对渲染、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考查。
2.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 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和主要观点;评价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倾向。
[例1](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 按照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作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的评价能力。要求把握传主的言论,理解传主言论所表露的观点态度,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例2)(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的评价能力。本文标题本身体现了作者主要观点,题目要求分析这个标题的奥妙所在,也就是对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评价。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要求评价文本的主题和价值取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例题](2010年山东卷)(《“她只能活七小时”》)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的能力。要求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具体分析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要求能思考文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特色,并作出准确判断,比如文本对传主有何独到的观察和评价,调查的内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思考文本在表达形式方面有何特色,并作出准确判断,比如传记叙写方法和新闻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例题](2010年山东卷)(《“她只能活七小时”》)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要求对文本的写作特色及其效果作出具体评判。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比如从历史、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或正面或反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例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干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要求扣紧题干的问题,结合文本内容,提出明确的看法,展开具体充分的阐述。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依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探讨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写作动机;依据对作品意义的理解,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
(例题](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要求把握作品叙写的基本事实,理解传主的主要特点,分析作者对传主所持的态度,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文本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的某些问题力拟辨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阐明。
(例题](2009年全国课标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要求在理解文本把握传主特点的基础上,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不要面面俱到;阐述必须具体,不要脱离原文。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2.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3.题型比例
客观题占20%左右,主观题占80%左右。4.试题难度
全卷难度值0.6左右。5.试卷结构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二)文言文阅读(15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五、写作(70分)
Ⅳ.参考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匪来贸丝。(《诗经·氓》)(2),风雨兴焉。(《荀子·劝学》)(3)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4)云销雨霁。(王勃《滕王阁序》)(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 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译文:(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 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钱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家》)C.屠维岳泄露削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甫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 “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子夜》)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欧也妮·葛朗台》)E.聂赫梆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1)孙皓即位后表现如何?最后是如何降晋的?(《三国演义》)(2)小爱斯美拉达是如何丢失的?隐修女发现丢失后,有何表现?(《巴黎圣母院》)答第()题(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①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这一基本概念。
②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③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④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0.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11.文章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终级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3分)12.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走进腾格里①(节选)
学 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一一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⑾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注]①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⑦段写月亮与无垠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14.文章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15.文章⑩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朱启钤①:“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捧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 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①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了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14.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15.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从荧 ①(ping)到银幕,从歌剧院到博物馆,从舞台到广场„„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市场分外火爆;既有演唱会这样的新时尚,又有免费演出等惠民之举。②,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掩盖不了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不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有文化落差,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所能享受的文化服务也有不小差别。因此③,如何坚持文化的普惠性 ④ ? 是我们在欢呼成绩的同时⑤,还需冷静思考的⑥。(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3)文中③~⑥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1分)第 处(只填序号),改为。
17.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3分)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但我们能够选择。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荚”、“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合有褒贬意义。
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1)来即我谋(2)积土成山(3)飞鸟相与还(4)彩彻区明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 2. A 3. D 4. B 5.(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6.(1)①喜爱幽静,如诗中写道“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如“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如“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如“安得”。
(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7. C E 8.(1)孙皓即位后,凶暴无道,不听劝谏,滥杀重臣。晋军大举进攻建业,守将投降,引晋军人城,孙皓自缚降晋。
(2)隐修女找埃及女人为女儿算命,埃及女人趁她外出时偷走了小爱斯美拉达。隐修女发现女儿不见了,四处寻找,悲痛欲绝,头发都白了。9.(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10. C 11.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12.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甲)13. A C 14.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15.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 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③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
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乙)13. D E 14.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人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15.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的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两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四、16.(1)屏
(2)然而(但是)(3)④,(逗号)17.示例:要不要灾难 面对灾难的态度
18.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①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对外国人民的祝福;②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③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
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甜泽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和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五、19.(略)
第三篇:说明2008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
2008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一、对原有内容及要求的修改和增加表现:(一)知识与应用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注意多音和意义的相关性。(由“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转考“读音不同,词义也不同的多音字”)
2、增加标点符号的考查。(只在选考历史考生加试中有句读考查题)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08年新增《逍遥游》和义务教育要求的50篇中的打星号的25篇(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诗经·蒹葭、观沧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钱塘湖春行、泊秦淮、李白的相见时难、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李白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游山西村、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过伶仃洋诗、马致远的秋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二)阅读与理解
1、现代文阅读,能阅读文学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文本是必考内容。
2、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常见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何、且、若。(08年新增“何、且、若”三个虚词。)
3、一般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选考内容,考生可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试题中任选其一作答。)(三)写作,由60分增加到70分,要求能写文学类、议论类、说明类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将“记叙文”改为“文学类”,意味着考生也可以写诗歌、戏剧等的文学类文体。)(四)选修历史类考生加试内容。(该项为08年新增加的内容。)
1、文言文句读、阅读理解。
2、名著名篇所涉及的内容的考查。(在新课标中指定的24部中打星号10部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女神》、《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哈姆雷特》、《老人与海》。)
3、对文本材料要点的归纳与分析。
二、试卷结构、命题方向及各题赋分情况 这是08高考语文试卷变化最大的地方。
(一)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选修历史加40分,追加考试时间30分钟。)(二)试卷结构:
1、必考题,分为四块。第一块现代文阅读(原来的现代文大阅读试题提到卷首)。第二块古诗文阅读。第三块语言文字应用,将字音、词语包括成语、病句和语言的应用创新等合到一处。第四块作文。
2、选考题,实用和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考生任选其一作答。
3、加试题。
(三)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古文翻译及句读题、简答题、探究题、写作题。(略)(四)试卷内容、题量、赋分、题型、命题方向及应该注意点如下:
1、必考内容:
第一块,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在以小说、散文为主中更加突出散文,而散文中又尤其重视象征性的比喻式的带有哲理的散文)阅读,4道题,20分。题型为简答题和探究表述题,命题方向在07基础上加一个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我们要了解几种文学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而探究题又首先从思想性,其次从民族心理、人文心理、背景、语言表达和细节,再次是个性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三个不同的角度要求能够透过文字表面作深层次的思考。
第二块,古代诗文阅读(内容包括古文、古诗以唐宋诗词为主、名言警句),共34分。古文(浅易文言文)的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推断和想像(必考),从四个方面中选三个用3个单项选择题形式考查,9分。文言文翻译3句,9分,强调直译,落实实词、特殊句式和语气,翻译句子要畅通。古诗以唐宋诗词为主的鉴赏,2题,8分。名句名篇(含课外1-2句)默写,8分。
第三块,语言文字应用,5题,18分。从语言文字的语音、词语含成语、病句和语言应用的扩展压缩变换仿写、简明连贯得体、形象鲜明生动的六个方面选五个方面用3个单项选择和2项表述题的形式考查。字音应该注意多音而多义的字,词语含成语(不包括熟语)的褒贬、词义的理解和搭配等。语言应用应该注意情景、修辞、造句和口头书面语的相互转化。第四块,作文,一篇,70分。命题趋势,首先是降低审题难度,让学生的精力用在表达上,其次可开拓的面很广,让学生有思想的空间。文体可能不限。
2、选考内容 分实用(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论述(包括论文、评论、杂文等)两类,设4小题共18分。题型为2个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2个简答题,每题6分。主要考查对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概括,评价或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注意:考生只能从实用、论述这两类试题中任选一类(实用或论述)题作答。不可在两类试题间跳来跳去选做,若两篇都做,时间是不够的,定然要吃亏。
3、加试题
本项分4题,40分。只要求选考历史的考生作答。
(1)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要求给文章断句并且回答这段文章中的有关问题。2题,10分。其中断句6分,简答问题4分。所设计的问题可能涉及文科的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
(2)名著名篇所涉及的内容兼及古今中外。设3小题15分。其中1个多项选择题5分,2个简答题各5分。所考试题涉及选定的十部书中的内容。如重要篇章,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等。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并非为难学生。如:沈从文的《边城》里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你用三组四个字的短语来恰当地评价。
(3)文本材料要点的归纳与分析,1题15分。注意回答的问题可能有字数限制。本题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遵循。如:概括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
总之,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对语文考试的规定更加具体,越来越强化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阅读由原先8题34分,改为8题38分,比07年增加4分。选择题07年集中在第一卷10题30分,08年改为分散考查;由原来的10题30分,改为8题24分,减少2题6分;原来的社科类(小阅读),改为以“实用(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论述(包括论文、评论、杂文等)”两大类文体考查,将其中2道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名句名篇(含课外1-2句)默写,8分,较07年增加2分。
第四篇:2014山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
语文
山东省招生委员会
I.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依据《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
二、命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命题注意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四、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五、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正、规范,试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阅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命题只选择其中一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
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均为必做题;第II卷为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写作题等题型,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1.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
2.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
3.名句名篇,共6分。
4.现代文阅读,共9分。
5.作文,共60分。
IV 题型示例
(略)
V.附录
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一)义务教育阶段推荐背诵的篇目
1.孔子语录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潜8.三峡郦道元
9.杂说(4)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况才之过于与者乎)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弯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二)高中阶段推荐背诵的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
3.师说韩愈4.阿房宫杜牧
5.前赤壁赋苏轼6.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7.陈情表李密8.兰亭集序王羲之
9.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10.六国论苏洵
11.氓《诗经》1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13.短歌行曹操1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15.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16.山居秋暝王维
17.将进酒李白1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19.蜀道难李白20.旅夜书怀杜甫
21.蜀相杜甫22.登岳阳楼杜甫
23.登高杜甫24.琵琶行白居易
25.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26.锦瑟李商隐
2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8.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29.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30.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31.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33.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
35.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37.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39.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32.念奴娇(大江东去)3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3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38.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40.扬州慢(淮左名都)苏轼 李清照李清照辛弃疾
第五篇:2014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4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虽文面上较往年有大变化,但考纲的主体内容,包括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则沿袭以往,呈现尊重规律、稳中求变的特色。“典型题示例”也做了调整,除保留部分历年江苏高考精题外,增加了部分外省高考精题,如实用文中有说明性小品文、两种类型的材料作文题,这些应该有很强的暗示性。
局部看,现代文阅读把文学类、论述类和实用类两大块考点合并,分列“理解”(重要词语、概念,重要句子含义)、“分析综合”(结构、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品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概括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探究”4个层次11条,成了一个符合规律的阅读能力系统,有效解决了命题实践过程中文体与能力考查点不匹配的问题;论述类文本体类上增添说理散文。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虚词增加了“乎”“也”“者”达18个;去掉“筛选文中信息”增加“辨析文句意义”,结合“典型题示例”《古弼传》的例子,有考文字表达理解的迹象;名句名篇默写初中名篇去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增加《鱼我所欲也》《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山坡羊·潼关怀古》达27篇,高中部分不变。语言文字运用去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增加“提炼语意”,更适应信息时代对学生提取与理解繁杂信息能力的要求。作文最大变化是“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文章”,终于给了抒情散文合法的地位。附加卷名著阅读去掉《女神》增加《飞鸟集》《子夜》,达11部。这些表面的变化背后,是对学科能力体系的更清晰认识,是对生活所需能力的反映,是对学生素养养成构成的尊重与更高要求,是对考试实践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