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湖泊治理申论
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参考答案
(一)根据材料,提炼出湖北省可以借鉴的保护与治理湖泊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是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
二是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民湖泊环保意识,同时构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体系,鼓励非政府组织、公众的积极参与。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湖泊治理综合整治工程。如控制污染源,完善湿地系统,保护流域自然植被,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等措施综合治理。
四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湖泊机制。加强管理和监督,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湖泊治理的市场化、模式化。
(二)阅读给定材料,分析指出近十几年来房地产对我国城市湖泊的主要影响。
房地产对我国城市湖泊的主要影响:
一是造成城市湖泊水资源萎缩,湖泊面积锐减。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许多城市推行“填湖造房”,许多城市湖泊被填埋,城市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二是加重了城市湖泊的污染。房地产开发带来大量建筑垃圾以及居民生活垃圾的倾倒,污染城市湖泊,水质下降。
三是使得城市湖泊丧失了供水、旅游、水产等服务功能。大量城市湖泊受“填湖造房”的影响,水资源减少,污染严重,丧失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结合给定材料,分析在湖泊保护中加强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建设的难点,并提出解决的对策。(20分)
难点:
一是我国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无法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湖泊保护中提供行动框架。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就会使得非政府组织的行为缺乏合法性,不利于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加强。
二是部分地方政府有法不依,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无法得到切实履行。填湖事件的发生和基层政府片面追求“填湖经济”带来的利益有关。当政府利益与社会公益相冲突时,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的实现就无法得到保障。
三是全社会环保意识不高,公众对于湖泊保护的参与力度不高,没有公众的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难以实现。
对策:
首先,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为非政府组织推行各项社会活动提供合法的行动框架和法律支持。
其次,政府应当依法行政,严厉打击破坏湖泊资源的行为。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满足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利益诉求。
再次,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宣传我国当前湖泊面临的严重危机,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保护湖泊的社会责任。只有公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才能得到实现。
(四)参考给定材料,运用科学发展观,以《从湖泊危机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从湖泊危机说开去
水是生命之源,湖泊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它滋养了文明,润泽着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依托。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湖泊面临严重危机。在历史上曾有“千湖之省”美誉的中部大省湖北省,由于受上世纪大规模围湖造田及近年来房地产的开发,倾倒垃圾,工业污染等影响,湖北湖泊水资源锐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萎缩,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湖泊的保护和治理。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提出指导新时期我国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治水治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保护和治理湖泊时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统筹经济和社会、局部和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保护我国的湖泊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使得我国在湖泊保护上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湖泊治理规章和政策,建立和完善保护湖泊的法规体系,为我国湖泊的治污治水提供法制保障。同时,抓紧制定一些湖泊的监管条例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更好地规范全国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工作。
其次,建立湖泊综合治理机制。加强湖泊环境污染联防治理和湖泊生态保护,制定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包括总量控制和监督管理方案,并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湖泊治理的市场化模式化。同时,要真正发挥政策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切实调动企业、政府和居民的积极性,使环境保护的主体产生自觉行动。
再次,构建非政府组织的公众参与体系。我国的湖泊治理除了依靠工程技术外,还需要构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体系,当前缺乏非政府组织、公众的参与,湖泊水污染的控制比较被动,影响了治理效果。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非政府组织在公众的宣传教育、影响国家环境政策的教化、与政府和政府间组织之间的沟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最后,政府应当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政府应当积极利用新闻、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宣传当前我国湖泊存在的问题,提高公民保护湖泊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公民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投身到湖泊的治理和保护当中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美丽的画面的实现需要我们加大对湖泊的治理力度,保护湖泊资源。当前,我们应当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达到完美的统一。
第二篇:湖北省治理湖泊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治理湖泊的实践与思考
郭倡民
2010年第10期 ——社会建设
2009年11月,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这次会议选址“千湖之省”——湖北,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大会对湖北近年来治理湖泊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笔者意图通过简要回顾省察湖北的探索与实践,为破解湖泊治理这个世界难题提供一些参考。
湖泊今昔
湖北因湖扬名。众所周知,湖北因位于洞庭湖北面而得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全省大于0.1平方公里的湖泊达1106个,湖泊总面积达7141.9平方公里,成就“千湖之省”的美名。闻名全国的洪湖是全省第一大湖泊,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武汉东湖的面积7倍于杭州西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世界知名的人工湖——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部分水域也在湖北境内。
湖北因湖得利。在众多湖泊的滋润下,湖北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赞誉。湖北淡水产品产量多年列全国第一,水稻、油菜籽等产量一直位居前茅。湖泊还在全省供水、航运、旅游、防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因湖而美。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镶嵌在荆楚大地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四季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是对洪湖等水乡风光的真实写照。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主要遭遇了三次磨难。一是“文革”前后的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大片湖泊被蚕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围网养殖泛滥,导致湖泊污染日趋严重。三是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急剧扩张,湖泊周边人口日益密集,湖泊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湖泊面积锐减。据统计,全省现有大于0.1平方公里的湖泊958个,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148个;湖泊总面积锐减至2438.6平方公里,仅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武汉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洪湖经三次大的围垦后,面积由1950年的706平方公里,下降到348.2平方公里。
湖泊水质堪忧。据2007年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进行的水体质量评价显示,在29个湖泊中,水质为Ⅰ-Ⅱ类的3个,Ⅲ类的10个,Ⅳ类的6个,Ⅴ类的5个,劣于V类的5个。名扬天下的洪湖因过度围网养殖,水质一度降至劣V类。2007年,武汉市40个城中湖中过半水质劣于五类。
湖泊功能衰退。由于围垦及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原因,过去一些通江达海的湖泊被人为阻断,处于封闭状态,丧失了自净能力;全省大多数湖泊通航、蓄洪、灌溉功能减弱;位于城区的湖水基本不能饮用,一些湖区群众甚至陷入饮水难的窘境;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影响。洪湖在上世纪50年代江湖阻隔前,鱼类不少于90种。江湖阻隔后,1995年只记录到57种。
湖泊的现状让湖北人由优转忧。怎样保护湖泊,让湖泊休养生息,成为摆在湖北人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治湖之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泊治理逐步摆上了湖北省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特别是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湖北省把湖泊治理作为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治湖方略,因湖施策,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污清淤、源头治湖。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针对城中湖主要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和淤积严重的状况,只有截污控源,实现清水入湖,才能有效控制污染。湖北的一些城市已投入巨资,开展大规模的截污治污工程建设。武汉市共截断排污口211个,修建管网130多公里,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40个城中湖基本完成截污工程,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目前全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9.8%,而今年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96%。对面积较小的城中湖,采取排水清淤、机械清淤等措施,清除了外沙湖等7个湖泊的污染底泥。荆州、黄石、鄂州等城市也对城中湖进行了截污清淤,改善城中湖的水质。
江湖连通、引水治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湖泊水系通畅、水体自净能力强,是保持水质良好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方案,武汉市启动了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建设,预估总投资达159亿元。该工程的核心是“引江济湖”,即在对污水进行截污处理的基础上,将东湖、沙湖等6个主要湖泊与长江连通,使大东湖水系重现自然生态。五年后,大东湖区域将形成一个436平方公里的湖泊生态湿地群,在国内绝无仅有。此前。武汉市实施了汉阳地区的龙阳湖、三角湖等与汉江连通的“六湖连通”工程,并配套实施了“清水入湖”截污工程。至2006年,汉阳工程成功进行了调水试验,初步形成动态水网,恢复和重构江湖的联系。
禁围限渔、封闭治湖。2003年,湖北省投资近3亿元,启动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在给予补偿和妥善安置渔民的基础上,禁止围网养鱼,禁止猎杀野禽,限期拆除围网,实行季节性封湖禁渔,展开生态修复建设。经过几年治理,洪湖水质从劣五类恢复到目前的三类,候鸟由2003年前不足一万只增加到5万多只,水生植物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多年未见的天鹅、白鹳等珍稀鸟类重返栖息。洪湖经验受到普遍关注,被世界湖泊大会授予“最佳保护实践奖”,洪湖市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城市代表作了大会交流。
关停迁改、减排治湖。为减少工业“三废”污染,湖北省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两型”产业的同时,痛下决心,对严重排污企业进行整治。“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关闭“九小”企业(生产线)600多家,对一批污染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749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876个,两项污染物减排指标均完成国家“十一五”任务的99%以上。为了确保丹江口水库“一湖清水送北京”,省政府对汉江流域8个市的政府领导班子实行考核,库区所在地对污染企业实行关闭、迁建、改造,禁止新建高污染项目,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加强库区水源保护。目前,丹江口水库地面水绝大部分水质状况良好。
生物重构、科学治湖。武汉大学教授于丹和学生们在湖北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从1999年开始进行梁子湖植被生态恢复的实验性研究,种植和涵养黄丝草、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形成了大片“水下森林”,湖内80%的区域被水生植被覆盖。同时相关地方和部门通力合作,实施工业污染防治、生活垃圾治理、旅游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使梁子湖湖水整体恢复到Ⅱ类水质,1/2为Ⅰ类水质,2009年来再未出现过Ⅲ类水质,被国家环保部作为水质成功恢复的代表性湖泊,在全国示范推广。
建章立制、依法治湖。为给保护江河湖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提出“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指导方针,明确相关政策措施。最近,省法制办在网上公布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准备对湖泊进行地方立法保护。武汉市于2002年出台《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此后,又相继颁布《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武汉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使湖泊管理保护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和保护,湖北省多数湖泊的水质有明显改善。全省2009年重点监控湖库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水域比例为54.6%,比2007年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与2008年相比,水质显著上升有3 个、水质下降的有2 个,劣Ⅴ类的湖泊水域减少1个。湖泊总体水质由2008年的中度污染降为轻度污染,部分城中湖水质有所好转。2009年武汉40个城中湖,有16个湖泊水质实现了提档升级,10个湖泊摘掉劣五类的帽子。有益启示
逐水而居的人类,视湖泊为生命的重要源泉。如何善待湖泊,保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值得大家关注。湖北省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只能说是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因为积极主动,措施得力,成效明显,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对探寻今后的治湖方略,既可资借鉴,也发人深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湖泊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才是治本之策。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保护和治理湖泊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幅度减少污染源,让湖泊休养生息。湖北的实践证明,青山绿水是宝贵财富,良好的生态是优势资源,有了一湖清水,湖泊游渐成热点,无公害水产品倍受青睐,投资商慕名而至。同时,加强湖泊保护,可以发挥“倒逼”作用,促使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保护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加强保护。
坚持政府主导。湖泊治理重在社会效益,而且牵涉面广、投入巨大,政府必须勇于担当,以替历史负责、替人民负责的精神,发挥主导作用,提供组织保障。一是科学决策。要将湖泊治理纳入经济社会总体战略和规划,加强投资项目的论证及环境评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实施保护治理方案。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责任,于此为重。日本政府为治理琵琶湖,先后投入200多亿美元。若没有政府投入作保障,治理湖泊就是一句空话。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保护群众切身利益。四是加强执法检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抓好专项检查督办,确保相关法规政策和规划方案落到实处。
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治理湖泊,大家有责。必须加强宣传发动,综合运用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和办法,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湖泊保护和治理工作。一是强化市场主体的责任。引导相关企业和组织将保护湖泊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并以协议、公约等形式相约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排放等行为。二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只有全民爱湖、护湖,湖泊才能得到真正保护。要支持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和监督,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和志愿者行动,鼓励更多民间组织和环保人士加入湖泊保护行列。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引导城乡居民开展绿色生产和消费,减少生活废弃物,矫正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普遍重视环保的良好国际环境,搭建合作平台,开展政府和民间合作交流,争取技术和资金支持,提高我们治理湖泊的能力和水平。
重视创新驱动。国内对湖泊保护治理尚无一定之规和成熟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因此,以下四个层面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一是管理体制创新。我国的涉湖行政事务由十多个行政部门管理,导致权责不明、各自为政。为理顺治湖体制,湖北在新一轮省政府机构改革中,设立了省湖泊局,专司管理规划保护湖泊。武汉市对每个湖泊明确一名行政首长为“湖长”,并逐层明确管理责任,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这些创新之处在于有所统属、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多龙治湖”的状况得到改善。二是创新运作机制。近几年来,湖北探索区域联动机制,组织梁子湖流域四个城市签署了《保护梁子湖协议》,开展跨界保护和治理行动;探索市场导向机制,在武汉设立华中地区第一个排污权交易所;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对洪湖等地拆围渔民给予补偿和安置等。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拓展。三是创新法规政策。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为护湖治湖提供法制保障。制定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减免税费等配套政策,鼓励减排和达标排放。四是科技创新。防治湖泊污染,最终出路在科技。如湖北省通过组织技术攻关,推进了黄姜皂素清洁生产,保护丹江口水库水源。武汉市集成创新和应用“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等成果,使湖泊受益匪浅。
既要一湖一策,又要综合治理。湖泊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套用一种模式。湖北的实践表明,针对每一个湖泊的具体情况,实行“一湖一策”,制定科学治理方案是首要任务。如城市湖泊以截污清淤为主,农村地区的湖泊则主要防治种养污染,大型邻江湖泊(群)可能适于江湖连通,流域湖泊则需要协调联动,等等。同时,每一个湖泊的治理方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以某些工程技术为主,辅之其他措施,实行综合治理。要实行治理与保护相结合,人文关怀与物质投入相结合,工程技术与自然涵养相结合,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改善湖泊的宏观生存环境,巩固微观治理成效。
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一个湖泊一旦受到严重污染,不仅治理的周期长,而且要付出巨大代价,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当务之急是对那些尚未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状况较好的湖泊,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面对大多数湖泊污染呈全面、立体、复合发展的严峻态势,应立即行动起来,以打攻坚战的勇气和决心,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开展湖泊治理工作。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湖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各种污染源难以根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湖泊治理任重而道远。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长抓常管,接力治理,坚持不懈。■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第三篇:湖泊治理资料
滇池底泥疏浚开全国先河
“滇池草海底泥疏浚开创了中国内陆湖泊疏浚的先河”,昨日,昆明滇池草海底泥疏浚工程指挥部张凤保指挥长欣喜地说,滇池淤泥将要变废为宝。
昨日,记者来到滇池沿岸堆放滇池底泥的东风坝北、运粮河东及运粮河西堆场和王家堆堆场,乌黑的滇池底泥污水正通过特殊管道直接从滇池底部排到堆场,经过吹填、沉降、余水处理等工艺后,呈浆糊状甚至凝固状的底泥安稳地存放于堆场内。然而,4个堆场的1965亩的底泥面积着实令人担忧这些乌黑的泥浆是否会成为滇池的累赘?
“这些底泥上将要种上花草、绿化带,建盖亭台楼阁,成为将来草海生态公园的组成部分。”在张凤保指挥长眼中,这些乌黑的滇池污染物富含丰富的有机物质,不再是人们嗤之以鼻的“毒瘤”,而是为滇池旅游创造价值的“宝贝”。
据了解,目前正在紧急实施的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继续疏浚工程是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浚一期工程的后续工程,疏浚水域为滇池草海中部,疏浚面积1.91平方公里,占草海总面积25%,疏浚工程量191万立方米,总投资1.41亿元。工程采用环保型绞吸式水下疏浚方式,由疏浚工程和底泥堆场围埝建造工程组成。继续疏浚工程预计今年年底竣工。在全国内陆湖泊中,如此大规模的底泥疏浚属全国第一。(王媛 范春庆)(春城晚报)
2001.9.29
太湖底泥污染及污泥疏浚、疏浚物处置研究”通过验收 2004年6月26日,江苏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江苏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太湖底泥污染及污泥疏浚、疏浚物处置研究”(BK1999204-2)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1999年7月年开始启动实施,负责人是我所范成新研究员。项目针对一些湖泊底泥疏浚后出现污染回复现象,设计了用控制条件下过程培养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不同模拟疏浚深度的大直径底泥新生表层界面活化现象进行跟踪;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得到了各湖区不同季节下底泥N、P、COD释放速率,估算了太湖营养盐释放量;根据大型湖泊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差异大的特点来对湖区进行划分,结合湖区底泥界面交换结果定量估算结复杂湖泊的内源负荷,基本弄清了底泥内源污染在太湖污染物总量中的贡献率;通过模拟污染湖区不同疏浚深度下的污染负荷控制效果研究,提出了太湖底泥疏浚的建设性方案及污染底泥处置和预防二次污染的对策。
该项目提出了按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等划分湖区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类型复杂的大型湖泊进行内源负荷定量研究的新方法;在底泥疏浚效果研究中,引入了新生表层(newborn surface)界面活化和营养物再生的概念,建立了底泥活化过程的界面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思路;揭示了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形态转化是底泥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和间隙水中磷含量增加,以及上覆水磷含量回复的主要原因。为污染湖泊底泥疏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项目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建了按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等划分湖区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类型复杂的大型湖泊进行内源负荷定量研究的新方法;2.在底泥疏浚效果研究中,引入了新生表层(newborn surface)界面活化和营养物再生的概念,建立了底泥活化过程的界面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思路和初步方法,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3.揭示了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形态转化是底泥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和间隙水中磷含量增加,以及上覆水磷含量回复的主要原因。由河海大学崔广柏教授、南京大学王晓蓉教授、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蔡祖聪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周立祥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成果汇报,审阅了相关的技术文件,对照项目的合同要求,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提交的技术文件齐全。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并建议该项目进一步总结成果,进行成果鉴定,申报省自然科学奖。
2004.6.30 国家863计划:“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 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的实施将在太湖梅梁湾包含无锡市充山水厂取水口和小湾里取水口的20平方公里水域建立工程示范区。通过改善水源地的风浪、底质、透明度等环境条件,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和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和稳定性,最终达到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的目的。同时形成系统、规范、标准的,并可根据取水要求、水源地理化和生物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和改装的技术集成,适于在其他各种类型的湖泊水源地水质保护与净化。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湖泊中,绝大部分已经富营养化或正在富营养化中,而湖泊又是许多城市和乡村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因此可以预期其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五”重大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近日启动,其中第一子课题“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持,秦伯强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经费四千五百万,研究期限为三年。
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是以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目的,以改造水源地基础环境、恢复与创建水生植被和稳定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安全高效的消浪技术及其生态效应;梅梁湾水源地藻类水华控制技术;梅梁湾水源地基础环境改善的成套技术;梅梁湾水源地微量有机物污染物去除技术;梅梁湾水源地水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构建与管理技术;湖滨带生态系统构建、稳定与保护技术;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长效、可持续管理技术等。
我所在五里湖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中取得突出进展
在无锡市五里湖开展的“重污染水体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中子课题。我所为子子课题五“太湖重污染水体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方案”主持单位和子子课题四“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的副组长单位,在五里湖的研究被认为是该所在太湖梅梁湾水源地研究“主战场”外开辟的以生态重建为主的“第二战场”。
“太湖重污染水体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方案研究”是整个子课题研究的出口,在组长范成新和副组长孔繁翔两位研究员领导下,以在五里湖实施的各类示范工程为平台,围绕底泥环保疏浚的深度确定、疏浚底泥内源变化、疏浚后生态风险和污泥堆场污染等问题开展工作,对疏浚施工(2003年11月27日)前后的疏浚示范区,研究人员逐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底泥及其孔隙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跟踪调查,原位投放孔隙水采样器和放置了生态毒理学实验的生物材料,完成了污染底泥层、过渡层、正常底泥层的确定技术,为疏浚作业船在西五里湖实施的环保疏浚提供了技术指导;获得了底泥疏浚前后底泥孔隙水中物理、化学变化特性和用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底栖动物样品(螺蛳)等GSH等抗氧化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初步建立了疏浚风险的评价思路,在底泥疏浚效果评价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该子子课题五内由薛滨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下,对梅梁湾南部、苕溪河口、宜溧河、竺山湖等重污染区域底泥分布进行1000m×1000m中精度测量,获取了目标泥区泥深分布的具体深度;并用柱状采样器垂直采集不同疏浚区底泥,获得了198个短柱岩心,量测了底泥深度,样品分层采用了工程研究中极为少见的2cm和5cm密度间隔,所获成果为污染湖区底泥疏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对太湖内源污染负荷和疏浚堆场影响的研究也进展顺利,范成新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在室内对不同疏浚深度(10cm和20cm)的底泥进行了长期培养,首次观察到疏浚表层底泥的物性和营养物形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现象;他们应用底泥分区的研究方法,首次取得了太湖全湖底泥氮磷内源负荷定量化数据,为太湖底泥疏浚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基础数据支撑。截止2004年8月31日,在该项研究中我所已获授权和申请国家专利5项,显示出良好的成果发展态势。由子子课题四副组长陈开宁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是西五里湖开展漂浮植物和沉水植被重建招标最早、启动最快的课题组。他们于2003年6月24日就率先在透明度仅有25cm的宝界桥北岸退渔还湖C区(160亩),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指导工程小组在五里湖种下了整个水生态修复工程中的第一批水草,引种睡莲5000株,移植的植株均高42cm,平均每株叶片为11个,睡莲成活率就达40%左右;紧接着2003年6月26日-8月3日,示范工程沉水植物的种植开始,共种植了沉水植物种苗203吨,品种有金鱼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等,成活率达50%,其中金鱼藻、苦草和轮叶黑藻形成了一定的群落规模。至2003年10月份,五里湖北岸C区水域已经有近50%的水生植物覆盖,水面上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睡莲花朵争奇夺艳,水体透明度被提高一倍以上,水质也上升了一个等级。
今年大年初五,科技人员为能赶上植物生长季节,又赶往五里湖南岸的另一块示范工程Y区(150亩)施工现场,组织人员进行湖滨带基底修复、落实植物种苗、实施提高水体透明度措施,为生态修复赢得宝贵时间。在克服了直立岸、乱石底、透明度低、湖水深(约3m)等重重困难后,截至7月底,已经在Y区湖滨带成功建立了芦苇+荷花型、狭叶香蒲+荷花+沉水植物型、荷花型、鸢尾+浮叶植物型四片连片植被湿地,在距岸带70米范围内还种植了4800株各种颜色的睡莲、并植活了大量黄花荇菜和若干片菱。科技部邓楠副部长、中国环科院刘鸿亮院士和江苏省及无锡市领导分别在我们工程实施期间来到我们实验区视察,表扬和肯定了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五里湖所做的工作,还要求及时总结和推广。目前,研究组对于生态重建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深水区的沉水植物成活率还不高,种植后的施工人员技术管理问题等,科研人员正努力进行技术攻关和研究对策,对于覆盖度下降的区域将于今年秋季至明年春季进行水草补种。
中国首次对退田还湖成效进行大规模民间调查
新华社长沙2004-2月19日电(记者谭剑 张敏)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组织,对中国政府实施的“退田还湖”政策成效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民间调查活动正式启动。这是记者19日从正在湖南举行的“退田还湖”政策回顾与前瞻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长沙办负责人梁海棠介绍,中国政府自1998年洪灾后实施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政策,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次由多家民间机构参与的大规模调查,就是为了进一步总结“退田还湖”政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作用,收集退田还湖5年多时间的成果、深远影响与各地的成功范例,讨论与分析退田还湖依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央提出下一步的政策建议。
据了解,本次调查将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部门或专家联合参与,其主要调查内容涉及政策实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果,具体包括政策实施后的干群关系、社会稳定、移民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活质量、防洪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等几十项。调查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湖北和安徽等省。另经初步确定,调查时间将从现在一直持续至6月。1998年水灾后,中国重点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江西、湖北和安徽等省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等政策,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完成和开工平退圩垸1461个,恢复长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约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约130亿立方米。这是中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与水争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让”路。
中科院专家:清淤洁水要慎重
【金陵晚报报记者王君(2004年2月16日报道】 “大规模清淤很有可能把水底富含重金属的底泥搅动起来,使其扩散到水体中,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后,中科院地理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南京的“清水工程”提出警言:无论是秦淮河还是玄武湖治理大规模清淤应当慎重,从长期来看,大规模清淤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据中科院地理湖泊所的专家谈引根介绍,在治理受污染的湖泊时,目前通行的办法是将有污染的湖底底泥给挖掉,因为西方的学者认为氮、磷等物质落到湖底后沉积下来,会散发出有害物质,造成进一步污染。然而多年的治污经验已经表明,在中国用大规模清淤办法治理污染收效甚微,甚至还会加重污染:杭州的西湖清淤后,水质反而比以前更差了,而2001年,在东海湖底部铺设污水管道时,搅动了湖底污泥,曾导致了东湖大面积死鱼。
专家认为,用清淤治污办法治理南京的水体如玄武湖、秦淮河一样不适用,因为这些湖泊和西方的深水湖不同,都属于浅水湖泊,很多湖泊形成历史已有千年以上,其水底底泥也非常深厚,通常大面积清淤后很快会使曾被封闭的下层底泥“沉渣泛起”,另外,在清淤同时还会搅动底泥也会让污染“扩散”。
除了清除底泥本身将会加大底泥中的污染物扩散外,专家不主张大规模清淤的另一大原因是:在这些看似肮脏的底泥中生活着大量的“底栖生物”,如“摇蚊”、贝类等,它们本是污染“清道夫”,能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石油烃、重金属等。而大规模清淤则会“掀翻”这些底栖生物的“巢穴”,这对于治污也是一大“损伤”。传统“清淤”、“换水”治污在湖泊专家看来都是“治表”不“治本”的方法,那么到底该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污染的水质?专家认为,通过对底泥不同藻类种群的研究,准确判断出湖泊的污染程度后,“因病制宜”,建立一整套综合的生态、生物治污系统,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控制底泥化学污染,在湖面恢复水生植被,同时养殖一些治污效果好的水生鱼类、贝壳类生物对污染的生态进行修复。目前这套办法被应用于梅梁湾试点区,试验的结果表明,那里的水质正逐渐变清。
专家提出太湖水变清新思路
(2004年2月4日新华日报吴昌红记者报道)如何让太湖水变清是困扰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湖泊专家承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为治理太湖提出了新的思路。
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副所长介绍,我国湖泊与西方国家湖泊有很大不一样,许多是浅水湖泊,而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导致了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比较高。由于水太“肥”,太湖夏季会爆发“蓝藻水华”,死了的浮游生物像油漆一样将水面覆盖,使太湖水的口感、观感都受到影响。人类活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质?科学家在湖泊中取了底泥,通过对底泥中不同形态的硅藻种群研究,从而准确地判别出湖泊的受污染程度。
如何治理受污染的湖泊?许多西方学者曾认为氮、磷等物质落到湖底沉积后会散发出有害物质,进一步造成污染,提出应将底泥挖掉。但是专家指出,这种方式不可滥用。例如玄武湖曾花了大量人力财力清淤,但是效果不明显,原因是浅水湖底的底泥的化学反应与深水湖恰恰相反,专家指出,对长江中下游的大多数如太湖、巢湖这样广阔的水域,湖底清淤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控制底泥化学污染元素的释放,并过滤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目前太湖已经在梅梁湾建立试点,在风浪较大的湖区摸索出成功种植水生植物的办法,那里的水质正逐渐变清
“863”项目——湖滨带生态修复子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深入,收获颇丰
自9月以来,子课题组多次开会讨论,咨询有关专家,并及时与太湖863项目专家和业主公司进行沟通交流,确定了太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案。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对工程所在湖湾进行了详细的踏查和测量,包括:湖滨带土地利用情况、植被演替类型、实施湖湾的湖水深度和底泥厚度、现存芦苇带的发育情况等,摸清了岸边带发育和芦苇带生长的特定理化生境。调查研究表明:水深是影响芦苇带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芦苇适宜生长水深在30-60cm以内,可耐受深度为1.0-1.2m。测量结果显示,在湖湾尖突处,多为砾石质湖底,沉积软泥较少,湖底高程变化剧烈,芦苇带发育较薄;而在湖湾心凹处,多为砂泥质底,有较厚的沉积软泥,湖底高程变化较缓,芦苇带发育良好。我们观察到天然沙埂和类丁坝结构具有促进泥沙局部淤积的作用。事实证明以丁坝和拦沙埂促淤为主的工程技术组合是实现湖滨带构建稳定的有效方案,该生态工程可为芦苇带创生提供良好的基床。
9月份,子课题组在工程区搭建了长达55米的湖滨带观测桥(图2),开辟了一条从鼋头渚到工程1湾的长500米宽约1.5米的小路,为湖滨带景观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派出研究生长期驻扎在实验基地,从事湖滨带养分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恢复研究。通过大量原位试验和室内模拟,发现湖滨带水体和底质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随底泥深度增加,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呈降低趋势,变化主要集中于表层5厘米范围内;从湖岸亚表层潜流、芦苇带湖水至无植被湖水区,水体和土壤的pH值逐渐升高;湖滨带区域有机质含量丰富,氮的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强烈,是湖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活跃区。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藻类水华爆发期,湖滨带对其有明显的捕获拦截作用。
为揭示工程湖湾水体泥沙沉降规律,从10月15日开始投放沉积物捕捉器,每隔半个月进行取样。下一步计划在工程湾一、二、三和统一嘉园小湾芦苇带边缘和距芦苇带30米向湖处各放置1个沉积物捕捉器,按时间序列和不同风浪事件序列观察泥沙沉降情况。同时进行上述湾区流向、流速的测定。图2 子课题组在工程区搭建的长达55米的湖滨带观测
基于已有的研究工作,研究组于9月份完成了湖滨带构建稳定和保护技术实施方案的初步设计,绘制了工程设计草图。10月份完成工程示范湾施工点位的钉桩工作。11-12月份撰写了技术设计方案和完成了详细工程施工图的绘制。及工程招标书并已于12月20日发标,定于2004年1月8日进行工程招标。有望在2004年初进入实施阶段。
《东太湖生态渔业农业建设对水质影响研究》通过验收近日,由我所和苏州市吴中区科技局合作承担的中科院、江苏省院省合作项目《东太湖生态渔业农业建设对水质影响研究》,在苏州通过了由省科技厅委托苏州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验收,我所谷孝鸿副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做了课题研究汇报。东太湖是指太湖东南部东山半岛东侧的湖湾,与西太湖之间以狭窄的湖面相通,总长度27.5 km,最大宽度9.0 km,总面积131.25 km2,平均水深不到1.2m。东太湖是太湖的出水通道,具有蓄积、排汇洪水和供水等重要功能,是上海及浙东地区主要水源地。东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草型湖泊,水生高等植物覆盖率达95%以上,水生高等植物作为东太湖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和重要的渔业资源,在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发挥生产功能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东太湖湖区周围的人类经济活动也是我国最强的地区之一,从湖泊综合利用看,东太湖是我国渔业开发强度最大、水产养殖业最为发达的湖泊,也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基地。近年来,东太湖由于网围养殖的无序发展,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影响了东太湖生态综合功能的发挥。
为了探讨湖泊网围养殖及沿岸区池塘养殖和农田种植等对水环境的影响,我所会同吴县市科委、吴县市环保局等单位承担该项目,对东太湖网围养殖和围垦区养殖的发展及不同养殖类型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东太湖地区面源污染也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养殖负荷和养殖的污染留湖量,初步计算了东太湖的适宜养殖面积,根据东太湖的水质和水生植物资源现状和生长状况,提出了东太湖沼泽化的防治对策。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是科学性、实用性的统一,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项目基础数据详实,分析思路正确,工作方法路线合理。项目研究成果为东太湖及太湖的渔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提供了基础积累,对东太湖今后渔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63项目“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课题,于8月12-13日在无锡召开了启动大会。参加启动大会的除课题组成员外还邀请了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中苏、科技部水环境专家组成员屠清瑛研究员及无锡市科技局、环保局、水利局、公共事业局、太湖湖管会有关领导和专家。
该项目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的三个子课题之一,由我所主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无锡市环境保护研究所、上海佛欣爱建河道治理有限公司等8个单位参加,三年内完成,总经费4700万(科技部1500万、地方3000万、自筹200万)。项目的目标是在太湖梅梁湾小湾里与充山水厂附近水域,通过发展以改善水源地基础环境、恢复与创建水生植被和构建良性稳定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技术,创建并优化水源区生态系统结构,消除示范区藻类水华,降低微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确保小湾里水源区原水的供水质量及安全。同时形成成套化和标准化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并且通过不同技术模块的组装,广泛应用于其它湖泊水源地水质保护和改善。
会上,王中苏董事长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课题启动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地方政府和业主公司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他认为“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课题具有与其他两个课题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术综合、涉及面广;示范工程面积大、工程量大而艰巨、形象集中;与百姓切身利益最为密切,直接关系到无锡市1/3以上人口的饮水问题,是涉及人民健康安全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必须对课题组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领导要重视,要保证人员到位、协调到位、工作条件和设备手段到位;二是要发扬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摒弃浮夸风,科研人员必须深入现场,亲自指导监督招标工程的实施,收集第一手资料,发现规律,确保工程质量;三要注意维护“863”课题的形象,示范工程要注意景观要求,做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把“863”实施作为科普宣传的过程,作好宣传工作。最后,王中苏董事长表示,业主公司将全力为课题作好协调服务工作,保证良好的实施环境。
科技部水环境专家组成员屠清瑛研究员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本课题的前瞻性。她说目前我国有很多几百、几千平方公里的湖泊富营养化,形势十分严峻,在全湖治理困难很多的情况下,要走局部水域控制、治理的道路。本课题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路,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全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都有指导意义。自然界中藻型湖中的绿岛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沉水植物起了关键作用,如太湖中的东太湖、杭州西湖中的三潭印月等,现在我们作的就是要在藻型湖中建设绿岛,大家要充满信心,充分理解课题的意义,才能作好。屠清瑛研究员还强调指出要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必须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在课题执行中全心全意依靠业主公司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完成管理机制的转变,为今后的可持续运行创造条件。
无锡市环保局副局长顾岗在讲话中希望课题精心组织,确保万无一失。通过这个课题的实施,为湖泊治理的工程化、规范化、产业化打好基础。他说: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是我国地理与湖泊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本课题还云集了中科院与相关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单位在湖泊治理方面的优秀力量,定能取得出色成果。会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和与会的领导、专家参观了工作站、实验室、施工平台船等保障设施,对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863项目组供稿
长江项目课题组部分科技人员考察浙江湖泊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课题组为了落实路甬祥院长在2004年5月28日视察该课题组时,提出的“希望扩大我院湖泊研究和治理工作范围、更多地面向国家和地方对湖泊治理工作的需求的建议”,2004年7月23-27日,长江项目的主管秦伯强研究员、首席谢平研究员等一行多人,考察了杭州西湖、千岛湖、绍兴围城湖等浙江湖泊。
在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虞左明高级工程师的陪同下,首先对杭州西湖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考察。西湖水域管理处吴主任详细介绍了西湖的环境演变和治理历史,以及当前西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西湖是我国开展湖泊治理最早的城市湖泊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展了驳坎硬化、环湖截污、钱塘江引水、工厂搬迁、消烟除尘、常规疏浚、控制养鱼、控制水生植物、游船管理等工程,近年来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底泥疏浚、涉及大量搬迁的西湖南线开发、恢复大面积湿地的西湖西进以及西湖北线工程等一系列重在保护西湖的市政工程,使得西湖在高强度的旅游压力下,基本保持在IV类水体。西湖所面临的许多生态问题是我国大多数城市湖泊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西湖的工作为我国城市湖泊治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西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研究薄弱,目前的治理工作难以将水质进一步提高。
在淳安县环保局周局长陪同下,考察了千岛湖。千岛湖水域面积57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4米,库容量178亿立方米,透明度7米以上,是华东地区最大和水质最优的水库之一。近年来由于受上游来水水质、流域面源污染、水体渔业养殖、旅游等的影响,千岛湖的水质受到威胁。千岛湖流域的生态管理也走在我国水库环境管理的前列,千岛湖的环境问题也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生态环境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我国普遍存在的水库环境问题提供了借鉴。
在绍兴市环境监测站马站长等人的陪同下,课题组专家考察了绍兴市的围城湖。围城湖是指环绍兴市的半河流性湖泊,属于典型的河网地区,与绍兴县的鉴湖相通。围城湖水体中腐殖质含量较高,多数水体呈黄褐色。总体上围城湖的水质尚好,无明显的异味。
考察过程中地方管理部门都表现出对当地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工程技术的迫切需要,同时对科学院科研人员的充分信任。都表示愿意与科学院进行合作来解决地方问题。
<中国工程科学》 1999年第1卷第1期
湖泊底泥环境疏浚工程技术(刘鸿亮,金相灿,荆一凤)[摘要] 论述了湖泊污染底泥的环境疏浚工程技术,这是一项当今世界上崭新环保工程技术,作者根据国内湖泊环境疏浚第一例工程的经验和实践,提出了环境疏浚工程技术,包括该技术与工程疏浚技术的区别,疏浚方案的制定,适用机械的选型比较,以及泥浆的脱水干化,余水处理等,同时还提出了防止二次污染的各种技术和措施,为我国湖泊污染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污染底泥疏浚技术。
[关键词] 湖泊底泥;环境;疏浚;新技术
本报讯(记者 潘骞)近日,一期工程总投资1.95亿元的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合肥子项目开工。此项工程是彻底改善、恢复巢湖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为明年继续争取内需项目奠定了基础。
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合肥子项目疏浚工程总量约456万立方米,其中巢湖工程区疏浚180.7万立方米,推填低洼地56.24万立方米,巢湖重要支流十五里河疏浚工程量219万立方米。清淤总量大约等于6~7年整个湖泊沉积量。该工程还包括同时建设总长达4.64公里的围埝。据介绍,这项工程通过疏挖,能消除长期沉积在巢湖底泥中的污染物,可除去有机质13万吨,总氮1.3万吨,总磷6600吨,不仅可改善巢湖局部水域水质,并能减缓湖泊退化进程,同时对恢复巢湖水生生态系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五里湖1574521m2的区域清淤工程由浙江疏浚公司施工(2002年4月中标5月开工)。工程的功能是改善五里湖水质环境,清除含有高浓度污染物的底泥,同时应保护湖底原状地基土,以及施工中防止搅动湖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主要采用“环保绞刀河远距离管道输送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海狸4010型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接力泵站两次中途加压。
嘉兴南胡清淤工程由浙江疏浚公司施工(2000年底开工,2001年9月竣工),疏浚土方120余万m3。
杭州西湖一期1999年底开工,2000年竣工,疏浚土方102余万m3。
第四篇: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一百三十六号)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5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5月30日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2012年5月30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湖泊保护,防止湖泊面积减少和水质污染,保障湖泊功能,保护和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湖泊渔业生产活动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对湿地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湖泊的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重要湖泊可根据其功能和实际需要,另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以加强保护。
水库的水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湖泊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达到保面(容)积、保水质、保功能、保生态、保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第四条
湖泊保护实行名录制度。本省行政区域内湖泊保护名录,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渔)业、林业、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的功能、面积,以及应保必保原则拟定和调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和公布,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二章
政府职责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湖泊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湖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湖泊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跨行政区域的湖泊保护工作,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区域内的人民政府负责。
跨行政区域湖泊的保护机构及其职责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跨行政区域湖泊的保护机构应当切实履行湖泊保护职责,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湖泊保护工作。
第六条
湖泊保护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湖泊保护工作实行目标考核,考核目标包括湖泊数量、面(容)积、水质、功能、水污染防治、生态等内容。具体考核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湖泊保护目标考核结果,应当作为当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任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工作,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湖泊状况普查和信息发布;
(二)拟定湖泊保护规划及湖泊保护范围;
(三)编制与调整湖泊水功能区划;
(四)湖泊水质监测和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防汛抗旱水利设施建设;
(六)涉湖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七)湖泊水生态修复;
(八)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湖泊的日常保护工作。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编制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
(二)水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三)湖泊水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四)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监督;
(五)审批涉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组织指导湖泊流域内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七)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定禁渔区和确定禁渔期;
(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
(三)渔业养殖的监管;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五)组织制定和实施渔业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六)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
(二)环湖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
(三)湖泊湿地生态修复;
(四)湖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公安、交通运输、旅游等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湖泊保护工作。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人召集,相关部门参加的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政府负责人主持,日常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投入机制,将湖泊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使用、能源供应、政府采购等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业为减少湖泊污染进行技术改造或者转产、搬迁、关闭。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和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需要,对居住在湖上,岸上无房屋、无耕地的渔民和居住在湖泊保护区内的其他农(渔)民实施生态移民,采取资金支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式予以扶持。
第十三条
对重要湖泊的保护,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湖泊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湖泊的监测、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第三章
湖泊保护规划与保护范围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湿地保护规划和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应当相互衔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湖泊保护总体规划,按照管理权限,组织对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分别拟定湖泊保护详细规划,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湖泊保护详细规划应当包括湖泊保护范围,湖泊水功能区划分和水质保护目标,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防洪、除涝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种植、养殖控制目标,退田(池)还湖,生态修复等内容。
第十七条
湖泊保护规划不得随意变更,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违反湖泊保护规划批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湖泊保护规划开发利用湖泊资源。
第十八条
实行湖泊普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实施湖泊状况普查,建立包括名称、位置、面(容)积、调蓄能力、主要功能等内容的湖泊档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湖泊保护规划,对湖泊进行勘界,划定湖泊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确定保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条
湖泊保护范围包括湖泊保护区和湖泊控制区。
湖泊保护区按照湖泊设计洪水位划定,包括湖堤、湖泊水体、湖盆、湖洲、湖滩、湖心岛屿等。湖泊设计洪水位以外区域对湖泊保护有重要作用的,划为湖泊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内的湖泊,湖泊设计洪水位以外不少于50米的区域划为湖泊保护区。
湖泊控制区在湖泊保护区外围根据湖泊保护的需要划定,原则上不少于保护区外围500米的范围。
第二十一条 在湖泊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防洪、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
在湖泊保护区内建设防洪、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单位经依法批准在湖泊保护区内从事建设的,应当做到工完场清;对影响湖泊保护的施工便道、施工围堰、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除。
第二十二条
禁止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园、填湖造地、围湖造田、筑坝拦汊以及其他侵占和分割水面的行为。
湖泊已经被围垦或者筑坝拦汊的,应当按照湖泊保护规划,逐步退田(圩)还湖。
第二十三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排污口的,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应当征求交通运输、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湖泊控制区内的土地开发利用应当与湖泊的公共使用功能相协调,预留公共进出通道和视线通廊。
禁止在湖泊控制区内从事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的项目建设和其他危害湖泊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四章
湖泊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五条
实行最严格的湖泊水资源保护制度。湖泊水资源配置实行统一调度、分级负责,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维持湖泊合理水位。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农(渔)业、林业、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拟定和调整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在湖泊内进行养殖、航运、旅游等活动,应当符合该湖泊的水功能区划要求。第二十七条
加强对湖泊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具有饮用水水源地功能的湖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相关保护标志。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调度,防止水源枯竭;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开展日常巡查和监测,防止水体污染。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生态保护需要确定湖泊的最低水位线,设置最低水位线标志。
湖泊水位接近最低水位线的,应当采取补水、限制取水等措施。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标准方法、统一信息发布的要求,建立湖泊监测体系和监测信息协商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湖泊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水文水资源信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发布水文水资源信息涉及水环境质量的内容,应当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商一致。
第五章
湖泊水污染防治
第三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拟订湖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和控制计划,逐级分解至县(市、区)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湖泊水域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湖泊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并予以公告,同时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湖泊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湖泊水质未达到该水功能区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三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拟定湖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适用的具体地域范围和期限,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三条
对湖泊水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水功能区要求的区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湖泊流域内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统一规划布局,依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湖泊流域内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禁止新建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制药等排放含磷、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对已有的污染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转产或者关闭。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湖泊流域内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控制过量和不当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规划湖泊流域内畜禽饲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方式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第三十六条
禁止向湖泊排放未经处理或者处理未达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禁止向湖泊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在属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湖泊水域设置排污口和从事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湖泊流域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合理规划建设雨水、污水单独收集设施,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新建、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当同步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已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没有脱氮除磷设施的,应当增设脱氮除磷设施。
污水处理厂出水应当符合国家对回用水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湖泊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生态乡、镇、村创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实施河塘清淤,改造和完善水利设施,利用河塘沟渠的自净能力处理生活污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污水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生物滤池设施和接触氧化池等集中或者分散污水处理设施。
第三十九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湖泊流域内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在村庄设置垃圾收集点,对垃圾分类收集,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包装物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环境保护等部门,按照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防洪要求编制渔业养殖规划,确定具体的养殖水域、面积、种类和密度等,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禁止在湖泊水域围网、围栏养殖;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围网、围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限期拆除。
禁止在湖泊水域养殖珍珠和投化肥养殖。
第四十一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旅游业,防止超环境能力过度发展;从事旅游开发应当符合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依法报经批准;有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设置的各类旅游观光、水上运动、休闲娱乐等设施不得影响水生态环境,应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并配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
第四十二条
湖泊内的船舶应当按照要求配备污水、废油、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废弃物收集设施。港口、码头等场所应当配备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并转移至其他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城区湖泊和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的湖泊从事经营的船舶,不得使用汽油、柴油等污染水体的燃料。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水行政等主管部门编制湖泊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第六章
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和改善湖泊生态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渔)业、林业等部门开展湖泊生态环境调查,制定修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行政、环境保护、林业、建设等部门,运用种植林木、截污治污、底泥清淤、打捞蓝藻、调水引流、河湖连通等措施,对湖泊水生态系统以及主要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湖泊水生态。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湖泊保护详细规划,会同相关部门修复湖滨湿地,建设湿地恢复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环湖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
第四十七条
维护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禁止猎取、捕杀和非法交易野生鸟类及其他湖泊珍稀动物;禁止采集和非法交易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在水生动物繁殖及其幼苗生长季节的重要湖区和洄游通道,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禁渔区,确定禁渔期。在禁渔区内和禁渔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捕捞和爆破、采砂等水下作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渔)业等有关部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适量投放水生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并对各类水生植物的残体以及有害水生植物进行清除。
第七章
湖泊保护监督和公众参与
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湖泊保护情况白皮书,对保护湖泊不力的市、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督促其湖泊保护工作。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环境保护、农(渔)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湖泊保护、利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移交有管辖权的部门及时查处。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湖泊保护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对本条例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询问、质询等方式,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必要时可以依法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湖泊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湖泊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湖泊保护、管理和监督机制。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湖泊保护的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编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湖泊生态修复方案和审批沿湖周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众监督。
第五十三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湖泊保护公益性宣传,倡导促进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五十四条
鼓励社会各界、非政府组织、湖泊保护志愿者参与湖泊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者以其他方式投入湖泊保护。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湖泊保护工作,督促、引导村(居)民依法履行保护湖泊义务。
第五十五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湖泊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湖泊保护规划的规定,自觉接受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监督,依法、合理、有序利用湖泊。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湖泊保护的举报和奖励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危害湖泊的行为进行举报;有处理权限的部门接到检举和举报后,应当及时核查、处理。
对保护湖泊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保护湖泊不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二)未依法对湖泊进行勘界,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的;
(三)未依法组织编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功能区划、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的;
(四)违反湖泊保护规划批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的;
(五)未依法履行有关公示、公布程序的;
(六)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在湖泊保护区内建设与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或者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在湖泊保护区内从事填湖造地、围湖造田、筑坝拦汊及其他侵占和分割水面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逾期未恢复原状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围网、围栏养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拆除的,由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三款在湖泊水域养殖珍珠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三款在湖泊水域投化肥养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污染水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2010年湖北申论真题:湖泊治理与保护
2010年湖北省《申论》试卷
二、给定资料
1.水是生命之源,湖泊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它滋养了文明,润泽着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依托。湖泊以仅为全球淡水万分之一的水量,以不到全球面积百分之一的水体,提供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40%!不言而喻,湖泊的环境保护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在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湖泊又是最脆弱和最难恢复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世界各地的湖泊几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湖泊范围逐渐缩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萎缩,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鉴于此,一些国家和世界组织定期召开湖泊会议,探索湖泊保护之途。2009年11月,以“让湖泊休养生息”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
2.资料显示,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大面积酸雨区的出现,美国23个州的17000多个湖泊,有9400个酸化变质,纽约州阿迪龙达克山区近50%的湖泊无鱼,听不到蛙声,如死一般寂静。加拿大有5000多个湖泊明显酸化,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出现“死湖”,池塘漂满了死鱼,树木大量枯萎。日本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湖泊大会发源地的琵琶湖,30年前也是一潭臭水。
3.湖泊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其生态健康与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是我国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全国城镇饮用水源的50%以上源自湖泊,全国粮食产量的1/3-1/4和工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来自于湖泊流域。在过去的50年间,我国近3000个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减少了约1000个,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失。1996年的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湖泊营养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周围的湖泊,大多处于重营养化状态,许多湖泊已经丧失供水、旅游、水产等服务功能。国家控管的27个湖泊中,总体处于营养化的高达85%,滇池上世纪80年代初为三类水体,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全湖为劣五类水体,陷入重度营养化状态,巢湖、太湖也处于重营养化。2006年,国家重点控管的27个湖泊中,满足五类水质的5个(占19%),劣五类水质的13个(占48%),按照目前这些湖泊发展的趋势分析,我国湖泊营养化面积会进一步增加,而且可能出现大范围的生态灾害。
4.湖北省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上世纪50年代,湖北省面积在百亩以上的湖泊有1332个,其中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湖泊有322个,受上世纪大规模围湖造田及近年来房地产的开发、倾倒垃圾、工业污染等影响,目前全省百亩以上的湖泊仅有574个,比上个世纪50年代减少了56.9%,平均消失15个。根据湖北省水利厅发布的《湖北省水资源质量通报》显示,目前6个较大湖泊中,3个为中营养状态,3个为富营养状态。武汉市有“千湖之市”的称号,但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 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中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叉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水质全部超标,其中约半数为劣五类,不少湖泊黑臭难闻,而且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5.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这不仅是治理江河湖泊的一项政策措施,更是站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指导新时期我国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温家宝总理先后亲自主持召开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强调“一湖一策”和人性化管理的思路,为湖泊的休养生息指明了方向。
6.杨叉湖是武汉近20年来较早消亡的湖泊之一,80后的武汉人大多数已经不知道,今天这个以“湖”命名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湖区。70多岁的金婆婆是汉口杨叉湖的老居民,见证了杨叉湖从浩渺水域向繁华街市演变的历程:“那时候只有十几户人家居住在湖边,我们到汉口赶集都是划船去,当时这一片都是湖。”金婆婆说,“当时的杨叉湖水非常清澈甘甜,我们的生活饮用水都是直接从湖里挑,湖里的藕和鱼都非常有名,产量也很大,我老伴秋冬季节,一天要挖900斤藕。”“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里把湖区的水域分给村民养鱼,我们家分了几十亩,后来整个湖区就被分成大大小小若干个湖塘,大约20年前,这里就连一个小水塘都没有了,杨叉湖仅仅成为了一个地名。”“多好的湖,多好的水啊,都被填光了。”金婆婆遗憾地说。
7.“向左,在沙湖钓鱼;向右,在东湖赏景;向里,在生活里,享作品人生;向外,在繁华区,享城市霓虹;向前,在地铁口,出行自由;向后,核心圈,完美生活”——这是武汉市沙湖边的一出楼盘打出的广告语,沙湖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也是近几年来市民关注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从小在沙湖边生活的王志铭对于沙湖有着特别深的感情,几年前,因为不忍心看到沙湖越填越小,他多次深夜只身拦停填湖的运土车,王志铭也因此被称为“护湖义士”。“我记得小时候,冬天沙湖上结着很厚的冰,成群的水鸟在湖边的冰面上觅食,我和小伙伴们悄悄走进时,鸟群轰地一声飞起,遮天蔽日,非常壮美,那时候,沙湖的鲶鱼非常肥美,还远销香港,藕从湖里挖出来,就着湖水洗洗就可以直接吃。”王志铭说:“从80年代开始沙湖就一直在填,20年来就没间断过,往沙湖倾倒垃圾渣土的各种大小车辆,最多的时候一天有近百辆。”
如今的沙湖早已被高楼所占领和包围,除了数家省直机关外,还有近十家商业楼盘雄踞沙湖四周,《鄂商》杂志载文报道,从2009年7月到12月份短短半年间,沙湖楼盘涨幅平均超过了25%,其中水岸星城每平方米均价在10000元左右,上涨幅度42.8%,爱尚华府均价8900元,涨幅17.14%。
8.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湖泊的被填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金伯欣教授介绍,上世纪50—80年代,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问题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问题之一,为获得更多的粮食,全国掀起“以粮为纲”运动,大面积的湖区和湿地被填占,变成了田地。武汉大学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杜群教授对填湖有自己的看法: 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垃圾日益庞大,要处理的垃圾与日俱增,由于许多城市垃圾处理的方式落后和单一,填湖一度成为许多城市处理垃圾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一些小湖泊及连接湖泊的明渠,因为遭到严重污染,变成臭水塘、臭水沟,老鼠横行,蚊蝇乱飞,周边居民反映强烈,干脆一填了之。
无论是哪一个年代的填湖行为,都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从人们的居住要求来说,滨水地区有着令人宜居的环境,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填湖成本远远低于旧城改造,生活污水的排放也不用过多操心,而且滨水楼盘售价更高、更好卖,他们也能从中获取最大利益,一个滨水项目的开发,政府、开发商、购房者都能从中得到各自的利益,那么,牺牲湖泊资源也就在所难免了。”杜群教授说。
武汉亿房网一篇文章指出:现在的商品房价格越来越高,土地逐渐成了稀缺资源,一些人就把目光盯向了城市湖泊,打起了“填湖建房”的主意,既解决了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又能以湖景房的名义高价售房。
9.武汉市水务局湖泊保护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发生的填湖事件,一般都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私底下进行的,往往与当地基层政府态度有很大关系。“由于这些企业、单位与基层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市水务局要求整改的督办函也下了,但是基层就是不执行,我们也难办。”
武汉市“芦湾湖填湖”事件就颇为典型,据搜狐焦点网武汉站载文,芦湾湖原属南湖渔场所有,在政府的规划中,此处为渔场养殖水面,未做任何其他规划,但事实上整个芦湾湖已有近3/4被黄土所填,进村一角干涸的湖坑,据现场施工人员透露,芦湾湖填埋后将用作建房,我们看到,紧靠芦湾湖的泰然〃南湖玫瑰湾二期部分,开发商已经做了临湖景观打造,湖岸栈道和观景点已经完成,但因芦湾湖的消失,这里的临湖景观都已名不副实了。
该负责人说,对填湖行为的处罚标准也是个问题,一次填湖不论面积大小,最高罚款限额5万元,而填一亩湖的土地可以卖到几十万元,巨大的利益驱动和低廉的填湖代价,让填湖行为屡禁不止。“如果发生填湖行为,我们一般会要求责任单位整改,填多少挖多少,如果责任单位拒不整改,我们也可按规定代挖,但代挖的成本远远高于填土的成本,市水务局也拿不出钱来代挖,所以,很多时候湖泊被填了也无法还原。”
10.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在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说,我国的湖泊治理除了依靠工程技术外,还需要构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体系,由于缺乏非政府组织、公众的参与,湖泊水污染的控制比较被动,导致治湖过程中政府与居民、农民与企业间屡屡发生摩擦,而且是边治理边污染,影响了治理效果。
20世纪80年代末,武汉的内沙湖周边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由此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和和生活垃圾都强迫“喂”给了内沙湖。武汉市洪山区水务局一退休干部介绍:2004年12月,当时内沙湖已经有专门的人24小时轮班把守,有一天晚上下雨,值班的人“偷了个闲”,结果内沙湖一夜之间倾倒来的垃圾多得令人惊诧,更为 严重的是,附近有些村子甚至把“填湖经济”纳入村里的规划当中,内沙湖面积从最早的1275亩缩小到1994年的600余亩,而如今只有119.85亩。
11.国内知名湖泊治理专家,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张研究员说,一谈到湖泊治理的投资,人们习惯性的想到修建污水处理厂,然而修建污水处理厂并非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金钥匙。“现实当中,一些污水处理厂在建成之后,却并没有正常运转,而被企业用来应付领导检查。”
2009年11月4日举行的湖泊保护与两型社会建设专题论坛上,一位专家语出惊人,武汉市污水物COD(化学需氧量,是判断水质量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水质越差)排放有61%来自畜禽养殖,养殖饲料添加剂中含有大量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大部分都不能被吸收,而被排泄到环境中,比如猪粪中铜和锌的排泄量占总微量元素排泄量的95%以上,万头猪每年要排放100多公斤的砷,严重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目前,武汉市莲花湖、西湖、北湖、菱角湖等25个湖泊仍在进行经营性渔业养殖,湖北许多湖泊周围也有养猪场、奶牛场及养鸡场,饲料投放,动物粪便随意排放的残留氮、磷等有害物质流入水中,加重了湖泊的污染,而大部分农民和相关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12.如何治理湖泊?2009年底中日韩三国孩子给出了不同答案。每个国家派出2-5名中小学生代表,中国的5名学生分别来自甘肃、湖北、广东等地,主持人给出了8种行为,请学生选择对治理你家乡湖泊最为关键的一个建议,八种行为分别是:增加鱼类和贝类,戏水和游戏,减少垃圾,避免出现蓝藻和水华,增加芦苇地,提高水质,了解湖泊知识,传递湖泊优点。中国学生选择“减少垃圾”,理由是有很多居民将垃圾往湖里扔,直接导致湖水被污染,韩国学生选择“提高水质”,表示水质好了后就能恢复湖水的生态平衡,湖泊当然也就给治理好了,日本学生选择“传递湖泊优点”,认为若有更多人知道湖泊的优点,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湖泊的队伍中来,现场带队老师认为,三种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对中国孩子来说随处可见的乱扔垃圾现象是造成湖泊污染的最重要原因。
13.2004年江西省通过了我国省级第一部保护湖泊湿地的地方立法——《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在江西省湖泊湿地保护、利用、管理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的共同倡导下,江西省成立了非政府机构的民间社团——江西省爱鸟协会。依托省科协、省林业厅,江西省又在省爱鸟协会下成立了鄱阳湖绿色家园公益基金会,这些民间社团在配合呼应政府依法行政的同时也大力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开展生态环保活动,积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多种调研活动,积极向省市领导建言献策,发动公众对身边的水环境水资源实施保护,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学校和社团互动,坚持长期对湖泊水体、水质、生物状况进行信息发布和环境生态宣传。
14.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东京的饮水来源湖。然而,30年前,琵琶湖多次爆发赤潮和蓝藻,甚至导致供水危机。琵琶湖当时水呈红色,被当地居民称为“红潮”,形成原因主要是 湖水含磷太多,而磷的排放主要是当地使用含磷肥皂和洗衣粉过多。当人们意识到琵琶湖被严重污染时,政府开始制定规划限制人们向湖中排污,当地民众也发起了“不含磷肥皂”运动。此后,日本开始进行一系列琵琶湖综合发展工程项目,并专门制定了“琵琶湖发展特别法”。为恢复琵琶湖水质,日本政府先后投入数万亿日元。
琵琶湖中有一艘叫“湖之子”的大船,当地小学生成长期间都会到船上去生活两天,开展一系列感受和认识琵琶湖的活动,孩子们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认识了养育自己的“母亲湖”,了解了她的历史和现状,培养了保护琵琶湖的责任感。现在,琵琶湖风光秀丽,令游人流连忘返。
15.“杭州因西湖而名,也因西湖而兴”,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说,目前西湖年均接待国内游客2200多万人次,入境游客达到100多万人次。西湖之美并非天然雕饰,而是历经杭州人的“精心打扮”。张介绍,近几年来,杭州政府投入巨资,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具体做法有:控制水土流失,拆违还绿;控制污染源,减少景区居民,实施沿线截污纳管工程,湖泊内船只全部使用电瓶或者人力驱动,将船只对湖水的污染降到最低;引水配水,从1996年开始,目前已经引水1.2亿多方,相当于一个月换一次;实施底泥疏浚,1999年—2003年,共完成疏浚量342.46万方,平均水深由浚前1.65米加深到2.5米;完善湿地系统,保护流域自然植被,调整农业生产方式,较大程度地将氮、磷保留在陆地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强化科学研究,开展“典型内塘富营养化调查报告”、“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效益评价及管理对策”等课题攻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6.2003年以来,武汉市逐年加大对湖泊进行治理和保护的力度,相继出台了《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城市排水条例》等8部地方性法规,颁布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等政府规章,编制了《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中心城区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等几十种涉水规划。2003年至今,武汉市已经投入大约30亿元进行湖泊保护和治理,26个湖泊实现全流截污,部分湖泊水质改善,劣Ⅴ类湖泊由33个减至24个,武汉市正在大力推进江湖连通工程,相继启动了汉阳六湖连通、汉口七湖连通、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等一批重大项目。2010年4月12日,武汉市常委会通过了《武汉市湖泊整理管理办法》及《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7.洱海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湖泊面积251平方公里,蓄水量28亿立方米,湖岸线128千米,是大理市民的主要应用水源地,也是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功能,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洱海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各种生活及工业垃圾倾入洱海,导致洱海水环境一度恶化。同时,湖水透明度也从4米骤跌至0.5米,部分水体发出恶臭,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爆发蓝藻。大理镇龙龛村就在洱海边,提 起当时蓝藻爆发时的情形,村民们至今仍然心有余悸。“当时村里没自来水,我们眼睁睁看着门口这么大个湖,却要四处找水吃,难受极了。”严重的污染给大理人民上了一堂深刻的环境课,大家开始认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洱海后果不堪设想。经过几年努力,2008年洱海有半年以上达到2类水质,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这归功于我们探索了新的体制。”大理州副州长许映方说:“我们专门设立了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办公室,建立了流域乡镇环保工作站,聘请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垃圾收集员,创建了农户缴费、政府补贴、市场运作的农村垃圾清运模式,告别了长期垃圾入湖的习惯。我们首创了河长制,明确每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首创了环境管理风险抵押制度,把风险压力变成了治污动力。我们探索了新的投融资机制,组建洱海保护治理国有投资公司,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资金投入,实行“双取消”(取消网箱捕鱼、取消机动船动力设施)和“三退三还”(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地)。
18.在13届世界湖泊大会上,水环境保护专家约根森先生认为,湖泊环境污染不仅是政府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也需要增强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丹尼尔说:“美国人购物时都会考虑环保成分,政府也会从环保的角度给工厂打分,并公布到互联网上,为市民购买物品时做参考。中国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是很强,我在武汉看到很多人都在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碗筷,这些不易分解的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主席中村山久说:“湖泊污染问题全世界都存在,有些湖泊被污染后需要百年的时间来治理。”
三、申论要求
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一)根据材料,提炼出湖北省可以借鉴的保护与治理湖泊的主要经验和做法。(20分)
要求:全面准确,语言简洁,不超过200字。
(二)阅读给定材料,分析指出近十几年来房地产对我国城市湖泊的主要影响。(20分)
要求:联系实际,见解深刻,切实可行,不超过200字。
(三)结合给定材料,分析在湖泊保护中加强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建设的难点,并提出解决的对策。(2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2.不超过450字。
(四)参考给定材料,运用科学发展观,以《从湖泊危机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联系实际,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2010年湖北省《申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一是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
二是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民湖泊环保意识,同时构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体系,鼓励非政府组织、公众的积极参与。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湖泊治理综合整治工程。如控制污染源,完善湿地系统,保护流域自然植被,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等措施综合治理。
四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湖泊机制。加强管理和监督,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湖泊治理的市场化、模式化。
(二)【参考答案】
房地产对我国城市湖泊的主要影响:
一是造成城市湖泊水资源萎缩,湖泊面积锐减。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许多城市推行“填湖造房”,许多城市湖泊被填埋,城市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二是加重了城市湖泊的污染。房地产开发带来大量建筑垃圾以及居民生活垃圾的倾倒,污染城市湖泊,水质下降。
三是使得城市湖泊丧失了供水、旅游、水产等服务功能。大量城市湖泊受“填湖造房”的影响,水资源减少,污染严重,丧失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参考答案】 难点:
一是我国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无法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湖泊保护中提供行动框架。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就会使得非政府组织的行为缺乏合法性,不利于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加强。
二是部分地方政府有法不依,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无法得到切实履行。填湖事件的发生和基层政府片面追求“填湖经济”带来的利益有关。当政府利益与社会公益相冲突时,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的实现就无法得到保障。
三是全社会环保意识不高,公众对于湖泊保护的参与力度不高,没有公众的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难以实现。
对策:
首先,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为非政府组织推行各项社会活动提供合法的行动框架和法律支持。
其次,政府应当依法行政,严厉打击破坏湖泊资源的行为。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满足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利益诉求。
再次,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宣传我国当前湖泊 面临的严重危机,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保护湖泊的社会责任。只有公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才能得到实现。
(四)【参考例文】
从湖泊危机说开去
水是生命之源,湖泊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它滋养了文明,润泽着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依托。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湖泊面临严重危机。在历史上曾有“千湖之省”美誉的中部大省湖北省,由于受上世纪大规模围湖造田及近年来房地产的开发,倾倒垃圾,工业污染等影响,湖北湖泊水资源锐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萎缩,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湖泊的保护和治理。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提出指导新时期我国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治水治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保护和治理湖泊时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统筹经济和社会、局部和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保护我国的湖泊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使得我国在湖泊保护上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湖泊治理规章和政策,建立和完善保护湖泊的法规体系,为我国湖泊的治污治水提供法制保障。同时,抓紧制定一些湖泊的监管条例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更好地规范全国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工作。
其次,建立湖泊综合治理机制。加强湖泊环境污染联防治理和湖泊生态保护,制定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包括总量控制和监督管理方案,并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湖泊治理的市场化模式化。同时,要真正发挥政策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切实调动企业、政府和居民的积极性,使环境保护的主体产生自觉行动。
再次,构建非政府组织的公众参与体系。我国的湖泊治理除了依靠工程技术外,还需要构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体系,当前缺乏非政府组织、公众的参与,湖泊水污染的控制比较被动,影响了治理效果。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非政府组织在公众的宣传教育、影响国家环境政策的教化、与政府和政府间组织之间的沟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最后,政府应当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政府应当积极利用新闻、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宣传当前我国湖泊存在的问题,提高公民保护湖泊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公民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投身到湖泊的治理和保护当中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美丽的画面的实现需要我们加大对湖泊的治理力度,保护湖泊资源。当前,我们应当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达到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