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
建设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十二五”五大突破
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在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需求结构调整方向,精心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大力培育物流、金融、创意、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入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化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实施“港航强市”战略,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
(二)在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全域谋划建设温州大都市区;着力培育一批都市型功能区和50个左右中心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加快推进西部生态产业带规划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再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成温州国际机场、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段等。建成温州火车南站至瓯江口段,启动建设乐清至瑞安段和市区轨道交通线。加快城市交通“六纵六横”建设步伐,构筑市区立体快速交通网络。抓好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瓯飞、飞鳌、浅滩二期、苍南大渔湾一期等围涂工程。深化生态市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在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高标准普及学前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二甲综合性医院。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和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率先建成省级体育强市。加快构筑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的大社保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
(五)在改革创新和内外开放上取得重大突破。保障民间资本顺畅地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促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境外温州商品城、工业园区、经贸合作区和研发机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途径,推进招商选资、招商引园。大力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扩大互动领域,真正把在外温州人资源转化为推动温州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我们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41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5.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00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7.4%和20.4%。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4.1∶54.4∶41.5调整到2.8∶53.1∶44.1。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启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上升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83家,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21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3.2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旅游总收入、港口吞吐量、航空客运量年均分别增长21.5%、16.1%、13.8%。
实施大都市区战略,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中心城区功能不断提升,滨江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龙湾中心区初具规模,瓯海新城建设整体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185平方公里;县域城市空间得到拓展,城市化水平达到61%。城市管理力度加大,数字城管平台建成投用。持续推进温瑞塘河、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和违法建筑“四大整治”,城市面貌逐步改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65亿元,建成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等一批重大工程。甬台温、温福高速铁路顺利开通,融入全省“3小时铁路交通圈”。
重视城乡区域统筹,新农村建设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财政对“三农”投入413.7亿元,年均增长22.2%。完成村庄整治2673个,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16个,完成农房改造7.2万户,解决了155.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100%。培训农村劳动力65.8万人次,向二三产转移16.8万人。“139富民攻坚计划”顺利完成,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欠发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对内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扩权强县工作全面完成,强镇扩权改革顺利推进。土地、林权、海域使用权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基本完成,20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村镇银行组建运行,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面消除,新增5家上市公司。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1%,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工业园区4个,新设境外投资机构142家,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获批。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766.1亿元,年均增长21.8%,占支出增量70%以上。保障性住房体系初步建立,建成经济适用房90.7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保障对象1880户,基本解决市区在外过渡5年以上被拆迁户住房安置问题。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01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2倍以上。学前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11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2.4个百分点。首次获得“平安大市”称号,平安县(市、区)创建实现“满堂红”。
围绕提升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26件、政协提案2484件。开展企业服务年、“转作风、优环境”等活动,集中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连续三年市级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22%、30%和16.8%。一年来,着重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瓯江口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半岛起步区开发加速推进;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和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地的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鹿城鞋革、乐清电气、瑞安汽摩配、永嘉泵阀列为全省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二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重点建设投资230亿元。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段、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等工程加快推进,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线、77省道延伸线等工程动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全面启动“六城联创”,扎实推进环境“四大整治”,完成温瑞塘河黑臭河道治理4条,拆除违法建筑152万平方米。珊溪库区环境污染整治扎实推进。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成,杨府山垃圾填埋场终场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完工。
四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国资管理体制、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优化再造审批流程,下放事权180多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113天缩短为30天,民间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150天缩短为37天。制定出台贯彻国务院“新36条”实施意见,成功组建股权营运中心、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风险投资研究院和民间资本研究院等平台。
五是大力推进民生改善。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努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制定实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近80万老年居民开始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8个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公共租赁房
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公共产品。公共租赁房不归个人所有,而是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承租者承受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
十大建设工程
包括空间拓展、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温州大港、轨道交通、江河治理、能源电力、生态环境、瓯江口新区、都市城建等十大建设工程。
十大民生工程
包括全民社保、安居工程、医疗卫生、教育优先、文体发展、帮扶脱贫、公共安全、社会关爱、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十大民生工程。
“1650”城市格局
指形成以1个大都市区主中心为龙头、6个大都市区副中心为支撑、50个左右中心镇为节点的“1650”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城市交通六纵六横
“六纵”指滨海大道、温瑞大道、站西路、站东路、文昌路、广化路,“六横”指沿江大道、学院东路、瓯海大道西段、六虹桥路、站南路东延线、环大罗山道路。
三网融合指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进行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一港七区
指建设包括状元岙港区、瓯江港区、小门岛港区、乐清湾港区、瑞安港区、平阳港区、苍南港区等七大港区组成的温州港。
三分三改
指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政经分开: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资地分开:把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分开,使得非土地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户产分开: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股改: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地改: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建用地同国有入市;户改:户籍制度改革。
一卡通
“一卡通”指通过一张卡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智能管理,市民“一卡通”主要指由政府授权发放给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公共服务的集成IC卡。
智慧城市
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构建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的城市发展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
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五年发展重在起步。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削减任务。
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优化环境、强化投入、统筹城乡、保障民生”要求,着重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掀起投资新热潮
坚持扩大投资需求与优化投资结构并重,大力实施年度“十大建设工程”,推动民资、外资、国资一起上,确保完成重点建设投资350亿元,带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
9月份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乐清至瑞安段、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11月份开工建设乐清湾港区疏港公路、温州火车南站至瓯江口市域铁路客运线,年内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瑞安至苍南段、绕城高速公路西线和104国道西过境等工程。加快推进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段、温州机场飞行区扩建和新航站楼、飞云江三桥北接线、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线、77省道延伸线、大门大桥等工程建设。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十项百亿”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动雁荡山—楠溪江景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百丈漈—飞云湖景区、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南雁休闲旅游区、苍南滨海旅游度假区等板块。高起点规划建设洞头旅游休闲岛。加快建设瓯海潘桥、瑞安江南物流园区,抓好空港经济区、温州现代金属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步伐。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制定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年度推进计划,打造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正泰光伏、中光科技等项目建设。全年推出工业用地出让1万亩,完成工业性投资360亿元。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8万亩,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亿斤以上;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0个特色农业精品区、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和10个森林旅游区。
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抓好苍南舥艚、瑞安北麂等重点标准渔港建设。启动洞头县海岛开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强化科技、人才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温州科技城企业研发总部、科技创新大楼8月份投入使用。启动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研究所和温州地理研究所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建成国家金融设备及零配件质检中心、国家阀门质检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强化节能减排对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推进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扩容提升,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规模企业生态化改造。
(三)加快温州大都市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瓯江口新区,完成半岛起步区主路网,开工建设国宾馆、总部经济园等标志性工程和新的对外通道。大力度推进滨江商务区和七都岛开发建设。全面推进龙湾中心区、瓯海新城建设。深化温州生态园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永嘉三江片、洞头海西湖开发。培育发展柳市、塘下、鳌江、龙港现代新型小城市。
扎实推进“六城联创”。深入开展环境“四大整治”,加大温瑞塘河沿岸截污纳管力度,重点抓好9个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实施3条黑臭河道治理,开工建设亲水休闲景观带。深化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并深入实施“退二进三”政策,加快推动区块联动开发。启动改造“城中村”41个。扎实开展“绿满温州”行动,新增城市绿地28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增加1.5平方米,完成绿化造林10.6万亩。抓好龙湾垃圾填埋场前期工作,10月份开工建设天长岭垃圾填埋场,年内开工建设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二期,8月份完成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以“三分三改”为核心,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统筹安排和建设市政配套设施,启动建设农村新社区和集中安置公寓项目各10个以上。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1+X”村镇发展模式,深化实施村庄布局规划。加强农村联网公路和安保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快56省道续建步伐,开工建设58省道筱村连接线。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新增1.5万户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引导山区海岛群众向中心镇和中心村转移,完成搬迁3000户。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新建省级标准幼儿园15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00所,创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35所,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开工建设温州肯恩大学,抓好外国语类和体育类高校筹建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6月份开工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年内开工建设附二医龙湾新院等工程,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30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0家。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东瓯王庙重建工程,完成市区和各县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3月份开工建设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年内开工建设奥林匹克体育场等项目。
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确保温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帮助5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0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并轨。
(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创建一批城市“和谐社区”。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刑事发案下降10%以上,实现“平安大市”三年夺鼎目标。
(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区域资本市场,力争3家以上企业上市。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组织开展境外“温州周”、“走进非洲”等活动,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外贸出口总额超过150亿美元。
(八)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实施年度“十大民生工程”
坚持把住房保障作为民生实事项目之首,市区新开工建设安置房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1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廉租房保障对象500户,完成安置房交钥匙2000户、认购2000户。抓好大学生人才公寓建设。全市完成农房改造3.6万户。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完成商品住宅供地1500亩。坚持把综合治理交通拥堵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推进市民“一卡通”工程建设。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有为政府”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提升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改善倾斜、向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倾斜、向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以新一轮市县机构改革为契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深化政府管理创新,大力提升行政效能。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和民间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办法,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审批事项,下放一切应下放的权力。大力推广“马上就办”的服务理念,推行政府公信评价机制,进一步形成诚信为本、有诺必践的好风尚。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
序,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四)坚持勤政廉政,进一步树立政府形象。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把推动温州加快发展作为自己的天职,敢于担当,敢闯新路,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推动项目、狠抓落实。
第二篇:韩学键强调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韩学键书记强调要奋力推进大庆现代化国
际化建设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学键率市第一组学习考察团圆满结束赴陕黔川三省五市的学习考察,于6月7日在成都驻地召开总结会。韩学键强调,跳出大庆看大庆、站在高处看大庆、分析对比看大庆,全国各地正掀起新一轮竞相发展的浪潮,大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要理性把握各地发展战略的新趋势新变化,虚心学习各地加快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敢想、敢闯、敢干、敢冒的劲头,奋力推进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7天时间,韩学键一行辗转万余公里,前往陕西西安、杨凌,贵州贵阳、遵义,四川成都,深入城市规划展馆、园区企业、基层社区、职能部门,围绕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城乡统筹共进、文化发展繁荣、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学习考察。总结会上,沈宏宇、于洪涛、韩冰、赵明江、任贵生、李忠革、颜祥森和考察团全体成员,结合实际畅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大家纷纷表示,各地发展变化令人倍感震撼,思路举措令人深受启发,既开拓了视野、解放了思想、丰富了思路,更学到了经验、武装了头脑、增强了信心。
韩学键在讲话中指出,战略理念的高与低、思维视野的宽与广,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速度的快与慢、发
展质量的好与坏。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看到,各地发展战略开始呈现出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加速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更加注重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更加注重以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以创新创造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加注重以人才、资本、土地等为重点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些新变化给大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出了新挑战、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动应变、主动作为。要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具有大庆特色、符合大庆实际的高科技、低碳化、开放性产业体系,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道路交通网络,推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综合配套。要加强城市科学管理,着力创建文明城、卫生城、环保模范城、生态园林城,提高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数字化水平,深化行政管理、市场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理、人文管理和社会管理。要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突出人性化服务、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充分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韩学键强调,敢想体现的是创意,敢闯体现的是精神,敢干体现的是魄力,敢冒体现的是自信。面对建设现代化国
际化城市的重任,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树立和提高与时俱进的思维、理念、视野、标准、能力,奋发有为,更好地引导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要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科学谋划大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各项工作,尤其是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要充分发扬民主,广纳各方意见,集中全民智慧,主动接受监督,调动激发社会各界、全体市民建设大庆发展大庆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执行落实能力,突出课题化设计、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台账化督查、绩效化考核,注重“治庸促为、治懒促勤、治散促严,治假促真、治浮促实、治蛮促和、治私促公、治奢促俭、治贪促廉”,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第三篇:1.4 现代化大都市 教案(商务星球版下册)
第2课现代化大都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职能,了解各种现代化交通枢纽。
2、了解北京城市 建设的发展成就。
3、了解北京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理解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北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北京发展和保护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总结讲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 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北京的国际活动视频资料。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这里还是国际交往的中心,我们今天了解一下北京的其它方面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展示北京与世界部分城市的国际航线 学生活动:找出从北京出发到达哪几个大洲和城市,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意义。讲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交往的窗口的就是首都国际 机场。
板书:
一、国际交往的窗口
学生活动:阅读26页材料,了解国 际机场。
过渡:不仅是首都国际机场,北京的城市 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展示北 京城区道路网图和西客站等 图片
讲述:北京的城市发展主要包括交通发展,建筑特色和配套设施建设,交通方面主要是各种路组成的交通网络和西客站和首都机场等交通枢纽的建设。在建筑特色上,兼顾传统和现代建筑的结合。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使北京充满了生 机和活力。
板书:
二、日臻完善的产生功能
1、交通设施。
2、建筑特色。
3、配套设施
展示北京的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和沙尘暴等图片和视频。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27页,找出北京主要问题。分组讨论如何解决交通拥挤和保护传统建筑。
总结讲述:北京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人口 激增,沙尘暴天气增加,水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这也是任何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慢慢解决。
板书:
4、发展问题。
过渡: 北京的发展方向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展示中央商务区和中关村科技园的图片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观看视频资料,找出 北京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功能区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理解北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讲述:北京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重点功能区的兴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人与环境和谐的城市。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0页,了解北京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和各种准备工作。了解了北京的发展目标好规划,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 建设的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第四篇: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
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
义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命题早已提出,从以往的建设中等城市、到建设义乌商贸名城,再到国际性商贸城市,实际上反映了是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定位的不断反思,每一次认识的深化都极大的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义乌外商云集,小商品的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使市场的外向度达到60%以上,对我市已经是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维惯性不断得到了强化。然而,08年2月25日市委书记在5000人大会上提出了义乌离真正的国际化有多远的命题,提出了我们要以怎样的理念和姿态来看待我们的国际化问题。市委书记的这一提问,我理解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对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定位再一次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探寻出一条义乌城市科学发展的快速之路。
一、城市国际化、国际性城市和国际性商贸城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特征日益突出,这种变化促进了城市间国际性交往的频繁与密切联系,进而促进了城市发展中资金、技术、产业、经贸、人员、机构等方面国际性因素的增多, 城市内部基础设施、流通设施、文化与服务设施等方面同国际水准的趋近, 城市经济运行规则向国际惯例的靠拢, 这不仅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现代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城市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唯不同的是在于各个城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示经济循环方面并不是齐头并进和平均发展的。
所谓国际性城市,目前很多专家认为, 主要指那些在本国发挥经济中心作用的城市, 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雄厚的经济实力, 便捷的交通信息网络, 特别是能够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 使其影响超过国境限制, 在全球或世界某一区域发挥着经济以至于政治文化等中心作用的大型城市。
国际性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徐巨洲①认为国际城市都是指国际中心城市与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成的城市地区。并把国际性城市分成三种不同类型:综合型国际城市:如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经济型国际城市如青岛、哈尔滨、南京、长沙、海口等和专业型国际城市如宁波、烟台、厦门、西安、三亚等。顾文选、杨春志②认为国际城市因其功能国际化程度、国际影响力大小、强弱或影响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世界性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
由于对国际性城市的定义和范围有不同的解读,对国际性城市特征的描述也不仅相同,但一般都认为有以下特征: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化,并且有周边发达区域的支撑;二是国际组织机构或跨国公司总部机构聚集;三是有便捷的交通和较强的国际通讯,国际可达性强;四是国际文化、社会的交流在城市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五是经济的外向度高,具有跨国的新技术产业,商业高度发展;六是具有推动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资本、国际金融服务中心。
显然,国际性商贸城市应是国际性城市的下位概念,发展重点是在于它的商业经营发展模式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吸引国内外的商业机构在这里进行贸易、展示。城市本身聚集的产品能足以吸引世界的采购商、世界的供应商、世界的设计专业人员、世界的物流企业组织。
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我们发展国际性商贸城市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经济实力不强,与发达地区的城市差距还很大。一方面还不足以支撑现
代化国际性城市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还不能在浙中城市群区域中形成足够的吸纳和辐射能力,极化和扩散能力还很弱。
二是我市市场经济发达,专业批发市场的业态具有全球特色,外贸出口也很好,它也是我们赖以骄傲的地方,但是市场产品的辐射力和吸纳程度与国际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的比例依然很低,市场内的产品最多只能是国内产品的一个基本集合,还不是全球产品的汇聚。产业层次低,经济的外向度中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上都与国际化城市有很大的距离。
三是城市的功能比较单一,基础设施离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仍有距离,首先就表现在“一主三副”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与国际化商贸城市综合性的差距,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思想依然还根深蒂固的在左右我们的脑子,没有把义乌全域作为整体来建设,以至于重复建设,浪费惊人。其次是交通的可达性方面,义乌空港无论在航线、客流及货运的规模都与国际性城市的要求相差很大。
四是由于市场产品结构的国际化程度低和经济实力的弱小,我们还不能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反过来又影响国际其他商业组织或机构在我市的设立和对新技术产业的推动。
五是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理念的缺乏应该是最主要的问题。有为政府曾经是我们义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城市国际化的道路上怎样的政府才能算是有为的政府,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应成为我们政府机关部门思想大讨论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原来“有为”基础上实现高位突破。
三、从主要城市的国际化发展规律看我市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的可行路径
1、国际性城市发展的分析。目前国内专家对城市国际化规律的分析各有不同,刘立③的对香港、上海、和美国犹他州的发展模式分析,提出了一个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些规律特征:
一是城市发展要经过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路径可以归纳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内中心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国际性中心城市。当然区域中心的转化有赖于城市区位或其他因素的发挥;
二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大力调整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轻型化、现代化,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有发达的市场体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政府在“市场失灵”的公共性领域起作用并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
四是建立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作用的正常发挥; 五是中心城市功能几乎都经历了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转变、低层次向功能向高层次功能转变的过程;
六是中心城市的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一般的国际性城市都是在区位的基础上赢得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产业的支撑和升级发展又助推了经济的起飞和强盛,从而推动了国际化的发展。
2、义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可行路径探寻。规律虽然代表历史,但经验还是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的。对照以上六个方面总结的规律,结合我市的实际,显
然可能大多的条件我们无法满足,但除了区域的因素外,我们正在走的道路却有何其的相似。从专家总结的国际性城市的发展路径中,我们还看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经历了一个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到调整第二产业并进而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产业发展和升级历程。
今天我们要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不允许我们去重复他们的路径,我市的资源、历史和人文观念都还不足以来支撑快速的重走工业化之路。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是没有地缘优势的城市能成为国际性城市吗?国际上有这种先例吗?二是我们能不能选择可以跨越的路径呢?
首先我们要在地理上来重新认识我们的义乌。我们一般说我们是处在浙江中部的一个内陆城市来看,所以我们会说以前的义乌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商业环境一般城市,以至于我们发展到今天除了归结于义乌的传统商业文化和政府的有为以外我们只能归结于我们是莫名其秒的发展起来的。但如果放在全国的位置上看,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内陆的城市了,我们附近的宁波温州港口、萧山国际机场也就成了我们发展的资源了,更何况我们的空港也在发展之中。
其次,我们再从义乌的经济结构来看我们能不能跨越工业产业发展的模式之路。
2007年我市GDP总值为420.9亿人民币,人均GDP为5910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46.1:51.1(国际性城市一般在60%以上),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8.3亿美元(约132亿人民币),其中出口16.7亿美元(约120亿人民币),经济的外向度为310%左右,但是进口的比例只占总额的8.7%。这样的一组独立数据我们无法看出它的价值在哪,但是我们比照香港的一些数据我们就会有所启发。香港面积1098平方公里,和义乌接近。2003年香港人口680.31万,GDP为12980.41亿人民币;人均GDP为190801元人民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08:5.45:94.47;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7756.5亿人民币,其中出口为18541.3亿人民币,进口的比例占总额的49.1%。虽然两地的政治制度、发展历史和区位特征不一样,比较的时间也不对称,但以上的数据至少给予了我们如下的启示:第一是我们的第三产业不是很高了而是不够,我们对三次产业的调整和协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是作为世界性城市必然要在进出口方面对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虽然香港的进出口比值有它的特殊性,但也反映了我们的经济外向度中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第三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它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这也就是说我们发展贸易型城市过程中,对三次产业的调整必须要以大力促进经济总量和效益的增长为前提;第四,通过数据对比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说明了我们所走的兴商强市的路径是可行的,我们有可能跳出国际性城市发展的规律实现跨越发展。
四、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重要抓手
当我们确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选择了通过积极发展商业贸贸易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那么在现有基础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实现这样的高位突破和跨越呢?以下三个方面应该是我们政策趋向的重点方向。
1、以调整和优化市场商品结构和扩大商品和市场规模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浙中的城市群中看我市的发展力,我市要发挥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作用的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独特能力和经验,促进城市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高速增长,加快并大力提高我们城市的竞争力。兴商建市,商贸强市已经为我们城市的发展赢得了城市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如何提升和进一步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则是我们下一部必须做好的工作。
一是优化市场的结构。目前我们的市场产品大多以手工业或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大力提高工业产品,特别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的工业产品商品的比重,尤其是与汽车时代、信息时代、休闲文化为特征的或三者紧密关联的产品市场。如汽车产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常说发达国家的世界是轮子的世界,如果说今天汽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将迎来轮子的世界。既然世界属于轮子,那么与轮子相关的产品的市场也应列入我们的重要组成中。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经济的外向度比较高,我们的产品也卖到了全球的200多个国家,但是我们引进了外国的产品了吗?我们可以引进那些产品呢?我们没有研究,没有政策。但是我们有招商引资政策,我们现在还提出了招商选资政策。在扩大市场商品品种方面,建议市政府要迅速行动开展研究并制订专门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或国外有关机构在我市设立优秀产品的代理或销售总部,鼓励我们的商业企业引进国内和国际的优秀产品,甚至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部或产品。通过引进既改善市场产品结构,提升市场品位,同时还会对我市的工业产业的提升产生新的推力。
二是进一步扩大商品品种的规模。从产品的来源和销售方向上看,市场的发展留下了买全国货和卖全国货的轨迹,今天我们在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也提出了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口号。但如果我们冷静的来分析,我们真的做到了买全国货和卖全国货了吗?全国的名优产品真的大部分进了我们的市场了吗?我们有这些名优产品的销售渠道了吗?大凡一些企业在做大了以后为什么都选择了独立的渠道了呢,说明我们的市场经营还大有可为,说明我们的市场还不足以有吸引他们的力量;如果说我们我们的市场发展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那么我们囊括了他们中的优秀产品了吗?我们开设了部分省的产品馆,我们开设了世界各大州或主要区域的小商品馆了吗?这些问题就足以说明我们的市场还不是小商品的海洋,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行业和专业来讲,我们在有的方面几乎还是空白,特别是在涉及电子微电子、工业元器件、汽车饰品与配件这些原本我们工业基础薄弱的行业方面,我们就做不了或做不强,我们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更好的政策和思路营造新的经营的洼地,把国内的经营专家甚至全球的经营行家吸引到我们的洼地呢?只有当我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也才能吸引或留住采购商和新的供应商。
三是要积极举办好各类展会,提升展会档次,积极做好参展商的招引工作,要争取不断吸引国外展商和企业来我市布展。达到提升品位、改善结构,间接还可以起到引资和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
2、以扩权试点和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构筑有利于市场和商贸发展的政策机制和管理机制。许多国际著名城市的发展都是通过赋予经济自由区以免除关税等优惠政策建立了商品的集散中心,从而促进了技术引进,并在贸易的拉动下来推动起飞的。国内的例子有深圳的特区政策、关税优惠或减免、浦东的保税区等,正是这些政策和地缘区位条件的结合,才使许多国际性城市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再看义乌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说得益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四个允许”的政策的出台以及兴商建市政策的坚持。如果说那时“四个允许”政策的出台依靠的是敢为的义乌精神,并且还意味着政治的风险,那么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今天,省和国家赋予了我们改革和创新的机会,我们就不能再仅仅依靠以
往的敢为,我们必须站在科学发展和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来进行改革创新。一是我们要拓宽招商的视野,不仅要立足国内,更要放眼全球的角度,通过关税减免或优惠等相关的政策去吸引全球的供应商、吸引全球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义乌设立代理或总经销。达到既可以改善市场产品结构、扩大品种增强市场吸引力的效果,同时也必将起到促进产业升级和引资的作用。
二是借脑引智和创新并举。我们不仅要鼓励企业创新,我们还可以制订相关政策,对确有市场前景的专利进行引进,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市场潜力的专利产品,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政策,资助相关机构进行评估、鼓励和资助有关企业包括外地企业来我市投入研发和试产,使义乌成为科技和专利开发利用的乐园。此外,建议市政府每年举行全民性创新展示周或创新节活动,鼓励市内、市外的创新产品在政府提供的这个平台上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营造创新活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作品的展示使义乌成为吸引优秀设计人才的摇篮,成为创新才子创业的摇篮,同时还可以不断使我市小商品不断得到升级换代,引领商品潮流。三是制订相关创业投资政策和资本市场开放。解决资本市场问题可以首先从解决民间富余资本入手,并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建立人才、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在吸引创业投资方面,要在税收优惠政策如资本利得税等方面的政策,吸引国内外,特别境外创业投资基金来我市创业投资。
四是以实验区和扩权为契机,开展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规划论证。要把义乌建设成国际性的商贸城市,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城市功能模块的建设与规划拓展。要注意城市化进程中的衔接和拓展,更加注重交通的流畅,注重城市CBD的建设,注重城市专业街的规划和设计,要尽量寻找专业街、商务和人居结合的优秀设计。在农村改造中应结合城市空间的拓展进行认真的规划,要扭转现在简单粗纺的农村旧改新的简单规划模式。
3、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和开放战略,逐步走向人才国际化。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必定是人才多元化的城市,没有人才的多元化,就没有国际文化交流的繁荣,即使我们的GDP达到了很高,仍然称不上国际化城市。今天我们的GDP还不高,商业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也还有距离,还不足以吸纳国际性高端人才。要达到人才国际化的目的,可以有以下思路:首先是政府要建立基础人力资源开发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相关部门实施人力资源培训,营造吸引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氛围。在当前,政府要集中有限的财力,既要做好与企业所需的劳动力资源相适应的技能性质的培训,又要搞好小企业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培训,引导企业主或商户做强做大事业;二是要积极关注影响城市发展动力的高等学院,加大投入,鼓励工商学院设立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或学院,根据国际化的趋势可建立商务与外语、商品设计与制模等学院;三是要转变观念,要把在我市经商的大量外国人士当成我市拓展商品贸易国际化的有效人力资源,要制订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他们成为国外机构在我市的代理或总经销。四是要充分利用党校和高校的平台,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领导干部,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管理城市、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义乌党校刘文金
第五篇:探讨如何建设医院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从科学管理思想去认识,又是一个科学的目标管理,可以起到导向、激励作用。医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服务观念现代化一是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强化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其核心是尊重病人的人格,维护病人的权益,满足病人的需求,变被动医疗为主动服务。论文网二是要按照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既治疗病人躯体的疾病,又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身心都得以康复。三是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和生活服务,方便病人就医。这几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共同构成医疗服务观念现代化的内涵。
设施装备现代化医疗设备现代化不等于所有医疗设备都高技术化,而是要遵循基础设备配套齐全、专科设备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大型设备与功能任务相协调、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引进的医疗设备要体现现代科技成果,具有时代先进性,同时能为区域内人群消费能力所承受,体现成本低、效益高的经济特征。
医疗技术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医院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实施科教兴医战略。一要开展与功能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项目,努力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二要建成一批能带动医疗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先学科,形成重点学科群;三要积极消化吸收世界先进医学科技成果,并不断创新,为医院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医疗队伍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医院,必须首先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医疗队伍。一是医务人员整体素质高,即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二是有一批站在医学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三是有一批年轻有为的后备力量。
医院管理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现代化医院必须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思想,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要有一支掌握并运用现代管理知识的职业管理队伍,能驾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服务市场,实施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要有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改革与发展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的动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发展的内涵,不能把发展单纯理解为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应看到,结构的调整、资源的优化、效益的提高也是发展,而且是更积极、更有效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以内涵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论文网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推动医院沿着现代化建设的轨道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