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浅谈人才激励机制的意义
[摘要]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最大的热情投人工作。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和深化的阶段,产品和技术更新日益加快。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强对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激励机制;人力资本
一、前言
员工的工作状况,不仅取决于工作能力,而且取决于工作态度;没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即使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也不会产生好的工作成效。为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企业应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激励的性质
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之意,是对人们行为动机的触发,激发人的工作动机,鼓励人的工作干劲,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改变人们的活动方式,从而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它起着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激励是通过精神或物质的某些刺激,促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工作动机和工作干劲,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其特点在于从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动机入手,这也是其优越性所在。劳动态度的改变,工作觉悟的形成,不是仅仅靠强迫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依靠激励。激励是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主要途径。
在企业经历的不同阶段,激励工作在企业管理中也具有不同的地位。企业管理初期,激励机制并不受到重视,那时主要实行的是强制性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员工是完全分离的,经营者不可能也不打算把企业目标化为员工动机。随着管理机制的成熟,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激励工作的重要性,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与制度并列,成为管理工作的两条腿;没有制度约束的激励,是无秩序的激励,没有激励配合的制度,是无活力的制度,二者缺一不可。
三、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增强一个企业内部组织的凝聚力,认同和追求组织的共同目标,使组织目标成为组织成员的信念,从而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为此努力。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如何使管理者的意图被员工所认同,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而这种行动不是暂时的、偶然的、而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是能够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的行为过程。因此,激励工作是管理者一项重要的任务。
所以,在企业推行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作用。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引导职工按照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去努
力,保证企业各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首要作用。通过激励机制可使职工明确工作方向,制定激励措施,有助于有目的地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趋向于一致,从而更好地为组织效力。
(二)动力作用。每位职工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要实现目标,必须有一种动力。激励机制正是产生力量的重要源泉之一。职工都有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心理,比如都希望业务好、能力强、威信高、受人尊重等,激励就是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使职工产生需要、动机、坚定信念,推动实现正确目标。同时,职工得到有效的激励,还可以激发其创造力、创新能力。人是具有极大潜力的,能否充分挖掘出来,取决于激励机制是否有效。通过激励可以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教授的实验表明:一般员工仅需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作用所致,可见激励的作用之大。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挖掘职工的内在潜力,鼓舞其士气,激发其创造性,这样会大大提高工作绩效。
(三)优化作用。运用激励机制能够优化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企业的主体是员工,如何使这支队伍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优势,用激励的手段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作为人力资源的个体——职工的发展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采取符合职工心理和
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激励手段,就可以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四)提升作用。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提升企业发展水平,提高个人素质。没有一流的员工,就不会有一流的企业。坚持以职工为主体,以激励为主导,是企业建设、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尽一切可能为职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和制度保证。激励会给职工的学习和实践带来巨大的动力,从而会促使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坚持不懈、忠于职守、业务熟练、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职工进行大力的表彰和奖励,无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职工的知识素养和业务素质。
(五)稳定作用。运用激励机制能够起到稳定人才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势必导致人才的激烈竞争,从而加大了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不稳定性。激励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气氛,对整个组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开展竞争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大力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自觉为集体增光,为单位争荣,争先创优,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于一体,集体利益为先的大好局面,使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得到充分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健全激励机制,灵活地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创造企业良好的内在吸引力和外在环境,既可以促进企业的人才脱颖而出,也能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资源向本企业流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六)约束作用。运用激励机制能够约束职工的行为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人们活动的起因,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职工出于成就需要的工作动机,不仅有很高的强度,而且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自觉能动性。在工作目标确定后,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使员工产生忠于职守,努力为目标奋斗的行为动机,建立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标准,对符合工作目标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会予以支持和强化,以正确的观念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为人处事,努力实现工作目标;通过积极进取而获得成就,由此会受到认可和赞赏,必然会激发出更大的干劲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促进企业工作。
(七)凝聚作用。正确运用激励机制,能够培养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断进步,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激励的方法,能够为成员提供一个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环境,使他们找到超越的对象,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使职工以生活、工作在这样的集体、这样的企业中为荣,以为集体的荣誉、企业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乐。
结束语:企业激励机制的确立,要注意结合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设置,注意把握群体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体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原则,要注意考察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要不断地去探索新的激励方式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努力追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力争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正确地认识激励理论、科学引入激励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技巧、适当选择激励方法,这对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发挥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秦志华 《工商管理人教科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年版
第二篇:时间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時間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間管理準則:
1、設定目標每當你在設定目標時,務必要包含“要明確”、“可測知”、“可達成”、“要務實”及“有時限”5項特質。
2、擬定行動方案一個行動計畫,得包括所有的“為什麼”、“要怎樣”和“要怎麼做”的目標,也要包括詳細的步驟,這樣才能監控進度。
3、準備記事表為了讓你留意時間怎麼會“不見了”,你需要一張最少一星期的記事表。
4、安排工作優先次序從行動方案中確認每天得執行的任務,並決定它們的先後執行次序。
5、做好文件管理處理檔,不妨採用:立即處理、轉給別人、歸檔及丟棄4大方法。
6、有效使用電話盡可能廢話少說,答話時間簡短而切題。
7、授權授權越多,就越能提升部屬的技巧,而且當你遇到危機,就會有更多人來幫助你解決,從而讓你的工作及生活更輕鬆。
8、自我修煉
更多管理资料下载请登录
認清“做”比“說”需要更大的毅力,學習自發性完成計畫。
你現在如何管理時間?
回答了下面的問題之後,你對於自己在時間管理上的能力,應該會有大概的瞭解,也讓你知道你個人的晨間最常是怎麼浪費的。
1、你對自己以及你目前在時間管理上的能力有何瞭解?
2、你想在隨後的3個月裏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3、列出你目前在工作上浪費時間、徒勞無功的一些事。
4、佻得做哪些重要工作方能達成你的目標?
5、你目前是怎麼決定事情的成先處理次序?
6、你目前是用何種方式來跟同事、部屬及顧客溝通?
7、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溝通方式列出你目前必須溝通的事宜和你的溝通方式。
8、你覺得一天之中哪一段時間是你最清醒且最有活力的?
商界名人時間管理錦囊梁廣偉(晶門科技公司董事、總經理)
時間永遠不夠,你要分優先次序,好多書都講過,時間管理其實是把事情分危急性(critical)及重要性(important)。
而分配時間處理事情的優稱次序,他說應該是:
1、重要且危急(important and critical)
2、重要但不危急(inportant, not critical)
3、危急但不重要(critical, not important)
4、忙碌的工作(busy work)
5、浪費時間的工作(wasted time)
每個人都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系統去管理時間,甚至要用系統去管理整個團隊(team)的時間。但這個系統對於每個人、每個公司都不同。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之有效激励
目录
目录一、二、三、四、案例简介...........1 案例剖析...........1 理论支持...........2 新邦物流的HR成功管理经验........3(一)新邦物流用人之观...............3
(二)新邦物流人才资源解决之道..............31、选聘人——树苗培植“理论”。.......32、培育人——人才快速复制“理论”。..........43、选用人——人才定格“理论”。.......44、留住人——候鸟选地“理论”。.......4(三)新邦物流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展望..........4
五、总结...............4I
人力资源管理之有效激励
一、案例简介
在猎人听到猎狗说自己是为食物而跑,而兔子是为生命而跑的时候,猎人想出了多买几条猎狗让他们互相竞争,凭它们捕捉到猎物的数量来给予食物,以此来提高它们捕捉猎物的效率的想法。起初是有一定的效果,猎人得到的猎物有所增加。但是没多少时间又出现了猎狗们只捉小的兔子,理由是小兔子比大兔子好捉。
为此猎人又想出了按猎物总重量来分配食物的办法,但效果持续没多久又出现了问题,猎狗觉得等它们老了不能捕捉到猎物了就不能得到食物了,于是失去了捕捉猎物的动力。
猎人又想出了应对策略,猎狗只要捕捉到的猎物达到一定的数量与重量后即使捉不到猎物也能得到食物,保证其生存。然而后来猎狗又有了想法,它们认为如果自己给自己捕捉猎物它们可以得到更多的食物,因此他们离开了猎人自力更生去了。
二、案例剖析
首先,对于猎狗第一次的懈怠不积极捕捉猎物,以至于连兔子也跑不过,对于猎狗与兔子来说,他们跑的动机不同,兔子为了性命而跑,猎狗只是只是为了一顿饭。在企业里,如果员工工作的动机也仅仅是公司给的那点基本工资,那他们也会像猎狗一样缺少“捕猎”的动力。猎人多买来几条猎狗让他们竞争,捉到的有的吃,捉不到的没得吃,在企业里,这就是内部竞争,通过让员工之间互相竞争,业绩高的给予奖励,业绩差的给予惩罚,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之后猎狗的第二次偷懒,是因为猎人给他们的标准不精确,只说了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就像企业里只要求员工完成多少的工作量而忽略的员工对工作的完成质量,就算做的多了但对企业实际上的贡献还是少的。另外也可以说是企业给员工的目标没有明确,给员工的目标只是工作量,自然的员工就会偷工减料或者想法设法的找简单的做,相应的工作效率就会降低。
对此猎人的办法是把猎狗捕猎的目标定位成猎物重量,这样明确了目标之后猎狗捕捉到的猎物量有所提高。企业中,明确员工的工作目标,综合考评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以此来决定对其的奖惩。但是,时间久了猎狗又有了新的想法,它们开始考虑等它们老了捕捉不到猎物的时候怎么办,就如员工,在工作之初,只是追求当前的待遇,但慢慢的他们会越来越关注等他们退休之后的待遇。如果没有好的待遇,他们就会缺乏工作的动力和激情。猎人决定统计猎狗捕捉猎物的数量,制定标准,等数量达到这个标准猎狗就可以得到“长期的骨头”。企
业里,给予员工良好稳定的退休待遇,才能更好的留住员工,更有效的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猎狗经过长时间的为猎人捕猎之后,掌握的捕猎的技巧,积累了捕猎的经验,它们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它们认为如果不再为猎人捕捉猎物而是为自己工作,它们可以得到更多的食物。离开的猎狗让猎人得到的猎物变少,同时离开的猎狗还开始和猎人抢夺猎物,使得猎人的猎物更加的有限。在企业中,如果员工得到的收益与他们预想的不符,他们会产生不满足敢,甚至产生抱怨,动摇对企业的忠诚度,最终离开,或自立公司,或加人这个公司的竞争对手,从而让公司失去人才资源的同时还增加的竞争程度,公司之前对它们的培养现在都变成了对手的竞争优势。
从猎狗的角度来看,猎狗最终觉得如果自己捕捉猎物自己吃可以获得更多,但是它忽略了如果这样那它就不再是猎狗而是野狗,捕捉猎物的同时极有可能自己也成为猎物,并且在它老的不能在捕捉到猎物的时候只能被自然淘汰。另外,作为猎狗时,它们至少有骨头吃,但作为野狗,虽然会有肉吃,但很多情况下甚至连骨头都没得吃。这条路并不是所有猎狗都有勇气去走的。同样,不愿做别人的员工而是想自己做自己事业,也是要比做他人员工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胆魄。就算不是自己创业,而是加入其他的公司,但是作为一个从竞争对手那来的员工,公司未必会有多大的重用,至少一开始没有。同时作为一个新人,陌生的工作环境也是一个障碍。同事之间的沟通,业务的处理流程,公司的不成文规定,等等的一切都需要时间来熟悉。所以,若是能给与员工足够的能符合他们能力待遇,他们也还是未必会去自己“找肉吃”的。就像猎人,在这个猎狗很多都开始离开的时候,如果猎人能想出让猎狗满足的办法,比如不在只是给猎狗骨头,而是同时的分享猎物,给猎狗一定的数量肉,并且随着时间增长,贡献变大,可以慢慢的获得越来越多的肉,这样就可以长时间的留住猎狗。对于公司来说,那些对于公司来说价值高的重要的员工,有爱想留住他们,并且让他们继续努力的为公司工作,就要和他们分享收益,让他们的收入与公司的盈利息息相关,并且慢慢的增加他们的分红比例,那么时间越长他们越不会离开,并且越加积极的工作。
三、理论支持
从管理学理论来看这个案例,管理学的五个职能: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在这里体现的是管理的控制职能。对于公司人员的控制,是一种管理的艺术,也是管理的一大难题。尤其是现在社会上企业竞争激烈,对于人才的争夺更是严重。做好人员控制,更好的留住人才,这是企业发展的一大前提。同时,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员工控制的一大内容。
从激励理论角度来看,从头到尾,猎人就是在对猎狗进行激励。在激励理论中的需要层次理论,从生理、安全、社交或情感、尊重、自我实现五个方面的需要,由浅到深,满足人员的需求,让他们感到满足,从而认真工作,对企业忠诚。而激励的最佳手段就是给予员工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感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即使工资稍微不如自己所想,但同样会认真的工作,因为他得到了
肯定,得到了价值的自我实现。从激励的双因素理论来看,激励因素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途径,而保健因素则是保证人员不流失的手段。像猎人多买狗、按贡献分配食物就是属于激励因素,而猎人对捕猎打到标准的给予“长期的骨头”这就是属于保健因素。有效的结合激励和保健因素,激发积极性,做好人才保留,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四、新邦物流的HR成功管理经验
力资源管理贯穿在任何一个企业的团队管理中,每个团队主管为了使自己的团队能够取得最佳的成绩,都进行着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物流是社会经济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行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物流行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6.5%,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2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都与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
下面从新邦物流的HR管理来看看物流行业的HR管理。
(一)新邦物流用人之观
在新邦,“适应公司,胜任本职”就是人才。在新邦,整个用人机制,没有地域局限、没有学历要求、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背景约束,只讲能力大小,只讲企业忠诚,只讲工作效能。在新邦人才无地域之分,无国籍之别。只要符合“适应新邦,胜任本职”就是公司所需之才,所用之才!新邦物流管理人才的选拔标准:“有才有德,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录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新邦物流人才的道德观:“忠诚于职业,忠守于职业道德而非某一个人。”
(二)新邦物流人才资源解决之道
1、选聘人——树苗培植“理论”。
新邦物流在选骋人才方面,如同园圃选种树苗一般,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大小、不同年限的树苗作为培植对象,即“多渠道、广选种”。比如对一个新开部门经理,选聘的方法有几种:可能是自己培养的人员去担任,也可能就在当地招聘一名经理马上任用,更有可能提前招聘到一名可做经理的人员培养一段时间再任用。
2、培育人——人才快速复制“理论”。
新邦物流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的是一种人才快速复制理论,即快速地按自己的人才模板进行人才复制,以满足公司快速扩张的需要,为此,公司在软硬件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在夏茅建立培训中心,数间教室可同时开课,每间教室都配备电脑及固定式投影仪,同时装置单机板开单系统的电脑,新员工不需到营业部即可完全学到那些在营业部才学到的实操技能。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自我独立培养人才、院企合作培养人才、外部引进再培养人才、部门订单式培养人才。
3、选用人——人才定格“理论”。
新邦物流在选用人才方面按自己的定格来进行筛选,不同的人才在新邦都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格,在自己的定格里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新邦用人尽力用人之长,避其之短,使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到最佳状态。
4、留住人——候鸟选地“理论”。
各类人才能否在某一企业长外服务,关键在乎该企业能否适于其置身。这正如候鸟总要找到适合它置身的地域一样。为此,新邦物流从各方面入手,尽力打造适于各类人才“置身”的环境。首先,在薪酬福利方面,新邦物流推出了一个系列的福利制度,如配房配车计划,小孩学费补助计划,学车补助计划等;另外,在用人理念方面,推行“唯才是用”,且用人用长处,让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尽致;在企业文化方面,推行“敬”的文化,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主客之间都以“敬”字为先;再者,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公司实行“六大制度体系”,使各项事务能“照章办事”。
(三)新邦物流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展望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新邦物流在未来的五年内也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营业网点会不断地延伸,市场领域会不断地细化,为此,公司人力资源部会根据市场的变化、社会环境、公司战略等一系列因素而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思路,让人力资源管理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让人力资源管理促使公司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五、总结
社会进步迅速,同样的管理技术的更新也迅猛发展,以往的管理经验已经不能再完全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企业,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同样的,生活水品也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人们的想法和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想的自然也越来越
多,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显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借鉴以往成功的HR管理经验,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制定好适用的HR管理机制,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同时防止人才流失。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人是企业拥有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企业的决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约束。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成为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根据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状况,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创造理想的组织气氛,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通过不断培训,进行横向纵向岗位或职位调整,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发挥个人特长,体现个人价值,促使员工将企业的成功当成自己的义务,鼓励其创造性,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作风,转变员工的思想,改进员工队伍的素质,使员工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维护并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的业绩。在具体运作中实行员工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发现员工最适应的工作种类,确保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分工的合理性及灵活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全面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要素。这是因为企业管理目标是由企业管理者制定、实施和控制的,但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是通过员工的努力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掌握市场运作规律,圆满贯彻管理者意图。只有恰当的选用员工,才能圆满地实现企业预定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创造灵活的组织体系,为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员工各尽其能,共同为企业服务,从而确保企业反应的灵敏性和强有力的适应性,协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
制度激励的基础或根本出发点是经济人理性假定,激励是针对每个人追求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经济行为,通过规范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约束企业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激励之所以往往成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与制度安排“问题”密切相关。制度激励问题的典型表现形态就是“搭便车”问题与“代理成本”问题,后者解决办法无外乎在如下四种方法之间做折中选择:直接监督解决法;契约完善解决法;股权激励解决法;声誉机制解决法。通过员工持股计划(ESOP)、管理者收购(MBO)或经理股票期权(ESO)等股权激励途径和方式,实现人力资本股权化成为企业制度激励的必然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说到“激励”,人们往往普遍关注的是管理学中关于激励因素、过程和机制的理论,而对经济学中关于激励的制度属性和制度安排问题很少注意和研究。其实,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是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一体两面,是企业激励体系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二者在实践中是辨证地整合在一起的。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当多的激励矛盾、冲突和问题都是制度性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制度激励问题相对于管理激励问题来说更具有根本决定性和现实意义。
所谓制度激励问题,就是由于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使作为组织成员个体的工作或劳动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或者个人不须承担其行为的部分或全部后果。制度激励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为“主代理者”的管理者应制定什么样的制度规则,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即企业员工的努力与报尝高度正相关,使之追求个人预期利益最大化的自利行为结果与给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内部的制度激励问题,是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在其团队生产理论中正式发展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方式,即一种产出物是由若干集体成员共同努力、协同生产出来的,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而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精确分解、观测和计量,因而也就无法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支付报酬。这就导致了两个层面的制度激励问题:“搭便车”问题与“代理成本”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实质上是由股东、银行、员工、客户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又称“偷懒”问题(shirking problem),是指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率或低产出。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就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让团队中的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为了使监督者真正有“监督”的积极性,必须赋予他们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这样,在企业中就形成了作为监督者的经理人员与作为被监督者的一般职工之间的基本管理关系,以及命令-服从式的科层管理链条。沿此思路,激励问题的解决就有赖于企业治理结构及其股权安排和日常监督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关于“代理成本”这个核心激励问题及其制度解决思路。
二.代理成本:制度激励核心问题及其经典解决思路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人员受社会所有者委托而“代
理”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就会“代理成本”的激励问题。“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它来源于管理者不是企业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管理者不是企业完全所有者,管理者努力工作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得部分好处,如果他不努力工作而增加在职消费却能获得全部好处而只承担小部分成本;于是,企业收益价值就小于他是完全所有者时的收益价值,其差额就是“代理成本”。
所以,解决“代理成本”问题的最根本办法是让管理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这样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代理成本。但同时,由于管理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受自身财富限制而往往需要举债,而这又要发生“代理成本”,故均衡的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与债权的代理成本折中来决定的。但是,让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并享有全部剩余索取权,委托人的利益即为零,这在现代公司制下是非现实的,除非资本利率为负。这等于用取消“代理”制度安排的办法来解决“代理”问题。
其实,委托-代理关系是广泛存在于企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一般人际关系,其实质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经济行为关系。所谓“代理成本”,其实就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不得不为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人)承担成本或风险。例如,上述“搭便车”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部分组织成员不得不为另一部分成员支付成本或承担风险的问题。可见,“代理成本”问题,在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问题,即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人)不以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正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要研究的主题,也现代企业制度激励理论的核心。
解决“代理成本”问题的最直观办法,就是由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直接监督,通过惩罚或奖励的办法加以解决。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发生的“监督成本”只不过是“代理成本”的另一种说法。一方面,因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直接监督尽管能约束代理人行为上的偏差,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积极性”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消除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委托人可能因监督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还不如不监督为好。通常这种激励措施只能应用于代理人行为结果易于判断的简单情况,如工头监督体力劳动者的场合。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大多数经济关系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代理成本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从实际出发”,从委托-代理关系发生的这样两方面约束条件考虑对策。
关于代理成本问题最直接的应对办法就是所谓“契约解决法”,就是针对“契约不完备”的情况,通过完善契约条款,如在契约增加尽可能详尽的“应变条款”,把各种可能发生情况及其各方在这些情况下应该做些什么,都事先预料到、规定好,以此化解激励矛盾和冲突。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注定了任何契约在本质上都是“不完备”的;因此,这种想通过事前完善契约的“契约解决法”只能是相对有效的。
而从企业所有权和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角度来看,代理问题是由剩余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所谓“两权分离”引起的。因此此问题的一个自然回应思路就是利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辩证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股权解决法”或“股权激励”——主要是针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明智地承认“契约不完备”的事实,赋予代理人部分剩余索取权,使之承担部分风险,将剩余收益与经营绩效挂钩,以解决管理者的“积极性”问题。这种“股权激励”措施是目前绝大多数公司对经理人员和职业技术人员进行激励的普遍做法,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具体分配比例有大有小。在构建代理人收入结构模型时,为减少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风险收入是一个不
可或缺的控制变量。
当然,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实现“激励相融”,仅有对代理人收入结构的技术设计是不够的,如何改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减少因此而来的激励偏差,也是应该注意研究的问题。
三.股权激励:人力资本股权化的制度逻辑和安排
按照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股权激励的核心问题企业所有权安排,它可以表述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企业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及两权对应关系的处置和决定。
经济学理论可以证明:一个“最优所有权安排”,即最大化企业预期总收益的所有权安排,定是一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实际操作的意义上实现尽可能对应的状态,谁、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企业的控制权,相应地,谁、就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控制权)跟着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走。至于这种对应在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究竟如何配置,则要取决于当事人在既定的契约条件下所拥有的谈判能力,包括:资本所有者投入要素的资产专用性,当事人行为后果的可监测性,契约者承担风险、进行创新的能力,私人信息的价格显示机制,资本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等等一系列因素。换句话说,企业所有权安排并不存在唯一或单一的不变成式,而是随不同的契约条件在当事人互动博弈过程中不断变迁,且可有多样化优化选择的方向;对应于不同的所有权依存状态,企业治理结构也表现为一种“共同参与、相机治理”的状态。
如果把企业成员扩及为“利益相关者”,即签订企业这种特殊契约的各方当事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包括工人、经理和企业家等,当然,他们也可以同时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另一类是纯粹提供非人力资本要素且与非人力资本的具体支配使用权相对脱离开来的,主要指股东和企业债权人,也包括重要供应商和主体客户。这样,企业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所订立的一种不完全契约(周其仁,1996)。
既然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是企业契约的当事人,那么对于具有“不完备性”的企业契约的执行所带来的风险,自然既要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又要由人力资本所有者来承担。因此,无论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最终结果如何,从契约自由平等的根本原则和事前的应然权利要求来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有平等的权利要求参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在绝对的意义上,因为无论人力资本还是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都要在契约形成以后的相当长时期,或多或少地承担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因而对于每个人力资本或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来说,其契约收益都有一个除去固定收入的剩余收益部分,所不同的是不同成员之间收益的固定部分和剩余部分各自大小及其相互比例会有所差别,而不是绝对地谁拿固定收入谁拿剩余收益的区别;相应地,对于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来说,其为应变契约的“不完备性”而采取的对策,或者对于采取何种这样的对策所拥有的发言权或投票权,即企业控制权的拥有,也只有形式和大小的不同,而非绝对有无的问题。
就公司制股权性质和要求来说,只要所有权主体将其资本要素投入公司而具有不可收回性,并能以投入数额为限承担责任和取得收益回报,那么,无论其投入的是非人力资本还是人力资本要素,都可以“股份化”为股权形式拥有剩余索取权和相应的控制权。
具体地说,对于非人力资本来说,如果其所有者不愿承担企业经营的“应有”风险,将其资本要素投入企业还要求按期收回,那么他就可以得到较固定(相对说来风险较小)的债券收入(利息),虽然在有关债务安全的决策上他也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如果其所有者愿承担企业“应有”风险,将其资本要素投入企业后就不能要求退还,那么他就作为股东拥有较大的企业控制权,取得较大的剩余收入即风险较大的股息红利收入。这就是说,非人力资本可以是股份资本,也可以是非股份资本,可以具有股份性也可以是非股份性的。
同样,对于人力资本来说,如果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较小、专用性不大(即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从而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即可以方便地将其投入从企业中抽走,那么其所有者就可以得到较固定(相对说来风险较小)的工薪收入,虽然在有关工薪支付等决策上他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或投票权;如果其在企业中举足轻重,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和团队性,以致很难将其投入从企业中抽走,或要流动就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或代价,甚至一旦离开企业其价值就会荡然无存,那么其所有者就要拥有较大的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以股权形式取得风险收益。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可以是非股份性的,也可以股份化为股份资本形式。
现代股份公司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和特色,正如张维迎(1996)所言,就在于解决了“能”(人力资本)和“财”(非人力资本)在社会大众之间分布不对称的问题,它既为那些“有财无能”(即有财务等非人力资本而无企业家才能等人力资本)的人创造了赚取收益的机会,又为那些“有能无财”(即有企业家才能等人力资本而无财务等非人力资本)的人提供了从事经营管理职业和其他工作的机会。这就是说,股份公司制度在内在逻辑上允许一些企业成员“出钱不出力”的同时也默认一些企业成员即人力资本所有者“出力不出钱”,二者都是“合法”的。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家年薪收入一般包括基本薪水和红利报酬两部分,既拥有薪水、奖金较固定的收入,又拥有利润分成和股票期权等剩余收入;同时,60年代以来许多公司大力推行利润分享和雇员持股计划,使企业职工成为企业所有者。虽然企业内部成员拥有股份并不是以其人力资本直接作资入股的,但许多企业确实是以优惠价格或其他优惠形式把股份“送”给企业经营者或职工的;这种优惠或无偿送股凭的是什么? 其实质就是默认“出力不出钱 ”,将人力资本部分“股份化”。此外,80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界风起云涌的并购浪潮中出现的管理者收购(MB0),国际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普遍推行的经理股票期权计划,都显示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实行股权激励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趋势。
其实,实行股权激励,人力资本产权在现代公司制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主权地位,具有很宽广、深刻的历史背景: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特别是知识工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稀缺要素,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战略性要素;同时,人才评估等社会信息显示系统在技术上也日趋成熟,专业化人力资本显示机制日益完善;加之,随着产业和经济民主化运动的推进,严格的反歧视、平等就业、劳动保障方面的法规纷纷出台,以及工会高度组织化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剧,这就使得企业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和人力资本运营在现代公司制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化、更加重要、更加具有战略意义。
由于以上所述原因,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扮演着比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更直接、更重要、更主体性和更本位性的角色,因而也具有更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加以维护和保障的权能和权益。既然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由于其资产专用性和团队性而不能轻易退出企业,既然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亲临其境”直接进行企业财富生产和价值创造的特殊重要性,那么,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和企业控制权,就既是必然合理的又是现实可能的;而“资合”性质的公司制下,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就具体体现为股权,一切权能和权益都要体现为股权并最终通过股权来实现,因此,为了维护和保障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产权权益,应将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到企业的人力资本资产“作资入股”,转化为股权,按照股权平等的原则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
当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广泛开展的员工持股和经理人员期股权实践,正是这种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现实的产物。现代管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名义下发明的各种“人本型”战略管理、权变管理理论与方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企业制度新变革中人力资本股权化趋势在企业运营管理层面的具体回应。
四.“精神”激励:内隐契约及声誉解决机制
关于“代理成本”这个制度激励问题,从精神层面来看,通过改善所谓“内隐契约”及“声誉机制”也可以有效解决代理人的“积极性”问题。
在企业组织的形成过程中,除了有形的、法定的或外现的契约关系外,还存在无形的、非正规的或内隐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对于企业制度激励的有效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企业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市场契约的特别“不完全”合约,其特别之处恰在于此;正是由于存在大量无形的、非正规的或内隐的契约关系,才使企业合约具有特殊的“不完全性”。
内隐契约之所以能够实际形成并发挥防范“机会主义”、降低“代理成本”的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存在一种“声誉”激励机制。关于“声誉”(reputation)的精神激励作用,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及行为科学家早就关注并作过详尽研究;经济学关于“声誉”激励机制的正面研究,则是近20年来随着博弈论的兴起并将之应用于解析代理成本问题才开始的。
经济学从自己最大化理性假定出发,认为企业成员的良好“声誉”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在多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委托-代理关系即使没有正式契约维系,当事人仅仅出于自己长期利益的考虑,也会看重并追求“声誉”等隐性制度激励及约束因素。声誉机制就是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精神激励机制。
克瑞普斯等人(Kreps & Wilson,1982;Milgrom & Roberts,1982)提出的“声誉模型”,很好地解释了静态博奔中的“囚徒困境”难题。当只进行一次性交易时,理性的参与者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通过欺诈等“非名誉”手段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其结果只能是“非合作博弈均衡”。但当重复多次交易时,为了获取长期利益,参与者通常需要建立自己的“声誉”,一定时期内“合作博弈均衡”就能够实现。
法玛(Fama,1980)的研究表明,在竞争性经理市场上,经理人员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声誉”即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看,经理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即使没有显性激励机制,他们也会积极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其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将法玛上述思想模型化为“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声誉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在于:经理的“声誉”即过去的工作绩效是显示其人力资本的一种信号,“声誉”好者人们对他的预期就好,其内部提升或被其他企业重用的机率就大;相反,“声誉”差者人们对他的预期就差,其内部提升或被其他企业重用的机率就小。因此,在声誉机制激励下,经理人员懈于经营将意味着断送其职业生涯、人生前程和市场价值。当然,随着职业生涯临近完结,“声誉”的未来贴现减少,声誉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也就随之减弱。目前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经营者“59现象”很能说明这个原理,为发挥声誉的激励作用,退休制度安排很有学问可讲。
应该看到,声誉机制只是这个制度激励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能够有效解决激励问题是有条件限制的:(1)机会主义行为对当事人来说“不值得”;(2)由于信息显示或监督机制较完备,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大,并且被发现后的惩罚力度足够地大;(3)委托-代理关系是长期的、多次的重复博弈,代理人要具有足够长的未来预期;(4)“声誉”在制度的宏观环境中有质量保证,即在反映代理人工作绩效时具有“真实性”,不含“水分”。
五.小结
企业激励制度是严格完整的体系。制度激励的基础或根本出发点是经济人理性假定,激励是针对每个人追求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经济行为,通过规范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约束企业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激励之所以往往成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与制度安排“问题”密切相关。制度激励问题,就是指由于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使作为组织成员个体的工作或劳动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或者个人不须承担其行为的部分或全部后果。其典型表现形态就是“搭便车”问题与“代理成本”问题。
经济学关于企业制度激励问题的理论解析是围绕与“产权安排”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展开的,所以,“代理成本”问题是更具一般性或普适性的制度激励问题。代理成本问题的实质,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问题,即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人)不以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代理成本”问题解决办法无外乎在如下四种方法之间做折中选择:1)直接监督解决法;2)契约完善解决法;3)股权激励解决法;4)声誉机制解决法。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方面来看,这也真理。从两权分离引出“代理成本”问题,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才使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有了不可逾越的限度,一点两权分离超过这个限度,那么通过员工持股计划(ESOP)、管理者收购(MBO)或经理股票期权(ESO)等股权激励途径和方式,实现人力资本股权化以弘扬人力资本产权的应有权能和权益,就成为企业制度变迁和制度激励的必然选择。这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